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煤是如何形成的地理

煤是如何形成的地理

發布時間:2022-06-09 09:45:15

Ⅰ 煤炭是怎麼形成的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岩,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1)煤是如何形成的地理擴展閱讀

1、煤炭是地球上蘊藏量最豐富,分布地域最廣的化石燃料。構成煤炭有機質的元素主要有碳、氫、氧、氮和硫等,此外,還有極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2、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遼寧省新樂古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煤制工藝品,河南鞏義市也發現有西漢時用煤餅煉鐵的遺址。《山海經》中稱煤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或石炭。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

希臘和古羅馬也是用煤較早的國家,希臘學者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約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記載有煤的性質和產地;古羅馬大約在2000年前已開始用煤加熱。

3、中國煤炭資源豐富,除上海以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布,但分布極不均衡。在中國北方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賀蘭山之間的地區,地理范圍包括煤炭資源量大於1000億噸以上的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河南6省區的全部或大部,

是中國煤炭資源集中分布的地區,其資源量佔全國煤炭資源量的50%左右,佔中國北方地區煤炭資源量的55%以上。

4、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中華民族賴以生息繁衍、發展壯大、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要物質基礎。在已發現的142種礦物中,煤炭佔有特別重要的位量,資源豐富,分布廣泛,煤田面積約55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產煤國家之前列。

Ⅱ 煤是怎樣形成的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岩,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

(2)煤是如何形成的地理擴展閱讀

煤的優點:煤炭資源量豐富,且因世界各地都有煤炭礦藏,因此開采及供給皆很穩定,價錢也較石油及天然氣便宜。

煤的缺點:煤炭的發熱量比石油或天然氣小,煤炭在燃燒時,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高於石油及天然氣。產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能源。

按終端用途,一般生產的煤炭可分為兩種:焦煤與電煤,均屬於廣義范圍的煙煤與次煙煤。焦煤與電煤市場的經營彼此相對獨立。

對煤的品質鑒定,還要根據其發熱量、灰分(不能燃燒的部分)和含硫量等因素,根據起用途來確定。如果用做燃料,含硫高則會燃燒產生二氧化硫污染大氣,必須要增加脫硫的成本,用做煉焦,膨脹系數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Ⅲ 煤是怎麼形成的

煤的形成:

煤是由植物殘骸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和物理化學作用轉變而成的。這個轉變過程叫做植物的成煤作用。一般認為,成煤過程分為兩個階段泥炭化階段和煤化階段。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學過程,後者是物理化學過程。
在泥炭化階段,植物殘骸既分解又化合,最後形成泥炭或腐泥。泥炭和腐泥都含有大量的腐植酸,其組成和植物的組成已經有很大的不同。
煤化階段包含兩個連續的過程:
第一個過程,在地熱和壓力的作用下,泥炭層發生壓實、失水、肢體老化、硬結等各種變化而成為褐煤。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組成上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碳含量相對增加,腐植酸含量減少,氧含量也減少。因為煤是一種有機岩,所以這個過程又叫做成岩作用。
第二個過程,是褐煤轉變為煙煤和無煙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煤的性質發生變化,所以這個過程又叫做變質作用。地殼繼續下沉,褐煤的覆蓋層也隨之加厚。在地熱和靜壓力的作用下,褐煤繼續經受著物理化學變化而被壓實、失水。其內部組成、結構和性質都進一步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就是褐煤變成煙煤的變質作用。煙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減少,腐植酸在煙煤中已經不存在了。煙煤繼續進行著變質作用。由低變質程度向高變質程度變化。從而出現了低變質程度的長焰煙、氣煤,中等變質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變質程度的瘦煤、貧煤。它們之間的碳含量也隨著變質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溫度對於在成煤過程中的化學反應有決定性的作用。隨著地層加深,地溫升高,煤的變質程度就逐漸加深。高溫作用的時間愈長,煤的變質程度愈高,反之亦然。在溫度和時間的同時作用下,煤的變質過程基本上是化學變化過程。在其變化過程中所進行的化學反應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脫水、脫羧、脫甲烷、脫氧和縮聚等。
壓力也是煤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煤化過程中氣體的析出和壓力的增高,反應速度會愈來愈饅,但卻能促成煤化過程中煤質物理結構的變化,能夠減少低變質程度煤的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
當地球處於不同地質年代,隨著氣候和地理環境的改變,生物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演化。就植物而言,從無生命一直發展到被子植物。這些植物在相應的地質年代中造成了大量的煤。在整個地質年代中,全球范圍內有三個大的成煤期:
(1)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迭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袍子植物。主要煤種為煙煤和無煙煤。
(2)中生代的株羅紀和白堊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種為褐煤和煙煤。
(3)新生代的第三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種為褐煤,其次為泥炭,也有部分年輕煙煤。

Ⅳ 煤是怎麼形成的

煤是由植物殘骸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和物理化學作用轉變而成的。這個轉變過程叫做植物的成煤作用。一般認為,成煤過程分為兩個階段泥炭化階段和煤化階段。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學過程,後者是物理化學過程。

煤的形成示意圖

在泥炭化階段,植物殘骸既分解又化合,最後形成泥炭或腐泥。泥炭和腐泥都含有大量的腐植酸,其組成和植物的組成已經有很大的不同。

煤化階段包含兩個連續的過程:

第一個過程,在地熱和壓力的作用下,泥炭層發生壓實、失水、肢體老化、硬結等各種變化而成為褐煤。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組成上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碳含量相對增加,腐植酸含量減少,氧含量也減少。因為煤是一種有機岩,所以這個過程又叫做成岩作用。

第二個過程,褐煤轉變為煙煤和無煙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煤的性質發生變化,所以這個過程又叫做變質作用。地殼繼續下沉,褐煤的覆蓋層也隨之加厚。在地熱和靜壓力的作用下,褐煤繼續經受著物理化學變化而被壓實、失水。其內部組成、結構和性質都進一步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就是褐煤變成煙煤的變質作用。煙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減少,腐植酸在煙煤中已經不存在了。煙煤繼續進行著變質作用。由低變質程度向高變質程度變化。從而出現了低變質程度的長焰煙、氣煤,中等變質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變質程度的瘦煤、貧煤。它們之間的碳含量也隨著變質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溫度對於在成煤過程中的化學反應有決定性的作用。隨著地層加深,地溫升高,煤的變質程度就逐漸加深。高溫作用的時間愈長,煤的變質程度愈高,反之亦然。在溫度和時間的同時作用下,煤的變質過程基本上是化學變化過程。在其變化過程中所進行的化學反應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脫水、脫羧、脫甲烷、脫氧和縮聚等。

壓力也是煤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煤化過程中氣體的析出和壓力的增高,反應速度會愈來愈饅,但卻能促成煤化過程中煤質物理結構的變化,能夠減少低變質程度煤的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

當地球處於不同地質年代,隨著氣候和地理環境的改變,生物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演化。就植物而言,從無生命一直發展到被子植物。這些植物在相應的地質年代中造成了大量的煤。在整個地質年代中,全球范圍內有3個大的成煤期:

(1)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袍子植物。主要煤種為煙煤和無煙煤。

(2)中生代的株羅紀和白堊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種為褐煤和煙煤。

(3)新生代的第三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種為褐煤,其次為泥炭,也有部分年輕煙煤。

Ⅳ 煤炭形成的條件

煤炭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碳元素,而這種元素又普遍存在於生物界,所以在學術界普遍流行的是煤炭的有機成因學說。這種假說認為,煤炭起源於植物,是由植物演變而來。人們設想,在遠古時候,地球表面有一些低窪積水的地區繁殖著大量的植物,植物死後倒入水中,慢慢又被泥沙覆蓋,與空氣隔絕,經過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植物遺體就變成了泥炭。泥炭是一種燃料,但還不是煤,它由部分分解的植物物質組成。隨著泥炭層上覆蓋沉積物的逐漸加厚,泥炭層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逐漸被壓實脫水,碳質含量也愈來愈多,泥炭變成褐煤,再變成煙煤,最後變成無煙煤。如果溫度壓力繼續增大,無煙煤還會變成石墨,石墨也是一種非金屬礦產,但不再是煤了。

研究者們還認為,煤的形成與植物的生長和演化有關。最早的煤層出現在4億年前,那時在一些寧靜淺水海灣中,有低等菌藻植物大量繁殖,遺體經過成煤作用,形成石煤。大規模成煤是從石炭紀開始的,那時陸地面積已經很大,出現了茂密的森林,植物個體也很高大,為成煤提供了物質條件。
不難看出,上述論點與石油的有機成因說如出一轍,這兩種礦藏都被認為是由生物界的有機物質轉化而來的。既然我們對石油的有機成因說做出了否定性結論,認識到地球上的生物作用不足以形成大規模的礦藏,那麼我們就有理由對煤的有機成因說再度提出質疑。
首先,我們對煤炭的形成條件提出質疑。就煤炭的儲藏量來看,要形成一定儲量和厚度的煤層,需要大量的植物體,僅憑一個或幾個生長周期的植物體是不夠的,這樣就需要死亡植物體有一個堆積過程。然而,從植物生長的地理環境來講,如果大量死亡植物體一味地堆積起來,勢必影響以後植物的生長,這種堆積過程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

Ⅵ 煤是怎樣形成的

煤主要是在二疊紀和三疊紀時代形成的(各個地方不盡相同)。形成煤要滿足3個地質條件:
1.給成煤提供物質來源:有大量植物生長、堆積。
2.地質條件:地殼運動,在氧化還原的條件下。
3.地質環境:濱海相或湖泊相(深海相是形成石灰岩的)。
在二疊紀和三疊紀時代期間,地球上生長著大量植物,給生成煤提供了物質條件,由於地殼運動,地層下降於濱海相或湖泊相,由機械搬運快速沉積覆蓋,(在煤層的頂部,經常有砂岩覆蓋,叫頂板砂岩)在氧化還原的地質作用下,植物不腐爛而變成煤。

閱讀全文

與煤是如何形成的地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