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嶗山重要的地理面貌有哪些

嶗山重要的地理面貌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09 04:25:32

『壹』 青島嶗山區有哪些景點

1、華樓山風景區:在嶗山水庫南岸, 系石門山西北的東北支,海拔409米。山雖不高,但卻是奇峰怪石,清泉古洞,危岩削壁,竹樹繁茂,古跡鐫刻較集中的一處風景區,這些名勝以聚仙台、凌煙崮、翠屏岩、南天門最佳;
2、石老人風景區:石老人是一筍狀的礁石,崛起於大江口之海灣中。礁石高出水面約15米,周長約30米,漲潮時沒入水中。中間有徑約1米透明的孔,遠望象駝背老人站在海中,若將欲行,尤為異觀。這一帶由海蝕崖、海蝕洞及海蝕柱等組成了奇特的自然地理風貌,是青島市一大風景點;
3、太清宮風景區:在嶗山東南端,是宋初始建的一座道觀。由寶珠山三面環抱,南臨大海,其橫矗7峰,老君峰居中,最東為桃園峰、望海峰,最西為重陽峰、蟠桃峰、王母峰、東華峰。宮在峰下,依山面海,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花紅葉綠,俗稱「小江南」。

『貳』 嶗山的地理環境

嶗山位於山東半島南部的黃海之濱,距青島市中心40餘公里。地處北緯36°05′~36°19′,東經120°24′~120°42′。山區東南二面瀕臨大海,西部自南而北與青島市區的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城陽區接壤,北部與即墨市相鄰。繞山區東南的海岸線長87.3公里,形成了13個有名稱的海灣,有大小島嶼16個。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峰、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嶗山的余脈沿東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東部,西抵膠州灣畔,西南方向的余脈則延伸到青島市區,形成了市區的十餘個山頭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嶗山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於中朝古陸膠遼地盾的南部,構造體系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構造部位。
嶗山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岩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涌的熾熱熔融的岩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岩」,但在它誕生時,並沒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著的岩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才開始呈現現代輪廓。人們看到的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大自然雕鑿而成的秀麗景色。
嶗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岩。嶗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們是1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當時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第四紀幾度進侵的海水已退卻到沖繩附近一帶,黃渤海成為一片荒原,氣候乾冷。此時,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溫差很大,花崗岩在寒凍作用下,機械風化很快,大塊大塊岩石崩裂,形成參差不齊、面貌崢嶸的山峰。下層的花崗岩地貌,多是1萬年來冰後期形成的。此時,大海回歸,化學風化佔了優勢,雨水和地衣植物參與這種風化,將質地均勻的花崗岩由表及裡一層層剝離,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塊,或原來沒動的岩石,遂形成一個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構成了今天嶗山的這種雄偉、奇特的地貌形態。
零星出露最早的為前震旦紀的變質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鎮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宮、港東、嶗山頭及中韓鎮的石老人一帶,分布范圍小,零星出現雲母片麻岩、絹雲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閃角岩、黑雲母岩、變粒岩等。以前金—夏庄—大棗園東北、西南向為界線,其東為嶗山花崗岩的侵入體。第四紀地層分布較廣,自東部山區向西部平原逐漸加厚,1~2米厚的殘積層分布最廣。
山區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向的大斷裂特別發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性及壓扭性斷裂為主。山區地質構造分三類: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育在東部山區,控制了嶗山花崗岩及其岩脈的分布,多次性活動,規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棗園斷裂、浦里—北宅—浮山斷裂。新華夏系構造,發育在山區東部及南部,多為北東向,局部為北西向,屬以扭性為主壓扭性斷裂,主要有源頭—羅圈澗斷裂、鐵家莊—前埠頭斷裂、溝崖—枯桃—朱家窪斷裂和下河—漢河—南窯斷裂。
東西向構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坎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後金—樓金石斷裂等,由於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岩石節理裂隙比較發育。 巨峰支脈:嶗山按其山脈的自然走向,可分為4個支脈。巨峰支脈包括巨峰干脊主體和東流水直插黃海諸山,最高峰為巨峰,位於山區東部,海拔1132.7米;三標山支脈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諸山,主峰為三標山,位於山區西北部,海拔683米;石門山支脈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張村以北的諸山,主峰為石門山,位於山區西部,海拔570米;午山支脈包括張村河以南和黃海北岸的諸山,主峰為午山,位於山區西南部,海拔398.3米。嶗山之餘脈,北至即墨市,西抵膠州灣畔,西南延伸到青島市區。巨峰為嶗山的主體,支脈四齣,分東北、東、東南、南、西五個小分支。
三標山支脈:三標山俗稱標山,為嶗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脈,分干脊、東北、西南三個分支。
石門山支脈:石門山支脈以巨峰西支的茶澗為界,分南北兩支。茶澗北支,北行至觀嶗石屋又分南、北兩支。南支在南九河以西、張村河以東與南,即午山支脈;北支東起北九水,西至柳樹台北流水,至峪夼約10公里,其間以鉅山為最高,海拔600米以上的有芙蓉峰、花花浪子諸峰。以峪夼為界,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條支脈,統稱石門山支脈。
午山支脈:午山支脈在嶗山區的西南部。由觀嶗石屋向南西下,有磨石屋、松山、小嶗頂、煙台頂,南九水河以西和張村河東南,有魯度山、蓮花山、平頂山等,迤西為午山、石老人,又西斷而復起為浮山,北去為錯埠嶺、大山、孤山、四方嶺,西南去為湛山、太平山、信號山,盡處為團島。 海岸:嶗山東南兩面臨海,繞山海岸線長87.3公里。嶗山海岸線北起江家土寨後小北河口,南至嶗山頭又折而西,直到麥島西山根,繞山區海岸線長達87.3公里。由於受燕山運動晚期花崗岩侵入影響,嶗山山區的山體延伸入海,構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島礁、海灣和潮灘。嶗山海岸基本為海蝕地貌。嶗山沿海屬基岩海岸類型。
海灘:嶗山屬基岩型海岸,故其海灘甚不發育,即有海灘之處,也多為岩灘、散礁、碎石和粗砂礫石。潮間帶之物質組成,主要為礫沙、細沙,或亞細沙、亞沙土、泥沙、沙泥或泥。主要有王哥庄灘、仰口灘、八水河灘 、流清河灘、東鬆口灘 、沙子口灘 、大江口灘。
潮汐海水:嶗山海域屬正規半日潮類型,每個太陽日(24時48分)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高潮出現在月亮中天後4小時50分,低潮出現在月亮中天後11小時零2分。 嶗山近海面海水表層年平均水溫為13.5℃。最低水溫在1月,平均1.77℃,嚴寒年代,沙子口灣淺灘海水結薄冰。最高水溫在8月,平均24.5℃。 嶗山海域海灣半島岬角海島岩礁小島灣嶗山頭小蓬萊嘴千里岩瑩子王哥庄灣鮑魚島野雞山嘴小管島基準岩文武港南窯半島峰山角峰兔子島孤岩仰口灣栲栳島泉嶺角馬兒島大島岩青山灣——刁龍嘴大管島珠岩試金石灣——東嘴獅子島常埋岩太清宮口——黃石女兒島五頂礁流清河灣——八仙墩長門岩——沙子口灣——蓮花尖潮連島——大江口——平頂汪老公島——港口灣——大風台大福島——————石老人駝簍島————————小福島————————處處亂————————小公島————————大公島—————————小嶼————————赤島————————麥島—— 嶗山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的特點。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又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嶗山因受海洋影響,加之地形復雜,東部山區降水較多,空氣濕潤,小氣候區明顯,太清宮附近被譽為「小江南」,巨峰北則名為「小關東」,中部低山和丘陵區降水適中,形成半濕潤溫和區。
嶗山四季分明,特徵突出。嶗山地處季風氣候區,受海洋影響,溫度適中,冬暖夏涼,年振幅和晝夜溫差較小。嶗山境內的降水量隨季節而變化。境內月降水量振幅較大,春旱,夏雨集中,秋不穩定,冬季最少。歷年平均降水為84.3天。嶗山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無霜期累年平均為179天。嶗山於11月至翌年3月多北和西北風,4~8月多南和東南風,9~10月北風和南風風勢基本相等。

『叄』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地理環境

嶗山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重要的海岸風景勝地,位於山東半島南部,位於青島市區東北方的嶗山縣境內,濱臨黃海,地處北緯36º03′~36º24′,東經120º07′~120º43′,總面積4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7.3公里。
嶗山風景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的特點。年均溫度12.6℃。由於受海洋影響,夏季氣溫較內陸低,平均溫度24℃。降水量940—1073.7毫米,是青島市最濕潤的地區。
嶗山四季分明,特徵突出。春季,氣溫回升慢,較同緯度的內陸春天來遲約25天;夏季,濕熱多雨,從無酷暑;秋季,空氣清新,雲淡氣爽;冬季,風多溫低,並無嚴寒。在四季中,溫涼宜人的春秋兩季時間較久,炎熱夏季極為短促,冬季雖稍長,亦無雪蓋冰封。

『肆』 嶗山為什麼會被稱為「山東植物王國」

嶗山氣候條件優越,溫暖濕潤,物種豐富多彩,生態系統多樣,是一個珍貴的遺傳多樣性寶庫。區內陸地生物資源豐厚,在省內占據重要地位,素有「山東植物王國」之稱。

形成了奇妙的自然奇觀。如太清宮的「逢仙橋」旁,有一株榆科植物一一糙葉樹,樹高約19米,樹冠極大,主幹虯曲,結節突出,形狀極似龍頭,故又被稱為「龍頭榆」,此樹是由五代時期嶗山著名道士李玄在建造太清宮「三皇殿」時親手栽植,距今已有1100餘年的歷史。所以,嶗山被叫做「山東植物王國」一點都不為過。

『伍』 嶗山山脈不同時期的環境

地球上所有的山,都是地殼運動形成的。
關於嶗山的形成:
嶗山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岩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
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涌的熾熱熔融的岩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
岩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岩」,但在它誕生時,並沒有露出地面。
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著的岩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岩石。
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才開始呈現現代輪廓。
人們看到的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大自然雕鑿而成的秀麗景色。

『陸』 嶗山的特點短文50字

嶗山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岩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

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涌的熾熱熔融的岩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岩」,但在它誕生時,並沒有露出地面。

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著的岩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以來,才開始呈現為現在的輪廓。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

嶗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岩。嶗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們是1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

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第四紀幾度進侵的海水已退卻到沖繩附近一帶,黃渤海成為一片荒原,氣候乾冷。此時,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溫差很大,花崗岩在寒凍作用下,機械風化很快,大塊大塊岩石崩裂,形成參差不齊、面貌崢嶸的山峰。

『柒』 嶗山的位置以及主要景觀

嶗山位於青島啊

『捌』 嶗山區的地理環境

嶗山區內地勢以丘陵為主,地面平均高程為海拔55m,地表水常年控制在3m左右。嶗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
嶗山區位於中緯度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光資源充足,熱資源較豐富,降水量較多,濕潤溫和,四季分明。歷年日照平均為2503.3小時。年平均氣溫12.1℃,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2%。

『玖』 嶗山十二景是指哪些景點

嶗山十二景
巨峰旭照 龍潭噴雨明霞散綺 太清水月海嶠仙墩 那羅延窟雲洞蟠松 獅嶺橫雲華樓疊石 九水明漪岩瀑潮音 蔚竹鳴泉

巨峰風景區 位於嶗山中部,面積7.4平方公里。范圍包括以巨峰為中心,海拔800~900米以上的山區,以著名的峰、頂、崮和自然山林景觀為主要特色。匯集了巨峰、丹爐峰、天馬峰、太乙峰、比高崮、自然碑、虔女峰、靈旗峰、元寶峰等奇峰異石。登上巨峰環顧四周,山巒起伏,群峰競秀,海波粼粼,村市井然。同時又是山林佳境,高大的落葉松和低矮的灌木叢相映成趣,春季大片的漫山紅遍野杜鵑,夏季綠滿青山水滿川,秋季楓葉馬蘭紅黃配,冬季仙山白雪意昂然。嶗頂還可觀賞到雲海、火球、旭照三大奇觀,「巨峰旭照」為嶗山十二景之冠,令歷代遊人嘆為觀止。 巨峰風景游覽區原有國防公路自西北側可直達頂部,南側有簡易步行游覽路可達頂峰。2002年底,由大河東停車場路北側新修了一條通往巨峰的游覽線路。驅車而上,盤山而行,兩旁風景不斷變換。將道教的文化內涵賦予其中,形成貫通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體思維,使人們在對自然景觀游覽中領略到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十幾分鍾,可達游覽區的正山門。從此處有索道直通嶗頂;若徒步登嶗頂約40分鍾路程,石徑新鋪,景色清幽。水、石、橋、峰、小徑、樹木、紅果構成一幅清新的畫卷,過了自然碑有一個架空的休息平台,西邊山峰石壁上有「海上名山第一」石刻。回望來時千山萬壑,峰巒如聚忽而雲霧湧起,縹緲如若仙境。過了朱雀石,是景區環行路,曲折而上,過一個近乎筆直的鐵梯,攀過巨石的間隙,眼前豁然開朗,向人們展示出「直上嶗山巔,夾道萬卉繁,奇石起攫博,滿目洪濤翻「的雄偉壯麗景觀。 登瀛風景游覽區 由青島市區沿海濱去嶗山的第一個風景游覽區即是登瀛風景游覽區。車過陡阡口,迎面一片大山,在這里眺望嶗山群峰可算是最佳位置,巨峰、五指峰、美女峰、比高崮、自然碑等著名山峰盡收眼底。站在這里看,左側都是高山,右面卻是大海,嶗山的「山海奇觀」特徵展現在遊人面前。 從村邊的涼水河溯水而上,一路上盡看兩側山澗風光,河西側有蛤蟆澗、登瀛北澗;朝西北可到陰涼崮、團團崮、小嶗頂、峨澗、清涼澗等景點;朝東北可去椒澗、荊條澗、迷魂澗、石屋澗、石門澗、茶澗等景點。其風光特點主要是河谷兩側的秀峰危岩和幽澗清溪配合而成的自然景觀和玉清宮、茶澗廟等遺址。 流清風景游覽區 過了登瀛風景游覽區就是流清風景游覽區,從這里出發登巨峰路徑最近捷,這也是嶗山巨峰至海邊平面距離最近的地方。 流清河正對的海灣,站在海灣口正南看,海中有一個小海島,名為「老公島」。灣邊有一半島,盛產鮑魚,稱為「鮑魚島」。 流清河谷有流清河水庫。水庫東側的景觀有將軍槽、南天門、天柱、北天門、天門後、前風庵、黑沖澗、公司澗、鐵瓦殿等;水庫西側景觀有蟹子夾、鷹窩頂等。自流清澗口折而向東北即進入天門澗,這里從山上到山下黑松幾乎連成片,山風吹來,松濤之聲不絕於耳。再向上走,登上天門峰,就見南天門高高矗立在山巔,崖上鐫有「南天門」3個大字,據傳為邱處機手書。朝北望去,天柱居中,再向北的高峰則為北天門。站在天門峰上,仰望諸峰直插雲霄,俯瞰大海橫無際涯。周圍群峰峙立,起伏跌宕,山嵐晦明,峰轉景異,高曠空明,氣勢雄偉。 太清宮風景區 太清宮 位於嶗山東南端,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由寶珠山三面環抱,南臨大海,其橫矗7峰,老君峰居中,東為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西為重陽峰、蟠桃峰、王母峰。宮在峰下,依山面海,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花紅葉綠,俗稱「小江南」。太清宮由三宮殿、三清殿、三皇殿3組宮殿組成。三皇殿院內的檜柏高約25米,樹圍5.25米。樹幹上寄生著凌宵、鹽膚木各1株,三木一體,堪稱一奇。宮外,糙葉樹1株,高約15米,圍3.7米,虯枝四齣,蒼翠如龍,俗稱「龍頭榆」,傳說植於唐,又叫唐榆。三宮殿院內有開紅白花的山茶各1株,俗稱耐冬,紅者雪天開花,花紅如火,蕊黃如金,葉綠如翠,堪稱一絕,據說《聊齋志異·香玉》中的絳雪即取材於此。宮前的海灣為太清灣,是嶗山十二景之一「太清水月」的觀賞之地。太清宮東有三面臨海,高出沙灘約1米,面積約80平方米的巨大礁石,即「釣魚台」。台上刻有元道士宋績臣詩一首: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長桿一勺鉤。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海秋。由釣魚台東去,為嶗山東南角的突出部,峰巒突兀,俗稱「嶗山頭」。此處面臨大海,風疾浪高,波濤借海風之勢鋪天蓋地般撲向岸邊,聲如巨雷,撼人心魄,交織出一幅雄偉壯麗的景觀,其海岸經過長年累月的海浪沖擊,形成了刀劈劍削般的海蝕斷崖,呈現出紅、白、黃、青各色相間,界線又非常分明的一層層變質岩,完全像人工把各種顏色不同的石板疊壘在一起。嶗山的總體形成原因是花崗岩侵入和地面抬升,唯獨這里獨具一格,海蝕崖洞組成奇特的自然風貌,懸崖之下,空如廣廈,在這彩石斷壁下面不遠處,有十數塊大小不等、顏色各異的岩石群,上平如台,傳說八仙過海時曾在此休息,得名「八仙墩」。 上清風景游覽區 位於嶗山南部,包括嶗山半島北部,八水河谷,聖水河谷及青山灣至天茶頂一帶的群山,面積13.24平方公里。 該風景區地處巨峰東南,氣候溫和,植被茂密,人文資源豐富。如建於宋初的上清宮地處深山,環境極為幽靜。位於玄武峰下的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秀麗。自埡口通往明霞洞,八水河至上清宮再至明霞洞,都有石階山路,形成較為完整的游覽線路。並有太清索道通往明霞洞。棋盤石風景游覽區 位於嶗山東部,東臨黃海,包括泉心河灣,泉心河谷以及砥粒石至山海崮一線,面積19.6平方公里。區內以山海奇觀和靈幽勝境為主要特色。人文景觀有始創於明末清初的華嚴寺和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明道觀及大量唐以來的摩崖石刻等。 棋盤石 位於巨峰東北的棋盤山麓,崎嶇綿延,山峰挺拔,凌空一座山峰,峰頂一怪石向西探出,上平如台,下懸空於深淵之上,形如靈芝托空,又如跳水台。傳說曾有神仙在此對弈,故得名。 白雲洞 白雲洞在刁龍嘴村以西的山巔高處,海拔400多米,南向,由4石架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洞額鐫「白雲洞」3字,清末翰林尹琳基書。洞後依洞而生的數百年古松,形如游龍,名「華蓋松」,虯枝密葉復蓋洞頂,在嶗山十二景中,名「雲洞蟠松」。 華嚴寺 位於那羅延山半腰,是嶗山規模最大的佛寺,建於清順治九年(1652)。整個廟宇依山勢修建,為「階梯式」院落,布局嚴謹,宏偉而典雅。 寺僧屬「臨濟派」,不掛單,唱「梵唄」,不「坐禪」。第一代住持慈沾是臨濟派的第四代傳人。華嚴寺共二十代,二十年代是鼎盛時期,寺僧達80餘人。 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築圍牆,是寺中歷代住持藏骨處,院落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著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四棵蒼松緊繞塔身,虯曲多姿,名「松抱塔」,六十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處,相傳是農民起義領袖於七之墓。 自1999年起,嶗山風景區為重現歷史遺跡和旅遊資源,開始重新修建華嚴寺,共投資1700萬元,重修了「華藏世界門」、「蓮花路」、「三聖殿」「東西配殿」及「天王閣」等,使古老的華嚴寺更加肅穆庄嚴。 明道觀 在白雲洞西南,蔚竹庵正東,招風嶺之前,有一處嶗山地勢最高的廟宇,相傳為唐朝孫曇采葯山房的遺址,這就是明道觀。 明道觀為清康熙五十三年(1741),全真道金山派道人宋天成所創建,佔地1380平方米,現內殿堂分東西兩院,東院為「玉皇殿」祀玉帝,西院為「三清殿」祀三清彩色塑像。至光緒年間,道觀達到鼎盛時期,有道士78人,土地、山林1100餘畝。
仰口風景區 位於嶗山東部偏北沿海地區范圍包括峰山、仰口海雕龍磯以及太平宮、白雲洞、中心崮四周的山嵐,面積22.88平方公里。區內多峽谷,以仙山宮殿、海灣沙灘景觀為主要特色,嵯峨山峰自海邊拔海而起,嵐靄之後隱藏著道家宮殿,常有幾分神秘色彩。 太平宮 太平宮在嶗山東部海岸,仰口灣以西,是宋初敕建的道場。這里風景優美,有靈奇的山峰、秀麗的古洞。宮東有一巨石聳起,酷似跪伏的綿羊,口鼻俱備,名「綿羊石」。宮北危峰聳起,極象一頭怒吼的雄獅。峰頂很平敞,上面設石桌石凳。由此東望,無際的大海與天相連,令人心曠神怡,是嶗山十二景中的「獅嶺橫雲」。太平宮北下,是一條清澈的澗水,有幾塊巨石相接橫於上,雨天水漲時,人仍行於石上,水流石下,名「仙人橋」。「橋」北有一天然石洞,洞額巨石平整,上鐫丘處機七絕20首。 小蓬萊 在嶗山灣西岸,土寨河入海處之南,是三面環海的半島,西面連接陸地,面積約1平方公里,海拔84米。島上南北兩峰對峙,北峰海拔84米,名「小蓬萊」,南峰海拔51米,名「望海樓」。 北九水風景區 嶗山名勝多依海而彰,惟九水卻以險怪的山峰、幽邃的峽谷、澄明成韻的流水畫廊風光被譽為「九水明漪」。九水風景區包括南九水、北九水兩岸風光。「南九水」發源於巨峰以西的柳樹台至南九水村南的觀川台,全長7公里。「北九水」為白沙河中游峽谷地帶,分為內、外九水,外九水自大嶗觀村北的菊灣溯至太和觀,長約5公里;內九水自太和觀溯流而上至靛缸灣,長約3公里。澗水順流而下,遇峰、崖、屏、嶂必折,折處必彎,彎處必漩,漩處必湧出一潭澄水。清人的游記中說,河流「隨山而下,山橫轉,水即一折,溯流而上,至上源凡九折,以命名雲」。九水風景區的諸名勝中,當推內九水最佳。 外九水 澗勢狹窄盤紆,山勢峭拔嵂崒,群峰壁立,天光如帶,蔭郁幽邃,峰石詭怪,虯枝古木盤根在危岩峭壁之中,挺立於峰崖絕壑之上,怪特奇麗每處有奇,百看不厭內九水 峰巒比外九水更為峭拔,峽澗更為涵幽險奇。2002年10月,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對北九水游覽區進行整修,對這里原有的18個天然水潭進行了特殊工藝處理,並修建了9座觀景橋,保證遊人在洪水多發季節仍可欣賞到九水美麗的自然景觀。從內一水開始,一直延伸到內九水的潮音瀑。18個水潭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分別被取名為上善、抱一、大方、齊物、養生、坐忘、逍遙、安期、許由,沿途溪谷的「十八潭」分別取名為至柔潭、居卑潭、未封潭、未始潭、無隅潭、無極潭、自取潭、俱化潭、中虛潭、有間潭、得魚潭、得意潭、無已潭、不滯潭、餐霞潭、飲露潭、清心潭、洗耳潭,這些名字在為其取名時則參考了每個潭的方位和自身的形狀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諸多因素,從而使每個水潭更具有靈氣和文化意蘊。 南九水 山舒水緩,峽澗明媚,盤山公路曲折如帶環繞山間,有時雲隔路斷,人行於雲端,是為一奇。農舍沿澗依山勢點散而居,桃、櫻、修竹、山花野草爛漫於峽谷,層層梯田布其間,生機勃勃。南九水村南峽澗緊湊對峙,由此進入景區。東有奇峰「紗帽崮」,崮下為觀川台,台北是盤山公路及沿澗山村。南有秀峰佇立叫「將軍崮」,澗水由此滾滾出峽。彈月橋穹隆飛架於深澗之上。其北偏西向的山麓古木翳天,松出石隙,相映競秀。倚崖面澗有明初建「龍泉觀」。再上行,巉崖峭立,林木漸密,澗底水響,林中鳥鳴,構成美妙的樂章。有兩條山脈蜿蜒至此相聚,形如二龍戲珠,地名「王子澗」。其上盡是峭壁削崖,公路曲折蜿蜒,稱「十八盤」。終端即「柳樹台」,台東豁一口,可登巨峰,北險深壑,秀峰峽立,谷底即為北九水。 華樓山風景區 位於嶗山風景名勝區西部,海拔409米,是古跡鐫刻較集中的風景區。元尚書王思誠曾品為十四景:清風嶺、王喬崮、聚仙台、翠屏岩、南天門、松風口、夕陽澗,前逐一賦贊之。景以聚仙台、凌煙崮、翠屏岩、南天門最佳。其中,聚仙台,又名?表峰,人稱梳洗樓。迭石崛起於嶺頂,四面削峭,高21米,直插藍天,猶如華表。傳說神仙曾在此梳洗,古來被譽為嶗山第一奇峰。峰西為元建道觀華樓宮,院宇簡朴,庭院雅潔。前臨夕陽澗,有「碧落岩」。 東南一面露一缺口,觀賞巨峰一帶的重巒迭嶂,象千萬戟高插雲端,景色奇勝。山北麓即為白沙河之中游,20世紀50年代即建成嶗山水庫,辟為景區,庫北岸有黃石洞、慧炬院等遺址。 石老人風景區 石老人是一筍狀的礁石,崛起於大江口之海灣中。礁石高出水面約15米,周長約30米,漲潮時沒入水中。中間有徑約1米透明的孔,遠望象駝背老人站在海中,若將欲行,尤為異觀。這一帶由海蝕崖、海蝕洞及海蝕柱等組成了奇特的自然地理風貌,是青島市一大風景點。大江口海灣,東是峰巒疊嶂的午山,西為雲霧繚繞山巔的浮山,面積約2.5平方公里,是天然的海水浴場。灣東北岸一突出的陡崖高約40米,叫「平頂台」,西北岸峭崖丹黃,一洞如屋,名「石屋門」。北岸是一漁村,因礁石取名「石老人」,迄今已500年的歷史。湛山至太清宮的公路穿村而過。1983年,青島市政府在村西劃定2.5平方公里的區域,作為旅遊開發區。1992年3月國務院批准石老人旅遊開發區建設國家旅遊度假區。石老人風景區由西向東可游覽的景點有海洋公園、海濱雕塑園、石老人浴場、石老人公園。可觀賞的景觀有石老人、浮山、午山、赤島、大小公島遠景及石老人旅遊度假區風貌。 早起到海水浴場站點等304去嶗山,經過一個多小時,到達嶗山,門票50元。在埡口下車,參觀太清宮,之後爬山(也可以坐索道)至明霞洞。至明霞洞後,有兩條路線,一條是繼續向上爬,到達嶗頂,之後翻過嶗頂,經過內九水、外九水,從北面下山,坐公交車返回;另一條從明霞洞直接返回太清宮或者走上清宮、瀑布下山,坐304返回。前一條自然景色優美,後一條人文遺跡多。如果返回後不累,還可以從海水浴場下。嶗山旅遊費用約200元。

『拾』 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的嶗山,它究竟是如何成為道教聖地的

主要是可以“餐霞”這個地理因素,嶗山的風景也因為生態原因,未受到破壞,適合人們居住的,另外,也有丘處機選址起到了極大的帶頭作用。具體以下分析:

一、可“餐霞”修練的嶗山。到過嶗山旅遊的人都知道,嶗山不管朝霞還是晚霞,都是比較頻繁的,在古時候“霞”就代表了靈氣,道士主要是靠修練的,有霞的地方,就比較受到推崇,而道教對食物也是比較講究的,在這些地方修練的術士,身體的確要比普通人要好,要長壽,所以其他地方的人也就認可了嶗山這個地方。

總的來說,嶗山之所以能成為道教聖地,跟它本身的好是脫不了關系的,只有它本身是好山,才有資格吸引各方道人前來修練,不然是不可能的。

閱讀全文

與嶗山重要的地理面貌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