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之最 地理
自然環境
山
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
從結構體底部到頂部的最高峰:冒納凱亞火山(Mauna Kea,夏威夷島,海拔4,205米,海下5,998米,總高達10,203米)
地球上體積最大的山及火山:冒納羅亞火山(Mauna Loa,夏威夷島,海拔4,169米,火山體積達7萬5,000立方公里)
地球上最高的火山及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是西、南半球的最高峰)
地球上最高的活火山: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山(Ojos del Salado,海拔6,893米)
最高的島上山峰:查亞峰(Puncak Jaya,新幾內亞島,海拔4,884米)
太陽系內已知的最高、體積最大的山及火山:奧林帕斯火山(火星,高達約27公里)
最長的陸上山系:安第斯山系(長達7,500公里)
最長的海底山脈:中洋脊(Mid-ocean ridge,長達80,000公里)
最低的火山:笠山(笠山,日本,標高112米)
島嶼
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面積達2,166,086平方公里)
最大的河中島:巴納納爾島(Bananal Island,巴西托坎廷斯,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
最大的湖中島:馬尼圖林島(Manitoulin Island,休倫湖,面積達2,766平方公里)
最大的島中湖中島:沙摩西島(Samosir,蘇門答臘島多巴湖(Lake Toba),面積達520平方公里)
最大的隕石坑類湖中島:連尼尼華撤拉島(René-Levasseur Island,加拿大魁北克省,面積達2,020平方公里)
最大的沙質島:芬瑟島(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面積達1,630平方公里)
最大的完全被淡水包圍的島:馬拉若島(巴西亞馬孫河口,面積達40,100平方公里)
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和最大的沙島:崇明島(面積達1200多平方千米)
地勢最高的島嶼:新幾內亞島(島上的查亞峰海拔4,884米)
人口最多的島嶼:爪哇島(人口達12,400萬)
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鴨脷洲(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68,200人)
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由印度尼西亞的13,000多個島嶼及菲律賓的7,000多個島嶼組成)
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面積約有300萬平方千米)
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
湖泊
最大的湖泊及鹹水湖:裏海(面積達371,000平方公里)
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面積達82,400平方公里)
最大的人工湖及水庫:沃爾特水庫(迦納,面積達8,502平方公里)
最大的湖中島中湖:馬尼圖湖(休倫湖,面積達104平方公里)
最深的湖泊及淡水湖:貝加爾湖(水深達1,940米)
最深的鹹水湖:死海(水深達330米)
最高的湖泊及鹹水湖:納木錯(湖面海拔4,718米)
最高的淡水湖:瑪法木錯湖(湖面海拔4,585米)
海拔最低的湖泊:死海(湖面海拔負418米,是已露出陸地的最低點)
海拔最高有航線的湖泊及淡水湖:的的喀喀湖(湖面海拔3,821米)
最鹹的湖泊:死海(湖水鹽度達300‰,為一般海水的8.6倍)
最古老的湖泊:貝加爾湖 (已經在地球上存在超過2,500萬年)
蓄水量最多的湖泊、內陸湖及鹹水湖:裏海 (體積達78,200立方公里)
蓄水量最多的淡水湖:貝加爾湖(體積達23,600立方公里)
蓄水量最多的人工湖:布拉茨克水庫(俄羅斯,體積達169立方公里)
蓄瀝青量最多的瀝青湖:彼奇湖(特立里達和多巴哥,面積0.4平方公里,瀝青量達1200萬噸。)
面積最大的淡水湖群:北美洲五大湖 (總面積達24.5萬平方千米)
河流
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全長6,695公里)
最長的內流河:伏爾加河(歐洲,全長3,690公里)
最短的河流:美國蒙大拿州羅伊河(Roe River,全長僅61米)(有爭議)
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亞馬遜河(面積達6,915,000平方公里)
流量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流量達每秒222,440立方米,佔世界河流流量的20%)
含沙最多的河流:黃河(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每立方米920千克沙)
流經最多國家的河流:多瑙河 (流經西歐至東歐共18個國家)
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
最早的運河:古蘇伊士運河(建於公元前19世紀,完成於前500年,8世紀被毀棄,19世紀重建。)
海拔最高的長河:雅魯藏布江(河床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
海洋
最大的洋:太平洋(面積1億5,555萬7千平方公里)
最深的洋:太平洋(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
最小的洋:北冰洋(面積1,405萬6千平方公里)
最大的海:珊瑚海(面積479萬1千平方公里)
最深的海:新赫布裏海溝(最深處深達9,175米)
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面積11,350平方公里)
最淺的海:亞速海(平均深度只有13米,最深處僅15.3米)
最鹹的海:紅海(北部鹽度有42‰,比起世界海水準均鹽度35‰高得多)
最淡的海:波羅的海(海水鹽度只有7~8‰,各個海灣鹽度更低,只有2%)
最多島嶼的海:愛琴海(擁有七個群島,總共有2,500個大小島嶼)
最古老的海:地中海
生存生物最少的海:黑海
沿岸國家最多的海:加勒比海(20個)
最清澈的海:馬尾藻海(66米)
高原
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
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
面積最大的風積高原:黃土高原
峽谷
地球上最大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亞洲雅魯藏布江,長達496.3公里)
地球上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平均深度5000米)
太陽系已知的最大峽谷:水手號峽谷(Valles Marineris,火星,長達4,500公里,闊200公里,深11公里)
最長的大峽谷:怒江大峽谷 (全長600多千米)
最大的裂谷帶:東非大裂谷 (總長度超過6500千米,相當於地球周長的1/6,被人們稱為「地球上的最大傷疤」)
海峽
最窄的海峽:土淵海峽(土渕海峽,日本,相距只有9.93米)
最寬的海峽: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寬達965公里)
最長的海峽:莫三比克海峽(位於非洲東南部國家莫三比克與馬達加斯加之間,全長1670公里,一說1760公里)
最窄的可航行海峽:位於艾浦亞島和歐洲大陸之間,希臘,40米。
瀑布
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爾瀑布(落差達979.6米)
最寬的瀑布:伊瓜蘇瀑布(總寬度長達4公里)
最著名的瀑布:尼亞加拉瀑布 (位於加拿大和美國交界的尼亞加拉河中段,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與南美的伊瓜蘇瀑布及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合稱世界三大瀑布)
最長的瀑布:基桑加尼瀑布 ,位於非洲剛果(金)
最大的人造瀑布:灕江「九天銀河」人造瀑布
最潔凈的瀑布:九寨溝瀑布
聲音最大的瀑布:維多利亞瀑布 (位於南部非洲尚比亞和辛巴威接壤的地方,在贊比西河上游和中游交界處)
沙漠
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有800多萬平方千米)
最高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一般海拔高度為1200~1500米之間)
平原
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560多萬平方千米)
最寒冷的平原:西伯利亞平原(平均氣溫-45度,最低達-71度)
盆地
面積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
最低的盆地:吐魯番盆地
洞穴
最大的溶洞:騰龍洞 (總面積156平方千米)
最長的洞穴:猛獁洞 (總長度超過240千米)
最深的山洞:貝爾納洞 (深入地表1500多米)
其他
最大的陸上油田:加沃油田 (最大的採油量為820億桶,約合115億噸)
最重的石油鑽井平台:潘波鑽井平台 (重2.4萬噸)
最大的天然氣田:烏連戈伊冷凝天然氣田 (總儲量為80000億立方米)
最大的天然鑽石產地:澳大利亞 (鑽石產量為0.374億克拉,佔世界鑽石總產量的34%)
最致命的煙霧:1952年12月5日的倫敦煙霧(共有3500~4000人死於大霧引起的急性支氣管炎)
最大規模的森林砍伐:是巴西在1990~2000年間的森林砍伐(幾乎等於薩爾瓦多的國土面積)
人文地理
國家
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聯邦(總面積約17,075,200平方公里)
面積最小的國家:梵蒂岡(總面積0.44平方公里)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口約13億人)
人口最少的國家:梵蒂岡 (2005年時約有900人)
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摩納哥(面積1.95平方公里,住32,409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6,620人)
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蒙古國(面積1,564,000平方公里,住2,800,0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人)
海岸線最長的國家:加拿大(海岸線長達202,080公里)
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波札那(2005年時平均每一千人就有29.36人死亡)
死亡率最低的國家:科威特(2005年時平均每一千人只有2.42人死亡)
出生率最高的國家:尼日(2005年時為千分之51.33)
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德國(2005年時為千分之8.33)
嬰兒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安哥拉(平均每一千名嬰兒出生就有187.49名死亡)
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新加坡(平均每一千名嬰兒出生只有2.29名死亡)
婦女生育率最高的國家:尼日(平均每一名婦女就生育7.46名嬰兒)
婦女生育率最低的國家:新加坡(平均每一名婦女只生育1.06名嬰兒)
自殺率最高的國家:立陶宛(2003年時平均每年十萬人當中就有42.1人自殺,男性平均每年十萬人當中有74.3人,女性則平均每年十萬人當中有13.9人)
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美國 (2005年約有12兆332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盧森堡(2004年據國際貨幣基金統計約有75,130美元)
國民預期壽命最長的國家:安道爾(2006年平均壽命有83.51歲)
國民預期壽命最短的國家:史瓦濟蘭(2006年平均壽命有33.22歲)
最長的國歌:希臘國歌——Imnos eis tin Eleftherian《自由頌》(共有158段)
最短的國歌:巴林國歌——Bahrainona 《我們的巴林》(只有7小節)
歌詞最短的國歌:日本國歌——《君之代》 (只有32個字)
最長的邊境: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邊境(長6,416公里)
一天最早開始的國家:吉里巴斯(也是唯一跨過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國家)
生產椰棗最多的國家:伊拉克(1981年產量佔世界2/5)
產椰子最多的國家:菲律賓(佔世界產量1/4以上)
最早種植咖啡的國家:巴西(13世紀)
最大的儲金國:南非(佔有開采價值金屬量3/5)
最富有的國家:瑞士(人均佔有財富64.8萬美元)
行政區劃
最北端的首都: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
最南端的首都:紐西蘭首都惠靈頓
最西及最東端的首都:斐濟首都蘇瓦
海拔最高的首都: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
面積最大的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263,953平方公里)
最小的城市:荷蘭海牙馬德羅丹小人國
人口最多的首都:日本首都東京(總人口約12,000,000人,整個城市群共有350,000人)
最北端的城市: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朗伊爾城(位於北緯78度)
人口最稠密的最北端小鎮: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新奧爾松
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烏斯懷亞(位於南緯54度50分)
人口最密集的島嶼:鴨脷洲(香港,面積1.3平方公里,住90,000人,達每平方公里60,000人)
人口最密集的城市:馬累(馬爾地夫,共居住469,800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48,007人)
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旺角 (香港)(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萬人)
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格陵蘭(平均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0.1人)
面積最大的行政區劃:薩哈共和國(面積達310萬3200平方公里)
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劃:北方邦(總人口約175,922,300人)
婦女生育率最低的城市:香港(平均每一名婦女就有生育0.95名嬰兒)
全球密度及寬廣度最高的天際線:香港——計法是相等於扣除最低值的90米或295呎,所有建築物高度的總和。(以米計算,不包括塔尖)。而獨立塔則以他們一半的高度來計算。
其他
最熱的地方:利比亞阿齊濟耶(1922年9月13日錄得最高57.8℃)
最冷的地方:南極洲沃斯托克站(1983年7月21日錄得最低-89.2℃)
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深11,034米)
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總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
最早成立的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
最長的洋流:南極環流(長達21,000公里)
最大的濕地:潘塔納爾濕地(總面積達242,000平方公里)
最大的獨立岩石: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周長約為9.4公里)
B. 你知道黃河干支流含沙量最大曾分別達到多少嗎
黃河以泥沙多而聞名於世。在我國古籍中常以「黃水一石,含泥六斗」,「黃河斗水,泥居其七」等來描述黃河的多沙狀況。據統計,黃河下游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噸,平均含沙量約2為每立方米35公斤。其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江河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把16億噸泥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其長度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跳進黃河洗不清」的說法,也就是由形容黃河泥沙多而來的。同時,黃河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呈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還真不易洗凈呢! 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注意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把黃河 "染成"了黃色。據測定,這一河段進入黃河的泥沙佔全河沙量的90%。
C. 黃河裡的含沙量具體有多少
1立方米水中所含的懸移質泥沙的重量稱為含沙量。長江幹流宜昌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19千克/立方米;而黃河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35千克/立方米,是長江平均含沙量的近30倍。
D. 黃河水的含沙量
黃河含沙量在世界各大河中最高。根據陝縣站資料,多年平均含沙量高達37.7公斤/立方米,是長江大通站的65倍、閩江竹歧站的279倍。
詳細http://web.playe.cn/RESOURCE/CZ/CZDL/DGJC/3/HUANGHE/2341_SR.HTM
E. 近年黃河泥沙量是多少噸
黃河年平均16億噸的泥沙。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支流帶入大量泥沙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長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還不到1千克。黃河年平均16億噸的泥沙,如果築成寬一米,高一米的城牆,長度相當於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的3倍,相當於赤道長度的27倍。
F. 黃河的含沙量是多少
不同深度的水的含沙量不同
黃河水每立方米的平均含沙量約為35kg
G.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嗎
是的。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同時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像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
(7)八下地理書黃河最高含沙量多少擴展閱讀:
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能力為16億噸,平均含沙量為35kg/m3,而長江含沙量不足1kg/m3。黃河入海口有11.5億噸泥沙流入渤海、黃海和東海,其餘4.2億噸沉積在黃河沿岸。
的年均16億噸泥沙在黃河三次,只要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384400公里),27次赤道的長度,如果牆建成1米寬1米高。
黃土高原有大量的黃土由黃河流入平原,黃土高原東部形成了廣闊的華北平原,中國東部邊緣海填滿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淺層陸架。目前,渤海、黃海和東海是淺海陸架的大部分海域。
H. 黃河中下遊河水中含泥沙達到每立米多少含沙量增加了多少倍
①黃河是世界上含泥沙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立方米的年平均含沙量35千克。②古人稱道黃河是「一擔水,六斗泥」。③黃河每年輸入下游的泥沙達16億噸,④泥沙帶走的氮、磷、鉀肥約4000萬噸,相當於全國每公頃耕地被沖走375千克肥料。⑤一位外國朋友驚訝地說:「黃河流走的不是泥沙,卻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呀!」
增加多少不清楚,查不到
I. 關於黃河
黃河發源於昆侖山東部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晉)、陝西、河南(豫)、山東(魯)等九個省區,在山東省利津附近分流入海,於墾利縣注入渤海。
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至42°,東經96°至119°之間,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北界陰山,南至秦嶺,東西長約1900公里,南北約1100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三個英國的國土面積。
黃河流域大部分屬乾旱、半乾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
上游從河源到內蒙托克托縣河口鎮,可再細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河套段;上游段水多沙少,為黃河主要清水來源區。
中游從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可細分為黃土高原峽谷段、汾渭地塹段及豫西峽谷段;中游落差大,河谷兩岸崖壁陡立,多急流險灘,例如有著名的壺口瀑布(又稱龍門)。
下游從鄭州桃花峪到山東墾利縣,可分為沖積大平原和河口三角州兩部分;下遊河道平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黃河帶到下游的泥沙極多∶約四分之一淤積在河道內,使河床逐年抬高,成為世界著名的「懸河」。約有四分之三被送到入海口,泥沙淤積令河口延伸,三角州擴大;每年造陸約50平方公里,海岸線每年推進 1公里多。
黃河流域人口約一億六千萬,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12.5%。目前已逐漸形成上游水電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工業的布局。
黃河是中國的憂患,因為時常有水災和旱災。
回答者: some_thing - 總監 九級 3-10 21:10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目錄 [隱藏]
1 釋名
2 水文特徵
2.1 源頭
2.2 分界
2.2.1 上游
2.2.2 中游
2.2.3 下游
2.3 主要支流與湖泊
2.4 幹流峽谷
2.5 幹流水利樞紐
2.6 橋梁
3 環境狀況
3.1 水土流失
3.2 斷流
4 歷史與文化
4.1 河道變遷
4.2 水利簡史
4.3 中華文明的搖籃
4.4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4.5 旅遊文化資源
5 其他
6 參看
7 站外鏈接
[編輯]
釋名
黃河母親「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編輯]
水文特徵
[編輯]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未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參考資料:黃河源頭
[編輯]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編輯]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J. 黃河含沙量最大的河段是哪
黃河泥沙主要來自中遊河段的黃土高原。
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為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接納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別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黃河泥沙來於此)。
內蒙古河口鎮以上為上游,黃河上游青海省境內,流經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緩,河水清澈;自青海龍羊峽、經甘肅劉家峽至寧夏青銅峽的峽谷段,水能資源豐富;在寧夏,內蒙古境內,黃河流經平緩的地形區,水流平緩,氣候乾旱,加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減少;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為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接納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別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黃河泥沙來於此);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華北平原,由於長期人工築堤束水,黃河下遊河床高於兩岸地面數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黃河下游沿途水量漸少,支流很少,且易發洪澇災害。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上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9個省級政區(青、隴、川、寧、內蒙、陝、晉、豫、魯),注入渤海,長度與流域面積均居我國第二,但水量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