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淺談初中地理總復習的幾點做法
一、做到中考說明與「大綱」的統一
中考說明規定的只是考點,教學大綱不僅規定了知識的內容,而且規定了對教材知識的評價要求,因此必須分清哪些屬於識記,哪些屬於理解,哪些屬於運用,要在復習中找准知識的定位。通過對以上情況的分析,在復習時,中考說明中未涉及的知識大膽舍棄。增加部分要及時的補上,這樣復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立足教材,善於總結,理清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路,實現對基礎知識的活用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共分三個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教師要縱觀整個教材內容,體現綜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環境及各個地區的地理特徵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系的綜合表現,都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特別要注意地理環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綜合。突出地域特徵,比較地區差異,分析產生特徵和差異的原因,明確區域發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國有什麼相似之處,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我國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地方?既分析特徵,又要綜合考慮。只有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聯系實際。在「博」的基礎上要求「活」。基礎知識要求記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間分布狀況。一些重要的地名、數據應當牢固記憶,並能落實到圖上,例如東西半球的界線,經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質特點、成因,分布和變化規律為重點和難點。運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科學觀點來說明、描述、識別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應教會學生注重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獲取地理知識,分析解決一定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緊扣中考說明,進行全面的、系統的復習,復習要注意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給學生印發中考說明,依照中考說明進行一輪地毯式復習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對考點內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時查漏補缺,把學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識盲點消滅。老師要把各個考點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學生交代清楚,使學生在復習時做到心中有數。中考說明內容覆蓋了初中地理四本書,知識點多而雜,記憶性內容所佔比例大,而且這幾年的中考命題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礎的知識,怪題、偏題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應該讓學生面面俱到、不分輕重地去復習每一個考點。一定要有詳有略,有主有次,重點內容要多留意,次要內容簡單看看,大體了解即可。
四、規范練習,多角度思考,舉一反三,做到「講-練-考」相結合,實現知識的消化和鞏固
復習時,除了要講解考綱外,還要選擇一些合適的、編寫水平較高的課輔資料供學生自學和練習,同時,由老師定期出題進行階段性考查。通過大量練習和考試檢查,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考點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可以發現自己還存在的問題,並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使知識得以消化和鞏固。
必要的練習可以促進知識形成和轉換。訓練時必須有的放矢。要選擇內容新穎、覆蓋面廣、設問巧、質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試題進行必要的訓練。要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和准確度,培養思維的敏捷性。鍛煉學生的心理品質,反對題海戰術,忌重復相似題型,要善於對一個材料、同一個知識點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思考全面把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練後評析」是非常重要的,可提高學生的「糾錯」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答題技巧和方法。要仔細研究不同類型的解題方法。特別是主觀性試題,要研究不同題型的特點是什麼。要知道怎樣把觀點與材料有機的結合起來,找准答題角度,要研究怎樣運用學科術語恰當組織答案。
五、關注事實熱點,與時俱進
熱點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多通過教材體現出來。往往是在新的指導思想下及時組織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引導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鼓勵學生多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和「人與自然」等欄目;多讀報,了解如台灣問題、巴以問題、印巴沖突、美伊沖突、黎以沖突等問題,並加強政治、歷史等知識的融合;特別應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資源、環境、人口、發展等重大事件,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適應了中考文科綜合科目的需要。
六、提高學生的地理中考應試能力,做好學生的動員工作
1.教會學生做題技巧
選擇題具有答案簡明,覆蓋面廣,知識跨度大,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解答這類試題時,最好用排除法。解答非選擇題時,要考慮到此類題具有內容完整、直觀性突出、運用地圖能力要求高、綜合性強等特點。復習時一定要注意訓練,解答時要對問題進行歸納、對比、推理分析、抓住問題要點,尤其是開放性試題,要注意把握答題的要點。
2.認真審題,讀懂題意
審題,實際上是審視題意,分析解題條件的思維活動過程,考生應具備從文字和圖表、數據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並能夠找出關鍵詞、把握試題中心含義、以及試題做題要求。要求在審題中做到以下加工、處理和運用,解決試題中提出的問題。
3.仔細讀圖,看清圖示
學生應該對各類地理圖像、圖表的特點和作用認真掌握。在答題時認真看清圖像。圖表中所表現的內容,認真分析圖中的組成要素,圖中的有用條件和迷惑條件,特別是圖中有無指向標、圖例和注記等容易忽略的內容,做到准確、全面而有效地從圖示材料中提取顯性的和隱性的信息,並要注意將圖像、圖表資料與文字資料有機的結合起來。
4.注意答題技巧,提高語言表述准確性
指導學生將試卷分成兩次完成。首先做容易的、有把握的題。這樣可以避開絆腳石----難題,越答越順手,增強信心,同時把該拿的分都拿到了;然後再做難題。培養學生答題時要注意對答案進行構思,並能用准確的地理語言將答案表述清楚,特別是關鍵詞一定要准確,這也是考試中的重要環節。
5.認真檢查,查缺補漏
由於學生對地理科不夠重視,初一、二沒打好扎實的基礎,等到了中考時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投入復習。因此,老師要給學生講明利害關系,認識到地理學科同樣對升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鼓勵學生爭取把地理學科變成自己的優勢學科,為考取理想的高中學校創造有利條件。
㈡ 怎樣搞好初中地理總復習
初三地理復習一般是是把教材內容設計成一個個的問題,用習題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逐一加以解決,實現教學目標。近年來,課堂教學中「新理念」的實施被廣泛關注,因此,初中地理復習教學中應該避免傳統的一問一答,特別要強調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1 抓綱務本
指導學生編復習提綱,要建立初中地理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聯,便於學生把握課程知識結構體系。大致將課程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分成幾個方面:
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連貫性很強,可以形成一種層層深入、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鏈條式體系。如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半球的劃分、地理坐標的確定等知識點之間是互相制約、因果相連的,教師在這過程中,要告訴學生各知識之間的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然後指導學生用圖表的形式把這種關系直觀地表現出來。
有些知識點是從一條主幹延伸出來,各知識點之間形成這條主幹上的分枝。如以地圖為主幹,延伸出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等要素進而拓展到一些運算、判讀和制圖的基本技能。
以一點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聯系方式。如《陸地和海洋》中,以地球上的海陸分布特點為中心,輻射出各大洲、大洋名稱、地理界線、板塊學說等知識要點。
同一知識點可能在不同章節出現,即所謂交叉式。如「海陸分布圖」,可以在《陸地和海洋》、《亞洲》、《中東》、《巴西》等章節交叉運用。便於知識的鞏固、提高。
各知識點之間相互關聯、對比,但又互不隸屬,即平行式。如《中國的地理差異》一章北方和南方地區、西北和青藏地區的地形、氣候、河流、植被、人文活動等方面各有特色,且又相互對比、映襯。在此基礎上找到它們各自的形成原因及其影響,以及它們各自獨特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
2 巧用地圖
把全章知識整理成要點式的文字結構,留足適當的空白,旨在要求學生熟悉教材、把握整體框架,這類文字材料務必細致,防止疏漏。
學生在識記文字提綱時,一定要結合地圖這個形象直觀的工具,能把各地理事物在地圖上一一對應地落腳。如「中國的地形」,即便學生能把各山脈、各地形區的名稱倒背如流,而在地圖上卻不能指認,則這部分內容就算是白費功夫了。我們通常的做法是提供各類空白地圖,根據不同的主題列出不同的地理名詞,讓學生一一填充;再一種做法,就是給學生布置繪圖作業,典型地圖,必須手繪。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如復習《美國》一節時,將美國地圖上應識記的知識點歸結為:一條河流(密西西比河)、兩列山脈(落基山、阿巴拉契亞山)、兩個鄰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大海域(太平洋、墨西哥灣、大西洋)、三種礦產(煤、鐵、石油)、五大農業帶(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六大城市(紐約、華盛頓、休斯敦、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等,要求學生在圖上落實,把基礎知識融入一幅「豐富」、「詳盡」的「美國地圖」中。
3 舉一反三
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做到突出重點,明確因果聯系,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准確性,從而使學生做到思路明晰,視野開闊,答題完整。如復習「長江沿江地帶」時,突出了其區位、資源、交通等條件與城市群、工業帶發展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內在聯系,再一次加深對「人地關系」問題的理解。
課堂上,絕大部分的知識點學生可以通過教材和圖來掌握,教師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他們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完成學案中的復習任務。教師的主要作用在於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復習熱情,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建立思路,學會從「人口——資源——環境」的角度分析問題,能夠用本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超出於「純知識點」講解的任務,是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培養,都說「好廚子一把鹽」,教師的「精講」絕不亞於好廚子手上那把恰到好處的「鹽」。當然,精講的前提是精心准備。
練是實踐。學生只有通過練習,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師也必須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練」要循序漸進,不管是基礎知識,還是應用能力的練習,難度都要逐步提高;練習的題目類型要多樣,同一內容,要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練習題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分析與思維,如「天津近海,為什麼是大陸性氣候?」「我國國土面積廣大,為什麼要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練習題還應針對學生易出錯誤的方面出題,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如京廣線和湘黔——浙贛線相交於「株洲」而不是「珠洲」或「株州」。每次精練和檢測過後,都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學生做好批閱與講評,這能大大增強學生對地理的學習熱情。
4 循序漸進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種方法學生是最能接受的,首先從他們已知的知識點入手,分析更高一層次上的地理信息與地理結論。如《中國行政區劃》這幅圖,學生就這幅圖本身是熟悉的,完整的行政區劃圖都記得較好。如果再對其作加工,裁剪為沿海一帶、或西部大開發地帶、或內陸某幾個省區圖、或沿某一條緯線穿過的省區圖等,反復變換視角,搜索學生頭腦中固有的記憶,並多層次、多角度地將其深化。
分層次施教,分層次提高。主要做法就是「抓兩頭,促中間」,堅持「培優補差」的原則,既抓尖子生,又顧及全。
㈢ 怎樣復習初中地理
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世界地理主要知識點
世界地理
第一單元 世界地理概況 一、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陸分布 1.陸地(29%)
(1)大陸、大洲、半島、島嶼(2)七大洲:名稱與分布;大陸上的洲際分界線;地形特徵 亞洲:地形復雜,起伏很大,中高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非洲:以高原為主 歐洲:以平原、山地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極洲:冰島大陸,世界海拔最高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山地,東部高原平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二)海洋(佔71%)
1.洋、海、海峽 2.四大洋名稱分布:太平洋(面積最大)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面積最小)
(三)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陸地地形:山地—海拔較高,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廣闊;丘陵:海拔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緩;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盆地:周高中低
2.海底地形 大陸架:大陸向海洋延伸部分 大陸坡、海溝、海嶺、洋盆3.地形的變化 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結果 (1)內力作用:來自地球內部,表現為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來自地球外部,表現形式:風、流水、冰川、海浪等,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形態趨於平坦。 二、世界的居民和國家
(一)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1.世界人種(1)白色人種分布: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2)黃種人主要分布亞洲東部 (3)黑種人:主要分布非洲、大洋洲、美國
2.世界語言和宗教 (1)世界語言: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 (2)世界的宗教 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 (二)世界政治地圖和分布
1.世界的國家 (1)世界18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地區 (2)面積不等,前6位: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3)人口不等 最多中國,其次是印度 (4)政治制度不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
2.國界和領土 領土: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
3.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 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13個地區
4.重要國際組組: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 第二單元 世界地理分區 一、東亞 (一)概述
1.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
2.國家: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徵: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和島嶼;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高原、山地,東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島、島嶼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東注入太平洋
4.氣候特徵:(1)季風氣候顯著 成因:海陸熱力差異 類型:亞熱帶季風、溫帶季風 (2)溫帶大陸性氣候 分布中國西北部、蒙古 特點: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全年乾燥少雨 (3)東西部氣候差異:東部氣候海洋性明顯,向西大陸性增強。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於沿海平原 居民:大多數為黃色人種 民族6.經濟:東西部差異顯著,東部自然條件優越,工農業發達,西部氣候乾旱,牧業為主 (二)日本
2014年中考沖刺綜合復習指導 北京地區試題 廣東地區試題 江蘇地區試題
1.自然地理特徵:(1)位置及領土組成: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及周圍小島組成 (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佔3/4,平原狹小。(3)氣候:以海洋性季風氣候為主 (4)資源:森林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貧乏
2.發達的經濟 (1)條件:有利→豐富勞力資源,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礦產資源缺乏,需從國外進口 (2)經濟特徵:外向型經濟 (3)地位: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部門齊全 (4)對外貿易:主要貿易對象:美國,其次為亞洲和西歐 最大貿易港口:神戶、橫濱
3.太平洋沿岸的工業 四大工業區:東京—橫濱、大阪—神戶、名古層、北九州 4.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 二、東南亞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位置和范圍: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主要國家:內陸國—寮國,面積最大國—印度尼西亞
3.重要地理位置: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通道,東方「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
4.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5.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二)居民和經濟
1.居民:絕大部分屬黃色人種 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2)宗教:佛教、伊斯蘭教 (3)華人、華僑最集中地區
2.經濟:(1)主要農產和礦產 農產品:水稻、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礦產資源:錫、石油最為著名 (2)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加工工業發展迅速、旅遊業發展快 (三)新加坡 1.城市島國 馬來半島南面,領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島組成處馬六甲海峽東口,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上 華人佔34
2.新興工業國:(1)利用優越地理位置、優良港口,發展轉口貿易,對外貿易和航運業 (2)出口加工工業發展迅速 (3)利用本國優勢發展旅遊業3.花園城市 注意:環保和美化城市 三、南亞 (一)概述
1.歷史和宗教 人類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發源地
2.位置和范圍 (1)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的亞洲部分,包括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上的許多島嶼 (2)主要國家:內陸山國:尼泊爾、錫金、不丹;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3.三大地形區:北部喜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恆河:源於喜馬拉雅山區,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恆河三角洲
5.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為旱季 西南季風與農業生產:西南季風早晚強弱造成旱澇災害影響農業生產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國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2.農業:亞洲耕地面積最大國家,主要農產品:水稻、小麥、棉花、茶、黃麻等3.工業:礦產:煤、鐵、錳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
工業:電力、鋼鐵、機械較發達,核能、電子航空、航天發展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爾各答,最大港口:孟買 四、中亞
(一)位置:范圍
1.位置:地處內陸,距海較遠,「亞歐大陸橋」的重要通道
2.范圍:包括五個國家,與我國相鄰的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二)自然環境
1.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主要平原為圖蘭平原和裏海沿岸平原 2.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溫帶大陸性氣候
3.河流湖泊河流多內流河,內流河有阿姆河、錫爾河、外流河→額爾齊斯河湖泊多為內流湖,
有世界最大的湖泊裏海。
作用:這些河流為中亞的工、農牧業生產發展提供水源 (三)經濟
1.農業:分布:西部、北部灌溉農業為主,中部、南部畜牧業為主 主要農產品:棉花僅次於中國、美國、畜牧業→細毛羊、羔皮羊為主 2.工業:采礦業、加工工業、冶金、軍事工業較發達 五、西亞和北非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重要的交通位置:兩洋(大西洋、印度洋)
三洲(亞、歐、非) 五海(地中海、紅海、黑海、阿拉伯海、裏海)之地 2.地形:高原為主,平原面積狹小。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
3.氣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旱。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 4.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地下石油資源豐富 (二)居民和經濟
1.居民:白色人種為主 民族、語言:阿拉伯人為主,通用阿拉伯語
宗教: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發祥地
2.世界石油庫和磷礦庫:西亞石油以波斯灣為中心,主要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成特、伊拉克。北非盛產石油及磷礦石,摩洛哥磷礦石產量佔世界3/4
3.畜牧業和灌溉農業(1)畜牧業較發達,以游牧為主(2)灌溉農業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綠洲,綠洲農業代表植物:棗椰(3)地中海沿岸水果產區 (三)埃及
1.位置:非洲東北部,及亞洲境內西奈半島
2.尼羅河的贈禮: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灌溉水源 3.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4.經濟:重要的傳統出口商品———長絨棉 主要經濟支柱:石油、運河、僑匯、旅遊業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自然環境 1.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非大裂谷,最高山峰:氣力馬扎羅山;剛果盆地及成因
2.河流、湖泊:水力資源最豐富河流—剛果河 最深湖—坦噶尼喀湖 3.氣候特點:炎熱多雨,以熱帶草原、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4.礦產:南非黃金產量第一,幾內亞鋁土,尚比亞銅礦、奈及利亞石油 (二)居民和經濟
1.黑種人的故鄉 黑色人種為主 2.政治版圖變化 3.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人口自然增長率超過糧食增長率,許多國家糧食不能自給;不合理開發導致環境惡化。 (2)解決問題途徑:保護自然環境,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加強民族團結
七、歐洲西部 (一)自然環境
1.位置范圍:歐州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范圍:北歐、中歐、西歐、南歐 2.輪廓: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多內海、海灣和邊緣海 3.地形:平原、山地為主,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4.山地: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冰川作用明顯。5.氣候特徵:冬溫夏涼,全年降水季節分配均勻,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溫帶大陸、地中海氣候 6.江湖(1)河流特徵:河網密布、水量充沛,無長河(2)主要河流:多瑙河(歐洲流經國家最多河流)、萊茵河(3)湖泊 湖泊較多,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阿爾卑斯山南北兩側,冰川作用為主。 (二)國家和居民 1.國家30多個,面積不大。2.居民:以白人為主,人口呈「十」字形分布,人口自然增長最低 3.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地區,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發達的族游業。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旅遊城市:巴黎、倫敦、羅馬、維也納、雅典
(三)英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1.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工業部門:紡織、造船、鋼鐵、汽車、飛機、電子、石油加工工業區:倫敦周圍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
2.首都倫敦 英國政治、金融、工業、貿易、交通中心,英最大港口 (四)法國
1.自然地理環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以丘陵、平原為主,東部、南部為山地、高原。 主要河流:塞納河
2.工農業都發達的經濟(1)農業:有利條件:農業類型:混合農業、牧業、園藝業;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程度高;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2)工業: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工業區。 3.首都巴黎: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國最大城市 (五)德國
1.位置:歐洲陸上「十」字路口
2.地形與農業: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北部北德平原,中部山地、谷地、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森林草地廣布
3.發達的工業:(1)特徵: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2)部門:機械製造、化學、採煤、鋼鐵、紡織。(3)發展條件:有利:煤炭豐富,水陸運輸便利,科技力量雄厚。不利:資源(石油、鐵等)主要靠進口,工業產品約一半依賴國際市場(4)分布:萊茵-魯爾區、南部慕尼黑周圍.
4.城市:柏林—首都 最大城市 漢堡:最大港口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 八、歐洲的東部的北亞 (一)范圍和國家
1.范圍:歐洲東部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歐洲部分。北亞: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2.國家分布:3.獨聯體 總部設在明斯克 (二)俄羅斯
1.自然概況(1)地形:較平坦,以高原、平原為主,組成: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2)氣候特徵: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溫暖 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草原氣候(3)河湖:河流: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湖泊:世界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4)資源:石油、天然氣、煤、森林、水能、鐵礦、有色金屬等。 2.經濟概況(1)工業:以重工業為主,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兩大工業區,新發展的烏拉爾工業區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2)農業:不穩定,穀物需進口,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為主要農業帶
3.城市與交通(1)交通以鐵路為主:西伯利亞大鐵路、貝阿鐵路(2)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 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 九、北美 (一)概述
1.位置范圍:位於美洲北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包括加拿大、美國及格陵蘭島 2.地形:西部高山區、東部高原山地區、中部平原區 3.河湖(1)河流:密西西比河、聖勞倫斯河(2)湖泊: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 4.氣候(1)類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2)地形對氣候的影響(3)地形對在天氣的影響,冬季形成風雪、寒潮天氣,夏季普遍暖熱 5.居民:外來移民大匯集 (二)美國
1.國土組成:本土48個州,1個特區,兩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2.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1)本土都在溫帶,阿拉斯加屬寒帶亞寒帶,夏威夷州在熱帶(2)本土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海運便利(3)平原廣闊:平原佔全國一半以上,耕地佔世界耕地10%(4)河湖縱橫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提供灌溉、航運、發電之便(5)資源豐富:礦產、森林、草原豐富。3.農業特點: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程度高,地區生產專門化4.工業分布與城市(1)工業概況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現代化程度高、工業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一;對外貿易 出口多—工農業發達,進口多—消費極大。進口大於出口(2)工業分布①東北部地區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工業中心:紐約、芝加哥、匹茲堡、底特律。②南部地區「陽光地帶」,工業中心:休斯敦,工業部門:石油、宇航、飛機、電子③西部地區 礦產豐富、環境優美、知識密集,工業中心:舊金山,洛杉磯 工業部門:宇航、電子、飛機 十、拉丁美洲
(一)政區和自然環境
1.位置范圍: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包括33個國家
2.地形(1)島嶼:北部:西印度群島,南部最大島嶼—火地島(2)大陸地形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世界最長山脈),東北平原、高原相間分布。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平原:亞馬孫平原
3.氣候:濕熱為主 熱帶雨林氣候面積最廣
4.河流:亞馬孫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河流 巴拿馬運河
5.自然資源:礦產—石油、銀、鐵、銅,水力:巴西高原上的河流 植物:熱帶雨林區樹種豐富。動物:大食蟻獸,巨嘴鳥。水產:秘魯漁場 (二)居民和經濟 1.人種:種族復雜、混血人種為主 2.語言之多通用西班牙語,巴亞通用葡萄牙語 3.人口:分布不均:西印度群島,巴西東南部,阿根廷沿海人品稠密增長率僅次於非洲 4.民族經濟:(1)礦業:智利的銅、硝石,委內瑞拉的石油 (2)工業墨西哥、委內瑞拉的石油工業,巴西鋼鐵、汽車工業,阿根廷牛肉加工工業(3)農業: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香蕉等。糧食作物:玉米為主,許多國家糧食不能自給 (三)巴西
1.位置與面積(1)緯度位置:大部分位於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2)海陸位置:東臨大西洋(3)面積:拉美面積最大國2.居民:人口分布不均,白種人佔一半多通用葡萄牙語,多信仰天主教 2.自然條件:(1)地形: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2)氣候: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3)河流:亞馬孫河(4)資源:熱帶雨林豐富、礦產、水能豐富。 3.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我們的大自然計劃》
4.經濟:發展快(1)農業:咖啡、甘蔗、香蕉、柑橘、劍麻產量居首位(2)工業: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 分布:東南沿海—聖保羅、里約熱內盧5.首都—巴西利亞 十一、大洋洲 (一)概述
1.位置:介於亞洲和南極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組成: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南北二島、新幾內亞角及太平洋三大群島:波利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2.面積:陸地總面積900多萬平方千米,世界最小一洲3.居民:大部分歐洲白人後裔。3.成因不同的三類島嶼:大陸島、火山島、珊瑚島 (二)澳大利亞
1.大洋洲最大國家(1)大洋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人口密度很小國家(2)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一些小島(33)位置:印度洋、大西洋之間(4)居民:英國人後裔為主,通用英語。
2.三大地形:東部大分水嶺,西部:低矮高原,約佔全國面積一半,中部:平原3.特有動物:種類:有古老而獨特的袋鼠、鴯鶓、鴨嘴獸。成因:與大陸長期分離進化慢。4.人口分布: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4.經濟發達 特點:是南半球經濟發達的國家,有現代化的農牧業和工礦業,20世紀70年代以來,服務業迅速發展,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經濟支柱。出口產品:煤、鐵、羊毛、小麥等。
5.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 最大港口、工業中心—悉尼 第二大城市—墨爾本 十二、南極洲
1.位置: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幾乎全在南極圈內,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重要性:未來南半球各大洲間橫越南極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間基地。
2.地形: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350米,是七大洲中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層最厚「冰雪高原」 3.氣候:特點:酷寒、乾燥、烈風 成因:緯度高,海拔高,冰層反射 4.資源:淡水資源:冰體佔世界90%以上礦產資源:煤、鐵儲量最豐富 生物資源:企鵝、磷蝦、海豹、鯨等
5.考察:價值: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時間:每年11月—次年3月,暖季考察站:中國長城站、中山站
㈣ 如何復習地理
復習最佳方法
學習地理要仔細看書,「看」的重點不在課本上的字,而在於地圖。要在大腦中形成清晰的「地圖輪廓」,各個海域、海峽、半島、國家、河流必須牢記,這是地理學習最重要的。
總結一下
1.課本配合著地圖冊,把各個大洲、國家的輪廓記住,能夠指著空白圖說出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
2.書上定義了解就行,千萬不要費工夫背,因為考試絕不可能考「___的緯線叫赤道」之類的問題
3.各種氣候類型特點、分布要牢記
4.注意聯系實際生產,如:歐洲的地中海氣候適宜______等農作物的生長
5.根據我會考的經驗,考地球公轉自傳與四季的聯系、南北極經緯線
可能性極大,因為這是高中地理研究的重點,會考肯定要聯系高中地理
6.中國地理是重點,省份、地形、河流必須熟記
7.會考地區地理占的比重很大。
㈤ 如何進行初中地理中考復習
首先向您致敬,祝您和您的學生健康,快樂。
個人以為,地理的學習主要靠地圖。
最好能夠讓學生的心中形成一個形象的地球儀,其中有經緯網,有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狀位置,
然後在這個地圖中,能找到常用的地形地點,像哪個山、哪條河、哪個海峽在哪個大洲,這個大洲的主要氣候有哪些?由此氣候而產生的經濟作物及特殊礦產資源。具體到各個地區和各國家也是這樣的。
初中地理的知識點雖然比較復雜,但是能夠形成形象的邏輯網路樹。一旦學生能夠掌握這種思維,那麼也就不用臨時抱佛腳的考前復習。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㈥ 中考地理該怎麼復習
地理復習方法
一、強調各單元知識結構,加強知識間內在聯系
有了地理基本知識後,就能以此為知識的生長點去獲得更多的知識,就能夠運用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決千差萬別的實際問題,就能夠進行創造。地理課本中的文字系統、圖像系統、練習系統三者是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成為該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一些同學在復習課本時,只重文字,忽視圖像,不看課後練習,而高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與圖像、課後練習有關聯,這樣就會出現知識弱點和盲區,在不該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後期復習,不可忽視圖像和練習部分,更應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學科的知識結構,強調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復習課本時,一定要建立起知識網路。例如,復習「氣候」時,我們可以從氣候的四大因子:氣溫、降水、氣壓和風展開聯想。使高、初中地理結合起來,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盡可能拓展其外延,盡量將相關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路,這樣,知識才能轉化成能力。
二、進行專題訓練,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專題復習,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也更能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分析能力。專題復習有多種專題劃分方法,但我本人更傾向於把地理教材內容概括為四大系統。
專題一,地球運動系統。包括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水體的運動、地殼和地表物質的運動,地理事物時空變化。本專題內容分屬於教材不同的單元,但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地球運動能否引起大氣運動、水體運動。這就要求學生從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去分析問題,從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規律,也可以從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讓學生掌握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性,讓他們遇到某一事物的時候會自己分析,自己找規律,做到舉一反三。
專題二,人地關系系統。包括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復習人口問題時,傳統型和過渡型選修新老教材有明顯的矛盾,新教材表達更為合理、科學,因此在復習時應以新教材為准。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貫穿在教材很多單元,我們要把它們從教材中提取出來,分析其成因、規律以及對策。
專題三,區域地理系統。它包括自然區域、農業區域、工業區域、城市區域等,有人說區域地理是地理科試題的瓶頸,這么認為也不過分,因為區域地理是文綜合考試命題的出發點,而高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學生必須有清晰的區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極強的應變能力。在本專題的城市區域中新老教材有差異,對於城市地域結構與功能分區中的工業區和住宅區位置,新教材採用的是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因此採用新教材的說法更合理。
專題四,地理圖表系統。包括日照圖、等值線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計算。圖表分析是學習地理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學生分析、判斷能力的理想手段,圖表的閱讀分析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在高考中的表現,在專題復習中,要求學生達到圖文轉換、圖圖轉換,並能對圖表綜合歸納讀出各種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決問題。教師應設計一些變式圖讓學生訓練,也可以讓他們自己畫變式圖。近幾年的文綜合試卷中都把相應的地理信息分別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命題的立意在於對圖表的分析、歸納能力的考查。
三、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注重綜合復習
能力目標是通過教學中的學法來完成的,考前這一段時間要注意指導學生的復習方法,指導他們自己整理出基礎知識,總結出知識規律,構建知識網路。在專題復習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復習,因為綜合復習具有邏輯性強、復習的知識面廣、學生思維訓練多等特點。在綜合復習方面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尋找資料和素材,引導學生思考,誘導學生分析解答問題。可以對教材中的案例進行綜合分析,也可以對區域地理中的某一個熱點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綜合分析某一個區域時,一般包括8個方面:位置、氣候、地形、河流、資源、交通、農業、工業。對一個問題一個區域是否分析得完整,可對照以上幾方面檢查,並引導學生尋找思維線索,設計出綜合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具備積極有效的思維。進而學會思考,學會運用知識,逐步形成綜合能力。
四、精選習題,加強模擬訓練
考前做一定數量的習題,是鞏固知識,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必須防止讓學生沉溺於「題海」而不能自拔。教師應該精選資料,要設計貫徹訓練學生「信息獲取能力」思想的習題,並在練習中注意設置有訓練意義的情境。讓學生在解題中了解考試命題的原則及思路,研究題目類型,揣摸解題方法,從而掌握各類題目的基本特徵及解答規律,不斷在解題的過程中總結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遇到新問題時,可迅速確定解決思路。另外,對不同的習題可解答到不同的程度,有的習題要一步一步認真解答,而有的習題則可略去復雜過程,或乾脆「看題」,即尋找解題思路而不動筆。最後對超教材、超教學大綱的偏、難、怪題應堅決放棄,避免無謂浪費時間和精力,掌握復習的主動權。
對於每考必失誤的「弱點」知識,除加強相關課本知識的復習外,還必須針對「弱點」進行定點訓練。定點訓練,教師應准備出高質量的針對性強的試題,限定時間高標准地完成訓練任務。然後應進行批改,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評講,剖析命題思路,引導解題思路,分析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通過老師講評,讓學生發現題目背後蘊涵的學科思想。然後採用「練習----課本----練習」的復習模式,以做練習題為主線,每題必聯系課本、雙基。在課本知識指導下,再去練習。眾所周知,解題訓練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應變能力,提高考試成績,但解題訓練必須以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基礎。抓基礎是根本,解題訓練僅僅是進一步掌握基礎知識和提高基本技能的手段,是一種「根據問題來復習鞏固知識」的方法,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能錯位。為了提高實戰能力,必須認真參加模擬考試,積累考試經驗。
亞 洲
第一節 概述
復習考試內容
亞洲的位置和范圍。世界第一大洲。東部的島弧。南部的三大半島。以山地和高原為主的地形。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的名稱和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復雜多樣的氣候,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知識要點
世界第一大洲 亞洲在東半球的東北部,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與歐洲陸地接壤。亞洲南部有三大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東部有一系列島嶼組成的島弧,即千島群島、日本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等;東南和南部海面還有許多群島和島嶼,如馬來群島。
亞洲面積約有4,400萬平凡千米,幾乎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3,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有48個國家和地區。按地理方位,通常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等幾部分。
高原、山地為主的地形 亞洲的地形起伏很大,高原和山地面積很廣,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約1000米。
亞洲的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巍峨突出,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南有德干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這些高原的平均海拔都比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低得多。
亞洲著名的大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等,它們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外圍。
亞洲的許多大河都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各河的中下游大多是平原。其中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大河主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西西伯利亞平原。向東流入太平洋的大河主要有黃河、長江,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向南流入印度洋的大河主要有恆河、印度河,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大河,水利資源都很豐富,又有灌溉和通航的便利,經濟意義很大。
亞洲西部的裏海,位於亞歐兩洲交界處,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湖泊。
氣候復雜多樣 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范圍廣闊,地跨寒、溫、熱三帶,又名各地地形和距海遠近不同,氣候復雜多樣。
(一)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顯著。中南半島、印度半島主要屬熱帶季風氣候。那裡終年高溫,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稀少。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我國東部、朝鮮和日本,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
(二)亞洲的中部和西部,地處內陸,受海洋的影響小,屬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三)亞洲北部,冬季漫長,氣溫很低;夏季短促,但較溫和。那裡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中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只有西伯利亞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島嶼,終年嚴寒,屬極地氣候。
(四)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代,終年炎熱,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沿岸地區,冬季受西風帶的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成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氣候。
(五)亞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終年氣溫很低,多雪峰冰川,屬於高山氣候。
復習題
選擇(下面各題的四個答案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
1、亞洲氣候的主要特徵是:
A.復雜多樣,西部海洋性氣候顯著; B.廣闊的大陸導致了單一分布的大陸性氣候;
C.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D.復雜多樣,西北部極地氣候分布。
2、亞洲最南部的大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帕米爾高原; C.伊朗高原; D.德干高原。
3、位於南海和猛加拉灣之間的大半島是:
A.阿拉伯半島; B.中南半島; C.小亞細亞島; D.印度半島。
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是:
A.貝加爾湖; B.青海湖; C.蘇必利爾湖; D.裏海。
簡答
1、亞洲大河的流向與地形有什麼關系?
2、為什麼亞洲為世界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
答案:選擇題:1、C 2、D 3、B 4、D
簡答題:
1、由於亞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亞洲河流一般發源於中部高原、山地,向四周輻射。
2、亞洲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海陸熱力差異大,因此主 要受海陸之間熱力差異影響的季風氣候也就最顯著。
重要還是你靠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加油!
㈦ 如何有效地進行地理復習
眾所周知,文綜里的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很多文科學生在地理學習與復習方面總是覺得毫無頭緒,而且覺得花了時間效果卻不明顯。下面我想就此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復習過程中要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能對整個高中地理知識進行全面的有重點的掌握。可以節約時間,有效地進行針對性的復習。而且在知識整理加工的過程中,會伴隨一系列思維活動,如分析、判斷、歸納、演繹、比較、分類、總結、概括、推理等,經過這一過程可以加深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同時也可以發現問題、彌補漏洞、糾正錯誤。在對基本原理、規律的探究、發現、歸納和應用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多思、敢問、善問,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夯實基礎,突出主幹的同時,要注意知識的有機結合與遷移。
要正確處理好高中地理與初中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以高中系統地理為主,兼顧初中地理,當涉及到相關初中地理知識時要進行串聯復習,並落實到區域圖上。對於基礎和主幹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是要死記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體應用。高考試題往往通過大量引用課外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素材,形成新的問題情景,構成新的問題角度,從而考查學生的能力。但是無論如何,其考查的落腳點仍然是地理學科的基礎和主幹知識。所以我們必須抓住各部分的基礎和主幹知識,尋找各部分知識與其他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綜合的思維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復習中取得較好的效果。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識學習更加透徹、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拓展思考與解答地理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三、適度練習,規范訓練。
四、分析考題,體會特點。注重解題能力的培養。
歷年高考題常以教材以外的知識為切入點,重在考察學生臨場的應變能力、遷移能力、聯系綜合能力、表述能力。高考不會考「死記硬背」的知識,不會重復書本上的原詞原句。所以,要重視圖像語言的判讀和分析,學會聯系遷移,靈活運用。尤其是對各類圖表題的分析能力的培養。要能通過對圖表的分析,調動課本知識。對知識進行遷移與運用。
五、注重知識面的拓展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知識都與地理有關。在平常的學習中不一定要天天抱著課本學習,可以看一些《探索與發現》《自然世界揭秘》《動物世界》等之類的電視節目,還可以看一些世界地理雜志等。在看這些節目與書籍的同時,一方面減輕了學習的壓力,另一方面在輕松之餘還拓展了知識面,同時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有啟發。
總之,地理的學習不是常人所說的背一背就可以得高分。也不是常人所說的很難很難。只要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把握知識主幹,學會調用課本知識,學會運用數學的分析推理對各類圖表進行分析,善於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學會答題一些技巧和規范。地理是完全可以學好的!
㈧ 八年級上的地理怎麼復習
地理學習與復習考試,最好要具備以下資料:中考地圖冊、地理基礎知識手冊、同步復習輔導書(如導與練)、八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及重點(網路文庫有相關資料)、中考模擬;老師提供的資料.制定八年級地理上冊復習計劃也很重要,合理安排復習時間.
地理學習方法: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初中地理沒有認真學好,只能到高中再從頭來學.其實我覺得,學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特別密切.學了地理之後,覺得自己長了不少知識.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地圖上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別出不同國家的地理概況、風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特徵,可以……這些對於懂地理的人來說都只是些皮毛.而對我這個曾經的「地理盲」卻是格外新鮮有趣的.教我們地理的老師是個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課總能給我們一種特別充實的感覺.我們不敢有絲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讓知識從耳邊溜走.我們總是不停地聽著、記著,一堂課下來,提綱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我想,幸虧有這番「狂補」,要不這些基本的地理常識我們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學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