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中國地理文物為什麼不動

中國地理文物為什麼不動

發布時間:2022-06-11 23:51:02

㈠ 說一下敦煌的許多文物經歷千餘年保存比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

敦煌地處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地區,常年氣候乾燥,降水稀少,空氣中的水分就少,而且壁畫的 顏料采自礦物原料所以敦煌文物可以保持千百年不壞。

㈡ 嘉峪關的城牆上放著一塊磚,這塊磚石是誰放的,為何千年來沒人敢動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起點,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塞,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的美稱。嘉峪關是旅遊愛好者很喜歡去的地方,來到這里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大漠豪情,彷彿來到了金戈鐵馬的時代。有很多人都很好奇,嘉峪關的城牆上放了一塊磚,這是為什麼呢?


嘉峪關現在是非常著名的景點,很多人來到這里為了感受金戈鐵馬的豪情壯志,孤獨的人來到這里,可以感受到大漠的荒涼孤獨。喜歡歷史的人來到這里,能感受到幾千年來歷史在嘉峪關上留下的痕跡,嘉峪關就像一位老人,他的痕跡都是時代留下的足跡,是風霜雕刻的印記,是戰爭留下的痕跡。如果有機會,都要到嘉峪關走一走,感受一下這里的一切。

㈢ 沉寂千年的「黃河鐵牛」,被撈出後為何露天放置、不予人工保護

中國歷史上遺留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這些文物在如今也有不同的保護方法,在1988年,曾沉入黃河河底的黃河大鐵牛得以被撈出,然而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文物卻沒有被立即拉走至博物館保護,而是被露天放置在撈起時的位置。

文物保護學者表示,不是他們不想保護大鐵牛,而是他們不敢妄自亂動,生怕對大鐵牛產生破壞,可見露天放置也是對大鐵牛的一種保護。

家學者和政府考慮過將大鐵牛拉到博物館保護起來。

但是由於大鐵牛是鐵制的,並且在黃河裡埋了那麼多年,剛剛上來時大鐵牛就出現了銹蝕,很脆弱,而且大鐵牛太重,要拉走就必定會對它產生傷害,專家學者不敢貿然下手對它進行保護,怕保護不成反倒對它們造成損害。

最後專家學者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讓就地提升,即在不動鐵牛的情況下,把鐵牛、鐵人、鐵柱等從開掘地開始提升,提升高度為12.2米,在地表上讓它們恢復原貌,露天放置,現在的大鐵牛就被露天放置在它的發掘地。

可見目前為止露天放置對大鐵牛來說應該也是最好的保護方法,但是大鐵牛的銹蝕問題仍舊是困擾專家學者已久的問題,只能伴隨著不斷的發展去解決鐵質文物保護的大問題。

黃河大鐵牛是我國重要的文物,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從它們的身上可以看到我國古代冶金鑄造方面的成就,看到黃河大鐵牛,我們是驕傲的。

在那樣一個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卻憑借著雙手,建造出了令人震撼的大鐵牛。

黃河大鐵牛見證了我國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替,對於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它也是我國鐵浮橋的開端,是造橋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在我國橋梁建築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時,也希望專家學者們可以早日突破對於鐵制文物的保護問題,將黃河大鐵牛永遠以最好的狀態保留下來,讓子孫後代都看到前輩們的智慧結晶。

㈣ 為什麼國家一直不動秦始皇陵

秦陵也好,乾陵也罷,中國數以百計的帝王陵墓挖與不挖,其實早都套牢了「緊箍咒」,這就是國家制定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可謂文物工作的天條對於秦陵,還可以再找出許多難以發掘的理由來:
一是能不能建造一個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秦始皇陵的規模決定了考古設施的規模,考古設施的保障不到位,想要挖秦陵簡直難以想像。
說到秦陵的規模,那首先得看看秦陵地面的封土①有多大規模。
《漢書•楚元王列傳》上說:「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餘。」秦時一尺約為23厘米,五十丈即約115米,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當初的規模。可是經過兩千多年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現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許多。秦俑考古隊為了了解原來封土堆積的實際大小,進行過鑽探,發現原來的封土基礎部分近似方形,周長與《漢書》說的「周回五里有餘」的數據相近,為2000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
這樣的話,我們在發掘前首先應當建造一個跨度不能小於500米的保護大棚,否則,挖掘秦陵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道理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秦陵的結構由兩部分建構而成,一個是地表下面的地宮,一個是地表上面的封土。人們最關注的當然是地宮,最想看到裡面的遺存和司馬遷說的一樣不一樣,能不能出土連司馬遷也沒有記載的遺跡和遺物。可挖出地宮,先得挖掉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的封土。甭說這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帝王陵墓,就是一般的墳墓,按考古發掘的規矩,既不能用炸葯炸,也不能用推土機推,更不能用挖掘機掏。而一點一點發掘,就需要漫長的時間,就要歷經春夏秋冬,就要面臨風霜雨雪,如此,就要像挖兵馬俑坑那樣,先搭個大棚,既有利發掘,又可以保護出土文物。否則,即便人能夠在露天作業,可以戰天斗地,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可挖出的地宮怎麼辦?總不能讓它風吹雨淋吧?
二是挖掉了封土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搭建大棚存在問題,那不搭大棚,乾脆挖掉秦陵封土行不行?
挖掉秦陵封土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秦陵的地面景觀會消失。只有地宮景觀,而失去與封土規模相結合的場面,如何能讓人感受到秦陵全景的恢宏與壯麗?如何讓人領略古人建造如此龐大工程的艱辛與偉大?顯然也不能通過。
前兩年,我國首次將考古工作納入國家「863計劃」,進行了有史以來對秦陵資金投入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探測,主要採用遙感和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結果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約35米深,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地宮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地宮中央的墓室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足球場。
先不說這個探測是否就是秦陵地宮的實際情況,就算是實際如此,地宮的位置是不是就位於已經探測出來的地方?如果錯位了怎麼辦?
三是地宮深深,如何上下?
如果地宮距離現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當於15層左右的高樓,這樣的立壁,如果是石頭或哪怕是土石結合的還算牢固,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板壁和土壁,會不會導致塌方?退一步說如果加固,那不是改變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態,變成了現代人工製品?再退一步,如果不是直上直下的立壁,而是階梯狀的立壁--這可能也是實際的情況--興許能避免塌方或容易避免塌方,可怎麼構建下去的通道?兵馬俑坑離地表3-5米深,在旁邊圍上圍欄,不用下去也能看個清楚。可地宮比兵馬俑坑深了10倍以上,在上面圍個圍欄不讓下去,難道要遊客用望遠鏡看不成?如果構建可以走下去的通道,那豈不是又會破壞地宮的結構景觀?
四是要用多長時間才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們用幾乎可以說是笑話的最機械的演算法,既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實際埋藏狀況,更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算發掘面積的話,我們可以大致算一下: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積25萬平方米,比它大約50倍。秦公大墓從1976年被發現,到1986年清理完成,挖了整整10年。照此推理,秦陵豈不是要挖400-500年?
秦景公一號大墓的墓主秦景公,系秦穆公四世孫、秦始皇十四代先祖。大墓的墓室像一座嵌入地下的倒金字塔,由上到下有三層台階,台階環繞墓壁,寬2-6米。墓室頂部長59.4米,寬38.8米,底部長40米,寬20米,面積有兩個國際標准籃球場大。墓道平緩呈斜坡狀通向墓室,連接墓室兩端。墓道和墓室連成「中」字形,總長300米,墓底距地平線24米,相當於8層樓高。墓的總體積比先秦所見最大的國王墓--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
我們再來算一下:秦始皇兵馬俑坑總面積約兩萬平方米,秦陵面積是兵馬俑坑總面積的13倍,深度是6-7倍。兵馬俑坑經過陸續30年的發掘,實際發掘面積並不大,一號坑發掘計4000平方米,佔一號坑遺址總面積的28%;二號坑發掘了200多平方米,佔二號坑總面積的3.4%;三號坑520平方米遺址已全部發掘完畢;總的發掘面積約占整個遺址總面積的1/5,即30年裡一共挖了4500多平方米。照此類推,秦陵面積是已經挖掘的兵馬俑坑總面積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換一個也可笑至極卻可能有點靠譜的演算法。如果不管封土,不計深度,僅秦陵的地宮面積而言,它是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
五是投資多大?
投資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三個最主要的要素,其他的暫時不計。以一、二號坑為例,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其保護大廳為鋼網架式結構,平面尺寸為長134.2,寬106.25米,高14.5米。一號坑更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保護大廳幾乎都是寬出坑外邊沿10米建造,廳頂用的是落地式三鉸鋼拱架結構,拱架弧長80米,弦長67米,總重量306噸,投資245萬元。讓考古學家最感遺憾的是,1975年前後建大廳時,正當「文化大革命」末期,當時國家經濟困難,為了節省每10萬元一個的鋼拱架,少建了三個拱架,把一號俑坑兩端計約45米長的坡道舍在了大廳外面,雖節約了30萬元,卻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使人們無法再看到俑坑完整的結構。
六是發掘技術行不行?
地宮中的文物如果沒有被盜掘或破壞,肯定會極為豐富。但彩繪、帛畫、壁畫、漆器、竹簡、陶器、木器的保護將隨之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地宮本身的維護也馬上會變成巨大的難題。除此以外,秦始皇陵的發掘還有一個很少有人注意到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發掘之後能不能保護,也不是發掘之前具不具備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是發掘本身會不會有重大失誤?我們有沒有研究它的能力?
地宮的發掘涉及一系列勘測、鑽探、發掘、修復技術,我們沒有科學揭露土木建築陵寢的先例,缺乏直接發掘的經驗,誰能保證來自考古學家的工作失誤不可能發生?現在所說的不能挖的理由幾乎都是保護技術不過硬,千篇一律地講什麼絲織品可能硬結,器物可能變色等,給人的感覺彷彿是這幾個技術保護難題一旦克服,就可以甩開膀子大幹了。
話說回來,如果發掘後,真的出土了種類繁多的遺物--不僅僅是兵馬俑那樣的陶質文物的話,那修復的工作量又有多大?又有多復雜?又有多少技術難關需要攻克?也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一系列問題。看看下面這個慎之又慎修復兵馬俑的例子,我們就能知道守江山難於打江山,即便發掘容易,但保護是何等的困難--秦兵馬俑曾遭到過人為破壞及火焚,再經過兩千多年覆土重壓,均已殘破不堪,每件陶俑、陶馬都得由幾十片和百餘片破碎陶片粘接起來。
可見,每件秦兵馬俑都必須經過以上許多道工序的嚴格操作才能修復完成。另外,2006年《中國文物報》還曾報道說,為了治理兵馬俑生出的幾十種病菌,科技人員連續攻克技術難關,費盡了心力,這里就不多說了。
七是世界相關組織同不同意挖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會不會干預秦陵的發掘?怎麼干預?都是未知數。即便我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人家最後同意了,那會不會也像當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壩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拯救努比亞遺址國際行動」,先後組織22個國家參與進來,從1960年起干預了整整20年呢?如果國際化了,那外國的發掘--我們只講這一項--是不是和我們現有的考古發掘標准有沖突呢?比如他們要一點一點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極慢無比,規矩極多無比,那得挖到猴年馬月?當年進行三峽工程的文物搶救工作時也不是沒有外國人想投資參加進來,還好我們中國人「多快好省」地自己幹了,否則三峽大壩什麼時候能蓄水可就難說了。
由此可見,不挖王陵的理由,不僅僅在於我們有多大的技術保護能力,重要的還在於我們有多少挖掘能力和認知能力,這才是事物的關鍵或實質。前者是技術,後者則涉及我們的文化成熟度。換句話說,如果技術達到了難道就可以挖了么?如果我們的考古學家沒有能力適應人類認識的進程,落後於現在考古學的普遍認知階段,向古代提不出更多更深入的問題,我們的技術再好,哪怕是世界一流,也還是不挖的好。
話說到這里,我們的共識差不多已經達成:發掘帝王陵墓既要有技術條件,還要有考古研究能力,更要有人類和歷史文化的科學發展觀。三者都未達標,我們就別無選擇,只能把陵墓留給子孫。但不挖又不能一刀切,不能因為考古學強調盡量把文物留給我們的後人去挖,就認為這樣的保護便是科學的保護了。
遙想未來,我們的子孫在感謝我們留給他們的物質遺產時,會更珍愛我們傳遞給他們的精神遺產,這會讓他們更加受用並為之感動。我們真正要核算的成本與代價,實際上可以借用商周青銅器上經常鐫刻的那句銘文來體現:「子子孫孫,永寶用享。」這也如同當今西方政客或普通百姓提出政治主張、公益建議時常會說的那樣:「為了我們的孩子和孫輩。」

㈤ 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成都市區的這座古廟為何至今無人敢動

因為它的歷史比較悠久,同時見證了成都的興衰,對成都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所以受到政府的保護。這座寺廟就是成都的大慈寺,首先就是大慈寺的地理位置,它位於成都市中心地段,並且自身的佔地面積非常的大。

後來在公元1435年,大慈寺遭遇了一次火災,再加上後來常年戰亂的影響,大慈寺的一部分建築也是遭到了破壞。雖然現在的大慈寺沒有最開始的時候那麼的壯觀,但還是保留下來了很多的進化部分,也是見證了一千多年來成都這片土地的發展變遷。

㈥ 為什麼上古時期的埃及都能遺留下來這么多文物,而我們中國連秦朝的文物都很少。

古埃及的建築大多是石質建築,並且古埃及文明曾經有過斷層,處在沙漠地下,因此保留下不少。古中國的地理環境氣候決定了古中國建築以木質為主,由於戰亂等原因,很容易被損毀,所以建築保留下來很難,但是先秦時期的文物還是很多的,所謂的少,只是沒有大型建築保留下來的緣故。

㈦ 中國這四大古墓為什麼還沒有被發掘

文物局早就有明確規定——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這是必須堅定不移執行的既定政策。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種對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對文物某種程度的破壞或損害。所以,進行的大多是搶救性發掘,比如因施工、被盜等人為因素或自然災害使文物遭到破壞,必須進行搶救性發掘以保護文物。因為文物在地下埋藏數百年、數千年,其內部已經形成了平衡狀態。一旦挖掘,這種平衡就被打破,就會造成對文物損害。不僅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即使別的地下遺存,只要條件允許,可以勘探、可以試掘,但除非必須,一般也不會主動發掘的。

㈧ 長城嘉峪關的閣樓上,多出了一塊磚,為何幾百年來沒人敢動

長城的嘉峪關,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被稱為天下雄關,其巍峨壯麗自然不必多言,是眾多關城中當前保存的最完好的一座。但是在嘉峪關的閣樓上,卻多出了一塊磚,千百年來無人感動,這是為什麼呢?

這塊磚體現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更是體現了我們對先人的敬佩之情,包含了我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無可撼動。

㈨ 為什麼明十三陵只開挖了定陵別的為什麼不挖

首先開挖定陵是由於當時定陵出現坍塌,不挖不行,經郭莫若,和吳含申請,國務院批准開挖,但需指出由於技術等問題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這也是為什麼其它的沒有開挖的原因,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會讓中國的瑰寶重見天日的

㈩ 文物不就是用來展出的嗎,為什麼有很多國家級文物都禁止展出

文物雖然是用來展出的,但是很多國家級文物都被禁止展出是因為他們太珍貴了。

從 2017年底席捲至今的文博風潮讓總是悶不吱聲的文博愛好者們揚眉吐氣了一回,《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將文物展示與傳統歷史文化結合在一起的優秀電視節目持續熱播,文物收藏與保護便更深入到了全國觀眾心中,也讓文博工作者鼓足了干勁時刻准備著「再創輝煌」。

因此,國家文物局於 2002 年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禁止一級文物出國展出。至今為止共發布三批名單,均為國家級珍品。在第二批目錄中,正收錄了國家一級文物、與《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和《清明上河圖》等並稱為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的「國寶級文物」——《步輦圖》。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地理文物為什麼不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