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有國際貿易理論與實物的麻煩告訴下。。。。
戰略性貿易政策有兩大內容:利潤轉移理論和外部經濟理論。
利潤轉移論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體內容,指的是在寡頭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存在著因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額壟斷利潤。一國政府可以通過對出口或進口的貿易干預,影響本國企業及其國外競爭者的行為,改變國際競爭的格局,從而從國外寡頭廠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國企業轉移利潤,達到增加本國凈福利,並促進本國企業和產業發展的目的。利潤轉移論包括戰略性出口政策、進口政策和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政策。戰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以出口補貼支持本國寡頭廠商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在與國外寡頭廠商進行古諾(Cournot)雙頭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政府通過對國內廠商提供出口補貼,可使其降低邊際成本,提高在國際市場的銷售份額和利潤,同時減少國外廠商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由此帶來的本國廠商的利潤增加可以超過政府的補貼支出,從而使本國的國民凈福利上升。戰略性進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用關稅抽取外國寡頭廠商的壟斷利潤。
對於不完全競爭產品來說,由於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進口國等於向出口國支付了租金或壟斷利潤,而關稅可以用於向國外壟斷廠商抽取租金;當存在著本國廠商進入的潛在可能性時,這將使國外廠商的行為受到一定約束;如果本國和國外廠商都屬於寡頭廠商,對國外出口廠商徵收關稅就更容易被其部分吸收,這將導致壟斷利潤的部分轉移,從而增加本國的凈福利。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政策,則主要是指通過國內市場保護使本國廠商獲得規模優勢,進而擴大在國內外市場(主要是沒有保護的國外市場)的份額。這種理論以寡頭壟斷、市場分割和規模收益遞增為前提,從國際競爭和競爭戰略的角度來分析政府幹預的理由與作用:對於規模經濟效應很強的產業來說,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可以使本國廠商在國內市場的地位相對穩定,使國內廠商獲得一種相對於外國廠商的規模優勢,由此降低生產的邊際成本,同時使外國廠商在保護市場上的銷售量下降而邊際成本上升;國內外廠商邊際成本的反向變化將導致它們分別調整保護國以外市場的銷量,本國廠商的產量將進一步擴張,外國廠商的產量將進一步減少,從而再次對兩國廠商的邊際成本產生相反的影響。這種從產量到邊際成本的不斷循環和調整過程,將使進口保護成為促進出口的重要機制。
外部經濟理論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另一項內容。外部經濟包括技術性外部經濟和收益性外部經濟。前者是指,廠商通過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中其他廠商的技術外溢獲得技術和知識;後者是指,廠商從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廠商的集聚中獲得市場規模效應(包括獲得便利而低價的原材料、中間產品、技術工人、專業化服務等),兩者都能使廠商提高生產率和降低成本。技術性外部經濟與政策干預的內容是,在RD投入強度大的產業(一般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中,技術外溢效應使廠商不可能完全獲得RD投資的收益,由此導致的私人投資不足使這些產業不能發展到社會最佳狀態,因而需要貿易政策的扶持。如果政府採取保護或補貼的政策,將能夠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並增加國民福利;而外國政府對這些部門的支持和保護,可能使本國喪失或減少這些有益的技術外溢,因此本國必須採取對應或反擊的行動。由於這些包括高技術產業在內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國家利益來說具有戰略性意義,政府的積極干預政策對於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具有戰略性作用。收益性外部經濟與政策干預的內容是,一個國家產業規模的大小反映了廠商所獲得的市場規模效應(相當於產業集聚效應)的大小,產業規模大的國家的廠商將具有較高的收益性外部經濟,因而產業規模小的國家的廠商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如果一個國家中處於發展初期而規模小的產業屬於戰略性產業,政府可以通過保護和扶持的貿易政策,支持這些產業的廠商擴張產量,提高產業的市場規模效應和廠商的收益性外部經濟,從而促進這些產業較快地增強國際競爭力。
戰略性貿易政策產生之後,受到了不少質疑和批評,包括經濟學方面的批評和政治經濟方面的批評。然而盡管如此,由於戰略性貿易政策突破了以比較優勢理論為基礎的、反對政府幹預(認為政府幹預無效)的自由貿易學說,為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政府貿易干預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因此其主要觀點已為很多國家制定貿易政策所重視。與保護幼稚產業的貿易政策以國內市場為導向和作為進口替代手段的政策傾向不同(馮德連,2002),扶持戰略性產業的貿易政策以國內市場為基礎,以擴大出口和提高國際市場份額為目標,是一種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作為出口促進手段的貿易政策。加入WTO 後,中國在制定戰略性進口政策方面受到了明顯限制,但在戰略性出口政策、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政策,以及改變外部經濟的貿易政策方面,仍有一定的運作空間。按照克魯格曼的觀點(Krugman ,1987),對於一般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經濟規模的限制,戰略性貿易政策主要傾向於從國外抽取租金,而支持本國企業採取戰略行動的政策處於次要地位。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工業化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大國,有條件通過戰略性貿易政策支持大型企業(集團)提高出口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以促進戰略性產業,尤其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根據斯潘塞的分析,戰略性貿易政策扶持的產業應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產業或潛在產業所獲得的收益必須超過補貼支出;二是必須是面臨外國廠商激烈競爭或潛在競爭的產業,對本國產業的補貼要能迫使外國競爭對手削減計劃生產能力和產出;三是與出口相關的國內產業應比外國競爭產業更集中或同樣集中;四是國內的扶持政策不會引起要素價格上升過高;五是本國產業相對於外國競爭者有較大的成本優勢,增加生產會帶來較大的規模經濟或學習經濟;六是具有RD補貼和扶持效果的產業,即該產業國內新技術向外國競爭廠商的外溢很少,而政府幹預政策有利於將外國技術轉移給本國廠商;七是RD投入和資本投入比重高的產業(實際上就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政府的補貼和扶持政策能夠有效增強本國廠商的國際競爭力,或提高外國廠商進入該產業的壁壘(克魯格曼,2000)。克魯格曼認為(2000),貿易政策扶持的戰略性產業必須具有兩方面要求:一方面,要有大量的「租」存在,即這一產業的資本或勞動的回報率很高;另一方面,有較強的外部經濟效應,從而一旦這個產業獲得國際競爭優勢,就能有自我加強趨勢。科特勒(2000)的產業吸引力因素理論對於選擇貿易政策扶持的戰略性產業也有參考作用。他認為,一個國家現在或未來的產業吸引力反映在下面幾個因素上:一是高附加值;二是產業關聯度高;三是具有未來競爭力;四是產業專門化強;五是出口潛力大;六是本國需求前景良好。從以上幾種理論依據看,中國技術密集度高的新興主導產業,即電子及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及器材、交通運輸設備、普通機械和專業設備等產業,尤其是其中的裝備製造業,可以成為加入WTO 後新時期戰略性貿易政策扶持的主要戰略性產業。
然而,盡管發展中國家可能比發達國家更容易選擇本國的戰略性產業而實行有效的政府幹預,但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是有條件的。有的學者將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約束條件概括為:高效率的政府;充分可靠的信息;合理可行的政策設計;廠商的積極配合;以及有利的國際環境。有的學者進一步指出,中國不僅是發展中國家,而且是經濟體制轉軌國家,因而還要重視戰略性貿易政策應用的隱含條件,即市場經濟的大背景。為了正確制定和有效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政府的職能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企業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並按市場規則行事,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要逐步完善而發揮有效的調節功能。只有在必要的市場結構、經濟條件和體制環境下,政府的適度貿易干預才能適應有保護的出口促進戰略的取向,戰略性貿易政策才能有效地推動技術密集型的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6
分享到:更多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
本條目相關文檔
資本結構與戰略貿易政策選擇 8頁
戰略貿易政策及其在我國的運用 13頁
戰略貿易政策及其在我國的運用 5頁
國際RD競爭丶溢出效應與戰略貿易政策 8頁
基於戰略貿易政策的高新技術企業補貼研究 2頁
開放經濟下實施我國戰略貿易政策的措施 2頁
開放經濟下我國的戰略貿易政策 2頁
戰略貿易政策的批評性回顧及其在中國的適用條件判斷 4頁
區域戰略_貿易政策與工業布局演變_來自中國的經驗 8頁
戰略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以美歐飛機製造業之爭為例 3頁
㈡ 戰略性貿易理論的內容與傳統貿易理論有何不同
戰略性貿易理論的內容?與傳統貿易理論有何不同?
戰略性貿易理論主張政府對貿易進行干預的貿易政策,它可分為利潤轉移理論和外部經濟理論二大分支。戰略性貿易
政策理論的核心內容即「
利潤轉移論」 和「外部經濟理論」。
克魯格曼為戰略性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
所謂戰略性貿易理論,是指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前提下主張政府幹預的貿易政策理論 。
它包括兩個分支,一個是主張政府通過關稅和配額等進口保護和出口補貼等出口促進政策 ,加強本國廠商的競爭地
位,擴大本國廠商在國際市
場的份額,以外國向本國轉移利潤為直接目的的利潤轉移理論。
另一種是由外部經濟概念發展來的,並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中發揮作用的外部經濟理論。它強調外部經濟在國際
專業化分工中的重要性,
主張政府對能夠 產生巨大外部經濟的產業給予適當的扶持。比如:美國的「波音」和歐洲的「空中客車」。
無論是利潤轉移論還是外部經濟論,都認為在充滿不完全競爭和貿易壁壘的世界裡,單個國家有理由從本國利益出發
,實行偏離自由貿易的政
策,並使貿易政策發揮促進本國產品競爭力提高和經濟增長的戰略性作用,強調在適當條件下政府對貿易干預的合理
性。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以「利潤轉移論」和「外部經濟論」為主要內容。
(1)利潤轉移論認為,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的某些條件下,一國政府可以用出口補貼為本國寡頭廠商奪取市
場份額;用關稅來抽取外國
寡頭廠商的壟斷利潤;用進口保護作為出口促進的手段,以此來加強本國廠商的競爭地位,擴大本國廠商的國際市場
份額,從而實現壟斷利潤
由外國向本國的轉移,增加本國的國民凈福利。
(2)外部經濟論認為,某些產業和廠商能夠產生巨大的外部經濟,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出口擴張,但由於這些外部
經濟不能夠完全被有關廠商
佔有,這些廠商或產業就無法發揮它們的最佳社會效應。如果政府能夠對這些產業或廠商給予適當的支持與保護,則
能夠促進這些產業和相關
產業的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優勢,獲得長遠的戰略利益。
與傳統貿易理論有何不同?
一個國家的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最主要的是產業競爭力,單純地由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不一定有
競爭優勢,單純根據要素稟
賦來確定自己的貿易,排除了兩國技術水平,規模報酬,消費者偏好,完全競爭市場等因素,所以是不全面的比較。
至於政府的作用則是應該
採取補貼方法扶持本國的戰略性產業,特別是那些知識密集性及外部經濟的行業,使其獲得規模效益,以此來增強國
際競爭力,同時用進口保護
促進出口,使本國資本密集型或知識密集型企業的市場規模擴大以獲得戰略優勢。
傳統理論只看重成本(如絕對成本論),而把質量和差異化的產品看成次要的因素。新的貿易理論應該包括區分的市
場、差異化的產品、技術
差異及規模經濟。
相互需求論則排除了政府在國際貿易產品競爭中的作用,要素稟賦則排除了眾多重要因素,因而不夠全面。
戰後的貿易理論中,產品生命周期單純以領先國家,其他工業國,欠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的更替來駁斥要素稟賦的比
較優勢不變,而沒有關於
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中發揮作用的外部經濟對一國國際貿易的影響加以說明。
偏好相似說則單純以國內市場被滿足以後才考慮國際市場,在世界市場是買方市場時偏好相似說才有一定影響。沒有
考慮關稅配額對貿易的影
響。
國家競爭優勢說則排除了比較優勢,戰略性貿易理論認為的寡頭則不可能完全以較低價格向國際市場提供產品,因為
他們對市場具有壟斷的領
導權。對於那些沒有競爭優勢的國家或者行業來說,戰略性貿易理論為他們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的起步提供了有利契機
。
㈢ 戰略貿易政策的對戰略貿易政策理論的評價
1、從理論淵源來看,頗有創意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是以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不完全競爭貿易理論和規模經濟貿易理論為基礎的,它是上述理論在國際貿易政策領域中的反映和體現,是其政策涵義的深化和拓展。作為獨立於正統的自由貿易政策理論之外的異端學說,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精巧地論證了一國可以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實行貿易干預政策,通過抽取和轉移他人經濟利潤來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它公然藐視和背離自由貿易傳統,不惜採取最富於想像力和進攻性的保護措施,劫掠別國市場份額與經濟利益,這使它成為新保護主義的又一代名詞,成為貿易保護主義者可能加以曲解、濫用的又一理論遁詞和政治口實。保護主義以國際貿易的新理論為其理論基礎,聽起來似乎振振有詞,但嚴肅的貿易理論家無不指出,自由貿易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組織競爭的方式,不完全競爭實際上並未削弱而是強化了自由貿易的功效。無論在不完全競爭還是完全競爭市場上,自由貿易都使各國經濟福利改善,故自由貿易要比國家干預更可取。
2、各種戰略性貿易政策模型是從現實世界經濟中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競爭市場情況中提煉出來的,它們試圖設計出適宜於產業內貿易的干預政策,以改善受到扭曲的競爭環境,使市場運行處於次優(Second Best)境地,因而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因為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觀點,高度集中的寡佔產業中壟斷利潤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格扭曲和市場失靈的表現,貿易干預只不過是以毒攻毒,矯枉過正,轉移利潤而已。但這種看法仍然是表層的,並未涉及到國際生產關系層面的分析。應當看到,資本家相互間追逐壟斷利潤正是資本主義壟斷競爭的特點,所謂「經濟租金」在貿易干預下被抽走或轉移,就其實質而言,無非是壟斷利潤在各國壟斷資本家集團中進行重新分配的結果。這既暴露了壟斷資本在國際范圍內追求和攫取高額壟斷利潤的本性,又展現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當今國際貿易領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還必須指出,戰略性貿易政策所要抽取和轉移的壟斷利潤並非產生於流通領域,而是產生於生產領域,是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任何貿易干預本身都不會帶來經濟效益,而是剩餘價值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干預下所進行的跨國運動和再分配罷了。
3、從戰略性貿易政策提出的時代背景來看,適逢80年代美國就其競爭力下降和高技術競爭優勢部分失落問題展開大論戰之時。該理論針對外部經濟、規模經濟的存在,認為美國對高技術目標產業進行保護是有「戰略」意義的,政府應當制定正確的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幫助高技術企業發揮優勢,對付日本等國的「不公平競爭」,這使戰略性貿易政策在高技術產業風行一時。誠然,高技術產業常被冠以「戰略性」一詞,用戰略性貿易政策來支持戰略性高技術產業,似乎溶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於一爐。然而,這兩者的干預動機畢竟不同。前者的「戰略」是指為攫取壟斷利潤而進行爭斗,而後者的「戰略」在於謀求高技術工業的外部經濟利益,並非欲不擇手段劫奪他人「租金」;前者實為一種無本賭博,它只有政策投入,而後者旨在謀取高技術部門積極的外差效應,其政策干預要投入大本錢,政府需要在研究開發方面給予創新企業以補貼支持,而且全世界都將因這種支持而受益。
4、值得注意的是,近來貿易文獻中出現了與戰略性貿易政策針鋒相對的一種新觀點。該觀點認為,各國其實都在實行補貼(包括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之類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世界上各國競爭力應當持平,但為何仍有少數國家在提高出口競爭力方面能脫穎而出呢?這只能說明不是該政策奏效,而是戰略性增長政策(Strategic Growth Policy)起了作用。戰略性增長政策特別注重技術進步、發展教育與觀念交流(Trade in Ideals)等動態增長因素,將此作為提升本國競爭力的戰略措施和稱雄世界經濟舞台的必由之路。這種戰略性增長政策端賴於光明正大的公平競爭,無須實行任何扭曲性政策,亦無資源錯置、保護失准、招致報復之虞,故明顯優於戰略性貿易政策。
5、就方法論而言,西方學者在建立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模型過程中,廣泛借鑒和運用了產業組織理論與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在這方面還是收獲頗豐的。然而,該理論仍未就貿易干預和補貼給出任何總的通用解決辦法,其不足之處俯拾皆是。例如,本文介紹的各種政策模型均依仗於大量特殊的、嚴格的假設條件,假定條件的些微變化將會導致根本不同的結論;上述模型只講非合作均衡,並未涉及合作均衡下競爭對手間可能形成勾結的情形;假定本國生產廠商總是與政府一致行動,未涉及兩者可能發生的沖突;假定只有出口貿易,生產要素在國際間不流動,未涉及跨國直接投資會使貿易干預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削弱。此外,該模型還缺乏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政策干預效應的統計分析,尚有待於進行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
6、完全競爭的古典貿易模式所沒有涉及的戰略性決策行為已成為當今國際貿易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圍繞戰略性貿易政策所展開的這場理論論爭對我們制定對外經濟貿易政策是有一定啟迪作用的。我們並不主張不分青紅皂白地運用所謂的「戰略性貿易政策」,損害中國面向世界開放的形象,而是強調要將「戰略」因素導入貿易政策的制定過程,用清醒的戰略頭腦分析國際競爭的戰略態勢,以立於不敗之地。我們認為,以下若干方面尤應注意:
(1)注重將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密切結合,兩者要互相協調,配合使用。可以將那些具有潛在競爭優勢、有較大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利益的產業確立為目標產業,從戰略高度對這些目標產業進行保護與扶持,尤其要有意識地鼓勵我國廠商大膽進入某些有待開拓的高技術產業,某些空白的進口競爭性產業,以及某些雖為外國壟斷資本把持但其已喪失競爭優勢的產業。在這些產業中主動利用戰略性產業與貿易政策爭取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果。只要適時適地適量地進行保護和扶持,就不會損害本國與外國消費者的利益,這在理論上是被允許的、正當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自覺將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有機結合起來的政策才有可能成為最優的貿易政策。
(2)注重將戰略因素注入進出口的宏觀管理。最新貿易理論並不一味排斥運用補貼、關稅之類的政策手段,政府根據特定的市場結構在特定的時期適當地運用這些政策工具,將有助於矯正市場扭曲乃至增加國家利益。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補貼、關稅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作用作一番再認識。我們正在進行外貿體制改革、進出口管理制度改革,使之與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接軌」,以符合國際競爭規范與商務慣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逐步弱化和取消某些過時的政策工具,尤其不能濫用補貼和關稅;但是,我們又不能完全棄之不用,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充滿不公平競爭的世界,用中國一句老話來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例如,當我國某些特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和一定的市場權力時,就要防止進口國利用進口限制或形成買方壟斷集團等方法來轉移我方利潤。必要時我們也要以報復威懾競爭對手,鉗制其戰略行為。
(3)注重將戰略因素引入外向型企業的微觀管理。鑒於國際壟斷資本在當今世界經濟舞台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壟斷競爭、寡頭獨占為主的局面將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保持不變。面對這種不完全競爭的形勢,中國的外向型企業應加緊實行集團化、國際化,壯大自身實力,調整經營戰略,在集團規模上參與國際較量和抗衡。我們的企業家要了解和熟悉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的結構特徵、廠商的決策行為、競爭的戰略策略,學會以戰略視野通觀全局,審時度勢。
(4)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發展跨國直接投資(包括引進外資和利用外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模糊外國公司與本國公司之間的界限,增強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以便利用投資對貿易政策的制約作用。
㈣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概念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詹姆斯?布朗德、巴巴拉?斯潘塞等人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發達國家通過關稅補貼等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主要表現在: 1)通過徵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削弱對方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2)通過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發展中國家喪失高附加值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通過設置動植物檢疫標准、勞工標准等是發展中國家喪失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出口方面的國際競爭力。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起源 戰略性貿易政策是20世紀80年代由布蘭德(J.A.Brander )、斯潘塞(B.J.Spencer )、克魯格曼(P.R.Krugman )等人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貿易政策理論。該理論以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理論為前提,以產業組織中的市場結構理論和企業競爭理論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學說,強調了政府適度干預貿易對於本國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作用。 戰略性貿易政策從本質上說並不是關於戰略性產業的貿易政策,但卻是一種有利於促進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政府有效干預的對外貿易政策。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基本內容 戰略性貿易政策有兩大內容:利潤轉移理論和外部經濟理論。 利潤轉移論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體內容,指的是在寡頭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存在著因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額壟斷利潤。一國政府可以通過對出口或進口的貿易干預,影響本國企業及其國外競爭者的行為,改變國際競爭的格局,從而從國外寡頭廠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國企業轉移利潤,達到增加本國凈福利,並促進本國企業和產業發展的目的。利潤轉移論包括戰略性出口政策、進口政策和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政策。戰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以出口補貼支持本國寡頭廠商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在與國外寡頭廠商進行古諾(Cournot)雙頭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政府通過對國內廠商提供出口補貼,可使其降低邊際成本,提高在國際市場的銷售份額和利潤,同時減少國外廠商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由此帶來的本國廠商的利潤增加可以超過政府的補貼支出,從而使本國的國民凈福利上升。戰略性進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用關稅抽取外國寡頭廠商的壟斷利潤。 對於不完全競爭產品來說,由於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進口國等於向出口國支付了租金或壟斷利潤,而關稅可以用於向國外壟斷廠商抽取租金;當存在著本國廠商進入的潛在可能性時,這將使國外廠商的行為受到一定約束;如果本國和國外廠商都屬於寡頭廠商,對國外出口廠商徵收關稅就更容易被其部分吸收,這將導致壟斷利潤的部分轉移,從而增加本國的凈福利。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政策,則主要是指通過國內市場保護使本國廠商獲得規模優勢,進而擴大在國內外市場(主要是沒有保護的國外市場)的份額。這種理論以寡頭壟斷、市場分割和規模收益遞增為前提,從國際競爭和競爭戰略的角度來分析政府幹預的理由與作用:對於規模經濟效應很強的產業來說,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可以使本國廠商在國內市場的地位相對穩定,使國內廠商獲得一種相對於外國廠商的規模優勢,由此降低生產的邊際成本,同時使外國廠商在保護市場上的銷售量下降而邊際成本上升;國內外廠商邊際成本的反向變化將導致它們分別調整保護國以外市場的銷量,本國廠商的產量將進一步擴張,外國廠商的產量將進一步減少,從而再次對兩國廠商的邊際成本產生相反的影響。這種從產量到邊際成本的不斷循環和調整過程,將使進口保護成為促進出口的重要機制。 外部經濟理論 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另一項內容。外部經濟包括技術性外部經濟和收益性外部經濟。前者是指,廠商通過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中其他廠商的技術外溢獲得技術和知識;後者是指,廠商從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廠商的集聚中獲得市場規模效應(包括獲得便利而低價的原材料、中間產品、技術工人、專業化服務等),兩者都能使廠商提高生產率和降低成本。技術性外部經濟與政策干預的內容是,在RD投入強度大的產業(一般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中,技術外溢效應使廠商不可能完全獲得RD投資的收益,由此導致的私人投資不足使這些產業不能發展到社會最佳狀態,因而需要貿易政策的扶持。如果政府採取保護或補貼的政策,將能夠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並增加國民福利;而外國政府對這些部門的支持和保護,可能使本國喪失或減少這些有益的技術外溢,因此本國必須採取對應或反擊的行動。由於這些包括高技術產業在內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國家利益來說具有戰略性意義,政府的積極干預政策對於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具有戰略性作用。收益性外部經濟與政策干預的內容是,一個國家產業規模的大小反映了廠商所獲得的市場規模效應(相當於產業集聚效應)的大小,產業規模大的國家的廠商將具有較高的收益性外部經濟,因而產業規模小的國家的廠商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如果一個國家中處於發展初期而規模小的產業屬於戰略性產業,政府可以通過保護和扶持的貿易政策,支持這些產業的廠商擴張產量,提高產業的市場規模效應和廠商的收益性外部經濟,從而促進這些產業較快地增強國際競爭力。 戰略貿易政策的模型分析 一、布朗德斯潘塞以補貼促進出口模型 加拿大布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布朗德和斯潘塞(James Brander&Borbara Spencer)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始作俑者。他們認為,傳統貿易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之上,與之相應的自由貿易順理成章成為最優政策。然而,在當代世界的現實經濟生活中,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卻是最大量、最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許多產業領域,貿易由數目有限的企業所控制,這些企業相當強大,足以左右市場價格。他們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和博奕論的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探討了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補貼政策對出口生產和貿易的影響,建立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 以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為基礎的傳統貿易理論對政府補貼之舉從來是嗤之以鼻的。道理很簡單:一國無論實行生產補貼還是出口補貼,該國的社會福利狀況反而惡化,唯一的收益者是可以買到更便宜的進口品的外國消費者。但是,如果存在著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上述結論即告作廢。現採用圖(1)論證如下: 假設Y是在規模收益不變條件下生產出來的競爭性商品,X則是在規模收益遞增條件下生產的。其初始投入的固定成本是F,爾後以不變的邊際成本(即圖(1)中邊際成本曲線的斜率)進行生產。F是具有向原點凸出性質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的一個特例,這種折彎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意味著X產業是規模收益遞增的。 現假定有兩個完全相似的國家,兩國各有一個生產X產品的壟斷者,這兩個寡頭都遵守古諾(Cournot)競爭行為模式,即每一企業都這樣假設,當自己改變產量時,另一企業的產量保持不變。在賣方壟斷競爭市場上,價格必然高於邊際成本。兩國的均衡在A點達成,在那裡,價格線P*的斜率大於F的斜率,這就表明價格大於邊際成本。鑒於兩國情形完全雷同,故無凈貿易發生,兩國的生產點和消費點同一,均為A點。 為了謀取規模經濟效益,一國(姑且稱之為本國)實行少許生產或出口補貼,這種補貼刺激了生產,生產點移至圖(1)中的B點,從而使本國得以出口X產品。在本國為大國的假定下,X產品生產擴張必然會使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下跌,跌至圖(1)所示的P’的水平,消費為C點,這時,本國社會福利水平有所提高,明顯超過了該國無補貼時的福利水平。而在本國為小國的假定下,在新的生產點B處按原來的世界價格比例P*對外交換,則本國福利水平還會進一步提高。 本國福利何以改善?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初始價格水平超過邊際成本。正是因為價格(對消費者而言的商品價值)高於邊際成本(追加生產一單位產品所需資源的價值),這就形成了一種刺激,促使政府啟用補貼來鼓勵出口生產,少許補貼確實能夠起到改善福利的作用。 本國實行補貼擴產X產品意味著,本國在國際市場上佔有較大的份額,而本國多佔的市場份額就是外國廠商喪失的市場份額。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本國實行補貼有可能使外國經濟惡化這一點,恰與規模收益不變及完全競爭條件下本國的補貼反而使外國經濟改善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布朗德斯潘塞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告訴人們:一個實行輕微補貼這樣一種貿易干預政策的政府,可以使本國廠商在世界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壟斷利潤份額。而本國所得乃是外國所失,實際上,這不過是世界范圍內壟斷利潤的抽取和轉移罷了。只要世界市場上某項經濟活動存在大於零的純經濟利潤,就有可能刺激、驅使政府在這類產業和市場上帶有戰略意圖地補貼本國企業,以便幫助它們攫取世界利潤中的較大份額。
㈤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行意義
1.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出發點是增進本國福利,在這一點上與主張自由貿易的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並無差異。兩者的區別在於最後得出的政策建議。 2.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只針對寡頭壟斷、不完全競爭和存在規模經濟的產業結構。而這些產業往往是具有超額壟斷租金並對本國國民經濟有技術外溢效應的高端產業。
3.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基礎上的國際分工體系是動態的、隨機的。在這種分工體系中,政府的政策制定、企業的策略選擇都是相互依賴、互為影響的。這留給了政府充分的空間去運用產業政策形成對本方有利的均衡格局。
4.一國興衰的根本在於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在於國家的競爭優勢,具有比較優勢並不意味著具有競爭優勢。在高端產業中,發達國家運用戰略性貿易政策已經占據了先行優勢。因此按照傳統的勞動生產率和資源稟賦差異形成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必然導致發展中國家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永遠處於分工鏈的低端。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質的飛躍,完全的自由放任是不可行的。
5.重視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創造出新的比較優勢。政府可以通過積極引導國內產業不斷集中,以培育大型跨國公司,增強中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可以借鑒日本、印度等國家的經驗,加強對戰略性產業的積極引導。還可以通過對一些外部效應較大的重點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活動直接提供補貼,或者政府與企業共同實現科技攻關,從而提高中國產業結構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㈥ 如何從唯物辯證法來分析中美貿易戰
中美貿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既存在矛盾的同一性,又存在矛盾的斗爭性。 正是這種共同利益和矛盾分歧共存、對抗與合作同現的現實情況,使得中美貿易關系表現出錯綜復雜,時好時壞的發展變化過程。這也正是矛盾的根本屬性在現實中美關系發生作用的具體體現。
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與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相結合,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發展。應正確看待中美貿易關系中的合作與摩擦,合作是必要的能創造共贏;摩擦也是必要的能讓中美貿易雙方在此過程中加深相互間的理解與認識,從而使得中美貿易關系在摩擦中發展。
(6)如何辯證地理解戰略性貿易政策擴展閱讀:
相對於凱恩斯而言,反凱恩斯調節依然是外部均衡而非經濟體內部的結構優化,區別僅僅在於外部領域從國內拓展到國際。
風險巨大的國際均衡即使對於占居優勢的發達國家也往往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抗衡而產生不確定因素(當下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是由於對此作出不利於美國發展的判斷而發起了貿易戰),這又迫使該類國家的政府一有機會就不忘在國內尋找擴大需求的途徑。
㈦ 戰略貿易政策的實施戰略貿易政策的約束條件
戰略性貿易政策之所以冠以「戰略」一詞,蓋出於為獲取壟斷利潤(或曰經濟租金)而進行爭斗之緣故。應當承認,在特定的不完全競爭產業中,依據規模經濟來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不失為一種聰明的見識,何況在理論上也是講得通的。不過,許多嚴肅的學者(包括新貿易理論的提出者)不失清醒地提出,對這一政策務必深刻理解和正確把握,切不可片面誇大或曲解其功效,更不能不分場合地盲目濫用,以防貿易保護主義泛濫。
西方學者認為,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只是戰略性貿易政策實施的必要條件。除此以外,各國政府還必須擁有齊全可靠的信息,對實行政府幹預(補貼)可能帶來的利潤(預期收益)胸中有數:接受補貼的企業確實能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保持住自身優越的壟斷地位;產品市場需求旺盛,能夠保證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被保護的目標市場不會誘使新廠商加入;別國政府也不會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等等。所有這些,構成了戰略性貿易政策付諸實施的充分條件。倘若上述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偏差,都可能削弱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際效果,甚至根本抵消這一政策的功效或帶來相反的結果。現擇其要者分述如下。
1、信息不完全引起政府決策失誤。一國政府制定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前提條件是搜集和掌握必要的、完整的信息,並能明智地駕馭和使用這些信息,舍此則無法制定恰如其份的干預政策。以前述波音與空中客車的競爭為例,實行干預政策的政府必須對航空工業的產業組織結構和市場競爭方式作出正確估價,對製造新式飛機面臨的市場需求和可能帶來的利潤心中有數。不管是本國公司決定單獨生產,還是外國競爭廠商決定加入市場,在任何一種情況下只要出現計算錯誤,哪怕是極小的失誤,都將使該國經濟無法獲得預想的改善,而只會不斷地惡化。再者,戰略性貿易政策要求政府事先作出補貼承諾,即使事後虧損也不得更弦易轍,而一般很難獲得作政府決策所必需的全部信息,一旦政府判斷有誤,補貼失當,便會引起資源錯置,效率降低,雖鑄成大錯,政府還不得不自釀自飲苦酒。由此可見,信息不完全是推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一大障礙。
2、自由進入會導致壟斷利潤消失。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還必須考慮市場的組織結構。從市場結構特徵來看,如果規模經濟程度非常高,只能允許一家企業贏利,生產補貼或出口補貼可能有助於實現轉移他人利潤的補衷;但若世界市場可以同時容納若干生產廠家,且各國都允許企業自由進入,則競爭機制便會自動消除企業夢寐以求的那部分經濟利潤,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效用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
3、爭奪資源有損於其它工業部門發展。一國政府利用補貼政策支持某一工業部門,往往是以損害國內其它工業部門為代價的。這是因為,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政府不可能對所有的部門實行補貼,這種補貼意味著資源的再分配,得到補貼的出口部門必然會從其它一些部門抽取資源。補貼優惠雖然降低了特定產業的邊際成本,但卻提高了其它產業的邊際成本,因而會阻礙後者的發展(至少在最初一個時期是如此)。更何況,被抽走資源的部門中或許也存在著具有潛在優勢而未被充分認識的目標產業。當各行各業都試圖尋求政府扶助時,找到恰當的方式,對合適的企業給予支持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在這方面一旦出現失誤,就有可能保護國內落後的部門,從而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4、輪番報復引致兩敗俱傷。布朗德——斯潘塞分析的另一缺陷是,本國政府一旦作出補貼承諾便不得改變,但他們沒有充分考慮外國政府對本國政府的貿易干預政策可能作出的反應。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一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不能不引起對方國家的強烈反應乃至報復,如果各國輪番採取保護主義的報復措施,那就不僅會徹底抵銷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功效,使可能獵取的轉移利潤和獲得的規模經濟化為泡影,而且還會因報復性措施的實行造成國際貿易的劇烈萎縮,降低世界福利水平;在提高社會經濟附加成本(指補貼)的同時減少國民收入,降低國民福利水平。可以預計,兩國開展補貼戰只能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局,但問題在於,一旦開始報復,雙方政府便會發現欲進無路,欲罷不能,從而陷入博奕論常常引述的那種「罪犯困境」之中。國外現有大量文獻研究競爭對手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最佳應對之策。據說,以報復作為威懾手段來制止對方的貿易干預行為是最佳對策,只要這種威脅確實可信,強而有力,足以震懾對方,那麼,雙方的經濟形勢就會好轉,至少不會受到損害。
總而言之,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是有諸多限制條件的,有些條件如不完全競爭或規模經濟在現實經濟中是客觀存在的,因而有可能得到滿足,而另一些假設條件則需要接受現實生活的檢驗,它們常常是靠不住的。只有當各種條件都滿足時,布朗德、斯潘塞所建議的戰略性貿易政策才能行之有效。
㈧ 戰略性貿易理論的內容及評價
內容: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是指基於或者可以改變不同國家競爭企業之間戰略性互動形成的均衡的貿易政策。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完全靜態的,即:資源稟賦,消費偏好,科技等都是固定不變的。但現今多了更多時代內容。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基本含義就是,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政府通過干預,改變不完全競爭企業的戰略性行為,使國際貿易朝著有利於本國企業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方向發展。戰略性出口政策不僅意味著對某種產品出口的鼓勵或支持,還包含著對出口量的限制或抑制。
評價: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減少了許多與WTO有關協議不一致的行政干預或政府幹預。但是,選擇對外貿易的自由化並非不要政府幹預,相反,加入WTO要求政府具有更高超的干預手段,促進貿易利益的最大化。學習戰略性貿易政策可能更具有實際意義。
㈨ 簡述戰略性貿易政策
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從戰略的高度,用關稅、出口補貼等措施,對現有或潛在的戰略性進行支持和資助,使其取得競爭優勢,提高經濟效益和國民福利。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由兩種理論構成:利潤轉移理論和外部經濟理論。利潤轉移理論認為,在不完全競爭特別是寡頭競爭市場上,寡頭廠商可以憑借其壟斷力量獲得超額利潤,在與這類國際寡頭競爭中,一國政府可以通過出口補貼幫助本國廠商奪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或以關稅迫使外國廠商降低價格,增加本國福利。
外部經濟利潤認為,產業外部經濟因素對產業自身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因此,政府對具有顯著外部經濟因素的產業給予適當的保護和扶持,使之能夠在外部經濟作用下形成國際競爭力並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你這是在考試么?還需要什麼答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