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蘇北部的灌河是地上河還是地下河
既不是地上河,也不是地下河。
灌河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北部、連雲港市南端,是蘇北地區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幹流上沒有建閘的黃金入海通道。幹流全長74.5千米,一般河寬350米,水深7-11米。西接六塘河諸水,內可以經鹽河、京杭大運河通達長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黃海、東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與日本、韓國通航,具備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陸相通的良好集疏運條件。由於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資源優勢,專家稱灌河可與德國的萊茵河、英國的泰晤士河媲美,是"蘇北的黃浦江"。
地上河:黃河下游游盪在華北平原上,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平均高出兩岸地面4~5米以上,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地下河
灰岩地區地下水沿裂隙溶蝕而成的地下水匯集和排泄的通道。地下河的分布深度常和當地侵蝕基準面相適應,由於不透水層的阻擋,或者第四紀地殼上升幅度大於溶蝕深度,地下河則高於當地侵蝕基準面,形成懸掛式的地下河。中國廣西岩溶區的地下河 ,按其發育階段和形態特徵分成 3 類:①與當地侵蝕基準面相適應的地下河,多分布在主要河流的兩岸,規模大,水量豐富,地下河水面與地面高差不大。②穿山式地下河,河的水面與地表河的水面等高,往往是連接相鄰兩溶蝕盆地中地表河的通道。③懸掛式地下河,規模較小,分布在峰林窪地區,主要是受隔水層的阻擋形成的。
『貳』 2009年在江蘇省淮安市的一條河流上建成我國第一個南北方分界線標志,該河是()A.黃河B.長江C.海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明顯的差異.秦嶺淮河主要是:四大區域中,南方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一月份零攝氏度等溫線通過的地方;800mm等降水線通過的地方;溫度帶中,暖溫帶與亞熱帶分界線;干濕地區中,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分界線;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分界線;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河流有冰期與無冰期的分界線;水稻與小麥雜糧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等;由此可見題目中所說的我國第一個南北方分界線標志,該河是淮河.
故選:D.
『叄』 南北分界線到底是淮河還是長江
南北分界線一般都說是秦嶺—淮河,因為在氣候(降水、氣溫)植被、耕作制度等都有差異的,而長江只是一條江而已,不能作為我國南北分界線的, 最重要的分界線的原因是因為氣候的原因的,具體的 你可以參考我國氣候分布圖
『肆』 江蘇省的地理位置,非常感謝 (
省情總括
江蘇簡稱蘇,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州,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東瀕黃海,西連安徽,北接經濟強省山東,東南與富庶的浙江和上海毗鄰。全省總面積10.26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1%。其中平原面積7.06萬平方千米,水面面積1.73萬平方千米。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截至2009年末,全省轄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連雲港、淮安市、鹽城市、揚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宿遷市等13個地級市,55個市轄區、26個縣級市、25個縣。省會南京市。 江蘇以地形地勢低平,河湖眾多為特點,平原、水面所佔比例之大,在全國居首位。主要有蘇南平原,江淮平原、黃淮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全省耕地面積474萬公傾(2006年)。全省境內河川交錯,水網密布,長江橫穿東西400多千米,大運河縱貫南北690千米,西南部有秦淮河,北部有蘇北灌溉總渠、新沭河、通揚運河等。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太湖和洪澤湖為全國五大淡水湖。全省海岸線長954千米。 全省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徵,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大致以淮河—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形
江蘇地處江淮平原,地形以平原為主,江蘇省的平原面積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70%以上,主要有蘇南平原、蘇中江淮平原、蘇北黃淮平原組成。 蘇州高新區
江蘇地形地勢低平,河湖較多,平原、水面所佔比例較大,成為江蘇一大地理特點。 江蘇是全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佔全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雲台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連雲港的市郊雲台山玉女峰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江蘇第二高山:宜興市張渚鎮嶺下村黃塔頂,最高峰海拔611.5米,蘇南山區第一高峰。位於徐州市區東北40公里賈汪區境內的大洞山,海拔361米,又名茱萸山、九十九頂蓮花山,屬淮陰山脈,周圍大小100餘山頭,連成一氣,森林、灌叢、灌節叢、衡疏四種植被300多種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綠濤洶涌,被徐州市列為生態自然保護區。
水文
江蘇跨江濱海,河湖眾多,水網密布,素有「水鄉江蘇」之稱。 全省大部分地區水系相當發達,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條,陸域水面面積達1.73萬平方公里,水面所佔比例之大,在全國各省中居首位。其中尤其以長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長江以北的里下河平原,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網狀,分布極為稠密,為大面積的水網密集地帶。 長江是流經江蘇最大的河流,呈東西向橫穿江蘇,省境內長度425公里,將江蘇省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在江蘇省境內,長江的支流有江蘇省西南部的秦淮河,在南京市匯入長江。 在歷史上,淮河曾經流過江蘇省北部,注入黃海,也是中國傳統的南北分界線。不過,自1194年以後黃河奪取淮河河道入海,雖然黃河在1855年又再度向北注入渤海,但是淮河已經無法經由原河道入海,而是主要由洪澤湖、高郵湖、京杭大運河注入長江。淮河故道(也是黃河故道)今日水量不大,其南側不遠處開鑿了蘇北灌溉總渠。
氣候
江蘇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江蘇省各地平均氣溫介於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7月份為最熱月,沿海部分地區和里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 全省春季升溫西部快於東部,東西相差4-7天;秋季降溫南部慢於北部,南北相差3-6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省耕地面積7353萬畝,佔全國的3.97%,人均佔有耕地0.99畝。沿海灘塗890多萬畝,是重要的土地後備資源。 水資源 江蘇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降雨年徑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間。本省地處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長江橫穿本省南部,江水系本省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有太湖、洪澤湖、雲龍湖、高寶湖、駱馬湖、微山湖(南四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運河、淮沭河、串場河、灌河、鹽河、通榆運河、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等各支河,河渠縱橫,水網稠密。本省平原地區廣泛分布著深厚的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下水源豐富。全省地下水總量對農灌具有開采意義的是徐淮淺層水約29.57億立方米/年,供墾區及海塗開發,人畜飲用的沿海深層地下水5.85億立方米/年。 礦產資源 越過玄武湖遠眺南京夜景
全省地跨華北地和揚子准台兩大地質構造單元,有色金屬類、粘土類、建材和稀有金屬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源的特色和優勢。目前已發現的礦產品種有133種,已探明儲量的65種,其中建材、粘土等34種單礦儲量列全國前十位,鈮鉭礦、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8種礦產保有儲量列全國第一位,連雲港市東海縣被稱為「中國水晶之都」。 生物資源 全省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約有850多種,尚有可利用和開發前途的野生植物資源600多種。水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東部沿海漁場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呂四、海州灣等四大漁場,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水產品。內陸水面有2600多萬畝,養殖面積1200萬畝。有淡水魚類140餘種,是全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被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魚、銀魚、白蝦,都是水中珍品,盱眙更是被稱為「龍蝦之都」。 魚米之鄉 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糧食、棉花、油料等農作物幾乎遍布全省。種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蔬菜80多個種類、1000多個品種,江蘇蠶桑聞名全國,名茶有「碧螺春」、「雲台山雲霧茶」、"蘆蒿茶"、「雨花茶」等。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
『伍』 江蘇省的蘇北和蘇南以什麼為界限劃分的
蘇北與蘇南的分界線是長江。
蘇南:蘇州、無錫、常州、鎮江。
蘇北:揚州、泰州、南通、徐州、連雲港、鹽城、淮安、宿遷。
江蘇的蘇南、蘇中和蘇北是按照地理位置進行劃分的,江蘇省北部的城市屬於蘇北,江蘇省中部的城市屬於蘇中,江蘇省南部的城市屬於蘇南。
地理上,長江以南稱蘇南,但是南京地位特殊,一般不稱蘇南城市。長江以北,淮河-洪澤湖-蘇北灌溉總渠以南地區稱蘇中,但鹽城一般作為蘇北城市來劃分。淮河-洪澤湖-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稱蘇北。
江蘇省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屬東亞季風氣候區,處在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過渡地帶,氣候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
習慣上,江蘇省將長江以南劃分為蘇南地區,將淮河以北稱為蘇北地區,而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則屬於蘇中地區。
(5)江蘇省北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什麼河擴展閱讀:
1、江蘇濕地資源豐富,江蘇濕地面積為282.19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195.32萬公頃,人工濕地86.87萬公頃。濕地的分布,沿海以近海與海岸濕地為主,蘇南以湖泊、河流、沼澤類型為主,里下河地區以河流湖泊為主,蘇北以人工輸水河與運河為主。
2、江蘇省東瀕黃海,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呈十字形貫穿江蘇省,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水網密布,水運歷來在江蘇省的交通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江蘇省絕大部分城市歷史上均是依託水運優勢得以發展繁榮。
『陸』 中國以什麼分界南方和北方
秦嶺淮河一線,「秦嶺淮河一線地理意義:1、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2、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3、秦嶺-淮河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分界線,也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4、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秦嶺—淮河是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淮河發源於的桐柏山,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縣三江營注入長江,河道全長1 0 0 0公里。所以秦嶺淮河一線穿過甘肅、四川、陝西、河南、安徽、江蘇6 個省份.
『柒』 請問:在中國南北分界線,即秦嶺淮河一線的劃分後,江蘇各市哪些屬於南方,哪些屬於北方
自然地理單純秦嶺-淮河分,徐州,宿遷,連雲港以及鹽城北部,淮安北部屬北方;文化上分,徐州,宿遷,連雲港是北方,宿遷南部和連雲港中南部有一片海泗(淮海)方言文化區可以看成是南北過渡的地區,而蘇北的鹽城和淮安則是正宗江淮文化,江淮方言(淮揚片)的城市,屬南方。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我國南北分界帶的西段秦嶺,冬季阻擋了北方冷空氣,因而在嶺北為典型暖溫帶情況下使嶺南成為典型亞熱帶(能生長同緯度淮河兩岸不能生長的柑橘等亞熱帶指標植物)。但是,秦嶺分界也並非一條線。
因為秦嶺南坡約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亞熱帶,而秦嶺山脈兩坡千米等高線間的寬度,也就是分界帶的寬度也大約有90-110公里。而且,在歷史上南北分界帶是隨氣候變化而南北移動的。如果全球持續變暖,亞熱帶北界將來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黃河的中、下游地區。
在中國南北分界帶上,順經度各段中點的連線,稱為南北分界線。此線的走向為,西起與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嶺余脈(E104°15′、N32°18′),經四川省的平武縣、青川縣,甘肅省的文縣、康縣,陝西省的寧強縣、略陽縣、勉縣、留壩縣、城固縣、洋縣、佛坪縣、寧陝縣、鎮安縣、
旬陽縣、商南縣,湖北省的鄖西縣,襄陽市、棗陽市,河南省的南陽市、西峽縣、淅川縣、內鄉縣、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桐柏縣、泌陽縣、確山縣、息縣、駐馬店市、汝南縣、平輿縣、新蔡縣,安徽省的臨泉縣、阜陽市、利辛縣、鳳台縣、淮南市、懷遠縣、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區約4.67公里)、五河縣,江蘇省的泗洪縣、洪澤縣、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區約5.68公里)、漣水縣、阜寧縣、濱海縣、射陽縣等44個縣(市)蜿蜒而下,止於東海海濱(E120°21′,N34°05′),總長度約1666.28公里。
『捌』 地理盲求知識,江蘇的南北分界線在哪
以淮河為界。
『玖』 淮河是一條怎樣的河
淮河在古代是中國的「四瀆」之一。古人看重四瀆,關鍵在於四瀆對於華夏文明的發展起著比其他河流更為重要的作用。淮河流域文明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蚌埠塗山一帶,自古而今流傳著「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等古史傳說,文獻《左傳》《史記》等也記錄了「禹會諸侯於塗山」「夏之興焉以塗山」等歷史事件。
黃河有河伯,長江有奇相,濟水有仙姑,淮河水神則為無支祁。無支祁神話與大禹治水的傳說緊密聯系在一起,相傳無支祁曾被大禹鎖在龜山(在今盱眙境內)之下。故鄉淮安的明代大文學家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其中孫悟空的藝術形象就取材於無支祁。
文章圖片2
[2]無支祁鐵像(宋代)
除了神話傳說,淮河因其重大的軍事和政治意義,在南北分裂時期成為屏蔽東南的「水上長城」,可稱為戰神祭壇之地,誕生了無數英雄人物。
文章圖片3
[3]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淝水之戰
據統計,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200餘次戰役,發生在淮河流域的就要佔去1/4。抗日戰爭中的台兒庄戰役、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也發生於此。
梁啟超曾說;「淮河流域陽開陰合,為我國數千年來政治史的中心,其代產英雄,龍跳虎卧,為吾國人物史的代表。」淮河人民敢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自拉開了中國歷史上農民大起義序幕的大澤鄉起義至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序幕的小崗村「包產到戶」代代相傳。
l 說不清楚的下游
歷史上的淮河與長江、黃河一樣,有獨立的出海口。自1194年黃河奪淮,淮河入海水道不斷受到侵蝕,淮河開始與黃河共用入海水道;1851年淮河被迫南下入長江;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由山東入海,結束了長達700餘年的奪淮歷史,淮河也從此失去了獨立的入海通道,行至三江營後攜長江入海。
黃河長期奪淮,使得淮河下遊河道阻滯淤高,變成了懸於地上的「廢黃河」(黃河故道),也成為了淮河幹流與沂沭泗水系的分水嶺。
文章圖片4
[4]廢黃河是黃河奪泗入淮而形成的一條高水河道,黃河北流後為淮河水系
尾閭不暢導致淮河流域災害頻仍,也影響了長江下游的安全和發展。1951年蘇北灌溉總渠開挖,歷時6個月完工,它是一條從洪澤湖至黃海、以灌溉為主結合排洪的乾渠。1998年淮河入海水道開挖,2003年濱海樞紐通水。從此,淮河有了獨立的排水入海通道,防洪、灌溉能力得到提升。它同蘇北灌溉總渠平行,緊靠其北側,形成二河三堤的基本格局。
文章圖片5
[5]亞洲第一水上立交——淮安水利樞紐(位於京杭運河與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交匯處)
自此,淮河自洪澤湖以下一分為三,入江水道借長江下游注入東海,與其說是淮河的下游,不如說是長江的一條支流;蘇北灌溉總渠流量有限,重在灌溉,難以稱得上為下游;入海水道可以說是淮河獨立的通道,但它重在抗險防洪,在平常的日子裡水量遠不及入江水道。因此,終究難以說清何為下游,淮河就是一條既有下游又沒有下游的河。
值得一提的是,黃河長期奪淮也使得淮河流域的面積不斷擴大:一是黃河奪淮大大推動了蘇北海岸線的東擴;二是黃河下游兩岸金堤連綿,沒有支流注入,本屬於黃河流域的部分土地就歸入淮河流域了。如此一來,這是否算是奪了黃河的流域呢?
l 不同於秦嶺的南北分界線
淮河、秦嶺一線歷來是我國公認的天然分界線,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說。然而,秦嶺、淮河之南北分界的意義其實不盡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