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理裡面說的季風氣候是什麼意思請用通俗易懂的解釋向我解釋一下
是這樣的,一般熱帶的氣候類型才是全年高溫,比如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這里的干濕和旱雨是有區別的,乾季不如旱季降水少,濕季不如雨季降水多,所以熱帶季風氣候比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季節變化更大,夏季降水更集中
❷ 對地理比較感興趣,推薦幾本通俗易懂且內容豐富的書吧,最好是地質的
其實古文也有很有意思的,但是讀起來費勁。
我覺得比較吸引讀者通俗易懂的是《中國國家地理》,是雜志。紙質很好,圖也很吸引人,文章有旅遊日記這樣輕松的,也有包含著深深思索的,很不錯!而且內容豐富,中外古今,名山大川,歷史古跡都有,很有啟發呢!我常看的!現在各種有關的雜志都還可以看看。 圖說天下系列還不錯。
圖說天下-中國最美的100個地方
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中國最美的地方精華特輯-西藏
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中國最美的地方精華特輯-雲南
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環球國家地理歐洲
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環球國家地理亞洲-大洋洲
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全球最美的100度假天堂
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全球最美的100個地方
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 全球最美的100國家公園
圖說天下 國家地理系列 全球最美的100浪漫之城
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全球最美的100魅力古城
地質方面的書研究型的較多,從興趣出發的話,這些書就有些死板無趣了。像《地質評論》、《中國地質學會志》和《某某地考察地質報告書》這樣的應該你不會喜歡吧。
譚其驤的書也可以看看,挺權威的。
《人生不得不去的50個地方》,有兩本,中國風情一本,外國風景一本,很漂亮。裡面有彩圖,有人文風情簡介,地理知識等等,很不錯的。值得一看。
還有一些文學味道濃的,像《大地散步》、《名家人文地理》系列旅遊文化書等等,在優美的文字與意境中感受人文地理的美好,很陶冶的!
目前就是這些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嘿嘿!
❸ 求高中地理學習總結及答題的方法,要求通俗易懂、直擊要害 分沒有,錢不是問題
高中地理包括區域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自然災害。對於中國地理主要記住中國的地形,通過畫圖就可以記住中國的地形地貌,中國自然地理最主要的是記住幾個重要的知識點,例如秦嶺淮河分界線的代表意義,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所在地發源地流經地,中國的氣候分布等。對於世界地理你需要記住世界的各個國家的分布,地形,經維度,氣候特徵,主要的河流山脈。還有各大海域海峽的形狀名稱功能。還有世界氣候分布,洋流季風的影響等,對於人文地理即對地區的經濟人口文化進行分析記憶,自然災害要記住世界幾大自然災害帶,災害的種類發生的條件及怎樣預防急救,最主要的還是圖形結合。學地理最主要的就是看地圖畫地圖。我是學文的自己的小經驗,希望這些能對你有用
❹ 關於地理的問題
通俗易懂版
因為太陽只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跑,最北不會超過北回歸線,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太陽不在它的南方又在哪裡?!
為什麼北半球夏半年太陽東北升西北落而不是東南升西南落呢?
則由於地球是斜著的。具體情況看看地球儀吧,一看就懂!
❺ 通俗易懂 地理研究什麼
最外邊的線圈是1000,隔了一條的線圈是2000,兩個相差1000,說明中間那個是中點,每條等高線之間的差是500,以此類推,1000,1500,2000,那麼最裡面的等高線就應該是2500,B在2500裡面也就是上面,所以會再高一點,因此只有D最符合
❻ 關於地理的基本知識
關於地理的基本知識: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❼ 地理中的區位和區位因素是什麼啊誰能用通俗易懂的講給我
區位因素: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區位單位是經濟區位的布局主體),不同的區位上,人口分布、市場供求、資源分布等狀況不同,從而其區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異,區位單位的布局狀況也就不同。 一般有3大類:第一是農業,第二是工業素,第三是交通 1,農業區位因素: 自然條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技術條件:冷藏、良種、化肥、機械。 2, 工業區位因素:比較多 我列舉幾個你應該就能明白 原料指向,能源指向,勞動力指向,市場指向,技術指向和環境指向 3,交通區位因素 這個比較復雜 總體上我說下 鐵空水航管五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其次是交通線路 還有什麼港口建設的條件 氣候對交通的影響 等等 所有和交通有關的都是 懂沒? 不懂繼續問
❽ 初學地理,如何入門
地理學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指導作用,那麼對於初學地理者如何入門呢?
第五:要理論聯系實際,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常識後,還要盡量結合實際的去對比運用。每到一地,要結合理論知識,查看龍的生,旺,死,絕,水口在羅盤的某個字上,或是天干或是地支,或者是天干幾分,地支幾分都一定定準確。另外還要查看穴前四周山峰,哪個山峰是貴人峰,哪個山峰是馬峰。祿峰的用線從羅盤的具體方位上牽開看準確,結合山向判斷是處在生,旺,墓,養的具體方位,再確定立什麼山向,這樣立向就比較准確了。
❾ 地理,地理
五島效應
城市的熱島效應,干島效應,濕島效應,雨島效應和渾濁島效應。
根據設在城區和其周圍郊區的氣象站同時間觀測資料表明,城市氣候與郊區相比有「熱島」、「干島」、「濕島」、「渾濁島」和「雨島」等「五島」效應。 除了大家熟悉的「熱島」,「干島」指城市水汽壓的平均值與同時期周圍郊區平均水汽壓相比較,城區低於郊區,呈現出「城市干島」效應。「濕島」指城區平均水汽壓高於同時刻的郊區平均水汽壓,出現明顯的「城市濕島」。「渾濁島」指由於城市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居民爐灶等排放出的煙塵污染物比郊區多,造成城區的低雲量多於附近郊區,這就使得城市的散射輻射比郊區強,直接輻射比郊區弱,大氣的渾濁度顯著大於郊區。
詳解:
熱島效應:
一個地區的氣溫高於周圍地區的現象。用兩個代表性測點的氣溫差值(即熱島強度)表示.城市熱島效應就是一種城市氣溫比郊區高的現象。隨著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城市的熱島效應越來越明顯。而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現代化的大城市中,除了數百萬人日常生活所發出的熱量,還有工業生產、交通工具散發的大量熱量。另一方面,城市的建築群和柏油路面熱容量大,反射率小,能有效地儲存太陽輻射熱。據估算,城市白天吸收儲存的太陽能比鄉村多80%。到了晚上,城市降溫緩慢,因此夏季前半夜便仍感悶熱。城市熱島效應就是城市化的發展導致城市中的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這種現象。在氣象學近地面大氣等溫線圖上,郊外的廣闊地區氣溫變化很小,如同一個平靜的海面,而城區則是一個明顯的高溫區,如同突出海面的島嶼。由於這種島嶼代表著高溫的城市區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熱島效應不僅使城市的氣候發生了變化,還帶來嚴重的污染,成為影響城市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熱島效應也愈發明顯。概括起來,城市熱島的形成主要有四個原因:首先是人工建築物的影響,如混凝土、柏油路面以及各種建築牆面。這些人工建築物吸熱快而熱容小,在相同的太陽輻射條件下,其表面溫度明顯高於綠地和水面。其次是城市大氣污染。城市中機動車輛、工業生產及人群活動產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煤灰和粉塵等,這些物質可以吸收環境中熱輻射的能量,產生眾所周知的「溫室效應」,從而引起大氣的進一步升溫。 三是人工熱源的影響。日益增加的工廠、汽車、空調、冰箱等人工排熱器在消耗掉大量能源的同時,還在不停地向外「傾瀉」著熱量,使城市的「體溫」一再升高。四是城市綠地和水體的減少。隨著城市中建築、廣場和道路的大量增建,綠地、水體等自然因素卻相應減少,吸熱少了,緩解熱島效應的能力自然就被削弱了。
干島效應:
英文名稱
干島效應∶DryIslandEffect 拼音:ɡān dǎo xiào yīnɡ
定義
與熱島效應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於城市的主體為連片的鋼筋水泥築就的不透水下墊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經人工鋪設的管道排至他處,形成徑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時城市近地面的空氣就難以像其他自然區域一樣,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中獲得持續的水份補給。這樣,城市空氣中的水分偏少,濕度較低,形成孤立於周圍地區的"干島"。
多霧是熱島和干島效應 據新華社電上海似乎進入了一個「霧月」。12月中旬上海已接連拉響4次大霧警報,其中13日早晨在不到一小時內連拉兩次警報,預警級別直達最高等級的黑色警報。15日又是輕霧迷漫。市民們發現,上海的迷霧天出現了新特點:即郊區霧氣重,城區霧氣淡。氣候專家表示,這裡面折射出上海城區的熱島和干島效應。 氣候專家徐家良對此作了具體解釋,城區鋼筋水泥的建築物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高,市區全是水泥路面的「天下」,很難有土壤地皮的位置,水面積也十分有限,城區的熱島效應已十分明顯。市區與遠郊的年平均氣溫已相差1.5℃至1.6℃,城鄉溫度差在秋冬季表現得最為明顯。由於城區相對氣溫較高,夜間輻射降溫的程度不足,就較難形成大霧。 此外,上海城區還有一個「知名度不及熱島效應」的「干島效應」。城區密密的水泥路面阻斷了空氣中水汽的循環,地面難以多量地吸收水分,也就不能大量地釋放水分,所以城區的空氣水分含量相對郊區要低,空氣相對較干。沒有充分的水汽條件,也較難形成大霧。
根據1984~1990年上海城區測站和郊區測站對空氣的水汽壓和相對濕度觀測資料統計,年平均值都呈現城市干島,中心分別在南市區與黃浦區,相似熱島中心位置。
干島強度以水汽壓衡量,7~9月最大,5月和10月次之,12月至次年2月最小。如以相對濕度衡量,則9~10月為最大,4~5月次之,6月梅雨期最小
濕島效應:
上海市區各月的夜間都有可能出現強度不等的濕島。出現次數和種類以1月為最,但其強度偏弱。7、8月其次,其種類較少但強度甚大。春秋兩季介於冬夏之間,具有過渡性質。
濕島的種類有凝露濕島、雨天濕島、霧天濕島、結霜濕島和雪天濕島等。
市區夜間經常出現凝露濕島,天氣穩定又無低雲、風速較小的夜間,郊區降溫快,結露多,空氣中水汽大量析出,水汽壓即迅速降低;市區因熱島效應,氣溫較高,結露量較少,空氣中水汽壓高於郊區,形成城市濕島。上午溫度上升後,露水蒸發,郊區空氣中濕度迅速增加,市區轉為干島。凝露濕島以8月最多,7月和10月其次,4月和1月較少。
雨天濕島是降雨時及停雨後,因市區熱島效應使蒸發量比郊區大,空氣中水汽含量比郊區多。雨天濕島以4月最多,7月次之,8、10兩月再次之,1月最少。
霧天濕島常是在有霧時,霧滴與周圍空氣間進行水分交換,市區較暖,飽和水汽壓較高,能容納的水汽量較郊區為多,形成霧天濕島。
結霜濕島是市區有強熱島時,結霜量小於郊區,空氣中的水汽壓比郊區大,形成結霜濕島。
雪天濕島的形成與雨天濕島相似,但因氣溫低、熱島效應小和風速稍大等,其濕島強度較弱。
雨島效應:
大城市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加之盛夏時節,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
城市上空懸浮顆粒物多,遇到暖濕氣流,凝結核多,易形成局地暴雨。
城市渾濁島效應:
是指由於城市大氣中的污染物質比郊區多,凝結核也多,低空的熱力湍流和機械湍流又比較強,因此造成城市的日照時數減少,太陽直接輻射大大削弱,其能見度也小於郊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