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明代什麼其因獨特的地理條件

明代什麼其因獨特的地理條件

發布時間:2022-06-04 05:09:34

⑴ 錢塘江大潮資料

錢塘江一線潮
錢塘江大潮:錢塘潮(Qiantang Tide)——最壯觀的海潮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處:山東青州涌潮、廣陵濤和錢塘潮。 清費餳璜(1664-年)《廣陵濤辯》雲:「春秋時,潮盛於山東,漢及六朝盛於廣陵。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錢塘潮比廣陵濤出現的時間晚一些,至遲在東漢就已形成。王充《論衡·書虛篇》提到「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又說當時錢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但是,王充只說「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沒有說賦錢塘江潮。可見,東漢時,錢塘潮遠沒有廣陵濤出名。估計,當時還未形成錢塘觀潮風俗。 錢塘江大潮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農歷八月十八,錢江涌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觀潮始於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南宋每年農歷8月18日在錢塘江上檢閱水庫,以後沿習成節。除農歷8月18日前後三天觀潮節外,農歷每月初與月中皆有大潮可觀,並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在中秋佳節前後,八方賓客蜂湧而至,爭睹錢江潮的奇觀,盛況空前。距杭州50公里的海寧鹽官鎮是觀潮最佳處。 古時杭州觀潮,以鳳凰山、江干一帶為最佳處。因地理位置的變遷,從明代起以海寧鹽官為觀潮第一勝地,故亦稱"海寧觀潮"。"錢江秋濤"聞名國內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觀潮之日,尤在農歷八月十八日前後幾天,路上車如水流,人如潮湧。遠眺錢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洶涌的浪濤,猶如萬馬奔騰,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達九至十米,確有"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勢。不同的地段,可賞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觀"一線潮",八堡看"匯合潮",老鹽倉可賞"回頭潮"。錢江觀潮 位於杭州東北45公裏海寧鹽官鎮。
編輯本段錢塘潮成因
說明圖
天時:農歷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直線上,所以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月球、太陽或其他天體對地球上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和對地心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繞地-月(日)質心運動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與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 地利: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像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 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涌。 風勢:沿海一帶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
編輯本段錢塘潮特色
最著名的錢江潮形成在蕭山南陽
錢塘江南岸蕭山南陽的赭山美女壩和海寧市的鹽官鎮為觀看錢江潮最佳景區。在美女壩觀賞的主要是「回頭潮」。「美女二回頭」回頭潮是指急速前進的潮水,遇到丁壩等人工阻礙物後形成的潮水。 位於錢江南岸蕭山南陽的赭山灣是錢塘江口一個向南凹進的大河灣。這里,有一道長約500米的"丁字壩"直插江心,宛如一隻力挽狂瀾的巨臂。當涌潮西行至此,全線與圍堤成一銳角撲來,壩頭以內的潮頭同壩身、圍堤構成直角三角形,潮頭線兩端受阻,分別沿壩身和圍堤向直角頂點逼進,最終在壩根「嘣」一聲怒吼,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獅,化成一股水柱,直沖雲霄,高達十餘米。由於大壩的橫江阻攔,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個"捲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回頭潮。而此時江水前來後涌,上下翻卷,奔騰不息。 在南陽的赭山美女壩不僅會產生回頭潮,還會產生「沖天潮」現象,沖天潮這是發生於堤、壩相交處的特種潮。是近景潮中最具欣賞魅力的潮。潮水如同被網兜兜住一樣,在堤壩相交轉彎角的處,潮水「嘩」一聲碰撞巨響,潮頭直沖雲天。上進起一股水柱,低者二、三米,高者可達十多米。清譚吉璁《棹歌》詩「赭山潮勢接天來,捍海塘東石囤摧。」沖天潮由此得名。
交叉潮
錢塘潮
距杭州灣55千米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個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後,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異常壯觀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面上,並迅速向西賓士。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
一線潮
錢塘江一線潮
看過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後,建議您趕快驅車到鹽官,等待觀看一線潮。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面仍是風平浪靜。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面戰鼓,震耳欲聾。遠處,霧蒙蒙的江面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線變成了一堵水牆,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牆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勢不可擋。 一線潮並非只有鹽官才有哩。凡江道順直,沒有沙州的地方,潮頭均呈一線,但都不如鹽官好看。原因是鹽官位與河槽寬度向上游急劇收縮之後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後剛好成一直線,潮能集中,潮頭特別高,通常為1—2米,有時可達3米以上。氣勢磅礴,潮景壯觀。
回頭潮
錢塘江「回頭潮」
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將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於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涌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於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丁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後將被反射折回,在那裡它猛烈撞擊對面的堤壩,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
半夜潮
午夜,江面上隱隱傳來「沙沙」響聲,漲潮了,在蒙蒙的水面上一條黑色素練在浮動,時斷時續,時隱時現。少頃,聲音加驟,潮水夾著雷鳴般的轟響飛馳而來,把滿江的月色打成碎銀,潮頭如千萬匹灰鬃駿馬在擠撞、在撕打,噴珠吐沫,直撲塘下,猶如十萬大軍兵臨城下。涌潮前浪引 後浪,後浪推前浪,在江面形成一垛高聳潮峰,波濤連天,好似沖向九天皓月。這時許多遊客把篝火、蘆花拋入大江,隨波西去,以此來寄託自己的美好心願…… 觀十萬軍聲半夜潮的最佳之處是在天風海濤亭一帶,為「天風賞月」之景。其以浪漫、別具一格的情調吸引了大量的觀汐遊客。北宋詩人蘇東坡還為此寫下了這樣一首詩篇:「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留得夜潮月中看」以表情懷。
丁字潮
兩股潮是形成了一個『丁』字的,我們不知道如何形成了這樣的奇觀。「丁字潮」的形成原因目前還要研究。 丁字潮
[1]
編輯本段錢塘潮歷史
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歷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經規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後相沿成習,八月十八逐漸成為觀潮節。北宋詩人潘閬的《酒泉子》中寫道: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這首詩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活動的真實寫照。
編輯本段解惑錢塘潮
為什麼錢塘秋潮如此壯觀而又如此准時呢? 這是許多人很自然地想到的問題。對此,有一個傳說是這樣說的:春秋戰國時期,在今江蘇、安徽一帶有一個吳國,吳王夫差打敗了今浙江一帶的越國。越王勾踐表面上向吳國稱臣,暗中卻卧薪嘗膽,准備復國。此事被吳國大臣伍子胥察覺,多次勸說吳王殺掉勾踐。由於有奸臣在吳王面前屢進讒言,詆毀伍子胥。吳王奸忠不分,反而賜劍讓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首煮爛,裝入皮囊,拋入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後9年,越王勾踐在大夫文種的策劃下,果然滅掉了吳國。但越王也較信傳言,迫使文種伏劍自刎。伍子胥與文種這兩個敵國功臣,雖然分居錢塘江兩岸,各保其主,但下場一樣,同恨相連。他們的滿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錢塘怒潮。 當然,傳說不過是傳說而已。錢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獨特的地理條件。 錢塘江外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江面寬達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驟縮到20公里。到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面只有3公里寬。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面迅速收縮變窄變淺,奪路上涌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都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夾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攔門沙壩,潮水一擁而上,掀起高聳驚人的巨濤,形成陡立的水牆,釀成初起的潮峰。 是不是所有喇叭狀的海灣都能產生涌潮呢? 回答是否定的。海寧大潮的形成,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浙江沿海一帶,夏秋之交,東南風盛行,風向與潮波涌進方向大體一致,風助潮勢,推波助瀾;潮波的傳播在深水中快,在淺水中慢,錢塘江由深變淺的特點極為突出,這種特殊條件,能使後浪很快趕上前浪,層層巨浪疊加,形成潮頭。此外,潮湧與月亮、太陽的引力也有關。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因為在農歷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後,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著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別大,而農歷八月十八前後,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引力最大的時候,此時出現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有人問及,錢塘秋潮會不會產生變化? 其實,說起來,錢塘秋潮一直處於變化之中。由於潮勢最盛位置的變化,人們的觀潮點也隨之改動。宋時的觀潮點在杭州以上析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後,海寧鹽官鎮左近始成觀潮勝地。現代江海變化,最盛潮位曾西移頭蓬,近年又有東移八堡之勢。而最令人關注的,是1985年錢塘秋潮的衰微現象。 1985年農歷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觀潮的吉日良辰,這天,十幾遊人前往鹽官鎮觀潮。可是,潮水來時,只見一條很細很細的錢線,緩慢逼近,銀線時隱時現,越近越連不成線到得近處,僅止片片浪花,涌潮高度只有50至60厘米,使觀潮者們大為掃興。有人擔心錢塘秋潮就此消失了。 事實上,錢塘秋潮江沒有消失,但是,讓人不無憂慮的是,近十年來,秋潮的確漸漸衰弱了。而1985年表現得尤為突出。據有關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計圍墾海塗80萬畝,使八堡以上的河道變窄,造成進潮量減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時節,錢塘江流量比歷年平均數減少了1/3,對泥沙的沖刷力大大減弱。大量被海潮帶上來的泥沙淤積在尖同一帶江面,使這一帶淤積增厚,迫使江道主線南移。這樣,當海潮湧進錢塘江時,只提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於流路加長,潮的能量消耗過大,當海潮到達鹽官鎮時,已經是"精疲力竭",成了"強弩之末"了。 據此,有關人士推知,因為整個杭州灣的喇叭口形狀未變,所以錢塘江潮不會消失。但由於江道的逐年變窄,錢塘潮的交匯點將逐步東移。今後,觀潮的最佳點,北岸在鹽官鎮以東的丁橋至十堡一帶;南岸在杭州蕭山區圍墾十七工段。 由於2004年農歷八月十八日錢江潮的衰微現象,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這兩種觀點的分歧主要表現在這兩個方面: 1.造橋。 從杭州灣大橋規劃伊始,就有專家和市民在關注這樣一個問題:大橋會不會影響錢江潮的雄壯景觀?杭州灣大橋,全長36公里,其中正橋長35.7公里,估計有7000多根樁矗立在錢塘江。由於杭州灣大橋將向海底打入7000多根樁,有關專家估計,這將使潮水高度降低約20厘米。水利專家稱,(錢塘江上)「如此規模的造橋,尤其是杭州灣大橋的建設,將極大地影響到錢塘潮」。浙江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的一位專家也說,我省規劃將在錢塘江上建造多座大橋,這對錢江潮肯定會有一定影響,但影響有多大尚無定論。 也有專家認為:橋歸橋潮歸潮:杭州灣大橋礙不到錢江潮。熊紹隆,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教授。2000年9月,其所在研究院受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委託,就杭州灣大橋對水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對錢塘江涌潮的影響進行專題研究。經過實體模擬和數字模擬,得出的結果是:建橋前,鹽官的潮頭高度在2米至2.5米之間;建橋後,鹽官的潮頭高度的降低不會超過2厘米,肉眼完全看不出來。因此,關於「杭州灣大橋最高將使潮水高度降低約20厘米」的論述,他對這一消息來源表示質疑。 2.圍墾 浙江近年來大規模圍墾,目前在錢塘江口已累計圍墾海塗80萬畝。一種觀點認為:大規模圍墾使河道變窄,河道變得更加彎曲,阻力變大,造成進潮量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錢江潮;再加上近年來錢塘江流量比往年平均數減少了1/3,對泥沙的沖刷力大大減弱。大量被海潮帶上來的泥沙淤積在尖山一帶江面,使這一帶河床抬高,迫使江道主線南移。這樣,當海潮湧進錢塘江時,只能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於流路加長,潮的能量消耗過大,當海潮到達南陽鎮時,已經是"精疲力竭",成了"強弩之末"了。 另一種觀點是:約束河道:圍墾反而使潮水變大。據林炳堯教授介紹,錢塘江圍墾之後,錢江潮沒有變小,反而變大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錢塘江大規模圍墾,主要不是為了獲取土地,而是為治理錢塘江。由於錢塘江是強潮河口,河道一直不穩定,南北擺動,最大擺幅可達二十一公里,所以不能不治理,圍墾能夠起到約束河道的作用,目前六十多公里的河道已經穩定。 錢塘江大規模治理之後,錢江潮有三個變化:一是涌潮最大的地點略有下移,移到了原來鹽官下游12公里的海寧大缺口,最佳的觀潮點也穩定了,如海寧鹽官、大缺口、老鹽倉和蕭山觀潮城、美女山壩;二是涌潮的反射作用強了,沿江潮差增大,錢江潮隨之增強,尤其大潮期更甚。三是這幾年錢江潮的潮水景觀有所變化。 錢江潮為什麼特別大 世界上有涌潮的河流很多,如南美的亞馬遜河、北美的科羅拉多河、法國的塞納河、英國的塞汶河等,但錢塘江涌潮的強度和壯觀現象,除亞馬遜河外,其它河流均無法與之媲美。亞馬遜河的涌潮強度與錢塘江雖可一比,但錢塘江河口江道擺動頻繁,涌潮潮景變化萬千。因此錢江潮可說是獨占鰲頭,無與倫比。 為什麼錢塘江大潮特別洶涌和巨大呢?喇叭形的河口是原因之一。杭州灣外的江面寬度約100千米,往裡則急劇收縮,到距灣口90千米的錢塘江口的海鹽澉浦時,寬度只有20千米,而杭州市區的河寬僅1千米左右。當大量潮水涌進狹窄的河道時,水面就會迅速地壅高。又由於這里的河底有大量的泥沙淤積形成沙坎,進入灣口的潮波遇到沙坎,水深減小,阻力增大,前坡變陡,後坡相應變緩。當前坡陡到一定程度後,前鋒水面明顯湧起,從而形成涌潮,甚至翻出浪花。 不過世界上有好些江河的河口,也是外大內窄、外深內淺,為什麼沒有像錢塘江大潮那樣洶涌澎湃?原來高潮的出現與河水流動的速度也有關系,當潮水涌來時,它的前進方向是和河水流動的方向相反的。中秋前後,錢塘江河口的河水流速與潮水流速幾乎相等,力量相等的河水與潮水一碰撞,就激起了巨大的潮頭。另外,浙北沿海一帶,夏秋之交常吹東南風或東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也助長了它的聲勢。總之,錢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受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狀、河床地貌、水文、氣候等)因素綜合的影響。

⑵ 關於錢塘江大潮資料

簡介
[編輯本段]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處:山東青州涌潮、廣陵濤和錢塘潮。

清費餳璜(1664-...年)《廣陵濤辯》雲:「春秋時,潮盛於山東,漢及六朝盛於廣陵。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錢塘潮比廣陵濤出現的時間晚一些,至遲在東漢就已形成。王充《論衡·書虛篇》提到「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又說當時錢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但是,王充只說「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沒有說賦錢塘江潮。可見,東漢時,錢塘潮遠沒有廣陵濤出名。估計,當時還形成錢塘觀潮風俗。

錢江潮成因
[編輯本段]

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 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後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錢塘潮的故事
[編輯本段]
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

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只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繫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裡哪來這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咸,愈來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的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里有鹹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面求饒命。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心裡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潮水來就從這里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嘩」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

錢塘潮的特色
[編輯本段]

交叉潮

距杭州灣55千米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後,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壯觀異常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面上,並迅速向西賓士。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

一線潮

看過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後,建議您趕快驅車到鹽官,等待觀看一線潮。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面仍是風平浪靜。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面戰鼓,震耳欲聾。遠處,霧蒙蒙的江面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白線變成了一堵水牆,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牆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有萬馬奔騰之勢,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

一線潮並非只有鹽官才有。凡江道順直,沒有沙州的地方,潮頭均呈一線,但都不如鹽官好看。原因是鹽官位與河槽寬度向上游急劇收縮之後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後剛好成一直線,潮能集中,潮頭特別高,通常為1—2米,有時可達3米以上。氣勢磅礴,潮景壯觀。

回頭潮

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將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干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涌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於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丁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後將被反射折回,在那裡它猛烈撞擊對面的堤壩,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錢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

錢塘觀潮指南
[編輯本段]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前後,是觀潮的最佳時節。這期間,秋陽朗照,金風宜人,錢塘江口的海塘上,遊客群集,興致盎然,爭睹奇景。觀賞錢塘秋潮,有三個最佳位置。

海寧縣鹽官鎮東南的一段海塘為第一佳點。這里的潮勢最盛,且以齊列一線為特色,故有「海寧寶塔一線潮」之譽。潮頭初臨時,天邊閃現出一條橫貫江面的白練,伴之以隆隆的聲響,酷似天邊悶雷滾動。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宛若一群潔白的天鵝排成一線,萬頭攢動,振翅飛來。潮頭推擁,鳴聲漸強,頃刻間,白練似的潮峰奔來眼前,聳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牆直立於江面,傾濤瀉浪,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潮湧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峰,果然"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這一簇簇聲吞萬籟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壯觀,其力無窮,據說有一年,曾把一隻一噸多重的「鎮海雄師」沖出100多米遠。當潮湧激起巨大回響之後,潮水又坦然飛逝而去。有人這樣寫道:「潮來濺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確切地描繪了潮來潮往的壯觀景象。

在第二個觀潮佳點――鹽官鎮東8公里的八堡,可以觀賞到潮頭相撞的奇景。海潮漲入江口之後,因為南北兩岸地勢不同,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頭漸漸分為兩段。進展神速的南段稱為南潮;遲遲不前的北段潮頭,在北岸觀潮者看來,是來自東方,故稱東潮。當南潮撲向南岸被盪回來,調頭向北涌去,恰與姍姍來遲的東潮撞個滿懷。霎時間,一聲巨響,好似山崩地裂,滿江聳起千座雪峰,著實令人怵目驚心!

在第三個觀潮佳點――鹽官鎮西12公里的老鹽倉,可以欣賞到"返頭潮"。這里,有一道高9米、長650米的「丁字壩」直插江心,宛如一隻力挽狂瀾的巨臂。潮水至此,氣勢已經稍減,但沖到丁字壩頭,仍如萬頭雄獅驚吼躍起,激浪千重。隨即潮頭轉,返竄向塘岸,直向塘頂觀潮的人們撲來。這返頭潮的突然襲擊,常使觀潮者措手不及,驚逃失態。

此外,海寧觀潮還有日夜之分。白天觀潮,視野廣闊,一覽怒潮全景,自是十分有趣。而皓月當空時觀賞夜潮,卻也別有其妙。近年來,錢塘江潮水卷人事故時有發生。其中2007年8月2日16時30分左右,杭州市江干區下沙七堡1號丁字壩附近水域發生一起30多人被潮水捲走的事件造成11人死亡。

錢塘潮歷史
[編輯本段]

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歷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經規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後相沿成習,遂成為觀潮節。北宋詩人潘閬有一首詩寫道: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這首詩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活動的真實寫照。

解惑錢塘潮
[編輯本段]

為什麼錢塘秋潮如此壯觀而又如此准時呢?

這是許多人很自然地想到的問題。對此,有一個傳說是這樣說的:春秋戰國時期,在今江蘇、安徽一事有一個吳國,吳王夫差打敗了今浙江一帶的越國。越王勾踐表面上向吳國稱臣,暗中卻卧薪嘗膽,准備復國。此事被吳國大臣伍子胥察覺,多次勸說吳王殺掉勾踐。由於有奸臣在吳王面前屢進讒言,詆毀伍子胥。吳王奸忠不分,反而賜劍讓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首煮爛,裝入皮囊,拋入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後9年,越王勾踐在大夫文種的策劃下,果然滅掉了吳國。但越王也較信傳言,迫使文種伏劍自刎。伍子胥與文種這兩個敵國功臣,雖然分居錢塘江兩岸,各保其主,但下場一樣,同恨相連。他們的滿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錢塘怒潮。

當然,傳說不過是傳說而已。錢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獨特的地理條件。

錢塘江外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江面寬達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驟縮到20公里。到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面只有3公里寬。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面迅速收縮變窄變淺,奪路上涌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都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夾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攔門沙壩,潮水一擁而上,掀起高聳驚人的巨濤,形成陡立的水牆,釀成初起的潮峰。

是不是所有喇叭狀的海灣都能產生涌潮呢?

回答是否定的。海寧大潮的形成,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浙江沿海一帶,夏秋之交,東南風盛行,風向與潮波涌進方向大體一致,風助潮勢,推波助瀾;潮波的傳播在深水中快,在淺水中慢,錢塘江由深變淺的特點極為突出,這種特殊條件,能使後浪很快趕上前浪,層層巨浪疊加,形成潮頭。此外,潮湧與月亮、太陽的引力也有關。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因為在農歷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後,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著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別大,而農歷八月十八前後,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引力最大的時候,此時出現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有人問及,錢塘秋潮會不會產生變化?

其實,說起來,錢塘秋潮一直處於變化之中。由於潮勢最盛位置的變化,人們的觀潮點也隨之改動。宋時的觀潮點在杭州以上析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後,海寧鹽官鎮左近始成觀潮勝地。現代江海變化,最盛潮位曾西移頭蓬,近年又有東移八堡之勢。而最令人關注的,是1985年錢塘秋潮的衰微現象。

1985年農歷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觀潮的吉日良辰,這天,十幾遊人前往鹽官鎮觀潮。可是,潮水來時,只見一條很細很細的錢線,緩慢逼近,銀線時隱時現,越近越連不成線到得近處,僅止片片浪花,涌潮高度只有50至60厘米,使觀潮者們大為掃興。有人擔心錢塘秋潮就此消失了。

事實上,錢塘秋潮江沒有消失,但是,讓人不無憂慮的是,近十年來,秋潮的確漸漸衰弱了。而1985年表現得尤為突出。據有關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計圍墾海塗80萬畝,使八堡以上的河道變窄,造成進潮量減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時節,錢塘江流量比歷年平均數減少了1/3,對泥沙的沖刷力大大減弱。大量被海潮帶上來的泥沙淤積在尖同一帶江面,使這一帶淤積增厚,迫使江道主線南移。這樣,當海潮湧進錢塘江時,只提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於流路加長,潮的能量消耗過大,當海潮到達鹽官鎮時,已經是"精疲力竭",成了"強弩之末"了。

據此,有關人士推知,因為整個杭州灣的喇叭口形狀未變,所以錢塘江潮不會消失。但由於江道的逐年變窄,錢塘潮的交匯點將逐步東移。今後,觀潮的最佳點,北岸在鹽官鎮以東的丁橋至十堡一帶;南岸在杭州肖山縣圍墾十七工段。

錢塘潮文學作品
[編輯本段]
《觀潮》 周密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為盛。方其遠出海門④,僅如銀線⑤;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⑥,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勢極雄豪。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⑧。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江幹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四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注釋: ①節選自《武林舊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刪改。周密(1232—1298),字公謹,宋代湖州(現在浙江湖州)人。②〔浙江〕就是錢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歷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遠出海門〕當潮遠遠地從浙江入海口湧起的時候。方,當……時。其,指潮。出,發、起。海門,浙江入海口,那裡兩邊的山對峙著。⑤〔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⑥〔玉城雪嶺際天而來〕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玉城雪嶺,形容泛著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牆和大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著天。⑦〔沃日〕沖盪太陽。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⑧〔楊誠齋詩雲「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楊萬里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湧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著,潮水給繫上一條白玉的腰帶。「……是也」,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歲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閱水軍②,艨艟③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④,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⑤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⑧,僅有「敵船⑨」為火所焚,隨波而逝。⑩

注釋:①②〔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京尹,京都臨安府(現在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戰船。④〔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意思是,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⑤〔乘騎(jì)弄旗標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樹立、舉。⑥〔略不相睹〕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⑦〔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⑧〔一舸(gě)無跡〕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⑨〔敵船〕指假設的敵方戰船。⑩〔逝〕去,往。

吳兒善泅者數百①,皆披發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沒於鯨波萬仞④中,騰身百變15⑤,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

注釋:①〔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中健兒。②〔披發文身〕披散著頭發,身上畫著文彩。文,動詞。③〔溯迎而上〕逆流迎著潮水而上。④〔鯨波萬仞〕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涌,所以稱巨浪為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⑤〔騰身百變〕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

江干①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②,四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④也。

注釋:①〔江干〕江岸。②〔珠翠羅綺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遊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③〔倍穹〕(價錢)加倍的高。穹,高。④〔僦(jiù)賃(lìn)看幕,雖席地不容閑〕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會空閑。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為觀潮而特意搭的帳棚。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容,許,使。

譯文:
錢塘江洶涌的海潮是天下間最壯觀的。從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這期間海潮最盛大。當海潮從遠方海口出現的時候,只像一條白色的銀線一般,過了一會兒慢慢逼近,白浪高聳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嶺一般,波濤好像從天上堆壓下來,發出很大的聲音,就像震耳的雷聲一般。波濤洶涌澎湃,猶如吞沒了藍天、沖洗了太陽,非常雄壯豪邁。楊誠齋曾在詩中說:「海水湧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市;錢塘江橫著,潮水給繫上一條白玉的腰帶。」就像這樣一般。

每年臨安府的長官到浙江庭外檢閱水軍,巨大的戰艦數百艘分別排列於江的兩岸,一會兒全部的戰艦都往前疾駛,一會兒分開;一會兒聚合,形成五種陣勢,並有人騎著馬匹耍弄旗幟標槍,舞弄大刀於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物一點點都看不見,水中的爆破聲轟然震動,就像高山崩塌一般。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看不見任何一條大船,只有演習中充當敵軍戰船的軍艦被火焚燒,隨著水波而沉於海底。

浙江一帶善於游泳的健兒數百人,每個人都披散著頭發,身上滿是刺青,手裡拿著十幅長的大彩旗。大家奮勇爭先逆著水流踏浪而上在極高的波濤之中,忽隱忽現騰越著身子,姿勢變化萬千,然而旗尾一點點也沒有被水沾濕,以此來誇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錢的巨富、尊貴的官吏,爭先賞賜銀色的綵綢。在江岸南北上下十餘里之間,滿眼都是穿戴著華麗的手飾與衣裳的觀眾,車馬太多,路途為之阻塞。所販賣的飲食物品,比平時價格高出一倍。而遊客租借觀賞的帳篷,即使容納一席之地的空間也沒有,非常擁擠。

觀潮時間表
[編輯本段]
每月的農歷十五:
[春:11:45(潮) 23:40(汐)]
[夏: 11:30(潮) 23:20(汐)]
[秋: 11:35(潮) 23:25(汐)]
[冬: 11:20(潮) 23:10(汐)]
每月的農歷十六、初一:
[春:12:15(潮) 0:10(汐)]
[夏: 11:50(潮) 23:45(汐)]
[秋:12:05(潮) 0:00(汐)]
[冬:11:45(潮) 23:35(汐)]
每月的農歷十七、初二:
[春: 12:48(潮) 0:43(汐)]
[夏: 12:25(潮) 0:10(汐)]
[秋: 12:45(潮) 0:35(汐)]
[冬: 12:15(潮) 0:05(汐)]
每月的農歷十八、初三
[春:13:25(潮) 1:16(汐)]
[夏: 13:37(潮) 1:10(汐)]
[秋: 13:23(潮) 1:15(汐)]
[冬: 13:05(潮) 1:00(汐)]
每月的農歷十九、初四
[春:14:05(潮) 1:50(汐)]
[夏: 13:45(潮) 1:40(汐)]
[秋: 14:00(潮) 1:50(汐)]
[冬: 13:40(潮) 1:30(汐)]
每月的農歷二十、初五
[春:14:40(潮) 2:25(汐)]
[夏: 14:26(潮) 2:15(汐)]
[秋: 14:35(潮) 2:20(汐)]
[冬: 14:15(潮) 2:10(汐)]
下沙推遲一個小時二十八分

⑶ 明代的資料

http://bk..com/view/3371.htm

⑷ 錢塘江大潮是怎樣形成的

錢塘潮成因

天時:農歷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直線上,所以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月球、太陽或其他天體對地球上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和對地心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繞地-月(日)質心運動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與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
地利: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像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 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涌。
風勢: 沿海一帶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

⑸ 關於明朝

建寧伯王守仁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啊。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築室讀書於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系浙江人,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曾任提督軍務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明王朝宗室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謀反,叛軍十萬,勢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順流而下。一路克安慶,逼南京,大有揮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勢,明朝廷上下震動,驚慌失措。這時,駐守在豐城的贛南巡撫王陽明迅速趕到吉安,果斷決策,調集軍隊,直搗叛軍老巢南昌。宸濠聞訊,急忙回師救援,王陽明與叛軍大戰鄱陽湖,僅用了35天時間,王陽明就大敗叛軍,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亂幾乎是在談笑間平定了。可是,王陽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獎賞,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毀謗與陷害。明武宗甚至覺得王陽明這么快就輕而易舉平定了叛亂丟了自己的面子,認為像這樣的戰斗應由他親自帶兵南徵才能顯示「皇威」。宦官張忠之流又誣陷他與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陽明放了宸濠讓他率軍與朱宸濠再戰……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連夜趕到錢塘,將宸濠交給太監,同時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報捷,將平叛的勝利歸功於武宗。這樣顧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證了王陽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陽明到開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記功。記功碑上稱頌武宗的「皇威神武」「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陽明也隱隱表達了自己難言的復雜心情。
王守仁是明代大思想家,也是中國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作為一代宗師,他的心學博大精深,影響深遠.作為其心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的美學,高揚人格精神,強調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具有典型的體驗性質。可以說,王守仁的美學就是體驗美學.正是這種體驗美學,使王守仁在中國美學發展史上具有了一種獨特地位。

⑹ 明代城市環境是什麼樣的

看一看利瑪竇對明代蘇州城內河水情況的描述 「這是中國成語說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兩個城市中的一個。它是這個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它的繁華富饒,以它的人口眾多和以使一個城市變得壯麗所需的一切事物而聞名。它位於一條平靜的清水河上,或者可以更恰當地說是位於一個湖上,和風輕拂。這里人們在陸地上和水上來來往往,像威尼斯人那樣;但是這里的水是淡水,清澈透明,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樣又咸又澀。」蘇州是人口眾多而聞名,而就是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地方,城內的河水按照利瑪竇的描述,仍舊是「清澈透明」。而到過現代江南古鎮的人都知道,河水發黑發臭的不算少見(過去一段時間是很常見),河水渾濁不堪更是司空見慣,清澈透明是想都不必想的。而明代蘇州的河水居然能在人口眾多的情況下,保持清澈透明,這衛生環保工作,生活污水處理問題,只能是比現代做得更好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再看一看曾德昭對杭州西湖的描述「其中築有優良的宮庭。覆蓋著青草、植物和樹林的美麗山峰,圍繞這些宮庭;潺潺流水,從一頭進水,另一頭流出。水之清澈令人樂於觀賞,湖底細沙纖毫悉睹。湖上有鋪石道路,任行人隨意玩樂通行;備有小艇,供休歇宴樂」 現代西湖,我是去過的。湖水當然不算渾濁,甚至比大部分中國城市的河湖要干凈得多。但要說清澈到能「湖底細沙纖毫悉睹」的程度,那就還差了十萬八千里的程度了。曾德昭在明代杭州居住了十年左右(1620年到1630年),對西湖的描寫完全出於親眼目睹,非道聽途說誇大其辭者可比。明代的西湖能清澈到這樣一個程度,環境衛生的水平,可見是遠遠高於現代人的。另外衛匡國的《韃靼戰紀》里有對明代紹興的描繪,他稱紹興為「全中國最美的一個城」: 「這個城的幅員不及其他許多城,但整潔和秀麗為諸城之冠,它四周清流環繞,乘船遊河可飽覽它的秀麗景色。城內街道整齊寬大,兩側鋪設白方石,一條可航行的運河穿越城中,河岸有相通的鋪設;市場、橋梁及牌樓也有同樣的白方石組成(我沒有在中國別的地方看見這樣的東西)。總而言之,我沒有發現中國有比它更整潔的城。」 《利瑪竇中國札記》中也有對紹興的描述「這個城鎮盡管不是省城,始終算是該省的重要中心之一。它以商業貿易也以坐落在一灣清水湖中一座島上的獨特位置而聞名,在這方面它使人想起威尼斯。它也以學者輩出,並且是大批知識階層的薈萃之所而負有盛名」現代的紹興,我也去過,尤其是魯迅一條街,基本算是保留了清代的風貌。當然和整潔秀麗,是扯不上半點關系了。前面那條停泊著烏篷船的河流,基本上屬於「清流」的反義詞「濁流」的典型展示。河面本身渾濁臟臭,還漂浮各種令人倒胃口的垃圾。而明代的紹興城,居然是全中國最整潔,最美的一個城,居然是「四周清流環繞」,「一灣清水湖」,與現代紹興城相比,真是天壤之別。當然衛匡國說「沒有發現中國有比它更整潔的城」,也是因為他游歷不遍,見聞所限的結果,否則他會發現類似紹興這樣整潔的城市,在明代其實很多。

明代城市的基礎設施是否能容納高密度人口
城市供水排水問題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要解決城市給水問題是不在話下的,明太祖下令給西安城修建相當於現在自來水系統的供給居民飲用的水渠就是例子: 「開西安府甜水渠,初西安城中皆鹺鹵水不可飲。至是曹國公李文忠以為言,乃命西安府官役工鑿渠甃石,引龍首渠水入城中,縈繞民舍,民始得甘飲」西安在明代並不算特別發達的一線大城市,也並無特殊的政治地位。西安都能做到的事情,其他城市更可以做到。只不過不同的城市自身條件不同,有的城市內本身就有充沛的清潔水源,當然就不需要額外修建引水渠。有的城市可能在建城的時候就已經規劃好了,當然也沒有必要再特別下令罷了。認為只有西安才能享受這種待遇,其他明代城市就沒有條件做到,這是無法自圓其說的。除了建造飲水系統之外,還有排水系統的問題。有一個例子非常有說服力。在沈志華著的《蘇聯專家在中國》一書中說了這樣一件事情: 「在整修北京下水道工程中,為了考察下水道是否需要重建,蘇聯專家高萊托夫親自鑽進污臭的暗溝,查看溝磚被侵蝕的程度。經過證實,這些在明朝修建的暗溝,再使用幾十年也沒問題,從而大大節省了費用,也加速了工程進度」。要知道明朝修建的下水道已經使用了五百多年了,結果蘇聯專家按照現代標准來衡量,居然還是完全能夠勝任城市的需要。這種城市基礎設施的建築水平和建築質量,即便和現代人自己修建的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某些現代城市三天兩頭就需要重新回爐改造下水道與之相比,豈非要愧死?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南京市文物局組織編纂的《南京明城牆》一書中介紹了明代作為城市水利設施的涵閘、水關,不妨摘錄部分內容: 「通過這些涵閘的水流,經過連接閘頭並穿過城牆鋪設的涵管,通向城內。有的涵閘、涵管為鑄鐵,還有一部分為鑄銅的涵閘、涵管。銅質涵閘分為上下,合為一套,每套重約六噸。……據中國水利科學院研究,明初南京的銅水涵閘,如此形制尚屬首見」 「玄武湖泄水口的武廟閘,……在閘口下方安裝了兩套雙合銅水閘,每套閘方形,邊長1.3米,厚0.5米,呈上下陰陽狀。……上合正中有一直徑9厘米繩孔的銅紐,以鐵索連接地面的絞關啟動。在下合閘的下方,鋪有銅質或鐵質的涵管,內徑0.95米,用以啟閘後通水。」「武廟閘的工程設計,獨具匠心,彎曲的進水槽減緩了入閘口湖水的流速,高達數丈的閘槽以及幽深的隧道,至今仍異常堅固,而隧道里一把隨水流不斷旋轉的絞刀,能切碎隨湖水而來的雜草,使水路不被堵塞,可見六百年前的水利設計已經相當有水平」

明代城市環境衛生優美,讓後世人羨慕!!!!_明朝吧_網路貼吧 http://tieba..com/p/1208109797

⑺ 明代都會城市,市鎮集中分布區域集中原因

地理環境以及政策原因。
明朝時期江南的市鎮發展已經極具規模多數市鎮沿河沿江分布並且呈現出專業化生廣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優越的白然氣候條件歷朝歷代的政策重視等因素。
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鎮的加速形成,這類城鎮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商品性農業手工業都很發達的江南地區尤為突出。

⑻ 明朝都城遷徙的原因

只遷過一次 公元1149年 朱棣由南京遷都北京
遷都北京既是朱棣的個人夙願,也是國防的需要。綜合起來有這么幾個原因:

1、朱元璋認為,凡以應天為都的歷朝,氣數都不長。作為他的兒子,朱棣顯然理解這一點--不知是不是歷史的巧合,前朝姑且不論,明朝在此定都,建文帝在位4年而終;太平天國在此建都,不到15年便宣告失敗;國民政府定都南京,22年即被推翻……

2、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在軍事防禦上處於不利的地理位置--清後期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從武漢發兵,順長江直抵金陵,一戰而勝。這也驗證了明帝的擔心。

3、當時北方的蒙元殘部,才是明王朝最大的勁敵。出於國防考慮,朱棣決定採取「天子守邊」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將全國的人力物力向北方邊境進行集中--在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這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呀。

4、朱棣的個人感情因素。他曾長期生活在北平,對北平感情很深,視那裡為龍興之地。

5、從統治基礎上來說,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區,有很多心理上支持懷念建文帝的文士。遷都北京,則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心理上要踏實的多--就為了這個建文帝的神秘死因,朱棣窮極一生尋找事實真相。甚至不惜派遣鄭和率龐大艦隊下南洋去探訪……
北京既是他經營多年的大本營,又遠離南方親建文帝的勢力。除此之外,遷都北京還可以實現「用南京控制南方財賦,用北京控制北方邊防。」「天子守邊」局面。這在後來的200多年一直是明朝的基本國策。

首先,用北京控制北方邊防。由於明朝與北元以及後來的瓦剌、韃靼敵對,北方邊防一直是國防的重中之重。自古皇帝最怕的就是丟江山,手握重兵的邊臣造反是每一個皇帝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遷都是明朝的方式。由於北京算是一個從農業區到牧業區的一個邊防重鎮,遷都此舉造成了明代獨特的「天子守邊」的局面。一方面,天子守邊可以防備邊臣擁兵自重;另一方面,北方邊防因為首都在邊境而必須保證穩定,客觀上使得邊防不至於鬆懈。而且邊防的穩定掩護了大後方南方地區的發展。
其次,用南京控制南方財賦,南京仍舊作為陪都,控制當時全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由於江南一帶已經成為全國經濟、商業、農業的中心,必須要保證對這個地區的控制。南京雖然號稱陪都,而且有幾乎全套中央政府設置,但是基本沒有什麼實權,說白了只是監視南方給北方首都送錢送糧的。所以雖然首都不在經濟中心區,但是控制卻很穩固

閱讀全文

與明代什麼其因獨特的地理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