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現代自然地理學講什麼

現代自然地理學講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7 16:43:20

㈠ 現代自然地理學:以世界名山為例說明山地垂直帶譜

山地垂直帶譜:

1. 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氣溫隨之降低,從而使自然環境及其成分發生垂直變化的現象,稱為垂直帶性或高度帶性。形成垂直帶的基本條件是構造隆起的山體,而其直接原因是熱量隨高度的迅速降低(每千米下降-6℃)。只要山體有足夠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帶。
2. 垂直帶的數量和順序等結構型式,稱為垂直帶譜。一個山體或一條山脈可以有多個帶譜。

3. 垂直帶譜的起始帶稱基帶。垂直帶譜的性質和類型主要取決於帶譜所處的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中的位置,即基帶坐落的具體地點,以及山體本身的特點,如相對高度與絕對高度、坡向、山脈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條件的變化等。

望採納謝謝!

㈡ 現代自然地理學研究方法的主要特點。

綜合化、系統化、科學化、定量化、計算機化。

《現代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在近30多年裡,有了巨大的進步。由於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產生、形成、發展的演變規律,數千年來人類為了探尋這一規律,曾經顯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系列的特有研究方法。歸納起來,大致上包括觀察、分析、表述。肉眼觀察,描述歸納,文學式表述,這是萌芽時期和初創時期的地理學研究方法;到了近代的形成時期,地理學的觀察引入了儀器,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都較僅憑肉眼的觀察有了質的進步,加之交通運輸的發展與進步,地理學家的觀察范圍,受距離遠近的約束已漸趨減小,未被地理學家直接觀察的地方越來越少。在分析中已能做到定性,因果關系、發生學原理都在廣泛應用,規律的可能性探查也日益完善;不僅如此,定量分析也已開始引入,在某些領域,如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工業、交通運輸、城市等地理學分支中,有的已建立了數理系統。在表述中,歸納法已成為引以自豪的表現方法,無數的地理學家所觀察到的許許多多的現象,被歸納成要素的規律和地域的規律,使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的環境,有了認識、了解,在利用和改造方面也能在尊重自然規律的條件下,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總之,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使地理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相應的改善;而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則標志著認識的飛躍和學科水平的提高。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執著地試圖探測地球表面的形狀、結構、變化。由於手段的限制,最早產生的方法是肉眼觀察,比如視力所及為圓圈,人們由此推論,地球的形狀是圓球形;後來發現,圓圈視力范圍適於任何地點,由此推論地球是個球體,因為這種現象只有在球體上才可能發生。後來人們為了擴大視野,發現視野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擴大,鳥瞰觀察盛行了數以千計的歲月;但是鳥瞰受地面高程和障礙物的限制,仍然只能解決極小范圍的觀察,大范圍的觀察只能靠小塊范圍的疊加來完成。進入儀器時代,望遠鏡增加了人類視力的距離,經緯儀、水準儀、平板儀等增加了視力的精度,實現了觀察手段的飛躍與發展。盡管如此,人力的浩繁,速度的緩慢,以及自然環境的種種限制,都使這種藉助儀器的觀察遇到許多困難,地理學的理想觀察手段,仍然不能就此止步。而且,這些儀器還無法代替人們感官的觀察,特別是地表物質的形態、結構、運動,還須採取眼觀、手敲、腳量、鼻臭、口嘗、耳聽等種種直觀手段,野外實地考察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垂直航空攝影技術的應用,一是高程可按人們設想的目標;二是這種高程不受地面高程的限制;三是所用人員少,速度快;四是全息攝影技術是地面綜合景觀的全面反映,不受要素和地域的限制;五是精度不受或少受拼接所產生的誤差的影響,因此,被認為是地理觀察的一次革命性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地球表面應用遙感技術,使地理觀察再次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即野外觀察低成本、具有新的掌握細節和多種解析度水平的制圖專業的出現。其中,側視空中雷達和紅外彩色膠片新技術尤為重要。這兩種新技術的前提是高空偵察飛機。空中雷達能迅速掃描廣大地面,必要時還可重復掃描。

1957年10月4日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成功;1958年1月31日美國人造地球衛星也獲成功,從此,人類對其賴以生存的地球的整個面貌可以一覽無余了。衛星圖象作為人類對地球表面的觀察手段,表現了總體性,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形態、結構、運動的總體特徵;表現了同步性,常發的和偶發的地理現象在同一時間內的表現都能在同一個圖象中得到反映;表現了追蹤性,因為衛星是連續工作,因此在衛星工作期間發生的一切地理現象,從出現到消失的整個過程,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

與觀察手段相適應,分析手段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當地理學的觀察還處於人類感官的感覺時,人們觀察的內容主要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和條件,觀察是有選擇的,採用人們共同約定的符號,如圖畫、語言、文字、數字等形式,把觀察的內容記錄下來,這就是萌芽時期的地理學。當觀察記錄日積月累增多,觀察的范圍也越來越大時,光憑簡單記錄就無法滿足地理學研究的 發展需要了。於是人們開始採取分析手段,要素日趨明朗,隨著地區的變化,要素的表現千差萬別,彼此之間的結合形式多種多樣,地域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通過比較分析,受到地理學家的重視,逐漸取代了簡單的觀察記錄,成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這即是初創時期的地理學。

地域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是極為普遍的地理現象,僅憑表象的觀察與記錄是不夠的。當然這種觀察與記錄是通過比較進行的,在這個基礎上誕生了比較地理學;比較地理學是李特爾的首創,歐美第一、二代近代地理學大師們有所繼承和發展,之後由於進化論的影響,地理學家逐漸將注意力轉到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的研究,於是因果關系、發生學規律成為研究的主題,定性分析成為主要的手段。定性分析往往運用歸納法進行,正如英國學者莫斯(R.P.Moss)所說:「歸納法一般是從事實到概念,從觀察到總結,從局部到總體,換句話說,是根據全部事實確定規律性。這種方法被許多學科採用,並在發展科學思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①正是因為地理學性質與歸納法這種手段的結合,使近代地理學獲得了發展;同時,也因為歸納法還具有明顯的缺點:1.在歸納時由於不能弄明全部連續的推理,在事實與假設之間就產生了邏輯上的『缺陷』,而推理是由觀察走向判斷的重要步驟。……2.歸納的結論只適用於用以歸納的那些資料的范圍,而不能擴充到這個范圍以外的領域。3.在歸納過程中經常摻和有歸納者的主觀因素。」②因此近代地理學遠不是方法上的完善科學;這和一些成熟的科學,如物理學、化學、遺傳學等相比較,方法上的不完善是顯而易見的。

歸納法之所以成為近代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因為觀察手段的限制,地理學是以研究地球的整個表面的環境為其對象的,當然迫切地需要總體的、規律的、概念的觀察手段和分析方法,來完成對象所規定的內容的研究,然而觀察手段只能從局部的、事實的、可觀察的方面著手,這就猶如建築上,現代以前只能用堆砌的辦法進行一樣;而現代建築則是首先從總體框架著手,然後用預製件拼接。歸納法的缺陷並非今日才發現;為了彌補其不足,有一些地理學家已經採取了超前的演繹法,來闡明地理學規律,解釋地理現象。

一般認為演繹法的思維過程是由總體到局部,由概念到事實,由總結到觀察。歸納和演繹是兩種不同的推理和認識的科學方法。前者一般為從特殊到一般,後者則為一般到特殊;在認識過程中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演繹所依據的理由,來自對特殊事實的歸納、概括;歸納的結論是演繹的前提,演繹離不開歸納;而歸納對特殊現象的研究,又必須有一般原理為指導,才能找出其特殊的本質,從而進一步補充、豐富和發展這種共同本質的認識,歸納也離不開演繹。歸納和演繹在認識過程的統一是客觀的個別和一般的矛盾統一的反映。把兩者絕對地對立起來,抹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地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應是歸納和演繹的結合,亦即用歸納法、演繹法,乃至直觀所得到的假設的論點是嚴格根據邏輯和數學規則形成的,然後再根據這個論點經過演繹推導出一些局部的論點,這些局部論點通過實驗檢驗,即通過與事實直接比較確定其正確與否。當然在地理學中,這種實驗不僅包括實驗室的實驗,也包括野外觀察得到的事實和統計計算的結果。

地理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就必須在歸納法的基礎上,還應當至少在以下四方面廣泛應用演繹法:

1.地理思維應當更加嚴謹,為創立嚴密的地理學理論,應當利用相鄰學科的理論模式。

2.必須更加精細地構思所提出的觀點的內部結構,並闡明這些觀點在其它概念中的地位。這就要求除語言邏輯外,更廣泛地採用形式邏輯語言。

3.在解決各種具體問題和理論問題時,通過運用形式邏輯、演繹推理和實驗檢驗,有意識地推廣演繹法的使用范圍。

4.必須十分重視尋求檢驗所提出的假設的標准。如果事實與假設稍有出入就會完全否定假設的正確性。

地理學中應用演繹法,為了使地理思維更加嚴謹,創立嚴密的地理學理論,開始利用數理科學的理論模式,結果導致了「計量革命」。

建立在定性描述基礎上的近代地理學有必要引入定量的方法。

世界的許多地區也沒有準確的數字以資利用,因而也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近20年來,西方一些地理學派認為計量革命是地理學思想發展的一個新時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另一部分人則表現出悲觀失望。從學術觀點看應當實事求是地評價計量革命的作用。它無疑是大大促進了定量量測的發展,改善了對數據的統計加工。有時人們在達到上述成就時並沒有充分理解他們所利用的手段,特別是計算機。人們往往對數據的加工整理比較注意,但在對比事實和思想時卻不夠重視科學思維的嚴謹性。因此在注意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同時,演繹方法的利用卻進展甚微。

『計量革命』的教訓在於要研究數學在所有學科和地理學中的相對作用。在發達的學科中數學一般行使兩種功能:構思假設、發展理論的輔助工具;實驗結果統計整理的手段。第一個功能比第二個重要得多。然而在計量地理學中卻過分誇大了數學作為數據統計整理手段的作用而不重視運用數學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況且相當部分的數據又不是通過實驗途徑取得的,其精確性和可靠性都比較低。這樣地理學雖然運用了一些數學,卻還是停留在歸納性學科的水平上,所以為使『計量革命』在地理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必須高度重視運用形式邏輯和數學理論去發展地理學的理論。

在以往的30年中,地理學的科學化在追求、探索中,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比較,地理學界雖然認為傳統的定性研究方法,在今天仍有繼承的必要,試圖一概加以否定,是不可取的;但是一味只講繼承,不思傳統方法的改進和新方法的引入和創立,也是有害的。科學方法是人類長期的積累,這份遺產是所有科學所共有的,地理學也不例外,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方法的繼承,自屬必然;科學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不斷改進和更新,是科學進步的表現,對地理學也是適用的,也是客觀的必然。當然,新的方法在剛剛出現時,往往不夠成熟、不怎麼完善,在科學史上也是極其常見的現象,用不著大驚小怪;在新方法還不成熟,還不完善的時候,人們對其已經熟悉的舊方法的懷戀,也是常會發生的現象,遇到抵觸、反對,也是不可避免的。盡管如此,由於地理學面臨著一場大興起、大突破的形勢,其研究方法也處在以定性描述為主向定量描述為主的過程中,其結果將是地理學科學性、嚴密性的提高,地理學由此得到更快發展,也不再是一種幻想。

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環境污染、人口劇增、糧食緊缺、能源短缺、生態危機等,無一不與地理學的研究相關。這些問題的提出,都是從地理環境系統本身派生出來的高度綜合性課題,以綜合性為特徵的地理學責無旁待要對這些課題的解決,提出戰略性的答案,這種主導作用的發揮,僅憑定性描述是不可能的,必須要以定量描述為主,定量和定性結合才能奏效。二是因為科學發展的趨勢,是從孤立研究轉向相關研究;從單因素研究走向綜合研究;從各個獨立學科的個別研究走向相互聯系的研究。跨學科、多層次、多形態、多空間、多兵種、大綜合的研究勢不可擋,這為地理學這門兼顧各學科知識、汲取各家之長為己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形勢的這種要求,要求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即在系統性和定量描述上應有所提高。根據30年來的探索,可以認為下述幾方面,有助於這種提高:

1.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的興起,是當代科學技術綜合發展的基本特徵,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它們打破了研究單一運動形態的學科界限,打破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界限。這些新的理論和方法從整體性、系統性高度,研究復雜物質體系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傳輸與交換。它們的科學概念、理論、方法與地理學綜合性、整體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不謀而合,是地理學盼望已久的理論武器。它們為地理環境的研究,特別是多因素相關、多功能結構模擬、反饋性質分析、綜合體系統概括與描述等的研究,提供理論和分析的基礎。

2.耗散結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突破了過去物理學、化學等實驗科學的封閉體系的觀念與方法,在物理學(非生命運動形態)和生物學(生命運動形態)之間架起了橋梁。特別是它將研究對象的重心轉向非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這對研究地理綜合體中平衡穩定有序與非平衡穩定有序的關系;部分與整體、單因素與綜合、必然與偶然,可逆與不可逆等的關系,提供新的認識論。

3.模糊數學的出現與發展,對研究模糊事物,建立模糊事物之間的模糊關系提供了數學分析的方法。這對地帶性和地域分異的規律、群落和景觀類型的分布與劃分、各類區劃界限的確定等提供新的分析和評價手段。

4.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地理綜合調查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過去先從小區域入手,現在卻先從大區域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多光譜掃描系統在地理學中的應用,不僅為地理研究提供大量新資料,更重要的是同時能取得整個地球表面環境的信息,並在時間上進行連續定期監測。這對分析地理環境的性質、結構、空間分布及時間演化,提出整體性、系統性的分析工具。

5.從能量和物質定量的研究上,手段也有極大改進。在60年代,C14、孢粉分析、光譜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極譜分析在地理學中應用就被認為是先進方法。現在,中子活化、離子探針、電子探針、螢光分析、氣相色譜分析、紅外分光光度分析、偏光顯微分析、差熱分析等也已引入地理學的研究。其中有不少在地理研究中已成為常用分析手段。這些手段對地理學研究物質、能量的傳輸與交換,定量地描述地理現象和過程提供了可能。

6.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一方面為區域演化、地理環境功能的研究提供模擬條件;一方面為大量資料、信息、數據的處理大開方便之門。快速、准確的定量分析,必將促使地理學的研究達到新的水平。特別對大區域,多因素的綜合分析能力,將發生革命性變化。預計將有自動化地理學的產生。

7.近代一些新興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它們大多採取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手段,有的可以在地理學研究中加以引進、借鑒,以尋求地理學研究方法上的改進和完善。近幾十年來,地理學在其研究中,已經引入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許多相關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與進步。近來這種引進更加迅速。

在分析的方法上,單純的定性分析和單純的定量分析,都存在缺陷和不足,已是大家共同的認識;人們在地理學研究中,追求著完善的分析方法,其願望也是共同的;就現階段而言,定性和定量的結合,已為大多數人所倡導,應予肯定。

地理學研究對象和內容的表述,也是地理研究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學發展到19世紀,其表述方法仍然是文字表述和制圖表述。

定性描述中,常常包括直觀描述和概念描述,純粹描述和解釋性描述,比較描述和綜合描述等。所謂直觀描述系指表述一個地區或一種地理現象,就象藝術家一樣在頭腦中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圖象,並把自己所看到的圖象表現出來;直觀描述就是地理學者能夠把客觀存在的圖象用文字和地圖陳述出來。科學的直觀描述必須永遠是客觀的,就其本來面目表現景觀,並且在這樣作時,要盡可能排除由於所處時間或觀察者的特點對客觀印象造成的主觀干擾。而概念描述,是把地理事實分解為其組成部分,並把這些組成部分盡可能地按普遍概念劃分,廣泛地使用地理專門術語。

純粹描述和解釋描述是相對提出的概念,前者指地理現象和事物的表述,一般不闡述現象和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原因;後者則著重揭示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過程,解釋這種過程的成因。

比較描述也即特徵描述,特別是區域學派的學者,對此十分偏愛,研究也很多。區域的實質就是地球表面客觀存在著地域分異規律,其表現是地域之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而相似性和差異性都是相比較而言的抽象概念,也是區域特徵的體現。

綜合描述,也稱系統描述,它認為地理研究的目的是探明地理環境是一個相互依賴、彼此聯系的有機總體,因此地理學所需要的表述形式,既不是單要素、單現象的直觀和概念描述,也不是純粹和解釋的描述,即使是比較描述也不是地理學表述的最好形式,地理學理想的表述形式是所有描述形式的有機結合,它應是描述形式的綜合化、系統化。

綜上所述,定性描述是通過文字語言、地圖語言(也稱符號語言)表述的。由於性質的確定和數量的確定是辨證的統一,以往的描述由於沒有把定性和定量結合起來,以致描述的形象及其這種表述的形式,都不能令人滿意,一些地理學者竟然提出建立在描述基礎上的地理學,最多隻是一種知識,而不是科學,因此,認為「描述」本身就不是科學的表述形式,地理學需要的既不是文字語言,也不是符號語言,而是數學語言,因為只有數學語言能夠表達普遍性的規律,計量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計量革命」的出現,都是這一思潮的反映。計量地理學如果作為對定性描述的補充和完善,甚至將來由定性為主描述過渡到定量為主的描述,都是地理學發展的一個值得稱道的途徑。但是如果象歐美有些學者那樣,根本不要文字的,地圖的表述,完全把地理學作為應用數學來發展,將會使地理學誤入歧途,導致地理學的毀滅。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觀察和分析上的巨大進步,地理學表述也隨著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是發展了定量描述。就目前而言,即表述的形式,除了文字語言和地圖語言(符號語言)外,又引入了數字語言和計算機語言。數字語言和計量機語言,都是用數理原理揭示地理學的內容,因此總稱為地理學的定量描述。其前者是基於認為現代地理學實質上是地點的位置和距離的科學,所謂地域空間的科學;無論是位置,還是距離,最理想的表述形式,就是數字語言,它能揭示文字和地圖語言可以表述的內容,也可反映文字和地圖語言無法表述的內容。後者則是基於認為地理學是一個復雜的、多變數的空間系統,體現在變數交織、平衡有序和非平衡有序交織,因此只有用計算機語言,方可表述。

定量描述目前最有成效、為多數地理學者所稱道的是系統論的描述。地理學中的系統論包括系統、普通系統論和空間系統三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普通系統論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以後,方才引入地理學,並成為一種很理想的表述形式。普通系統論致力於說明為許多種不同系統所共有的特性。一切系統都有三個方面的基本問題:即結構、活動和演變,包括怎樣、怎樣行動和怎樣變化。把系統放在實驗室內或使用符號以統計方法孤立地處理時,他們是封閉的、不可逆的;但在地球表面,系統是開放的、可逆的,因為它們接受能量和信息的輸入並發送輸出。地理學從普通系統論找到了自己的特有表述形式。特別是普通系統論進一步發展表明,一切系統雖然各有一定的范圍,卻都按某些可以預見的方式在運行;如生物體的生長曲線(S曲線)在數學上和創新的散布曲線、經濟發展曲線或人口曲線極為相似。普通系統論研究適用於一切系統的抽象特徵。這樣的「同型性」構成普通系統論的基本結構,並能用來預報其他相關系統的運動。

地理學對於諸如位置、距離、方向、范圍、密度、演替或其他衍生事物等空間要素,作為函數上的重要變數所構成的任何系統,都是特別關注的。任何一個系統,凡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函數上的重要變數是屬於空間方面的,就是一個空間系統。由於地理系統的幾乎所有變數都屬於空間的,因此地理系統就是空間系統。

地理學的表述,和地理觀察、地理分析一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了巨大變革性的發展。現在,不僅有傳統的文字語言、地圖語言可以作定性描述;還有數學語言、計算機語言作定量描述。無論是傳統的表述,還是創新的表述,其間並無絕對的界限,也沒有非此即彼的截然必要,因此,我們主張傳統和創新的結合。這種結合當然不是缺陷和不足的保留,而是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的發展。

㈢ 現代地理學的基礎是什麼

(1)
現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及其特徵

社會需求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主要動力。從20世紀中葉開始,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對地理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為地理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使地理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保證,並促使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首先,地理學的數量革命,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電子計算機的運用,使地理學從以描述為主的科學發展成為以數量上的函數來取代文字上的因果說明,並進一步預測人類的空間行為和社會的空間組織的趨勢。

其次,現代地理學把空間和過程研究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地理學脫離過程、滿足於靜態研究的方式。地理學的研究的核心——區域地理學在這方面表現特別明顯:區域地理學對位置的研究從傳統對位置的描述到現在的區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地表事物之間的規律性的空間關系,並以此來為人類活動有關的地面設施提出適當的安排;區域地理學所講的分布由過去反映分布現狀和揭示地域差異到現在對分布規律與分布模式的研究,為生產布局服務;區域地理學所研究的人地關系,由過去注重自然對人到現在強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產生的影響。總之,區域地理學研究內容由過去重描述、解釋、強調區域個性、把注意力局限於形態一致的區域,向注重區內各部分存在著功能上的聯系的功能區域方向發展,直到現在面向實踐和預測未來。

第三,現代地理學「人文化」趨勢非常明顯,無論是行為地理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都有把「人」(人類和人類社會)作為其中研究的中心,一切研究離開了人也就毫無疑義,結束了自然本位主義的人文地理研究內容,而應用地理學和實驗地理學的發展,使地理知識與技能成為解決經濟、社會、環境等實際問題(如城鄉規劃、土地利用、城市容量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2)
現代地理學學科體系

錢學森把地理科學分為三個層次:①最切實際的工程技術層次,這是地理科學在直接改造客觀世界方面的學問,像城市規劃、環境保護、地區發展戰略等。②技術層次,它是帶有理論性的層次,就是把基礎地理科學理論應用到工程技術層次作準備的中間層次,像數量地理學、環境學及城市學等。③基礎科學層次,它是地理學中最高的一個層次,即把人在地球上進行活動的整個地球表層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構成現代地理學的三大基本體系是理論地理學(基礎科學層次)、應用地理學(技術科學層次)、實驗地理學及方法論科學(工程技術層次),現代地理科學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都與實踐和現代科技緊密聯系在一起。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發生在地理環境之中,以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交互作用為前提的各類地理現象、地理關聯、地理作用、地理過程等在統一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也就是尋找和總結地理規律,它希望在高一級層次和整體的尺度上去體現地理學全部的實證知識和邏輯思辯能力。其目的是揭示地理系統的整體本質。

應用地理學是依據地理學的概念、原理、規則和方式,圍繞「人—地系統」這個廣泛的對象,在基礎地理資料的支持下,面對區域實體的發展目標或具體問題直接地、整體地為實現目標函數或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可行的手段和途徑,並最終達到可以估算、可以比較、可以檢驗、可以評價的效益和結果。地理事物能否准確地提示,主要取決於所獲「信息」的數量及其正確程度,實驗地理學和方法論科學就是在這種原則指導下,藉助於技術手段的更新和GIS的廣泛應用,成為集中提供大量、可靠、及時、動態的地理信息的基本渠道,並為地理事物的發展預測提供較為科學的模型。

㈣ 傳統自然地理學和現代自然地理學的聯系和區別是什麼

傳統的自然地理學。主要是學習。氣象學。地質學。動物學。植物學。水文學。地球概論。等等基礎知識。不考慮到應用。
現代自然地理學。那就是在傳統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應用到工程建設。居住設計。旅遊景觀的設計等等。如何利用環境,如何適應環境,保護環境……變成了實用的環境科學。
當然不管怎麼變離不開基礎。同時也要為。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現實。結合起來。發揮它的作用。

㈤ 傳統自然地理學和現代自然地理學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傳統自然地理學。著重在各種自然地理,因素的分布。
現代自然地理學。著重於對各種自然因素利用。和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發展的前途。也就是著重於為人類服務。
二者目標是不同的。
但是他們又有聯系。
也就是說。人類首先要了解。各種自然地理要素的具體分布。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利用。不可能為所欲為。

㈥ 現代自然地理學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會帶來以下列幾種嚴重惡果:
1) 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
4) 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㈦ 王建的《現代自然地理學》與伍光和的《自然地理學》有何差別內容相差很大嗎

我在2011年考研,參考了王建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很系統,內容很多,至少看兩遍才能有脈絡,有了脈絡之後,就非常輕鬆了。兩本書結合起來更好,因為王建的把整個自然環境要素系統的連成一串。伍光和的比較分散,伍光和的好是因為好多學校都參考那本書。更多的人了解吧。其實他們各有千秋。

㈧ 自然地理要素有哪些

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是地理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然而在現行人教社大綱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地理上冊》(以下簡稱人教大綱版)和依照《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課標》)新編的四種《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第1冊(必修)》(以下簡稱《地理1》)中,對這一問題的表述卻各不相同,簡直是眾說紛紜,甚至自相抵牾。因此,有必要作一番研討。為了研討的方便,先把各家的表述作簡要的介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人教課標版)認為,「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1]這里列出了五大要素。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魯教版)認為,「地理環境(geographic environment)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氣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2]如果把這五大要素中的「地貌」與上述人教課標版五大要素中的「岩石」替換,則兩種版本所列舉的五大要素即完全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魯教版中還給出了一幅「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示意圖」,其中所列的五大要素與其課文大有出入,五大要素中竟然有三大要素不同,即在插圖中將課文中的「生物」易為「植被」,「大氣」易為「氣候」,「水」易為「水文」。這種課文與其插圖相互抵牾的表述,可能是一時疏忽的結果,也恐怕是不自覺地反映了目前對這一問題探討過程中的分歧。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中圖版)認為,「自然地理環境是由氣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在相應的「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示意圖」中,所標示的亦是氣候、水文等這五大要素[3]。圖文表述相互一致,沒有魯教版那種圖文不一,自相矛盾,使人無所適從的毛病。不過,在這個問題上該書即講「以物質和能量交換為基礎的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又說「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組成物質——大氣、水、岩石、生物彼此滲透,在不停的運動中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使自然地理環境成為一個復雜的整體(或系統)。」這里的「組成物質——大氣、水、岩石、生物」,在其他版本中稱為組成要素。就是中圖版自己,既說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物質,又說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這種概念使用的錯綜,在上述各版教材中並沒有給予說明,更談不上梳理清楚。以上三種版本在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上還是有共同點,即都列舉為五大要素,只是所指有些不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湘教版)在這一問題上與以上三種版本大異其趣。在課文和相應的插圖中並列了14種「自然地理要素」。我們先來看課文的敘述: 「自然地理環境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4] 這段課文只有三句話,其中第一句話說,「自然地理環境是……有機整體」。這個整體是由「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而自然地理圈層包括了「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六大圈層。聯系接下來的第二、三兩句話可知,教材編撰者認為這六大圈層都是自然地理環境這個有機整體的組成要素。這種認識和表述,與上述三種版本很不相同。此外,該書還配有「大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和「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4]在大尺度范圍的示意圖中標示有「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地下水」、「風化殼」等7種「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圍的示意圖中標示有「大氣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質要素」等6種「自然地理要素」。總之,在湘教版論述這一問題的圖、文之中出現了「岩石圈」~「地形」、「大氣圈」~「大氣」、「水圈」~「水文」、「土壤圈」~「土壤」、「生物圈」~「生物」等五對10個,外加「人類圈」、「地下水」、「風化殼」、「地質」4個,總共14個專業術語,平等並列地表述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目前全國大多數省、市正在使用的人教大綱版,對於自然地理環境組成要素的表述不但與以上四種課標版存在差異,而且該版自己的課文與其插圖亦不相匹配,課文列舉出了「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其相應的「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插圖中,「岩石」不見了,只有「大氣、水、土壤、地貌、生物(植被)」等五大要素[5]。此外,課文六大要素中的「生物」變成了插圖五大要素中的「生物(植被)」,難道生物等於植被?從以上的介紹可知,對於這一論題,不但五種版本互異,而且同一版本中,除中圖版之外,其他各種版本的插圖與相應課文列舉的自然地理要素都不完全相同。為了對此有個一目瞭然的總體把握,特將這紛紜抵牾的表述歸納為表1。表1 五種版本對自然地理環境組成要素表述的比較 要素版本1234567人教課標版[1]課文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 魯教版[2]課文大氣水地貌生物土壤 插圖3-2-2氣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 中圖版[3]課文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插圖3-2-3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湘教版[4]課文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 插圖3-3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地下水風化殼插圖3-4大氣水文地形生物土壤地質 人教大綱版[5]課文大氣水地貌生物土壤岩石 插圖3.53大氣水地貌生物(植被)土壤 二、分析與討論歸納以上不同版本對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的不同表述,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認為有六大要素,以至平等並列了總計14種要素之多,基本採取了「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這種單獨概念的命名方式,以湘教版為代表;另一種以其他各種版本為代表,認為有五大或六大要素,採取了以「土壤、生物、……」等普遍概念命名的方式。下面對這兩種表述分別予以討論。湘教版認為「自然地理環境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4]而地理課程標准研製組在對高中「地理1」課標解讀中,明確指出「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而成的。」[6]請注意,自然環境,即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四大圈層交*而成的」。交*意指四者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具有新質的地球表層系統或說自然地理環境。它絕不是全部四大圈層或者六大圈層組成的。四者交*所形成的地球表層系統與四者全部組合,其內涵相差很大。中科院地理所集體編撰的《現代地理學詞典》解釋「地球表層指與人類直接有關的一部分地球環境,其范疇〔圍〕大致上始大氣對流層頂,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在內的特殊圈層。」[7]這個特殊的圈層即自然地理環境。該詞典在「自然地理環境」詞條下,甚至說「一般認為,狹義的自然環境其上界從地表起到其上50-100米的高度,下界在陸地上深約25-30米,海洋中深約100-200米。」[7]這個空間范圍,與湘教版把整個大氣圈(其上界可達距地面以上1200km,以至2000~3000km)、岩石圈(其下界可達地面以下60-200km)等視為自然地理要素,並把它們全部包括在自然地理環境之內,差別是很大的。認為自然地理環境由六大要素組成,除了湘教版的上述意見之外,還有人教大綱版,不過它不認為六大要素是岩石圈、大氣圈等六大圈層,而是「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5]對此在人教課標版中,已改為「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1]在這里刪除了大綱版的「地貌」一項,變成了五大要素。因此,本文即不再討論人教大綱版中的六大要素說,而徑直討論三種課標版教材中的五大要素論。歸納三家出版社在課標版高中《地理1》中對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表述,在取捨和命名上,對「生物」、「土壤」兩個要素沒有分歧,對另外三個要素的認識則有不同。在課標人教版和魯教版中有「大氣」要素,中圖版中沒有「大氣」要素,而講「氣候」,有趣的是魯教版的插圖也包括「氣候」,而沒有其課文中所說的「大氣」。在中圖版中有「水文」要素,而人教版和魯教版中則徑直稱為「水」。此外,魯教版和中圖版中有「地貌」要素,人教課標版中則沒有,取而代之的是「岩石」(見表1)。總之,對這有分歧的三大要素,表現在取捨或命名上,就是「氣候」與「大氣」、「水文」與「水」、「地貌」與「岩石」的不同。作為自然地理要素的專業術語,在「氣候」與「大氣」、「水文」與「水」、「地貌」與「岩石」之間進行抉擇,應當尊重長期以來在地理學上形成的傳統,取「氣候」、「水文」、「地貌」更為確當。這是因為,「氣候」、「水文」、「地貌」這些概念,在地理學的內涵上比「大氣」、「水」、「岩石」豐富。仔細回味、分析長期以來在地理學中這些概念的使用情況,可以說「氣候」、「水文」、「地貌」這些概念,即包括「大氣」、「水」、「岩石」等物質性方面的含義,亦有其運動狀態、功能和效果等方面的含義。不必用含義較窄的「大氣」、「水」、「岩石」這些概念來取代它們。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人教版把自己長期以來在「地球表面的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過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了綜合的地理環境」[8]的表述中,所堅持的「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五大要素說,改變成了以「岩石」取代「地形」,以「大氣」取代「氣候」,以「水」取代「水文」,再加上「生物」、「土壤」,這種五大要素論[1]。鄭度院士在為馬建華教授等編著的《現代自然地理學》所作的序中指出,「氣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等五大要素」,構成了自然地理系統,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地理環境。在這本「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亦採用了這種傳統的五大要素說[9]。中圖版也堅持了這種五大要素說的傳統。 三、結論在地理學上,對於自然地理環境這個整體進行劃分時,通常分解為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這樣的分解符合「劃分的各個子項應當互不相容」,而且各子項之和等於母項,即符合「各子項之和必須窮盡母項」的邏輯規則。[10]自然地理環境這樣分解為五大組成要素,簡單、明了、准確、科學。在這個論題上,中學生能夠合乎邏輯地掌握到這種程度,也就可以了。不必節外生枝,不合邏輯地一下子羅列出14項或六、七項之多。當然,在其他場合,根據需要對這五大要素繼續進行二級以至三級的逐級劃分,並予以講授和研究,未嘗不可。此外,在五大要素的取捨和命名上,無須標新立異地以「大氣」或「大氣圈」取代「氣候」,以「水」或「水圈」取代「水文」,以及以「岩石」或「岩石圈」取代「地貌」。結論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組成要素有五個,即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

㈨ 急需伍光和自然地理學的相關資料,如課件,講義,或其他相關的考研資料。若哪位學長不吝賜予,不勝感激。

伍光和《自然地理學》

鏈接:https://pan..com/s/1zYZBRhMsgBI3Zh7N2P3pnQ

提取碼:wbsq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㈩ 《自然地理》現代人類對自然科學的認識是不是也存在著很大的錯誤在里邊,只是我們現在還不能清楚的辨認出

人都是具體時期的人他認識在其活在的時期內是有用的積極的就是正確的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活在未來你的說法在宏觀上是對的但人們都是活生生的微觀上的他們不可能是上帝

閱讀全文

與現代自然地理學講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