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非洲南端的風向,風速一年不同季節是怎麼變化的成因是什麼為什麼非洲南端風力那麼大,風速那麼快
非洲南端大概位於南緯三十到四十度之間,理論上是地中海式氣候。夏季(1月左右)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炎熱乾燥,下沉氣流明顯,風力不大。冬季(7月左右)受西風帶控制,盛行西北風。風力很大。
由於非洲南部陸地面積不大——地理學上稱作"大陸缺失",西風在寬闊的大西洋洋面沒有阻擋,風力強盛。
至於西風帶的形成原因相信你知道。
答案僅供參考。
❷ 為何東北地區的風會這么厲害地理上該如何解釋春風和秋風為何如此猛烈
由於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范圍的、風向隨季節有規律改變的風,稱為季風。形成季風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質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由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大陸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為周期的大范圍的冬夏季節盛行風向相反的現象。分為夏季風和冬季風。我國處於東亞季風區內,表現為: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有很大差別,甚至相反。冬季盛行東北氣流,華北—東北為西北氣流。夏季盛行西南氣流。
❸ 青藏高原為什麼風能豐富用地理知識回答(詳細)!!!
應該是風能比水能豐富。因為青藏高原雖然落差大但降水少。因為青藏高原海拔高,由地形產生了高原氣候(高壓)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卻是在低壓控制范圍內。所以氣流由高原向四周地勢低處流動,這就是青藏高原多風的原因,風多,風大,風能資源自然豐富
❹ 青藏高原風大的原因
青藏高原風大的原因?
青藏高原上多大風的原因是什麼風的形成是和氣壓梯度力緊密相關的,而氣壓梯度力的大小和溫差有很大關系。
青藏高原海拔較高,空氣稀薄,植被較少,以戈壁和草原為主,地面的比熱容比較小,在白天日照情況下升溫劇烈,在夜間迅速散熱變成冷源,晝夜溫差大,所以風就很大。
青藏高原這一獨特的高原風光的主要成因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平常的季風很難能影響該地區,所以形成了獨特的高原山地氣候,這種氣候形成了自己的環境。
青藏高原為什麼風能資源豐富誰說青藏高原風能資源豐富?不對。
青藏高原因為海拔高,空氣稀薄,雖然風力強、風速高,但風的能量密度低,風能質量不算好,在國內只算是三類可利用區,遠遠比不上沿海地區和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只有幾條風帶所在地區還湊合。
在沿海和低海拔地區適用的水平軸風力發電機在青海就不好好轉。雖然風速甚至高於沿海地區也不行。
青藏高原高寒地區風沙化形成原因?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約300—400萬年內,青藏地區大面積大幅度地擡升至現在的高度,經歷了由低海拔熱帶、亞熱帶環境向高寒環境發展的劇烈演變,除受到全球性冰期與間冰期氣候冷暖波動的影響外,海拔高度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所產生的變化也起著主導的作用.因而,在我國形成了青藏高原區、西北乾旱區與東部季風區三大自然區並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徵方面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差異.(一)地勢高亢、歷史年輕青藏高原的形成與地球上最近一次強烈的、大規模的地殼變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密切相關,表現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且有許多超過雪線、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在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總輪廓中有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級地勢階梯,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由此向東逐級下降,最後經由我國東部低地及淺海大陸架沒入太平洋海盆.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強烈,高原南部及東南部是頻繁的地震區,又是強大的地熱帶,擡升運動一直延續至今.在高原邊緣普遍存在著地勢擡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縱剖面有幾個顯著的裂點與谷中谷的形態.其它如寒旱化趨勢增強、湖泊消退、水系變遷、內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簡單、礦物風化程度淺等都顯示出高原自然地理過程的年輕性.(二)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日較差大空氣稀薄、大氣干潔的青藏高原上,太陽總輻射高達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緯低海拔地區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導致的相對低溫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10——15℃,與我國溫帶地區大體相當.暖季,我國東部夏季風盛行,最熱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30℃之間,且南北差異不大,唯獨青藏高原成為全國最涼的地區,7月平均氣溫竟與南嶺以南的1月平均氣溫相當,比同緯低地降低15—20℃.與同緯低地相比,高原上氣溫日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與高山的特色.因受強烈大陸性氣候的影響,氣溫年較差也不小,或與我國同緯低地接近,表明它與熱帶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溫度特點.因此,盡管氣溫較低、氣候寒冷,但由於形成低溫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陽輻射強和顯著的熱力作用,高原上的溫度條件對自然地理過程及植物生長發育而言,和高緯低海拔區域的相同氣溫數值有著不同的意義.(三)冰雪與寒凍風化作用普遍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於冰川、凍土的發育和獨特的冰緣與寒凍風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現代冰川發育,佔全國冰川面積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紀古冰川地貌遺跡廣布於極高山區周圍,部分地區還成為景觀的重要要素.凍土在高原上廣泛發育,其中多年凍土連續分布於高原中北部,厚達80—120米,成為中低緯巨大的凍土島.據研究,這里的凍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氣候的產物.因此,從冰川凍土發育的角度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沒有脫離冰期.強烈的太陽直接輻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氣白晝強烈增溫,但夜間冷卻迅速,一年內有較長時間出現正負溫度的交替變化.因而,冰緣融凍作用及寒凍風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過程中有重要意義.(四)高原動植物地理和生態適應現象青藏高原上動植物區系分屬於不同的系統,動物方面高原內部屬古北界區系,東南部屬於東洋界區系;植物方面相應地分屬於泛北極區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即歷史古老的喜暖溼成分佔據東南部,而較年輕的耐寒旱種類則分布於高原內部.喜馬拉雅山是南北分布上的明顯屏障,而橫斷山脈的縱向谷地則便於南北交流,且垂直分帶明顯,類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區系極豐富的區域,又是第四紀冰期中動植物的天然避......
高中地理為什麼青藏高原北部的風能密度小於青藏高原南部從圖片得知青藏高原北部的風能資源比南部豐富,風能密度也高於南部。
首先要明白風能密度的含義,風能密度是指氣流在單位時間內垂直通過單位面積的風能W=0.5ρV3瓦/米2,它是描述一個地方風能潛力的最方便最有價值的量,但是在實際當中風速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不能使用某個瞬時風速值來計算風能密度。
從含義來看不是風速大風能密度就大,是氣流在單位時間內垂直通過單位面積的風能,查看一下青藏高原的地形分布圖,由於南部有喜馬拉雅山脈等山地較多,另外還有河谷分布,地形較為不平坦,對氣流的通過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所以氣流垂直通過單位面積的風能較少,結果風能密度就小,同時受制於地理條件和氣候等因素,所以無法大規模發展風力發電設施,另外由於北部地形相對於南部來說較為平坦,所以有利於對風能的利用。
青藏地區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青藏地區,就目前的資料來看,算不上風資源資料很豐富,起碼風速沒有達到新疆、內蒙等地區的水平,而且由於空氣密度過低嘩高原特有的氣象條件,所以以後開發風能資源還存在很大的難度和不確定性。
❺ 新疆地區為什麼多風形成風的原因是什麼
新疆地區多風,最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影響形成風的因素。海拔高,很多地方都坐落在兩山中帶,大氣中的空氣由於高度差的因素很容易形成風,所以表現出來新疆很多地區有很多的風。
新疆地區,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市,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
❻ 風大且穩定的地理條件
首先緯度上,必須處於風帶之中,像赤道低壓,副熱帶高壓這類就不行,風不夠大,而且多變
具體地形上,地形平坦,比如高原(也別太高了),平原,海洋
❼ 我國新疆北部、內蒙古、甘肅北部為什麼風能資源豐富 具體點兒, 什麼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
首先從地理位置來說:
我國的著名的風口地區正如「淺藍色的溫暖」所言。但是還不全面,還包括甘肅的陸地風能三峽——瓜州(原甘肅安西)以及寧夏的賀蘭山風區。
1、由於上述區域基本主要都以平原、盆地和大漠戈壁為主,地勢較平緩,再加上氣候乾旱,地面植被少,空氣摩擦阻力小,風能損耗小。另外受祁連山和昆侖山山勢影響,每年尤其是高緯度地區冷空氣形成風之後就被擠進了祁連山、昆侖山與內蒙古高原組成的走廊地帶,風能效應更會加強。(二連浩特正處於內蒙古高原的低處)
2、內陸地區,陸地的受熱升溫與失熱降溫速度比水域(尤其是海洋)變化速度快。每天小范圍內不斷的高低壓變化也會形成風。
3、受山脈影響,高空對流有一部分受干擾形成大型空氣渦流,也會對近地面相對高度低的地區帶來氣流影響,可能會形成風。
其次從氣候角度來說:
1、中國大部分地區冬夏風向更替明顯。冬季氣流主要來自高緯大陸,盛行偏北風,冬季風控制下氣流乾冷、風大。與南方相比,南方的氣流來自低緯海洋,多吹偏南風,且由於水蒸氣含量高,空氣重量大,再加之南方植被覆蓋率高,空氣摩擦阻力高,所以南方風能不如北方。
2、中東亞地區大氣環流。我國,尤其是西北地區,所處於中東亞地區大氣環流的影響下已經幾千年了,在此環流影響下形成的黃土高原就是實例。而如今樓主所說的地區就正好處於北半球大氣環流中我國的西風帶中。
3、氣候變化的影響。受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雖然總體趨勢是全球氣溫升高,但也加劇了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的平均溫差,這會導致高低氣壓間空氣流動——也就是風力的加強。
以上答案目前全網獨一份,我自己也注意這個問題了,所以本人觀點如數搬出。
❽ 東北地區風能豐富的原因
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和較豐富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三北和沿海及其島嶼兩個大帶里。
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豐富帶。風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平方米以上,有的可達500瓦/平方米以上,如阿拉山口、輝騰錫勒等,可利用的小時數在5000小時以上,有的可達7000小時以上。這一風能豐富帶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三北地區處於中高緯度的地理位置。
我國的冬季風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等中高緯度的內陸,那裡空氣十分嚴寒乾燥冷空氣積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高空環流引導下,就會爆發南下俗稱寒潮,在此頻頻南下的強冷空氣控制和影響下,形成寒冷乾燥的西北風侵襲我國北方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每年冬季總有多次大幅度降溫的強冷空氣南下,主要影響我國西北、東北和華北,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才消失。
❾ 山東半島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1、山東風能資源總量達到6700萬KW,主要集中在半島沿岸地區、海島和山區海拔較高的平坦區域。三面環海的山東半島,在自然環境上具備建設大型風力發電場的基礎條件。山東海上風能儲量比陸地大,風速高,靜風期少,風電效率更高。
2、山東地處東亞季風區,受季風和地理環境的綜合影響,盛行風向的季節變化即有季風環流的規律性,也有地方性風的特點。冬季受蒙古冷高壓控制,大部地區盛行偏北風;春季蒙古冷高壓勢力減弱,開始盛行偏南風;夏季受大陸熱低壓控制,大部地區盛行風向為南到東南風;
秋季蒙古高壓迅速向南推進,夏季風退出,逐漸由夏季風轉為冬季風的形勢。風向的口變化受地形與地理位置的影響很大,常表現為地方性風,使風向在一口之中有規律地轉換。
(9)風力強盛的原因有哪些地理擴展閱讀:
風力資源的利用:
風能利用形式主要是將大氣運動時所具有的動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風就是水平運動的空氣,空氣產生運動,主要是由於地球上各緯度所接受的太陽輻射強度不同而形成的。
在赤道和低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強,地面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多、溫度較高;在高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小,日照時間短,地面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小,溫度低。這種高緯度與低緯度之間的溫度差異,形成了中國南北之間的氣壓梯度,使空氣作水平運動。
❿ 為什麼內蒙古高原的風力強盛,答案詳細點
今年內蒙古新開工13個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達60萬千瓦,爭取國家第四期特許權項目容量80萬千瓦。
內蒙古風能資源豐富,總儲量達10.52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3億千瓦,約佔全國風能資源儲量的40%,居全國首位。但由於設備成本高、產業化程度低等原因,內蒙古風力發電產業開發速度較慢,截止到2005年末全區大型並網風電裝機容量僅為17萬千瓦。
據悉,今年新開工的風電項目中,位於赤峰市松山區的東山風場由中國大唐電力集團公司投資5.38億元興建,建設規模為58台85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一期工程預計於今年11月30日前投產;位於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的20萬千瓦朱日和風場由內蒙古風光電力有限責任公司投資5.16億元建設,一期工程預計於2007年底並網發電,年發電量為1.8億千瓦時;位於包頭市的30萬千瓦白雲鄂博風場由魯能集團投資30億元興建,一期工程計劃於2007年底投產發電,年發電量約為1億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