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中國是什麼政治地理

中國是什麼政治地理

發布時間:2022-06-12 06:18:17

㈠ 分析評述中國在當代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佳答案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絕對是不能輕視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作用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長,對外經濟交往和國際貿易發展迅猛,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戰略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現代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大大增強。我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也是核心大國之一。尤其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現行的內外政策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這一切使得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不斷擴大。表現在:(1)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推動著人類進步事業的前進與發展。(2)中國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國,對第三世界有著重大影響。(3)中國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穩定國際局勢,抑制戰爭力量,維護世界和平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4)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對世界經濟政治生活,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了多方面的深遠的影響。(5)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6)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唯一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中正確地利用自己在聯合國的影響和否決權,力爭使聯合國擺脫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控制,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斷言,在未來的多極格局中中國必將成為獨立一極。現在,無論是在地區問題上,還是在世界問題上,我國都在發揮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這也是任何國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維護世界和平是鄧小平為新時期中國的外交工作確立的一項重要目標和任務。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制約戰爭力量的發展,中國的壯大是世界維護和平力量的壯大。因為:(1)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發展,是我國處理對外關系的總原則和總目標。(2)中華民族是酷愛和平的。近代以來10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人民飽嘗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苦果,十分珍惜世界的和平和地區穩定。中國一直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持正義、倡導和平,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3)中國現在正處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時期,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的安定,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保持周邊穩定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經濟上那更不用說了,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的,現在不是很多國家都在中國投資,這個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㈡ 中國古代的地緣政治取代血緣政治的地緣政治是什麼意思

地緣政治是政治地理學中的一項理論。

主要是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

「地緣政治」發端於瑞典地理學家克節倫,意指「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與國際政治的關系。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後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

(2)中國是什麼政治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處於亞洲大陸的東部,與多個陸地國家為鄰。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古代中國之所以能在少數民族部落和外國的輪番進擊下生存並保持中央大國的地位,關鍵在於中原發達的技術和文化。這種發達的技術使得中央政府在競爭中保持主導的優勢。

而今的中國,在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有著不少糾葛,南海爭端、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中印邊界爭端、中越邊界爭端,諸多的現實問題。中國政府提出「擱置爭議」,共同發展。除了相鄰國家多,關系復雜外,更不利的是中國與多個強國為鄰。主要是日本、俄羅斯、印度。

㈢ 什麼叫「地理政治」

政治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空間分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它著重分析政治區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政治區域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政治地理學主要研究國家的領土疆界、首都、行政區劃等政治現象,國際政治關系的格局及其發展變化,為國家的政治決策、國際事務等工作提供依據。
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國家和政治區域的面積、形狀、功能、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領土特徵,疆界的進退變動,以及社會性質、政治體制、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構成、資源的開發、產業結構及其地理布局、公民的生活水平情況;首都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建立及其作用;國際政治關系的地理背景,根據對於領土(包括領海、領空)主權和國界劃分的理論研究以及有關國界變動的史實考證,確定在本國與鄰國以及其他國家之間關於邊界問題的爭端中的立場和依據,探討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協作,包括軍事沖突、外交斗爭、國際移民、貿易關系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分析比較世界各個國家集團的組合和演變,以及公海問題等。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已對國家與其地理區域的關系進行探討。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理想國家的模式。以後,古羅馬學者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學》中,也論述了大政治區域有效功能的必要條件。
古代所有主要區域地理著作中,政治地理的內容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著重記述國家疆域、邊界、首都、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城市、交通以及與鄰國的敵友關系等有關政治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例如,中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以及後來歷代史書和方誌中,都有這方面記述。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顧祖禹分別撰寫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讀史方輿紀要》,論述了中國古代利用區域地理特點經營邊防、保衛疆土的歷史。到了近代,西方不少地理學家根據大量歷史資料和當時的政治狀況,進行理論探索。
拉采爾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他還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空間和區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謝倫進一步發展了國家有機說,並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個名稱。以後麥金德提出了陸心說,斯皮克曼提出陸緣說,鮑曼提出「民族自決論」。他們的政治地理學論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問題討論和國際形勢決策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20世紀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歪曲拉采爾的「生存空間」的概念,使地緣政治學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學的名聲一度深受損害。為使政治地理學復興為真正的科學,一些政治地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開始探討新的研究方法。
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學應當研究政治區域內的區域異同,強調向心力和離心力對政治單元結合的作用。以後,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國家不穩定的流通或運動和促進國家穩定的國家意識,是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更為關注較小的政治區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離區、選舉地理等。
政治地理學涉及的學科很多,除了依靠區域地理學研究成果之外,還藉助歷史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並同人文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關系密切。

㈣ 什麼是政治地理位置

能成為和被稱為 處於「XX地理位置」的通常都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政治地理位置是政治作為主導因素才發展起來的,或者發展起來之後主要因為政治原因而人為地推上成為某范圍內中心的城市(如河北的石家莊),通常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等等)的行政中心,即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居於政治中心,(通常是唯一的)。如:北京,華盛頓,巴西利亞,堪培拉(前澳大利亞首都是墨爾本),東京。與之有區別的,常見的是「經濟地理位置」。同理,即以經濟作為主導因素而迅速發展起來並成為某范圍內中心的城市,通常是某區域范圍內的經濟中心或者經濟核心城市之一,如:深圳,上海,紐約,悉尼,橫濱…是典型。有些城市可能具備政治,經濟,工業,文化,商業,金融等多個中心。從我國舉幾例,如:上海(小區域政治、工業、商業、文化中心,大區域的經濟、金融中心),石家莊(交通中心,政治中心),株洲(南方十省鐵路交通樞紐級中心,湖南省工業、交通、信息中心),長沙(省商業、娛樂傳媒業、政治文化中心)另外,涉及到一個級別和類型問題。有時一個城市可能在大級別地理范圍和小級別范圍,都是同一類中心地理位置,但是其地理位置級別不一樣;也可能在不同范圍處於不同類型的地理位置。同樣級別大小地區的同一級別地理位置(的中心)可能從一個城市轉變到另一個同級別大小的城市。歷史上最常轉變的同一級別同一類型地理位置就是首都,首府,省會,州府之類,而省會是其中最容易占據多個類型中心地理位置的。如:國土大小相當的清朝-民國-共和國的首都是,盛京-北京-南京-(重慶)-北京;明朝的商丘(順天府)—南京(應天府)-北京(京都),巴西國家級別政治中心裡約熱內盧-巴西利亞,俄國的聖彼得堡-莫斯科。有的國家同一時期有多個並列首都-政治地理位置中心(同一城市改名的不算),如中國元朝d烏蘭巴托-上都(和林)-中都(燕京)。南非的現今的三大首都: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立法首都開普敦,司法首都布隆方丹。隨時間變遷的首都如:日本的奈良-京都-東京。雲南的升龍-順化-河內-西貢+河內-河內。柬埔寨的吳哥-金邊。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安卡拉。近十年剛搬遷的如哈薩克斯塔的阿拉木圖-阿斯塔納。象牙海岸:阿比讓→亞穆蘇克羅。奈及利亞:拉各斯→阿布賈。坦尚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多多馬。摩洛哥:非斯→拉巴特。巴基斯坦:白沙瓦→卡拉奇→伊斯蘭堡省事宋元才開始的,省會變遷如湖南的長沙-潭州(湘潭)-長沙,河南的開封-鄭州+新鄉-鄭州,安徽的安慶-徽州-銅陵-合肥(歷史上從來不是中心),河北的邯鄲-保定-天津-北平-保定-石家莊(歷史上比合肥更無地位),江蘇的江寧(南京)-蘇州【經濟中心】-鎮江-南京。山東淄博-濟南(經濟中心:青島)。福建經濟中心廈門,政治中心福州,航運中心泉州。廣西的龍城(柳州)-桂林-南寧。雲南的大力-昆明。新疆的伊犁-清朝前期遷到迪化(烏魯木齊)。江西的九江-南昌。黑龍江齊齊哈爾-哈爾濱;吉林省的吉林-長春。

㈤ 中國和中華有什麼區別

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一般偏政治和地理。中華是中國與華夏的合稱,一般偏文明和文化領域。

【中國】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片語。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 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㈥ 中國古代地理政治形成的原因

中國古代大多數城市都處在氣候良好的河流兩岸或平原 例如黃河和華北平原(都是溫帶季風氣候).有些城市在盆地或易於防守的地方 如關中盆地 四川盆地.這些都促成了政治中心的形成..最基本的就是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中原地區,正是因為地處華北平原,黃河中下游,而其它地方因土壤、水源等原因而落後於中原地區.
東方文化的源頭——古代中國,其地理環境的特徵——偏居一方和相對封閉.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亞荒原,西面和南面環繞著大漠荒沙,高聳入雲的昆侖山、阿爾泰山及號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東面是浩瀚無限的太平洋.內陸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分布有大規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這種遼闊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閉狀態的地理環境,非常有利於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農耕文明的形成,誘發封閉文明的產生.封閉的生存空間,不僅無法藉助外部力量,且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古代中國人為了生存發展,為了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艱苦的斗爭,為了興修水利,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就建立了血脈相連的大共同體進行有效的統治和管理,這樣建立在血緣關系和宗法制基礎上的專制統治就逐漸形成了. 同時,遼闊的大平原,也是的統治著極易通過軍事征服實現統一,建立一個專制主義的大帝國,將每個人都納入某種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之中,因此,統一、專制、中央集權就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閉保守的地理環境也是中華文明與其它文明的聯系和影響很少,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了中國人一系列獨特的文化觀念如知足者常樂、中庸追求平穩、和平的社會環境及「家國一體」的宗法制和專制等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國文化傳統和特色. 中國農耕經濟和專制統治的穩定性、持續性,又使得中國文化重視歷史經驗的總結而忽視邏輯推理,包括許多發明創造都是經驗所得,如火葯就是道學家在煉丹時發明的,許多歷法、醫術都是對觀察、經驗的描述和記錄.這些都是為了生產和生活需要,並沒有進行科學推論和分析,更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由此可見,中國在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制度、文化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色,體現了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㈦ 中國這個詞是地理概念還是政治概念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一個地理概念。
歷史上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政體的直接名稱。
現在「中國」更多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就賦予了政治含義。

㈧ 「中國」由一個地理文化概念變成一個政治地理概念過程完成的標志是

完成的標志是中華民國的成立。具體過程比較復雜,簡單點說從上古就已經有「中國」的稱呼了,但當時只是指我們祖先生活的地方,後來秦統一之後也曾稱「中國」,也只是一個模糊的說法,沒有形成政治理念,直到清朝才逐漸變得清晰起來,當時稱「中華帝國」,民國建立後真正開始用「中國」作為政治上的稱謂。

㈨ 中國國家政治地理的構成要素有那些內容

國家是政治地理研究的基本空間單位。政治地理意義上的國家必須具備四個構成要素: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表面某一事物與外在客觀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總和。外在客觀事物包括地表自然實體和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文條件,空間關系包括方位和距離。
數理地理位置
亦稱天文位置,用經緯度表示。它體現國家領土與地球表面整體的空間體系。按領土所處的經度不同,可將國家分為東半球國家和西半球國家;按領土所處緯度的不同,可將國家分為低緯度國家、中緯度國家和高緯度國家。緯度位置決定國家的氣候資源狀況,從而影響到綜合國力。
海陸位置
指一個國家的領土與海洋的相對空間關系。它對國家的交通運輸、對外交往、國防安全、政治軍事地位乃至綜合國力都有重要影響。
沿海國是指領土以大陸為主體,同時又瀕臨海洋的國家。這類國家一般都有方便的出海口,可得海上交通和漁鹽之利。漫長的海岸線不僅提供了天然港灣,還便於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帶對外開放,並可用以闢建軍港,發展海軍,保衛海疆,捍衛海洋權益。
島國是指領土完全由島嶼或群島構成的國家。這類國家處於海洋之中,居民在很大程度上以海為生。為謀求國家的發展和領土的安全,就要努力向海外擴展經濟活動和開辟對外聯系的海上通道,並建立必要的海軍力量,掌握領海的制海權。
內陸國是指領土深居大陸內部、四周被鄰國陸地領土所包圍而無海岸線和出海口的國家。這類國家由於在進出海洋方面要借道他國,可能受制於人.力Ⅱ之被一個或幾個國家所包圍,在外交政策、經濟建設和國防諸方面都要考慮這個制約因素。
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指國家領土與有關政治地理要素和條件的空間關系,也就是其周圍地區和鄰國的政治狀況、外交政策、國力強弱等及其對本國的影響。 緊湊型國家
這類國家領土形狀近似於圓形或多邊形,基本上沒有島嶼、半島和較大彎曲的海灣。這種形狀有利於國家主權在空間上的充分行使。
鬆散型國家
領土形狀鬆散破碎,各部分之間為海域或他國陸地領土所隔,只能通過水陸或航空運輸相聯系。這種領土形狀往往對國內交往、行政管理和國防帶來諸多不便。
狹長型國家
其領土呈帶狀延伸。此類領土平時不利於國內交往;戰時極易被敵方切割而難以防禦。
嵌入型與穿孔型國家
一個國家的領土完全被另一個國家所包圍,前者稱嵌入型,後者稱穿孔型。顯然,嵌入型領土形狀的「國中之國」,難免受到穿孔型國家的控制。 國家領土的分布與領土的形狀是緊密聯系的。
單節國家
是指一塊緊湊完整的領土組成的國家。
復節國家
是指由兩塊或兩塊以上在空間上相互分離的領土組成的國家。在復節國家中,還有跨洲國家和飛地兩種特殊的分布形式。 領陸
領陸是指國家邊界范圍內的陸地及其底土。它是國家領土的基本組成部分。
領水
領水是指國家主權管轄下的全部水域及其底土。分為內水和領海兩部分。
(1)內水
內水是指國家領陸內及領海基線向陸一側的水域,包括河流及其河口、湖泊、港口、內海等,有時也專指領陸內的河流和湖泊。
(2)領海
領海是國家主權管轄下的與其海岸或內水相連接的一定寬度的海域。領海的寬度原來由各國根據其地理位置特點、經濟發展、國防安全和保護沿海自然資源的需要而自行確定,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領海寬度最大不得超過12海里。 法律功能
國界代表某個國家行使主權的領土范圍。
稅收功能
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和民族經濟對外國徵收關稅。
管制功能
即對通過邊界的人和物進行檢查和監督,以控制移民活動和資本、貨物流動,防止非法越境、走私及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 自然國界
(1)山脈
山脈作為國境線,交通性差,隔離性強。通常以山脈的分水嶺劃分國界。山脊線與分水嶺一致,國界容易劃分;如果二者有出入,劃界時就易產生矛盾和沖突。
(2)河流
河流線狀明顯,適於作國界。確定河流國界時,根據國際慣例,第一,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線劃界:第二,非通航河流,以兩岸間中間線為界。
(3)海洋
海洋既便於交通又有巨大的隔離性,領海與公海之間有利於國境的設立。
(4)湖泊
湖泊既有交通性,又有隔離性,也是劃分國境的對象。劃分湖泊國界大多從湖泊兩岸到中心點平分,或均分兩國或幾國國境。
人為國界
兩國間無明顯的自然目標,人為設立的劃界標志稱為人為國界。
(1)人為障礙
昔日的柏林牆,曾為東西柏林之間的分界線。
(2)數理國界
指以經線或緯線劃分的國家邊界。例如埃及和利比亞、蘇丹之間分別以東經25°線和北緯22°線為界。
(3)人文國界
即按民族分布狀況或居民宗教信仰劃分的國界。

㈩ 從宏觀和微觀分析中國面臨的政治環境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當前,應從兩方面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

一是要處理好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與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的關系.當前,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

與此同時,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必須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信貸增速逐步降下來,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的復雜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在控物價、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

當前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採取有效措施鞏固經濟社會發展好勢頭.

第一,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當前,要繼續採取綜合措施,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力爭使物價漲幅在後幾個月降得多一些,為今後一個時期穩定物價創造條件.

第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增強內需的拉動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增加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經濟增長速度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經濟自主增長力量,完善促進消費政策,促進城鄉居民持續增收,鼓勵發展新興消費領域和消費業態,促進民間投資持續較快增長.同時,要高度重視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採取措施穩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對工業生產、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閱讀全文

與中國是什麼政治地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