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埃及的地理情況對古埃及居民的影響
自遠古時代起,埃及在天文上就可大體以今開羅為界分為兩大局部:以北的下埃及和以南的上埃及。下埃及次要是尼羅河三角洲,地形平整開闊,氣候為地中海型;上埃及次要為河谷地帶,地形狹隘,氣候較為枯燥。古埃及的國王自稱「上下埃及之王」,這個稱號反映了河谷和三角洲在天文上的差別,但至於能否真的存在過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獨立的王國以及它們如何完成一致,依然是一個有爭議的成績。普通而言,在古埃及歷史上,上埃及的政治位置高於下埃及。
全長六千多公里的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縱貫埃及南北,它是埃及的母親河。正如希羅多德所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是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高度興旺的農業文明。流經埃及境內的尼羅河由下游的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集合而成。白尼羅河發源於東非高原的維多利亞湖,由於有湖泊調蓄,終年水量波動;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山區,處於干、濕兩季清楚的寒帶草原氣候區。因而,埃及境內的尼羅河也會在每年7—11月活期眾多。這種眾多一方面浸灌了兩岸乾旱的土地;另一方面,還使兩岸得以堆積少量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的淤泥,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沃土。此外,由於淤泥的堆積由於淤泥的堆積使河岸增高,所以眾多時河水不是沖出堤岸,而是慢慢地經過河渠蔓延出去,進而在兩岸的舊河道和低凹處構成許許多多的大小池塘。在進入乾旱期後,池塘中的水倒流出來,既為逐步乾旱的河谷及時補充了灌溉,又把土地中由於先前眾多而發生的鹽分沖洗掉,從而無效地防止了困擾兩河地域的土壤鹽鹼化成績。總之,這一系列良好而波動的自然條件,使古埃及農民簡直只需在每年眾多季完畢後把種子撒在濕潤、肥美的土地上,就可靜待播種季的到來。但這也使古埃及人滿足於「靠天吃飯」,不思工具與技術的改進及創新,因此農業具有很大的自然性,並臨時停留在較低的消費程度上。
古埃及人把尼羅河眾多時沉澱上去的淤泥稱為「凱麥特」,意即「黑土地」。與之相應的是「紅土地」——三角洲和河谷以外的沙漠。沙漠富產各種礦產、石材,還有少量的野生植物,古埃及人一向非常樂於開發這片土地。
上埃及與下埃及、黑土地與紅土地、尼羅河的漲與消......這一切促進了古埃及文明開展進程中共同的「二元對稱」觀念,推進了古埃及人的「平衡」、「調和」思想的發生與開展。
⑵ 為什麼古埃及人在天文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古埃及是農業文明,需要丈量土地和對收成的測算,都需要幾何和算術的知識,所以有很大發展;歷法源於對太陽、星辰等天文觀測,而歷法有對農業發展有重大意義,所以埃及人的天文學也很了不起,體現在他們的太陽歷十分精確。
⑶ 埃及人文地理特徵
埃及,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北瀕地中海,東臨紅海,地當亞、非、歐三洲交通要沖,海岸線長約2700 千米,主要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首都開羅。埃及人口和農業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區,是人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號稱古埃及文明,有人說埃及文明是尼羅河文明,這是對尼羅河的最高評價。
⑷ 淺談地理環境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屬大河文明。就不得不提到尼羅河了。尼羅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則是人類文明最早發源地之一,古埃及誕生在此
尼羅河流域,它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沒有港灣的海岸。在這些自然屏障的懷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棲息,無須遭受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恐懼與苦難。
作為「尼羅河贈禮」的埃及,每年尼羅河水的泛濫,給河谷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區土地極其肥沃, 莊稼可以一年三熟。據希臘多德記載:「那裡的農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濫出來,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後再退回河床,然後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以後便只是等待收獲了。」在古代埃及,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在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下,使古埃及的歷史比較單純。從約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三十一個王朝。其間雖然經歷過內部動 亂和短暫的外族入侵,但總的來說政治狀況比較穩定。
尼羅河最下游分成許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積約24000平方公里,地勢平坦,河渠交織,是古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現代埃及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絕大部分工農業生產集中在這里。因此,尼羅河被視為埃及的生命線。
⑸ 古代埃及文明的特點
1、最古老的文明,最悠久的古國
作為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國家的產生。在世界歷史上,最早建立國家,率先進入文明社會的就是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葉以後,尼羅河流域出現了埃及文明,兩河流域南部產生了蘇美爾文明。
這些文明的創造者是誰?從上一世紀以來,一直引起人們的關注。通常認為,古埃及人是非洲的哈姆語系部落與亞洲的塞姆語系部落長期融合發展而成的。從語言方面來考察,目前,人們往往認定古埃及人屬於塞(姆)·哈(姆)語系,或稱為亞非語族。如果從人種特徵來看,古埃及人既不屬於白種人,也不屬於黑種人。
事實上,南方的埃及人與北方的埃及人也不盡相同。大體說來,古埃及人的特點是長頭顱,橢圓形臉,細長個子,黑色頭發並有波狀。這樣一個非洲的基本群體在很早時就被來源於安納托利亞和塞姆血統的巴勒斯坦的寬闊頭顱的移民所混合、改變而產生了歷史上的埃及人。
他們是光潔的,具有大腦殼和強壯骨骼的人,手腕和腳腕格外粗大。但是,女人通常是矮小些和更苗條些。綜合以上所述,史前埃及人可以看成是地中海民族之一。蘇美爾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後半葉,幾乎與古埃及人同時創造了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
2、融合東、西方君主制的典型的專制主義
提起專制主義制度,人們往往首先想到所謂「東方專制主義」,而在「東方專制主義」概念中,又以古埃及的專制主義為典型。
在古王國時代隨著國家統一的最終確立和鞏固、王權的強化,專制主義才開始形成。所謂專制主義,乃是國家體制和管理的一種形式。在專制主義政權統治下,君主具有絕對的、無限的權力。君主國王的統治,往往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而不為任何法律和規范所限制。
法老作為古埃及的,專制主義統治的君主,具有法律、行政和財政等方面的無限權力,實行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一人的絕對統治。金字塔的建築足以象徵專制主義統治的絕對權力。但是,在古王國時代,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中央政府統一規劃和管理水利建設工程。
恰恰相反,有不少資料證明,在古王國末期和第一中間期,地方政府和州的統治者負責進行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阿西尤特州的凱悌銘文曾講到了他通過安裝水閘,引水上「山」,開拓耕地。所以,至少在第12王朝以前,水利灌溉工程是地方政府的事情,還沒有中央政府統一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
因此,把埃及的專制主義說成是「治水專制主義」,顯然是一種臆造。古埃及的專制主義是建立在奴隸主貴族,專制君主對奴隸,以及廣大自由農民的階級統治的基礎上,是階級關系尖銳化的結果。
3、濃厚的宗教意識及其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
宗教是人類社會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思想意識形態之一。宗教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但卻是一種幻想的反映,是一種被顛倒了的思想意識。在古代世界,人們在大自然面前往往顯得軟弱無力;在君主貴族的統治下,社會嚴重分化,人民群眾又無可奈何。
因此,他們希望通過宗教,即祭祀神靈和舉行禮拜儀式等手段以擺脫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境,追求美好的人生。統治階級恰恰利用了人們的這種普遍心理,把宗教作為奴役、統治的一種手段。
宗教在古代世界的意識形態的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而古代埃及則是古代世界中,宗教意識最強烈、最濃厚的文明國家。宗教不僅干預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而且影響了文化的發展,甚至滲透到每個人的現實生活中。
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相對閉塞的古埃及自然環境對人們的無形的控制和影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長期的神權、王權的專制主義統治。
4、固有的文化傳統與兼收並蓄的文明
在不少人們的印象中,古埃及是一個封閉的、保守的國家,是一個發展緩慢、停滯不前的文明。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人們把它歸咎於地理環境的作用。
埃及位於非洲的東北部,以尼羅河為中心,其東西為乾旱的沙漠,南、北瀕臨地中海和尼羅河的幾處大瀑布。這樣一種相對閉塞的環境,對於外來民族來說,幾乎是形成一種天然的屏障。
所以,埃及很少像兩河流域那樣,經常遭到游牧的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和便於進行相互的文化交流。但是,事實上,這種地理上的天然的屏障並沒有限制埃及與近東和地中海世界,以及非洲內地的交往。
從遠古時代起,埃及人通過紅海海峽和蘇伊士海峽與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發生了交往。在南方可以通過幾個瀑布,經常與衣索比亞人發生密切聯系。特別是從新王國時代以後,埃及越來越多的陷入對外軍事和商貿活動中。
在埃及人的不斷對外戰爭中,埃及帝國成為近東歷史上第一個軍事霸國,地理環境對它的限制和影響也就越來越少,因而,所謂閉塞和保守性也就越來越被對外的軍事活動和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所削弱。
(5)古埃及在地理學的主要思想是什麼擴展閱讀:
埃及文明的對外傳播的原因
1.地理上的原因
埃及位於非洲的東北部,以尼羅河為中心,其東西為乾旱的沙漠,南北瀕臨地中海和尼羅河的幾處大瀑布。這樣一種相對閉塞的環境,對於外來民族來說,幾乎是形成一種天然的屏障。
所以,埃及很少像兩河流域那樣,經常遭到游牧的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和便於進行相互的文化交流。但是,事實上,這種地理上的天然的屏障並沒有限制埃及與近東和地中海世界,以及非洲內地的交往。從遠古時代起,埃及人通過紅海海峽和蘇伊士海峽與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發生了交往在南方可以通過幾個瀑布,經常與衣索比亞人發生密切聯系。
特別是從新王國時代以後埃及越來越多的陷入對外軍事和商貿活動中。在埃及人的不斷對外戰爭中,埃及帝國成為近東歷史上第一個軍事霸國,地理環境對它的限制和影響也就越來越少,因而,所謂閉塞和保守性也就越來越被對外的軍事活動和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所削弱。
2.文化上的原因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從公元前4000年代後半葉開始出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紀末,大約流行了三四千年之久。雖然,在這幾千年中,象形文字的語法和詞彙變化相當大,特別是在羅馬統治時期的埃及語言,較之法老時期,很少相似之外,但是,象形文字的傳統卻得以保存下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過西奈銘文,最後影響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的發明。象形文字最初使用起來不甚方便。所以,在古王國末期,由象形文字演變出來一種便於書寫的行書體,通常稱為僧侶體。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在僧侶體的基礎上又發明了更簡便的草書形式,即世俗體。古埃及人盡管發明了3種書寫形式不同的文字,但都是象形文字的演化。
象形文字及其不同的書寫體,維持了古埃及文字的固有傳統。有了文字這個載體,埃及的文明就張上了翅膀,它不再局限於在尼羅河地區的影響,開始向近東地區和非洲以及地中海沿岸傳播。一個文明要是沒有自己的文字,是很難生存下來的,在古代中東地區有許多興起的文明,正是因為沒有文字或是文字沒有搶得的生存能力和適應性,很快的就衰落了。
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還有很大適應性它不斷的改變自己,使得它能把埃及文明勝利的承載、傳播、流傳下來。所以到了近代象形文字雖然失傳,但是法國的商博良最終還釋讀成功。更加說明象形文字是有生命力的。
3.技術上的原因
公元前3000 年左右,古埃及人發明了莎草紙,它與傳統材料相比具有很多優點,如質輕、便宜、易造,耐用,可卷折和便於運輸等。於是得以大批量生產,作為壟斷產品向地中海國家出口,在近 4000 年的時間內,是最受歡迎的書寫材料。
古代,埃及是生產莎草紙的唯一國家。由於埃及氣候乾燥,文件不易腐爛,有的至今還能在沙漠里找到。近 100 年來發現的莎草紙中有前 2700~公元 900 年用十幾種文字書寫的文件,其中有希臘文、阿拉伯文、埃及文、科普特文、拉丁文、阿拉米文和希伯來文等。埃及是我們今天了解的記載最豐富的古代文明,這要歸功於莎草紙,它不僅傳下來了埃及文明本身,而且保持了其他文明。
傳播文明不能靠口口相傳,所以作為介質的紙就成為文明傳播過程中重要的媒介。因為埃及的莎草紙有著上述的特點,它很容易就扮演了埃及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角色。就像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一樣,埃及的造紙術在早期文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正是埃及文明能夠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條件。
4.軍事上的原因
古埃及時期由於地理上的封閉,埃及與外界交往不便,受到敵國入侵也很少,但是隨著人類文明交往的范圍的擴大,埃及也開始受到了外敵的威脅。喜克索斯人就在埃及建立過15、16王朝,統治過大半個埃及。即便是當周圍國家較為弱小時埃及也會必不可免的去入侵其他國家。
在埃及與外界的軍事對抗交往中,敵國為了戰爭的需要當然要了解和研究埃及的社會文化情況。雙方發生的戰爭也不斷的有各自的俘虜,而俘虜也會帶去埃及文明的許多影響。而如果是埃及入侵了別國更是自然的把自己的文化主動地向那裡傳播,來消除當地文化,同化被入侵過的人民。在這樣的情況下埃及的文明自然隨著軍事活動向外傳播。
5.交通上的原因
古埃及文化和思想是通過腓尼基人傳遍東地中海沿岸各國和島嶼的。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顯而易見。要是沒有腓尼基人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以及向未知世界探索的勇氣。那麼埃及文明的影響自然會大打折扣,會被局限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也不會對西方文明留下烙印。
⑹ 古埃及的地理環境歷史概括文明象徵
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同尼羅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古埃及時,尼羅河幾乎每年都泛濫,淹沒農田,但同時也使被淹沒的土地成為肥沃的耕地。尼羅河還為古埃及人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使人們比較容易的來往於河畔的各個城市之間。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綿延數千年而不間斷,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對與外部世界隔絕的地理環境,古埃及北面和東面分別是地中海和紅海,而西面則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東北部有一個通道通過西奈半島通往西亞。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進入埃及,從而保證了古埃及文明的延續。相比較起來,周圍相對開放的同時代的兩河流域文明則經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起初在尼羅河流域,直到國力強盛時候,才達到當今的埃及領土。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只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
正在載入古埃及服裝
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的青尼羅河匯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兩岸乾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代埃及人曾寫下這樣的詩篇:「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
埃及的地理位置使得埃及雖有降水但不多。從古代埃及留下來的大量雕刻和繪畫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徵是:高身材,黑頭發,低額頭,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闊肩膀,古銅色皮膚,體魄健壯。他們的體形、外貌與古代的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不同,與古代的亞細亞人也不同,而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徵。
⑺ 地理學發展史的古代地理學
(上古時期至18世紀末)
古代地理學是農牧業社會的產物。其特點是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學科內外分化不明顯;由於環境差異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學的體例和內容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本時期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現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印度、古希臘和稍後的羅馬帝國等古代文明中心。它們各具特點,其中以中國和古希臘、羅馬最為重要。
古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地理學繼承了古埃及地理學運用數學探討地理現象的傳統,成為西方地理學發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紀的希羅多德,他最早探索了歷史上的人地關系、討論了區域的界線;希波克拉底創立了人的 4種氣質學說,探討了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稍後,德謨克利特對宇宙的無窮性、大氣現象的原因、生物對氣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進行了觀察和推測。柏拉圖從唯心論出發,認為圓是最完美的對稱形,演繹出圓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這是球形說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唯物地認為地球和天體都是原質構成的,從實驗材料和實地觀察中進行了歸納判斷,科學地證實了大地球形說。
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古希臘文明衰落期和羅馬帝國時代,是西方經典地理學建立時期。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和羅馬時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氏被西方地理學界尊為「地理學之父」,他不僅第1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為地理學或大地的記述)這個術語,而且用兩地竿影換算出弧度,計量了地球的周邊是252000希臘里(約摺合為39690公里),已近於近代的實測值。埃氏不僅是古代數理地理的創始人,還發展了亞里士多德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將世界分為歐洲、亞洲和利比亞(以後的非洲)3個地區,以及一個熱帶、兩個溫帶和兩個寒帶等5個地帶,並首次根據經緯網繪制世界地圖。
斯特拉波整理荷馬史詩以來的古代地理知識,繼承亞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適應地帶學說,利用當時商業航海的記載並結合自己一生旅行見聞,寫成17卷《地理學》。它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以地中海為中心的羅馬帝國地理情況,是西方區域地理的先聲。
托勒密的名著《地理學指南》(8卷),內容包括地圖投影、各地的經緯度表和繪有經緯度的世界地圖。這部著作為近代地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說統治人類的思想達1500年之久。
中國 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流派的人地關系思想。
在世界觀方面,主要是圍繞著所謂「天」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指主宰一切的上帝,一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兩者分別具有唯心和唯物傾向,但均有聽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符合周王自命為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視自然規律並具有地理唯物論見解。
在方法論方面,陰陽、五行、八卦學說作為一種樸素的辯證說理工具,對地理現象的解釋起到不少作用。《周易》認為自然界是由陰陽兩種對立力量作用下發生變化的,在地理書籍中山的陰坡和陽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陰陽區分,沿襲至今。以八卦表示8個天象和地理方位,更是始於中國。
《內經·素問》這本最早的醫書將木、火、土、金、水類比為東、南、中、西、北 5個方位和春、夏、長夏(暑)、秋、冬5個季節,並認為東部地區主木,屬青色,象徵植物繁茂;南部地區主火,屬紅色,象徵土壤紅赤;中部地區主土,屬黃色,象徵黃土高原和沖積沃土;西部地區主金,屬白色,象徵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區主水,屬黑色,象徵日照短暫和土壤棕黑。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4~14世紀) 中國、阿拉伯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有長足的進步;歐洲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則出現了停滯和倒退。
歐洲 中世紀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靡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 6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12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所有這些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制開始出現某些轉機。阿拉伯世界 7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他們翻譯希臘先哲的著作;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應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11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中國 這個時期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4個世紀。 (15~18世紀)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C.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哥倫布之後開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即西方由中世紀封建制向近代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從3方面闡明:①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16世紀初,P.亞皮安繪制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G.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爾後又編繪《墨卡托地圖集》。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②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S.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B.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清初劉獻廷提出地理學要闡明「天地之故」,即探討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學的主流,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③15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 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系的具體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中國沒有一個文藝復興,且地理發現的眼界遠較西方為窄,歷代封建王朝的權力集中,一方面保證了國家統一和經濟穩定,另一方面也阻礙了社會、文化和科學的變革。不變論的思想、傳統天人感應的唯心哲學觀,嚴重阻礙了地表事物內在規律的研究和正確人地關系的探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3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3方面的准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⑻ 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戰略意義
戰略意義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橫跨亞、非兩大洲,其領土的絕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北鄰地中海,東瀕紅海,隔海與沙烏地阿拉伯相望,南接蘇丹、西連利比亞。蘇伊士運河溝通了紅海與地中海,這就使埃及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海上交通要沖。埃及海岸線長約2700公里,其中地中海沿岸長約1000公里,紅海沿岸長約1700公里。
亞洲和歐洲之間除石油以外的一般貨物海運,80%經過蘇伊士運河。由於中東地區鋪設了大量的輸油管道,以及公路和鐵路發展迅速,蘇伊士運河面臨著過往船隻、特別是運油船逐年減少的局面,埃及通過對蘇伊士運河上的過往船隻收取的過境費收入也開始下降。1993年2月14日,埃及決定拓寬和加深蘇伊士運河,以增加外匯收入。運河加寬30米,加深1至17米,此項工程於當年底完工。1996年7月24日,蘇伊士運河管理局決定進一步增加運河深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輪和貨輪使用蘇伊士運河,以確保埃及靠蘇伊士運河所得的收入不會下降。
尼羅河對埃及的社會經濟發展作用
1 從人口方面分析:人口主要集中在尼羅河兩岸
2 從農業生產和分布方面來分析 :尼羅河定期泛濫給兩岸帶來肥沃的土壤,故而埃及人賴以生存的農業仰仗尼羅河,土地當然集中在兩岸。
3 從城市分布方面來分析 :埃及沙漠面積廣大,氣候乾燥,人口多的城市自然和水密不可分,城市的建立依託尼羅河了。
4 從旅遊資源方面來分析 :由於埃及歷代帝王建都都在尼羅河附近,因而有旅遊價值的文物古跡遺址應該主要在尼羅河流域。
1.尼羅河對於埃及的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
① 創造了古埃及文明,河流沿岸是人口和城市密集分布區,養育了埃及大部分人口
② 河水泛濫,給河流兩岸帶來肥沃的土壤,利於農業的發展。
③ 為農業提供便利的灌溉水源,為工業和日常生活用水提供淡水資源
④ 促進發電業,養殖業的發展
2.埃及的旅遊業為什麼十分發達?
1.埃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勝古跡很多,具有發展旅遊業的良好條件。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旅遊業。1996年,埃旅遊業擺脫了前幾年境內針對外國遊客的恐怖事件影響,外國遊客達到400萬人次,收入30.09億美元,成為埃第二大外匯來源。全國有五星級飯店32家。主要旅遊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盧克索神廟、阿斯旺水壩等。 2.埃及交通運輸十分便利,近幾年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這也是旅遊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3.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意義?
埃及既是亞、非之間的陸上交通要沖,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扼守著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路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4.埃及的主要礦產和物產的分布有什麼特點?
石油分布在北部和東北部;鐵和錳分布在中部、東南部;磷酸鹽分布在中部;棉花、水稻、甘蔗分布在尼羅河兩岸。
結論是: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⑼ 關於古埃及資料
古埃及資料一、曾經的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3100年出現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古埃及連續形成了31個王朝。公元前11世紀至前1世紀,斷斷續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古代馬其頓和羅馬帝國征服。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起初在尼羅河流域,直到國力強盛時候,才達到當今的埃及領土。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
古埃及資料二、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至被馬其頓亞歷山大佔領的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又有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涅伽達文化I時期(阿姆拉特時期,約公元前4500—前3500年)
2、涅伽達文化II時期(格爾塞時期,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
3、早王朝時期(1—2王朝,約公元前3100—前2686年)
4、古王國時期(3—6王朝,約公元前2686—前2181年,又被稱為金字塔時期)
5、第一中間期(7—10王朝,約公元前2181—前2040年)
6、中王國時期(11—14王朝,約公元前2040—前1786年)
7、第二中間期(15—17王朝,約公元前1786—前1567年)
8、新王國時期(18—20王朝,約公元前1567—前1085年,埃及帝國開始形成)
9、後埃及時期(21—31王朝,約公元前1085—前332年)
10、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人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10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於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古埃及資料三、拉美西斯一世,原名普拉美斯,又名門帕提拉,是埃及第19王朝的創立者。
在拉美西斯一世登基後不久,他就指定了他的兒子塞提一世作為共同攝政王,而他的兒子已經是一名軍隊指揮官,熱衷於遠征敘利亞,並企圖恢復埃及在那裡逝去的地位。但是,拉美西斯一世加冕後僅僅一年零4個月便去世。拉美西斯一世被葬於帝王谷,霍倫海布墓附近的一座倉促建造的陵墓中。
拉美西斯一世的木乃伊曾在19世紀埃及木乃伊瘋狂盜賣中被當地僧侶轉移並保護起來,但是仍被倒賣至加拿大尼亞加拉瀑布博物館,後輾轉至美國。經一系列現代科學鑒定,確認其身份就是埃及新王國時期(18-20王朝)的19王朝的開國法老拉美西斯一世,最後於2003年回贈埃及,與其子孫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一同陳列。
古埃及資料四、拉美西斯二世他擁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他是古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法老,是一位強大的國王,一位戰無不勝的將軍,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設者。
頭頂著這些光環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67年(統治時間1279 BC ~1213 BC),直至今日,他依然享有這些盛譽。敵人懼怕他,臣民愛戴他,神靈保佑。生活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古埃及資料五、拉美西斯新建的工程中包括一座新的首都,這座新城的奢華程度與埃及另兩座大城市孟斐斯和底比斯不相上下。這座被稱為比-拉美西斯的城市在這位法老當政第五年就已初具規模,並成為他的寢宮。
這座城市建在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古阿瓦里斯城,這是讓他倍感親切的地方,因為他父親的夏宮就修建於此。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古埃及、網路——拉美西斯二世
⑽ 古埃及這個文明古國在地理上有哪些有利於人類生存的特徵
古埃及是指從公元前4000多年開始直到公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而結束,位於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作為一個基於灌溉的文明,它是水力帝國的經典範例。
羅塞塔石碑上同時記錄了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和世俗體以及古希臘文,成為後人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歷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