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大發現的內容是什麼
15~17世紀,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產生飛躍。這些事件被通稱為地理大發現。
發現新大陸後,歐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佔據。荷蘭、英國等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並探險世界其他地區。16世紀,荷蘭的巴倫支為探尋一條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線,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先後發現熊島、斯匹次卑爾根島,並到達新地島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島;17世紀初,英國的哈得遜曾屢次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中國的航路;斯霍特於1616年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的塔斯曼於1642~1643年環航澳大利亞,發現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這些航海探險進一步擴大了人類的地理知識,並進行了一些有關洋流、風系等的科學考察以及島嶼和陸地的實測工作。到了18世紀,庫克的海洋探險已屬於科學考察的范疇。
㈡ 地理大發現.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地理大發現,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西方史學對15~17世紀歐洲一些國家的航海家和探險家另闢直達東方的新航路,探察當時歐洲人不曾到過的海域和陸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動的通稱。該時期內,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
地理大發現包括一系列歷史事件,主要有
1486年葡萄牙人B.迪亞士發現非洲南端風暴角(即「好望角」);
1492年C.哥倫布航抵美洲;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開辟繞過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路;
1519~1522年F.de麥哲倫及其船隊完成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1642~1643年荷蘭人A.J.塔斯曼航行至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等地。
㈢ 地理大發現的環球航行
參見:斐迪南·麥哲倫
斐迪南·麥哲倫(1480年-1521年)。然而,在歐洲最受歡迎的香料並沒有出現在這片新的大陸上,因此西班牙王室依然對東印度保持著極大的興趣。1519年,在荷南·科爾蒂斯在墨西哥登陸時,西班牙資助了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麥哲倫的探險。這次遠航的目的,是去尋找向西通往香料群島(亦稱東印度群島)的貿易路線,這可以讓西班牙在不違反《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的前提下通過香料貿易來獲取利潤。麥哲倫曾試圖向葡萄牙請求資助,但受條約限制的葡萄牙並沒有同意。 麥哲倫曾積極地參與了葡萄牙對印度和馬六甲的殖民活動,可他卻沒有達伽馬在曼努埃爾一世前的那份幸運:1513年,他被派往摩洛哥清剿海盜,在一場戰斗中他的一條腿落下了殘疾。回到葡萄牙後,他在晉見國王時懇求國王念在多年的功勞上為他增加俸祿,但卻被拒絕了。失望至極的麥哲倫離開了自己的職位,在家鄉停整了幾年,接觸到了鄰國西班牙的航海者與國王,還同制圖師與天文學家魯伊·法萊羅建立了友情——法萊羅對麥哲倫的未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香料群島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中,東西分別為新幾內亞與蘇拉威西島,南臨澳大利亞大陸。這一片群島成為了當時歐洲探險家們競相追逐的目標。
麥哲倫在很早以前便相信有著一條向西穿越「大南海」通往香料群島的海峽;過去曾經有探險家尋找過這條海峽,但都卻無功而返。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都被看似無窮無盡的岩石所阻礙,由此,很大一部分制圖師都設想美洲大陸的土地會一直延伸到地球的南極。然而,麥哲倫堅信兩大海洋間必有通道相連,並希望得到一支艦隊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法萊羅支持了麥哲倫的行動。1517年10月20日,麥哲倫前往了西班牙南部大港塞維利亞,尋求為西班牙王室效勞的機會。他將自己的計劃呈交給了當地的商局,並在1518年3月22日與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簽訂協議,揭開了大航海時代中最耀眼奪目的一頁。
得知這件事的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打一開始便打算去破壞麥哲倫的航行。奪取了馬六甲控制權的葡萄牙,已開始計劃征服其最後的目標——香料群島。在當時,兩個國家的君王都十分注意自己出現的場合,因為葡萄牙的曼努埃爾一世即將迎娶西班牙國王的姐姐埃萊奧諾。然而,兩國間私下的角力仍然十分激烈,葡萄牙曾派出大使阿爾瓦羅·德科斯塔(Álvaro de Costa)試圖行刺麥哲倫,而卡洛斯一世則希望奪取葡萄牙在香料貿易上的優勢地位。 根據與卡洛斯一世簽訂的協議,船隊必須由麥哲倫和法萊羅這兩位擁有平等權力的船長指揮。亦是天文學家的法萊羅還負責為這次航海製造必要的航海用具,及解決棘手的經度問題。法萊羅為此提出了三個方案:分別是通過月球的緯度、日月的沖合或磁針的偏角來獲取經度。然而,法萊羅在將各個方案解釋清楚前便離開了船隊,宇宙結構學家安德烈斯·德聖馬丁繼承了他的工作,並選擇了在當時可得出較滿意結果的第二種方案作為測量經度的方法。
由於法萊羅的離去,他對船隊的指揮權轉移到了麥哲倫上將手中。然而,船隊中最大噸位的船聖安東尼奧號的艦長——布爾戈斯城主教的堂兄弟——胡安·德卡塔赫納得到了另一份令其擁有與麥哲倫平等權力的補充文件,文件委任他「協助」(adjunto)葡萄牙人(指麥哲倫)以確保該次派遣的順利進行,並留意和防止疏忽的發生。這樣的決定帶有一些政治上的考慮,但卻是有害的;因為盡管麥哲倫擁有對艦隊的絕對指揮權,但卡塔赫納的加入多少帶有些限制其職權的意味。這個決定在後來導致了兩人極為嚴重的對立。
船隊由5艘卡瑞克帆船共265名船員組成:旗艦為特立尼達號(Trinidad),其餘四艘分別為聖安東尼奧號(San Antonio)、康塞普西翁號(Concepción)、維多利亞號(Victoria)與聖地亞哥號(Santiago)。其中最大的船為120噸的聖安東尼奧號,最小的為75噸的聖地亞哥號。每艘船都裝備了足夠的武器,並為交易和補給准備了豐富的物資:有蛋糕、酒品、醋、干魚、熏肉、蠶豆、鷹嘴豆、小扁豆、麵粉、大蒜、乳酪、蜂蜜、杏仁、鳳尾魚、沙丁魚、葡萄乾、李子、無花果、食糖、榲桲果、芥末、刺山柑與稻米;船隊甚至還帶上了6頭母牛,以獲取新鮮的牛奶和牛肉。麥哲倫的整個艦隊共花費了8,751,125西班牙金幣。1519年9月20日,在這個星期二的黎明,麥哲倫率領他的手下從桑盧卡爾-德巴拉梅達出發,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環球航行。
9月26日,向西南航行的艦隊抵達了特內里費島,並在該島補充了飲水、食物和木材。他們在加那利一直停留到了10月3日;10月3日的午夜,麥哲倫下令艦隊啟航,並航向南方的獅子山方向。卡塔赫納對艦隊沒有按照既定路線航向巴西感到驚訝,並因此要求麥哲倫海軍上將給出解釋。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麥哲倫似乎沒有理會他,並依舊維持著他的航線。顯然,這次事件並沒有引發任何直接的後果;但在經過14天的逆風航行後,更加不滿的卡塔赫納開始拒絕向麥哲倫上將行問候禮。脾氣易受周遭環境影響的麥哲倫,在一開始便要求卡塔赫納必須向他行問候禮,但這一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在兩人的一次見面中,卡塔赫納公開違抗了麥哲倫的權威:麥哲倫於是下令解除他的軍職並逮捕他。路易斯·德門多薩(Luis de Mendoza)自願監管被解職的卡塔赫納,以避免這名西班牙貴族淪為底艙的囚犯。安東尼奧·德科卡(Antonio de Coca)則被指派為聖安東尼奧號的船長。該次事件在後來還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後果。
在穿過大西洋後,艦隊抵達了南緯23度附近的巴西聖阿戈斯蒂紐角,他們在這里得到了肉類、水果和馬鈴薯的補給,並同當地的部落建立了友好的關系。然而,舒適的幾天很快便過去了。在到達南緯34度後,他們以為已經抵達了海峽,但那其實只是拉普拉塔河的河口。他們花費了15天時間去探索這片巨大的河口,哪怕是一條極小的通道也沒有被放過。2月24日,他們望見了南緯40度附近巨大的聖馬蒂亞斯灣(San Matías),在探索過後,他們又一次抱著失望啟航。3月31日,他們在南緯49度發現了巴塔哥尼亞海岸的一片巨大的海灣,由於當天是聖胡利安日(San Julián),這片海灣便依此被命名為聖胡利安灣。麥哲倫決定將艦隊停泊在該地,直到冬季結束。 由於之前的探索屢遭挫折,人們開始懷疑這次探險是否真能取得成功。隨著冬季嚴寒的到來,凜冽的寒風變得愈加頻繁,在這一片荒蕪人煙的地域,一股不滿的情緒在船員里迅速彌漫開來。各船的船長們開始抱怨麥哲倫的緘默:「既不向高級官員征詢意見,也不給出未來的行程安排」。另外,艦隊的食物配給也被縮減。注意到了這些緊張氣氛的麥哲倫,決定在到達聖胡利安港後的1520年4月1日棕枝主日當天,將船員們集中在一起舉行宴會。然而,只有部分船員參加了這次宴會,維多利亞號的船長路易斯·德門多薩、康塞普西翁號的船長加斯帕爾·克薩達(Gaspar Quesada)與聖安東尼奧的船長安東尼奧·德科卡都拒絕出席宴會。到這時,情況變得不可挽回了,由於不能冒失去最大的一艘船聖安東尼奧號的危險,麥哲倫撤下了它的船長科卡,並讓自己的親戚阿爾瓦羅·德梅斯基塔(Álvaro de Mesquita)取代了他的位置。
當天夜裡,克薩達、科卡與卡塔赫納主動採取了行動:他們的支持者通過小艇登上了聖安東尼奧號。在登上甲板後,他們直闖梅斯基塔的房間,奪取了該船的控制權。船上的助理舵手胡安·德埃洛里亞加因為反抗而被克薩達刺傷。沒過多久,船上的葡萄牙籍船員們便全部遭到囚禁了。未反對該次兵變的船員被賞以食物和酒品。這次行動非常迅速,並獲得了成功。叛變者們回到了自己的船上,並讓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掌管了聖安東尼奧號。在旗艦特立尼達號上,麥哲倫上將直到第二天天明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在這次兵變中總共失去了三艘船:康塞普西翁號、維多利亞號與聖安東尼奧號。
麥哲倫看穿了叛變者們的優柔寡斷:他們沒有趁機提出要求,也沒有制定好行動計劃。於是,麥哲倫派出了一支由特立尼達號的警官貢薩洛·戈麥斯·德埃斯皮諾薩(Gonzalo Gómez de Espinosa)率領的5人分隊,乘坐小艇前往維多利亞號向門多薩遞交信件,沒有發現危險的門多薩讓他們上了船。埃斯皮諾薩在門多薩閱覽信件的時候刺死了他,而杜阿爾特·巴爾博扎率領的60人也順利登船,並重新控制了維多利亞號。至此,維多利亞號上的叛亂已被鎮壓。 在聖胡利安港停泊的同時,麥哲倫還讓霍安·塞拉諾(Joan Serrano)率領聖地亞哥號朝南探索附近的地區。聖地亞哥號最遠航行到了由冰川融冰形成的聖克魯斯河入海口。在這里,這艘船由於風暴而沉沒。8月24號,剩下的四艘船從聖胡利安港出發,在航行兩天後抵達了塞拉諾發現的河口,並在這里停留了近兩個月,以等待夏天的來臨。然而,麥哲倫並不知道,他們距離那個海峽只有一步之遙了。
10月18日,艦隊啟錨並繼續朝南航行。在三天後的聖烏蘇拉和11,000位處女日時,艦隊抵達了一處海角(即比爾赫內斯角(Vírgenes))。在繞過海角向西航行後,他們發現了一片兩側林立著懸崖與雪山的海灣,看上去似乎沒有盡頭。按例行程序,麥哲倫派聖安東尼奧號與康塞普西翁號深入海灣內部探索,特立尼達號和維多利亞號則負責外海的探索。聖安東尼奧號的船長埃斯特萬·戈麥斯私自違背了麥哲倫的命令,在其餘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率船返回了西班牙。於是,麥哲倫的艦隊里便又少了一艘船。在經歷了對聖安東尼奧號「沉沒」的短暫恐懼後,康塞普西翁號帶回了好消息:這條水道里有著潮汐,而且水也帶有鹹味——也就是說,這條水道並不是河流。在萬聖節當天,三艘船進入了海峽內部。海峽內密布著眾多分支、彎道和海灣,這不僅拖慢了艦隊的行程,還令艦隊面臨危險:除了持續不斷的寒風外,船員們還必須時刻留意著附近的礁石和淺灘。艦隊在海峽內部發現了一處河口,並將之命名為德拉斯薩爾迪納斯(de las Sardinas)。在該處,麥哲倫派出一艘小船去探索前方的航道,三天後,小船順利返回並帶來了好消息:他們發現了出口:這個出口被命名為希望角(Cabo Deseado)。
麥哲倫的艦隊不但成功地找到了穿過南美洲通往太平洋的海峽;而且還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環球航行——在經過三年的艱苦航行後,維多利亞號在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的率領下重返歐洲。
㈣ 地理大發現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地理大發現是15~17世紀,由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險活動,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產生飛躍。這些事件被通稱為地理大發現。
發現新大陸後,歐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佔據。荷蘭、英國等為發展海上貿易,開始在高緯度地區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並探險世界其他地區。16世紀,荷蘭的巴倫支為探尋一條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線,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先後發現熊島、斯匹次卑爾根島,並到達新地島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島;17世紀初,英國的哈得遜曾屢次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中國的航路;斯霍特於1616年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的塔斯曼於1642~1643年環航澳大利亞,發現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這些航海探險進一步擴大了人類的地理知識,並進行了一些有關洋流、風系等的科學考察以及島嶼和陸地的實測工作。到了18世紀,庫克的海洋探險已屬於科學考察的范疇。
「地理大發現」是西方史學對十五到十七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在十四和十五世紀,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南歐一些國家,手工業及商業貿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擴充貿易,獲取更多財富。但從十五世紀中葉起,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占據東西方交通往來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東地中海和黑海周圍廣大地區,對過往商人橫征暴斂,多方刁難,加之頻繁的戰爭和海盜活動,從而阻礙西歐與東方陸上貿易的通道;而由東方經由波斯灣——兩河流域——地中海和經由紅海——埃及——地中海的兩條海上商路又完全為阿拉伯人所操縱。因此,歐洲商人和封建主為了獲得比較充裕的東方商品和尋求更多的交換手段——黃金,並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義大利人的層層盤剝,便急於探求通向東方的新航路。同時,由於西方各國在生產技術方面已有很大進步,指南針也已從我國傳到了歐洲,航海術的提高,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現,利用火葯製造大炮和輕便毛瑟槍的出現,以及地圓學說獲得承認等等,都是為遠洋探航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思想准備。西班牙和葡萄牙是當時歐洲最強盛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漸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組織者。
㈤ 地理大發現的背景和影響
地理大發現的背景和影響。
VIP專享文檔 2019-12-03 2頁
地理大發現的背景和影響。
(一)地理大發現的背景:
地理大發現是對15世紀末以來歐洲人開始的一系列探險性航海活動及其結果的總稱。
哥倫布發現美洲、達?伽馬開辟繞非洲到東方的新航線及麥哲倫等人完成的環球航行,是地理大發現的主要內容。
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背景
由多種因素的交錯而促成。
①首先是經濟動因。人口與資源的矛盾:中世紀晚期歐洲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大,在耕作技術不能提高的情況下擴大耕地面積是唯一的出路,但耕地面積終歸有限,於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歐洲人特別要求進行空間擴張,陸上空間擴張已有十字軍東征、德意志的東部移民等先例,海上新航路的開辟可以為空間擴張創造更好的條件。
傳統商路壟斷說:新航路開辟以前歐洲人與東方世界存在廣泛的陸上貿易聯系,以滿足他們對東方貴重商品和香料、樟腦等生活必需品的迫切需求。但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後壟斷了東西方傳統的貿易商路,歐洲商人渴望一條通往東方的新商路。
「尋金熱」的出現:16世紀初伴隨資本主義的萌芽,歐洲商品貨幣經濟日益發達,貨幣作為普遍的交換手段漸趨成為財富的象徵,而黃金是貨幣的最好載體,於是「尋金熱」彌漫歐洲。加之《馬可?波羅行記》對中國的描述,使得歐洲各國的君主、貴族、僧侶和正在形成中的新興資產階級都渴望到遍地黃金的東方攫取金銀財寶。
②其次是精神動因。傳播基督教福音,宣揚自己文化的普世價值,對付穆斯林世界,是促成歐洲人完成地理大發現的精神動因。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理念所蘊含的為創造現實幸福而努力奮斗、發揮人的潛能的精神,也為航海探險事業提供了思想支撐。
③此外,航海技術的改進、海上武器和戰術的進步、專制政府的支持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地緣優勢等,也使地理大發現的發生具有了客觀的、有利的條件。
(二)影響
地理大發現的歷史影響
①早期殖民擴張:地理大發現拉開了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的序幕,歐洲人紛紛到亞、非、拉美等地展開殖民掠奪,葡萄牙東方殖民帝國的建立和西班牙對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證。
②商業革命: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商業革命,表現為世界市場擴大,流通的商品種類增多,新的產品出現在各國市場上,特別是美洲的特產逐漸傳播到歐亞大陸。世界貿易中心也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導致了
義大利商業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興城市的崛起。
③價格革命:新航路的開辟還引起了「價格革命」,即美洲的
白銀大量湧入歐洲,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僱傭勞動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損失,正在形成中的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則從中牟取了暴利。
④世界聯系的加強:地理大發現和隨之而來的世界市場的擴大,開闊了人類的視野,增進了彼此的交流。在商業貿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世界經濟體系,在殖民擴張基礎上形成的世界殖民體系,推動了世界歷史的橫向發展。
地理大發現(Age of Exploration),又名探索時代或發現時代、新航路的開辟,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
㈥ 我國有指南針,航海也早於西方,在地理大發現有哪些成就
指南針的傳到西方促進了地理大發現,西方人將指南針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使世界由孤立的狀態變得緊密聯系在一起。
偉大的馬克思先生曾這樣說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可見指南針在促進世界發展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指南針將航海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時代,同時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指南針的傳播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同時也為後來的歐洲的掠奪和三角貿易打下了基礎,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產資料和市場。
㈦ 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和麥哲倫環球航行吧。
其實哥倫布是向西航行,想到中國的。發現新大陸只是誤打誤撞。1492年,哥倫布攜帶著西班牙國王和王後致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船隊從帕洛斯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後向西航行,先後到達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但是,哥倫布誤以為巴哈馬群島是印度的轄地,把當地土著居民稱為印第安人,並誤認為古巴是中國的一個省。
1493~1496年、1498~1500年和1502~1504年,哥倫布又分別進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航行,先後發現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買加、特立尼達等島嶼,以及由宏都拉斯到巴拿馬的海岸。第三次航行中在帕里亞灣首次登上美洲大陸。哥倫布至死也沒意識到,他發現的這些地方並非中國和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
後來,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到達美洲,才認識到這是一個新大陸。
在人們認識到大西洋西岸的陸地並非亞洲,而是一個新大陸後,人們的地理視野擴大了。
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鮑亞越過巴拿馬地峽,看到了西南面的大海,他把這片海域稱為「南海」(今太平洋)。為了到達亞洲,人們努力尋找溝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峽,或者象好望角那樣的地角。基於這種願望,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開始了新的航海探險活動。麥哲倫曾經參加葡萄牙遠征隊,到過非洲、印度、蘇門答臘、爪哇、班達群島和馬六甲海峽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說。1519年麥哲倫率船隊,從西班牙的桑盧卡爾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到達南美東岸以後,即沿海南下,在南美大陸和火地島之間,穿過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峽,進入「南海」。起初向西北,後轉向西航。船隊在航行中從未遇到風暴,即把該海域稱為太平洋。1521年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與當地土著人的沖突中被殺。1522年麥哲倫船隊剩下的「維多利亞」號返回桑盧卡爾港,完成環球航行。
㈧ 中世紀時期,歐洲人想通過海路到達神秘東方世界,這一過程中有幾次著名的航行分別有什麼重大發現
三次。
一次是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二次是哥倫布,穿越大西洋,發現新大陸,美洲。
三次是麥哲倫,環球航行。
㈨ 地理大發現有哪些
「地理大發現」一詞,是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方近代史學家,對15世紀至18世紀時歐洲航海家們所進行的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的通稱。這些地理大發現始於1492年的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橫渡大西洋,航抵美洲「發現新大陸」的航海探險,止於1768~1778年間的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的三次太平洋航海探險活動。這期間最著名的航海探險活動還有: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在迪亞士探航好望角的基礎上,繞過非洲南端,橫穿印度洋抵達印度卡利卡特港的航海探險;1519~1522年間的麥哲倫及其夥伴的環球航海;1578~1580年間的弗林西斯·德雷克的第二次環球航海探險;1594~1597年間的威廉·巴倫支的三次北冰洋東北航路的探索;1607~1611年間的亨利·哈德孫的西北航路的探險;1642~1643年阿貝爾·塔斯曼發現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航海探險;1728年的維圖斯·伊翁森·白令的穿越亞洲與美洲間海峽的探險。
這一系列的航海探險活動使人類最終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地球是個什麼模樣。探險家們的航跡幾乎遍布了地球上所有海水到達的地方,地理上的所有重大發現在此期間均已完成,人類的地理知識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因此,稱這一系列的航海探險活動為「地理大發現」也並不為過。因為這些發現是通過航海而獲得的,所以「地理大發現」又稱「大航海時代」。
地理大發現的價值還不僅僅在於改變了人們的地理觀念,重要的是它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進程。隨著航海探險的不斷成功,新的航路的不斷開辟,歐洲的經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首先,新航路開辟後,歐洲的商業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和英倫三島。世界市場的形成與不斷擴大,加快了商品流通,資本主義在國際貿易中迅速發展,不斷成熟起來,封建社會則隨之土崩瓦解。其二,由於新航路開辟伴隨著殖民掠奪,西方殖民者從殖民地,尤其是從美洲掠奪和開採的大量貴重金屬,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造成金銀貶值、物價飛漲,出現了「價格革命」,資產階級迅速在原始積累階段中暴富起來,完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階段。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指出:美洲的發現與殖民掠奪,非洲的獵奴,「這一切都標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
由封建君王倡導並資助的航海大發現的結果,是導致封建社會的崩潰,這是派遣哥倫布前往東方尋找黃金之地的西班牙國王斐迪南和王後伊莎貝拉所不曾預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