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陝西的地理環境
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部,地處東經 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西部的區位之便。陝西省最東位於榆林市府谷縣黃甫鎮,最西位於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鎮,最南位於安康市鎮坪縣華坪鄉,最北位於榆林市府谷縣古城鄉。
計算成果表明,陝西省行政區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最長為878.0千米,東西最寬為517.3 千米。各地市中,行政區域南北最長是榆林市,為 312.0 千米,南北最短是銅川市,為 86.6 千米;東西最寬是榆林市,為 346.4 千米,東西最窄是銅川市,為 82.6千米。
『貳』 陝西在南方還是北方
陝西省屬於中國北方。
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 一線雖然陝西省的南部為秦嶺,但是大部分面積屬於秦嶺以北,所以屬於北方。
『叄』 陝西位於中國的什麼地區
西北部,號稱西北門戶。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發源地。
『肆』 陝西是屬於華南還是華北
陝西屬於西北。既不屬於華南也不屬於華北。
『伍』 「陝西」屬於中國的南方還是北方
陝西省屬於中國北方。
我國南北方分界線 秦嶺--淮河 一線。
雖然山西省的南部為秦嶺,但是大部分面積屬於秦嶺以北,所以屬於北方。
『陸』 陝西的地理概括。
陝西省位於我國中部,處於東經105度29分至110度15分、北緯31度42分至39度35分之間,是我國的內陸省之一,60%的面積屬於黃河流域。全省東西寬約150——500公里,南北長約870公里,與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四川、湖北、河南等七個省區毗鄰,成為連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樞紐。隨著我國經濟開發的戰略重點由東向西逐步轉移,陝西將處於承東起西的重要地位。
陝西的地貌
陝西地貌總的特點是南北高,中間低,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向東呈傾斜狀。北部為黃土高原,南部為秦巴山地,中部為關中平原。
陝北黃土高原東以黃河為界,南北兩面以省界為限,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5%,海拔900米——1500米。黃土高原上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形成典型的原、梁、峁、溝等黃土地形。
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平原海拔520米。關中平原以土地肥沃、農業發達著稱,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陝西的主要農業基地。
秦巴山地由秦嶺、大巴山組成,中隔漢水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海拔1500——3000米,地貌結構別具一格。漢江谷地中是許多低山丘陵盆地,為陝南「糧倉」和全省亞熱帶資源寶庫,有「小江南」之稱。
陝西*秦*三秦
陝西: 這一稱呼最早出現於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陳原」(今河南陝縣西南)為界,原東為周公封地,原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東為「陝東」,陝原以西為「陝西」。「陝東」這一帶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漸被「河南」這一稱呼所取代。以行政區命名始於唐朝「安史之亂」以後,設陝西行中書省,明清為陝西省,一直沿用至今。
秦: 「秦」最早為古代部落名。春秋時為國名,多城在雍(陝西省鳳翔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都陝西省咸陽市,國號也為秦。漢以後,西域人稱中國為「秦」,西方國家曾稱中國為「支那」,即「秦」之變音。秦作為陝西的簡稱最早是因陝西為戰國時秦地而得名。
三秦: 秦亡以後,項羽以其軍事優勢逼使劉邦退居陝南漢中為「漢王」,然後三分秦故地關中賞賜部下大將。項羽將秦降將章邯封為「雍王」,領地為今陝西咸陽以東地區;封董翳為翟王,領地為陝西關中北部地區,合稱「三秦」。所以「三秦」之稱原指陝西關中及西部和北部地區,後來逐漸變成陝西的別稱,一直沿用至今。
=================================================
陝西地理概況
陝西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的黃河中游,地處北緯31°-39°35'東京105°29'-111°15',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接壤。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70公里,東西寬約200-500公里,土地總面積20.5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145%。因位於陝原以西,故名"陝西"。
陝西境內山塬起伏,河川縱橫,地形復雜。其本特徵是:南北高,中間低。以北山和秦嶺為界,全省可分為陝北高原、關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三大地貌區。
陝北黃土高源海拔800-1300米,約佔全省總面積的45%。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平均海拔520米,東西長360公里,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是全省的精華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陝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巴山和漢江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秦嶺在省境內東西長400-500公里,南北寬120-180公里,海拔1000-3000米。巴山們於本省最南部,長約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區是林特產的寶庫,漢江谷地土質肥美,農產豐富。
陝西地處內陸中緯度地帶,形成顯著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從北到南跨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三個氣候帶。
『柒』 陝西省屬於中國的北方還是中國的南方
陝西省屬於中國北方,根據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秦嶺—淮河,雖然陝西省的南部為秦嶺,但是大部分面積屬於秦嶺以北,所以屬於北方。陝西歷史悠久,擁有許多的風景名勝和傳統美食。
『捌』 詳細的介紹一下陝西的地理特徵
陝西省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
北部是黃土高原區,海拔900—1900米,總面積8.22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0%。
中部是關中平原區,海拔460-850米,總面積4.94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4%。
南部是秦巴山區,海拔1000—3000米,總面積7.4萬平方千米,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36%。
在陝西境內有許多著名峰嶺,如華山、太白山、終南山、驪山,作為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的秦嶺山脈橫貫全省東西。
(8)陝西省屬於什麼地理擴展閱讀:
陝西生物資源豐富,多樣性突出,秦嶺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其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種子植物3300種,佔全國種子植物總種數的12%;葯用植物近800種,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
紅棗、核桃、桐油是傳統的出口產品,中華獼猴桃、沙棘、絞股藍、富硒茶等資源具有開發價值。渭北是中國主要的優質綠色蘋果出產地,陝西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中國第一。
陝西境內分布著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役肉兼用的秦川牛和小型驢改良的重要父本驢種關中驢聞名,良種奶山羊量居中國之首。
陝西省是中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世界上有用的160種主要礦種中,陝西已發現138種(含亞礦種),已探明儲量的有93種,產地達510多處。儲量在中國居前3位的有鉬、汞、錸、鈦、金、煤、藍石棉、普通石棉、水泥灰岩及化工灰岩、鋁土礦和耐火黏土。
『玖』 陝西是南方還是北方
陝西屬於北方。
陝西位於中國內陸腹地,黃河中游,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介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總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中國經緯度基準點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國家授時中心位於該省。
(9)陝西省屬於什麼地理擴展閱讀:
陝西省地勢呈南北高、中間低,由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貌構成,其中黃土高原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0%,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橫跨三個氣候帶,陝北北部長城沿線屬中溫帶季風氣候,關中及陝北大部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陝南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陝西在歷史上作為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漢、唐等14個政權在陝西建都。
『拾』 陝西屬於中國哪個方位
陝西屬於中國西北地區。
內容介紹: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地處中國內陸腹地,黃河中游,位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居於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地勢特徵: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區。
地貌類型:
按照地貌類型劃分指標,將陝西省劃分為風沙過渡區、黃土高原區、關中平原區、秦嶺山地區、漢江盆地區和大巴山地區六個地貌類型區域。
陝西省各地貌類型面積中,黃土高原區面積最大,佔40%,漢江盆地區面積最小,佔5%;各地貌類型區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秦嶺山地區,為1295米,平均海拔最低的是關中平原區,為546米。
(10)陝西省屬於什麼地理擴展閱讀
陝西介紹:
陝西(Shaanxi),簡稱「陝」或「秦」,中國省級行政單位之一,省會西安。位於西北內陸腹地,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介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自然區劃上因秦嶺-淮河一線而橫跨北方與南方,總面積20.58萬平方千米。
陝西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上古時為雍州、梁州,是炎帝故里及黃帝的葬地。陝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個大一統王朝,有4個(秦、西漢、隋、唐)建都西安(咸陽),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稱為「東方金字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和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