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地理位置是什麼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與中國陸地相鄰的有15個國家,隔海相望的有6個國家。
2. 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特徵
1.地理環境首先決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中國最早出現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是大河大江周圍,世界最早的物種也是起源於水中,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游平原,其地理特徵是氣候溫暖濕潤,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水資源豐富,瓜果蔬菜產量多。
2.疆域遼闊完整,中華凝聚意識與穩定綿延的文化形態
3.外部封閉隔絕——封閉內斂的大陸型文化
4.多樣的地形氣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 ,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復雜的地形地勢和氣候使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3. 中國傳統習俗的地理差異
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是有著三千年以上文字記錄的歷史和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便生動地描述了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鮮明獨特的習俗。不同的民族在歡度年節時更能體現出千姿百態的民族風情。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春節,又叫過年。每當節日來臨,我國漢族人民和許多少數民族都以各自的方式舉行盛大而饒有興趣的慶祝活動,來歡度這一佳節,而另一些少數民族則還有自己的傳統年節,且時間、習俗各異。
漢族過春節:從臘月初八開始,臘八粥的香味,最先使過年的氣氛在家家戶戶呈現出來。臘八粥的配製特別豐富:紅棗、栗子、薏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雜豆瓣及五顏六色的各樣果脯,遠遠不止八種。親朋好友之間,還有互相饋贈臘八粥的習俗。另外,祖國南北在臘八粥的內容中也有一些差異。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兒」,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家家戶戶都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據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供玉皇據以賞罰,於是,百姓們供上紅燭、糖瓜,企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據說七天以後大年三十晚上,他還要與眾神同來人間過年,屆時各家則舉行「接神」、「接灶」儀式。
臘月二十四,為「掃房日」,此後家家戶戶煥然一新,各店鋪、百姓人家,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顯示著家富人寧,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
除夕這天,祭祖、接神、接灶、好不熱鬧。大家已不再勞作,遊子們千里迢迢,也要趕回來,合家歡聚一堂。北方人包水餃,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取其吉祥如意的好徵兆。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盡情娛樂。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四面八方鞭炮齊鳴,歡慶活動進入高潮。初一一大早,熱熱鬧鬧的拜年便拉開了序幕。
蒙古族的「白月」:蒙古族過春節叫「白月」,蒙古語稱「查干薩拉」。因為蒙古族風俗尚白,以白色為純潔、吉祥、神聖的象徵,所以把歲首正月稱為「白月」,白月元旦也被稱為「白節」。
蒙古族也以農歷正月初一作為「春節」,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室,到傍晚開始「祭火」。由長輩點九個小燈,將祭品投入旺火中燒,口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蒙古人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發達。
臘月二十三以後,就准備過春節「迎新」。家家戶戶准備各色蒙古族風味食品。年三十這一天最熱鬧,全家喜換新裝,歡聚一堂,上午上供祭佛,蒙古人家中都設有佛櫃;晚上,開始祭祖先,在院外平曠之地,鋪好新氈,擺上酒、菜、肉,長輩口中高聲念誦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盅不斷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祖之後,全家上席,晚輩向長輩敬酒,為其送舊迎新。接下來便是通宵達旦舉家歡度。新春一到,便擺桌上席向老人、長輩跪拜敬酒。初一這天,不論男女,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問候「新年好」、「過年好」。並帶著哈達和酒到親戚家拜年。
藏族的「跳神會」:藏族人民按照自己的歷法過藏歷年,一般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里。藏族隆重、盛大的「跳神會」就在除夕這天舉行。人們穿著艷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舊迎新,祛邪降福。
侗族的「打同年」: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過年期間,具有特色的群眾活動是「打同年」。這項活動,有些像漢族過年的「團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會。龐大的「團拜」隊伍,載歌載舞到達一個村寨時,該村寨的婦女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種問題,隊伍中的人也要用歌聲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節期間演唱,是一種唱跳結合的集體歌舞,無樂器伴奏。「耶堂」節奏歡快、熱情奔放。屆時男女分隊,男隊手挽手圍成圈,歌時速度快捷,舞時搖手頓足,歌聲洪亮,雄渾有力;女隊同樣圍成圈歌舞,動作卻輕柔幽雅,聲調悠揚,明朗動聽。
基諾族的「特毛且」:「特毛且」是基諾族的傳統年節,意為「過大年」,是基諾人最隆重節日。每年夏歷春節前後舉行,具體日期各寨不一,由各村社長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測定。屆時長老敲響其家獨有的大鼓,宣布新年開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湧向長老家慶賀。家家戶戶端出提前釀好的米酒,擺上豐盛的食品,還要邀請附近村寨的親戚朋友前來歡度新年。當天晚上,全寨人聚集於廣場,燃起篝火,有長老和歌手領唱史詩,其場面頗為壯觀。青年男女對歌歡舞,通宵達旦,興盡而散。
此外,還有土家族的「趕年」、壯族的「晚年」、水族的「端節」等等。各族人民雖以不同習俗歡度新年,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美好願望:企盼來年幸福、吉祥、萬事如意!
4. 談談中國所處地理位置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
中國的地域遼闊,主要處於亞熱帶,適合農耕。除了沙漠地區,全國各地都有豐富的耕地資源,並且很早就掌握了農作物的耕種技術。因此歷史上中國很早即建立了以農耕為主的經濟格局。農耕經濟產生的即主要是農耕文明,守土而不遠征,甚至連商業也視為不良。歷史上把國民分為幾等,士農工商,商人是最下一等。帝王希望百姓安居樂業,莫思國事。管理國家是士人的事。倡導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科學技術是可有可無的事,用機械那是懶惰的表現。鹽鐵歸帝王所轄,民間不得冶煉,不能造兵器的同時,也難有機械。再就是傳統文化里是多神論,比如土地、雷公、電母、風神、龍王,等等,但是沒有像其他民族的上帝和真主,遵崇祖宗,講究孝道。這些應該是傳統文化的基調。
古代農耕文明的發達,還造就了思想界的發達,幾千年前就對天地自然、人文的理解和表述達到了世界的頂峰,注重道而鄙視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
5.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對文化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尤其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人類社會初期,它的影響甚至是具有決定性的,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如此。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
⑴地形地貌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高原丘陵約佔全國土地面積65%。海拔500米以下的僅佔全國土地面的25、2%,而3000米以上的卻佔25、9%。全球超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國即有7座。我國地勢的總體走向是自西向東依次遞降,呈現落差顯著的、三級台階式的地形、地貌。中國的西北背靠歐亞大陸,東南面向太平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
⑵氣候環境
中國大陸以距海遠近形成了從東南到西北由濕潤、半乾旱到乾旱逐漸遞變的明顯趨勢。中國大陸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為天然分界,呈現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的依次遞變。季風氣候明顯。主要表現為冬夏盛行風向有顯著的變化,隨季風的進退,降水量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大陸性氣候強。表現為冬夏兩季平均溫度與同緯度其他地區或國家有較大的差異,冬季低於同緯度地區,夏季則高於同緯度地區,氣溫年差較大。
⑶中國地理的多樣性特徵:幅員遼闊地形地貌無所不包;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徵:首先是眾多的河流猶如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地區聯系在一起。黃河、長江貫穿三大階梯之中,溝通中國大.陸的東西。而漢水、淮河則把這兩條大河聯系在一起。長江的支流湘江和贛江與屬於珠江水系的灕江、北江同發源於南嶺山,秦朝時開鑿靈渠,把湘江和灕江相溝通。西江則聯系著嶺南和雲貴。中國大陸遂成為一個整體。
其次是地理通道:中國大陸地形復雜,山脈眾多,但無論多麼險峻的地勢,大自然總留給人以交通的便利,實際上也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沒有發生過人群交流的。
二.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⑴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樣化的影響
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不同的文化類型的生成及其發展趨向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境內地理環境的多樣化,客觀上構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種經濟成分互立、多種文化類型並存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在衣食住行方面,各地歷來就存在很大差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
⑵歷史地理環境對「多元一體格局」的影響。
中國的地理環境,尤其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相對優越,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之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大量漢族(華夏族)人口不斷從黃河流域遷往南方、西北、東北各地,文化上的優勢和數量上的多數是這些移民最終成為遷入地區的主體人口,他們所傳帶的文化自然也成為遷入地的主體文化。當然,傳統文化也吸收牧業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內聚,多文化類型融合的歷史趨勢,從而形成了中華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
⑶歷史地理環境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政治型文化」的形成。
6. 中國的地理特徵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臨海國。地形特徵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氣候為主,之後海南島地區是熱帶季風氣候。
7. 中國歷史文化形成的主要地理環境特點是什麼
A對,「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B錯,狹義文化在邏輯上從屬於廣義文化,與後者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12、ABC 錢穆和梁啟超都是近代史上影響力巨大的文化名人,對於民族文化深入的研究和同情地理解,使他始終站在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陣營,錢鍾書是中國文學研究家,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
13、AB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元化的。傳統中國社會,儒、道、佛等多種派系並存,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匯集百川優勢、兼容八方智慧的顯著特點。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c錯;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時間最長、未曾中斷的文化系統。中華民族自夏代進入文明社會,歷經各朝代,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這都展現了它所具有的頑強生命力和應變能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d錯。
10、ABCDE
8. 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的意義不言而喻。人類依靠地理環境進行生活和生產,也是以地理環境為依託,文化才能形成和發展起來。當然,中國文化也不例外。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形成了延續性、多樣性、封閉性和獨立性的特點。除此之外,它對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9. 中國的地理特徵是什麼中國
中國地理特徵,具體有氣候類,地形類,還有人文地理.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地形
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由西向東呈階梯狀.東部多平原丘陵,西部不多山地,盆地.
10. 中國的地理特徵是什麼
中國的地理特徵為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
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中國地理特徵: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眾多高大雄偉的山脈按照不同走向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並形成許多山系。中國著名的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