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各種地理地貌及代表地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叫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 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按其成因類型,指根據地貌成因劃分的地貌類型。由於地貌形成因素的復雜性,目前也沒有統一的成因分類方案。根據外營力,通常劃分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乾燥地貌、風成地貌、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緣地貌、海岸地貌、風化與坡地重力地貌等。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劃分為侵蝕的和堆積的兩種類型。根據內營力,通常劃分為大地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火山與熔岩流地貌等。無論是外營力地貌還是內營力地貌,在動力性質劃分的基礎上,都可以按營力的從屬關系和形態規模的大小,做進一步的劃分。
根據一定原則對地表起伏形態劃分的類型。一般認為,普通地貌類型應按形態與成因相結合的原則劃分,但由於地貌形態,地貌營力及其發育過程的復雜性,目前尚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分類方案,一般採用形態分類和成因分類相結合的分類方法。 所以關於地貌分類,是很復雜的,目前有專門的研究學科,即地貌學。你不是搞研究的,所以對前面的可以大致了解一下。 但我想,你可能是想知道,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的情況。下面為你介紹一下。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代表地: 廣東肇慶七星岩、廣西桂林山水、雲南路南石林;南斯拉夫的迪納拉山區、法國中央高原、蘇聯的烏拉爾山區、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牙買加和越南北部地區等。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 一般認為,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稱為丹霞地貌。由陸相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種地貌形態。形成的必要條件是砂礫岩層巨厚,垂直節理發育。因在中國廣東省北部仁化縣丹霞山有典型發育而得名。代表地: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 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貴州赤水、浙江江郎山。 雅丹地貌 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於風的磨蝕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較強的剝蝕作用,並逐漸形成向里凹的形態。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層比較鬆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形成原因: 以風蝕作用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區較遠的平原,山區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無法到達,只有風力在這里施威。這一類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樓蘭遺址一帶。
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鄰近山地的地區,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是這一類型雅丹的典型代表。 由風、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則處於上述兩類雅丹之間,以著名的白龍堆雅丹、龍城雅丹為典型代表。
代表地: 孔雀河以南至樓蘭遺址一帶、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白龍堆雅丹、龍城雅丹,還有屬於中大型雅丹群的敦煌古海雅丹,雅丹群范圍最大的非洲查德盆地的特貝斯荒原,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盧特荒漠東南部。 為你搜集並整理的資料,花了點心思和時間,但覺得挺充實的。
『貳』 世界上都有哪些地貌
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另外有搜索來的關於地貌知識.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叄』 中國八大地貌類型及代表地是什麼
具體如下:
1、黃土地貌是以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獨特的溝壑縱深,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而命名的,大量縱橫交錯的溝壑,使得黃土高原表面十分破碎,這些溝壑一般可下切50至100米,有的區域甚至超過150米,主要是流水侵蝕的結果。黃土高原覆蓋的深厚、疏鬆的黃土層,是形成黃土地貌的重要原因。
2、丹霞地貌以廣東的丹霞山而得名,在我國的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貴州等南方省份廣泛分布,是一種垂直節理發育的紅色砂岩或礫岩,在流水或者風力的侵蝕作用下而形成的地貌類型,我國南方地區最為典型。丹霞地貌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在我國的西北地區也有分布,比如甘肅的張掖。
3、雅丹地貌是新疆羅布泊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地貌形態,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乾旱地區風力的侵蝕下,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風蝕柱等各種形態各異的地貌形態,我國柴達木盆地西部的雅丹地貌群,是世界上延伸最長的雅丹地貌群。
4、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蝕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蝕能力)對於可溶性岩石(大多是石灰岩)進行溶蝕作用,從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態的總稱,最早發現與喀斯特高原。
我國的雲貴高原廣泛的分布有石灰岩,加上氣候濕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擁有包括溶洞、窪地、石林、石芽、落水洞、地下暗河、盲谷等各種地表形態。比如雲南路南石林、貴州雙溶洞、重慶小寨天坑、廣西桂林山水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相關信息:
中國境內不僅有常見的構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遺跡、凍土和冰緣作用現象、沙漠和戈壁等,還有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黃土地貌。中國地貌種類的多樣、典型,是世界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
『肆』 地理的地貌有那幾種
坡地重力地貌:岩體或土體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這種位移的特點是整體向下運動,統稱為塊體運動,包括崩塌、滑動、蠕動、泥石流等。常見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錐、滑動面、泥石流體、蠕動土屑等。大多數重力地貌的形成和發展,有賴於流水的誘發。由於流水的介入,坡面的磨擦阻力減小,使岩體或土體整體地向下運動,這與流水的面狀侵蝕和溝狀侵蝕(見河流作用)有顯著的不同。促使重力地貌發生的流水,並不成為搬運這種物質的介質,它只起給這種物質充水和潤滑的作用。重力地貌都發生在坡度較大的地區,多為山區的災害性地貌。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陸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動力。它在流動過程中,不僅能侵蝕地面,形成各種侵蝕地貌(如沖溝和河谷),而且把侵蝕的物質,經搬運後堆積起來,形成各種堆積地貌(如沖積平原),這些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風成地貌和黃土地貌
冰川與冰緣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和由寒凍風化和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分別稱為冰川地貌與冰緣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
『伍』 高中地理里提到的地質地貌常用有哪些,成因什麼,詳細
地理構造只要指向斜,背斜,地契,地壘,斷層等.
地貌只要指的事地表的形態,只要是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質時期的構造和新第三紀以來形成的新構造。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有:板塊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火山構造地貌、熔岩構造地貌和岩石構造地貌。地質時期形成的各種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斷層崖、斷層線崖等。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褶曲、斷層等遺跡,稱為新構造。新構造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地殼垂直運動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間歇上升的階地等。大范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可以形成大規模的大陸褶皺山系高原、大陸裂谷、斷陷盆地;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大陸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類型。
『陸』 常見的地貌類型主要有哪些
常見的有: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海底地貌,風積地貌,風蝕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冰緣地貌,湖泊地貌,黃土地貌等.
『柒』 高中地理:地貌類型有哪些
根據外營力,通常劃分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乾燥地貌、風成地貌、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緣地貌、海岸地貌、風化與坡地重力地貌等。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劃分為侵蝕的和堆積的兩種類型。根據內營力,通常劃分為大地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火山與熔岩流地貌等。
『捌』 常見的地貌類型主要有哪些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可溶性岩石溶蝕與沉澱,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國亦稱之為岩溶地貌,為中國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兩大類,地表有石芽與溶溝,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喀斯特盆地與喀斯特平原,峰叢、峰林與孤峰;地下有溶洞與地下河,暗湖。
喀斯特地貌在中國分布最廣,其集中分布於桂、黔、滇等省區,川、渝、湘、晉、甘、藏等省區部分地區亦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區主分布於波黑迪納拉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區、澳大利亞南部、美國中東部、大安的列斯群島和越南中北部地區。
但相對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國分布最廣。
1928年,馮景蘭等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地層及粵北相應地層命名為「丹霞層」。1938年陳國達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陳國達正式使用「丹霞地形」這一分類學名詞,以後丹霞層、丹霞地形的概念便被沿用下來。
『玖』 主要的自然地理地貌有哪些
地貌成因類型 指根據地貌成因劃分的地貌類型.由於地貌形成因素的復雜性,目前也沒有統一的成因分類方案.
根據外應力,通常劃分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乾燥地貌、風成地貌、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緣地貌、海岸地貌、風化與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劃分為侵蝕的和堆積的兩種類型.根據內營力,通常劃分為大地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火山與熔岩流地貌等.
無論是外營力地貌還是內營力地貌,在動力性質劃分的基礎上,都可以按營力的從屬關系和形態規模的大小,做進一步的劃分.
比較完整的地貌分類系統,常常是既考慮外營力和內營力,又考慮形態及其規模的多級的混合分類系統.
另外,根據實際需要,還可以進行專門的地貌分類,如有喀斯特地貌分類、風沙地貌分類,以及直接為生產服務的應用地貌分類等.
『拾』 地球上都有哪些神奇的地質地貌
1、精靈煙囪
巧克力山,菲律賓。保和省有超過1500個這樣的石灰岩土堆,它們通常被草覆蓋,但在乾旱時節會變成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