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怎麼判斷岩石類型

地理怎麼判斷岩石類型

發布時間:2022-06-09 20:54:22

1. 高考地理中的岩石類型怎麼區別

沒有噴出地表的火山岩密度高,比較硬,而玄武岩是噴出地表的火山岩,很輕,看起來像有氣泡,砂岩,頁岩,板岩都屬於沉積岩,壓力小的就如砂岩,頁岩,壓力大了時間久了,就如板岩,記得書上有那麼一張圖顯示各種岩石的關系,多看看,弄清楚那個圖就好了,,,流水侵蝕風力侵蝕其實望文生義就可以,西北地區隔壁灘,或者乾旱多風地區的地形地貌就是風力侵蝕,黃土高原就是風力沉積,風大就把西北地區侵蝕了,到了東邊風小了,塵埃沉積下來就是黃土高原,這都是幾百上萬年的作用,流水侵蝕比如河流上游的峽谷,流水侵蝕比如河口三角洲,還有就是流水侵蝕和沉積要注意地心偏向力,細節問題千萬不可忽略,其實並不難,抓住題目,把他們之間的關系分析清楚,所有題都好解了

2. 地理試卷上怎麼分辨地質剖面圖各岩石層都是什麼岩

1、看位置,裸露地表的多是沉積岩;噴出岩也在地表;變質岩多在地下深處,尤其是靠近岩漿;
2、看地質作用,外力作用指向的為沉積岩,變質作用指向的為變質岩;
3、看演變關系,如岩漿岩可以形成沉積岩和變質岩,但只有岩漿才形成岩漿岩。
希望對你有幫助

3. 三大類岩石如何區分

一、岩漿岩:

1、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結構和構造特徵,比如噴出岩是在溫度、壓力驟然降低的條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漿中的揮發份以氣體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氣孔狀構造。

2、岩漿岩是由岩漿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因此,具有反映岩漿冷凝環境和形成過程所留下的特徵和痕跡,與沉積岩和變質岩有明顯的區別。

二、沉積岩:

1、層理構造顯著,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

2、沉積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遺跡,經石化作用即成化石,即是生物化石。

3、具有碎屑結構於非碎屑結構之分,有的具有乾裂、孔隙、結核等。

三、變質岩:

1、具有片理(片狀)構造如片岩。

2、呈片麻構造(未形成片狀),岩石斷面上看到各種礦物成帶狀或條狀等,如花崗片麻岩。

3、呈板狀構造,顆粒極小,肉眼難辨,如板岩。

(3)地理怎麼判斷岩石類型擴展閱讀

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彼此都有一定的轉化關系,當時間和地質條件發生改變以後,任何一類岩石都可以變為另外一類的岩石。

當原始物質經過熱的作用或壓力的減低,可產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漿。岩漿沿著地殼的裂隙上升至地殼的淺處,或經由火山噴發至地表,冷卻結晶形成岩漿岩。

已存在的岩漿岩或沉積岩、變質岩,再經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後,形成沉積岩。沉積岩經過長時間在地殼深部受高溫和高壓的作用,而發生了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

4. 怎樣區分三大類岩石

一、岩漿岩

其主要識別標志有:

(一)、岩漿岩中噴出岩附近保存有明顯的火山活動痕跡,如,火山錐、熔岩流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圍。

(二)、侵入岩中的各種礦物結晶良好,屬全晶質結構,如花崗岩等;噴出岩是隱晶質或玻璃質,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礦物成分。

(三)、有熔岩流動的痕跡,例如,不同顏色的條紋和拉長的氣孔。;有由揮發成分逸散後留下的孔洞。這種構造往往為噴出岩所具有。

(四)、除火山碎屑外,岩漿岩不具備層理構造,不含化石。

二、沉積岩

主要識別標志如下。

(一)、層理構造是沉積岩最重要的構造特徵之一,不同的岩層疊置在一起好像一部巨厚的「書」,是其區別於岩漿岩和變質岩的最重要的標志。

(二)層面上經常保留有自然作用產生的一些痕跡:

1、波痕:是由風、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層面上留下的一種波狀起伏痕跡。

2、泥裂:又叫龜裂,指在粘土質或砂質沉積岩表面,由於乾燥收縮而形成的不規則的多邊形裂紋。

(三)、岩層中含有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即化石,這是沉積岩的重要特徵。但不是所有的沉積岩都具有的特徵。

三、變質岩

(一)、變質岩的結構

1、變晶結構。在變質過程中礦物重新結晶所形成的結構。最常見的變晶結構有:①等粒變晶結構:礦物晶粒大小大致相等,多呈它形,互相鑲嵌很緊,不具定向排列。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②斑狀變晶結構:與岩漿岩的斑狀結構相似,在細粒的基質上分布著一些大的晶體——變斑晶。如某些片麻岩和片岩常具有這種結構。③鱗片狀變晶結構:片狀礦物(雲母、綠泥石等)定向排列,如各種片岩。

2、變余結構。由於重結晶作用不徹底,原岩的礦物成分和結構特徵可以被保留下來,也稱殘余結構。

(二)、變質岩的構造

變質岩中最常見的片理構造也是鑒別某些變質岩的重要根據。岩石中片狀、板狀和柱狀礦物,在壓力作用下呈平行排列的現象叫片理構造。具體可分為如下幾類:

1、 板狀構造:岩石易剝成板狀,破裂面光滑平整,肉眼難以分辨礦物顆粒。

2、 千枚狀構造:在岩石的破裂面上可看到強烈的絲絹光澤和皺紋。

3、 片狀構造:岩石中大量片狀礦物和粒狀礦物都呈平行排列,構成較薄而清晰的片理。

5. 求高中地理會考常見的各種岩石的類型

1、噴出岩(火山岩):岩漿噴出地表後冷凝形成的岩漿岩稱為噴出岩。在地表的條件下,溫度下降迅速,礦物來不及結晶或者結晶差,肉眼不易看清楚。如流紋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2、淺成岩:岩漿沿地殼裂縫上升至距地表較淺處冷凝形成的岩漿岩。由於岩漿壓力小,溫度下降較快,礦物結晶較細小。如花崗斑岩、正長斑岩、輝綠岩等;

3、深成岩:岩漿侵入地殼深處(約距地表3公里)冷凝形成的岩漿岩。由於岩漿壓力大,溫度下降緩慢,礦物結晶良好。如花崗岩、正長岩、輝長岩等。

4、沉積岩:沉積岩層面呈波狀起伏,或殘留波痕、雨痕、乾裂、槽模、溝模等印模,或層內出現鋸齒狀縫合線或結核。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沉積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遺跡,經石化作用即成化石,即是生物化石。

具有碎屑結構於非碎屑結構之分,有的具有乾裂、孔隙、結核等。通常情況下沉積岩由岩石碎屑、礦物碎屑、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構成,其中包括礫、砂、粉砂和泥等不同粒級的物質。各粒級沉積物使沉積岩具有礫狀結構、砂狀結構、粉狀結構或泥狀結構。

5、變質岩:有的具有片理(片狀)構造如片岩;有的呈片麻構造(未形成片狀),岩石斷面上看到各種礦物成帶狀或條狀等,如花崗片麻岩;有的呈板狀構造,顆粒極小,肉眼難辨,如板岩。

6. 如何看圖判斷岩石類型

判斷岩石的類型,首先要弄清楚岩石有哪些類型如: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弄清楚後,根據不同的岩石產狀不同來肉眼判斷。如:沉積岩的一般特徵是有層理構造、有些有生物遺體。其中生物遺體是區分變質岩和火山岩(岩漿岩)的總要依據。岩漿岩大部分都是塊狀晶結構、有些還有特有的構造如氣孔構造、岩漿岩和圍岩一般有明顯的界限。變質岩大多數都是結晶構造、定向構造。以上就是判斷的依據。不過有些岩石在肉眼下很難鑒定,所以需要將岩石切片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才能區分.

7. 野外鑒定三大岩類的基本方法

岩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或岩屑組成的集合體。根據成因可把岩石分為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三大類。在野外觀察和描述地質現象時,首先必須識別構成各種地質現象的岩石類型,識別的正確與否將會影響到後面一系列工作的進行,所以常把三大岩類的野外鑒定方法作為一項重要的實習內容來訓練。對於地質工作者來說,在野外能否正確鑒定出各類岩石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必備的技能。由於在野外鑒定岩石受到條件的限制,因此,要鑒定出每塊岩石的確切名稱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對於一年級學生就更難了。但是,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規律,主要大類的區別還是較容易的。通過本次實習,學生必須達到在野外較熟練地區分三大岩類和識別一些常見岩石的要求。

在野外鑒定岩石名稱可按下列步驟進行:①觀察岩石的總體外貌特徵(構造),初步鑒別出屬於三大岩類的哪一類;②藉助放大鏡、小刀,觀察岩石的物質成分(礦物、碎屑物、膠結物);③根據岩石的結構特徵定出次一級岩石類型;④根據岩石的產出狀態定出岩石的名稱。例如,岩石在外貌上成層性很好,發育沉積層理,從而可確定為沉積岩;岩石由碎屑物和膠結物組成,可知是碎屑沉積岩;碎屑物主要為石英、長石,岩石具粗粒結構,所以岩石的名稱為粗粒長石石英砂岩。

(一)沉積岩

沉積岩是在表層地質作用過程中,經沉積、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分布於地表或近地表。

1.沉積岩的宏觀特徵

1)具有明顯的成層性,是一層層疊置在一起的,這一特徵是沉積岩的層理構造。它與岩漿岩的塊狀構造、變質岩的片狀構造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野外鑒定沉積岩的主要標志。

2)沿垂直層理方向,岩石的物質成分常有規律地變化,有時相同的物質成分會相間出現,組成多個沉積韻律。

3)常發育一些沉積構造,如交錯層理、水平層理等,以及一些層面構造,如雨痕、龜裂、波痕等。

4)在碎屑沉積岩中,物質成分可分為兩部分,即碎屑顆粒和膠結物。碎屑顆粒常是一些較穩定的礦物,如石英、長石、白雲母等,或者是岩石碎屑,通常它們具有一定的磨圓度。膠結物粒度很細,肉眼看不見顆粒大小,只見碎屑顆粒表麵包有一層很細的物質,其成分不同於碎屑顆粒,主要有鐵質、鈣質、硅質、泥質等。

5)化學沉積岩通常顏色較深,無碎屑結構,見不到礦物顆粒,緻密塊狀構造。

6)常含有生物化石或遺跡化石。

7)在地貌上,沉積岩出露地區常由陡壁和緩坡構成,並相間出現,沿層面方向形成緩坡。

2.沉積岩野外分類命名

野外採用成分-結構分類方案,不涉及岩石成因。首先按組成沉積岩的主要成分劃分大類,如陸源碎屑岩類;然後再根據結構劃分基本岩石類型(表3-1)。

表3-1 沉積岩野外分類方案

註:引自朱勤文編,1989,岩石學簡明教程,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二)岩漿岩

1.岩漿岩的宏觀特徵

岩漿岩是由岩漿或熔漿冷凝結晶或由火山碎屑物堆積而成的岩石,常具有以下特徵:

1)侵入岩無層理現象,具塊狀構造。噴出岩多具氣孔、杏仁、流紋等構造。這些構造是岩漿岩區別於其他岩石的重要特徵。

2)組成岩石的礦物成分較復雜,既有穩定的礦物,如石英、長石,又有在地表條件下不穩定的礦物,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黑雲母。

3)礦物顆粒不具磨圓度,具有特定的晶形。深成岩具全晶質結構,礦物顆粒之間為直接接觸,沒有像「膠結物」之類的物質。噴出岩具斑狀、似斑狀結構,斑晶常保存礦物自身的形態(棱、角明顯),完全不同於沉積岩的碎屑顆粒;基質為隱晶質、顯晶質或非晶質,其成分與斑晶基本相同。

4)侵入於沉積岩中的淺成岩,在產狀上與沉積岩一致或不一致。當不一致時,如岩牆,淺成岩很易鑒別出來。當一致時,如岩床、岩盤等,可根據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特徵加以區分。

5)岩漿岩中一般不含生物化石。

6)在地貌上,如果沒有構造的影響,它常形成波狀起伏的地形,而不會出現像沉積岩地區的陡壁和緩坡相間排列的現象。

2.岩漿岩野外分類命名

根據岩漿侵入到地殼中或噴出地表,可分為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相應地形成侵入岩和噴出岩。按照侵入深度,侵入岩又進一步分為深成侵入岩和淺成侵入岩,前者包括岩基和岩株,後者包括岩床、岩蓋、岩盆、岩牆或岩脈。噴出岩又分為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不同類型岩漿岩的野外分類命名往往採用不同的標准(朱勤文,1989;趙溫霞,2003;表3-2,表3-3,表3-4,表3-5)。

表3-2 深成侵入岩的野外分類命名表

註:引自趙溫霞,2003;表中Alf—鹼性長石;Pl—斜長石;Hb—普通角閃石;Prx—輝石;Ol—橄欖石。

表3-3 淺成侵入岩野外分類命名表

註:據朱勤文,1989,轉引自趙溫霞,2003;有修改。

表3-4 主要熔岩野外分類命名表

續表

註:據朱勤文,1989,轉引自趙溫霞,2003;有刪改。

表3-5 火山碎屑岩野外分類命名表

註:據孫善平,1986,轉引自趙溫霞,2003;有刪改。

(三)變質岩

變質岩是由原岩經變質作用形成的,因此,在物質成分及結構、構造等方面都比較復雜。概括起來,變質岩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具有一些特徵構造,如板狀構造、片狀構造、片理構造等,礦物常具定向排列。

2)具有一些特殊的變質礦物,如絹雲母、紅柱石、石榴子石等。

3)不同類型的變質岩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接觸變質岩分布於岩漿岩與圍岩的接觸帶上;動力變質岩沿斷裂帶分布;區域變質岩大面積分布,與大地構造單元的類型相關。

在野外通常根據構造、結構和成分,對變質岩進行分類,主要類型如下:

區域變質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變粒岩

接觸變質岩——大理岩、角岩、矽卡岩

動力變質岩——糜棱岩、碎裂岩

混合岩化變質岩——混合岩

(四)岩性描述的方法及內容

在野外除記錄一些地質現象和認識岩石外,還要對所見到的岩石進行岩性描述,以便自己和他人查閱。岩性描述的常規方法是先外觀、後內部;先總體、後局部。觀察要仔細,描述要認真,術語要准確。描述內容包括岩石的顏色、成分、結構、構造、產出狀態及時代等。

1.岩石的顏色

指岩石的總體外觀(新鮮面)的顏色。由於岩石出露地表,經風化作用後,它的表面顏色和新鮮面顏色常不一致,描述時須加以區分,如灰岩的風化面為灰白色,新鮮面為深灰色。有些岩石由於成分較復雜,顏色也較雜,描述時可以一種顏色為主,前面加上修飾詞,如淺紅色、黃綠色、灰黃色等;如果各種顏色平分秋色,可用雜色來形容。描述時還可採用類比法,如橘黃色、磚紅色、肉紅色等。

2.岩石的成分

指岩石的物質組成。不同類型的岩石,其物質組成相差很大,如花崗岩主要由鉀長石、

圖3-6 物質成分標准含量圖

斜長石、石英、黑雲母等組成;石英砂岩主要由石英組成等。無論是何種岩石,在野外描述時,除了描述主要礦物名稱外,還要描述各種礦物的相對含量。礦物含量的確定,常參照標准含量圖進行估測,見圖3-6。例如,花崗岩主要由鉀長石(35%)、斜長石(30%)、石英(25%)、黑雲母(4%)等組成。在野外,礦物成分的鑒定一般用肉眼或藉助於放大鏡、小刀、鹽酸、條痕板等進行,因此,要求學生記住一些常見礦物的鑒定特徵,如石英、鉀長石、斜長石、角閃石、輝石、黑雲母、石榴子石、方解石等,否則在野外要對這些礦物進行鑒定就束手無策了。

3.岩石的結構

指岩石組分的結晶程度、形態、顆粒大小及其相互關系。岩石的結構與成因密切相關,不同成因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結構,如碎屑沉積岩具碎屑結構,深成侵入岩具全晶質結構,大理岩具變晶結構。

結晶程度是指組成岩石的物質的結晶差異,分為晶質和非晶質,晶質又分為顯晶質(肉眼能觀察到礦物顆粒大小)和隱晶質(肉眼觀察不到礦物顆粒大小)。如深成侵入岩的花崗岩都是由結晶礦物組成的,它是全晶質的;噴出岩的安山岩是由部分的結晶礦物(斜長石、角閃石)和未結晶的物質組成的,它就是半晶質的;黑曜岩由未結晶的玻璃質組成,它就是非晶質的。肉眼區分隱晶質與非晶質的簡易方法是:隱晶質的岩石表面光澤較暗淡,斷面為參差狀;而非晶質的岩石表面常呈現玻璃光澤,斷面為貝殼狀。

形態是指組成岩石的礦物的外形,對非晶質就無形態可言了。在碎屑沉積岩中,形態實際上是指礦物或岩屑的磨圓度,描述時,常分為4個等級:稜角狀、次稜角狀、次圓狀、圓狀。在岩漿岩和變質岩中,常用自形、半自形和他形來描述礦物的形態。

自形是指礦物自然結晶的形態;半自形是指礦物部分具自然結晶形態,而其他部分為非礦物的自然形態;他形是指礦物無自然結晶形態(圖3-7)。

圖3-7 石英的形態

(1)自形;(2)半自形;(3)他形

顆粒大小是指礦物的粒徑。對於不同類型岩石,粒徑的劃分標准和等級不一樣。表3-6的結構是指礦物顆粒的絕對大小,如果岩石以某粒徑的礦物或碎屑占絕對優勢(>80%),就可以稱這種粒徑等級的結構。根據岩石礦物顆粒的相對大小,又可分為等粒和不等粒結構。不等粒結構中,常見的有斑狀結構和似斑狀結構。沉積岩分選性的差異實際上就表現出等粒和不等粒的特點。

4.岩石的構造

指組成岩石的物質成分的分布特點及排列方式。若礦物在岩石中均勻分布,沒有定向性,就稱為塊狀構造。在沉積岩中常見的有層理構造和層面構造,根據每個單層的厚度,又可進一步劃分出巨厚層(>1m)、厚層(1~0.1m)、中層(0.1~0.03m)、薄層(<0.03m)等。火山岩常見的有氣孔構造、杏仁構造、流紋構造。變質岩有片理構造。

5.岩石的產出狀態

指岩石的空間位置。岩漿岩的產出狀態分深成侵入體(岩基、岩株)、淺成侵入體(岩牆、岩床、岩盆、岩盤、岩鞍等)和噴出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的產出狀態就是指產狀。

6.岩石的時代

即岩石的形成時代。對於沉積岩,它產於何時代的地層中,地層的時代就是岩石的形成時代。若是岩漿岩可根據它與圍岩的侵入接觸關系、同位素測年或區域資料來確定時代。

表3-6 不同岩石的粒度劃分對比表(單位:mm)

岩性描述舉例:

花崗岩:風化面為淺灰色,新鮮面為肉紅色。主要礦物有鉀長石(35%)、斜長石(30%)、石英(25%)、黑雲母(4%)等。鉀長石、斜長石為半自形,粒徑以6mm為主;石英為他形,粒徑以3~6mm為主;黑雲母呈片狀。粗粒等粒結構,塊狀構造。

以岩株形式侵入於沉積岩中,根據測年資料形成於早白堊世。

(五)北戴河實習區常見岩石

1.沉積岩

1)石英砂岩:風化面為灰色,新鮮面為灰白色,主要礦物為石英(>95%),粗至細粒結構,塊狀構造,交錯層理發育,產於新元古代地層中。

2)長石石英砂岩:風化面為褐灰色,新鮮面為黃灰色,主要礦物有石英(45%)、長石(40%),中至細粒結構,塊狀構造,產於晚石炭世和二疊紀地層中。

3)泥質砂岩:風化面為褐灰色,新鮮面為灰黃色,砂粒成分以石英、長石、岩石碎屑為主,含較多的泥質,泥質砂狀結構,層理構造發育,產於晚石炭世和二疊紀地層中。

4)頁岩:風化面為褐灰色,新鮮面為灰黃、灰綠、黃綠色,成分以泥質、粉砂為主,泥質結構,頁理發育,產於晚石炭世和二疊紀地層中。

5)灰岩:風化面為淺灰色,新鮮面為深灰色,成分為碳酸鈣,局部重結晶形成方解石,砂晶、泥晶結構,塊狀構造,形成時代為寒武紀、早-中奧陶世。

6)竹葉狀灰岩:風化面為灰色,新鮮面為深灰色,成分為碳酸鈣,內碎屑結構,內碎屑的橫斷面為竹葉狀,平面為餅狀或圓狀、橢圓狀,層理構造發育,產於寒武紀和早奧陶世地層中。

7)泥質條帶灰岩:風化面為灰色,新鮮面為灰黃色,由薄層灰岩和泥質條帶互層組成,泥質結構,水平層理發育,產於寒武紀和中奧陶世地層中。

2.岩漿岩

1)石英正長岩:風化面為灰黃色,新鮮面為淺肉紅色,主要礦物有鉀長石(80%)、石英(7%),鉀長石自形或半自形,石英他形,次要礦物有黑雲母和角閃石(6%),似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為鉀長石,斑晶的中心為灰白色鉀長石,而外圍為淺肉紅色鉀長石。以岩株侵入,形成於燕山期。

2)輝綠岩:灰綠色,主要礦物為斜長石和輝石(>95%),具輝綠結構,塊狀構造,以岩牆侵入於石英正長岩中,形成於燕山期。

3)似斑狀花崗岩:風化面為灰黃色,新鮮面為淺肉紅色,主要礦物有鉀長石(40%)、斜長石(25%)、石英(25%),次要礦物為黑雲母(5%),似斑狀結構,斑晶為鉀長石,塊狀構造,以岩牆侵入於下奧陶統中。

4)黑雲母花崗岩:風化面為黃褐色,新鮮面為淺肉紅色,花崗結構、中粒結構,塊狀構造,形成於新太古代(

)。主要礦物為石英(20%~25%)、斜長石(20%~30%)、鉀長石(35%~60%),次要礦物為黑雲母(5%)等。石英呈他形粒狀,粒徑1~3mm;斜長石為半

自形-他形,粒徑3~4mm,鏡下觀察,晶體普遍發生絹雲母化,常被鉀長石交代成港灣狀、蠕蟲狀、縫合線狀等,部分斜長石被鉀長石、石英所交代,僅剩微量殘留;鉀長石為半自形-他形,大小2~4mm,鏡下觀察,晶體發生高嶺土化;黑雲母呈鱗片狀-不規則狀,大小不等,一般0.1~1mm,多褪色轉變為白雲母,少量發育綠簾石化。副礦物為榍石、磷灰石、磁鐵礦等。次生礦物為白雲母、綠簾石等。岩石風化強烈者,呈鬆散的沙粒狀。區域上,由於長期遭受風化,鉀長石、斜長石已轉變成高嶺土,使風化面呈灰白色。

5)正長花崗岩:淺肉紅色-黃褐色,半自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塊狀構造,局部似片麻狀構造,形成於新太古代(

)。主要礦物為鉀長石(微斜長石,40%~45%)、斜長石(被鉀長石所交代,多呈假象,10%~15%)、石英(35%~40%),次要礦物為黑雲母(<5%)等。鉀長石粒徑2~3mm;斜長石粒徑2~4mm;石英呈不規則狀,有時沿斜長石邊緣或穿孔交代,粒徑一般為0.5~2mm。長石普遍高嶺土化,黑雲母往往褪變為白雲母。副礦物有磁鐵礦、磷灰石、鋯石等。

6)輝石安山岩:灰色,斑狀結構,基質玻基交織結構,杏仁或塊狀構造,斑晶含量佔25%~30%,由0.3~1mm的斜長石和輝石構成,個別輝石被綠泥石所交代,基質由條狀斜長石、玻璃質(已脫玻化為隱晶長石)及微量磁鐵礦構成。副礦物為磁鐵礦。

8. 【高中地理】怎麼判斷岩石的類型(沉積岩、變質岩……什麼的)和它的形成過程。

從岩石學的角度,岩石只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沉積岩,第二種岩漿岩,第三種變質岩。如何判斷岩石的類型,有幾個小竅門。最好判斷的是沉積岩,沉積岩是在古代的盆地中形成的,一般是呈現出成層分布的特徵,只要其中有化石、波痕、泥裂,或者成層狀彎曲,一定是沉積岩。常見的沉積岩有砂岩、頁岩、灰岩等。岩漿岩是火山或地下岩漿作用的產物,也比較好判斷。常見的岩漿岩有花崗岩,就是有黑白顆粒相間的一種岩石,建築常用的材料,黑色的是角閃石,白色的是石英和長石,形成於地下深處。還有一種是含有蜂窩孔的岩石,是火山噴發岩,能漂浮在水面,叫安山岩。顏色比較深的一種岩漿岩是玄武岩。變質岩是岩漿岩或沉積岩在地下深處經過變質作用形成的一種岩石,比如大理石、片麻岩,比較少見。中國的幾大名山,華山是花崗岩、泰山花崗岩、黃山花崗岩,廬山變質岩。

閱讀全文

與地理怎麼判斷岩石類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