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性的特點.差異性.整體性.層次性.變化性.分別是指什麼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② 地理區域性指什麼
區域學派認為,地理學是一門關於地域分異的科學,區域是自然與人文現象相互結合的具體體現。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以區域為其研究核心。經過幾代地理學家的努力,本世紀中葉在西方出現了一個區域地理研究的黃金時代。早在50多年前,黃秉維在論述地理學的發展趨勢時,就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全局的綜合科學。研究地表上區域之同異,可有兩種不同途徑,即系統地理學(又稱普通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又稱特殊地理學)。他認為「地理學當為地面區域之比較研究」,「研究地表上區域的差異之科學」,「地理學以研究世界事物所組成之復雜體之區域的差異為目的」,「區域地理為地理學之主體」,「研究區域地理不從系統地理入手,必至茫無端緒」等。區劃是地理學的傳統工作和重要研究內容。在30年代後期,黃秉維曾對組成中國自然環境的各要素作了全國性的區劃。50年代末他主編完成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專著,揭示了中國自然地域分異的規律,在理論方法上有很大創新與突破,內容系統而詳盡,一直為各有關部門應用和研究的重要依據。80年代以來,他分析並指出1959年方案的不足和問題,如區劃系統過於繁雜,熱量帶應更正為溫度帶等,並提出了新的修訂方案。現代地理學既包括普通的系統地理學,又涵蓋傳統的區域地理學。其中區域地理研究對揭示地理規律,建立地理學基礎,表徵地理學特點,確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方面均有重要意義。本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學派受到嚴重挑戰,面臨著不斷革新才能繼續存在和發展的現實。現代區域地理研究應在廣博基礎上綜合,既包括自然環境要素,又涉及社會文化特徵與經濟發展,並要體現於人地關系這一地理哲學命題的研究中。地理研究的區域性要求著重注意所研究區域的總體特徵,既研究區域內部的結構、功能,把握區域要素的相互作用規律,也要在揭示地域分異規律的同時,探討區際之間的聯系,為區域開發、區域協作和交流提供科學依據。
③ 地理環境的幾大特性:差異性,整體性,區域性,全球性是什麼意思
差異性:全球性的地域差異主要是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整體性:各地理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滲透(整體性的要素:氣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
區域性: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
全球性:這個真不好說
都是從網上各處搜集來的材料,希望有所幫助
④ 地理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性差異 求助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⑤ 什麼是地理區域的整體性,差異性和開發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或系統)。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圖3.53 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地理環境各要素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很少,這里的地表水貧乏,河流不發育,且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乾旱還導致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變化,並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失調。相反,植樹綠化,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再如,人類大量開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使地殼中的碳元素減少,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增多,大氣保溫效應加劇,全球氣溫升高,氣候變暖,並引起兩極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陸地。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這一因素。
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從總體上看,全球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這個整體的不同地區,卻經常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地域差異。地域差異在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從旅行中獲得對地域差異現象的感性認識。從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乾旱的西北內陸,從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頂,都可以觀察到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顯著差異。
地球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不同的氣候,又產生了與之相應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從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圖3.54)中可以看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具有明顯規律性。
自然帶(閱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分異
地球表面的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過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了綜合的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從總體上看,全球范圍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但是各個地區又存在著地域分異。各個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並且佔有一定的寬度,在地球上呈長帶狀的分布,這叫做自然帶。各自然帶有規律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陸地上的自然帶
世界陸地,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為幾個大的自然帶,就是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這是很簡略的分法。如果再進一步劃分,自然帶可以分得更多更細些。例如,溫帶森林可劃分為以下四個帶:(一)亞寒帶針葉林帶(北緯50度到70度之間);(二)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南北緯35度到50度之間的大陸東部和40度到60度之間的大陸西部);(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北緯25度到35度之間的大陸東部);(四)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南北緯30度到40度之間的大陸西部)。地球表面的各個自然帶之間並沒有顯著的界限,總是由這一帶逐漸地轉變為另一帶,因此在兩個自然帶之間總存在著過渡,例如,由森林帶向草原帶過渡的森林草原帶,由草原帶向荒漠帶過渡的半荒漠帶等。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地面上如果排除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的干擾,自然帶在平地上的分布應當是相當規則的。這種假設的「理想大陸」自然帶,具有兩種水平分布規律,即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按照水平分布規律分布的自然帶,叫大陸水平自然帶,它是同山地垂直自然帶相對來說的。
⑥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的整體性做題時怎麼區分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就是區域內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不需要區分,就是一個東東。
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整體性強調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發生在一個區域內部。
⑦ 什麼是區域的地理環境它和純粹的地理環境有什麼區別
區域的地理環境,它和純粹的地理環境是有差別的,純粹的地理環境的范圍比區域的地理環境要寬廣寬泛一些。
⑧ 如何理解區域性是地理科學的根本特性
1.任何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都存在於一定的空間范圍之內,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 地理環境是一個空間概念,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個特定的空間。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都存在於這個空間之中,並且由於空間位置的差異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地區。這些區域都有一定的界線和范圍,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每個區域內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都存在著特殊的內在聯系,並與其它區域互相影響。區域內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形成獨特的區域地理特徵。
2.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徵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人類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徵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例如,由於緯度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熱量條件差異,以及海陸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水分條件的差異,自然環境存在著地帶性差異,可以劃分為自然帶。這是地理環境在自然方面的基本差異。
⑨ 各種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
1環境最基本的特徵 環境具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徵:整體性、區域性、變動性。 1、整體性――指環境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要素之間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環境的區域性――在於各個不同層次或不同空間的地域,其結構方式、組成程序、能量物質流動規模和途徑、穩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對的特殊性,從而顯示出區域的特徵。 3、環境的變動性――是指在自然和人類社會行為的共同作用下,環境的內部結構和外在狀態始終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 2自然地理環境的特性 1、氣候多變,季風影響顯著 。 2、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⑩ 如何學習區域地理
區域性是地理環境三大本質特徵之一。區域地理特徵是我們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了解不同地理區域相互聯系及區別的主要依據。在各區域,不論地理事物多麼繁多、內部聯系多麼復雜,但都離不開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結構體系。初中地理教學要利用地理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引導、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地關系。以下是我對學生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幾種看法。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任何高效課堂的構建,都是建立在學生有著充沛學習熱情的基礎上的。因此,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選取一些該區域內的實效性強、意義重大、社會關注的地理材料,營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又滿足學生「慾望」的情境氛圍,以激發地理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和態度。二、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內在規律 區域地理的教學,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其內在規律。地理位置是一個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基礎。以北京為例,要認識北京,就要先知道他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這些位置基本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環境特徵,而這些特徵從歷史到現代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在通過北京的學習後,讓學生試著自己去歸納出台灣的地理位置,進而知道台灣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只有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再給予必要的學法指導,學生才能夠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三、區域比較學習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和差異性,任意兩個區域之間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區別存在。對比學習,能夠發現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以及他們產生的原因;也能比較兩者的差異,引起學生探索不同產生原因。例如,在講我國四大地理區域是時,先找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性,每一個區域的氣候特徵不一樣嗎,如西北地區的乾旱、青藏地區的高寒。不同的氣候可以發展不同的農業,不同的自然環境造就不同的生活習性,形成不同的地方文化。通過比較學習,既能引起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興趣,也能完成課標要求,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四、緊扣「人—地」關系這條主線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區域特徵,例如西北的乾旱,青藏高原的高寒。這些差異性就是這些區域的典型特徵,而這些差異性往往是由該區域所處的位置和范圍造成的。「人—地」關系也就是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之間的關系。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經濟與文化,經濟包括農業、工業、第三產業;文化包括民居、習俗、藝術、服飾、建築、宗教等。「人—地」發展關系的結構使區域地理的教學上升到要求學生辯證地分析人類生產、生活等活動,而不是停留在掌握區域特徵的水平上。所以我們在地理教學中不僅要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組織教學,更要突出「人文」與「自然」相互影響的關系。良好的學習方法既能夠增強學生持久的學習能力,因此老師首先應幫助學生領悟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主動分析、綜合並進行信息加工與處理,然後進行適當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