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怎麼畫地理海島風

怎麼畫地理海島風

發布時間:2022-06-14 00:55:39

① 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先講什麼再按什麼的順序具體介紹什麼

課文先講西沙群島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最後寫英雄兒女守衛祖國的南大門——西沙群島。課文先講西沙群島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最後寫英雄兒女守衛祖國的南大門——西沙群島。

全篇文章可按總、分、總的記敘順序分為三段。

第一段是全文的總述,寫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

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遠的順序從海面、海底、海灘和島上四方面描述,具體寫出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

第三段是總結,寫守衛在島上的英雄兒女必將使西沙群島變得更加美麗和富饒。全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這種總、分、總的敘述方式不僅體現在全篇文章中,還體現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形成這篇文章結構上的突出特點。 此外,本文開頭結尾的相互呼應,使文章顯得結構完整。

(1)怎麼畫地理海島風擴展閱讀:

《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選自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我們的學生生活在山區,無法領略南國海島的風光。因此,首先從中國疆域圖,找出南海這塊版圖,讓學生認識這是南海,這里有四個大的群島,都是中國的領土,西沙群島在這里。

這里就像祖國南面的一扇大門,有許多解放軍戰士在這里守衛著,所以說這是祖國的海防前哨。然後,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屏幕上展現「迷人的畫面,美麗的小島,瑰麗的風光,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

通過這一幅幅海島風光圖,給學生帶來視覺的沖擊。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下,彷彿來到了海邊,課文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具體順序介紹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

「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是靜態的概括的描寫,其後補充具體的顏色,並寫成動態。「有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

② 七年級地理資料梗概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③ 古代的人怎樣繪制地圖都使哪些工具步驟如何

古代地圖的發展——古代地圖的發展歷史具有東、西方各不相同的特點。 據記載:中國的黃帝同蚩尤打仗使用過地圖。夏禹時期,大禹鑄造九鼎圖。周代的《周禮》中曾有」天下地圖」、」土地地圖」等記載,可見當時已有了用於生產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地圖。自從黃河流域產生了農業,黃河的中下游平原便是古代東方的文化搖籃,可以說,中國地圖的發展出於農業生活與戰爭的需要。春秋時代,出於農田水利和軍事工程所需,出現了以數學計算的新方法。雖然當時的地圖沒有流傳下來,但不難想像,地圖已被廣泛應用了。例如,孔子看到了從事土地測量和戶口統計人員,就在車上向他們打招呼以表敬意;荊柯為謀刺秦王,假借呈獻地圖之名義求見。這說明當時的地圖已是統治者手中的重要工具。據記載,中國古代已有土地圖、行政圖、軍事交通圖、天下大勢圖以及礦山、墓地分布圖等。現在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的古地圖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三幅圖,它們於公元前168年入墓的,分別是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圖。圖中包括的范圍與湖南、廣東、廣西三省相仿,內容和表示法與現代地圖大致相同。這些地圖在地圖發展史上享有極高聲譽。 西方地圖的發展,比較確定的是在古埃及尼羅河沿岸開始有農業時,春季的河水泛濫淹沒了農田,沖毀了田塊邊界。為重新確定土地,便產生了具有數學意義的、用圖形表示土地輪廊和數量的地圖。古希臘、羅馬時代,因手工業的發達使地圖的發展從農業轉向海上貿易和軍事戰爭,他們學習了埃及的幾何學與地理知識,編制出具有大、小比例尺寸,大范圍、精確的航海圖和世界地圖。 在古代地圖科學史上,有兩位世界公認的地圖學家。一位是希臘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他曾研究了怎樣在平面上描繪地球球面的問題,提出了兩種世界地圖的畫法,一種是把經緯線繪成簡單扇形,一種是繪成球形,叫做地圖投影學。這是很重要的基礎,也是早期西方對地圖學最主要的貢獻之一。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學指南》中論述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經緯度的測定方法,並選定經過大西洋中的費羅島的子午線。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個用普通圓錐投影繪製成世界地圖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稱之為地圖科學的奠基人。另外一位是中國西晉的裴秀(公元224—271年),他編制了《禹貢地域莆》和《地形方丈圖》,前者為歷史地圖,後者為簡縮的晉國地圖。他提出的」制圖六體」: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圖繪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離等方面的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制圖的理論基礎。他採用的計里畫方法長期影響著中國古代地圖繪制的格局,受到了後世著名的地理學家的尊重。 據上述,中國古代的地圖繪制無論是實踐和理論,並不遜色於西方,而且有獨於西方的概念,應當發堀整理,而不應妄自菲薄,自辱於洋人.鄭和是我國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於1371年,原姓馬,名和,小字三保。12歲時被抓入宮中給燕王朱棣當侍童。朱棣當皇帝後,被升為內宮監太監,並賜姓鄭,又稱「三保太監」。 朱棣為鞏固他的統治地位,擴大其政治影響,恢復了元代中斷的海上交通。鄭和懂阿拉伯語,受到朱棣的重用,派他率船隊七出西洋。那時所謂西洋,是泛指我國南海以西的廣大地域,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區在內。鄭和多次統率水手、軍卒、醫官、買辦等約兩萬人,分乘寶船百餘艘,浩浩盪盪,比起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三艘載重不到百噸的船,規模大得多。從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後用了28年時間,歷經37個國家。鄭和是我國第一個橫渡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的人,比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達迦馬沿非洲南岸繞好望角到達印度洋,要早半個世紀以上。 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上萬人的船隊遠航,與大海波濤、明島暗礁及變化萬千的惡劣氣候搏鬥,必須准確地測定船舶的地理位置、航向和海深等。那麼,這樣大的船隊航行,靠什麼來導航呢?這就是古代的天文定位技術。我國古代很早就將天文定位技術應用在航海中。東晉僧人法顯在訪問印度乘船回國時曾記述:「大海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到了元、明時期天文定位技術有很大發展。當時採用觀測恆星高度來確定地理緯度的方法,叫做「牽星術」,所用的測量工具,叫做牽星板。根據牽星板測定的垂向高度和牽繩的長度,即可換算出北極星高度角,它近似等於該地的地理緯度。鄭和率領的船隊在航行中就是採用「往返牽星為記」來導航的。在航行中,他們還繪制了著名的《鄭和航海圖》。我國的航海圖雖然宋代就已應用,但多隻是以近海為主,不能滿足大船隊的遠航需要。鄭和與他的助手王景弘依據多次航行所得的海域和陸地知識,製成了遠航圖冊,名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蕃國」,後人稱之為「鄭和航海圖」。該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達非洲東岸的圖作蒙巴薩。全圖包括亞非兩洲,地名50O 多個,其中我國地名佔200多個,其餘皆為亞洲諸國地名。所有圖幅都採用「寫景」畫法表示海島,形象生動,直觀易讀。在許多關鍵的地方還標注「牽星」數據,有的還注有一地到另一地的「更」數,以「更」來計量航海距離等。可以說,鄭和航海圖是我國古代地圖史上真正的航海圖。 世界航海圖形成於何時,有哪幾個發展階段 據研究,早在古文化時期,生活在島嶼上和海岸邊的人們為了採集海藻、魚類和貝類作為食物,就利用簡陋的舟船航行於海上,出現了原始的海圖。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又出現了許多表示海陸分布的地圖。但真正從地圖中分離出來,專用於航海的航海圖,出現較晚,形成於中世紀。13世紀,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已傳入歐洲,地中海沿岸國家航海業已比較發達。航海經驗和資料的積累,以及航海業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出現了著名的「波托蘭海圖」。這種海圖上以表示海洋為主,海岸也表示得很詳細,海域表示島、礁、灘等地貌,還突出表示航海用的羅盤方位線。 航海圖發展較快的第二個階段是在地理大發現時期。航海探險使海洋的輪廓、島嶼分布逐漸明晰,16世紀初,航海圖上開始用水深注記顯示海底地貌,海域內容越來越豐富,形成了現代航海圖的雛型。 1569年,墨卡托編成世界地圖,首次使用了墨卡托投影,奠定了現代航海圖的數學基礎 。 西方資本主義興起是現代航海圖的快速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列強為尋找原料產地和市場,大肆推行殖民政策,航海業空前發展,歐洲各國相繼成立了海道測量機構,紛紛測繪世界范圍的航海圖。航海圖內容越來越詳細,直至1921年國際海道測量局成立,標志著航海圖測繪進入到現代化階段。 我國航海圖有哪幾個發展階段 我國自古海上運輸就很發達。宋代已有簡略的海圖,如《海外諸域圖》、《海外諸蕃地理圖》,是我國歷史上記載較早的海圖。 明代是我國航海圖測制的興盛時期。我國現存最早的古航海圖就是明代的《海道指南圖》另外還有「山嶼島礁圖」和《海運圖》。據考證,《海運圖》是用於當時經濟發達的南方運糧到政治中心的北方。最著名的是《鄭和航海圖》,它是根據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積累的經驗和資料編制而成的。但這些圖大多內容簡略,無數學基礎。 鴉片戰爭後,我國門戶洞開,帝國主義列強在我國海區測量,英國編制的航海圖公開出售。 20世紀20年代我國成立了海道測量局,逐步取消了外國人的海圖銷售權,開展了航海圖的測繪工作,但進展很慢,從1922~1949年的27年間,僅出版航海圖100餘幅。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成立了海道測量局。從此,航海圖測繪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到1957年,測圖125幅。1958年開始進行全國海區航海圖的測繪工作,到1966年,測深78萬公里,編制出航海圖900餘幅。「文化大革命」中,航海圖測繪的速度和質量都有所下降,但1978年後,在測繪科研、人才培養、測量船和測繪儀器建設等方面發展很快,測繪技術、航海圖品種和質量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航海圖的測繪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④ 下圖為某島嶼簡圖,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1)描述該島嶼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徵。(10分)材料:昌化江口


(1)地處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2分);多台風(颶風)侵襲,多風暴潮(2分);多山地丘陵,地勢中高周低(2分);河短水急,水能豐富(2分);植被多樣,森林豐富(2分)。
(2)地處熱帶(緯度低),氣溫高,蒸發強(2分);位於海島西部,是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只答「降水少」不給分)(2分);過度墾荒、砍伐森林等,植被遭破壞,古風成沙沙層被風吹起,再次堆積(2分);(昌化江)河流含沙量大,常年向河口地區輸沙(2分)。
(3)贊成:該島嶼氣候濕熱,林木生長快,森林資源豐富(2分);(山地丘陵廣布,適合種植用材林);可帶動相關產業,促進經濟發展(2分);相關產業的發展可增加就業機會(2分)。
反對:過度砍伐林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遭破壞(生態破壞)(2分);造紙廠排放污水造成水污染(2分);與該島建設生態和旅遊大省(生態島嶼)發展方向不符(2分)。

⑤ 初二地理小報

1、全球變暖與城市「熱島」
全球變暖會引起世界各地區降水與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中緯度地區將會因氣候變暖使蒸發強烈而變得乾旱,現在農業發達的地區將退化成草原;高緯度地區則會因變暖而增加降水,溫帶作物將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來看,氣候變暖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是主要的,得到好處的僅是局部某些地區。
城市的氣溫比近郊要高得多,猶如一座溫暖的島嶼。我國最大的城市「熱島」北京,比郊區溫度高出9.6度,上海與郊區的最大溫差也達6.8度。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原因在於城市人口集中並不斷增多,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汽車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釋放出大量的人為熱。還有一個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磚瓦堆砌成的建築群與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鋪設的路面、人行道、廣場,代替了原為植被、作物覆蓋的自然地面。它們反射率小,熱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陽能。
2、物種迅速滅絕
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人們亂伐森林、濫墾草原,以及環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動植物棲息地或生長地的喪失和生活環境的惡化,再加上人們濫捕濫獵野生動物,使世界上許多種野生動植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
國際保護自然聯盟1996年發表的瀕危物種《紅色警報名單》顯示,世界現存4500種哺乳動物中,面臨絕種的已佔24%,而現存約9500種鳥類中,有12%即將滅絕。在已知的大約1萬種木本植物中,瀕臨絕種的約佔6%,其中1000種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時就有150~200種生物物種永遠告別地球,據資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種滅絕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萬倍。中國是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的國家,但是,中國生物的多樣性正面臨嚴重的威脅。被子植物中,瀕危種有1000種,極危種28種;裸子植物瀕危種63種,極危種14種,已有1種滅絕;脊椎動物受威脅的有433種。
3、世界水資源嚴重不足
隨著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用水量不斷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嚴重,使許多本來可以
利用的淡水資源遭到破壞。目前世界上60%的地區面臨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難以得到清潔水,50%的人口無法得到衛生用水。許多國家用水緊張,近年來美國、日本及東歐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水資源不足的問題,甚至連淡水資源比較豐富的俄羅斯與加拿大,有些地區也受到缺水的威脅。非洲的一些國家連年乾旱,缺水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存。有人預計,水危機將成為21世紀城市裡「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問題」。
4、環境問題的全球性
環境問題不僅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區域的問題,目前已經發展成全球性的問題了。一個地區發生環境問題,影響的范圍往往會大大超過該地區。例如,酸雨隨著大氣的運動,能影響到很遠的地區;國際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將使河流全流域遭受影響……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廢氣、廢水甚至固體廢棄物都可以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有些環境問題甚至影響著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例如,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的破壞,會對全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大氣中CO2濃度的升高和臭氧層的破壞,更是威脅著全人類。
5、我國的資源狀況
從自然資源總量講,我國許多種自然資源的總量都在世界前列,稱得上是地大物博的
資源大國。但我國人口眾多,各類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是我國資源方面的基本國情。
我國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佔有量卻只相當於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積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佔有量只相當於世界人均值的1/5;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總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佔有量相當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隨著我國人口持續增多,各種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還會繼續下降。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約性因素。我國的資源還存在地區分布不均衡的特點。例如我國水資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資源卻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於農業的發展。
6、大氣污染
科學家發現,至少有100種大氣污染物對環境產生危害,其中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的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氫烴等。大氣污染物嚴重危害人的氣管、肺等呼吸系統。
造成大氣污染的途徑主要是工業生產與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和塵埃,工業生產排放出的塵埃顆粒物還吸附了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這些污染物在大氣中還會發生各種化學反應,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氣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種,它在大氣中通過反應可形成硫酸煙霧,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也是大氣中常見的污染物,它們在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形成光化學煙霧。
大氣污染物在空氣中積累,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直接危害人類健康,而且使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遭到破壞;污染物隨風飄散,甚至影響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美國每年因此損失數億美元,我國的損失也相當嚴重。
7、認識沙塵暴
沙塵暴,又稱黑風暴,是發生在沙漠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沙漠地區的大量流沙,是沙塵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風是沙塵暴的憑借力量。
近百年來,由於人類過度墾荒,過度放牧,亂砍濫伐,使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大片土地成為裸地,隨著荒漠化的不斷加快,沙塵暴的范圍也逐漸擴大了,沙塵暴的程度也逐漸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連續八次遭到沙塵暴的襲擊。據科學家計算,在一塊草原上,颳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約需要2000多年的時間;如把草原開墾成農田,則只需49年;若是裸地,則只需18年。從沙塵暴的起因與發展來看,人為破壞環境,破壞地表植被是沙塵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護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減少沙塵暴危害。
我國的沙塵暴災害可以說是俞演愈烈。據專家統計,從1952年到1993年,我國西北地區發生沙塵暴的次數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發生了一次劇烈的黑風暴事件。之後,每年四五月份,甘肅河西走廊至少要發生一次,而在2000年,連續就是8次。據權威專家分析,在10—20年內,面對人口越來越多,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的現狀,如果不採取得力措施,我國沙塵暴的頻率、強度和危害程度還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
8、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
1934年5月12日,美國發生了地球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這次沙塵暴起自美國西部平原。一股強風暴迅速掠過西部廣闊的土地,將千頃農田的沃土捲起,並以每小時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著由西向東橫掃了整個美國國土。連刮3天的這次沙塵暴,將美國西部的表土層平均颳走了5—13厘米,從而毀掉耕地4500多萬畝,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乾涸,農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歷史上,北美大陸到處森林茂密,水草豐美,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隨著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大片森林、草原被毀。美國人幾乎砍光了從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區的無際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護,種下了禍根。

⑥ 中國地理

最新國土面積1040萬平方公里。

⑦ 三年級22課

22 富饒的西沙群島

慢慢看,肯定有幫助!

一、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通過介紹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

課文是從三個方面對西沙群島進行介紹和說明的。先講西沙群島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具體介紹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寫海面主要通過色彩的變化來表現它的美麗;海底主要寫水產資源,突出其富饒。西沙群島的海里有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蠕動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魚的品種多、數量也多。寫海灘則突出貝殼的「千奇百怪」和海龜的「龐大」、「有趣」。寫海島是圍繞「鳥的天下」來寫的,從總到分,使人確信西沙群島是「鳥的天下」,進一步表現西沙群島的富饒可愛。最後寫西沙群島將會建設得更加美麗和富饒。

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個特點是首尾相呼應。第一自然段寫出西沙群島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則寫西沙群島將變得更加美麗、富饒。第二個特點是用詞准確,寫珊瑚的形狀像「花朵、鹿角」,寫海參「懶洋洋地蠕動」,寫大龍蝦「全身披甲」「威武」等。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感受西沙海島風光的美麗;二是學習課文里的優美語言,積累好詞佳句。

西沙群島一帶海水顏色鮮艷、異常美麗,學生可能缺乏實際的感受;對海里魚的品種、數量之多,以及其他豐富的海域物產,也大都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描寫海水色彩和海域物產的段落是本課的重點,對於遠離海域的學生來說,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五光十色、深藍、杏黃、交錯、高低不平、各種各樣、懶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結隊、飄飄搖搖、顏色、形狀、千奇百怪、漁業工人、四腳朝天、茂密、肥料、祖祖輩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讀懂課文主要內容,了解西沙群島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豐富語言的積累。

三、教學建議

1.教師准備中國疆域圖,西沙群島的圖片、錄像資料。如有條件,可以製作有關西沙群島景象和海產的課件,或讓學生參觀水族館。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祖國風光的諺語,也可以搜集一些有關西沙群島的圖片、文字資料。如,關於西沙群島魚類、鳥類的數據資料。

2.本課生字較多,可布置學生預習,通過查字典、詞典理解有關詞語、「富饒」的「饒」,有的學生可能聲母讀不準,要做好正音練習。「棲」是一個多音字,在課文里讀qi,作「居住、停留」講。它還有一個讀音是xi。「嶼」和「漁」發音相似,要注意區別。「糞」是前鼻音,這些字都要加強正音練習。

3.本課要求寫的13個字,以左右結構的為主。但這些字左右兩部分大小的比例,高低、寬窄都不盡相同,要啟發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例字。「披」「揀」「狀」「漁」要寫得左窄右寬,「顏」「形」「料」「劃」要寫得左右均衡。「威、武」兩個獨體字是學生書寫的難點,要提醒學生注意「威」字右邊有一撇,「武」字的右邊不要多寫一撇。課文中還有兩個上下結構的字,要提醒學生寫「輩」的時候,「非」要變扁,寫在橫中線的上方。「車」要變短,寫在橫中線的下方。「藍」字的草頭要寫得扁長些,最後一橫也要長。注意區別同音字「揀」和「撿」,兩個字部首相同,但前者有挑選的意思而後者是抬取的意思,在應用時就要加以區別。有些字還可以用猜字謎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如,「找到各一半」猜一個字(劃)。

4.教學本篇課文,可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如,學習內容的選擇:你最喜歡酉沙群島的什麼,請你選擇讀一讀,能讀出喜愛的感情嗎?學習方法的選擇:你們小組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方法來開展交流、討論?你是怎樣背出你喜歡的段落?練習形式的選擇:你是說一說、寫一寫還是畫一畫「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

5.課文記敘的條理清楚,便於把握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讀書,理解關鍵詞句,弄清每個自然段的幾句話是圍繞什麼寫的。如,第四自然段介紹海底的魚,先總述魚「成群結隊」 突出魚多,再分別敘述各種魚的樣子;最後總述「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又如,第六自然段有四句話,是圍繞「鳥的天下」(鳥多)來寫的。這幾句話的思路是:鳥的天下--樹多(成為鳥的天下的原因)--鳥多(樹多烏必多)--鳥蛋多(鳥多鳥蛋必然也多)--鳥糞多,使人確定西沙群島是鳥的天下。對於海洋知識及海產品不必過多地講解知識,只要能聯系課文內容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6.課文有兩處,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了思考的問題。一處是「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句話的旁邊,提出「為什麼這樣說呢」;一處是在課文的末尾,提出「我發現課文是圍繞一句話來寫的」。課文中的這些問題只是一個引子,教師不要困於這些問題的解決。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可以以這些問題為憑借,引導學生質疑、討論、交流。讓學生領悟到讀書時應在什麼地方想,想什麼,怎麼想,逐步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7.本課描寫西沙群島美麗、富饒的語句,准確,生動、形象。教學中要注意抓住重點,引導學生讀書,理解關鍵詞句。

「西沙群島是南海上的一群島嶼,是我國的海防前哨。」

可利用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上找出西沙群島,了解西沙群島所處的地理位置。再聯系整個祖國的地圖,理解「海防前哨」 的意思,體會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群島」是一群島嶼的合稱,「島嶼」是單指某一個島。「南海上」是說西沙群島的位置在南海。「海防前哨」是海防的前沿哨所。這句話講西沙群島所處位置的重要性。

「因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峽谷,海水有深有淺,從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這一句講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關。海底是山崖,海水淺,顏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峽谷,海水深,顏色就深一些。所以從海面看,就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教師可展示圖片或錄像資料,強化直觀效果,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這句講西沙群島海里的魚非常多,並非真的是水和魚各佔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這一誇張的手法,強調西沙群島「物產豐富」 的特點,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師生可交流、展示相關資料,獲得感性認識。注意資料的展示不能離開課文,要與讀書、說話緊密結合。

「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

這一句講西沙群島的鳥非常多,鳥兒是這里的主宰。教師可准備相關的文字資料,讓學生拓展閱讀。還可以讓學生交流他們所搜集的資料,理解為什麼說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

8.課文語言優美,用詞准確生動,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朗讀。可以採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如,自由讀、小組讀、同桌讀、范讀。讓學生通過朗讀從感官到內心體會到西沙群島的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課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為朗讀指導重點。第二自然段是對海水色彩的描寫,朗讀要帶著欣賞、贊美的心情。為了讓學生感受海面的瑰麗風光,可採用配畫配樂朗讀的方法,第三、四自然段,學生會帶著極大的興趣,去讀蠕動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色彩鮮艷的和外形奇特的魚。也可以邊朗讀邊伴有動作。

指導背誦,要以理解為基礎。如第四自然段,要知道每句話分別寫什麼。第二句比較長,含四個分句,都用「有的」開頭,寫的是魚的外形特徵。依次寫魚的全身、頭上、周身、眼睛和身上。可以把這幾個詞提示出來,練習背好第二句,整段的背誦就不難了。

9.課後第二題讓學生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這是一個演繹性的問題,就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概念到課文中去尋找具體的內容。這個題的答案不只一處,其實課文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在圍繞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來講述的。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教師不要求多求全,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多說一點,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少說一點。一個學生說一點,大家一交流,對這個問題的整體認識也就比較清楚了。這道題的重點部分是在第二至六自然段。教師可幫助學生抓住各部分的特點來談。此外,老師還可以從這道題中引導學生感悟如何把習作寫具體,提高習作能力。

在朗讀、觀察和對課文內容理解與欣賞的基礎上,可以聯系課後第三題,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把它們摘抄下來,再讓學生進行交流,說說自己摘抄了哪些詞句,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積累語言。

10.根據選做題的要求,可以讓學生交流有關祖國風光的諺語。課文里的4句諺語,要引導學生讀熟,並能背誦。課後還可以讓學生讀讀有關海洋生物科普讀物。

四、參考資料

西沙群島:西沙群島位於中國海南島東南約330公里的海域,與東沙、南沙、中沙群島共同稱為南海四大群島。有宣德、永樂兩島群和其他島礁。主要島嶼有永興島、趙述島、珊瑚島、甘泉島、中建島、東島等,以永興島為最大。西沙群島上棲息著鳥類四十多種,素稱「鳥的天堂」。最有趣的是鰹鳥,它會在大海中給漁船導航,漁民們稱鰹鳥為「導航鳥」。西沙群島是我國主要熱帶漁場,那裡有珊瑚魚類和大洋性魚類四百餘種。每到漁汛,海南、湛江一帶漁民多來此捕魚。海產品主要有海龜、海參、珍珠、貝類、鮑魚、漁藻等。西沙群島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雨量充沛,島嶼附近海域的水溫年變化小。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形成了西沙群島奇特的景觀。

海參:生活在海底的一種棘皮動物,是珍貴的食品。

龍蝦:海里的一種蝦,體長30厘米以上,肉味鮮美。

海龜:樣子和普通烏龜差不多,但要大得多。

⑧ 初一地理作業:繪制一幅世界地圖,在圖中標出大洲、大洋、重要的山脈、河流、運河、海峽、島嶼、緯線。

照葫蘆畫瓢唄,拿張白紙放在小地圖上畫!

⑨ 島嶼風力強勁原因

判斷方法如下:
一是看等壓線疏密,等壓線密集,氣壓差大,則風力大。
二是看等溫線疏密,等溫線密集,則等壓線密集,氣壓差大,則風力大。
三是看距離冬季風源地的遠近,一般距離冬季風源地近,風力大;遠則風力小。
四是記住具體區域的冬季風強弱,比如東亞冬季風強於夏季風;南亞冬季風弱於夏季風。

風的形成(不管是夏季風還是冬季風)主要原因就是氣壓差:即因為氣溫高低,使得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大氣產生壓力差,冷空氣壓力大,熱空氣壓力小。然後氣流從壓力大的地方向壓力小的地方流動,從而形成風。而所謂冬季風屬於季節性空氣流動。另外一點就是:陸地的比熱容比海平面小,所以冬季,相對海平面氣溫低,所以形成從大陸向海洋流動的空氣。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著季節有顯著變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偏北風。影響我國的冬季風主要來自亞歐大陸北方嚴寒的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冬季風帶來的氣流寒冷乾燥,影響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東亞的冬季風現象最為典型,風力較夏季風強。盛行風向在中國華北及日本北部和中部為西北風,中國黃河以南、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及日本南部和沖繩為東北風。帶來乾冷的大陸氣團,強烈發展時,帶來寒潮天氣,氣溫急劇下降。但當冬季風到達中國長江以南及日本列島時,由於冷空氣流經海上,產生氣團變性,會造成雨雪天氣。如果冬季風活動強烈,容易造成寒潮。

⑩ 中國唯一以群島著稱的海上城市,9個島都很漂亮,適合避暑嗎

你聽說過舟山群島嗎?它是我國唯一以群島著稱的海上城市,海島特有的景緻賦予了這里無窮的迷人魅力,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是舟山的主色調。以海、漁、城、島、港、航、商為特色,集海島風光、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於一體。1390個島嶼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灑落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中。今天小旅帶大家欣賞最漂亮的9個島,還適合避暑!

原創聲明:本文由旅遊之後編輯小旅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親愛的愛旅遊的小夥伴,很高興今天給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聞,雖然你們不能跟小旅一起體驗旅行過程中激動和快樂,但是小旅會用最真實、最真情的感受,寫出更好的文章,讓你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樂趣;在合適的時間,到合適的地方去旅行,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小旅願陪你走完這一場!

夕陽下東極島,像極了電影里的場景。一棟棟石頭房子冒起裊裊炊煙,出海的漁船緩緩歸來,漁家人的一天就這樣悄然結束。或許是流逝的那些光陰,將沙灘旁的房子著了色,晚風吹來,蘆葦隨風搖曳。爬到島上最高的一塊巨石上,看紅日沉入海面。海鳥低劃過礁石。海浪輕拍著沙灘,當晚霞紅過天際,遠寺又鍾鳴。夜闌人靜,晚上的東極漁火點點,當月光開始成為主場,海浪遠去又復回,縱情親吻著岸邊的礁石。


枸杞島

里離舟山和上海都比較近,適合全家度假,7-9月是最適合玩枸杞島的季節。踏上枸杞島那刻起,呈橄欖球身形的不知名小蟲子就隨處可見。煙灰色的身體四周是金黃的漸變輪廓,天生自帶逆光光環,後來聽漁民管它們叫『海蟑螂』。當地漁民捕撈後會用清水沖洗,為方便沖洗後的水排出,故意在船兩側的木板留有縫隙。同時利用自有的一套工藝,使得這種船也不會因為滲水而沉沒。

碧海藍天、海上牧場、金色沙灘、幽靜的海島漁村,你能想到的這些最美好的詞彙都可以用來形容枸杞島。海天之間,閃爍著銀光點點,枸杞島的周圍海域散布著大型貽貝養殖區,被譽為是「貽貝之鄉」。夕陽西下,漁船晚歸,展現在你眼前的就是一幅美麗的海上牧場圖。島上綠蔭之間,荒村人去樓空,長滿爬山虎,簡直就是現實版的綠野仙蹤。

廟子湖島

這個島是東極島的主島,唯一一個可以乘船直達的島嶼,電影《後會無期》的主要拍攝地。廟子湖島的漁民畫以層次分明、海洋氣息和漁腥風味濃郁而著稱。山清水秀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丹青之士來島創作,多少人都是奔著《後會無期》這部電影來的,看到了財伯公雕像,看到了燈塔,當然不可或缺的必到之地《後會無期》取景的地方,感覺到是沒有太多,但站在視野開闊的地點,向四周望去,一切盡收眼底,美不勝收,「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海的顏色不僅點綴了大地,也點綴了我的視野,點綴了一顆不羈的心。

青浜島

青浜島有海上布達拉宮之稱,坐船望過去就能看見疊疊的小房子。船票是半升洞碼頭到廟子湖島的,青浜在廟子湖和東福山島中間。兩個小時抵達廟子湖島,船在廟子湖會靠岸。去青浜需要重新再買一次票,十五分鍾後,就到青浜啦!青浜島給我的感覺就是:原始!有好多破舊的小房子,青浜島周圍的海水是靛青色的,很漂亮,島上比較淳樸,遊客較少,全是自然的風光。

花鳥島

花鳥島,是一個去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雖然這句話很俗氣,但是我實在找不著合適的詞語形容它,島不大,很快就能走一遍,照片里的景色不及親眼所見的百分之一,那是屬於你的星空大海的故事:吹著黃昏的風慢慢悠悠去吃一碗分量足的海鮮面或是海鮮炒飯,鹽水的冰棒也帶著特有的甜味,夜晚的熒光海像藍色的眼淚,面對大海,你會感覺所有的一切都不那麼重要了,只有眼前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嚮往的人間煙火。花鳥島最著名的景點是百年花鳥燈塔。

衢山島

觀音山為島上風光最好的去處,海拔314米,是岱山縣第一高峰,衢山島特別安靜,像個安靜的美少女,原生態的島嶼,有風車公路,有天然沙灘,有小漁村,有藍色的大海,還有最美山莊,這里的海島不止有沙灘!前往衢山島風車觀景台,背後是巨大的白色風車,眼前是碧藍的海景,感受絲巾、長裙隨風輕撫,心情也開闊起來。海拔314米的觀音山是衢山島最高峰,也是浙江唯一的觀音菩薩肉身之地。日落之時,余暉照著香火,在廣濟禪寺,手持一炷香,誠心跪拜,為親人、朋友祈福。

嵊山島

嵊山島上的居民特別淳樸熱情,也很直率,當船劈浪駛向它,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如同站在大山大河腳下對自然的崇拜一般,在這里,敬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和如夢似幻。嵊山島相對枸杞島其實更大更熱鬧一些。蜿蜒曲折的東崖是亮點,長達1000餘米,最高高度可達80米以上,很壯觀。萬艘漁船停靠在一起的嵊山港也是遊客必到之處,可以說是景點,其實更是漁民生活的寫真。

白沙島

一個非常小眾的島嶼,從朱家尖坐船20分鍾就能到,島周圍的海水是藍綠色的,島上沒有沙灘,但是有石頭灘,遊客不多,對於從小生活在內陸的我來說,藍天,大海,海灣,風景是足夠的好,島上有觀景台,有幸看到了日出與日落,太美麗了。這是個以海釣為主題的島,喜歡釣魚的朋友們不要錯過。島上的餐館雖說比較貴,但是還可以接受。不喜歡吃海鮮的朋友們最好帶點零食,島上幾乎只有海鮮賣。

與怎麼畫地理海島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
© Arrange www.upscalepup.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