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
提高讀圖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績、乃至文科綜合成績至關重要的環節。而讀圖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靠日積月累,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考生每天拿出一定時間投入到地圖上,做到多見多看、多畫多練、多思考。這些都是高中地理提高讀圖能力的方法。
一下是筆者總結的一些讀圖方法,希望對學生有所幫助。
1.地圖和知識點相結合。
地理離不開地圖,學生平時需要多看地圖,將知識點與地圖結合,並逐一在圖中查找、落實,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並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在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會有清晰的地圖,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如:在學習氣候類型的成因分布時將知識點與氣壓帶、風帶分布圖與氣候類型的分布圖聯系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
2.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的讀圖習慣。
第一步:分類。拿到一幅地圖,首先要進行分類,分析判讀這是一幅什麼圖。如:光照圖、地形剖面圖、景觀圖、等值線圖。只有對圖作出准確的判斷,才更易解題。
第二步:讀圖。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首先看圖名,這是一幅什麼圖,哪個地區的圖等;其次看圖例,如:比例尺、指向標。如,2010年廣東省高考題:從1971-2000年甲乙兩地各月氣溫與降水分布圖中,判斷氣候類型,把曲線設計為降水,柱狀設計為氣溫。很多學生沒有認真看圖例,按照平時的慣性思維,把曲線認定為氣溫,柱狀認定為降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最後看圖,這個時候需要仔仔細細地研究圖,不漏掉任何信息。
第三步:用圖。把跟這幅圖相關的知識點在腦中反映出來,結合題目,找到有效的信息進行分析解答。如,拿到一幅洋流方面的圖,腦中就要反映出有關洋流的知識點: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的性質、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地理意義等,找到與題目相關的知識點,再跟題目相結合,分析解答。
2. 獲得地理信息的途徑有哪些
獲得地理信息的途徑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通過實地測繪、調查訪談等獲得原始的第一手資料,這是最重要、最客觀的地理信息來源。第二類是藉助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和遙感技術,快速獲取地理空間的衛星影像和航空影像,並適時適地識別、轉換、存儲、傳輸、顯示並應用這些信息。第三類是通過各種媒介間接地獲取人文經濟要素信息,如各行業部門的綜合信息、地圖、圖表、統計年鑒等。
3.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徑有哪些開展地理考察需要准備的地理工具有哪些
網上查閱
指南針 經緯度測量儀
4. 如何採集到百度地(高德地圖)圖上的地理位置信息
中先點擊「地圖快速生成器」然後,第一步:創建地圖(定位中心點、設置地圖、添加標注)
第二步:獲取代碼(然後我獲取了代碼),獲取了代碼後就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操作了。請教網路高人指!
5. 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如何採集
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種是數字化,就是把野外測量好的數據或者地圖數字化後的數據利用手工輸入的辦法錄入,是現在精確度最高的建庫方法
第二種是從老MIS系統掛接,但這只限於屬性數據
第三種是通過遙感影像,這是最廉價最高效的採集方式,但是由於現在地物識別技術有待發展,所以准確度有限,比如管線地理信息系統,裡面的水管啊,氣管啊就不能有遙感來實現入庫
6. 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數據來源及獲取方式(明天考試,急)
GIS的數據源,是指建立的地理資料庫所需的各種數據的來源,主要包括地圖、遙感圖像、文本資料、統計資料、實測數據、多媒體數據、已有系統的數據等。
①地圖
點――居民點、采樣點、高程點、控制點等。
線――河流、道路、構造線等。
面――湖泊、海洋、植被等。
注記――地名注記、高程注記等。
②遙感數據
遙感數據是GIS的重要數據源。遙感數據含有豐富的資源與環境信息,在GIS支持下,可以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球生物、軍事應用等方面的信息進行信息復合和綜合分析。遙感數據是一種大面積的、動態的、近實時的數據源,遙感技術是GIS數據更新的重要手段。
③文本資料
文本資料是指各行業、各部門的有關法律文檔、行業規范、技術標准、條文條例等,如邊界條約等。這些也屬於GIS的數據。
④統計資料
國家和軍隊的許多部門和機構都擁有不同領域(如人口、基礎設施建設、兵要地誌等)的大量統計資料,這些都是GIS的數據源,尤其是GIS屬性數據的重要來源。
⑤實測數據
野外試驗、實地測量等獲取的數據可以通過轉換直接進入GIS的地理資料庫,以便於進行實時的分析和進一步的應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所獲取的數據也是GIS的重要數據源。
⑥多媒體數據
多媒體數據(包括聲音、錄像等)通常可通過通訊口傳入GIS的地理資料庫中,目前其主要功能是輔助GIS的分析和查詢。
⑦已有系統的數據
GIS還可以從其它已建成的信息系統和資料庫中獲取相應的數據。由於規范化、標准化的推廣,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共享和可交換性越來越強。這樣就拓展了數據的可用性,增加了數據的潛在價值。
7. 地理信息系統有哪些採集數據的方式
應該說主要有幾種途徑,一是對原始紙質數據、電子數據(表格、圖形文件、遙感影像、航片等)的矢量化,二是利用衛星、飛機、各種採集儀器(全站儀、GPS數據採集車等)直接採集數字化的數據。
8. 如何從地圖上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1、標準的地圖,可以看經緯度、圖例,比例尺和陸高海深表,來了解圖上不同顏色區域的地形、海拔高度、城市等級、人口總量、交通分布等信息。
2、非標準的地圖,可以看圖例和題目信息來分析,相應的要素。
9. 收集生活中的地理信息
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背景中。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在地理教學時,教師應密切關注周圍的生活現象,並適時地引入課堂,探究其形成發展的地理原因。比如,教材要求學生會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邊的一些事情,安排生產和生活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我讓學生討論:為什麼迪康公司要在安德建立川芎種植基地?對這個身邊的鮮活的生活事例,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後有以下說法:經濟原因——公司需要大量的價格穩定的葯材資源;自然條件的原因——成都平原的氣候、土壤適宜川芎栽培,川芎原來就產於四川。通過這個討論,讓學生知道,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從而激發其學習地理的興趣。
當今全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時代要求我們學好地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關注家鄉的生態。比如,在「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這一框題中,我讓學生指出成都地區的幾大污染源,並請他們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議。當時,課堂討論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可以說,這不是教師的授課技巧,而是生活給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都郊縣花木經濟的興起,是我在介紹全球變暖時穿插的另一個生活題材。怎樣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於很多學生家裡都種有花木,對栽花養草帶來的環保效益,他們切身的感受是:原野綠了,水更清了,空氣潔凈了,與此同時,人們的收入也增加了。種植花木把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很好地結合起來,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真是一舉兩得。這樣穿插舉例,就可以讓學生學到有用的地理知識。
中國加入WTO的客觀形勢,也迫使地理學科改弦易轍,不能再走老路,而要適應現實需要,多給學生介紹入世後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這既是對中學地理教學的挑戰,也是它的機遇,在這方面,地理課程應該大有可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就是一個大市場,人們需要了解世界,參與競爭。學生必將更自覺地學習家鄉的、祖國的、世界的自然和人文知識,地理知識將成為未來人才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課堂上教師有機適時穿插以外,我們還必須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地理。諸如訂閱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報刊,用活用好學校圖書館。有條件的學生可以上網,從網上及時、大量地獲取有關的地理知識。電視也是一種很有效的信息媒體。中央台教育頻道常常播放有關地理方面的節目,質量高,趣味性強。還有很多與地理有關的節目,如「人與自然」「東芝動物樂園」「國家地理雜志」等節目,知識性、趣味性都很強,教師也應收看,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此外,結合各地情況,開發鄉土地理資源也十分迫切。家鄉的地形、土壤、河流、氣候、民情風俗、歷史沿革均須納入計劃,調查整理。鄉土地理應進入課堂,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會回到家鄉,所以,了解有關的鄉土地理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總之,要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應該說,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是課改成功的關鍵。新教材的成功是因為它特別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知識服務於生活。教師應從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入手,為地理課堂輸入新鮮的生活內容,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知識。
總之,地理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只有從生活中汲取養分,課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