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上是如何劃分熱帶,溫帶和寒帶的
五帶的劃分帶是個天文氣溫帶。所以,五帶的劃分只考慮天文因素,而不考慮地理因素。劃分五帶的天文因素是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因此,五帶實質上是天文帶。五帶的劃分,是根據兩條天文線:回歸線和極圈,即南北緯23°26』和66°34』兩條線。前者是太陽回歸運動的南北極限,為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後者是極晝極夜的界線,是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這兩條線之和為90°,具有互補性,取決於現代的黃赤交角值。
各帶的特徵
熱帶
天文上的低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之間,跨緯度46°52』,佔地表面積的39.8%。有直射陽光,終年常夏無冬,晝夜長短變化小,白晝長為10時35分~13時25分。
溫帶
天文上的中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與南北緯66°34』之間。南北溫帶各跨緯度43°08』,合佔地表面積的51.9%。這里既無直射陽光,也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晝夜長短變化大,白晝長的變化幅度為2時50分到24時。
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
寒帶
天文上的高緯地帶,在南北緯66°34』到90°之間。南北寒帶各跨緯度23°26』,二者合佔地表面積的8.3%。太陽高度角小,終年無夏。有極晝極夜現象,其持續時間在極圈為一日,在兩極為半年。
五帶的成因五帶的形成,是由於地球公轉,公轉時地軸與軌道面的鉛垂線有23°26』的傾斜,而且傾斜方向不變,因而導致太陽直射點徘徊於南北緯23°26』之間。這樣,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產生晝夜長短變化,在極圈內出現極晝極夜現象;另一方面,產生了氣溫高低變化,使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遞減,這是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極逐漸變小的結果,最後形成了地球五帶。
B. 地理的五帶指那五帶
熱帶 南北溫帶 南北寒帶
地貌?這跟五帶聯系大么....
陸地上的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
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海溝
C. 地理的五帶劃分是什麼
地球五帶的劃分、特徵和成因
(1)地球五帶
地球上的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的總稱.
五帶是個天文氣溫帶.所以,五帶的劃分只考慮天文因素,而不考慮地理因素.劃分五帶的天文因素是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因此,五帶實質上是天文帶.五帶的劃分,是根據兩條天文線:回歸線和極圈,即南北緯23°26′和66°34′兩條線.前者是太陽回歸運動的南北極限,為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後者是極晝極夜的界線,是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這兩條線之和為90°,具有互補性,取決於現代的黃赤交角值.
(2)各帶的特徵
熱帶:天文上的低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之間,跨緯度46°52′,佔地表面積的39.8%.有直射陽光,終年常夏無冬,晝夜長短變化小,白晝長為10時35分~13時25分.
溫帶:天文上的中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與南北緯66°34′之間.南北溫帶各跨緯度43°08′,合佔地表面積的51.9%.這里既無直射陽光,也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晝夜長短變化大,白晝長的變化幅度為2時50分到24時.
寒帶:天文上的高緯地帶,在南北緯66°34′到90°之間.南北寒帶各跨緯度23°26′,二者合佔地表面積的8.3%.太陽高度角小,終年無夏.有極晝極夜現象,其持續時間在極圈為一日,在兩極為半年.
(3)五帶的成因
D. 地理35,36,37,38
35.1953除以1063自己算
36.B37.B38.C
E. arcgis35度帶如何轉換36度帶
①同一基準面(同一地理坐標系下的轉換):
在同一基準面間轉換數據的方法,當將矢量數據從一個坐標系統變換到另一個坐標系統下時,可以用三度帶、六度帶之間轉換,帶號和中央經線之間轉換,地理坐標和投影坐標之間轉換。
②不同基準面(不同地理坐標系下的轉換):
當系統所使用的數據是來自不同地圖投影的時,需要將一種投影的地理數據轉換成另一種投影的地理數據,這就需要進行地圖投影變換。
F. 35°N是表示地理位置的什麼
經緯度的字母一共有四個,E,東經;W,西經;N,北緯;S,南緯。
前面的數字表示度數,即北緯35度。
應該在中國河南穿過。
G. 五帶劃分 知識講解 地理的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如何劃分
0°到南北緯23.5°為熱帶,南北緯23.5°到南北緯66.5°為溫帶,南北緯66.5°到南北緯90°為寒帶,而亞熱帶是一種氣候地帶,一般位於溫帶靠近熱帶的地區(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
H. 五帶如何劃分各帶有何特點
地球五帶的劃分、特徵和成因
(1)地球五帶 地球上的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的總稱.
五帶是個天文氣溫帶.所以,五帶的劃分只考慮天文因素,而不考慮地理因素.劃分五帶的天文因素是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因此,五帶實質上是天文帶.五帶的劃分,是根據兩條天文線:回歸線和極圈,即南北緯23°26′和66°34′兩條線.前者是太陽回歸運動的南北極限,為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後者是極晝極夜的界線,是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這兩條線之和為90°,具有互補性,取決於現代的黃赤交角值.
(2)各帶的特徵
熱帶:天文上的低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之間,跨緯度46°52′,佔地表面積的39.8%.有直射陽光,終年常夏無冬,晝夜長短變化小,白晝長為10時35分~13時25分.
溫帶:天文上的中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與南北緯66°34′之間.南北溫帶各跨緯度43°08′,合佔地表面積的51.9%.這里既無直射陽光,也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晝夜長短變化大,白晝長的變化幅度為2時50分到24時.
寒帶:天文上的高緯地帶,在南北緯66°34′到90°之間.南北寒帶各跨緯度23°26′,二者合佔地表面積的8.3%.太陽高度角小,終年無夏.有極晝極夜現象,其持續時間在極圈為一日,在兩極為半年.
(3)五帶的成因
五帶的形成,是由於地球公轉,公轉時地軸與軌道面的鉛垂線有23°26′的傾斜,而且傾斜方向不變,因而導致太陽直射點徘徊於南北緯23°26′之間.這樣,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產生晝夜長短變化,在極圈內出現極晝極夜現象;另一方面,產生了氣溫高低變化,使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遞減,這是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極逐漸變小的結果,最後形成了地球五帶.
I. 地理五帶指那些
地理上的「五帶」是指:根據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將地球表面有共同特點的地區,按緯度劃分為的五個溫度帶,即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
一年當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北緯23°26ˊ和南緯23°26ˊ之間來回移動。只有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才能見到太陽直射頭頂的景象。這個地區獲得的太陽光熱是全球最多的,稱為熱帶。
南極圈以南,和北極圈以北地區,太陽高度角很小,可以觀察到極晝和極夜現象,得到的太陽熱量極少,氣溫很低,稱為寒帶。
南北回歸線到南北極圈之間的地區,得到的光熱介於熱帶和寒帶之間,氣溫也較適中,一年四季分明,稱為溫帶。
(9)地理中35帶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溫帶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的中緯地帶。
南溫帶和北溫帶各跨緯度43°8′,南、北溫帶的總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52%。本帶內太陽高度變化很大,在回歸線上的變幅為90°—43°8′之間,隨緯度增高,太陽高度逐漸減小,到極圈的變幅在46°52′—0°之間。
太陽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變化,氣溫也隨之出現一高一低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也很大,到極圈增加到24小時。可見,在溫帶太陽高度比熱帶小,獲得熱量少於熱帶,溫度低於熱帶。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非常顯著,所以四季分明是溫帶的特點。
我國的熱帶地區為海南島、雷州半島以及雲南和台灣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