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規律名稱、影響因素
地帶性差異主要指陸地上的自然帶,沿緯線方向成一定寬度延伸,並按南北方向更替的帶狀規律性。
二、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
1.自然帶:陸地自然帶是指陸地不同地區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形成不同的氣候以及與之相應的植被、土壤類型,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環境。
2.不同空間范圍的地域差異性表現及其規律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表現: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這種地域分異以熱量為基礎,加上水分條件的影響。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表現: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呈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
原因:以水分條件為基礎,加之熱量條件的影響。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表現: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出現了自然景觀的依次變化。
原因: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
(4)陸地環境的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由於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陸地自然帶的分布不具備地帶性規律或者陸地自然帶地帶性規律表現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鮮明,稱為非地帶性。
2. 地理環境差異性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 從總體來看全球范圍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徵?不同的區域又有什麼特徵?
從總體來看,全球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具有整體性。不同的區域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
2、 全球性的地域差異主要是哪兩種?由此產生的地域差異最明顯的標志是什麼?
全球性的地域差異主要是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由此產生的地域差異最明顯的標志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具有明顯的規律性。
3、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形成基礎是什麼?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地表景觀和自然帶由赤道向兩極分異。
形成基礎是熱量。
4、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差異在分布上有什麼規律?在地球上是如何反映出來的?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差異沿著緯度方向變化由赤道到兩極的更替。
在低緯的熱帶雨林帶、高緯的苔原帶和針葉林帶橫穿整個大陸地帶,在中緯的一定范圍內的各自然帶形成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
5、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形成基礎是?地球上最典型的地區在哪裡?如何分異?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內陸遞減,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分異。形成基礎是水分變化。
這種變化在中緯謀區表現較為明顯,自然景觀呈現出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
6、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分異規律與哪些因素有關?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規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撥差異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遞變,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分異。分異的基礎是水熱狀況。
分異規律與緯度、高度等因素有關。緯度越低垂直分異明顯,高度越高垂直分異明顯
3. 我國不同地區地理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緯度位置不同;海陸位置的不同;地形地勢的差異;氣候的影響;人類和活動等等。
4. 地理差異的三要素有哪
(一)整體性
自然地理整體性是各地理要素牽一發而動全身,同一區域不同自然地理要素共同影響自然環境。自然地理要素為地氣水土生,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從整體性角度分析地理問題即從地形(地貌)地勢地理位置、氣候(氣溫、降水)、水(地表徑流、洋流)、土壤、生物多角度分析。
例如東北多濕地的原因,地勢平坦排水不暢,緯度高氣溫低蒸發量少,多條地表徑流匯入,地下多凍土,水分不易下滲,植被覆蓋率較高,涵養水源能力較強。
考查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思考對五要素的影響,例如分析某條河流徑流量下降對下游自然環境的影響。水量減少,入海水量下降,河流水位下降,補給地下水減少,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海水倒灌,導致土地鹽鹼化,土壤肥力下降,水量減小,搬運能力下降,河口三角洲形成速度減慢(土);對氣候的調節能力下降,空氣變乾燥,溫差增大(氣);生物多樣性減少(生);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沙化,海水侵蝕加強,海岸線倒退(地貌)。
(二)差異性
差異性是不同區域之間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涉及區域與區域的比較,在分析各地時需要因地制宜。差異性體現在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地帶性是自然帶分布符合理想狀況,不符合理想狀況為非地帶性。
1、地帶性
地帶性包括經度地帶性、緯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
(1)緯度地帶性
自然帶分布隨緯度有規律地變化,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苔原帶,主導因素是熱量的緯度分異。不同自然帶的判別應關注植物類型,例如樹木與灌木(2017全國卷,城市常綠綠化帶灌木叢),不同植物對熱量和水分要求不同。
(2)經度地帶性
植被由沿海向內陸有規律地變化,例如我國華北地區向西:森林—草原—荒漠。主導因素是水分,中緯度分異明顯。
(3)垂直地帶性
植被由山麓向山頂有規律的變化,主要由水熱組合條件差異導致、
垂直地帶性可考查帶譜問題,先看基帶(基帶反映緯度地帶性的氣候,可以輔助判斷山的位置),再看雪線(高山永久積雪的下線高度),關注陰坡陽坡的帶譜傾斜,結合直射點判斷半球和緯度位置。
5. 什麼是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請用你的話解釋
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最基本特徵是整體性和差異性。差異性是指全球陸地環境是統一的整體,它的不同地區,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地域性。
水平地域分異
(1)由赤道到兩極影響因素:太陽輻射,形成基礎:熱量,分布規律:大致與緯線平行,沿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方向延伸影響因素:降水,形成基礎:水分,分布規律:平行於海岸方向延伸,垂直於海岸方向更替垂直
地域分異規律:地表景觀隨高度發生有規律的更替現象,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成因:主要是山地隨海拔的增加,水分條件、熱量狀況及其,組合的垂直變化)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主要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
6. 我國不同地區地理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哪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些.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是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 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1、地理分區上: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2、氣候類型上:溫帶季風氣候(北)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南)的分界線.
3、溫度帶上: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的分界線.
4、自然帶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的分界線.
5、典型植被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的分界線.
6、土壤上:棕壤(北)和紅、黃壤(南)的分界線.
7、水文上: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8、干濕地區上:半濕潤地區(北)與濕潤地區(南)的分界線.
9、地形上: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10、一月份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經過地區.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12、農業:小麥主產區(北方旱作農業)與水稻主產區(南方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13、亞熱帶水果柑橘生長的北限(橘生南國).
7. 地理差異是指什麼
地理差異是指不同區域間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方面的區別。
地理差異可從兩方面來講: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
自然地理差異包括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湖泊、植被等差異。
人文地理差異包括居民、語言、宗教、文化、經濟、交通等差異。
8. 地理位置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差異
南北差異是指我國南方北方之間的差異,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氣候差異
南澇北旱。中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步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人文差異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產業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南宋起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農業發達,同時也是貿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更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經濟上的心態。
交通差異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建築差異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同時,東北地區由於降雪量較大,且積雪春天才能融化,為減輕積雪對屋頂的壓力,房屋頂高而尖的現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中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語言差異
南繁北齊。中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昆明雖地處南方,但語言分區為西南官話區,西南官話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飲食差異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來描述傳統上南北方地區飲食差異。南方人愛吃米飯和米粉,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同時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麵食也不排斥。華北的京津地區由於明清時期由南方漕運的糧食為稻米的緣故,飲食習慣上對米飯接受度大於華北其他地區。一般以米飯為主食的東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區將米飯簡稱為「飯」;而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以麵食為主的地區一般會把米飯簡稱為「米」,「炒飯」即稱「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種小吃。
體質差異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中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中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9. 地理現象的形成及原因
1.現象:早穿皮襖午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原因:在沙漠地區,沙子多、水少,而沙子的比熱容小,所以晝夜溫差大沙漠地區不保溫,早上的時候因為沒有熱量保存,所以很冷。而太陽升起後,沙子又被曬得很熱,早晚溫差可達30多度。到了下午太陽下山,溫度又迅速下降。所以才形成了這種現象。 所以會有早穿皮襖午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現象
2.現象:兩極極晝現象和夏天晝長夜短現象
原因:這是由地球公轉和自轉所造成的
3.現象:山上比山下涼快
原因: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度
4.現象:山南山北氣候不同
原因: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5.現象:大樹底下好乘涼
原因:綠地能降低環境的溫度,是因為綠地中園林植物的樹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陽輻射帶來的熱能(約20-50%),更主要的是綠地中的園林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植物吸收輻射的35-75%,其餘5-40% 透過葉片),吸收環境中的大量熱能,降低環境的溫度,同時釋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環境空氣的濕度(18-25%),對於夏季高溫乾燥的北京地區,綠地的這種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們生活的舒適度。
6.現象:厄爾尼諾現象
原因:東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區的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區東南信風的消失,西太平洋赤道地區的熱水向東部擴散,(由上述三種現象引起的一系列氣候反常。
7.現象:極地地區發現煤田
原因:板塊運動:原來處於低緯度的大陸,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後來由於大陸的漂移到了南極地區
8.現象: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
原因:板塊運動:東非大裂谷地處生長邊界
9.現象:夏天海邊比陸地涼快,冬天海邊比陸地溫暖
原因:海陸熱力差異
10.現象:台灣海峽海底發現森林遺跡和古河道
原因:由於海路變遷,使得原來的陸地變成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