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包羅萬象的西峽卵石
All-inclusive West Shaanxi cobbles
文/劉國恩
by Liu Guoen
中國觀賞石.3
在被稱為黃河、長江分水嶺的八百里伏牛山主峰老君山南麓,河南省地域面積最大的西峽縣,海拔高度最高2212.5米,最低181米,境內三條主要山脈與三條主要河流交錯延伸,群山蟠結,山河相間,河谷狹長,山勢陡峭,山高谷深,河床坡度大,水位落差大,水流彎多湍急。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灌河、淇河幹流350多里、500多條支流峽谷河床上的岩石被洪水激流搬運沖刷,石石相碰,石沙相磨,去粗留精,刮垢磨光,形成卵石,鋪滿河床,堆滿河灘,淤積成帶,形成了西峽特有的、廣博的卵石資源,內中蘊藏著極其豐富、包羅萬象的各類奇石、其數量之大、品種之多、質量之好、品位之高為千里中原所罕見,為眾多賞石人所陶醉的豫西之寶。
西峽縣境內基底岩石以花崗岩、變質岩及基性岩為主,蓋層以石灰岩、大理石岩為主,在丘陵地區出露以石英岩、砂岩、頁岩為主的岩石,因各種岩石中含有不同的礦物質,其硬度、形態、結晶、色相元素不盡相同,存在差異。因而,奇石的形成,經歷了億萬年的地質運動,升降演化,火山爆發,沙磨水浸,千碰萬撞,千錘百煉,才成為舉世無雙之形狀、之色澤、之圖案、之紋理。形狀奇特、質地堅硬、圓滑光潤、紋理清晰、色澤多樣、畫面各異、結構巧妙、鬼斧神縷、包羅萬象的奇石。其色,赤、橙、黃、綠、青、蘭、紫應有盡有;其形,具象、抽象、似像非像,多姿多態;其紋,似景似人,似禽似獸,無所不包。西峽卵石中的畫面石更是奇中之奇,有神態各異的古今中外人物,栩栩如生;有各種飛禽走獸,活靈活現;有秀麗山川、日月星辰,自成景觀更有非常之多、之廣、之奇的文字石,似名家風范,筆體流暢,字形各異,真草隸篆;如書寫蒼勁,如刀刻工整,如名帖規范,盡顯風流,各具特色。筆者收藏的3000多枚奇石中,文字石佔了四分之一,有800多枚,其中組成片語的有80多個,如「龍鄉西峽縣」、「四川」、「山西」、「廣州」、「中國北京2008」、「馬列主義」,九組「四川」,八組「人口」,九組「八一」,六組「工人」等,有數字「1~10」,文字「一」至「十」各一套,有全套26個英文字母石,有「山」字、「石」字、「8」字石各20多枚。
中國觀賞石.3
【名稱】倉豐
【石種】西峽石
【規格】22cm×17cm×10cm
【收藏】劉國恩
西峽卵石的主要特點是:
形奇:物象逼真,形神皆奇,千姿百態,天生麗質,天然展現了人物、動物、器物、景物等自然的美,美的自然。
色雅:色調豐富,嫣紅奼紫,五彩繽紛。一石一色或一石多色,有的艷麗奪目,有的典雅和諧,有的色差顯殊,有的則渾厚質朴。
質佳:不但有粗礦、豪放、剛毅、朴實、敦厚的氣質,而更具有石質細膩、玲瓏剔透、晶瑩奪目、質感溫潤,如綠玉石、紅蠟石、黃蠟石、白蠟石、彩蠟石、雞血石等質色雙優,為西峽卵石之佼佼者。
紋美:有各種各樣的紋理,有多種多樣的線條,有奇異多變的意境,有的清晰鮮明,有的朦朧迷離,再現世間萬物妙象,如天工巧繪,耐人尋味。
西峽卵石,包羅萬象,無奇不有,爭相鬥異,互映生輝。一石一畫,一石一景,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是大千世界的縮影,令人觀之入迷,賞之入神,耐看、耐讀、耐想、耐品,琢磨無窮,回味不盡。讓藏石家折腰,令藝術家感嘆,引社會名流駐足,更為西峽人陶醉、自豪。
面對大自然賦予西峽人的瑰寶,西峽人在盛世集藏興的時代,覓石者的人流如潮如涌,採石者的隊伍日漸壯大,藏石的熱情不斷高漲,賞石的氛圍與日俱增。地方政府看好這支新興產業大軍,積極給予扶持引導,成協會,辦石展,建市場,開發地域特色經濟,讓西峽卵石不再沉睡埋沒,讓西峽卵石走出峽門,增輝西峽,致富百姓。西峽卵石終於放彩映輝了。
中國觀賞石.3
【名稱】110
【石種】西峽卵石
【規格】16cm×14cm×8cm
【收藏】劉國恩
中國觀賞石.3
【名稱】石中美石
【石種】西峽卵石
【收藏】劉國恩
中國觀賞石.3
【名稱】天工巧綉
【石種】西峽卵石
【收藏】劉國恩
② 在河南種植獼猴桃能成功嗎、氣候適應嗎、還需要注意什麼、
河南適合種植獼猴桃,河南西峽就有獼猴桃生產基地。2017年9月20日中國生態有機獼猴桃大會就在西峽隆重召開。
會議以「源頭奇果·生態大觀」為主題,以「推進中國獼猴桃生態有機化發展」為核心內涵,立足西峽作為南水北調源頭之源,中華獼猴桃基因庫的唯一性,獨特性,生態性優勢,打響西峽「全國最優獼猴桃生產基地」品牌,推進國際國內獼猴桃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獼猴桃種植注意事項:
1、溫度
溫度是限制獼猴桃分布和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不同獼猴桃品種有各自的適宜溫度范圍,超過這個范圍則生長不良或不能生存。獼猴桃大多數種要求溫暖濕潤的氣候,即亞熱帶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主要分布在北緯18~34度的廣大地區,年平均氣溫約在11.3~16.9℃,
2、水分
獼猴桃是需水又怕澇,屬於生理耐旱性弱、耐濕性弱的果樹,因此對土壤水分和空氣濕度的要求比較嚴格。獼猴桃最適宜在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空氣濕度較高、濕潤但不漬水的地區栽培。
獼猴桃不耐旱且怕澇,在排水不良或漬水2~3天時,植株死亡40%左右。中國北方的雨季,如果連續下雨而排水不良,則使根部處於水淹狀態,影響根的呼吸,時間長了根系組織腐爛,植株死亡。因此種植時應進行深溝、高畦栽,果園應修建完備的排、灌系統。
3、光照
多數獼猴桃種類喜半陰環境,喜陽光但對強光照射比較敏感,屬中等喜光性果樹樹種,要求日照時間為1300—2600小時,喜漫射光,忌強光直射。結果株要求一定的光照,自然光照強度以42%~45%為宜。
4、土壤
土壤以深厚肥沃、透氣性好,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有機質含量高,PH值5.5-6.5微酸性的砂質土壤為宜,強酸或鹼性土壤需改良後再栽培。
5、海拔高度
獼猴桃一般在800-1800米都能種植,但以海拔1000-1600米較為適宜。
6、其他條件
獼猴桃的抗風能力相當弱,易受風害,主要原因是其葉片大,缺少彈性,強風使幼嫩枝折斷,葉片破碎,果實摩擦碰傷或搖落,從而降低產量和商品性能。因此山區建園應盡量避免選在迎風口、山脊和山頂風大的地區,適宜選在背風坡為宜,坡向為早陽坡、晚陽坡。
(2)西峽縣地理環境怎麼樣擴展閱讀
1、河南西峽種植獼猴桃的優勢
西峽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西部邊緣,豫、鄂、陝三省交會的「金三角」,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心地帶,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和長江黃河分水線,森林覆蓋率76.8%。優良的地理氣候和生態環境使西峽成為獼猴桃最佳適生區之一,被譽為獼猴桃種植的「黃金產區」。
2、河南西峽種植獼猴桃的成果
全縣建成了沿312國道百公里獼猴桃生態長廊、觀光長廊、科普長廊,獼猴桃人工栽培基地面積達到12萬畝,掛果面積6.8萬畝,產量6.2萬噸,基地規模和產量居全國第二位。全縣面積較大、效益較好的專業村達到50多個,專業村獼猴桃總面積約6萬畝,總產量約4.2萬噸,分別佔全縣總量的50%和70%。
西峽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名優特經濟林--獼猴桃之鄉」、「國家獼猴桃標准化示範縣」、「全國優質獼猴桃生產基地縣」、「國家農業(獼猴桃)標准化示範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西峽獼猴桃獲「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中國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殊榮,被評為「河南省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地理標志產品」。
③ 西峽地形特點
西峽境內地形復雜,北部是海拔高、坡度大的中低山地,南部是鸛河谷地,兩側是起伏大的低山丘嶺。全縣最高山峰犄角尖海拔2212.5米,最低點位於丹水鎮馬邊村,海拔181米,自然坡降為33%。
④ 西峽縣的地理環境
西峽縣位於河南西南部,伏牛山南麓,東經111°01′―1
11°46′,北緯33°05′―33°48′。西峽地處「三帶三線」:豫鄂陝三省交匯帶,古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縫合帶,八百里伏牛山腹心地帶。 西峽全縣森林覆蓋率81%,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優特經濟林--獼猴桃之鄉」。主要珍稀植物銀杏、七葉樹(娑羅樹)被稱為植物活化石。
西峽盛產天然中葯材1328種、279科,其中納入葯典目錄的名貴中葯材l50多種,山茱萸產量佔全國的70%,獲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名優特經濟林--山茱萸之鄉」。 西峽境內有河流562條,中小型水庫66座,年均水資源總量12.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為全省人均的6倍。
⑤ 河南西峽地理位置適合打地下溫泉井嗎
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西峽這個位置地下是否有溫泉資源,最好做一下溫泉勘查,這樣可以有效降低你打溫泉井的風險,做好溫泉勘查,可以了解到地下的溫泉水溫水量,對你提前規劃溫泉酒店,度假區有利
⑥ 南陽市生態環境現狀
3.1.1 水資源狀況
3.1.1.1 地表水水資源
南陽市河流縱橫,水系發達,地表水資源豐富。2004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為59.33×108m3(摺合徑流深223.8mm),比多年平均值(61.69×108m3)減少3.8%,比上年減少37.7%。
2004年,南陽市的廢污水排放總量為4.04×108t,比上年增加0.17×108t。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3.31×108t,占總排放量的81.9%;生活污水排放量0.73×108t,占總排放量的18.1%。從南陽市的5條主要流域分區來看,唐白河區接納廢污水3.36×108t,丹江口以上區接納廢污水0.48×108t,丹江口以下區接納廢污水0.05×108t,淮河上游王家壩以上接納廢污水0.09×108t,沙潁河、渦河接納廢污水0.06×108t。
根據2004年對全市主要河流的10個斷面監測結果,全年期全市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的河長359.0km,占評價總河長的66.3%;劣Ⅴ類標準的河長182.3km,佔33.7%。除白土崗、鴨河口、西峽、內鄉、郭灘河段水質較好外,其他河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南陽市區、新甸鋪、汲灘河段污染較為嚴重,污染源主要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主要污染項目為5日生物耗氧量(BOD5)、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氯等。
3.1.1.2 地下水水資源
2004年,南陽市地下水資源量22.00×108m3。全市地下水資源量比上年度減少17.1%,地下水資源模數為8.30×104m3/km2。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8.37×108m3,總排泄量為10.62×108m3。地下水資源的分布與變化主要受大氣降水、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影響,與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大小、強弱、歷時長短、土壤、植被、地下水位(埋深)、含水層的情況、城鎮建設地面硬化程度及人類活動強弱等有關。從表3.1可以看出,南陽市地下水呈逐年減少的趨勢,且地區分布不均。
隨著工業的發展,廢水污染水源,丹江、湍河、白河、唐河、淮河每年接納工業廢水11780×104t,生活廢水7453×104t,廢水總排放量每年1.92×108t,更因農葯、化肥過量使用,使地表水及地下水同受污染。根據2004年對南陽市平原區淺層地下水23眼井的水質監測評價結果,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的為22眼,達Ⅴ類標準的1眼,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硬度和硝酸鹽氮。監測結果表明,南陽市地下水質基本良好,能滿足生活和灌溉的一般要求,但隨著近年來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利用,已經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和地面沉降。
表3.1 南陽市及其各行政分區地下水水資源量 (單位:108m3)
據南陽市水資源公報(1997~2004)。
2004年末,南陽市平原區淺層地下水位與上年末相比多數呈下降趨勢,全市平均下降1.22m。
3.1.1.3 水庫狀況
長江流域的大、中、小型水庫有450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9座),總庫容為238797×104m3,占該市水庫總庫容的97.33%,興利庫容125565×104m3,占各類水庫興利總庫容的97.21%;淮河流域的中、小型水庫有45座(其中中型1座),總庫容6558×104m3,占水庫總庫容的2.67%,興利庫容3559×104m3,占各類水庫興利總庫容的2.79%。
鴨河口水庫壩下斷面、丹江口水庫陶岔斷面整體上能滿足Ⅱ類水質要求,但氮、磷超標嚴重,其中鴨河口水庫壩下斷面總磷、總氮均為Ⅴ類,丹江口陶岔斷面總氮為超Ⅴ類,總磷為Ⅳ類。
3.1.1.4 水生態狀況
近年來,隨著南陽市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南陽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河道斷流、乾旱與洪澇交替發生、濕地面積減少、地表水與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水水位明顯下降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其水資源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導致了水生態失衡。
(1)河道斷流:由於氣候影響,降水量年際變化大;豐、枯年的地表水量相差1.2~2.5倍,年內降水分布不均,汛期6~9月份的地表水量佔全年60%以上,非汛期河道大部分斷流。湍河、白河、唐河部分河段出現斷流,成為季節性河流。
(2)乾旱和洪澇災害: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降雨量、水資源量與以往年相比有所減少,同時再加上一些河流會出現季節性斷流,乾旱災情也較嚴重,通常是旱澇交替。2004年南陽市平均降水量為806.8mm(摺合降水總量為213.87×108m3),比上年偏少18.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4%,屬平水年份;水資源總量為66.63×108m3(扣除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重復計算量14.70×108m3後),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6%,比上年偏少38.4%。總的來說,由於降雨量與水資源量減少,南陽市一些縣(市)伏旱較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給農業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3.1.1.5 濕地生態現狀
濕地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和自然資源。濕地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在保持水源、凈化水質、抵禦洪水、調節徑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人們不合理地利用濕地資源,南陽市濕地生態環境已十分脆弱,濕地環境問題十分嚴重,已嚴重影響到濕地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濕地面積銳減:濕地主要分布於兩大流域沿岸,包括沼澤、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葦地以及灘塗等。2004年全市濕地總面積為82906.03hm2,比1997年的84693.40hm2減少了1737.37hm2,下降了2.11%(表3.2)。
表3.2 南陽市濕地面積統計 (單位:hm2)
(2)生物多樣性受損:由於濕地面積日趨減少,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加上對野生動物的偷捕和濫獵,使南陽市部分濕地野生動(植)物的生境改變,導致野生物種的分布范圍縮小,種群數量降低,一些物種逐步變為瀕危物種。
(3)水資源過度開采:濕地是工農業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過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已使濕地供水能力受到極大影響。因過度從濕地取水或開采地下水,使部分地區的濕地水文受到嚴重威脅,導致濕地水質鹼化,湖泊萎縮。
(4)污染加劇:污染是南陽濕地面臨的最嚴重威脅之一,許多天然濕地已成為工農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陽市水質嚴重污染的河流、湖泊數量急劇增加。淮河、唐河、白河、湍河及其主要支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某些河段污染還比較嚴重。鴨河口水庫壩下斷面、丹江口水庫陶岔斷面整體上能滿足Ⅱ類水質要求,但氮、磷超標嚴重。
3.1.2 土地利用現狀
南陽市現有耕地992774.43hm2,占河南省耕地總面積的14.04%,佔南陽市土地總面積的37.45%。人均耕地1.39畝,耕地面積大、所佔比重較高,大部分集中在中部盆地,中部平原地帶佔全市耕地面積的75.32%,四周山地丘陵區佔24.68%(表3.3,圖3.1)。
表3.3 各縣(區、市)耕地基本情況
圖3.1 各縣(區、市)2004年耕地面積和基本農田保護率對比分析
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占常用耕地的比例不高(表3.4),除旱澇保收和高產穩產田外,廣大耕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乾旱缺水、土地瘠薄等問題。
表3.4 各縣(區、市)農業生產條件
南陽市園地面積53043.47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00%。園地是該市很有發展前途的利用類型,西峽、南召已建成獼猴桃生產基地;南召蘋果基地初具規模;果、葯、茶、畜牧已經成為桐柏縣三大主導產業;淅川縣是河南省唯一的柑橘集中產區;西峽縣是國家命名的香菇之鄉和獼猴桃之鄉。
南陽市林地面積819498.21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0.91%,遠高於河南省16.88%的平均水平,人均林地1.15畝。西峽縣的林地最多,佔全市林地的32.09%,占該縣土地總面積的76.28%;其次為南召、內鄉、桐柏、淅川縣。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山區。南陽是河南省林業大市,林業資源豐富。
南陽市牧草地面積為4557.91hm2,佔全市土地面積的0.17%,淅川縣牧草地最多,佔全市牧草地的80.09%。從地域空間上看,集中分布在西部和東部。牧草地是該市很有發展潛力的利用類型,淅川、西峽縣已建成山綿羊基地,社旗、方城縣已建成肉牛及山羊基地。
南陽市其他農用地總面積為157749.43hm2,佔全市總面積的5.95%。農村道路、田坎、曬谷場等用地面積過大,農村道路過寬、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現象嚴重,利用效率不高,整理潛力很大。
南陽市城鎮用地面積為35332.14hm2。2004年,南陽市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面積達192.0m2,遠遠高於國家規定的上限150m2,農村居民點整理潛力很大。獨立工礦面積20517.44hm2,佔9.84%。獨立工礦用地偏少反映工業不發達,表明該市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較低。
南陽市未利用地面積為349991.46hm2,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3.20%,主要分布在南召、內鄉和唐河縣。未利用土地面積大,難利用的比重小,土地後備資源豐富。
3.1.3 土壤性狀及水土流失
3.1.3.1 土壤性狀
南陽市以黃棕壤土類為主,兼有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和紫色土等土類。海拔300~1300m,為黃棕壤土類中的粗骨性黃棕壤亞類和黃棕壤亞類;300m以下為黃棕壤土類中的黃褐土亞類和粗骨性黃褐土亞類;1300m以上為棕壤土類。
黃棕壤土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4.2%,耕地面積占總耕地的60.3%,主要分布在伏牛山南部中、低山和丘陵地區。該類土保肥性能較強,緩沖能力較大,質地較重,但通氣性能較差,適耕期較短;砂姜黑土是在湖相沉積母質、沼澤草甸基礎上發育成的一種獨特的區域性土壤,主要分布在盆中平原地區,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5.6%,耕地面積占總耕地的29.2%;潮土是發育在近代河流沖積物上,經旱耕熟化而成的一種幼年土壤,主要分布在盆中地區沿河兩岸,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2%,耕地面積占總耕地的6.2%;水稻土是在黃棕壤和潮土上經過人們長期種植水稻水耕熟化而發育成的土壤,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耕地面積占總耕地的2.9%,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區;其他土類土壤主要包括棕壤、紫色土等,占土地總面積的4%。南陽市土壤一般呈中性反應,緩沖性能較強,保肥性較好,適宜多種作物種植,但土壤質地黏重,耕層較淺,肥力較低。
3.1.3.2 土壤污染
2004年,農葯使用量16033t,與1997年相比凈增20%,且農葯使用具有廣泛、大面積使用的特點,致使土壤受到很大污染。農業化肥施用量大、面廣、利用率低,2004年農用化肥施用總量(折純)670464t,每公頃耕地平均施用675kg,比1997年的521kg/hm2增加154公斤,凈增加30%,造成極大的土壤面源污染,致使土壤受到污染。農膜使用量17626t,比1997年增加8246t,凈增88%,回收量過少,殘留率高,而且農膜難以降解,使土壤中的塑料薄膜殘留量逐年增加,從而對農作物根系生長產生不良影響,並且薄膜的分解也將會對土壤和地下水產生不良影響。農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使絕大部分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膜的使用加重了土地污染。
3.1.3.3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的不良後果。據統計,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積達25×108hm2,佔全球耕地和林草地總面積86.5×108hm2的29%。全球耕地面積約14.57×108hm2,表土層平均厚18cm,由於水和風的侵蝕,在過去100年內,地球上有2×108hm2的土地遭受損失,每年有270×108t土壤隨水流失。如果以土壤層平均厚1m計算,經過809年全球耕地土壤將被侵蝕殆盡。我國水土流失極為嚴重,1949年以來,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從1.16×108hm2擴大到1.48×108hm2。每年損失表土約50×108t,流失的氮、磷、鉀估計為4000×104t左右,與一年化肥用量相當,毀林開荒是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的根本原因。
南陽市降雨量相對較大,土壤呈微酸性,鹽粒子淋溶速度快,土壤質地黏重,土地退化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工作區土地總面積2650869hm2,水土流失土地面積475870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7.95%,占整個山丘區面積的26.99%。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桐柏山低山丘陵地區和丹江口水庫上游、鴨河口水庫上游地區,集中發生在淺山區和丘陵區。每年流失量相當於2000hm2耕地的活土層,流失土壤4855×104t,流失肥力折化肥54×104t,相當於2004年化肥用量的80%。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有機質下降,地力減退,中低產田面積擴大。同時,水土流失還造成泥沙對河道和水庫的淤積,河床抬高,部分水庫報廢。
3.1.4 生物資源現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構成人類生存的生物圈環境。正是地球上的物種多樣性、生物遺傳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自然景觀多樣性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界,人類才有了充裕的物質條件和穩定的生存環境。然而,隨著南陽市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經濟活動不斷加劇,尤其是盲目地大量向自然界索取生物資源,致使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等生態危機出現,已經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3.1.4.1 植物狀況
南陽市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區,自然地理環境比較復雜,山地和盆地形成的歷史以及植物區系的發展演化歷史均較悠久,植物種類相當豐富,有維管束植物184科927屬2298種。植被類型以落葉闊葉林占優勢。山區、丘陵地帶植被以林木分布為主,平原區則以作物植被和經濟林為主。林地面積853306hm2,森林覆蓋率30.91%,高於全省乃至全國平均水平。森林資源分布情況見圖3-2。從1996~2004年南陽市歷年的森林覆蓋率變化趨勢圖上可以看到,1996~2001年森林覆蓋率基本上保持同一個水平,2002~2003年增長較快,2004年趨於平緩增長。這是因為2000年我國開始實行大於25°坡度的耕地退耕還林政策,林地面積呈增加趨勢。
3.1.4.2 動物狀況
南陽市物種比較豐富,已發現脊椎動物415種,其中,鳥類249種,佔全省的71%;哺乳類49種,佔全省總數的86%;兩棲類16種,佔全省總數的73.7%;爬行類32種,佔全省總數的23.8%;魚類69種,以鯉形目最多,鯰形目次之。除此之外,還有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線形動物、扁形動物、腔腸動物和原生動物等。
盡管南陽市生物資源種類多,多樣性豐富。隨著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加上對野生動物的偷捕、濫獵和對葯用植物的過度採掘,使部分區域野生動(植)物的生態環境改變,導致野生物種的分布范圍縮小,種群數量降低,一些物種初步變為瀕危物種。
3.1.4.3 生態保護區建設情況
目前,全市建成自然保護區8個,建成自然保護區面積222958.5hm2,佔全省自然保護面積區的三分之一左右(表3.5)。保護區分屬伏牛山系與桐柏山系。伏牛山區是我國南北氣候、土壤及生物的過渡帶,植被類型復雜、垂直帶譜明顯,生物資源豐富,殘存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是南北生物過渡帶綜合森林生態景觀定位研究和環境監測的基地。
表3.5 南陽市自然保護區名錄
3.1.5 森林生態系統退化
南陽市森林資源狀況見表3.6和圖3.2。南陽市目前的林業狀況與人口增長、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①森林覆蓋率與生態建設目標有一定差距,還有69015.4hm2的無林地,造林綠化任務十分艱巨;②林種結構不合理,許多森林覆蓋的山地生態系統呈結構與功能退化的狀態,森林生產力低下,森林經營粗放,林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低;③目前活立木蓄積量2099.5×104m3,比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時(2285.7×104m3)減少8.2%,森林生產能力明顯下降;④天然林的面積從20世紀70~90年代呈直線下降趨勢,70年代天然林減少面積7615.0hm2,90年代則減少面積13534.9hm2。
由於森林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導致涵養水源能力下降,對自然環境的調節作用明顯減弱,影響了區域性氣候特徵,水土流失加劇,水庫及河流水體水質富營養化程度增加。
表3.6 南陽市森林資源狀況
各編號數據間關系為:1=2+8+9+10+11+12,2=3+4+5+6+7,15=16+17+18+19+20。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圖3.2 研究區森林資源分布示意圖
3.1.6 自然災害
3.1.6.1 洪澇災害
20 世紀 50 ~ 90 年代,全市因洪澇災害造成的受害人數變化不大,造成的死亡人數有所下降,但發生次數和造成的經濟損失卻明顯增加。
3.1.6.2 旱災
20 世紀 50 ~ 90 年代全市旱災發生次數明顯增多,90 年代比 80 年代增加 24 次。因旱災造成受害人數明顯增加,造成的死亡人數卻大幅度下降,造成的經濟損失呈直線上升,旱災危害程度明顯增強。
3.1.6.3 地質災害及其他災害
地質災害以滑坡和泥石流災害最為明顯。20 世紀 50 ~90 年代,地質災害不是非常嚴重。近幾年來,隨著礦產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和礦產資源的開發熱,水源區礦山集中分布和小規模露天無序開采,誘發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不斷發生。礦區排放大量的廢水,洗礦過程中加入有機和無機葯劑而形成的尾礦水,露天礦、排礦堆、尾礦及矸石堆受雨水淋濾、滲透溶解礦物中可溶成分的廢水,礦區其他工業和生活廢水等,大部分未經處理,排放後直接或間接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圍農田,並導致了水源區水土質量的不斷惡化。其他災害呈依次增強趨勢,災害性強度在增強。
從表 3.7 可以看出,20 世紀自然災害以洪澇和旱災為主,且交替發生,造成的危害程度呈加重趨勢,已成為影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死亡人數來看,水災大於旱災。從經濟損失和對農作物影響來看,旱災大於水災,其他災害次之。
表 3.7 生態災害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
注: 據南陽市環保局,2003,南陽市生態功能區劃。
⑦ 請問西峽縣各景區分別怎麼去
西峽縣各景區在到西峽各大風景區都有客車運營,具體哪趟車可以到西峽南關老車站後再咨詢車站售票廳的工作人員,去景點的車都從老車站發,各景區之間好像大部分沒有車相連的注意安排好合理的旅遊時間和行程安排。
西峽縣景區已建成開放了老界嶺、恐龍遺跡園、鸛河漂流、龍潭溝、石門湖、五道幢 、老君洞、伏牛大峽谷、蝙蝠洞、滑雪場、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宛葯工業園、伏牛地下河、荷花洞等十四個精品景區。
西峽地處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心地帶,地理區位獨特,旅遊資源厚重,森林覆蓋率達76.8%,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有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等自然、人文景觀50多處,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勝地。
⑧ 南陽西峽有哪些旅遊景點,有什麼好玩的介紹推薦(
南陽市西峽縣的主要旅遊景點分別有:
1、老界嶺
西峽縣老界嶺自然保護區位於縣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嶺為界與洛陽市欒川縣、嵩縣相鄰,東與內鄉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接連。保護區建於1982年,是南陽市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又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西部屬煙鎮林場,東部屬黃石庵林場。地理坐標北緯33o38』-33o47』,東經111o17』-111o31』。東西長 23公里,南北寬16.7公里,總面積23萬畝,其中煙鎮林場境內15萬畝,黃石庵林場境內8萬畝。
自然保護區地貌由中山組成,主峰走向北西--南東向,支脈呈羽狀向南延伸。山勢陡峭,溝壑縱橫, 峰巒迭嶂,氣勢磅礴。區內海拔最高點2212.5米,最低點600多米,相對高差1600多米。主要山峰有:雞角尖,位於太平鎮鄉東北部,是西峽、欒川、嵩縣三縣界山,海拔2212.5米,為群峰之最,因山峰高矗,遠看似向東引頸高歌之雄雞而聞名。晴日山體呈青紫色,清晰雄偉;陰時雲霧繚繞,時隱時現,其景壯觀異常。老君山,位於太平鎮鄉西北部,離西峽縣城約50公里,為西峽、欒川兩縣界山,海拔2192.1米,山頂有唐代所建老君廟。據明嘉靖《南陽府志》載:"老君山突峰懸崖,隱現雲表,世傳老子學道於此,葯灶、丹爐遺跡俱存,故名。"此山數十里為原始森林區,老君廟整修一新,登山游覽者頗多。
2、龍潭溝
龍潭溝生態旅遊區龍潭溝自然生態風景區位於河南省伏牛山脈腹地的西峽縣雙龍鎮,距西峽縣城30公里, 311國道途經此地,交通極為便利。景區景點集中,瀑布密集,融山秀、石奇、水澈、林茂、潭幽於一體,被譽為「中原一絕,人間仙境」。
龍潭溝景區位於河南省西峽縣雙龍鎮化山村,地處伏牛山西段,距西峽縣城30公里, 311國道途經景區,交通極為便利。1980年後成為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在2000年被譽為河南省首家服務標准化示範景區、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景區,並於2011年成功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景區全長12公里,現對遊客開放有5公里,自然落差近千米,整個山體猶如兩條巨龍盤踞,分別顯現龍首、龍口、龍角和龍身。山體兩岸石壁陡峭,花崗岩體雄奇壯觀。
景區內聚集了大小19道瀑布和72潭,群瀑疊落飛瀉直下,潭深水幽奇石遍布,整個山體如兩條巨龍盤卧,並有數條小龍飛舞,景點分布均勻,以瀑密、石奇、潭幽、水澈、林茂組成完整的風景體系,被譽為「中原第一瀑布群,天然奇石博物館」。
3、西峽恐龍遺跡園
西峽恐龍遺跡園位於河南省西峽縣丹水鎮的中國西峽恐龍遺跡園,以西峽恐龍蛋化石為主要展出特色。這里有全國唯一一個以恐龍蛋化石為主要展品的西峽恐龍蛋化石博物館,有世界唯一一座以恐龍蛋化石原始埋藏狀態為特色的恐龍蛋遺址展館,這里有中原首座動感4D影院,這里有以展示地球滄海桑田變化和生物復雜演化主題的時空隧道。
西峽恐龍遺跡園是一大型恐龍主題公園,位於秦嶺山脈東段、伏牛山南麓的河南省西峽縣丹水鎮三里廟村。西峽恐龍遺跡園主要由地質科普廣場、恐龍蛋化石博物館、恐龍蛋遺址和模擬恐龍園四部分組成。西峽恐龍遺址,屬於白堊紀斷陷盆地沉積。恐龍蛋遺址的蛋化石層是西坪――丹水盆地的最高層位,已暴露的蛋化石達1000多枚。在它的下部地層至少還有16個產蛋層,現已確定蛋化石分別歸於6科9屬13種。特別是西峽巨型長形蛋和戈壁稜柱形蛋,世界稀有罕見,是西峽蛋化石的標志。西峽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分布之廣、保存之好堪稱「世界之最」。最近大量的鴨嘴龍、禽龍、原角龍、肉食龍等恐龍骨骼的發現,又為西峽蛋化石增加新的內容,被譽為繼「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後的世界第九大奇跡。恐龍遺跡承載著遠古時代生命科學的重要信息,期待著人類去破解恐龍滅亡之謎。滄海桑田,乾坤挪移,六千多萬年過去了。中國西峽恐龍遺跡園,為研究地球演化、天體演變、災變事件和恐龍的生活習性、生態環境與物種滅絕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學研究基地,為科普和旅遊開辟了一處嶄新的園區。
4、鸛河漂流風景區
中原第一漂——鸛河漂流,國家4A級景區,位於西峽境內老鸛河上游,距西峽縣城42公里、311國道、豫48省道從中通過。與龍潭溝瀑布群、耍孩關峽谷、老界嶺風景區等重要景點形成黃金旅遊環線。
老鸛河是丹江的源頭,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區。主要幹流長254千米,流域面積4219平方公里,落差1340米,漂流段落差480多米,漂流距離12公里,是中原地帶最早開發漂流,漂流距離最長、最刺激、規模最大的項目。被人們稱為「中原第一漂」。現已在國家工商局注冊。
漂流過程中沿途佳景頗多,有「鸛河第一灘」。「九龍灘」、形象逼真的「卧龍」、「龍椅」、驚心動魄的「跳舞灘」等大小十八灘。在感受浪遏飛舟的同時,戲水也是鸛河漂流的一大樂趣。這里天天是潑水節,處處是水丈區,無論認識與否,見面禮就是相互潑水。遇到水緩處,跳到清澈見底的河中一游,遊人會感到「忘記時間」、「忘記身份」、「忘記年齡」、「忘記煩惱」。
漂流過程中,有一批訓練有素的護漂員為遊客保駕護航,提供全套漂具及導游、保險等系列服務,讓人有驚無險,游得舒心,玩得開心,並讓遊客感受大自然的洗禮,體味回歸自然、挑戰自然的樂趣。風景哪裡最好,盡在中原第一漂。
5、雲華蝙蝠洞
雲華蝙蝠洞位於河南省西峽縣五里橋鄉白河村境內,距縣城6公里,距312國道2公里,距寺山國家森林公園5公里,距灌河游覽區、橡膠壩5公里,距石門湖12公里,可形成西峽縣城一日游的最佳線路。蝙蝠洞距南陽市126公里,距西安市384公里,距洛陽市150公里。
雲華蝙蝠洞屬喀斯特岩溶地貌。因該洞內岩壁上布滿雲朵樣花紋,似錦似緞,堂皇華麗,又因裡面有無數蝙蝠棲息,故名「雲華蝙蝠洞」。1999年5月五里橋鄉黨委、政府決定對雲華蝙蝠洞進行保護性開發,同年9月1日動工,2001年5月1日對外開放。據專家考證,該洞形成於中生代白堊紀,距今有6500萬年的歷史。
6、伏牛山
該區位於河南省西峽、內鄉、南召、欒川、嵩縣、魯山等6縣境內,面積56024公頃。保護區由西峽老界嶺黑煙鎮、黃石庵、南召寶天曼、欒川老君山、嵩縣龍池曼、魯山石人山等6個保護區組成。這6個保護區分別於1980年和1982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經規劃調整後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並於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天然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
伏牛山東西走向,是我國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分區線和中國動物區劃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分界線,也是華北、華中、西南植物的鑲嵌地帶,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北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林的過渡區。區內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蓋率達88%,是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天然闊葉林保存較完整的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條件,加之人為干擾較小,使本區保存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區內維管束植物有2879種,其中有中國特有屬37個,單屬種59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連香樹、香果樹等32種;野生動物中獸類有62種,占河南省獸類總數的86%,鳥類有213種,占河南省鳥類總數的71%,昆蟲的種類則超過3000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金錢豹、麝、大鯢等50多種。伏牛山還是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水系一些支流的發源地,為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
7、石門湖風景區
位於八百里伏牛山深處,距西峽縣城北十公里,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源頭之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恩賜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石門湖景區猶如一個剛剛掀起蓋頭的新娘,婀娜多姿,傾倒八方遊客。景區面積十多平方公里,青山繞碧水,高峽出平湖,兩岸峰險壁峭,植被蔥籠,鳥語花香,水清如碧,水平如鏡,享「中原灕江」之譽。
8、五道幢生態游覽區
位於西峽縣城東北部的二郎坪鄉境內,距縣城46公里,緊靠311國道和豫51省道。五道幢景區峽谷奇特,斷岩崢蠑,懸崖陡峭,鬼斧神工。谷中河水清澈,緩如垂練,急如拋珠,瀑瀉如注,轟鳴而下,山水相映相輝,如詩如畫;景區內,春天百花爭艷,盛夏滿山翠綠,金秋萬山紅遍,嚴冬銀裝素裹:北臨刀棱山峭壁,東與馬武寨奇峰相連,西、南和黃花墁上的天然韭菜園接壤,四周秀山起伏,景點連線,風光無限。懸崖建棧道,峭壁有攀岩,峽谷有速降,吊橋空中懸,小橋伴流水,五幢勝景,各有於秋,景區內共有各類不同景點40多處;遊客能參與、體驗在其中;是一個集探險、娛樂、觀光、休閑,避暑、度假、科教、強身健體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
9、西峽老君洞
野人谷生態養生旅遊區,位於河南省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西峽二郎坪鄉境內。該景區地處西峽十大景區之中心,311國道,豫51省道穿境而過,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老君洞&野人谷景區是一個集道家文化、溶洞群、野人谷原始森林探險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景區內老君洞溶洞群經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被確定為老子隱居地、養生地、傳經地。溶洞內自然形成:「老君佈道」「恐龍入山」「觀音聽琴」等景觀,千姿百態,流光溢彩。洞內地下暗河水質清澈,四季長流,且有珍稀物種盲魚在水中漫遊;洞外茂林修竹、小橋流水,環境優美。
位於老君洞上部的野人谷森林探險區是人們尋幽探險、野外宿營(帳篷)、休閑避暑、拓展訓練的理想之地。谷內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8%,夏季平均氣溫19—20攝氏度,有「夏日裡的深秋」、「天然空調」之美譽,是河南省唯一一家不用戴遮陽帽旅遊的景區。
野人谷中大小瀑布20多處,潭瀑相連,瀑布交掛,最高落差120餘米,瀑瀉如注,轟鳴而下,氣勢雄偉,並有1600餘米長的旋天棧道蜿蜒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被稱為「中原第一棧道」。加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多人發現野人的蹤跡,被專家譽為「中原神農架」。
10、哪吒故里旅遊區
位於距西峽縣城12公里處的312國道旁。相傳《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太子就出生在這里。景區內與哪吒傳說有關的陳塘關、杏花村、翠屏山、侍郎村、九灣河等各具特色,獨成景點。每年都有台灣等大批遊客到這里觀光旅遊,進行文化交流。
11、荷花洞
距西峽縣城32公里處的雙龍鎮,有一個由於特殊地質構造而形成的天然溶洞——荷花洞,荷花洞所在的地域海拔860米,這里氣候宜人,屬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度的地區,因洞中有一巨形鍾乳酷似含苞待放的荷花而得名。
荷花洞內景色奇妙,秀美壯觀,錯落有致的鍾乳溶石似龍宮地府、如人間仙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孕育了這里的百怪奇石。步入其中,迎面而來的是穩卧洞中的駱駝石,它的忠厚儀態,紿人以安全祥和的美感。越往裡走,景色越異:天犬石忠實可信、雄獅石威風八面、奇峰玉柱頂天立地、聖母石恩澤萬民:而傳奇濃郁的八仙、萬民敬仰的三清、水清如鏡的瑤池、橫嶺側峰的石簾無不惟妙惟肖,更有那含苞欲放的荷花鍾乳石從天而降笑迎賓朋。參差不齊、形如萬物的荷花洞好比雲南的石林,簇簇環抱,相互輝映,讓人頓生無限遐想。
12、讓河風景區
位於西峽縣板場鄉北3公里,由讓河和掛劍垛兩景區組成。掛劍垛孤峰入雲,上頂部花崗岩石壁渾然裸露,由山下仰望,氣勢壯觀,可奪華山之險。峰下成溪,瀑瀑相疊,讓河兩岸,青谷漫野,竹林掩映處,小村人家,一副世外田園景象。
讓河風景區山美、水秀、石奇、人和。讓河隸屬於內鄉縣板場鄉,緊挨西去洛陽的51省道,距縣城約50公里。讓河之水,纖塵未染。充沛的雨量,給這條古老的河谷不斷注入生命的活力。
林木蔥蘢的豐厚植被,不僅為山中奇珍提供了繁育的條件,也為讓河儲備了無限的水源。千流歸澗,水依山勢,形成了一個一個大大小小的瀑布。在燦爛的陽光下,顯得晶瑩碧透。
讓河游覽區的杜鵑花也是讓河著名一景。春季,山花爛漫,共有紅、白、紫、粉四種顏色,花期自下而上20多天。除此之外,桐花、刺梅花等也燦爛期間,清秀陣陣,蝶舞蜂飛,剎是迷人。
13、寺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南陽市西峽縣城西,與縣城僅一灌河之隔,312國道和寧西鐵路自公園山腳下穿過,與西峽火車站僅距2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公園總面積756公頃,園內群峰爭奇,鳥語花香,林木蔥蘢,溪流淙淙。紅腹,錦雞,畫眉、貓頭鷹等野生動物不時出沒,登半山亭,俯瞰山城美景盡收眼底。
公園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以幽、靜、野、秀著稱,與山下的灌河水面相映生輝,馬頭山,黑龍潭、窪尊石、元好問書院遺址、燃燈寺等是公園主要景點。其中已復建的燃燈寺內,金剎梵宮,瓊樓玉宇、大雄寶殿、燃燈殿、觀音殿、地藏殿、天王殿、卧佛殿等十餘殿堂,雄偉壯觀,鑲嵌其中的全國最大的九龍璧獨成風景。
14、老界嶺滑雪(草)場
位於世界地質公園伏牛山之中,佔地面積3.5平方公里,海拔1400—1800米是全國著名的高山濕地大型滑雪場,區內植被完好,景色原始古樸,自然條件極為優越,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四季旅遊格局,即「春賞黃柳夏避暑,秋觀紅葉冬滑雪」,滑雪場春季以賞黃柳、觀景為主,在夏、秋、冬季均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時尚休閑運動項目。
與「中原第一峰」崎角尖遙相呼,賞雲海觀日出,伏牛雄姿、盡攬眼底。
滑雪場距南陽僅150公里,豫51省道311國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捷。夏季最高氣溫22℃,冬季最低氣溫-10℃。每年11月底至次年3月底為積雪期,積雪厚度60厘米以上,雪質優良,形成中原獨特的-雪原奇觀。
滑雪場擁有1500套世界名牌滑雪器具,8台進口世界名牌移動造雪機,4條標准旅遊滑雪雪道,分為初級道、中級道、高級道、雪上飛碟道,造雪面積10萬平方米。可容納2000人同時滑雪,4000人同時進行雪上娛樂項目。最大的多功能滑雪大廳2000多平方米,從歐洲進口了雪上飛碟、雪上滑車等設施,形成了10多個雪地游樂項目。
夏季滑雪場培植了10萬平方米高山草坪,形成了高山草原規模,進口了600套滑草器具,成為中國大型高山濕地滑草場。草地滑車、草地越野車、草地氣墊船、溜索、悠玻球等15個高山草原運動娛樂項目,成為大型草原運動游樂場,完善和豐富了春、夏、秋、冬四季旅遊項目。
⑨ 西峽縣西坪鎮趕雞溝的地理環境如何
一、基本情況
西坪鎮位於西峽縣城西北47公里處,地處豫、鄂、陝三省五縣(商南、盧氏、淅川、鄂縣、西峽)結合部,素有「豫西南門戶」之稱。全鎮轄 19 個行政村, 1 個居委會,232個村民小組,8700戶, 3.4 萬人,總面積 38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68萬畝,總人口33890人,其中非農業人員4800多人。境內交通便利,312國道與209國道在鎮內呈「十」字型交匯,寧西鐵路穿境而過,並在集鎮內設20萬噸級客貨兩運站,正在建設中的宛坪高速公路和正在規劃設計中的209高速縱貫全境,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境內地上地下資源豐富,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就達30多種,其中鎂橄欖石、石灰石產量均超億噸,儲量居全國之最;水能資源豐富,境內有大小河道10餘條,其中淇河水流量大,流程遠,為全縣第二大河,可開發利用水能資源豐富;林地面積30萬畝,林副土特產品達200多種,生漆、油桃、食用菌、茶葉規模大、產量高;野生中葯材品種多、品質純,其中天麻、木瓜、桔梗、血參、山茱萸產量較大,是河南省最大的天然中葯材主產區之一,資源優勢顯著。
二、發展狀況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建設「工業強鎮、邊貿重鎮」為目標,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產業支撐,工業興鎮,抓二帶一促三,三產互動」的戰略措施,突出以礦產品開采、農副產品加工、水能資源開發為主導的非公有制經濟,以貿工型、市場化為特色的集鎮建設,以「果、葯、菌」為主導的特色農業三大發展重點,認為搶抓機遇,務實拼搏,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實現了三大文明建設的快速協調發展。2005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8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3.29億元,農業產值1.5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400元。
————特色農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年提高 。全鎮已建成獼猴桃、油桃、黑李等林果基地40餘處,總面積達1.8萬畝,其中獼猴桃基地5000畝,油桃、黑李等其他小雜果12000畝,年產果品3000餘噸;年發展食用菌400多萬袋,綜合產值達1000餘萬元;年種植中葯材6000畝,實現產值1億元;年植樹造林3000畝,森林覆蓋率達72.1%。.
⑩ 西峽高庄—二郎坪與元古宙—古生代二郎坪群海相火山岩、韌性剪切帶有關的金、多金屬礦床成礦亞系列
一、區域地質背景
該亞系列屬於北秦嶺構造帶,地理位置上為伏牛山南坡,它的北側為瓦穴子-鴨河口深斷裂,南側為朱陽關-夏館深斷裂。該帶北與寬坪岩群相鄰,南與秦嶺岩群相接(圖2-15)。該帶自東部西峽梅子溝經高庄到西部盧氏澗北溝以遠,斷續有金礦床(化)產出,延長50km。區內地層為二郎坪群,有大量花崗岩的侵入,部分地區地層被花崗岩所吞噬。
圖2-15二郎坪—五里川地區地質構造格局與金礦分布示意圖
(據楊崇輝等,1994)
1—紅層;2—T3板岩;3—Pt3—Pz1變質沉積碎屑岩;4—Pt3—Pz1變質火山碎屑岩及沉積岩;5—Pt3—PZ1變質中基性火山岩;6—Pt1大理岩;7—Pt1片麻岩類;8—花崗岩;9—斜長花崗岩;10—閃長岩;11—衛片解譯線性構造;12—強變形帶;13—金礦床(點)
二郎坪群是已知金礦的主要圍岩,分為三個組:大廟組主要為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夾碳酸鹽岩;火神廟組以細碧岩為主,夾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和少量火山碎屑岩、硅質岩;小寨組為碎屑岩夾火山碎屑岩。二郎坪群遭受了綠片岩相至低角閃岩相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由西向東變質程度有增高之勢。如火神廟組大多為斜長角閃岩、鈉長陽起片岩、鈉長綠簾綠泥片岩等,部分原岩特徵仍有保存,如局部發育枕狀構造,岩枕及杏仁、氣孔有變形。關於二郎坪群的時代,現多數意見是將其形成年齡確定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區內侵入岩發育,呈規模不大的岩株分布於區內北部和東部,主要為燕山期中—細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其次為古生代中粒斜長花崗岩。前者代表性岩體有紅石窯岩體(
圖2-16太平鎮—長探河一帶燕山期岩漿活動、熱液活動及礦化分帶圖
(據符光宏等,1995)
1—二郎坪群小寨組;2—二郎坪群大廟組;3—二郎坪群火神廟組;4—燕山晚期花崗斑岩;5—金礦點(床);6—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岩;7—燕山晚期第一次侵入岩;8—加里東晚期斜長花崗岩;9—加里東晚期閃長岩;10—花崗斑岩;11—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12—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岩;13—斷層;14—以Mo-W-Bi-Be為主的異常;15—以Au-Pb-Ag-As-Sb為主的異常;16—熱及熱液擴散方向
內帶:主要發育在岩漿活動最晚期侵入中心,即物探推測岩體根部帶附近,廣泛發育元素組合為Be、W、Cu、Ag、Mo、Bi等與酸性侵入岩有關的高溫熱液元素組合異常,相應形成了一些鉬、鎢礦化。分枝岩體在下部相連的鞍部是熱液活動強、形成金礦化的有利部位。因工作程度低至今未發現好的金銀礦化。
中帶:為岩漿活動帶南部邊緣,即岩體侵入超覆區外圍,黑煙鎮—草湖峪—牡珠流一帶,呈帶狀、半環狀圍繞岩體,發育以金為主的中低溫熱液元素異常,元素組合為Au、Pb、Ag、Zn、Sb。
外帶:為距岩體較遠的朱陽關-夏館斷裂帶,總體受岩漿熱液的影響較小,以發育中低溫元素異常為特徵,相應形成金、銻礦化帶。
區內構造為廣泛發育的葉理和劈理。基本的構造樣式是由線狀的強應變帶和透鏡狀的弱應變域組合而成。強應變帶和弱應變域內部又有相對較強和相對較弱的部分。從宏觀到微觀的尺度均是如此(圖2-15)。各種構造跡象表明,這些強變形帶是多期不同層次的構造運動產物。元古宙為強烈的韌性推覆變形.加里東期為韌性推覆和走滑剪切,印支—燕山期則表現為多層次的推覆、滑脫和走滑。線狀的強應變帶在走向上長度可達幾十千米至上百千米,它們通常是與岩性界面或岩層平行或近於平行,由復雜而密集的剪切帶組成。二郎坪群的變形以緊閉倒轉褶皺和各類脆-韌性剪切變形為特徵,總體表現為中淺層次的變形特徵。本區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在不同時代的強應變帶內廣泛發育有韌性剪切變質作用,這對成礦具有重要意義。
二、成礦條件分析
(一)強變形帶(剪切帶)與金礦(化)的關系
區內金礦化東起西峽二郎坪,經高庄西至盧氏魏王坪、澗北溝呈帶狀分布。礦化帶集中於大廟組雲母石英片岩與火神廟組變中基性火山岩接觸帶附近,位於變中基性火山岩中。兩類岩石間為剪切帶相接。該帶北側1~2km發育有大量的燕山期花崗質岩石。金礦化明顯受剪切帶控制,主要是脆-韌性和脆性剪切帶。剪切帶控制了石英脈和蝕變帶的分布,它們均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傾向南西、傾角可分為兩類:一類大於60°,總體上明顯切割片理(局部平行片理),它們的脆性特徵比較明顯;另一類小於30°,基本上平行於片理,多表現為脆-韌性特點。
從區域背景來看,本區絕大多數金礦在空間上與區域性線性構造有關,但就具體位置而言,絕大多數礦床(點)多產於這些大型剪切帶的次級脆-韌性和脆性剪切帶中,如高庄剪切帶上分布了眾多的金礦床(點)(圖2-15)。
朱-夏斷裂帶等區域性線性構造,都是長期活動的大型剪切帶。早期為韌性變形,晚期出現脆性變形。韌性剪切帶是地殼深層次及中—深層次斷裂活動的標志。從現代和古代的剪切系統所獲得的證據表明,它們是流體流量最大的地方,是流體/岩石比值最高的帶,是深部流體及含礦物質向上運移的通道。由於流體壓力梯度的存在,含礦流體通常遷移到次級的脆—韌性剪切帶中成礦。
高庄金礦是較典型的受剪切帶控制的金礦床。在礦區表現為密集的強片理化帶,或層間破碎帶,實際上為脆性特徵較明顯的韌-脆性剪切帶。礦區部分地段拉伸線理發育,其走向為280°左右,另一顯著特點是一些強乾的岩石被剪切成片桿狀,長寬比一般大於5∶1,礦體的側伏方向或者說延伸方向與拉伸線理方向一致。該帶早期曾經歷了強烈的韌性變形,岩石中的殘留碎斑表現了強烈的韌性變形特徵,動力分異造成的條帶狀構造也非常發育。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帶由地殼較深部向淺部發展,疊加了晚期的脆性特徵明顯的剪切改造,並且發生了重結晶作用,糜棱岩的微觀組構已很少保留,表現為糜棱片岩。由於恢復重結晶作用,基質已重結晶呈連續定向排列,使拔絲的石英、角閃石等呈透鏡狀、豆莢狀,平行斷續排列,且與葉理平行產出。
灣潭、梅子溝、高庄、澗北溝等礦床(點)盡管礦體形態變化很大,有些礦脈切割了剪切帶的葉理構造,但礦體或者礦化帶並未超出剪切帶的邊界,嚴格地受剪切帶控制。
(二)岩性與金礦(化)的關系
區內所有的金礦床(點)均分布在變質中基性火山岩中,並常產於火山岩地層的頂部,靠近火山岩與上覆火山碎屑岩和沉積碎屑岩接觸部位,為剪切帶所佔據,具體由片狀岩石所組成。與主體基性火山岩相比,該部位往往更偏酸性一些。如高庄礦區,圍岩中有大量的黑雲斜長變粒岩及黑雲斜長石英片岩等中酸性岩石。而區域上該套變質火山岩的主體是基性的斜長角閃片岩。這一特徵具普遍意義,如澳大利亞卡爾古利卡姆巴爾達地區,大型金礦床常產於以火山岩為主的地層頂部,靠近火山岩與上覆碎屑岩的接觸部位;羅鎮寬等(1993)亦指出這種礦床常與海底拉斑玄武岩—細碧角斑岩伴生,產在熔岩層的上部火山碎屑岩中。從表2-8可看出高庄礦區容礦岩石具有相對高的Fe/(Fe+Mg)值,也就是說Fe/(Fe+Mg)值高的岩層更有利於礦化。所以容礦岩石不僅限定了岩石單元在變形期間的力學性質而且還起著化學控製作用。
表2-8高庄地區岩石中Fe/(Fe+Mg)值與Au的含量表
從圖2-15、16可以看出,在空間上金礦的分布與花崗岩是密切相關的,如高庄金礦北1km左右即堂坪-長探河花崗岩體。而有些礦床則直接產在花崗質岩石中,如白土曼、許窯溝等礦床。
三、礦床式——高庄式金礦特徵與成因模式
(一)礦區地質
1.地層
礦區內出露地層為二郎坪群火神廟組(圖2-17)的上部,主要由海相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組成,屬細碧-角斑岩建造。根據岩性及組合特徵,自下而上,自南而北可分為3個岩性段:下部岩性段為變中酸性凝灰岩、石英角斑岩夾細碧岩、細碧玢岩,下部有透鏡狀大理岩;中部岩性段為變細碧岩夾變細碧玢岩、變角斑岩、變中基性凝灰岩,下部普遍綠簾石化,夾薄層大理岩,凝灰岩是主要含礦層;上部岩性段主要為變細碧凝灰岩,上部夾變細碧岩,下部夾大理岩透鏡體。礦床產於中部岩性段。
2.構造
礦區位於朱陽關-夏館大斷裂北側6km,為一走向305°~315°之單斜,傾向南西,傾角18°~38°,礦區范圍內的主體構造是高庄韌-脆性剪切帶。它既具有韌性剪切性質,又有脆性破裂。剪切之初以韌性為主,中前期就開始出現脆性破裂,有硅質充填,逐漸轉化為脆-韌性、韌-脆性。該帶南北寬0.45km,東西長2km以上,兩端均延出礦區,剪切帶內岩石糜棱岩化及片理化發育,常有構造透鏡體,兩側邊界不明顯,與帶外岩石呈過渡狀態,南側基本上以中下岩性段分界,北側大致以中上岩性段分界,為一狹長的線性帶狀分布的高應變帶。總體產狀為202°~205°∠34°~39°,上緩下陡,在平面上及剖面上兩側岩石均表現出順時針左行平移,因此具上盤相對向上逆推,並向北西西平移,下盤相對向下,向南東東平移的扭動性質,總體順層延展,局部傾角大於地層,出現切截關系,該主體構造控制了礦區含金石英脈和礦體的分布。
3.岩漿岩
礦區內岩漿岩不很發育,只有石英鈉長斑岩、花崗岩、花崗偉晶岩脈等。
長探河—堂坪花崗岩位於礦區北不足1km,屬太平鎮—長探河燕山晚期花崗岩群的一部分,岩體與圍岩接觸處可見不同程度的黃鐵礦化、綠簾石化、硅化、黃銅礦化、夕卡岩化及角岩化。岩性為中粗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主要礦物為鉀長石、更長石、石英及黑雲母。岩體化學成分及主要微量元素如表2-9所示。岩石中強富集Bi及Be、Sr,一般富集Ag、Pb、Ba、As、Sb、W、Sn、Mo、Cu、Zn、Au.
表2-9太平鎮—長探河花崗岩岩石化學成分表
(二)礦床特徵
1.礦(脈)體
礦區各脈帶均分布於火神廟組上部第二岩性段變細碧岩中的剪切帶內。礦區共有20餘條礦脈,可分為三個含礦段。以中部含礦段的211、207礦脈規模最大。礦脈出露標高928~523m,呈西高東低產出。礦脈產狀190°~245°∠10°~35°。剖面上各礦脈以20~40m間距
圖2-17高庄金礦(東段)地質圖
(據河南四調隊,1992)
1—二郎坪群火神廟組上段中酸性凝灰岩、變細碧岩夾角斑岩、變凝灰岩夾細碧岩、變細碧岩夾凝灰岩、大理岩;2—石英斑岩;3—石英脈;4—含金石英脈;5—剖面
圖2-18高庄金礦40線剖面圖
(據河南四調隊,1992)
1—細碧岩;2—角斑岩;3—流紋斑岩;4—含金石英脈
平行排列(圖2-18)。在平面上呈相互平行的雁行狀右行排列。礦脈沿走向和傾向均呈舒緩波狀,形態簡單,以單脈為主,尖滅端常為復脈帶,具分枝復合、膨大、收縮現象。
礦脈內黃鐵礦及自然金則呈星散狀、團塊狀分布於中部,兩壁干凈,基本無礦化和蝕變交代,只在極個別地段有很窄的蝕變礦化分帶(硅化、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表現出典型的單階段充填式成礦。礦體分布於石英脈或蝕變細碧岩中。後者多分布於前者的兩側及延伸方向。礦區共圈出19個礦體,其中工業礦體11個。礦體呈似層狀、長條狀、透鏡狀。礦體長26~420m,厚0.28~1.45m,厚度變化系數27.43%~80.8%。平均含金1.15×10-6~18.189×10-6,品位變化系數64.8%~73.8%,延深14~250m,已控制儲量達小型礦床規模。
2.礦石
(1)礦石礦物成分
礦區礦石礦物有43種,其中金屬礦物26種,脈石礦物17種。含金石英脈型礦石的脈石礦物成分簡單,主要為石英;蝕變細碧岩型礦石的脈石礦物成分較復雜。金屬硫化物分布在石英脈體邊部。主要呈浸染狀、細脈狀、團塊狀、網脈狀分布。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白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褐鐵礦,另有少量方鉛礦、閃鋅礦。
(2)礦石化學成分
礦石中主要成礦元素為Au,伴生元素有Ag、Cu、S等20餘種。不同礦體化學成分相近;含金石英脈型礦石SiO2、Fe2O3、FeO含量較蝕變細碧岩型礦石高,後者Al2O3、CaO、MgO、K2O、Na2O、MnO含量高於前者。礦石主要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見表2-10。
(3)礦石結構、構造
主要結構有自形晶結構、他形粒狀結構、交代文象結構、壓碎結構、膠狀結構。主要構造有塊狀、條帶狀、浸染狀、細脈狀、蜂窩狀、膠狀、團塊狀。
(4)礦石類型
自然類型按氧化程度可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兩類。原生礦石按礦物組合和脈石礦物種類可分含金硫化物石英脈型和含金蝕變細碧岩型,其中含金硫化物石英脈型包括含金石英脈型,含金黃鐵礦石英脈型,含金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石英脈型三種礦石類型。含金硫化物石英脈型礦石為本區主要礦石類型。
①氧化礦石
褐鐵礦-石英組合,具他形粒狀、膠狀結構,條帶、蜂窩狀、塊狀構造。金屬礦物為褐鐵礦(20%~30%)、黃鐵礦、磁鐵礦、自然金等,脈石礦物為石英、黑雲母、角閃石等。氧化礦石含金較富,具次生富集作用。
②原生礦石
含金石英脈型礦石:脈石成分以乳白色石英為主。硫化物含量極少。
黃鐵礦石英脈型礦石:半自形粒狀結構、包含結構、鑲嵌結構,條帶狀、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黃鐵礦(12%~15%)、自然金及石英、黑雲母。含金在3×10-6~4×10-6。
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石英脈型礦石:自然金-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石英組合,具粒狀、他形粒狀結構,塊狀、條帶狀、網脈狀構造。主要金屬礦物為磁黃鐵礦(20%~30%),次有黃鐵礦、黃銅礦、自然金。脈石礦物為石英、黑雲母、綠泥石、方解石。含金多大於5×10-6,含銅在0.12%。
蝕變細碧岩型金礦石:磁黃鐵礦、黃銅礦呈浸染狀、散點狀分布於基性凝灰岩中,金屬硫化物約5%~10%,脈石礦物為角閃石、絹雲母、綠泥石、綠簾石、長石、石英等。平均含金3.97×10-6。
3.金的賦存狀態
金在礦石中主要呈自然金、含銀自然金、銀金礦等礦物形式產出,以粒狀、片狀為主,少數呈不規則狀或樹枝狀,賦存在脈石中,其次在黃鐵礦、褐鐵礦邊部或中間,以粒間金和裂隙金為主,見少量包裹體金。自然金常與碲、鉍礦物共生,二者關系密切。
表2-10礦石主要成分表
自然金粒度以粗粒級為主(1.28~0.076mm的佔67.9%)、中粒為次(0.076~0.04mm級佔24.5%)、微細粒很少(<0.04mm級佔7.5%)。手標本可見最大明金達2mm×2mm。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見表2-11。本區金的成色為751~966,Au/Ag為30.2~28.39。
表2-11自然金電子探針成分分析結果wB/%
4.成礦期次、成礦階段和成礦時代
(1)成礦期次和階段
按礦石中礦物組合、礦石結構、構造及礦物自然連生組合關系,本礦區成礦期可分為熱液期和表生期。
熱液期成礦活動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氧化物階段;
②金-黃鐵礦-石英階段;
③金-多金屬硫化物—石英階段;
④金-鍗化物-碳酸鹽階段;
金礦主要在第三階段形成。
表生期以原生礦物發生次生變化為特徵。
(2)成礦時代
①加里東成礦期是最主要的成礦期,主要反映與韌-脆性剪切同構造期的成礦活動,包括三個主要階段:少硫化物石英階段、石英-磁黃鐵礦階段、石英-黃鐵礦階段,後二個階段是成礦主要階段。
②喜馬拉雅成礦期,主要表現在礦床剝露地表後的氧化次生加富,構成氧化礦石或礦體。
5.成礦溫度、鹽度
據礦物包裹體的均一溫度測定資料,為155~334℃,為中低溫,變化范圍較大,鹽度<10%,相當低。
四、礦化水平分帶規律
該帶金異常元素組合類型自東向西,有從中溫元素組合向低溫元素組合漸變過渡的變化規律。五里川以西主要為Au-Ag-Sb-Mo等元素組合,有大量銻礦床產出,澗北溝—高庄一帶以Au-Ag-As-Sb組合為主,多金屬礦物不發育;梅子溝—灣潭一帶則以Au-Pb-Zn組合為主,表現為金礦體中方鉛礦、閃鋅礦非常發育;向東到五垛山岩體附近,則以Au-Ag-As-Cu為主,金礦中銅礦化非常發育,並且在該區有許多銅礦點。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
對該區的金礦,礦床地球化學資料甚少,據已有資料可了解本區發生的地質事件與金礦形成的可能模式。
(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時期,本區地殼拉張,大量基性岩漿從洋底噴溢,形成二郎坪群火神廟組細碧岩系,金從地幔隨岩漿進入地殼。
(2)隨著上覆沉積物的增厚,二郎坪群進入較高的溫壓環境。在區域變質作用下,轉入高綠片岩相—角閃岩相的變質岩,同時釋放出水及其他不穩定組分,但溶液為岩石保持著基本平穩關系,金處於深化狀態;無大規模的遷移富集。
(3)二郎坪群在南北向擠壓作用下開始褶皺,同時順時針向韌性剪切,循環系統逐漸開放,金開始小規模遷移,初步富集。隨著區域的隆升、降壓,韌性剪切帶逐漸轉變為脆-韌性剪切,形成張性破裂,溶液開始大規模遷移,此階段金有大規模的遷移與富集。
(4)本區北部形成大規模的加里東期閃長岩、花崗閃長岩帶,有大量中酸性岩脈群貫入。這些脈岩有不同程度的糜棱岩化,有的已成為糜棱岩,顯示本區當時仍處於塑性變形為主的較深構造層次。由於存在大規模的岩漿侵入,本區急劇增溫增流,促進了地下水的循環和金的活化轉移。
(5)由於區域性的抬升,疊加了脆性破裂,使得剪切帶的中心地段成為含金溶液擴散、滲透、遷移的最佳場所。深層次的剪切帶引導著深部溶液上升,尤其在剪切帶中心面附近,應力最為集中,變形也最為劇烈,自然成為含金熱液流體側向遷移和物質交換、沉澱的最佳場所。早期以黃鐵礦-石英-磁黃鐵礦組合形式的沉澱為主,代表了開放程度仍不很高的貧硫半氧化環境,金的豐度較高,是本區成礦的主要時期;後期則以石英-黃鐵礦組合形式的沉澱為主,顯示開放程度、氧化程度較高,含金豐度與早期相近或略低,疊加在早期金礦化體上,又一次加富和擴大了本區金礦體。金的來源目前尚無資料佐證,推測主要來自基性火山岩地層,不排除後期中酸性岩漿熱液有金的參與。
(6)經過海西、燕山、喜山構造旋迴,本區不斷被抬升,岩石經歷了退變質過程,礦體被剝露出地表,經過風化剝蝕,在氧化帶內穩定組分被原地、半原地保留。隨著本區的抬升剝蝕,氧化帶向縱深遷移,且金有次生加富的現象。
六、找礦標志
(1)二郎坪群火神廟組上部第二岩性段是本區金礦的賦礦層位。
(2)賦礦地層中北西西向韌-脆性剪切帶為控礦和儲礦構造。
(3)含金石英脈和蝕變細碧岩組成金礦脈,在礦脈產狀變化及膨大處,往往是工業礦體的賦存部位。
(4)硅化、鉀長石化、方柱石化、碳酸鹽化,多金屬硫化物礦化是成礦的主要蝕變和礦化。
(5)含金石英脈中,發育中細粒黃鐵礦者;富集多金屬硫化物者;煙灰色厚大脈體的頂、底部及產狀變化部位,則往往構成含金較高的富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