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誰知道安徽池州
這個很簡單啊,到池州門戶網站上什麼都能找到:http://www.chizhou.gov.cn/
另外網路上介紹的更清楚:http://ke..com/view/54646.htm
Ⅱ 安徽池州是個怎樣的地方,有什麼風俗習慣經濟怎樣
地處皖南山區 因為都是漢人 當然風俗習慣和其他地方沒什麼區別 經濟嘛 說實話 不怎麼好 是安徽比較差的了 不過最近幾年正在開發建設
Ⅲ 安徽地理具體情況
安徽,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的省份,簡稱「皖」,省會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隸)東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市)首字。中華民國沿襲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對日戰爭期間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1949年,以長江為界分設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重建安徽省。安徽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長江流經安徽段俗稱「八百里皖江」,以長江、淮河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河南。
自然地理
安徽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是華東地區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境內山河秀麗、人文薈萃、稻香魚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橫卧江淮,素為長江下游、淮河兩岸的「魚米之鄉」 。 靈秀而繁盛的合肥市[1]全省面積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6.6萬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萬平方公里。省內地形呈現多樣性,全省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長江下游平原區以及皖南山區。長江流經安徽中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430公里。
人文地理
根據《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省常住人口為5950.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3024.6萬人,佔50.83%;女性人口為2925.5萬人,佔49.1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3.39;0-14歲人口為1069.9萬人,佔17.98%;15-64歲人口為4274.5萬人,佔71.84%;65歲及以上人口為605.7萬人,佔10.18%;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為398.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41.0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261.9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1662.9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政區地理
安徽省共有16地級市,6縣級市,45市轄區,56縣。截止2009年底,鄉鎮級區劃單位供計905個鎮,357個鄉,258個街道辦事處。
撤銷原巢湖市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銷地級巢湖市,並對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行政區劃進行相應調整,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2]此次撤銷的地級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轄廬江、無為、和縣、含山四縣和居巢區。
為理順巢湖管理體制,專門成立了巢湖管理局,統一管理巢湖規劃、水利、環保和巢湖流域主要控制設施管理事務。從8月22日起,安徽省將全面啟動行政區劃調整的對接實施工作,計劃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員安置等主要工作。
歷史地理
安徽建省
安徽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由原江南省分治安徽,江蘇兩省),從原江南省的安慶府、徽州府各取兩個首字,簡稱為「安徽」,首府定於安慶府,安徽地名由此出。又因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而「皖」為「美好」之意,故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象徵著江淮大地永世美好而繁盛。
順治二年(1645年),清設江南省,置江南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駐江寧府,右布政使駐蘇州府。今安徽境內所屬府、州、縣隸屬左布政司,右布政司管轄今江蘇。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司為安徽布政司,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7府及滁州、和州、廣德3直隸州,從此安徽省正式建立,與江蘇省分治。
文化地理分區 秀色江南、徽風皖韻安徽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多元。由於歷史地理因素導致安徽全省分為若干不同的文化區域。皖西南地區,以安慶市(古時稱宜城)為中心,屬於古皖文化發源地。皖東地區(滁州、馬鞍山、蕪湖)由於歷史地理因素屬於淮揚(即淮左)、西吳文化區、南京都市圈成員。皖中地區(合肥、六安)屬於江淮文化淮右區。皖南地區則是江南吳越文化和浙、贛文化的相互融合,徽州(黃山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文化和浙江文化有一定的聯系,故今天的浙江文化與之相類似。皖北(宿州、阜陽、亳州、淮南、淮北、蚌埠等)地區由於歷史上是北方人南遷的聚居區,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時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齊魯文化。
正是基於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安徽豐富繁榮的文化資源,和淵遠流長的燦爛歷史。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安徽這片江淮大地上,團結努力,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創造了安徽繁榮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燦爛文化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在蚌埠市禹會區發現的禹墟距今約4000年,乃是中華封建歷史的開端。產生於淮河流域的老莊道家學派,與儒家學說一起構成我國傳統文化兩大支柱。春秋戰國時代的吳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輝。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時期最有影響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詮釋了儒家文化與經商之道的結合真諦,開創了「儒商」典範。徽商縱橫華夏,徽州文化更是廣播萬里。徽州培養出的狀元、進士更是數不勝數。如今,徽學與藏學、敦煌學並稱當代中國三大地方學。長江流域的安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渾厚的底蘊,安慶文化博大包容、深沉細膩,桐城派可以說是安慶文化在明清時期的一個不小的結晶,安慶文化是長江中下游一朵美麗的奇葩。安徽的戲劇文化豐富多彩,底蘊深厚,徽劇(發源於安徽徽州、池州與當塗,發展於安慶石牌)是京劇的主要源流之一,黃梅戲(發源於安徽安慶-湖北黃梅一帶的長江流域)是中國四大戲曲門類之一,淮河兩岸流行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揚劇和越劇在安徽大地上也得到了廣泛地傳播和發展。
建置沿革
區域/朝代 淮河以北 江淮之間 長江以南
西周 宋國、蔡國、徐國 吳國、六國、舒國 吳國
東周 宋國、楚國 越國、楚國 越國、楚國
秦 泗水郡、陳郡、碭郡 九江郡 九江郡、廬江郡、彰郡
西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
東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
三國 曹魏豫州、沛國、徐州、揚州 魏國揚州、吳國揚州 吳國揚州
西晉 沛國、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東揚州
東晉、十六國 後趙、前秦 東晉 東晉
南北朝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南朝宋 南朝宋、齊、梁、北周 南朝宋、齊、梁、陳
隋 汝陰郡、譙郡 鍾離郡、江都郡、歷陽郡、廬江郡、同安郡 丹陽郡、宣城郡、新安郡
唐 河南道 淮南道 江南西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吳國、南唐國、後周 吳國、南唐國
北宋 京西北路 淮南路(後分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江南路、江南東路
金、南宋 金朝南京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南宋江南東路
元 河南江北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
明 南京(南直隸) 南京(南直隸) 南京(南直隸)
清(含太平天國)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中華民國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南行署,安徽省
交通地理
公路
安徽交通發達,水網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國前列。公路客車營運班線14857條,其中跨省班線1714條,跨區班線2567條,總營運里程271.692萬公里。高速公路客運異軍突起,零擔和大件、集裝箱貨運滿足了不同的運輸需求。以合肥為中心,城市為樞紐,內聯鄉村,外聯省際的客貨運輸網路初步形成。集裝箱貨運量逐年增長,大件運輸生產初具規模。自1986年以來,累計投資18791萬元,建成合肥、蕪湖、安慶、馬鞍山、蚌埠、淮南、滁州等地市級汽車客運站14個,建成天長、桐城、繁昌等65個縣級汽車客運站,建成貨運站20個和社會公用型汽車站65個。使旅客乘車環境、運輸生產條件大為改善。 蕪湖長江大橋鐵路運輸
主要鐵路線有京滬線、隴海線、京九線、青阜線、阜淮線、淮南線、宣杭線、皖贛線、寧西線、寧銅線、滬蓉線、銅九鐵路、合九鐵路等等。
高鐵線路
主要有: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速鐵路、寧安城際鐵路、鄭徐客運專線、合安城際(規劃中)、合福客運專線、合蚌客運專線、商杭客運專線(規劃中)、六安—安慶—景德鎮鐵路(規劃中)、合武高鐵等。其中,京滬高鐵與合蚌客運專線、合福鐵路組成京福快速通道;滬寧、合寧、合武共同組成了滬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
高鐵站
(含在建及規劃中) 安慶長江大橋水路運輸
淮河流域 長江流域
一級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陽港 一級港口:蕪湖港、馬鞍山港、安慶港
二級港口:鳳陽港、鳳台港、利辛港 二級港口:銅陵港
三級港口:懷遠港、五河港、壽縣港 三級港口:池州港
民航運輸
合肥駱崗國際機場 安慶天柱山機場 黃山國際機場 阜陽西關機場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在建) 池州九華山機場(在建) 蚌埠機場(軍用) 蕪湖灣里機場(軍用)
管道運輸
配合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建設西氣東輸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設省內支線管道,
山水醉城,皖東中心-滁州(13張)實現安徽省管道運輸「零」的突破。根據安慶石化工業發展的需要,開展南京—安慶輸油管道的前期工作。交通樞紐重點建設水路樞紐蕪湖市馬鞍山市安慶市蚌埠市銅陵市淮南市阜陽市重點建設鐵路樞紐蚌埠市合肥市阜陽市安慶市蕪湖市銅陵市重點建設公路樞紐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安慶市滁州市銅陵市阜陽市
Ⅳ 池州發展的怎樣
我是池州的 這幾年看起來變化很大哦 環境還不錯 雖然經濟發展沒那麼快 但是城市環境優美 很適合人居住吧 我很喜歡這里 我可是在這長大的 見證池州發展
Ⅳ 池州怎麼樣
這幾年發展的很不錯,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新建火車站,道路交通和居民小區都有很大的改善,有商業街,大型商場,大型超市一應俱全,旅遊景點有九華山,大王洞,蓬萊仙洞等。
Ⅵ 池州市的大小和地理位置
池州,別名貴池、秋浦,安徽省轄市,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核心區域。
池州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北與安慶市隔江相望,南接黃山市,西南與江西省九江市為鄰,東和東北分別與蕪湖市、銅陵市、宣城市接壤。
池州市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北臨長江,南接黃山,西望廬山,東與蕪湖相接。截至2014年3月,轄貴池區、東至縣、石台縣和青陽縣,池州市總面積8272平方公里,人口162萬。
Ⅶ 池州是長三角區域最遠的城市之一,池州未來如何發展
在池州讀書四年,個人感覺池州適合打造旅遊文化城市,打造池州自己的品牌戰略。這個想法當然是建立在日益完善的高鐵交通基礎上,隨著九華機場、池黃高鐵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必然會讓更多人認識池州,欣賞池州的生態風光。
至此,安慶大約可以有570w人,池州➕銅陵減掉東至縣大約270w人。如此之後,也形成了一個環省會合肥的大圈子,都可以受合肥都市圈的輻射發展,這樣在地形和人口上都得到了響應的增長,有利於發展。當然至於未來如何,還是要看政策才行。
Ⅷ 安徽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會經濟落後
安徽的地理位置根本沒有任何優勢。安徽、江西、廣西都是這樣,這三個省看似靠近長三角、珠三角,其實根本不在中國的經濟幹道上,這三個省的地理位置可以用「尷尬」來形容。
中國的這三個省,因為地理位置不東不西,定位模糊,導致發展很困難。
不管是國、省、市,想要發展必須依靠優勢的地理位置。安徽、江西、廣西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很難有大的發展。
這張圖是中國的地理區劃:
這張圖是中國的經濟區劃:
可以看到,安徽、江西在行政區劃上被劃入華東,在經濟區劃上卻被劃入中部。廣西在行政上和廣東同屬華南,在經濟上卻屬於西部。在中國,也只有這三個省的情況如此奇葩了。
這導致這三個省完全搞不清自己的定位。比如安徽,東部有什麼政策安徽也要跟著上,華東各省說,你明明是中部的好嗎,別來搶資源;中部有什麼政策,安徽也要插手,中部各省說,你不是華東的嗎,這里沒你的事。最後安徽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跟誰混,結果就是兩頭都沒搞好,發展的一塌糊塗。
再比如廣西,不僅聲稱自己是西南各省的出海大通道,還是珠三角的大後方,更是中國面向東盟的橋頭堡。這么多發展方向加在一個省上,看似是機遇,其實是危害。廣西應該是全國最認不清自己的一個省了,廣西最早大打東盟牌,堅決認為自己是東南亞大哥,才不要做廣東的小弟,凡是通往廣東的高速路網一律阻攔建設。大家都知道東南亞都是一些窮國,跟它們混能混到什麼呢?如今廣西仍然是全國最沒有存在感的省份之一,經濟一塌糊塗。最近廣西也認清現實了,開始慢慢對接廣東,然而發展時期早已錯過。至於西南出海大通道,還是涉及到了干線的問題,西南的鐵路都從廣東出海了,根本不走廣西。另外北部灣由於地形原因其實做不了出海口。
江西就不用說了,中國存在感最低的一個省,人稱阿卡林省,不僅國家定位模糊,忽東忽西,本身也沒有安徽廣西那樣能拿來炒作的長三角、珠三角概念,自然存在感就低了。
另外,中國有一個「發展軸」的概念,看下圖:
發展軸基本上等同於大幹線鐵路的走向,京廣發展軸就是京廣線走向,沿海發展軸完全重合於「東部率先發展」的戰略。由此一來,安徽、江西被夾在兩大發展軸中間,幾乎成了被忽略的省。這也是為什麼,更為內陸的河南、湖南,發展的反而比安徽、江西要好得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河南湖南雖然更內陸,但處於京廣發展軸,國家定位也十分清晰,就是中部的省份,有的放矢才能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