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中的基礎設施指的是什麼

地理中的基礎設施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8 02:17:38

⑴ 基礎設施是人文地理

基礎設施是人文地理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basic facilities),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⑵ 什麼是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意義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一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二 基礎設施建設內容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三 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
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應對空前的經濟大蕭條,
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建項目,不僅提高了就業,增加了民眾收入,還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⑶ 地理工業區位:社會協作條件與基礎設施的區別

工業聯系導致工業集聚,工業集聚形成工業地域。工業聯系主要有生產上的聯系、空間上的聯系、信息上的聯系。某工業與其他工業的社會協作就從這三個聯系考慮。基礎設施只是社會協作條件的一部分。

⑷ 我國基礎設施的定義,廣義的有哪幾類狹義的指哪些系統

你好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是城市經濟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各項功能的不斷演變和不斷強化以及城市居民對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作為城市社會經濟活動的載體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加深對城市基礎設施特點和作用的認識,建設並管理好城市基礎設施,對促進城市經濟穩定健康地發展,對城市功能,質量的提高和城市現代化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基礎設施概念的內涵 城市基礎設施中「基礎設施」一詞,英文「Infrastructure」詞義為「基礎」、「下部(底層)結構」、「永久性基地(設施)」。因此有的學者將它翻譯為基礎結構,有的將它譯為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則是為了滿足城市物質生產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居民和各單位提供基本服務的公共物質設施以及相關的產業和部門,是整個國民經濟系統的基礎設施在城市地域內的延伸。1985年7月,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在北京召開的城市基礎設施討論會上下了定義:「城市基礎設施是既為物質生產,又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是城市經濟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現代化的進程中,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各項功能的不斷演變和不斷強化以及城市居民對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作為城市社會經濟活動的載體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加深對城市基礎設施特點和作用的認識,建設並管理好城市基礎設施,對促進城市經濟穩定健康地發展,對城市功能,質量的提高和城市現代化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基礎設施概念的內涵 城市基礎設施中「基礎設施」一詞,英文「Infrastructure」詞義為「基礎」、「下部(底層)結構」、「永久性基地(設施)」。因此有的學者將它翻譯為基礎結構,有的將它譯為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則是為了滿足城市物質生產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居民和各單位提供基本服務的公共物質設施以及相關的產業和部門,是整個國民經濟系統的基礎設施在城市地域內的延伸。1985年7月,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在北京召開的城市基礎設施討論會上下了定義:「城市基礎設施是既為物質生產,又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城市基礎設施可以分廣義的概念和狹義的基礎設施概念。筆者在本文中涉及的基礎設施是指狹義的基礎設施,即工程性的基礎設施。工程性的基礎設施一般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 1.城市能源系統。包括城市電力生產與輸變電設施,煤制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的生產、供應設施,城市熱能生產與集中供熱設施等。 2.水源給排水系統。包括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設施,自來水的生產、供應設施,雨水排放、處理設施等。 3.交通運輸系統。包括城市對內交通運輸的道路、橋梁、公共交通場站設施,城市對外交通的航空、水運、公路、鐵路等設施。 4.郵電通訊系統。包括郵政、電訊、電話等設施。 5.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系統。包括環境衛生和垃圾清運處理、環境監測保護、園林綠化等設施。 6.城市防災系統。包括防火、防洪,防地震、防地面下沉、防風雪以及人防戰略等設施。 城市基礎設施中各類設施既相對獨立又密切關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既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新的要求,又為城市基礎設施的發辟新的道路,而城市基礎設施的加強、發展、完善、配套,又會進一步推動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質量。 二、城市基礎設施的特點 城市基礎設施作為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一般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服務職能的同一性和公共性。 構成城市基礎設施的各部分,都具有同一職能,即服務職能。無論何種城市基礎設施,其服務對象都是整個城市的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 城市基礎設施服務的公共性表現在兩個方面:(1)任何一項基礎設施都不是為特定部門、單位、企業或居民服務的,而是為城市所有部門、單位、企業和居民提供服務的,是為城市社會整體、為整個城市提供社會化服務。(2)城市基礎設施提供的服務,從服務對象上看,既為物質生產服務,又為居民生活服務。兩者難以截然分開。據有關資料顯示,城市自來水30%、70%,城市煤氣50%、50%,城市道路運輸量的30%、70%分別是為城市居民生活服務和為物質生產服務的。 第二,運轉的系統性和協調性。 城市基礎設施是一個有機的綜合系統,也是城市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系統性和協調性,不僅通過顯而易見的城市道路網、電網、自來水管網、煤氣輸配管網等各類設施自成體系的網路表現出來,而且表現為城市基礎設施的各個分類設施系統之間的密切聯系,形成城市內部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這個系統在其內部以及同外界環境之間均需協調一致,才能正常良好地運轉。城市基礎設施必須與城市國民經濟、人口規模、居民生活水平、城市規劃建設等保持協調發展的關系。而且,城市基礎設施內部各分類設施系統之間聯系也非常緊密而協調。例如城市道路建設中,往往涉及電力、電訊、給水、排水、煤氣、園林、環衛、消防等部門,城市的給水、排水、煤氣、電訊等管線往往預埋在城市道路下面,城市道路的開挖所影響的不只是城市交通,而且會影響到其它城市基礎設施效率的發揮。如果城市排水設施不良,遇到雨水積水,就會造成交通不暢,如果城市道路通暢,就能提高城市的防火防災能力,城市電話普及,通訊設備良好,無疑也會減少城市交通流量,減輕城市道路壓力等。城市基礎設施各分類設施內部都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自成系統,互相協調,不能割裂。如城市道路、公路、地鐵、鐵路、民航、公共客運交通、個體交通、貨運、交通管理等組成一個有機整體構成城市交通系統:又如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水源保護、防洪、給水、排水、污水處理與利用等構成水資源和給排水系統。以上所有這些方面,表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密切、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運轉系統性和協調性。 第三,建設的超前性和形成的同步性。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超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時間上的超前。從城市發展的要求來看,作為城市發展和存在的基礎,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理應在前:從技術角度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工期長,埋設在地下的部分較多,必須先行施工,否則不但會造成重復施工,影響整體建設工程的工期和效率,而且會浪費大量資財,影響整體效益,所謂城市建設前期准備必須先做到「七通一平」,就是這個道理。二是容量上的超前,即城市基礎設施的能力應走在城市對其需要的前面。這是因為,城市對基礎設施的需要往往隨時會有變化且會不斷增長,而基礎設施卻因牽動面大而不宜隨時擴建變動。所以,城市道路埋設在地下的各種管線等有關工程量大,使用年限長,建成後不易移動的設施,應按城市一定時期內發展規劃和總體要求一次建成或按最終規劃建設或者預留,否則會妨礙城市今後的發展和擴建。如北京地鐵,1965年設計時每天的人流量為20萬人次,現在平均每天的人流量為170萬人次。北京站1959年設計時每天的人流量為5萬人次,現在平均每天的人流量為17萬人次,高峰時每天的人流量竟達到23萬人次。由於對城市基礎設施容量上的超前性認識不足,嚴重影響了北京的經濟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形成的同步性是指城市基礎設施與相關的其它設施工程同時形成能力。基礎設施提前形成能力會造成基礎設施投資的呆滯,而基礎設施滯後形成能力又會造成企業或住宅區等設施投資的呆滯而影響其發揮效益,只有形成建設同步,才能實現宏觀最佳投資效益。從我國目前總的情況來看,城市基礎設施形成能力往往落後於其它項目,例如,北京市1981~1991年,平均每年新建住宅約500萬平方米,11年累計達5600多萬平方米,超過前30年的總和,而且近幾年住宅竣工量大大增加,但由於基礎設施跟不上,每年有25%左右的住宅建成後不能及時交付使用。 第四,效益的間接性和長期性. 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其目的並不完全著眼於獲得自身的經濟效益,而在於為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促進城市經濟和其它各項城市事業的發展,增進城市的總體效益。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益和經營管理效果,往往表現為服務對象的效益提高,進而促進城市總體效益的提高。例如,城市道路和橋梁的建設投資和維護費用都很大,但一般並不直接向使用者收費,當然也就不能採取市場補償的方式直接收回投資或進行更新和再建,更不能為財政提供積累。孤立地看城市道路和橋梁的效益很差,但它們確為城市高效運轉創造了條件。重慶長江大橋、嘉陵江大橋建成後,使重慶市江北、南岸和市區連成一片,幾乎100%的企業受益,上海市的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延安東路越江隧道的建設,對上海市建設成世界性大都會將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大橋和隧道都沒有直接向使用者收費。又如,天津引灤入津引水工程完成後,由於水質改善,天津紡織印染工業的染色牢度提高半級到一級,一級品率也大為提高。反之,上海因排污及污水處理工程設施的建設跟不上需要,蘇州河和黃浦江水質日趨下降,導致啤酒質量下降,紡織品潔白度不夠,不少罐頭食品難以外銷,企業因此而蒙受重大損失。此外,城市基礎設施的間接效益,有時還可以通過其服務對象的效益收益來計算,例如,大連市前幾年因為缺水每年損失工業產值6億元;上海工業如能增加32萬立方米煤氣,每年可增加產值7—8億元。所以,城市基礎設施的效益主要是通過整體社會經濟效益而間接地表現出來的。 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大、使用期長,總的投資效益在短期內難以得到集中反映,要通過一段相當長的時期才能表現出來,而且,城市基礎設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會長期反映出來。例如,城市園林綠化等環境設施,給城市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活動場所,使居民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城市防災設施的健全,可使城市能穩定安全地運轉,這些效益是深遠的長期的。 三、城市基礎設施在城市經濟中的作用 城市基礎設施是實現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必要條件,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這種重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從古今中外的城市發展歷史考察,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條件。城市要賴以生存,必須要維持城市居民生活,要有足夠的水源補給,不能想像在一個缺乏充足水源沒有供水設施的地方能形成某個城市。我國歷史上處於西北絲綢之路的樓蘭古城、印度北部的斯育等城市,由於自然條件惡化,水源枯竭,城市由盛到衰,最後成為廢墟,就是例證。城市要生存和發展,還必須具有便利的交通條件。湖北省襄樊市是歷史文化名城,焦柳鐵路與漢渝鐵路在此交匯而成為鐵路交通樞紐,又陸續修建漢江一、二、三橋,擴建航空港,完善水陸聯運碼頭,擴建自來水廠,新建排水系統,建設日供氣21萬立方米的煤氣工程,修建城市內、中、外環路,擴大城市公共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有了長足的發展,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978年的20平方公里發展到1995年的5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由31.9萬人發展到65萬人,市區工業總產值1995年達到100億元以上,已呈現出大城市的雛型。改革開放新時期出現的深圳、珠海等特區城市,僅用10餘年時間就從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今天的現代化城市,並呈現繼續發展的良好勢頭,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城市開發初期進行的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由此可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經濟正常運轉的前提條件。 城市基礎設施中的很大一部分以社會方式直接參與了生產企業的生產,其中,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煤氣、熱力、電報、電話等設施,以各自特殊的方式,直接進入了物質生產部門的產品生產全過程。不容諱言,沒有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雨水污水的排放處理,企業就無法生產,沒有城市道路的交通設施,生產資料就難以進入社會再生產過程,產品或商品流通勢必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實際上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城市經濟中,幾乎所有的生產企業都以電力為動力,以水為生產手段或原料,把道路交通設施作為生產企業投資和產出的基礎物質條件。據統計,我國城市供水的70%、煤氣的50%、電力的80%以上用於工業生產。所以,將會直接影響工業生產。上海市的工業用燃氣長期以來供應不足,每年因此損失工業產值10億元左右。北京市1983年由於缺電曾平均每天拉閘停電限電89次,因此一年損失工業產值30億元。天津市在引灤入津前的某年,曾因只剩下兩個星期的供水量,幾乎使整個城市陷於癱瘓。 城市基礎設施中有一部分並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但也間接地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從而影響城市經濟的正常運轉。上海市在越江隧道和南浦、楊浦大橋建成以前,汽車輪渡過江來回得花幾個小時,浦東浦西有關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而大受影響。重慶長江大橋建成後,不但促進了南岸區的城市經濟發展,而且可為市區工廠增收節支1000多萬元,使80%以上的工廠受益。 第三,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制約因素。 城市基礎設施也具有為社會服務的性質,其服務對象不僅是生產,而且還有城市居民的生活,有些設施例如防火、防洪、防震等還擔負著保證城市安全的作用。為城市居民生活服務是城市基礎設施一開始出現就具備的職能。 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國家的綜合國力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水平,但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及良好與否也對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很難想像,一個現代化城市,沒有了電力和燃氣供應,居民的生活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一個城市如果交通不暢、通訊不靈、電力燃氣供應不足、給排水能力低下等,就談不上城市居民生活的高質量,充其量也就是維持居民生活而已,最終,城市將會因此而萎縮下去。相反地,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為城市居民創造清潔、衛生、優美、舒適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增強城市居民對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既使城市居民在生活上得到實惠而且直接感受,也使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獲得推動力,其影響是潛在而深遠的,因而,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第四,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產生聚集效益的決定因素。 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當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交換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以後,城市就產生了。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象徵和生產力空間載體,聚集了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生產資料、資金、勞動力和科學技術及文化教育衛生,而成為一定區域內社會各要素的聚集體。這種聚集體產生巨大的城市聚集效益和廣泛的城市輻射力。 城市聚集效益的產生是由於眾多的社會經濟單位集合於城市這個空間內既實現高度專業化分工,又形成經濟實體、社會實體和物質實體三者的有機結構,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產生整體性高效益的結果。高度的專業化分工與經濟實體、社會實體和物質實體的綜合統一,要求有精密分工和廣泛緊密的協作,使城市成為高度社會化的有機整體,這種社會化是建立在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之上的。完善而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可以使城市各社會經濟單位更好地分工協作加強聯系,城市基礎設施的各個方面迅速傳導著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把城市地域內各社會經濟要素緊密地聚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城市所有部門的經濟效益、城市社會效益和城市生態環境效益的有機整體的城市聚集效益。 總之,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立足的基礎,是城市社會經濟運轉的骨架,是城市居民獲得安全美好生活的物質前提。所以,有人形象地將其喻為城市建設的先行官,城市生存發展的生命線。 收起

⑸ 地理中基礎設施壓力大和社會負擔沉重概念一樣嗎

不一樣。
基礎設施壓力大,是指各種服務社會的資源,如城市基礎建設等。
社會負擔沉重包括非常多種,例如,老齡化嚴重,那麼每一個青壯年勞動力要贍養的老人增多,這也是社會負擔沉重的一種。

高中地理中交通設施與基礎設施的區別

基礎設施的概念包括交通設施

⑺ 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區別是什麼

一、性質不同

1、公共設施性質: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給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築或設備,根據項目的具體特點,可以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保障、行政和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

2、基礎設施性質: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二、特點不同

1、公共設施特點:滿足人們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參與)和公共空間選擇的設施,如公共行政設施、公共信息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體育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綠化設施、公共屋等。

2、基礎設施特點:

(1)先行性和基礎性

基礎設施提供的公共服務是一切商品和服務生產必不可少的,沒有這些公共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主要是直接生產經營活動)將難以生產或提供。

(2)不可貿易性

基礎設施提供的大部分服務很難通過貿易進口。一個國家可以從國外融資和進口技術和設備,但直接從國外進口機場、公路和自來水廠是不可想像的。



(7)地理中的基礎設施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所謂「乘數效應」,即可以帶來數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完善與否,是其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為了應對史無前例的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了著名的「羅斯福新政」,其中之一就是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礎設施項目不僅增加了就業和公共收入,也為後期美國經濟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⑻ 什麼是基礎設施

一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二 基礎設施建設內容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⑼ 基礎設施是指什麼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閱讀全文

與地理中的基礎設施指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