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海就是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星照片上看去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這條裂谷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口一帶,向北經希雷河谷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後分為東西2支:東支裂谷帶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經坦尚尼亞、肯亞中部,穿過衣索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谷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里的裂谷帶寬度較大,谷底大多比較平坦。裂谷兩側是陡峭的斷崖,谷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帶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東非裂谷帶兩側的高原上分布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扎羅山、肯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谷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形成
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這里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即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流動強烈的地帶。在上升流作用下,東非地殼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兩側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谷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厘米~4厘米,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裂谷帶仍在不斷地向兩側擴展著。由於這里是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東非大裂谷是縱貫東部非洲的地理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斷層陷落帶,有地球的傷疤之稱據說由於約三千萬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非洲東部地層斷裂而形成。有關地理學家預言,未來非洲大陸將沿裂谷斷裂成兩個大陸板塊。
資源氣候
東非大裂谷分東西兩支。東支南起莫三比克境內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亞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亞的約旦河岸,全長5800公里(一說6500公里)。其中以肯亞境內的一段具有最顯著的地貌特徵。這段峽谷長約800多公里,寬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兩側斷層崖壁陡峻,象築起的兩道高牆,谷深達幾百米至2000米,高差懸殊。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東牆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群山,無數熱帶野生動物生活在群山的懷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蘊藏著大批古人類、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學、考古學、人類學的寶貴研究資料。裂谷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鹼,是肯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裂谷地帶由於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亞主要的農業區。 東非大裂谷帶湖區,河流從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區雨量充沛,河網稠密, 馬隆貝湖,馬拉維南部湖泊。北距馬拉維湖南口僅19公里。長29公里,寬14.5公里,面積420平方公里。水深10-13米。地處東非大裂谷南段,希雷河流貫。原為馬拉維湖一部分,因水面下降而分出。富水產,漁業發達。有通航之利 非洲起源說是目前的主流學說。科學家在東非大裂谷地帶發現了大量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尤其「露西」的骨架化石同時呈現了人、猿的形態結構特點。 東非大裂谷帶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
② 巴比倫和埃及的主要河流是什麼急用!!快點!!
巴比倫就是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位於兩河流域,所謂"兩河"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
埃及的主要河流為"尼羅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搖籃.
③ 東非草原的地理特徵
非洲東部地區。北起厄利垂亞,南迄魯伍馬河,東臨印度洋,西至坦噶尼喀湖。通常包括衣索比亞、南蘇丹、厄利垂亞、吉布地、索馬里、肯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和印度洋西部島國塞席爾。面積37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12%,人口1.04億 (1984年),約佔全非總人口20.1%,北部以閃含語系的衣索比亞人、索馬里人居多,南部以班圖語系的黑種人為主。信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原始宗教等。
地形以高原為主,大部海拔1,000米以上,是全洲地勢最高部分;沿海有狹窄低地。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谷地深陷,兩邊陡崖壁立,沿線多乞力馬扎羅、肯亞等火山和衣索比亞等大小熔岩高原。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但垂直地帶性明顯;高山地區涼爽濕潤;沿海低地南部濕熱,北部乾熱。地處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地區,多數河流東流注入印度洋。尼羅河發源於西部山地。湖泊眾多,除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外,多屬斷層湖,並順裂谷帶呈串珠狀分布,構成著名的東非大湖帶
位於衣索比亞高原以南,剛果盆地以東,贊比西河以北。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平均高度為海拔1200~1500米。北部為東非湖群高原,呈圓形,東、西為兩支裂谷帶,裂谷帶中有湖群,並有被充填熔岩分割成的盆地,中間高原面平坦而遼闊,北段有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維多利亞湖。大裂谷東支地勢高峻,兩側邊坡陡峭,山地氣勢雄偉,裂谷升降所伴隨的火山活動以及巨量熔岩的疊置使高原面抬升,並在大裂谷兩側形成較高的熔岩台地、大火山錐和斷崖及階地;裂谷西支為南北向陷落凹地,邊緣分布有火山和斷塊高地,有許多高過雪線的山峰,南段有世界第二深湖——坦噶尼喀湖。南部為馬拉維高地,是東非大裂谷帶的最南段,在平均高度不足2000米的高原、台地中間縱貫著大裂谷,谷底有馬拉維湖和希雷河谷,兩側為南北向山脈,裂谷以東地勢呈階梯狀下降,直至沿海平原,許多河流自西向東切過陡崖平行入海。
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俞麻等。在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採摘兩次,茶葉一年內有9個多月可以每半個月採摘一次,除蟲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採摘一次,而俞麻成熟後天天可以收割。
④ 魯伍馬河氣候特點
受熱帶季風影響的山地氣候成因:熱帶季風向北推移受阻於喜馬拉雅山脈,而一部分季風沿著大峽谷深入谷地,帶來大量水分和熱量,形成天然的水熱通道。導致山地類型的雅魯藏布峽谷地區溫度降水均高於類似地區,有明顯的熱帶季風氣候類型特徵和相應的植被特徵。
⑤ 東非的地理位置``急!!!
東部非洲
東非即東部非洲地區,通常指下列國家:
* 蒲隆地
* 吉布地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肯亞
* 盧安達
* 塞席爾
* 索馬里
* 坦尚尼亞
* 烏干達
東非有時也包括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莫三比克、馬拉維、留尼汪、蘇丹、尚比亞和辛巴威
具體描述:
非洲東部地區。北起厄利垂亞,南迄魯伍馬河,東臨印度洋,西至坦噶尼喀湖。通常包括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吉布地、索馬里、肯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和印度洋西部島國塞席爾。面積37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12%,人口1.04億 (1984年),約佔全非總人口20.1%,北部以閃含語系的衣索比亞人、索馬里人居多,南部以班圖語系的黑種人為主。信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原始宗教等。
東非 - 主要地形編輯本段 回目錄
地形以高原為主,大部海拔1,000米以上,是全洲地勢最高部分;沿海有狹窄低地。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谷地深陷,兩邊陡崖壁立,沿線多乞力馬扎羅、肯亞等火山和衣索比亞等大小熔岩高原。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但垂直地帶性明顯;高山地區涼爽濕潤;沿海低地南部濕熱,北部乾熱。地處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地區,多數河流東流注入印度洋。尼羅河發源於西部山地。湖泊眾多,除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外,多屬斷層湖,並順裂谷帶呈串珠狀分布,構成著名的東非大湖帶。
東非 - 歷史編輯本段 回目錄
歷史悠久,古代各地先後形成阿克蘇姆、僧祗、阿德爾、阿比西尼亞等國。十六世紀初起,西方殖民者相繼侵入。至十九世紀末,大部淪為英、德、意、法等國的殖民地或保護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衣索比亞一個獨立國家。戰後,其餘國家相繼獨立。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咖啡、劍麻、茶葉、腰果、棉花、丁香等經濟作物,糧食主產玉米、高粱、薯類,還特產苔麩、油菊(努格)、恰特等。牲畜數量多,牛與駱駝在非洲居重要地位。采礦業不發達,僅少量開採金剛石、黃金、天然鹼、鹽等。加工工業以紡織、輕工較重要。
⑥ 魯伍馬河多急流大瀑布的原因
如烏馬河多急流大瀑布的原因是因為那裡的山比較多,水流比較急
⑦ 北非南非東非西非中非是怎麼劃分的
北非南非東非西非中非是按照所處地理位置不同過來劃分的,具體見下:
1、北非主要指的是非洲的大陸北部、靠近地中海沿岸的地區,是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區域。北非主要包括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蘇丹等6個國家。北非重要的文化特徵是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2、南非主要指的是位於非洲南部地區和相關的島嶼。南非是非洲的最南端,它的東邊是印度洋,西邊是大西洋。南非主要包括波札那、南非等13個國家。南非的世界礦產儲存量和生產量都位於世界第一位。
3、東非主要指的是非洲的東部區域。東非的北邊是厄利垂亞,東邊瀕臨印度洋,南邊到達魯伍馬河。東非主要包括索馬里、肯亞、烏干達、模里西斯、尚比亞等19個國家。東非的地形主要以高原為主,氣候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4、西非主要指的是非洲的西部區域。西非位於幾內亞灣北岸,也是撒哈拉沙漠南部。它的東邊是查德湖,西邊瀕臨大西洋。西非主要包括奈及利亞、幾內亞、茅利塔尼亞等16個國家。
5、中非主要指的是指非洲大陸的中部地區。中非的北邊是提貝斯提高原和撒哈拉沙漠,南部是隆達-加丹加高原和剛果盆地。中非主要包括剛果、中非共和國、查德、喀麥隆等9個國家。
⑧ 關於地理的知識
1、中亞」一詞所指的范圍,學者們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初的規定,中亞的范圍西起裏海,東到大興安嶺;北自阿爾泰山、薩彥嶺,南至喜馬拉雅山。全部或部分屬於中亞地區的國家有7個,即:阿富汗(北部)、中國(新疆、西藏、青海、甘肅河西走廊、寧夏、內蒙古)、印度(西北部)、伊朗(北部)、蒙古國、巴基斯坦(北部)和原蘇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
蘇聯解體後,關於「中亞」所指的范圍仍引起廣泛爭論。一些學者提出將中亞地區分為廣義的中亞和狹義的中亞。
廣義的中亞是「東到蒙古國東境和內蒙古東部;南始伊朗和阿富汗的北部,印度、巴基斯坦西北,包括新疆、甘肅河西走廊等中國西北地區;西起裏海,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塔吉克五國;北達西伯利亞南部米努辛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一帶。」
狹義的中亞以阿姆河和錫爾河西河流域為中心,蘇聯解體後,這一區域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塔吉克五國政權已形成一個比較共同的政治文化區域,因而,狹義中亞一般來說是指中亞五國
2、中非一般指中非共和國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首都: 班吉
面積: 622,984.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時差: -7.00
國際電話碼: 236
人口: 347.8萬人(1997年)
語言: 通用桑戈語、阿拉伯語和斯瓦希里語,官方用法語。
貨幣: 非洲法郎
民族: 巴雅族佔34%,班達族佔27%,曼吉阿族佔21%,薩拉族佔10%,姆布姆族佔4%,姆巴雅族佔4%。
宗教: 耶穌教佔25%,羅馬天主教佔25%,原始宗教佔24%,伊斯蘭教佔15%,其他佔11%
另也指中部非洲11國,包括安哥拉、蒲隆地、喀麥隆、中非、查德、剛果(布)、剛果(金)、加彭、赤道幾內亞、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同理,東非指的就是東部非洲了,東部非洲 (Eest Africa)非洲東部地區。簡稱東非。東濱印度洋,西界東非大湖帶(西支),北起厄利垂亞,南至魯伍馬河。大致介於北緯17°至南緯12°之間。包括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烏干達、盧安達...
⑨ 關於坦尚尼亞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首都:達累斯薩拉姆
面積:94.5087萬平方千米
人口:3700萬(2004年)
民族:主要部族有蘇庫馬族、馬康迪族、查加族、哈亞族等。
語言:斯瓦希里語為國語。與英語同為官方語言。
貨幣:坦尚尼亞先令
國家地理
位於非洲東部、赤道以南。北與肯亞和烏干達交界。南與尚比亞、馬拉維、莫三比克接壤,西與盧安達、蒲隆地和剛果(金)為鄰。東瀕印度洋。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呈階梯狀。沿海為低地。內陸是東非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200米。裂谷帶從馬拉維湖分東、西兩支縱貫南北。東北部乞力馬扎羅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魯伍馬河、魯菲吉河、潘加尼河、馬拉加拉西河等。非洲最著名的湖泊多集中在這里。自北而南有維多利亞湖(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非洲第二大湖。也是非洲最深的湖。世界第二深湖,最深處1435米)和馬拉維湖(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等界湖。此外,還有魯誇湖、埃亞西湖、馬尼亞拉湖和納特龍湖等。坦尚尼亞礦產資源較貧乏。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45%。東部沿海地區和部分低地屬熱帶草原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屬熱帶山地氣候,桑給巴爾、奔巴及馬菲亞等島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熱。
坦尚尼亞國名的由來
坦尚尼亞由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兩部分組成。坦噶尼喀西部有一同名湖,「坦噶尼喀」的班圖語意為「眾水匯集的地方」。地名就來源於湖名。桑給巴爾,「桑給」意為「黑人」(阿拉伯語),「巴爾」意為「海岸」,「桑給巴爾」意為「黑人的海岸」。
「和平之港」:達累斯薩拉姆
達累斯薩拉姆是坦尚尼亞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也是非洲重要的政治城市。非洲許多重要政治會議都在這里舉行。達累斯薩拉姆的原意是「和平之港」,它地處非洲印度洋岸中段,居於西印度洋航運要沖。這里的港口港區屏蔽良好。倉庫、修船、裝卸設備齊全。港區水域面積96公頃,是國內最大的港口,也是東非最著名的港口之一。城市的文教事業也比較發達,有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工學院等高等學校。市中心的火炬廣場上聳立著白色的自由火炬紀念碑,象徵著坦尚尼亞人民渴望自由、團結的民族精神。另外,這里還是著名的坦贊鐵路和坦贊中央鐵路的起點。
「香島」:桑給巴爾
位於西印度洋中。隔桑給巴爾海峽與坦噶尼喀大陸相望,有「香島」之稱。桑給巴爾氣溫適宜。雨量充足。形成熱帶植物景觀,丁香花到處皆是。
乞力馬扎羅山
乞力馬扎羅山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靠近肯亞邊境,是非洲第一高山。乞力馬扎羅山由3座主要火山組成,其中基博和馬文齊兩個主峰最為著名,尤其是年輕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的最高峰。馬文齊峰海拔5149米,另一座沙拉峰海拔3778米。是老火山口的殘余部分。約在5200米以上的山頂部,覆蓋著永久冰雪,形成了赤道雪峰的奇觀。平時,山頂雲霧繚繞;當雲霧散盡之時,雪峰就會顯現出來,在陽光照射下顯得光彩奪目。美國作家海明威來過此地後寫下了著名作品《乞力馬扎羅的雪》,更吸引了每年數以萬計的遊客來此。這座赤道雪峰的壯麗景色「猶如天地般恢弘寬廣」。
⑩ 魯伍馬河動物遷徙規律
魯伍馬河,位於南半球,該河流流域處於10°S~14°S之間。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區,熱帶草原氣候的氣候特徵上分干濕兩季,濕季草木茂盛,乾季草木枯黃。所以魯伍馬河的動物,該地(南半球)乾季時,往北半球遷徙,該地(南半球)濕季時,遷回到魯伍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