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球由什麼組成地理

地球由什麼組成地理

發布時間:2022-06-12 23:53:08

A.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圈層可以劃分為內圈層和外圈層。地球的內圈層可以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岩石圈。由地表面向內物質的溫度越來越高,壓力越大越大。
地球的外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位於大氣圈下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地球內圈層和外圈層是一個同心圈層,它們共同組成地球環境。

B. 1.地球是由哪些圈層組成的

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岩石組成,合成岩石圈。

C. 高一地理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知識點

高一地理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知識點

4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億年前誕生時候的地球與21世紀的大不相同。根據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熾熱液體物質(主要為岩漿)組成的熾熱的球。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的溫度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核逐漸形成。密度大的物質向地心移動,密度小的物質(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這就形成了一個表面主要由岩石組成的地球。

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間斷地向外釋放能量,由高溫岩漿不斷噴發釋放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構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氣層---原始大氣。隨著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再匯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這樣,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Ma至今。顯生宙延續的時間相對短暫,但這一時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質演化十分迅速,地質作用豐富多彩,加之地質體遍布全球各地,廣泛保存,可以極好的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為地質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並建立起了地質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人類科學家已經能夠重建地球過去有關的資料。太陽系的物質起源於45.672億±60萬年前,而大約在45.4億年前(誤差約1%),地球和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開始在太陽星雲——太陽形成後殘留下來的氣體與塵埃形成的

圓盤狀——內形成。通過吸積的過程,地球經過1至2千萬年的時間,大致上已經完全成形。從最初熔融的狀態,地球的外層先冷卻凝固成固體的地殼,水也開始在大氣層中累積。月亮形成的較晚,大約是45.3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質量約為地球10%的天體(通常稱為忒伊亞)與地球發生致命性的碰撞。這個天體的部分質量與地球結合,還有一部分飛濺入太空中,並且有足夠的物質進入軌道形成了月球。釋放出的氣體和火山的活動產生原始的大氣層,小行星、較大的原行星、彗星和海王星外天體等攜帶來的水,使地球的水份增加,冷凝的水產生海洋。新形成的太陽光度只有太陽的70%,但是有證據顯示早期的海洋依然是液態的,這稱為微弱年輕太陽謬論矛盾。溫室效應和較高太陽活動的組合,提高了地球表面的溫度,阻止了海洋的凝結。

有兩個主要的理論提出大陸的成長:穩定的成長到現代和在早期的歷史中快速的成長。研究顯示第二種學說比較可能,早期的地殼是快速成長的,隨後跟著長期穩定的大陸地區。在時間尺度上的最後數億年間,表面不斷的重塑自己,大陸持續的形成和分裂。在表面遷徙的大陸,偶爾會結成超大陸。大約在7.5億年前,已知最早的一個超大陸羅迪尼亞開始分裂,稍後又在6億至5.4億年時合並成潘諾西亞大陸,最後是1.8億年前開始分裂的盤古大陸。

D. 地球內部結構是怎樣的

在中學地理課本中,我們了解到地球由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組成,然而截至目前來說,我們對地球的認識還是很膚淺的。盡管科技一直在發展,但我們目前能「觸摸」到的還只是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層殼。

「地球中空」假說

地球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為8848米,而最深的勘探井深約12千米。對比這些數字,我們會發現,人們可以直接研究的地球表層的厚度僅為20千米左右。那麼,再往底下是什麼?地球內部中心究竟為何物?這是千百萬年來始終令人困惑不解的一個謎。在很早以前,就存在著「地球中空」的假說,認為在地球內部存在著一個「生命世界」。盡管目前我們還沒有什麼證據證明地球不是中空的,但「地球中空」假說也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

謎一樣的地心

所謂地心就是地球的中心部位;是地層內部地核的俗稱,地球的中心部分半徑約3360千米,其物理性質與周圍的地幔和地殼有明顯不同。根據孔洞學說,所有東西裡面都不是實心的,由此也推斷所有的星球都不是實心的。可是,地心裏面又是什麼呢?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米。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千米;過渡層的厚度只有515千米;內地核厚度1216千米,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莫霍不連續面

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地震波的研究,為人們探索地球內部的奧秘提供了一個好幫手。第一個利用地震儀探索地球內部奧秘的是前南斯拉夫的地震學家莫霍羅維奇。1909年10月8日,前南斯拉夫的薩格勒布發生了一次強烈地震,莫霍羅維奇在研究這次地震所記錄的數據時,發現地震波傳播的速度在地表下面約33千米處存在一個不連續的跳躍,說明在這一深度的上下物質密度相差很大。以後,科學家確證這個球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並以莫霍羅維奇的名字來命名,稱為莫霍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

E.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太陽系家屬由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50萬顆小行星、衛星和彗星組成。太陽是太陽系的家長。太陽系在形成之前,是一片由熾熱氣體組成的星雲,當氣體冷卻引起收縮時,使得星雲旋轉起來。由於重力的作用,氣體和風吹草動心收縮,旋轉速度加快,星雲變成扁的圓盤狀。我們知道,現代家庭中洗衣服使用的洗衣機,有一個脫水機,把濕衣服放進去,脫水機快速旋轉起來,衣服內的水分就會被「拋」出去,濕衣服變成了乾衣服。把水拋出去的力,就是水滴在做圓周運動時產生的離開中心的力,叫離心力。同樣道理,當旋轉的星雲邊收縮邊旋轉,周圍物質的離心力超過了中心對它的引力時,就分離了一個圓環來。就這樣,一個又一個圓環產生。最後,中心部分變成太陽,周圍的圓環變成了行星,其中一顆就是地球,地球是在四五十億年前產生的。

這是一個科學的假說,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的學說,人們稱它為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到了1944年德國物理學家魏扎克又發展了這個學說。

有關太陽系起源和地球形成的研究還在繼續,不斷完善。盡管如此,地球是我們人類的母親,哺育著我們成長。我們人類應該認識它,了解它,即使有朝一日,人類遷居到其他星球上去,也將永遠懷念它。

F.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起源
關於地球的起源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理論,但目前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理論。地球膨裂說提出的新的地球演化史認為,137億年前宇宙星因內部核聚變發生爆炸,飛出許多熔融的火球,銀河星就是其中之一;136億年前,銀河星因內部核聚變發生爆炸,飛出許多熔融的火球,太陽就是其中之一;46億年前太陽因內部核聚變發生爆炸,飛出許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地球膨裂說認為,太陽系是原始太陽爆炸形成的。46億年前,太陽因內部的核聚變而發生爆炸,飛出許多熔融的火球,這些熔融的火球冷卻後形成了行星、小行星、衛星、月亮、慧星和行星帶,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卻的過程中,由於受到表面張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一些小的火球來不及收縮成球形,而冷卻成了不規則的形狀,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小行星。一些小一點的火球在飛離太陽時由於離大火球較近而被「俘獲」,形成了大火球的衛星。
46億年前地球形成之後地球溫度5800攝氏度,地球溫度逐漸下降,地球逐漸收縮,體積變小,自轉速度越來越大。
40億年前,地球溫度降至400-700攝氏度,岩石圈形成。46億年前地球形成之後熔融的地球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鐵、鎳等重的物質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鎂、鋁、上浮,40億年前,因為地球溫度逐漸降至400-700攝氏度形成了封閉的岩石圈,因為花崗岩岩漿的密度最小,玄武岩岩漿的密度次之,因此,封閉的岩石圈是由上層的花崗岩和下層的玄武岩構成的,氮、氫、氧輕物質等形成了大氣圈。這時的地球體積最小,自轉速度最大,1天6小時,1年1460天,地球的半經是現地球的1/2。因為岩石圈封閉了地球,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釋放出的熱量散發不出來,造成岩石圈內部的溫度增高,壓力逐漸增大,地球開始膨賬,地球體積變大,自轉速度開始變小。但地球外部的溫度還在逐漸下降。因為岩石圈的溫度低於居里溫度(400——700攝氏度),岩石圈又含有鐵磁性物質,所以具有磁性。岩石圈下部是熔融的物質,溫度高於居里溫度,因此不具有磁性。因為太陽的磁場遍布整個太陽系,太陽的磁S極位於太陽的地理南極,地球又是由鐵磁性物質形成的,所以地球岩石圈在太陽磁場的磁化下,在地球的地理南極,形成了和太陽磁S極相反的磁N極,這時地球形成了磁場。這時的地球比較均勻,表面平坦。這時的地球自轉軸垂直於黃道面,地球沒有四季之分。
39億年前地球的溫度降到100攝氏度沸點以下,海洋形成,這時的洋底是花崗岩形成的。太陽的表面溫度5800攝氏度,組成太陽的物質大多是些普通的氣體。太陽的氣體成分:氫 73.46%、氦 24.85%、氧 0.77%、碳 0.29%、鐵 0.16%、硫 0.12%、氖 0.12%、氮 0.09%、硅 0.07%、鎂 0.05%。太陽色球是等離子體層,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中的物質也是等離子體,它的密度比色球層更低,而它的溫度反比色球層高,可達上二百萬攝氏度。因為太陽色球是等離子體層,日冕中的物質也是等離子體,所以氫、 氦, 其它元素都以離子狀態存在。當太陽爆炸,熔融的地球從太陽飛出時,便攜帶了大量的氫、 氦, 其它元素。39億年前地球的溫度降到100攝氏度沸點以下,大氣層中的水蒸汽凝結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這時的海洋覆蓋整個地球,深度1.2萬米,因此說地球上的水來自太陽。
38億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誕生。
8億年前,海洋還覆蓋著整個地球,海水深度2000米。地球的氣溫逐漸降至攝氏零下50度,大陸上的海水全部結成冰,海上的冰層也有2公里厚,海洋生物只能在更深的海洋中生存,這就是「雪球地球」時期,這也就是「雪球地球」的形成原因。8億年前由於地球內部的放射性物質不斷衰變放出熱量,內部壓力逐漸增大,岩石圈開始膨裂,山脈開始形成,岩漿噴出,地球氣溫開始升高使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冰川開始融化造成冰臼,這也就是「雪球地球」的形成原因。8億年前海水開始從大陸上退卻,流入岩石圈裂縫,岩石圈開始露出海面形成大陸,最早的大陸形成了,最早的陸相沉積層形成了,最早的陸生生物出現了,地球開始有地震發生。這時地球開始相對地球自轉軸每年傾斜0.47角秒,14.2米。因為白天太陽照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寬度為20000千米×每年增加的寬度14.2米,每年北半球的海洋面積增加為280平方千米。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8億年前的陸相沉積層,是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在長江三峽發現的蓮沱組。既然陸相沉積層最早是8億年前的,這說明8億年前海洋海覆蓋著整個地球,所以大陸上不可能形成8億年前的陸相沉積層。只有海洋開始從大陸上退卻之後,大陸上才可能形成陸相沉積層。發現最早的8億年前的陸相沉積層,這證明海洋是8億年前開始從大陸上退卻的。寒武紀以後石油開始形成,石炭紀以後煤炭開始形成。
2億年前,由於地球內部的放射性物質不斷衰變,釋放熱量,地球內部壓力不斷增加,地球發生了大的膨裂,岩漿噴出形成玄武岩洋底,地球進入快速膨脹期,地球表面積每年增加1.81平方千米,自轉速度每年慢0.5秒。岩石圈膨裂露出海面的大陸形成了七大洲,海水流入石圈裂縫形成了四大洋。
6500萬年前,地球發生最後一次大膨裂、最後一次大的造山運動,岩石圈徹底露出海面,大陸徹底形成了。海水最後一次從地球上徹底退出流入海洋,以後大陸上再不能形成海相沉積層了,海洋徹底形成了。這時地球自轉軸開始每年傾斜0.0013角秒,0.004米,使北回歸線每年北移0.0013角秒,0.004米,地球有了明顯的四季之分,恐龍滅絕了
因為地質年代是根據物種滅絕劃分的,物種滅絕又是地球膨裂形成的,所以從地質年代可以看出,從震旦紀到第三紀共11個地質年代,地球共發生11次較大膨裂,(其中有5次大的膨裂)。地球每膨裂一次就形成一次造山運動,體積就增加一次。這也就是說,地球膨裂了11次,形成11次造山運動(其中有5次大的造山運動),海洋從地球上退卻11次,物種滅絕11次(其中有5次大滅絕),岩石圈露出海洋的面積增加11次。
作者:賴柏林

G. 地球是什麼物質組成的

我們知道地殼的密度為2.8 克/立方厘米,而整個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 克/立方厘米,因此我們馬上就能推測出地球一定有一部分的密度高於5.5 克/立方厘米。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有多種想法,但有一點我們是很清楚的,即這僅僅是我們的推斷。在實驗室里測試一個普通尺寸的球體,其所受的萬有引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對於地球來說,其巨大的引力作用則可以將地球上的一切物質牢牢吸住。如果我們假設地球全部是由岩石組成的,那麼地層深處一定會被外層的重量壓碎。這種強大的力量能壓縮地球內部並將所有的質量全都集中到一個很小的容積當中,所以較深地層的密度自然比外層密度要大。這個問題好像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人們曾經試圖在岩石上加足夠大的壓力,然後通過測出所加的壓力的數值計算出岩石內部密度增加的數值。但人們最終發現,地球外部所有地層重量不可能把地球內部壓縮到平均為5.5 克/立方厘米大小的密度。

因此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地球不全是由堅硬的岩石構成的。地球深處一定存在密度比岩石密度高得多的物質。那麼這些物質是什麼?我們怎樣才能想辦法去了解它們呢?迄今為止,我們所鑽到的最深的油井有9.6 公里深,而這個值僅是地球直徑的1/670。

難道人類真的沒有辦法對地心有所了解嗎?實際並不是這樣的。地震使地球表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們通過對地震的觀測偶然發現,由於各種形式的波從地心傳出,從而使地球表面產生劇烈的晃動。其中有一種波的傳播方式類似於池塘中漣漪的水紋,另一種波類似於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方式。實際上,在地震過程中,與聲波具有相同性質的波被稱為「初波」或「P 波」;另一種與在水中傳播方式性質相同的波我們稱之為「次波」或「S 波」。

這些波從最源頭產生,經過相當長的傳播距離,穿過地球內部並最終作用在地球表面上。1855 年義大利物理學家路支·派勒米瑞發明了第一台研究這些波的簡易儀器——地震儀。在以後的幾年中,地震儀迅速得到了改進。到了19 世紀90 年代,英國工程師約翰·米爾恩在世界各地安裝了一系列的地震儀。如今已有500 多個精確的地震儀分布在世界各地。

通過地震儀,我們能知道地震波在何時何地出現。科學家們能指出地震波穿過地球內部結構的路徑。如果地球各處物質的特性相同,則這些波將以固定的速度沿直線傳播。然而,由於地球的密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部分區域由於受擠壓而壓縮,波的傳播路徑呈現出曲線。從這些曲線的特徵來看,科學家們就能得出地球內不同深度區密度的數值。如果同一深度的曲線走向發生急劇轉向,則說明這一地層不是由於被擠壓,而是由於密度的突然改變導致該地層的化學結構發生了變化。

地球結構示意圖

通過對地震波的分析研究,我們把地球結構劃分為三部分。最外面的地層叫「地殼」,是由我們所熟悉的岩石組成的。而大約在地下32 公里處(平均來講)地層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這個變化首先被克羅埃西亞地理學家安卓亞·莫霍間於1909 年時探測到了。所以被稱為「莫霍間斷層」或簡稱「莫霍斷層」。地殼下面是「地幔」,這部分也是由岩石組成的。一方面是由於「地幔」岩石被壓擠,另一方面是由於「地幔」的組成物質本身的密度較大,所以「地幔」層岩石的密度比「地殼」層岩石的密度要大。但「地幔」密度的增大並不足以成為解釋整個地球密度高的原因。

1914 年,德國地理學家本諾·古騰堡第一次證明了在地下2900 公里的深處,地震波再一次發生明顯的轉向這一事實。地心的密度完全可以用來解釋地球密度高的現象。由於注意到「P 波」能通過地心而「S 波」不具備這一能力,所以科學家們推斷出了地心的結構。由於「S 波」不能通過液體傳播,而「P 波」能通過液體傳播,所以這恰恰說明了地心是由
液體組成的(地球的「地殼」、「地幔」、「地心」之間的關系與雞蛋中「蛋殼」、「蛋清」、「蛋黃」的關系是一樣的,而且僅在一些點上是相同的)。

那麼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確定地心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因為地心一定是由密度比岩石大而熔點比岩石低的物質組成的。所以通常會認為地心是由不同的金屬組成的。因此,我們可設想地球有一個由液體金屬構成的地心。那麼到底是哪種金屬呢?

實際上,在地震資料能夠對地球內部結構很好地作出解釋之前就已經給出了一個可能性的答案。偶爾會有隕石墜落在地球表面上(我將在後面部分進行詳細說明),它們的主要成分是由岩石構成的,而且通常含有10%左右的金屬物質。隕石中一般含有鐵並總會伴有相關金屬鎳,它們含量比例為9∶1。

法國地理學家蓋布瑞德·奧古斯都·道布瑞早在1886 年就提出這樣一個設想,即地心是由鎳鐵混合物組成的。這種結論看來很有道理,所以現在科學家們假定地心是由90%的鐵和10%的鎳組成的。然而關於地心的組成成分還存在著意見分歧,其中有一種理論認為地心是由氧或硫化物或者是它們的混合物組成的。所以,「地心到底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這還是一個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H. 地球的結構可以分為幾部分

通過對地震波的分析研究,我們把地球結構劃分為三部分。最外面的地層叫「地殼」,是由我們所熟悉的岩石組成的。而大約在地下32公里處(平均來講)地層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這個變化首先被克羅埃西亞地理學家安卓亞·莫霍間於1909年時探測到了,所以被稱為「莫霍間斷層」或簡稱「莫霍斷層」。地殼下面是「地幔」,這部分也是由岩石組成的。一方面是由於「地幔」岩石被壓擠,另一方面是由於「地幔」的組成物質本身的密度較大,所以「地幔」層岩石的密度比「地殼」層岩石的密度要大。但「地幔」密度的增大並不足以成為解釋整個地球密度高的原因。

1914年,德國地理學家本諾·古騰堡第一次證明了在地下2900公里的深處,地震波再一次發生明顯的轉向這一事實。地心的密度完全可以用來解釋地球密度高的現象。由於注意到「P波」能通過地心而「S波」不具備這一能力,所以科學家們推斷出了地心的結構。由於「S波」不能通過液體傳播,而「P波」能通過液體傳播,所以這恰恰說明了地心是由液體組成的(地球的「地殼」、「地幔」、「地心」之間的關系與雞蛋中「蛋殼」、「蛋清」、「蛋黃」的關系是一樣的,而且僅在一些點上是相同的。)

那麼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確定地心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因為地心一定是由密度比岩石大而熔點比岩石低的物質組成的。所以通常會認為地心是由不同的金屬組成的。因此,我們可設想地球有一個由液體金屬構成的地心。那麼到底是哪種金屬呢?

實際上,在地震資料能夠對地球內部結構很好地作出解釋之前就已經給出了一個可能性的答案。偶爾會有隕石墜落在地球表面上,它們的主要成分是由岩石構成的,而且通常含有10%左右的金屬物質。隕石中一般含有鐵並總會伴有相關金屬鎳,它們的含量比例為9∶1。

法國地理學家蓋布瑞德·奧古斯都·道布瑞早在1886年就提出這樣一個設想,即地心是由鎳鐵混合物組成的。這種結論看來很有道理,所以現在科學家們假定地心是由90%的鐵和10%的鎳組成的。然而關於地心的組成成分還存在著意見分歧,其中有一種理論認為地心是由氧或硫化物或者是它們的混合物組成的。所以,「地心到底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這還是一個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I. 地球的構造是什麼地球有哪些構造,是有什麼組成的

地球有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由外向內:地殼-地幔-內核。地殼上層為花崗岩層(岩漿岩),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下層為玄武岩層(岩漿岩),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希望幫到您!!

J. 地球的構成

地球是由三個同心球層組成:地核、地幔和地殼。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與地幔之間由莫霍面界開,地幔與地核之間由古登堡面界開。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

閱讀全文

與地球由什麼組成地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