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阿拉伯半島最大的自然地理特徵是什麼

阿拉伯半島最大的自然地理特徵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5 19:43:36

1. 簡述沙烏地阿拉伯的自然環境特徵

沙烏地阿拉伯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1、位置境域
沙烏地阿拉伯位於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葉門等國接壤。海岸線長2437公里,領土面積位居世界第十四位。

2、地形

沙烏地阿拉伯地勢西高東低。全境大部為高原。西部紅海沿岸為狹長平原,以東為賽拉特山。山地以東地勢逐漸下降,直至東部平原。沙漠廣布,其北部有大內夫得沙漠,南部有魯卜哈利沙漠。

3、氣候

沙烏地阿拉伯西部高原屬地中海氣候,其他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最高氣溫可達50℃以上;冬季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不超過200毫米。

4、資源

沙烏地阿拉伯有金、銀、銅、鐵、鋁土、磷等礦藏。東部波斯灣沿岸陸上與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氣藏量極豐。魯卜哈利沙漠東部的布賴米綠洲為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三國爭議地區。2005年,沙特石油產量5.26億噸,居世界第一位,出口石油4.3億噸,剩餘可采儲量363億噸(佔全世界儲量的26%),三項指標均居世界首位。天然氣年產量640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6.9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沙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水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其海水淡化量佔世界總量的21%左右。沙共有30個海水淡化廠,日產300萬立方米淡化水,佔全國飲用水的46%。沙共有184個蓄水池,蓄水能力6.4億立方米。

2. 阿拉伯半島地理位置有什麼突出特點

阿拉伯半島及附近的海灣中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島上許多國家都以此為經濟支柱。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生產石油最多的國家,石油工業的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80%以上,被稱為「石油王國」。
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每年,世界各地有不少伊斯蘭教徒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的麥加和麥地那朝聖。

3. 概括阿拉伯半島地表自然環境的突出特點

阿拉伯半島西部較高,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呈階梯狀。半島內的平原和部分高原被沙礫覆蓋,沙漠約佔全部面積的1/3。無常年河流,雨季和山洪暴發時,山谷積水成河,天晴則乾涸無水。

半島地處熱帶和亞熱帶,西部高原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東南部沿海地區有部分高地屬於薩瓦納氣候(熱帶稀樹林草原氣候)。其他廣大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普遍酷熱乾燥,四季氣候及晝夜溫差顯著,夏季白天最高氣溫達60℃左右,烈日炎炎,熱浪滾滾,酷熱難忍。降水量較少,西部沿海地區和山區,年平均降水量達500-1000毫米,西北部平均降水量為25-400毫米,阿拉伯高原年平均降水量低於100毫米以下,沿海地區降水在10月至次年5月之間。

4. 沙烏地阿拉伯的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

自然地理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版圖位於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葉門等國接壤.海岸線長2437公里,領土面積位居世界第十四.
地勢西高東低.西部高原屬地中海氣候,其他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最高氣溫可達50℃以上;冬季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不超過200毫米.全境大部為高原.西部紅海沿岸為狹長平原,以東為賽拉特山.山地以東地勢逐漸下降,直至東部平原.沙漠廣布,其北部有大內夫得沙漠,南部有魯卜哈利沙漠.有金、銀、銅、鐵、鋁土、磷等礦藏.東部波斯灣沿岸陸上與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氣藏量極豐.魯卜哈利沙漠東部的布賴米綠洲為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三國爭議地區.
資源地理
2005年,沙石油產量5.26億噸,出口石油4.3億噸,剩餘可采儲量363億噸(佔世界儲量的26%),三項指標均居世界首位.天然氣年產量640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6.9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沙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水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其海水淡化量佔世界總量的21%左右.沙共有30個海水淡化廠,日產300萬立方米淡化水,佔全國飲用水的46%.沙共有184個蓄水池,蓄水能力6.4億立方米.
億噸,天然氣儲量為 34885億立方米.石油收入是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1981年石油產量達 4.9億噸經濟地理
石油工業是沙特經濟的主要支柱,為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受益於國際油價攀升,石油出口收入豐厚,經濟保持較快增長.政府大力建設和改造國內基礎和生產設施,繼續推進經濟結構多元化、勞動力沙特化和經濟私有化,努力擴大采礦和輕工業等非石油產業,鼓勵發展農業、漁業和畜牧業,積極吸引外資,保護民族經濟.2005年12月,沙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約一半人口從事游牧,放養駱駝、綿羊、山羊、馬.四分之一人口從事農業,耕地不到全國面積的百分之一,散布在各綠洲中.農產品有椰棗、小麥、大麥、蔬菜、水果.工業有石油提煉、石油化工、鋼鐵、紡織、水泥等部門.國家政治、經濟重心為利雅得與哈薩區.漢志為第二重心,有行政中心吉達與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麥地那,正加速建設紅海沿岸的石油化工業.兩個重心區之間有公路以及長距離油管、液化氣管相通.出口主要為石油及其製品,占出口額的90%,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國,還出口有椰棗、畜產品;輸入主要為糧食、糖、茶和紡織品等.從達蘭至黎巴嫩的賽達,築有中東最長的輸油管(長1,770公里),又修築了從東岸石油區到西岸的油管與液化氣管道.沙赫普爾港「霍梅尼港」的舊稱.

5. 阿拉伯的地理環境如何要長一點。急!!!!!!!!!!!!

高原為主的地形。北回歸線從本區中部穿過,大部分地域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之下,同時,本區西南臨乾旱的北非,加之高原邊緣有高大山系環繞,所以氣候乾燥,多屬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很少,蒸發強烈。自然植被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荒漠及半荒漠(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種類很少,且有顯著耐乾旱特徵;發達的根系、肉質莖、針狀葉,多為矮生和墊狀灌木,多一年生的短生植物和多年生假短生植物。石油資源極其豐富,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一半以上。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道。不僅是亞、歐、非三洲的結合部,也是人類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

6. 阿拉伯半島的自然地理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西南,東臨海灣及阿曼灣,西傍紅海,南瀕阿拉伯海和亞丁灣,西北界敘利亞沙漠,北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面積32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與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並稱亞洲三大半島。東臨波斯灣、阿曼灣,南臨亞丁灣和阿拉伯海,西隔紅海與非洲大陸相望,北與亞洲大陸的分界大致在西起紅海東北部的亞喀巴灣北端東至波斯灣的阿拉伯河口一線。南北長2240千米,東西寬1200-1900千米,面積322萬平方千米,海拔1200-2500米。是古老平坦台地式高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除西南端海拔2700-3200米的葉門高地外,僅在西南和東南部有小部分山地。其中,西岸南段的希賈茲山脈高1500米,山峰多為死火山錐,最高峰哈杜爾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中部為廣闊的沙漠,面積約120萬平方千米,約佔半島面積的40%,較大的沙漠自北向南依次為大內夫得沙漠,代赫納沙漠和魯卜哈利沙漠。其中以魯卜哈利沙漠為最大,面積65萬平方千米。阿拉伯半島為一遼闊高原,三面是深溝切割的陡峭山脈,從紅海向東北地勢逐漸下降,直到波斯灣沿岸的東部低地,最高峰納比艾舒卜峰(An-Nabi Shuayb)高3760米,位於葉門沙那西北約32千米處。
阿拉伯半島西部較高,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呈階梯狀。西部為希賈茲(漢志)--阿西爾高原;南段的希賈茲山脈海拔3000米左右;中部為納季德(內志)高原;東部是平原。半島西南角土地肥沃,宜於耕種。葉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農業發達,素有「阿拉伯樂園」之稱。半島內的平原和部分高原被沙礫覆蓋,沙漠約佔全部面積的1/3。無常年河流,雨季和山洪暴發時,山谷積水成河,天晴則乾涸無水。半島地處熱帶和亞熱帶,西部高原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東南部沿海地區有部分高地屬於薩瓦納氣候(熱帶稀樹林草原氣候)。其他廣大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普遍酷熱乾燥,四季氣候及晝夜溫差顯著,夏季白天最高氣溫達60℃左右,烈日炎炎,熱浪滾滾,酷熱難忍。降水量較少,西部沿海地區和山區,年平均降水量達500-1000毫米,西北部平均降水量為25-400毫米,阿拉伯高原年平均降水量低於100毫米以下,沿海地區降水在10月至次年5月之間。大部分地區冬季刮乾旱熱風。風源來自西亞南部和北非的熱帶氣團,常使氣溫在幾小時內上升20℃以上,給農作物生長和居民生活帶來嚴重危害。農田灌溉和居民飲水主要靠地下水。
阿拉伯半島緊接亞非兩洲,地當交通要沖,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半島西南的葉門曾是東西方海上貿易的樞紐。半島兩側的紅海和海灣,連通埃及和肥沃新月地帶,形成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的天然走廊。 大約在一千多萬年前,地中海和印度洋之間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以後發生了地殼大變動,形成了東非大裂谷,陸地中間陷落成為紅海。紅海把亞非大陸分開。紅海東邊的一塊土地成了一個略呈長方形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半島主要由西部的阿拉伯地盾和地盾以東的沉積區兩大地貌區組成。沉積區從地盾向東北、東和東南方向沉陷,進入包括伊拉克南部、波斯灣和魯卜哈利沙漠(Rubal-Khali)東部在內的大盆地。地盾的東部邊緣從紅海向北伸出的亞喀巴(Aqaba)灣的頂端向東彎曲,在橫穿半島的中途點折向西南和正南,直至葉門高地。
沉積區的形成比地盾晚,由古海淤積而成,主要由石灰岩以及大量的砂岩和頁岩構成,最早的沉積物形成於古生代(3.95-5.7億年前)初期,在阿拉伯半島的東部,沉積物深及地表以下近10千米處。離地表3千米或更淺的侏羅紀和白堊紀的石灰岩(年齡在6500萬至1.9億年間)中,存在天然氣和石油。
葉門高地在地形上同地盾有很大的區別,它不是山地,而是阿拉伯高原被深谷割切的邊緣。阿曼高地在地質上同伊朗西部的札格洛斯(Zagros)山脈的關聯,比同阿拉伯半島其他山脈的關聯更為密切(荷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的海面寬僅80千米左右)。
漢志和阿西爾
一道實際上不斷裂的陡崖在紅海畔縱貫阿拉伯半島。從亞喀巴灣伸展到麥加以南約322千米處的一段稱為漢志(Hejaz);繼續向南延伸到靠近葉門邊界奈季蘭(Najran)地區的較高一段,稱為阿西爾(Asir)。在漢志最北部的米德延(Midian〔Midyan〕)地區,山峰海拔最高將近2896米; 在阿西爾,山高超過2743米,山路特別崎嶇難行。熔岩區從山坡向下伸展,直到哈利(Hali)附近的海濱,形成漢志由來已久的南部天然邊界。阿西爾的高原區因受印度洋季風帶來的雨水灌溉,土壤較農業性的漢志肥沃。
紅海沿岸平原均極狹窄,僅在麥地那以南和麥加以南最寬處為64-80千米。整個平原叫提哈邁(Tihamah)平原,有時分為提哈邁漢志和提哈邁阿西爾。沿岸沒有可供大型輪船停泊的天然港口,但有許多水灣適於帆船使用。
在西北內陸,希斯馬(Hisma)砂岩高原海拔約1219米。其南面是一些巨大的熔岩區,如歐韋里德(Uwayrid)熔岩區,其他熔岩區則位於麥地那的周圍。麥地那以南伏在群山之上的熔岩岬角,向下傾斜,直伸至近海處。賴克拜(Rakbah)砂石平原鋪展在麥地那東南的基什卜(Kishb)熔岩區的南面。在麥加以東各熔岩區中,有一個熔岩區環繞著哈丹(Hadan〔Hidn〕)山脈,是劃分漢志和內志的傳統邊界區。
內志
內志(Nejd)的西部地區稱為上內志,位於阿拉伯地盾內,平均海拔高度1300多米。東部屬沖積區,利雅德(Ar-Riyad)市位於東部邊緣附近,海拔約594米。內志的主要水系包括若干由西向東的季節性河谷。
阿拉伯半島北部
錫爾漢(As-Sirhan)河實際上是一條深谷,而不是真正的干河,長約322千米,河床比鄰近的高原低305米。錫爾漢河的東北是屬於敘利亞哈馬德(Al-Hamad)沙漠南部的廣闊熔岩區和燧石平原。包括內夫得沙漠在內的盆地的北部邊緣是懸崖峭壁,峭壁北坡下面是阿尼札河網(Anizah Wadis,阿尼札部落之河網),流入幼發拉底河流域。其中最大的河為阿爾阿爾(Arar)河和胡爾(Al-Khurr)河。 內夫得沙漠
為阿拉伯半島的第二大沙漠,位於內志的最北端,剛好處在地盾之外,面積約64750平方千米。其范圍幾乎西至綠洲城市泰馬(Tayma),北抵焦夫(Al-Jawf)和塞卡凱(Sakakah),南達哈伊勒(Hail)。
代赫納沙漠
將內志同阿拉伯半島東部分開的代赫納沙漠(Ad-Dahna)帶是一條流沙河,從內夫得沙漠緩慢流向魯卜哈利沙漠,全長超過1287千米,其寬度一般不超過80千米。沙地常帶紅色,外形有很大差異。特別是在中段,平行排列的長沙脊高約46米,而有些沙丘的高度為沙脊的3倍。代赫納沙漠在春、冬兩季可供放牧。1957年在積沙的下面發現了胡頓斯(Khurays)油田。
魯卜哈利沙漠
世界上最大的純沙沙漠,面積估計約為64.75萬平方千米。當地為數不多的貝都因(Bedouin)游牧人平常不稱它為魯卜哈利沙漠,而簡單地稱作賴姆萊(Ar-Ramlah,意為「沙」)。自1950年以來,各石油公司對沙漠進行了徹底的勘探。
魯卜哈利沙漠的有些地區乾旱可長達10餘年之久,而另外一些地區有時發生雷雨或夏季溽暑。最大的沙丘在沙漠的最東部,高度可達244米以上,沙脊長達48多千米,它們之間的低處通常為鹽沼。
魯卜哈利沙漠大部分在沙烏地阿拉伯境內。不過南面同阿曼、東南同葉門的邊界尚存在爭議。1974年沙烏地阿拉伯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已就東部有爭議的邊界達成協議。 葉門
葉門有阿拉伯半島最高峰納比舒艾卜峰,位置在沙那的西北。葉門境內的提哈邁平原上建有幾座城市,它比北面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的提哈邁平原更寬闊,也更適合居住。季風雨使葉門的山區和高原成為阿拉伯半島最肥沃的地區。在葉門的南端,考爾(Al-Kawr)山脈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山坡。
葉門亞丁港由山南麓低地上的兩個火山半島形成,亞丁後面的沿岸平原寬約48千米,幾乎比其他任何一處都窄。哈季爾(Hajr)河也許是阿拉伯半島唯一終年不斷的河流,沿海岸約流經97千米後入海。
考爾山脈向東消失在被稱為「高原」(jawl)的哈德拉毛(Hadhramaut)高地中。准確地說哈德拉毛是一條將「高原」劈開的內陸谷地,谷地的下段直達海濱,稱為馬西拉(Al-Masilah)河。在內陸一側,塞巴泰因沙漠(Ramlat As-Sabatayn)位於從考爾山脈到魯卜哈利沙漠之間的斜坡上,沙漠和「高原」以下地勢平緩。
佐法爾
阿曼蘇丹國南部佐法爾(Dhofar)省的蓋拉(Qara)山脈高約914米,有一座山峰超過1524米。季風使山脈朝海的一面(南側)和沿岸平原的土地保持肥沃。
阿曼
哈傑爾山脈分為東哈傑爾和西哈傑爾。有些山峰超過2743米。哈傑爾山脈不像其他阿拉伯半島沿岸高地那樣兩側均十分陡峭,山腳下的平原從眾多的阿曼內地城市幾乎察覺不出向魯卜哈利盆地緩慢傾斜。在南部沒有山脈阻擋阿曼向阿伯海的出口。沿岸高原的平均海拔約152米。 北回歸線剛好通過麥地那的南面,將阿拉伯半島分割為幾乎相等的兩部分。夏季到處都是炎熱的酷暑,有的地方溫度高達54℃。大部分內陸地區乾旱,但沿岸地區以及南方的某些高地和沙漠夏季非常潮濕。在潮濕地區有霧和露水,露水常常代替了下雨。在乾旱區整個夏季烈日炎炎;除了高海拔和北部地區外,春、秋季氣候宜人,冬季很少嚴寒和下雪。
在印度洋季風不能到達的所有地區很少下雨,平均年降雨量只有77-102毫米。在沙漠偶爾下傾盆大雨,造成干河谷的洪水暴漲,大雨有時會變為下冰雹。乾旱持續數年之久已司空見慣。在西南和南方,季風至少可使降雨量增加3倍。在仲冬和初夏,波斯灣的季風像埃及的喀新風(khamsin)一樣,颳起漫天沙塵。這種風在阿拉伯半島稱為「北風」(shamal),但實際風向主要為西北偏北;同「北風」方向相反的是較少發生的「東南風」(qaws)。內志和魯卜哈利沙漠的風向比較復雜,特別是在春季,風向可從360°任何方向吹來,風力可從微風拂面到狂風大作。
半島地處北緯13°-20°,北回歸線橫貫其中,屬熱帶荒漠氣候,氣候乾熱,大陸性強。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絕對最高氣溫可達50-55℃,為世界最熱地區之一,最冷月平均氣溫多在15-24℃之間。大部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北部地區冬季因受地中海氣候影響,年降水可達200毫米左右,葉門高地和南部沿岸山前平原,夏季因受印度洋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年降水量可達500-1000毫米。因此半島中部沙漠廣布,熱帶乾草原分布於沙漠四周。只有在山前沿海平原和內陸地勢低窪及地下水位較高處,才分布有狹窄或零星的綠洲,灌溉農業和牧業相對發達,人口比較集中。較大綠洲有葉門高地沿岸狹窄平原,以胡富夫為中心的艾赫薩綠洲,以利雅得為中心的海爾季綠洲等。綠洲中盛產椰棗。南部沿海平原盛產熱帶作物,如咖啡、橡膠、芒果等。牧業以飼養駱駝為主。
阿拉伯半島地處熱帶,太陽輻射強烈,常年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高原半島周圍又多是高大山地高原和炎熱地區,很少受到
海洋濕潤氣團的影響,所以這里的熱帶乾旱氣候具有極強烈的大陸性,酷熱乾燥少雨。
這里是世界上最熱的地區之一。整個半島年平均氣溫都在2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超過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也高於10℃,多在15-24℃之間。南部地區更加酷熱,如半島南端的亞丁,年平均氣溫為28.9℃,7月為32.5℃,1月為25.4℃,有四五個月的月平均氣溫超過30℃。半島絕對最高氣溫常有50-55℃的高溫。半島氣溫年較差很大,一般在15℃以上,在一些地方可達20℃左右。
阿拉伯半島乾燥少雨。半島降水量極少,大部地區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如亞丁為41毫米,利雅得97毫米,麥納麥84毫米,吉達64毫米。少雨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這里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盛吹乾燥的東北信風,夏季雖氣壓較低(東有印度低壓),但西南風來自乾旱的北非陸地,水氣耗盡,幾無降雨,如阿拉伯半島內陸利雅得、麥納麥等地6-9月基本沒有降水。冬春月份各月降水也只在20毫米以下,主要是受西來氣流影響所致。相對濕度很低,半島內部不少地區年平均相對濕度在40%以下,如利雅得等地年平均相對濕度僅為32%,6-9月尚不足30%。半島北部因冬季可受到地中海氣旋的影響,降水稍有增加,年降水量可達200毫米。海拔2700-3200米的葉門高地可受到印度洋氣流和地形雨的影響,降水較多,甚至可達1000毫米,被稱為「幸福的阿拉伯」。降水集中是阿拉伯半島氣候大陸性強烈的又一明顯標志,如吉達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4毫米,但降水日數僅5天。在雨水稀少的半島,有時也可因驟然的暴雨而導致水災。 駱駝一直是阿拉伯人賴以從事游牧生活的主要牲畜,沒有駱駝貝都因人就不可能遠離人類飲用水的水源,靠飲用駱駝的乳汁可深入沙漠達數月之久。駱駝能為人們提供肉食、衣服、燃料(糞便)、運輸以及馱水和拉犁的畜力。駱駝作為一種運輸工具,已大部分被四輪驅動車所取代,主要作為家畜飼養。
綿羊和山羊的數量很多,但大都是小群飼養,而不是大規模放牧。阿拉伯馬在阿拉伯半島是一種正在滅絕的動物,但其他國家在培育這種品種的馬。許多貝都因人都有奔跑很快的薩盧基狗(Saluki),馴隼亦用來打獵。過度捕獵已使羚羊急劇減少。在魯卜哈利沙漠這塊最後棲息地內還剩下為數不多的大羚羊,高地山羊也很稀少。其他大野生動物有鬣狗、狼和胡狼,較小的動物有狐狸、蜜獾、兔、蝟和跳鼠。
致命的沙漠蛇有角蝰和一種同印度眼鏡蛇大不一樣的眼鏡蛇。蜥蜴包括沙漠巨蜥和在沙中出沒的小石龍子。
鴕鳥已開始絕跡,鷹、禿鷲和鴞還很常見,數量較少的鴇常用獵隼捕獵。紅鸛、鵜鶘、白鷺和其他海鳥時常出沒於沿岸地區。鴿、杜鵑、燕子和戴勝之類的小鳥可在城市和沙漠中的綠洲見到,而沙松雞、百蜜和走鴴則棲息在沙漠里。
大群的蝗蟲時常降臨則是一種災難,所過之處,綠色植物被吞吃一空。其他常見的昆蟲有蚊、蜱、甲蟲、蠍子和螞蟻,還有甚至在沙漠深處亦可出現的蒼蠅。在有些地方人們養蜂釀蜜。
阿拉伯半島周圍的海域內生產鯖、石斑魚、金槍魚、鯛及其他食用魚,此外還有蝦類。南部沿岸的近海有大量的鯊魚和沙丁魚。鯨偶爾也進入波斯灣。
除了海拔很高的地區和佐法爾外,幾乎到處都生長海棗,在佐法爾的沿岸地區則生長椰子樹。主要穀物為小麥、高粱、大麥和小米。稻米補充小麥用作口糧,但本地很少種植。少數地方如亞丁附近的艾卜揚(Abyan)適於種植棉花。同蔬菜相比,一般阿拉伯人更喜歡吃水果,尤其喜歡吃西瓜、石榴和棗子,布賴米(Al-Buraymi)以產芒果著名,阿拉伯也生產無花果、葡萄、香蕉、仙人果和其他水果,各綠洲還盛產枸櫞和爪哇扁桃。
半島上樹木很少。西南高地上的一叢叢的檜樹有點像真正的樹林。常常成排地種植耐旱的檉柳以阻止流沙侵蝕。統稱「亥姆」(hamd)的各種樹的樹葉含有足夠的鹽分,可滿足駱駝對鹽的需要。多年生堅韌植物同受春、冬兩季雨水滋潤的一年生柔嫩植物一樣,對人類生存都很重要。 石油是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礦產資源。阿拉伯半島上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一。波斯灣沿岸盛產石油,有世界油海之稱。
除葉門的礦床外,阿拉伯油田與伊朗和伊拉克的油田處在同一個巨大的沖積盆地內。雖然伊朗於1908年已發現石油,但直到1932年才在盆地的阿拉伯一側──巴林發現第一個油田。此後在阿拉伯半島東部開始廣泛勘探,並很快深入到內陸地區。1938年在沙烏地阿拉伯、1940年在科威特和卡達、1953年在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中立地帶的大陸內、1960年在阿布達比(Abu Dhabi)大陸、1964年在阿曼、1983年在南葉門、1984年在北葉門相繼發現石油;1951年在沙烏地阿拉伯波斯灣近海、1958年在阿布達比近海、1960年在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中立地帶近海又發現石油。
油田中有大量的伴生天然氣。在商業上利用這些天然氣需要巨額投資。有些天然氣經液化後供國內消耗並出口,有些則重新注入含油層儲存,並保持產油壓力。
阿拉伯國家正努力使經濟多樣化,雖然豐富的石油對經濟多樣化的進展是一個不利因素。在漢志北部和內志已發現鐵礦。其他資源有重晶石、石膏、鹽、制水泥用的石灰、制磚和陶器用的黏土、制玻璃用的石英砂和頁岩、大理石和建築用石料等,有些已在開發中。
許多世紀以來波斯灣的牡蠣養殖場生產某些世界最好的珍珠,採珠曾一度是致富和有利可圖的職業。巴林是採珠業的主要中心。大約自1931年後,由於世界經濟蕭條,日本人工養殖珍珠的競爭,以及勞動力流向報酬多、勞動低的工作,使珍珠貿易一蹶不振。
即使在雨量充沛的西南地區,河水流量也不總是能保證發電需要。水源匱乏和土壤貧瘠阻礙了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少數國家在改善灌溉系統和擴大耕地面積方面取得了進展。部分國家的水果,比如椰棗,正在出口。

閱讀全文

與阿拉伯半島最大的自然地理特徵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