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出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戰國時期的孟子。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1)地理不如人和的和字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應該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釋是:「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並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❷ 地利不如人和中的和什麼意思
「地利不如人和」中的「和」在句中是:上下團結的意思。
「人和」是: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地利不如人和:
是指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作戰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出自: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❸ 天時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的解釋
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戰,戰必勝 矣。」
【注釋】
①天時、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說:「農夫朴力而寡能,則上不 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苟子所指的「天時」指農時,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這里所說的「天時」則 指尖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則 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叫「城」,外城 叫「郭」。內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護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確 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5)委:棄。(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麼。
【譯文】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力。一個三里內城牆、七里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 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 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 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 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 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❹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麼意思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出處節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白話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4)地理不如人和的和字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創作背景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鑒賞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佔了優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原因就在於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最後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
❺ 孟子》兩章,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是什麼意思,文中哪個詞與它意思相近
天時即是時機,也叫機會,地利即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人和廣義指人緣上的優勢。機會是一種轉眼即逝的事物,時間上很短,只有抓得住才有能為我用,而有一個好的地理位置更能創造機會,人緣上又能創造更好的地理條件和機,三者缺一都不能全面發展各種事物的優勢文中天時、地利、與它意思相近
❻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
【釋義】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出處】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注釋
天時:包括時令、氣候,乃至政治形勢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條件。
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有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城:內城。城非不高也:城牆並不是不高啊。
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本文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後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
❼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原文選段: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文: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7)地理不如人和的和字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此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論述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的道理。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❽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麼意思
意思: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❾ 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
意思就是說地勢再好,還不如人們之間的團結,人們之間的力量甚至可以戰勝這個地理環境的不良
❿ 地力不如人和的和字意思
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