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中的冷濕與曖濕怎麼區別
冷濕度和暖濕的區別與聯系如下:
冷和暖可以理解為體感溫度;濕描述的是空氣中水汽的含量,飽和的時候就是百分之百。當空氣中水汽的含量較大 ,由於水汽比干潔空氣傳導熱量的能力強 ,所以無論是冷濕還是暖濕,對體感溫度影響較大,我國南方冬季的氣候特徵就是濕冷,本來溫度不是太低,但是由於濕度大,所以直接導致人體溫度的下降 ,感覺就很冷。北方比較干,雖然冷,但只是空氣比較冷對體溫的影響不大。長江中下游夏季基本上具有暖濕的特點,感覺就是很悶很容易出汗出油。
當然純粹從字面意思理解也是可以的,冷濕就是寒冷,而且濕度大,比如說冬季的時候,我國東北地區。暖濕就是溫暖而且濕度大,比如春末的珠三角地區。
2. 地理寒冷和濕熱和炎熱乾燥地區有什麼不同
1、副熱帶高壓帶:
緯度在30度附近,這里靠近赤道,所以炎熱.三圈環流你學 的怎麼樣?赤道地區的熱空氣上升,在高空運行到30度附近 的上空時,由於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不能繼續向北移動,就要被迫下沉,所以30度附近形成高壓.我們都知道,對流層的溫度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所以下沉的空氣不會凝結形成降水.這就是乾燥的原因.
2、低緯信風帶:
炎熱的原因和上面相同,現在打開你的地圖,看看,北半球的低緯信風風向為東北風,就是從陸地吹向海洋的,所以不會帶來水汽,這是乾燥的成因.
3、中緯西風帶:
緯度在30---60度之間,熱量同上,還是看地圖冊,西風的風向是西南風,在北半球都是從海洋吹向陸地,會帶來大量濕潤的水汽,形成降水.,這是濕的原因.
4.極地東風帶的乾和低緯信風帶的原因一樣,因為風向一樣.
3. 高中地理 乾熱河谷山腰兩側的雲帶是怎麼形成的
乾熱古麗山腰兩側雲的形成是乾熱谷的嗯瘦。太陽輻射影響水量蒸發集中到山腰。
4. 地理上,是高溫更熱還是炎熱更熱這兩個有沒有溫度界限
在地理上,炎熱一般表示在大的范疇,像表示季節的比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乾燥。而高溫一般是用來說時間較短的比如說某地在今天或明天氣溫高。
5. 天氣乾熱和濕熱有什麼區別
夏季數伏以後,應是一年中最熱的,就以蘭州和成都為例,說說乾熱和濕熱。
1.蘭州屬於內陸乾旱氣候,夏天溫度最高也在三十多度,顯著屬於乾熱。蘭州城市中心黃河穿城而過,可能會調節城市的氣溫,很多人說蘭州夏天不算熱,甚至是避暑的地方,其實不盡然。我在蘭州生活十年,與甘肅其他地方一樣,三伏天雨少無風,連續高熱,乾熱就像站在熊熊大火旁邊被烘烤,還是很難熬的。太陽出來火辣辣的,曬得皮膚疼,遇上兩三個大太陽天,穿半截袖的裸露皮膚就會曬得黑黢黢的甚至脫皮,長時間暴曬很容易中暑。但在辦公室或者大樹下等陰涼的地方,明顯涼快得多,不會冒汗,也可以說乾熱是可以遮擋、避開的。
2.成都是盆地,明顯是濕熱,來成都經過三個夏天了,覺得與乾熱不同的是,濕熱就是蒸籠感覺,冒汗不止。一到三伏天,三十多度是平常事,在戶外活動,就像被煮,渾身是水,都不敢往任何地方靠一靠,靠上去就是一片水。成都市區河流多,河邊大樹下茶攤,也還是會冒汗,覺得悶熱。在家裡,不開空調,很難呆得住,沖個涼水澡,涼快不了多一會兒,的卻難受。也許是濕度大皮膚常有汗水,太陽下也卻覺有灼熱感,也沒曾出現胳膊脫皮現象,穿一個下季的短袖或背心,也不見得皮膚有多黑。好處是隔三差五會下雨,隨著打雷刮風帶來雨,空氣立馬清爽涼快下來,因此,夏季也不見得比北方乾熱更難受。
一般來說,我國的北方人怕濕熱,南方人怕乾熱,應當是地理習慣所致,同樣的三十五度,乾熱濕熱都不好受,都需要防暑,尤其戶外的建築工人、田地幹活的農民更是辛苦。不過,在人居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家用電器普及,安全度夏應該都不是問題。
6. 請問:地理中乾熱風與熱干風的區別
一個熱在乾的前面,一個干在熱的前面,樓主知道熱干風和熱乾麵的區別嗎???
去網路分別搜索兩個詞條,肯定有
7. 地理氣候的濕潤,溫和,炎熱,乾燥,多雨,少雨,高溫,是指氣候或溫度多少具體的!要季節的!
降雨量(單位為mm):
0~50mm為乾燥,51~99mm為濕潤(少雨介於乾燥和濕潤之間,很難分得清,大概是35~65mm吧,不準確),100mm及以上為多雨。
氣溫(單位為℃)
0℃以下為寒冷,以上至22℃為溫和,23℃以上為高溫、炎熱。
季節受氣候的影響,但大多數為: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溫和少雨,冬季寒冷乾燥。
但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乾燥,冬季溫和多雨,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
各氣候的季節都不一樣,很難說得清。
親,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