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請問揭陽市惠來縣的歷史記錄,還有它的經濟情況.
惠來縣境內古為百越之地。秦 漢時,為南海郡博羅、揭陽轄地。晉以後至明代中期均為 惠來地圖
潮陽、海豐轄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設海寧縣(原休陽縣)於新安郡(北宋始稱徽州),但它不在今惠來境內。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劃潮陽縣、海豐縣各一部,設海寧縣,歸屬義安郡(潮州府前身);這是在今惠來縣境內最早的建置。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廢海寧縣,原潮陽縣地歸還潮陽縣、原海豐縣地歸還海豐縣(今陸豐市僅限石帆都片區,當時曾屬義安郡海寧縣)。 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陽縣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來、酉頭3都及海豐縣的龍溪都合置惠來縣,因縣治在惠來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處葵嶺東南,故又稱葵陽。 今惠來縣地,大部分出自潮陽縣,只有葵潭、岐石、鰲江、東港等四鎮出自海豐縣龍溪都。出自潮陽縣的地域包括:隆江、溪西、東隴、惠城(含河林)等四鎮出自潮陽縣豐歡鄉惠來都;華湖鎮、神泉鎮、前詹鎮等三鎮出自潮陽縣豐歡鄉酉頭都;周田鎮、靖海鎮、仙庵鎮等三鎮出自潮陽縣豐歡鄉大坭都。所謂隆井都一半,指原田心鄉,今屬汕頭市潮南區隴田鎮,1975年已正式劃回潮陽縣,故現在的惠來境內已無地出自隆井都。 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戶所。置縣後隸屬潮州府管轄至清末。清代惠來縣成為潮州府各邑船商之中重要的一員,常與潮陽縣船商聯合組成(二縣)潮南幫(或曰潮惠幫)。民國時期,先後屬廣東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東江行政委員公署、東區綏靖委員公署、廣東省第五、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來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來縣人民政府。惠來縣先後隸屬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臨時專員公署、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潮汕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汕頭專員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銷惠來縣建制,與普寧縣合並。1961年3月恢復惠來縣建制,隸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惠來縣屬汕頭市。1987年全縣共置14個鎮、3個鄉、4個農林場,下轄288個村民委員會,27個居民委員會,553個自然村,總人口105萬。民族為漢族。方言以潮汕話為主和少數客家話。總耕地面積35.71萬畝,人均0.48畝惠來有悠久的文化淵源。
編輯本段4 經濟概括
惠來經濟歷史上以農業為主,有「草縣」之稱。地理條件雖然優越,但歷史上旱、澇、風、潮災害頻繁,有「三日無雨火燒埔,一日下雨變洪湖。十年九災多荒月,十家家戶九家愁」和「一年鹹水淹,三年斷炊煙」等民謠俗語。過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全縣水稻平均畝產101公斤,總產量3.85萬噸,農業總產值僅3777萬元。新中國建立後,實行土地改革,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1978年以後,農村落實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又推廣科學種田,糧食產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畝產378公斤,總產12.29萬噸,比1978年分別增長50%和5.3%。在此基礎上,合理調整生產布局,組織農業深度開發,發展以荔枝、菠蘿、香蕉為大宗的水果生產,荔枝產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其他經濟作物種植以花生、茶葉、黃麻、蘿卜、蔬菜、甘蔗為主,蘿卜干質量居全國首位。蔬菜從自給發展為外銷。至1987年,全縣水果種植達22.63萬畝,是年總產2.12萬噸,比1978年擴大1.79倍,總產提高5倍,其中荔枝種植面積達8.4萬畝,總產量1293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2..65倍和16.7%,菠蘿、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全縣農業總產值為2.05億元,比1978增長91.6%。 縣境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為多雨期,佔全年降雨量88%,常在春夏之交發生洪澇。農業生產量遭受嚴重破壞,農民生活困苦。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下,大規模築造堤圍,興修水利,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至1987年,全縣共修築山塘水庫224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27.59萬畝;修築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4萬畝。加固江海堤圍、閘壩251.2公里,其中龍江干堤25公里,捍衛耕地面積22..2萬畝,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基本實現農田灌溉水利化。同時加強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職權,建造水電站。新中國建立38年來,全縣共建成五福田、船橋等大小水電站48處,裝機62台,容量1.23萬千瓦。解決農村、城鎮用電照明和供給部分工業用電、農業機電排灌。惠來有山地面積101.55萬畝。新中國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禿嶺,沿海是荒沙一片。新中國建立後重視造林綠化,既營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灘又營造防護林,林業生產發展很快。至1977年,全縣山林實有面積5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現過1958年「砍林煉鋼」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砍林造田」的失誤,林業發展過程有挫折。到80年代,實行縣、鎮、村三級領導幹部掛鉤林種果責任制,同時貫徹「以迅速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林果結合和營造豐產林為重點」的林業發展方針,造林綠化有新的發展。據林業部門統計,至1987年全縣有林面積77.9萬畝,佔山地叫面積76.7%,比1977年增長44%,森森覆蓋率已達41.5%。林木主要品種有松柏、相思、桉樹、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種有荔枝、龍眼、芒果、生(烏)欖、菠蘿、梅、楊桃、梨、桃、李等。全縣已基本消滅荒山,林果並茂。 惠來農民歷來重視養豬、養牛羊和雞、鵝、鴨(下稱三鳥),把發展畜牧業作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新中國建立後,飼養業發展較快,1985年全縣生豬飼養量32.6萬頭,年終存欄量20.2萬頭,比1949年分別增長2.3倍和3.3倍。為加快飼養業的迅速發展,1987年引進澳大利亞牧草,全縣種植面積8088畝,居汕頭市各縣之首。年總產乾草2.5萬噸,佔全市產量一半。並建成畜牧飼料粉試驗加工廠和牧草綜合示範中心,給發展畜牧業創造有利條件。1987年全縣耕牛年末儲欄量3.09萬頭,比1978年增長59.3%,生豬飼養量34.98萬頭,年終存欄量20.68萬萬頭,分別比1978年增長40.8%和19.1%,三鳥飼養量173萬只,比1978年增長1.42倍。 全縣可養殖的海水面積1.05萬畝,淡水面積5.27萬畝,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漁船配置現代化捕魚設備、通訊設備,促進水產總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產品總量2.88萬噸,比1949年增長7.2倍。其中:海水捕撈2.54萬噸,海水養殖1333噸,比1949年分別增長6.5倍和24倍。名貴海鮮產品如魷魚、龍蝦、對蝦、鮑魚、海膽、石斑魚、鰻魚、烏賊、紫菜、赤蟹等遠銷海內外。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淡水養殖業發展迅速。1986年全縣投資人民幣2964.4萬元,美金550萬元,建成養蝦池7100畝,在靖海、資深建蝦苗室2個,育苗水體2000立方米。在隆江、溪西等建養鰻池311.4畝。在神泉、靖海建鮑魚養殖基地,規模效益日趨擴大。大量蝦、鰻、鮑魚等水產品和水產加工品進入國際市場。1987年全縣淡水捕撈總量150噸,淡水養殖1931噸,比1980年分別增長85.4%和215.5%,海、淡水資源得到初步開發。
『貳』 1949年是什麼朝代,揭陽屬什麼縣。
1949年10月17日,「邊縱」直屬五團與三支隊揮師南下,進軍解放揭陽、汕頭、潮陽、潮安等4個市、縣,10月前是中華民國統治,10月後解放
清代揭陽屬惠潮嘉道潮州府。
新中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
1965年7月19日,由汕頭專區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設立揭西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而得名揭西,縣政府駐河婆鎮,隸屬汕頭專員公署。
1975年,又從普寧縣劃出貢山、湖西、四鄉三個大隊歸屬揭西縣,屬汕頭專區管轄
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1991]84號文)批准撤銷揭陽縣,建立地級揭陽市[4] ,揭西縣劃屬揭陽市管轄。原揭陽縣其中15個鎮,設立揭東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東部境地而得名揭東,縣城設在曲溪街道辦事處,屬揭陽市管轄。
2012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揭陽市揭東區,2013年3月2日正式掛牌辦公,區人民政府駐地曲溪街道。
揭陽市現轄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惠來縣,代管普寧市(縣級市)。
『叄』 為什麼揭陽會如此的落後甚至連粵東也是這么的落後
揭陽建市晚,起步慢,加上前幾任領導也不能有效的發展揭陽獨特的地理位置,在粵東三市來講,汕頭是起步做快的一個城市,但汕頭沒有發揮「老大哥」的精神,對周邊起步慢的城市沒照顧,只是一腳將其踢開。起初揭陽和汕頭也屬於兄弟城市,隨著時間的推進,領導層的變遷,揭陽不願只當人家的「小弟」了。
樓上說的受珠江三角洲經濟輻射也不無道理,但這只是客觀的原因,在外,無論誰都好,聽到是潮汕都不敢輕易得罪,其實,表面的東西實在太虛假,現在的潮汕人大不如前,相互看死、互不合作。就算粵三市合並了,原各地區的老百姓也不會服!不過本人還是很願意看到粵三市能合並(但可能性很小)就算揭陽成為區,我也不介意,畢竟這才小問題,看到自己家鄉的經濟能好轉,那才是最值得高興的事!做為揭陽人,我並沒有覺得自己的家鄉有那些不好,我還是很愛我的家鄉。
『肆』 古時揭陽城東鳳圍金甲寨是哪個朝代被燒毀.
在明代被燒毀。如果您覺得正確或者採納的話,麻煩給我好評哦,謝謝。
『伍』 揭陽的地理位置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陸地面積524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82公里,沿海島嶼30多個,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龍江和練江三大水系。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素稱「魚米之鄉」。至1999年底,全市耕地面積(包括水田旱地)9.77萬公頃,
『陸』 宋朝的揭陽鎮位於哪裡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1]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2]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5]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6] ,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7]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8]
『柒』 急找!!揭陽的全面資料
揭陽素有「海濱鄒魯」的美稱,山川毓秀,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宋代有「潮州前八賢」之一的名士吳復古;明代有翁萬達、郭之奇、黃奇遇、羅萬傑與林大欽、許國佐和肖端蒙等七人並稱「潮州後七賢」;清代的丁日昌、林德鏞、鄭大進、方耀等,文功武績,均為一時人傑,並被世人稱頌。如今,揭陽地區更是地傑人靈,是一處藏龍卧虎之地,產生了蔡錦坤、陳書櫥、林舜卿、方展榮、張長城等一大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一大批優秀運動員也是脫穎而出,其中有跳水世界冠軍孫淑偉、技巧世界冠軍吳偉歡、賽艇亞洲冠軍蔡育坤和象棋亞洲冠軍許銀川等。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ˊ~116°37ˊ39〃、北緯22°53ˊ~23°46ˊ27〃。北回歸線從東北部經過。揭陽市北靠興梅,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全市總面積5240.5平方公里,總人口508多萬,旅居海外僑胞300多萬人,是廣東沿海開放區的主要埠市和重點僑鄉,也是目前粵東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揭陽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粵東、閩西和贛南的交通樞紐,同時也是粵東地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水系發達,環繞市區流經汕頭出海的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榕江是廣東著名的深水河,可進出5000噸海輪,直航香港、廣州、上海等地,整治榕江,建設揭陽港的規劃正在實施,並已申報為一類口岸。國道324線、206線和省道池樟線進行高標准拓寬改造已經完成,現已通車。同時,廣梅汕鐵路也在境內通過,並延伸至惠來縣的神泉港。另外,位於揭陽炮台鎮的潮汕國際機場的籌建工作正在抓緊進行。
揭陽自建市以來,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文化方面,我市一大批高新技術產品如場效應管式弧焊逆變器、機器人電弧焊接系統、子午線輪胎活絡模具、PN-2000微電腦呼吸機、WD-4000型神經電位診斷系統和WD-CV型腦血管功能檢測儀等飲譽海內外。「水稻塑料軟盤育秧拋植技術」被列入省級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文化藝術事業更是蒸蒸日上,報紙、電台、電視台、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比較齊全;文學藝術組織有揭陽市作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等。揭陽全市現有各類工業企業60000多家,利用外資企業5000多家,初步形成工業機械、醫療器械、建築、紡織、服裝等工業企業體系。全市現有高等、中專院校18所,中小學、幼兒園2008所,縣級業余體校9個,教學質量名列廣東前茅;有市、縣級專業潮劇團5個;各類衛生機構154個,有市人民醫院、中醫院等市縣級醫院11個,慢性病防治站、市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市戒毒所等專科防治、防疫、保健所(站)17個,市葯品檢驗所、衛生學校等醫葯教學衛生機構32個,村級醫療點2343個。現有水庫山塘1535座,總庫容115107萬立方米;小水電站366座,年發電量3.58億千瓦時,全市水火電總裝機容量10多萬千瓦,已建成220千伏輸變電站2座、110千伏輸變電站18座。 揭陽市是著名的歷史名城,名勝古跡甚多,有進賢門城樓、黃岐山、孔廟、城隍廟、禁城、西湖公園、桂竹園、北回歸線標志塔等,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游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揭陽市同時也是廣東省的著名僑鄉,現有旅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300多萬人,其中港、澳、台同胞50多萬人。旅外鄉親主要分布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和港、澳、台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旅外僑胞在海外心系桑梓,為了家鄉更加繁榮昌盛,紛紛慷慨解囊,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揭陽市建設和發展的總目標是把揭陽建成連接沿海和腹地的粵東地區現代化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城市。加快發展以行政、金融、商住、文化為功能的東山新區,以商貿、輕工、高新科技為功能的榕城片區,以引進外資合作開發為重點的魚湖經濟試驗區,以黃岐山和龜石山為名勝的風景旅遊區,規劃至2010年把揭陽建成區面積58平方公里,人口58萬的中等城市。
『捌』 揭陽鳳圍金甲寨哪個朝代被朝廷燒毀.
呃,好像是隋朝吧。。。
不清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