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如何影響宗教

地理如何影響宗教

發布時間:2022-06-09 14:55:11

1. 地理關於宗教的小報文章 寫得越多越好

其次,佛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宗教起源於何地,地理環境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原始宗教一般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高級形態的宗教,其發源地的地理因素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自然地理因素上,世界主要宗教產生於西亞與南亞地區的氣候條件適於觀察天象,且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人們易於產生幻想並尋求精神寄託;從文化地理因素來看,一般多為古代文明昌盛和樞紐之地,例如誕生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西亞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且具有濃郁的文化思想氛圍及發達的哲學思想體系,這樣一種文化環境為高級形態的宗教提供了誕生的溫床。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宗教與地理環境的密切關系:

1.宗教的傳播路徑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很大。在擴散方向上,地理環境中的天然屏障如高山、沙漠、大海等對傳播造成了阻礙,致使宗教的傳播只能向交通通途方向發展,如山口、通航的河流等。古代發達的陸路、海上商業航路,都為宗教提供了一個傳播途徑。

2.宗教擴散受地理文化因素的影響。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空間上有一元性,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勢必要從文化發達地區傳向不發達地區。宗教擴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政治因素,通過戰爭征服被佔領地區後,通常會首先破壞當地的宗教信仰(如破壞宗教祭祀建築、搗毀神像等),並迫使當地居民改宗,西方16世紀後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殖民統治時期的傳教活動,也是帶有一定政治目的的:二是文化因素,文化上居統治或優勢地位的國家及地區,通常會有意無意的影響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宗教信仰。

3.宗教的空間分布從地理因素上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發源地和傳播路線、播及范圍的影響。一是宗教最初的產生、發源地,對宗教早期的地理分布范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即使是當今世界重要宗教的地理分布,也都大致覆蓋其源起地區或在發源地周圍地區進行擴散,例如伊斯蘭教起源於阿拉伯半島,至今那裡仍是該教的核心地區:佛教雖然在其誕生地已幾盡滅亡,但其最大的勢力區仍在印度附近的東北亞、東南亞諸國、諸地區;二是宗教的傳播時間、路徑與傳入地,影響著外來宗教在本土的分布:三是播及范圍,即宗教文化的范圍,甚至可以用宗教作為劃分不同文化區的標准。

4.一些自然風景勝地經常成為宗教聖地的所在。世界各地大的如山川、河流,小的如岩石、洞穴,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宗教的神聖場所。其中以山川聖地居多,究其原因之一,與山川的地理特色——高度有關,因為普遍認為神祗的居住地為人類不可及處,如天空,而山川曾是人類接近神祗的唯一自然途徑,所以山川被賦予神聖性。河流、河岸、海岸等在某些宗教中具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印度教的至聖之地在恆河,就與印度教教義中潔凈儀式的規定有關。另外,也與原始宗教階段的萬物神性有關,各種自然地景都被認為是神靈的化身,傳承下來之後,因種種原因如政治斗爭、經濟發展等,某些地方神祗地位升高某些下降或消失,造成對部分地景的重點崇拜,漸而形成宗教聖地。人為因素形成的宗教聖地,一般是宗教的誕生地、重要傳播地,宗教創始人、宗教領袖和教內重要人物的出生地、埋葬地、主要活動地等,自然地景中也有因傳說及宗教典籍中的記載而成為聖地的。宗教聖地並非一成不變,也有更替的可能。

5.某些宗教戒律也帶有一些受地理因素作用的痕跡。一些宗教中飲食方面的禁忌,其原因之一是歷史時期當地生活環境艱苦,迫於生存壓力而不得不作出相應的規定,以保障種族的繼續生存與延續。後被吸收到宗教戒律中,成為不同地區的所有信徒必須遵守的准則。

6.宗教群體的形成,除了血緣、民族、社會、語言因素以外,與地緣關系緊密。同質地理區的人們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區,因此也易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區。從大的空間范圍上來說,民族聚集區中同一民族的人們通常傾向於信仰同一種宗教,民族與宗教具有異常密切的聯系,但也有由於政治或其他因素而使同一民族的人分奉不同宗教的,這往往成為地區沖突的導火線:從小的空間范圍上來說,在一定地域內形成的宗教社區,會基於共同的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及禮儀習俗而形成一個整體,且往往有一個宗教組織來進行整體的1力調與控制,這種宗教社區,可能是正式的宗教教區,也可能是自發形成的。

綜上所述,宗教與人文地理的關系比較密切。宗教促進了人文科學的發展,豐富了人文科學的內容,人文科學也便利了宗教思想的傳播。從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來說,宗教的產生和傳播也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會對宗教產生阻礙或促進作用。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簡單給佛下個定義:我這里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復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里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還有很多:http://ke..com/view/4696.htm

2. 地理氣候(降水,溫度,地理位置)、文化(歷史,社會,宗教)對藏族服飾有什麼影響 急急急 !

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發展、壯大都遵循著一定的特殊規律。一種文化的最初形成,它所在的地域環境對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時也孕育了一方文化。今天,我們就從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出發,談談它對藏文化的形成的特殊作用。
藏文化主要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域范圍內,從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成員之一的藏族為主體所創造的一種文化形態,因此,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孕育藏文化的襁褓。首先,藏文化不僅僅是指藏傳佛教文化,但藏傳佛教卻是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在西藏,藏傳佛教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西藏文化的宗教基礎是藏傳佛教種種文化現象的背後往往是宗教因素,然而又是什麼塑造了藏傳佛教呢?藏文化具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性、民族性,藏傳佛教作為藏文化的一個重要因子其形成和發展與其自然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輻射強,以及降水量從東南至西北逐漸遞減等因素的作用,是青藏高原在植被上表現為高原荒漠或半荒漠,高原草甸,高原草原三種類型,成為特殊的自然帶這樣的自然環境使得青藏高原經常發生雷暴、冰雹、風災、雪災、霜災、旱災、澇災、蝗災等自然災害藏族鮮明在生活和實踐中靠自身的力量難以戰勝這些災害,一時又難以認識這些災害發生的原因。於是推向自然界本身存在著某種神秘力量。這是高原人以萬物有靈論為特徵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後來的苯教信仰得以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藏傳佛教的葬儀也體現了自然環境對藏文化中宗教方面的影響。在青藏高原,天葬是一種較為流行的葬俗雖然在外人看來有所不解,甚至會產生誤會、歪曲,但它為當地的一種宗教習俗被人們信、接納和推崇。「正是世界屋脊特殊的、直觀的、變化多端的自然環境,啟發了藏人的靈智,加深了對物質自然屬性的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藏族喪葬文化的物質意識。」他們認為「人是物質的,和其他生物一樣有生老病死。人是有靈魂的,生命的核心是靈魂,所謂的死亡只不過是靈魂的載體枯竭了,靈魂不會死亡。軀體可以完全淡薄;軀體是生命的附屬物,猶如衣服和包裝品,是可以更換的,對肉體不可特別看重。」(摘自《中國藏傳佛教》)
除宗教之外,藏族人們的飲食文化、生活習慣等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密切的聯系。青藏高原是典型的高原氣候,這里低壓缺氧,寒冷乾燥,不適合其他農作物的生長。青稞是青藏高原的典型農作物,也是人們的主食。在藏式餐飲文化中,糌粑、酥油茶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酥油、糌粑、茶葉、羊肉被稱為是藏族飲食文化中的四寶)。除此之外,在一些地勢較低,氣溫較高,水草略豐的地帶,人們還適當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實施草甸雪域,因此這里的游牧業發達,這也適應了人們在高原上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青藏高原高寒天氣,使人體需要的熱量大大超過溫帶、熱帶地域,沒有高蛋白的食品就難能度過漫長的寒冷歲月,就難能維持生命的存在延續。」游牧業的發達不僅僅給藏人們帶來了豐美的食品,也為藏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由於青藏高原地勢復雜,地勢崎嶇不平,不方便汽車運行,因此馬匹便成為高原人們常用的日常交通工,氂牛還被稱作為「高原之舟」。在青藏高原,你還會發現大大小小或長或短或窄或寬的各式各樣的鐵索橋、藤橋、木橋、溜索等,這也是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所孕育的交通文化吧。然而勤勞智慧的人們在今天仍在克服著嚴酷的雪域高原的自然環境,青藏鐵路如今已經修建成功,這已大大改善了西藏地區的交通條件。
青藏高原獨特的高原氣候,影響這一地區人們特有的衣著打扮。雖然在藏區藏族服飾因各地氣候及物產的差異各不相同、特色鮮明、層次清晰,但仍有共同之處。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寬體長身,用帶束腰間。藏北牧民穿的藏袍用羊皮製作,白天可以衣穿,夜晚可當被蓋,可以用來抵禦藏別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另外牧民們的腰間配掛著製作精美的火鐮,它既可以用來做飾品,又可以用來做餐具,甚至是捕獲動物的工具,還可以體現自己的財富地位。氆氌粘袍,長筒皮靴,羊毛帽等服飾都是人們適應青藏高原特殊環境所具有的衣著打扮。
藏區人們的別具風味的住房文化也是一種別樣的風景線。為適應高原上的游牧生活,牧民們大都選擇草原牧帳,這即可抵禦風寒,又可隨放牧的需求隨意拆遷由於藏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群體,所以寺廟建築頗為豐富。由於青藏高原特殊的地質地貌環境,所以人們森林木屋、園林別墅,另外拉薩地區多碉房。
自然地理環境不僅對藏文化中的生活習慣(衣、食、住、行)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而至對於藏文化的對外傳播、擴散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藏文化形成並出具規模之後它開始擴大自己的影響范圍,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這是文化皆具有的傳播、滲透並吞並其他文化的客觀功能。不以人的意志和情感所左右。然而「文化的傳播常以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對方的強勢文化所阻礙」。藏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就受到了自然地理環境的限制。在青藏高原的地域內受地勢地貌的影響。其西部相對封閉,而中國獨具的階梯狀地勢分布狀況使得青藏高原東部相對開放。所以東部藉助相對便利的交通條件,比較容易和中原文化達成相互交流之勢。而高遠西部則相對滯後,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有時藏區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在這兩個例子可以說明「歷史上越過折多山的藏區,其民風在建築上,衣著上都受漢族影響,懸山頂的房屋大門上還粘著春聯。兒翻越折多山,便能看到藏族密檐式碉樓和牛羊成群的山坡。」「金沙江南段也是藏文化與雲南民族文化的界河,過了河的藏民族文化很難保持其原民族文化生態。而隱沒在其他民族文化的海洋中。」
由此可見,一個民族,一個區域文化的形態其原始的出發點是他們所生活、實踐的生他養他的一方水,自然地理環境對藏文化的醞釀形成起了襁褓搖籃的作用。

3. 地理對宗教的影響

中東地區阿拉伯地區主要伊斯蘭教,印度及亞洲大部分地區主要佛教,歐美澳洲基督教這三大宗教在個大地區並存,但其具體分支會有些區別

4. 世界三大宗教的地理分布特點

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主要分布在歐洲大部、非洲大部、美洲大部、亞洲一部分,可以說范圍和影響都很大。
伊斯蘭教主要分部在阿拉伯半島,北非中亞和南亞地區,范圍不大。
佛教是在分部在東亞的中國日本朝韓國及東南亞泰國等一些國家,范圍最小。
基督教分布具體介紹:
1.天主教佔主導的國家:義大利,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愛爾蘭,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馬爾他,安道爾,非洲的很多國家。其中,捷克和匈牙利兩國國內的基督教的影響也很大,捷克的基督教徒人口比例為30%,匈牙利為25%左右。
2.基督教佔主導的國家: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丹麥,挪威,瑞典,冰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其中,美國和澳大利亞兩國國內的天主教的影響也很大,美國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為35%,澳大利亞為28%左右。紐西蘭(18%)和英國(10%)的比例也較高。
天主教和基督教勢力相當的國家:德國,荷蘭,瑞士,加拿大。
3.東正教佔主導的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希臘,亞美尼亞,喬治亞。其中,烏克蘭的西部地區以東儀天主教(其基本教義、儀式、體制都是東正教特徵的,但承認天主教的教宗為其在世的教會元首)人口居多。而馬其頓和保加利亞國內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別佔到30%和10%。這主要是當年奧斯曼土耳其500年統治的結果所致。

5. 怎樣理解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地理環境影響民族文化。

從人類總體歷史發展來看,地理環境對於文明的形成及文化的傳承都有關鍵性的作用。如黃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2、地理環境影響區域氣候,惡劣的地理環境阻礙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影響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撒哈拉沙漠區域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3、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例如長江、黃河為中國人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河流資源和交通資源,促進了中國水運、貿易的發展。

4、地理環境對國家政權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自古以來,地形平緩,依山傍水,周圍地勢險要是選擇政權所在地的重要條件之一。地理條件在中國古代是中國統一集權封建國家形成的一個有利條件,著名古都洛陽、長安均是地勢條件優良的城市,歷代以來多次被定為都城。

5、地理環境可以提升經濟效益。

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

6. 民間的宗教信仰與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有啊,南方信仰重義理,所以南方僧人幾乎個個能言善辯;北方佛教重實修,所以北方僧人做佛事做禪修的多,弘法的反而不多。

7. 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對服飾習俗的影響

服飾與地理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
在各自不同環境區域中的各族人民,
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無不
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



第一節

我國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我國服飾紛繁多樣、
絢麗多采,
它不僅是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而且
也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服飾受氣候、人們的經濟活動、民族文化、社
會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規律。

一、服飾與氣候

服飾有抵禦寒暑、日曬、風雨、蟲咬等基本作用,因此在不同氣候條件下,
人們的服飾是不同的。
如東北地區冬季氣候嚴寒,
人們在室外必需戴皮帽、
穿皮
衣或棉衣,戴皮手套、蹬皮靴,喜歡穿吸熱的深色衣服。而終年溫暖的海南及台
灣、
雲南、
兩廣南部的人們無需准備厚的冬裝,
絕大多數時間著淺色的輕薄夏裝,
出門戴各種涼帽。多雨的東部地區,人們需備雨衣、雨傘,而西北乾旱地區,則
無需雨具。

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

帶,四季氣溫變化明顯,各族人民都
有按季節換衣服的習俗。
如達斡爾族所穿的傳統皮衣,
多用狍皮製成,
但各季選
用的狍皮不同①。藏族的袍子有長袖、腰肥、大襟、無兜的特點,夏季時人們只
穿左袖,或左右袖子都不穿,把雙袖束於腰間,冬季兩袖都穿上。藏袍適應了青
藏高原「長冬無夏、春去秋來」的高原氣候特點。

二、服飾與經濟活動

服飾的質料與式樣與人們的經濟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北方以游牧、
漁獵
為生的少數民族,
多以獸皮、
魚皮或毛織物為衣料。
如居住在東北三江平原的赫
哲族人民,長期以來以漁獵為生,他們的傳統服飾除用狍皮、鹿皮製作外,大多
用魚皮剪裁縫製成魚皮長衫、
套褲、
靰鞡、
手套、
裹腿等。
鄂倫春族以狩獵為業,
他們喜歡戴用去骨肉的完整的狍頭皮鞣製的狍頭帽,
這種帽子不僅保暖,
而且在
狩獵時也起到偽裝和誘惑獵物的作用。
在我國東部農業地區,
盛產棉、
麻、
絲等,
因此人們的衣料以棉、麻、絲織物為主,蘇綉、湘綉、蜀綉等中國名綉都出自絲
綢之鄉。

三、服飾與民族文化

服飾不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因此各民族的服飾,
都打上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烙印。
如我國古代漢族有五行相生相剋的觀念,
後來又
有占星術的五方觀念,黃為土色,象徵中央,青、紅、白、黑分別象徵東、南、

西、北四方,故以青、紅、黑、白、黃五色服飾為正色,只有帝王,官員才能穿;
平民百姓只能穿這些顏色調配出來的間色服飾。

滿族人民有尚白的習俗,
認為白色象徵純潔、
吉祥,
男女老少都喜歡白色服
飾。這種尚白習俗與其祖先生活的環境、原始圖騰、信仰等因素有關,他們生活
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為生,生活中以流水、白雪、白雲為伴,因
此產生了尚白的習俗。
此外,
居住在東北的朝鮮族也盛行穿白色衣服,
素有「白
衣民族」之稱。

四、服飾與社會生活

服飾也受社會生活需要的制約,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身份的
人們,在服飾上也有較大的差別。

人們早期的服飾無男女之別,
為上衣下裳,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觀
念的產生,服飾才漸趨多樣化。男子為適應戶外生產、狩獵、騎馬作戰的需要,
穿裙子很為不便,
逐漸被褲子所替代、
而女子主要是室內勞動,
保留了穿裙子的
習俗。為顯示女性體態優美,女子愛穿束腰的服飾。各種飾物也逐漸講究起來。

隨著審美觀念的增強,
服飾與年齡漸趨協調,
產生了不同年齡人們服飾上的
差異。如東鄉族婦女的蓋頭有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新娘戴綠色蓋頭,中
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而老年婦女戴白色蓋頭。

從服飾上也可以區分人們的婚姻狀況。
如鄂爾多斯蒙古族已婚婦女穿特有的
坎肩,用鮮艷的綢緞縫成,再鑲上彩色花邊。維吾爾族
3
歲至
15
歲的女孩頭發
梳成無數條小辮,婚後才拆散,辮成兩條大辮子。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婚前多
穿腓紅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婚後改穿對襟短衫,著黑統裙。此外,不同職業
人們的服裝也不同。

五、服飾與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對服裝也有較大的影響,
如佛教僧人穿袈裟,
道士穿道
袍,
回族阿訇和各族穆斯林多穿與大衣長度相當的、
封閉式制服領口的「准白」。

六、服飾與文化交流

在國內外各族人民的交往中,
互相學習,
取長補短,
使一些國外服飾在我國
流行;同時,各民族服飾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款式。如清朝末年,我國大批青年
出國留學歸來,使西服開始在我國流行。
1979
年以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
斷深化,西服再次風靡全國,其影響之廣遠遠超過以往。建國初期,受蘇聯的影
響,雙排扣、束腰帶的列寧裝曾流行全國,被稱為「幹部服」,蘇聯婦女普遍穿
著連身裙——布拉基,也已成為我國婦女常見的夏裝。

西服傳入我國後,
我國人民取西服之輕便、
中式服裝之舒適的長處,
在日本
學生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形成深愛廣大人民喜愛的中山裝。
我國婦女在吸收各

族服飾優點的基礎上,
改變清代旗袍復雜僵直的輪廓,
形成了風格獨特、
線條明
快、穿著舒適的新旗袍款式,並在旗袍外加套西裝或背心、絨線衫等。

①立冬前後至春節前的隆冬,
人們穿毛長而密實的狍皮衣;
清明前後的早春,
穿掉毛輕暖的
皮衣;夏季用脫毛完畢的狍皮作衣服;秋季穿長新毛的狍皮衣服。

8. 有宗教信仰是不是因為中國地理環境太優越了

我個人覺得並非如此...中國人是原本是有宗教信仰的。但隨著不止一次的接連的「格命」潮流沖擊,被視為「過去」或者「過時」的格命前價值觀被一次次否定,其理由是「過時」。所以導致穩定的「客觀化的思維素質」被模糊,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主張的不斷膨脹」。否定除自我能力以外的可觀規則。其導致的現象就是「不相信因果」和「缺乏敬畏心」。於是出現了宗教信仰缺失的局面。或者傳統的宗教意識出現偏差的現象...

9. 關於對中東地區地理、民族和宗教特點的了解。分析這一地區戰亂不斷,...

·中東的地理:
「中東」 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中東」地理上也是非洲東北部與亞洲大陸西南部的地區。 「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
·中東的氣候:
中東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其中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
·中東的民族:
生活在西亞地區的穆斯林主要屬於四個民族,即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庫爾德人、波斯人。 在這四個民族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國家,分別是阿拉伯國家、土耳其和伊朗。
土耳其人只有一個國家土耳其,波斯人只有一個國家伊朗。
阿拉伯人有很多國家,如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敘利亞、約旦、葉門、阿曼、埃及、卡達、巴林等很多國家。
作為阿拉伯民族英雄的薩拉丁的直系後代族人庫爾德人,其人口現在約有3000多萬,分布在許多國家,其中土耳其1800萬、伊朗700萬、伊拉克500萬、敘利亞100萬、黎巴嫩10萬、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10萬。
另外還有猶太族(信猶太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信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佔多數。
「阿拉伯人」的分類對於阿拉伯人,劃分的標准不同,結果也自然不同。根據史實,最廣義上的「阿拉伯人」可以分為阿拉伯人、阿拉伯化的科普特人、阿拉伯化的柏柏爾人。
·中東的宗教: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里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里匯聚。現在,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10.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其地理環境和宗教信仰之間的密切關系是什麼,互相間的影響是怎麼影響的

文化與文明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常常容易被混淆。西方文化學者從詞源學角度來說明文化與文明的關系與區別。文化——Culture一詞來自拉丁文的Cultra,Cultra本指「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的意思。文明——Civilization一詞來自拉丁文的Civils,Civils原是「城市國家、公民的、國家的」意思。從詞源解釋這兩個詞的來源,只是兩個概念的區別之一。但真正文化與文明的含義,許多人類學、人種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者從不同角度作了不同的解釋。德國學術界認為,文明是屬於物質的、技術的、客觀的;文化是精神的、信仰的、主觀的。前蘇聯有些學者認為文明是用物質形式來說明更高尚的精神價值。例如「鐮刀和犁、火車和飛機、浴室和廁所等等是文明的成果。文化的成果則主要表現在道德意識和與之相適應的活動中,表現在哲學——人文科學上。中國有的學者認為:「文化與愚昧,文明與野蠻,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另一種意見認為,「文化包括文明,它的范圍比文明更廣泛,因為文化是人類的一切活動,而文明屬於文化活動的成果、表象」。「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由此可見,文化比文明範圍大,它包括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所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總和。

閱讀全文

與地理如何影響宗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