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關於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你還知道哪些

關於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你還知道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3 18:50:38

㈠ 南方和北方的人文生活有什麼不同

天地玄黃,五穀雜糧,男人女人,北方南方。

南方人和北方人,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1南方人和北方人吃的不一樣。

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米就是水稻,面則是小麥。水稻的籽兒去了殼就能吃,因此是「米」。麥子要磨成粉以後才能吃,因此是「面」。米就是「去 皮後的作物子實」,如稻米、薏米、花生米。由此及彼,凡粒狀的也都叫米,如姜米、蝦米、高粱米。

面,本寫作一個麥字加一個丏字,也寫作面,就是麥子磨成的粉,所以粉狀的東西都叫面,如豆面、葯面、胡椒面。北方人以麵食為主,甭管是吃包子、餃子、饅頭、面條、餅,都先得把麥子磨成了粉再說。所以麥子磨成的粉,乾脆就直接叫面。南方人不磨面,要磨也就是磨漿,比如豆漿、米漿。所以那麥子磨成的粉,不能簡單地只叫面,得叫麵粉。就像在北方,大米做成的主食不能簡單地只叫做飯,得叫米飯一樣。

米飯不能單吃,得有菜,所以南方的烹調,功夫花在菜上。八大菜系,基本上是南方人大顯身手,沒北方人多少戲。北方廚師的用武之地在白案。那麥子磨成的粉,可以做出好多花樣來。光是條狀的,就有拉麵、擀麵、壓面、揪面、切面、掛面、刀削麵、撥魚子等等。

而拉麵之中,又有拉條子、揪片子、炮仗子種種。南方人弄不清這么多名堂,統統稱之為「面」。要細分,也就是寬面細面、湯面炒麵、雲吞面炸醬面。北方人就不能把麵粉做成的條狀食物簡稱為「面」,得叫「面條」,以區別於麵糊、麵皮、麵包,以及其他用「面」(麵粉)做成的東西。同樣,南方人也不把粉狀的東西稱為「面」,得叫「粉」,比如胡椒粉、花椒粉、辣椒粉。

2活法不一樣,說法也不一樣。

說法不一樣,唱法也不一樣。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瓏剔透,凄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游戲的戲。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執。北方人只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一應與戲劇有關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戲子、戲台、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

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1939年,上海的報紙上開始提倡「越劇」這個名詞,可老百姓還是管它叫「紹興戲」(紹劇則叫「紹興大班」)。甚至京劇,原本也叫京戲,後來要普及國語,北方話佔了上風,京戲才變成了京劇。但在南方許多地區,地方戲還是不叫「劇」而叫「戲」的,比如閩南的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就連「地方戲」這個詞,也沒人改成「地方劇」。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戲,不叫「劇」,而叫「戲」。

如墜子戲(河南)、郿鄠戲(陝西)。於是,既有豫劇、越劇、川劇、粵劇、漢劇、楚劇、湘劇、贛劇、閩劇、滬劇,又有柳琴戲、辰河戲、採茶戲、花鼓戲、皮影戲、滑稽戲。南北「戲」、「劇」之爭,算是打了個平手。

但如果要較真,就會發現還是南方吃了虧。叫「劇」的都是大劇種,叫「戲」的則多半是小劇種,最有名的,也只有一個黃梅戲,其他就名不見經傳。當然,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叫「戲」,也不叫「劇」,而叫「腔」。說起來秦腔也是有資格牛逼,京劇(還有漢劇和徽劇)里的「皮黃」(西皮、二黃)和秦腔都有瓜葛。

秦腔從襄陽傳到武昌、漢口,就變成了「西皮」;傳到安徽桐城,就變成了「高撥子」;高撥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變成「二黃」。這西皮、二黃,漢調、徽調,北上進京一攪和,就成京劇了。看來這京劇也是「南腔北調」,秦腔自然也有資格不摻和什麼「戲」、「劇」之爭,自顧自地吼它的「腔」。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的地方還很多。南人睡床,北人睡炕,這叫「南床北炕」。南人坐船,北人騎馬,這叫「南船北馬」。「南方人指路,總是說前後左右,北方人指路,總是說東西南北。」(韓少功《陽台上的遺憾》)說前後左右,是以人為坐標;說東西南北,是以物為參照,這也許可以叫「南人北物」。

南北的差異為什麼這么大?環境使然。南方潮濕,架床便於通風;北方寒冷,打炕可以取暖。北方多平原,平原上好跑馬;南方多水鄉,水鄉里要行船。馬馳平原,視野遼闊,東西南北,一目瞭然;船行水鄉,曲里拐彎,說東西南北也

3去不了,就只好說前後左右了。

就連打架,南方和北方都不一樣。南方人喜歡用拳,北方人喜歡用腿,叫「南拳北腿」。南方人個子小,打架的地方也小,深街小巷,擠擠巴巴,難以施展,還是用拳頭便當。北方天高地闊,一馬平川,好漢們又一個個人高馬大,一腳飛起,能把對方踢出二三里地去,很是過癮,所以願意在腿腳上下功夫。也所以,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關系曖昧,在南方就叫「有一手」,在北方則叫「有一腿」。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於是就有了「方言」。

㈡ 我國南北方人文自然地理差異

一是南北飲食習慣的差異
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米飯為主,這個是很有特色的,如果你去過淮河兩岸發現,那裡的人一半是麵食,一半是米飯。北方人吃東西喜歡煮熟了吃(熟的比較透的那種),而南方人則比較喜歡吃7成熟的(也不是絕對,大部分來說)。北方人一般不喜歡吃比較腥的東西(比如海鮮、生猛)。北方人的口味相對較重,食物比較咸,味道比較重而復雜。相反,南方人比較喜歡吃清單一點的,但有些地區由於其特殊性則比較喜歡吃辣椒(四川湖南等地,因為當地濕氣比較重,要吃辣以驅寒)。
二是居住環境的差異
由於南北氣候差異,北方以平房居多,南方以尖頂的房子居多(由於現在很多城市都是高樓大廈,以看不出具體差異,這里說的都是原始的居住形態)。平方可以很好的採光,尖頂結構可以很好的把雨水排出。此外,北方的房屋間距比較大,南方反之;在我國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房屋都比較喜歡東南朝向,這個一方面是為了採集陽光,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季風氣候的原因。
在北方一般房屋都是一樓就住滿了人,南方的樓宇一般一樓都是架空的,這是防潮的原因。(南方濕氣很重)。
還有一點提一下,北方的建築色彩以紅和黃為主(主要是官宅)南方的建築一灰白為主。一是氣候原因導致,再者是因為北方長期以來作為政治中心,黃和紅彰顯了其威嚴。
三是語言的差異
北方的語言主要以北方方言為主,這是我國普通話的基礎,雖然北方方言也分為不同片區,但總體來說,北方人之間交流起來,問題不大;而南方的語言就比較復雜,「五里不同鄉,三里不同音」一點也不誇張。比如廣東省,一個省份就分為三大方言區(潮汕、客家、粵語)。這些語言之間的差別相當大。主要是因為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山地導致的。
四是南北方人性格的差異
北方人相對豪爽、仗義,南方人相對自我、狹隘。這與自然地理不無關系,平原地區或草原地區的人長期生活在廣闊的空間下,而南方人多生活在山區、丘陵地區,視野有限。因而造就了他們的性格。這都是相對而言的。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南北人文地理的差異是以南北方自然地理的差異為基礎的,正是南北方自然地理的差異造就了人文地理的不同。
南北方差異都分很多種,有天氣,環境,地勢都有不痛所以差異也有很多種:比如說南方多雨房屋為兩邊低中間高,適合排水。且氣溫高,多 種水稻。北方人則不同,房屋多為平房。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南方人多喜歡吃辣,而北方不同。

㈢ 南北方地區人文差異地理方面

這是我曾經的地理老師的經典題型,哈哈:
農耕制度:差異:北方一年一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南方為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原因:南北氣候差別大,光熱條件不同
傳統運輸方式:差異:主要陸路運輸,原因:北方地形寬廣平坦寬闊;南方主要水路運輸,
原因:多河流湖泊,水域縱橫,多丘陵地形,陸路不便,適合發展水運。
傳統民居:差異:北方房體厚實,屋頂坡度較大,另外多為窯洞和院狀房屋;南方房體輕巧,屋頂坡度較小,獨立庄園和閣樓偏多。
原因:北方天氣寒冷,房屋厚實利於防寒,屋頂坡度大利於清理積雪,避免房屋被壓壞;南方則相反。
其餘你還可以補充諸如:社會經濟差異;文化差異等,等等,

㈣ 中國南北方自然環境和人文方面的差異

1、南北氣候差異

中國的西北部深居內陸,東南方地區臨海,所以南方地區的氣候想對北方濕潤,南方有熱帶亞熱帶氣候,北方主要是溫帶氣候,南方降水多。

2、南北房屋建築差異

南方的建築大多是瓦」屋,屋頂傾斜,依山傍水而建,因為南方降水多,這樣的屋頂,可以防止積水。北方則不同,北方多平頂方,降水又少,平頂房也利於儲水。屋頂也可以曬糧食,很方便。

3、南北服飾差異

南方地區多水鄉,南方人要比北方人長得較嬌小,衣服做得比較偏小號或是短裝較多。加上天氣差別,南方夏季較長,樣式要比北方略多、豐富。冬季的衣服北方就以羽絨服為主,而南方穿羽絨服的時間很少都以單薄的外套和毛衣為主。

4、南北飲食差異

南方以米飯為主食,北方以麵食為主,而且南方的菜式比較多樣,精緻。北方菜式注重食品本來的味道。

(4)關於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你還知道哪些擴展閱讀:

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產業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

南方自南宋起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農業發達,同時也是貿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更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經濟上的心態。

參考資料:網路-南北差異

㈤ 南北方地區有哪些方面的差異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些。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是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
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㈥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不同

首先,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自然景觀(主要體現植被)做對比描述來體現。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都位於地形地勢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上。北方地區的西部是黃土高原,東部是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南方地區西部是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東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以秦嶺—淮河為界。第二,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仍然存在差異。哈爾濱和北京的氣候條件也有所不同。同屬北方地區的東北地區與華北平原在自然景觀上有顯著的差異:表現出即使是在同一區域——北方地區,自然條件仍然存在巨大差異。同理,我們可以看出同屬南方地區的武漢和廣州的氣候條件也有差異,從中反映出的海南島與長江流域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景觀也有明顯的不同。所以首先要找到南北方兩大區域各自地理事物的共性,即區域的明顯特徵。從氣候來看,北方地區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較少,主要集中在7、8月;而南方地區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較多,各月降水都比較豐富。第三,分別就上述自然地理要素在區域間進行比較。從氣候上講,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不同之處:北方地區的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而南方地區1月的平均氣溫在0℃以上;北方地區的年降水量明顯少於南方地區,北方地區降水季節變化比較明顯,南方地區的各月降水都比較豐富。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1月平均氣溫(高於0℃/低於0℃)
低於0℃
高於0℃
年降水量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繼續進行活動1,分別可以比較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教材中用長江代表南方地區的河流,用黃河代表北方地區的河流,通過分析河流流量過程線,比較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河流水文特徵的差異。通過圖5.9中的兩幅景觀圖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植被類型的差異。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其他
第四,分析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自然差異的主要原因,突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繼續完成活動2。從植被類型來看,北方地區主要分布有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南方地區主要分布有常綠闊葉林,表現為植物的生長要受到氣候條件的制約。從河流流量來看,北方地區河流的流量小,南方地區河流的流量大,主要原因是與當地的降水量有關。因此,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應當歸結為氣候的影響。

㈦ 我國南北方人文地理差異都有哪些

文化習俗不同:因地域的差異,南北方在飲食,文化,房屋構造上均存在差異
地形地貌不同:北方地勢較高,山地較多;而南方地勢平坦,海拔很低,河網密布空氣濕潤

㈧ 列舉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文差異

概述
由於我國南北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文化以及政治經濟活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顯著差異。
交通差異
南船北馬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飲食差異
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體質差異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語言差異
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建築差異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政治經濟差異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工業差異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自然條件及文化差異
南澇北旱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轅北轍、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

這回還靠譜吧

㈨ 中國南北人文地理差異

一般來說,各省都有自己的特點,但省內各地級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俗習慣,總體來說文化和風俗習慣沒有太大差異,但中國這個是安徽省例外, 安徽省皖北和皖南,這兩個地區,存在特別多的差異;如果還要講皖中加入比較多話,那情勢就更復雜了。

安徽省是位於中國東部地區的內陸省,簡稱「皖」,省會合肥,面積14萬平方公里,人口6200多萬, 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國內擁有黃山般的全球旅遊資源,古惠州文化源遠流長,對歷史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力。

安徽省就像縮小版的中國,也是中國最復雜的省,南北間文化差異很大,長江、淮河向南一北通過了省, 所以,即使在同一省,皖北也被視為北方,皖南被視為南方, 皖南位於江南地區,山水環境優越,古惠州文化鮮明,旅遊資源天獨厚,具有南方優美柔和的氣質, 皖北以江淮文化為主,代表性文化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由於淮河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的文化在這里沖突、交流,淮河文化融合中原文化。

從地理上看,皖北位於淮河北側,是中國北方地區,位於江淮平原,地形平坦, 向南位於長江以南,典型意義上是江南地區,地圖東南丘陵,地形崎嶇,多山, 因此皖北地區的人口遠遠多於皖南地區,2017年底,皖北地區的常住人口接近3000萬,皖南地區的常住人口只有1300萬。
皖西南、皖西以山地為主,皖北地區屬於平原,農業發達,這也引起了千百年來的耕作方式差異, 皖南地區山地多,空氣潮濕多雨,皖南容易種植水稻,所以皖南飲食也多以米飯為主, 皖北平原很多,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和其他雜種栽培,所以皖北地區又以麵食為主。

㈩ 你曾經不知道的南北差異有哪些

1、氣候差異:南澇北旱中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2、人文差異: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3、工業差異: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中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4、交通差異: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5、建築差異: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同時,東北地區由於降雪量較大,且積雪春天才能融化,為減輕積雪對屋頂的壓力,房屋頂高而尖的現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中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

閱讀全文

與關於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你還知道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