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文學作品是什麼

地理文學作品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3 03:09:22

Ⅰ 我國古代第一部地理學名著和文學名著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
<山海經>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最古的博物書、最古的神話小說故事。
<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 我國六世紀前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洛陽伽藍記> 北魏·楊炫之 古代地理名著,寺塔記的典範之作。
<徐霞客游記> 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
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古代文學理論著作是
《文心雕龍》,古代文學理論著作。劉勰撰。成書於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全書分五十篇,內容豐富,見解卓越,皆「言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寫作上的各種問題。尤為難得的是對應用寫作也多有論評。粗略統計,全書論及的文體計有59種,而其中屬於應用文范疇的文體竟達44種,占文體總數的四分之三.

Ⅱ 中國最早的旅遊地理文學

中國最早的旅遊地理文學是《山海經》,也是我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古籍.
覺得滿意請及時採納哦~

Ⅲ 我國第一部詳盡記載全國山脈、水道、風土、民情的地理書是什麼

《尚書·禹貢》是我國自有文字以來首次闡述人與地關系的經典。
《尚書·禹貢》。這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

Ⅳ 哪部著作是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酈道元撰。

《水經注》是酈道元所著的中國古代地理名著
《水經注》共40卷,30多萬字,系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它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著作。

Ⅳ 古代中國地理名著水晶著的作者是

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水經注》40卷,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是中國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項中國之最。《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著作。

Ⅵ 我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著作:《水經注》作者:酈道元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第一部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在後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許多資料。《水經注》與《三國志注》(裴松之),《世說新語注》(劉孝標),《文選注》(李善),並稱「四大名注」。

Ⅶ 地理學巨著是誰寫的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別號。明朝末期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游記》是他一生最傑出的作品,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

徐霞客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富庶的家庭。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游覽欣賞山水景觀。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來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個小鎮。在客店吃飯時,他向店主打聽道:「老哥,不知去麻葉洞怎麼個走法?」店主一聽「麻葉洞」三個字,臉色頓時大變,驚慌地回答說:「快不要提麻葉洞,裡面的妖精年年作怪,有兩個書生不聽勸,進去就再沒出來!」

徐霞客聽店主這么一說,游興反而大增。天亮後他立即按照事先打聽好的路線直奔麻葉洞而去。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見奇峰高聳,怪石嶙峋,那麻葉洞在松柏掩映之下,隱約可見,險象環生。徐霞客不慌不忙,徐徐點燃手中的火把,便從黑洞里鑽了進去。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洞內冷氣襲人,陰森可怖,不時有水珠滴在頸上,令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彎走了多少時間,只見側面突然有一絲亮光,徐霞客忙繞了過去,隨即被眼前的奇景驚得目瞪口呆:頭頂的巨石上,齊刷刷裂開一絲狹縫,陽光從縫隙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朧中,但見根根石柱從洞頂垂下,棵棵石筍從地上生出,千姿百態,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中明白,這是流水侵蝕岩石,溶化在水中的石膏(碳酸鈣)逐漸凝結而形成的。像這樣奇特的景觀,他還是第一次見到,不覺暗自慶幸,虧得沒聽店主的話,否則豈不遺恨終身?

後來,在西南地區,徐霞客又多次仔細考察過石灰岩地貌,曾先後探訪過101個岩洞。在他的筆記里,詳盡地記述了溶蝕對這里地貌所起的不可抗拒的巨大作用。溶蝕,不僅能造成孤立突兀的奇峰和圓形的窪地,還能形成狀如門洞的「天橋」以及岩洞中奇妙絕倫的石鍾乳、石筍。對石灰岩地貌做如此廣泛深入的考察和詳細記錄,徐霞客是世界第一人,比歐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愛士培爾早100多年;而比歐洲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羅曼更是早了200多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徐霞客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形地貌的偉大先驅者。

徐霞客一生行程數萬里,把汗水撒在了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他的心血,凝成一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記》。這部游記,是徐霞客30餘年旅行考察的真實記錄,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被稱為「古今游記第一」。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也贊嘆說:「他的游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

Ⅷ 為什麼把《水經注》稱為綜合性地理巨著

《水經注》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諸多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

酈道元在任御史中尉時,有個叫丘念的人犯了死罪,他是汝南王的親信,藏在王府中,酈道元硬是設計把他誘出王府捕獲。

汝南王去求太後說情,酈道元頂住太後的壓力,最終還是處死了丘念。

這件事都表明酈道元為官剛正,疾惡如仇,而且不懼權貴,甚至皇親,敢於與惡勢力進行斗爭。

其實,酈道元之所以留名史冊,倒並不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建樹,而是他完成了一部重要的著作《水經注》。

酈道元酷愛讀書,他讀書范圍很廣,除了正統的經史子集外,其他方術、醫卜、地理、天文類都無不喜讀,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書。隨著見聞的日益增多、知識的日益積累,他經常被一種創作的沖動所左右。

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從南朝回來,給他帶來了一本郭璞的《水經注》,他一看大喜過望,接連幾天手不釋卷。

郭璞是東晉時有名的文學家,《水經》由漢代桑欽所作,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記述全國河流狀況的書,文字簡略,郭璞為這本書作了注。

酈道元自從有了這本書,總是帶在身邊,有空就翻閱。他似乎從這部書里領會了一些什麼。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一天夜裡,酈道元夢見了郭璞,夢中郭璞對他說:「我為《水經》作注時,正碰上天下大亂,北方的河流沒法詳細記錄,很是遺憾。如你願意為這本書重新作注,老朽願以筆墨相助。」說完就不見了。

酈道元醒來,獃獃地想了很久。從此他的文采大有進步。

這當然都是古人的傳說。但有一點卻是真的,從此酈道元開始了《水經注》的撰寫。

酈道元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盡力收集當地有關的地理著作和地圖,並根據圖籍提供的情況,考查各地河流幹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經地區的地理風貌。

他或跋涉郊野,尋訪古跡,追溯河流的源頭;或走訪鄉老,採集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和傳說,然後把自己的見聞,詳細地記錄下來。

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漢書·地理志》、《水經》等,日積月累,他掌握了許多有關各地地理情況的原始資料,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酈道元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

酈道元認為,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

為此,他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水經注》歸根到底是一部地理學著作,因此它的主要貢獻還是在地理學方面。它是大部頭全方位介紹全國水的專書,是一部以河流為綱介紹全國的地理著作。

同時,將野外考察與地理文獻研究相結合,這對地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成熟與完善有重大推動作用。此外,《水經注》在文字上十分生動,內容豐富多變,具有相當高的文學水平。

《水經注》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河流,它在自然地理學上的貢獻,首先在河流水文方面。

從河流數量上講,《水經》原文中只列了137條,而注文中記載的達1252條,多出11倍。對這些河流,《水經注》大多記載了它們的發源、流程和流向,敘述緊扣河流的自然地理特點,對於發源地相近的,注文一般將它們歸在一起記述。

如把發源於太行山東、南山麓的清水,即今衛河、沁水,即今沁河、淇水,即今淇河放在一處。對這3條小型河流,酈道元也很認真,分別敘述了各河源頭的情況。

雖然這3條河發源地相近,但源頭情況並不相同,清水源頭處於一個地下水豐富的小盆地,沁水上源則有許多支流匯成,而淇水源地由於地形復雜,水源是由山間的一瀑布急流形成的。

類似的這些小河並不很有名,酈道元仔細進行研究、記載,給今天研究自然地理和對河流水文的考察都有重要意義。

對於河流的整個流程中,《水經注》對河床寬度、瀑布、急流、峽谷等情況都有詳細的敘述。

比如對岷江上流的記載就很典型:

兩山對開,其形如闕,謂之天彭門,亦曰天彭闕,江水自此已上微弱,所謂發源濫觴者也。

這是岷江最上游的情況。

接著注文分段敘述了流程情況:

自白馬嶺回行二十餘里至龍涸,又八十里至蠶陵縣,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鏡,又六十餘里而至北部,始百餘步。又西百二十餘里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餘步。又西南百八十里到濕坂,江稍大矣。

這樣的注文,就把各個河段的長度和寬度交代得很明白。如果用這段珍貴的古代自然地理資料與現代的情況進行比較,那麼這一河段在歷史上的變化就可以了如指掌了。

峽谷險灘是河流流程中常見的,也是河川研究的對象,《水經注》對這方面的敘述也很豐富。如長江上的三峽、黃河上的龍門、三門、洛水上的伊闕、湘江上的空冷峽等。

全書中記載的峽谷近300處,許多都敘述得繪聲繪色,成為著名的散文名篇。比如酈道元的《三峽》就是其中之一: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寫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段文字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文章雖短,但展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奇麗、無限壯觀的景象。

瀑布對河流水文研究也有重要價值。《水經注》共記有60餘處,地理位置准確,還記載了不少瀑布的高度。關於瀑布的名稱,《水經注》中有很多別稱,如「飛波」、「飛清」等,這是《水經注》在語言文學方面的貢獻。

對河流水文的其他要素如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水經注》也有詳細記載。

黃河的含沙量世界上罕見,《水經注》上說:「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斗泥。」就是說,從河水中提一石水,其中有六斗都是泥沙,可見含沙量是相當大的。

我國北方河流冬季都有結冰期,《水經注》記載黃河「寒則冰厚數丈」,這就是冰層的厚度,還記載了黃河上幾個可以采冰的河段。

《水經注》除了記載河流外,還記載了許多湖泊,據統計超過了500處。有大量的是淡水湖,如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陽湖;還有一些鹹水湖,如蒲昌海,即今羅布泊、內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對這些湖泊的記載,在湖泊地貌、水文方面都提供了許多資料。

湖泊形成後,在地質循環和生物循環的過程中,總是在不斷淤淺,甚至最後變成窪地,這種過程,地理上稱為湖泊的沼澤化現象。

《水經注》就記載了田澤消失過程中的情況:

澤在中牟縣西……東西四十許里,南北二十許里,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徑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浦水盛則北注……

田澤是古代有名的大湖,在先秦的《詩經》中已有記載。但由於湖泊的沼澤化過程,到了酈道元著《水經注》的時候已經分化成了24個小湖,文中所謂「沙岡」,即湖底泥沙增多,湖水變淺的現象,是沼澤化的現象,唐宋以後田澤就完全消失了。

湖泊這種由大到小,由整體到分散的過程,具體說明了田澤的湮廢過程,《水經注》的翔實記述為我們了解研究湖泊沼澤化過程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數據。

《水經注》中對地下水的記載也很豐富,共記述了泉水200多處,溫泉38處。還記載了分布在各地的水井,對了解古代地下水位很有參考價值。

《水經注》對動植物地理也有許多記載。全書記載的植物達140餘種,包括在我國常見的溫帶亞熱帶的森林,也有西北乾旱地區的草原,荒漠植被,還記載了我國南方和現在中南半島的熱帶森林自然景觀。

《水經注》記載的動物有許多已在我國絕跡或在分布上有很大變化,使我們更便於研究古今動物地理分布的變遷。

如《水經注》中記載了一種稱為「水虎」的動物,就是今天的揚子鱷,當時還可在今漢水中看到,可現在的揚子鱷只有在長江下游的少數地方還有少量分布。揚子鱷分布地區呈現出逐漸退縮的狀況,數量也大減,因此我們就更要保護它了。

《水經注》在人文地理學方面也有諸多記載。

酈道元很重視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與水的關系極其緊密。《水經注》中處處體現著酈道元對農田水利的重視。對許多大型設施的記載都很詳細。

在重視農業的同時,《水經注》也留下了對手工業介紹的珍貴資料。

書中記載手工業的門類比較齊備:采礦、冶金、紡織、造紙、食品等。還記載了能源礦物,如石油、天然氣、煤,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等,非金屬礦物,如硫黃、鹽、雲母、石英等,對它們的分布和用途都有介紹。

在所有手工業中記載最多的是制鹽業。古代鹽是關系民生的大事,所以酈道元很重視。《水經注》中記有海鹽、池鹽、井鹽、岩鹽等多種。

卷第三十三篇中記載了四川井鹽的位置、數量,並說「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於常鹽矣。」可見四川井鹽的質量是較高的。

卷第六篇《涑水注》記載了當地的池鹽。池鹽在今山西省西南的安邑一帶。從先秦時代開始,這種池鹽就行銷中原廣大地區,有的商人就靠販運池鹽發家致富。

酈道元是這樣描述的:

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潭而不流。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

這里的產量相當穩定。而且提取方便,所謂「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所以長盛不衰。

《水經注》的記載與其他史書的記載互相映照,不難看出,安邑池鹽在中原地區佔有重要的地位。《水經注》把漢代與北魏鹽池做了比較,這種資料是很珍貴的,對我們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鹽池也有現實意義。

《水經注》對沿海鹽場的分析和採制也記述得很普遍,卷第九篇記載了今渤海沿岸的鹽場。全書共記鹽礦、鹽場20多處,包括了當時國內的著名鹽產地,有的地方還帶述了境外的岩鹽。

在陸路交通並不很發達的古代,水運是很便捷的交通方式。《水經注》所記河道,大多都涉及航運。而峽谷,險灘就成為航道中的險段。

如卷四記黃河在砥柱山以下,「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卷第四十篇記浙江在壽昌,「建德八十里中有十二瀨,皆峻險,行旅所難。」

《水經注》對陸路交通也同樣重視,書中記載了當時許多國際陸路通路:

卷第一篇的蔥嶺、天竺道通向北印度、中亞地區;卷第三篇的雞鹿塞道通向漠北草原;卷第二十七篇的通關勢為溝道關中和漢中的要道;卷第三十六篇記述了現在雲南省曲靖縣境內一段叫降的道路:「降賈子,左擔七里。」

這里的商販為走山路、要用在肩擔走七里不能換肩。「左擔七里」,只4個字就把山路的險窄勾勒出來。

大量水陸交通道路必然形成許多道路交叉點,注文中相應出現了大量的橋梁和津渡,共達200多處。《水經注》中出現的橋等形式很多,有石拱橋、木橋、索橋、浮橋等。

比如卷第十九篇《渭水注》記載了宏大的秦渭橋:

秦始皇做離宮於謂水南北……南有長樂,北有咸陽宮,欲遞二宮之間,故造此橋,廣六丈,南水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間,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

即使在今天看來,這也是一座大橋。

城市是人口集中居住區,酈道元自不會放過。全書共記縣以上城市盡3000座,古都達180座,其中大部分與今天已經成為遺址。

酈道元對古都的記載最為詳盡。卷第十六篇注文中竟用7000字的篇幅來詳細描述當時北魏的都城洛陽。對古都長安、鄴都也有詳盡描述,其他的古都還有平城、成都等。

對這些歷史名城的介紹,都結合歷史的史實,對宮殿、園苑、池台、巷市的遺址調查,詳盡周到,讀者從中不僅能增長地理知識,同時也提高了歷史和考古知識,增長了見識。

《水經注》還記載了國外的城市。卷第一篇記載了現今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境內的一些古都,如波羅奈城、王舍新城等。卷第三十六篇記載了古代林邑國的區粟城和和典沖城,位於今越南中部。對其位置、形勢、建築規模等都描繪無遺。

酈道元沒有到過國外的城市,上述記載都是從《林邑記》中抄錄的。現在《林邑記》早已散失了,這段文字就成為孤本,是記載這兩個城市的唯一古代材料,對研究越南古代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可見,《水經注》的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地理學的范圍。

酈道元生活在戰爭頻發的年代,他雖反對不義之爭,但並不是消極地反對。《水經注》中也保留了大量軍事地理的資料。

酈道元常把在戰爭中發生重大作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如河流、橋梁、道路、津渡等進行軍事上的評價,這種做法在以前還不多見,對後代的軍事地理學者有很大影響。

比如卷第三篇對戰役的評價就是一例:「山下有長城,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自闕北入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桿,以防塞道。」對有些戰役的描寫也很詳盡,與戰場的山川形勢相系,有重要的軍事地理價值。

《水經注》對地名學的貢獻也很大。地名學是一門研究地名的學科,它研究地名的形成、發展變遷,以及地方命名的原則和得名的淵源。

在《水經注》以前的古地理書中已經出現了許多地名,但與《水經注》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水經注》中記載的地名據統計達20000左右,這是前所未有的。

河流地名是各類地名中最多的,佔全書地名的1/5。江在古代指長江,河專指黃河,這是專稱,後來都成為通稱。北方河流後來多稱「河」,而南方河流多稱「江」,其他河流稱「水」,人工開鑿的河流又多稱為「渠」。

《水經注》在記述名河名稱,還記了許多河流的旁名、別稱。黃河的名稱就不少,如「河水」、「河」、「大河」、「黃河」、「濁河」等。

《水經注》還擔負著解釋地名的工作,它解釋的地名共達2400處。其內容非常豐富多彩,可謂洋洋大觀。自《水經注》以後,地名淵源的研究分析,逐漸成為我國一切地理書中的必備內容。

《水經注》的貢獻尤為卓著,豐富了地名學的研究內容。

總之,《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水經注》是6世紀前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述。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Ⅸ 中國最早的旅遊地理文學作品是什麼

最早的當屬《山海經》.這本書是徐霞客少年時代最愛讀的書.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雖然不不是專業於「旅遊地理」,但它實實在在是一本旅遊地理志.
此外,《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但著者和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爭議較大.後來還有酈道元為其作注,寫成《水經注》40卷,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
別的就多了,比如唐僧取經回來後寫的《大唐西域記》.
不能不說的是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

Ⅹ 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是什麼

最早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經》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10)地理文學作品是什麼擴展閱讀:

《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這個禹殺相柳的傳說充滿了神奇色彩,既可從文學或神話學的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古代民族部落之間的斗爭。

閱讀全文

與地理文學作品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