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類早期文明產生在什麼樣的自然地理環境中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早期文明都在大河流域,因為當時人類的生產力低下
B. 地球上的最早文明到底在哪
轉貼此貼,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現代人類起源地與人類文明產生地(上)
——黃河與黃土高原形成的河谷
一、引 言
隨著信息全球化及各種外史等書籍湧入我國,使我們更多、更深地了解了外部世界、了解了外部世界的歷史觀、文明觀、及人類起源等種種學說。
筆者發現,由於種種原因,外部世界未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黃河河谷與黃土高原,以及由此產生的黃河文明。我們也未能就黃河文明與外部世界進行深入、廣泛地交流與研究,等等原因導致了外國學者撰寫的史書忽視或遺漏了人類最主要、最重要的一部分,造成全球歷史文明觀的片面性、人類歷史的失實性、人類起源的多樣性。
現在,外國史書,特別是西方的人類起源論、文明觀、傳播觀已作為大學教材以全球史的面目出現在我國,並占據了一定的市場。而我們的史書,除採用傳統的理論與觀點外,更多地是照搬外史觀點,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全新的、科學的、站在全球高度的人類起源論,人類文明起源及傳播觀。
因而沒有各種文明參與討論的史書,是不準確的史書。
每種文明都是全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而黃河文明的古老性、連續性、廣泛性且黃種人佔全人類的大多數,足以說明黃河文明的重要性,但我們的史書一直沿用外國人的觀點。
如達爾文的人是由古猿演變而來的觀點,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思想,而我們沒有全新的理念推證人類進化,我們也很少懷疑人類的直系先祖是古猿。古猿真是人的直系先祖嗎?
現在,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編著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定論全人類最早出現文明之光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最早的文明是蘇美爾人創造的兩河文明。人類文明由此向全球四面八方傳播。現斯氏的史書已作為中國大學的教材,我們能相信這種文明起源與傳播觀嗎?人類文明之火真的就是蘇美爾人點燃的嗎?其文明何以產生?蘇美爾人從何而來,又到何方去?沒有答案。
如今,全球范圍內又提出現代人類起源地在東非,這種以化古或基因的推證觀點正確嗎?古人類歷史以新舊石器和銅器為標准劃分科學嗎?
而上述這一切,很難聽到黃種人的聲音,很少有黃河文明的參與,沒有全人類大多數人及黃河文明為依據,現編的史書科學嗎?客觀、公正嗎?因此我們有必要結合中外一切考古發現及現有的一切科學知識,深入研究人類歷史,論證人類起源。
二、現人類起源學說不足之處與起源地必具條件
人類起源有二層含義。一個是人類的起源,指的是從古猿怎麼演變成人或者是人是何種動物演變而成的問題。是從猿到人或猿是否是人的先祖之問題,這在時間上要久遠的多。另一個是現代人的起源,指的是現地球上黃、白、黑、棕四色種人是何處、如何起源的。也就是說早期人類是如何演變成現代人的問題。這一段雖是整個人類進化中離現代最近的、局部的一個階段,但卻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因為只有弄清現代人類的起源才有利於弄清整個人類的起源,因此,應首先論證現代人的起源,然後再推證人類的起源。
關於現代人的起源,有二種理論。一種是「同源論」,另一種是「多源論」。同源論認為現代各色人種均為同一先祖,是人類早期智人,從某一地區起源,漸漸滲入世界各地。多源論認為現黃、白、黑、棕四色人種是由當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猿人演變而來的。
持同源論觀點的學者根據古化石及人類基因推測,現人類起源於東非,但各自理據不足。
如考古發現的化石中缺少古猿與南猿之間400萬年化石證據及南猿與猿人之間20萬年化石證據。因而無法證明達爾文提出的人是由古猿——南猿——猿人——人類的演變過程,即證據鏈缺少關鍵必要的環節。用片面的、單一的某地區化石的古老性尋找人類起源地,違背了人類是遷徙動物,有四處遊走之規律,因而讓人難以信服。另外,一旦證實人非猿而變,那麼再多的古猿化石就不再是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再多的古猿化石若非現代人的直系先祖化石,也就不能做為現代人類起源的證據,所以,用化石推斷人類起源是片面的,由於用古猿化石推證前提的不確定性,一些推論往往是徒勞的。因而化石可做為人類起源的證據之一,而非唯一。
用基因推測人類起源,亦可做為證據之一,但不能是唯一。因為同一先祖,其後代在若干萬年後不同分支在同一時期內的遺傳基因差異甚大,進化慢的(即生育繁衍周期長的)其基因雖更相似先祖,但環境產生的基因變異往往也會影響判斷的正確性,更不能以現存的進化慢的基因視為各色人種共同先祖的基因,也不能將進化慢的地區定為人類起源地。再說進化慢的人類也存在著遷移規律。按哺乳動物遷徙規律,常常是最落後的類型被排斥散布在中心之外,而最強盛的類型則留在發源地或附近繼續發展。基因判斷法與此規律相悖,因而其推證也難讓人信服。
多源論雖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同類同宗的規律,只要是同類,歸根結締是同一先祖,四色人種無論從哪一方面推證都是人類,是一類必定是同一源頭,差異只是進化的結果,其本質是一樣的。
基於人類同源論,四色人種先祖在全球范圍內,應曾有一個生存發展,生育繁衍後代的共同區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現人類的發源地——人類最古最大最好的家。三者缺一不可,比如,石器時代人類幾百人或上千人群,彼此在相距較遠的熱帶或溫帶草原、河邊,狩獵、游牧遊走不定,人類文明難以產生。即使有一處可容納近百人的人類曾經生活過的自然山洞,後來種種原因被廢棄,即使考古年代十分遙遠(如上百萬年),仍不能視為人類的起源地。人類起源地必須同時符合最大、最好、最古並具有產生人類早期文明的物質環境,且要有相關的綜合證據佐證此區域為人類文明源頭(人工取火與銅器的產生地),同時這個區域必須具備家的特性,即有人類不斷繁殖物質條件。源地的人口在石器時代至少保證在三百萬左右。最古時間應定在新舊石器時代即20萬年前後。最大面積應在50萬平方公里以上,且周邊生態環境、交通條件較好。最好應定為有良好的居住環境,水源充足,物產豐富,可產生文明、傳播文明的優良的地理、氣候條件,且此區域一直是人類居住地,文明的產生地,即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中途成為荒漠、荒原的、或文明從未產生、或很遲產生,或外來傳播產生、或中途中斷的等。都難以認定是人類地起源地或人類文明的源頭。
三、劃分新舊石器人類歷史還應參考的幾個標准:
劃分人類歷史以石器為標準是最次、最小、最片面的標准。即是以考古發現的石器為標准,而考古未被發現的木器、土窯洞等,這些遠古時代的確存在,現無論從各方面推證是客觀事實的,卻視而不見。這也是導致人類起源論、文明觀混亂、片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是否深入地想過,在石器時代人類「穴居」的年代,人類居住的山洞,有幾個是人工挖鑿的,天然石洞有多少有多大可容納眾多的人類居住,石洞是否在水源附近。嚴格的說,人類是伴著木器進化而來的,進一步說,沒有木器就沒有人類的進化,人類的文明,無論是保存火種、人工取火、狩獵、建房、取暖、熟食,以至建造金字塔,無一不與木器有關。而木器的可燃性,易毀性,使人類歷史學家忽視了它的存在,等等。所以,劃分古人類歷史不能單一用石器作標准。筆者認為劃分人類歷史,應綜合參考以下標准:
(一)近水源時期與遠水源時期
遠古人類幾乎每天都生活在水源附近。狩獵、游牧遠涉他方,要有相應的容器盛水,而容器的大小,又取決於運輸工具,離水源生活近遠,標志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如現在的太空梭上的宇航員在太空生活,是最遠水源的時代。
古文明均產生於水源邊,之後人類才以高原的人工池泊、水井為水源,以此定居、農耕、游牧。這都說明水源的重要性。利用天然水源與人工開鑿水源,是近水源時期與遠水源時期的分界線。
(二)舊木器時期與新木器時期
舊木器時期可使為人類對野果的食用,以木棒對野獸、利用木棒挖鑿洞穴,利用木柴保存火種、取暖、熟食等時期。新木器時期即用木器為原料人工取火或種植,建房等時期。
(三)舊火時期與新火時期
舊火時期可視為人類只會利用天然火來保存火種。新火時期可視為人工以各種方式取火,且或利用煤炭作燃料。
(四)近熱、溫帶時期與遠熱、溫帶時期
人類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可禦寒的體毛,古人類只能在熱、溫帶生存,人類能否在零下10度渡過寒冷的冬天,是這兩個時期的分界線。能夠在低寒帶生存,標志著人類居住、禦寒的技術提高。
(五)舊冶煉時期與新冶煉時期
土陶器的燒制可稱為舊時期,青銅器冶煉可視為新時期,陶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對水的保存與擴大利用,銅器的出現,使人類對礦石有了新的認識,鋒利的銅刀等武器出現,使人類有了對付猛獸,征服同類的物質基礎。
(六)食物採集時期與食物生產時期
狩獵與採集野果為食物採集時代,游牧、農耕為食物生產時期。狩獵、游牧、農耕三者互相影響。農耕范圍的不斷擴大,標志著游牧和狩獵范圍的縮小。
(七)舊居住時期與新居住時期
舊居住時期就是人類利用天然洞穴或建造簡陋的草、木、石房時期。新居住時期即人類可以人工挖洞,建造較好的草、木、石房。居住環境對人類的生存繁衍,人類文明的產生、發展傳播,意義十分重大。人類無體毛的特殊體質,使人類從古至今一直追求良好的居住環境。任何動物的生存,除自身佔有一個空間外,第二個空間(區域)就是休息、生育的棲所。第三個空間是覓食的活動區域,這些區域的優劣、大小決定其生存、興衰之命運。人類也不例外。利用天然洞穴與人類能否建造成片居所以保證大規模農耕生活,是這兩個時期的分界線。
(八)新舊石器時期與金石並用時期
這兩個時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雖然石器不如木器輕便多用、但其特殊作用是可以保存幾十萬年,有利於考古研究。銅器的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又使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以上八項標准,各自的作用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大小不一。任何一個舊時期進入一個新時期,都標志著文明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所以劃分人類歷史應綜合各種標准,不能單一的以某一類器物為標准。
四、從火或青銅的出現探尋現代人類起源地
在古人類不會利用天然火的時期,人類的無體毛之特殊體質,表明其只能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或溫帶的夏季。人群的規模不會很大,從人的牙齒上看人非食肉動物,人以採集野果、昆蟲為生,茹毛飲血的時代幾乎不存在。狩獵活動應是從人類會利用火的時期開始。因此,人類在無火的舊石器時代,移動採集野果、昆蟲生活,不會產生太大的人群,人群太大食物沒有保障。隨著火與銅的出現,人群規模不斷增大,人類的文明產生有了一定的基礎。
從人類用火取暖觀點看,越炎熱的地區,人類對火的需求越不強烈,故對天然火的利用及人工取火產生,距寒帶愈近,可能性愈大。但人工取火產生於寒帶幾乎不可能,因為彼時的人類不能在寒帶生存。故人工取火最大可能性是人類在溫帶冬季時因取暖利用天火,產生人工取火。
人類從利用天然火,保存火種發展到人工取火究竟跨越了多少萬年,我們現在難以定論,但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洞穴內有用火的遺跡。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會人工取火。在七萬年前消失的尼安德特人也會人工取火。在十萬至二十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的足跡遍及亞、非、歐、美地區,在中國南方,也曾發現過尼安德特人的遺骸。何時起尼安德特人會人工取火呢?我們可設定為二十萬年前後。
人工取火是人類進化中最具有質的飛躍。推證人工取火年代意義十分重大,究竟是何種人在何處發明了人工取火,這應是現代人類起源及文明產生的關鍵環節。用自身器官使用工具及靠近火源取暖是許多動物都有的本能,但人工取火使人類徹底地與其他動物分開,具有劃時代意義。
現代的基因科學依四色人種已知的線粒體DNA突變速度研究證明推算各色人類的共同先祖生活年代在距今14萬—29萬年,平均為20萬年前後。現代各色人種及可能產生於那個時期已掌握人工取火的先祖群體,因此,結合考古發現的尼安德特人,我們設定人類會人工取火的年代在20萬年前後。
那時這群先祖住在何處?在20萬年內如何生存、繁衍,度過漫長的冰期發展到現在?首先一點,離不開火,沒有火,生活在寒、溫帶的人類在漫長的冰期里,是難以存活的,故我們應首先從火的利用論證現代人類起源。
從利用火、保存火到人工取火,人類可能經歷了幾十萬年,在利用火的過程中,產生人工取火,農牧生產,使人類由食物的採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進入文明時代。
在幾十萬的利用天然火,保存天然火的漫長歷史中,人類為了度過漫長的溫帶冬季,肯定會無止境的濫伐木材,以保證火種延續,保障取暖、熟食,所以凡能用作燃料的樹木,都會被人類無情地摧毀。特別是冬季的火源會將萬頃森林化為烏有,使之成為荒漠、戈壁。熱帶草原也會成為沙漠。曾經是草原的撒哈拉沙漠和曾經是森林的塔克拉瑪干就是明證。被毀掉的草原、森林由於地理、地質、氣候等原因無法成為耕地,使人類不能從食物的採集者變成生產者,失去了植被就失去了野果、野獸,人類只得再去尋找植物再去燒林取暖。
幾百萬年前的黃土高原上植物茂盛、物產豐富,而如今黃土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整個高原黃禿禿一片。其地層內有大火燒焦的土層,說明也曾遭過大火的浩劫。但由於黃土的特性,高原未變成沙漠,黃河與黃土高原又塑造出華北平原,平原又成為草原牧場、農耕良田,同時高原已可發展農耕、牧業,這一特性也是全球絕無僅有的。這一特性使此區域的火從50萬年前至今就沒有熄滅過。
自從人類掌握了人工取火技術後,一部分人類持火種可以走向低溫帶甚至寒帶。北京人、山頂洞人、尼安德特人的火無一不是在低溫帶發現。火的發展表明人類可以順水源成群的走向寒帶或熱帶狩獵、游牧、農耕。
有了人工取火技術,持火種的人類可以征服植物,戰勝嚴寒,走遍全球大陸有水源的各個地區,但是卻難以在低寒帶或熱帶發展農業。持火種的人類可以使同類(可能被稱作野人的未掌握火技術的人類)逃離原住地、或者同化同類,但難以消滅同類。同時,更不能征服猛獸,仍需與猛獸作頑強的抗爭。猛獸仍是人類的主要天敵。而人類的近親(或遠親)—猿類的生存也受到威脅,由於人類對火的擴大利用,使其他不會用火的人類及其它動物的生存、發展的區域進一步縮小。
當某一區域的人類造出銅器並會馴獸、種植時,動物界、植物界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手持火,一手持刀的人類在地球上所向無敵,更加大膽地走向全球。火毀的土地上可以發展農耕,可以去茫茫的草原上放牧,去原始森林狩獵、征服猛獸,以至在資源枯竭時,殘殺猿類或落後的同類,以保證其生存、發展。現考古發現眾多的猿、原始人後代在哪裡呢?是自行消亡了嗎?北京猿人頭骨上均有打擊傷痕,難道是別的動物所為嗎?我們只能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中尋找答案。
黃河地區出現的青銅煉技術在全球遙遙領先(摘自《全球通史》語),青銅器的出現表明煤的發現與利用,使燃料從地上發展到地下。雖然會人工取火的尼安德特人消失了,但黃河地區的火卻一直未滅,且越燒越旺。「火」又象徵著光明,沒有火產生的明,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文,「文明」是以明為前提、為基礎。文明之一的明在黃河地區,歷史十分悠久。現黃河區域內山西芮城西候渡遺址發現最早人類用火遺跡,以及黃河地區內考古發現的陝西大荔人、山西許家窯人均為20萬年—1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距今10萬——1萬年間)的柳江人和山頂洞人(形成中的黃種人)均在這火的周邊,這一切均說明此區域火源、人種及產生的青銅器具有古老性與連續性,是世界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以此佐證黃河谷地是現代人類主要發源地。
C. 古代文明古國在什麼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
亞非文明古國興起的自然地理條件:一是臨近大河,水源充足;二是位於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三是位於中低緯度地區,氣候適宜。
文明古國一般是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古印度這幾個人類文明最大且最早的國家或地區,有時也包括古希臘、古瑪雅。這些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他們是現代不同文明的發源地,亦可以說是一個創造點。學者認為文明古國都是建立在河川台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農業和商業較容易發展,不過,歷史學家認為,古文明之初,先發生於山嶽,然後擴展到河域。文明古國的社會制度,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採用奴隸制,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中國在春秋戰國以前採用分封制和井田制。
D. 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從哪裡開始的
地球上最早出現文明之光是亞洲西南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這兩條河的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古代希臘人稱它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間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這里就居住著蘇美爾人。對於蘇美爾人,人們雖然至今還不知道他們是哪一族人,但他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卻得到了較為一致的認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首先出現人類的文明,得益於「那裡生長的棗椰樹,不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裡的蘆葦盪里,有各種野禽小獸,還有魚類,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蛋白質和脂肪;而尤為可貴的是,那裡的土壤是極其肥沃的沖積土。」(斯塔夫里阿諾斯,1999)。聰明的蘇美爾人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成功地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
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著名學者所說「文字不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發明物,而是伴隨對私有財產的強烈意識而產生的一種副產品。文字始終是蘇美爾古典文明的一個特徵」。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用兩河流域的黏土製成寫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骨棒或木棒作筆印刻成的文字,由於字形像楔,故稱之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蘇美爾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恆星區別開來,並將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劃分為星座,以後又從星座中劃分出黃道十二宮。此外,還有文學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它長約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詩。
E. 最早的人類歷史文明起源於什麼時候在哪裡形成的
西亞 蘇美爾-阿卡德文明 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
中國 夏商周文明 代表性是青銅器具的大量使用
非洲 古埃及文明 代表性是金字塔、神廟等崇拜祭祀
歐洲 古希臘文明 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達到了人類文明第一個高峰」
地球上最早出現文明之光的是兩河流域,是由蘇美爾人創造的。兩河是指亞洲西南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這兩條河的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古代希臘人稱它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間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這里就居住了蘇美爾人。對於蘇美爾人,人們雖然至今還不知道他們是哪一族人。但他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卻得到了較為一致的公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首先出現人類的文明,得益於「那裡生長的棗椰樹,不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裡的蘆葦盪里,有各種野禽小獸,還有魚類,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蛋白質和脂肪;而尤為可貴的是,那裡的土壤是極其肥沃的沖積土。」(斯塔夫里阿諾斯,1999)。聰明的蘇美爾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成功地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
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著名學者所說「文字不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發明物,而是伴隨對私有財產的強烈意識而產生的一種副產品。文字始終是蘇美爾古典文明的一個特徵」。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用兩河流域的粘土製成寫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骨棒或木棒作筆印刻成的文字,由於字形像楔,故稱之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蘇美爾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恆星區別開來,並將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劃分為星座,以後又從星座中劃分出黃道十二宮。此外,還有文學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它長約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詩。
F. 四大古代文明是在什麼樣的地理環境中發生的
「
四大文明古國」指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這一說法,最早是由梁啟超先生於1900年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這個定義.梁啟超的說法來源於當時世界學術界公認的「四大文明發源地」.但遺憾的是,除中國之外,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歷史痕跡..
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發源地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文明產生
時間約公元前3500年約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約公元前2070年社會等級統治階級:王室、 僧侶、貴族 被統治階級:自由
民(包括工匠和農 民)、奴隸統治階級:奴隸主 被被統治階級:自由 民、奴隸統治階級:婆羅門、剎帝利 被統治階級:吠舍、首陀羅統治階級:皇帝、貴族
被統治階級:平民、奴隸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梵文甲骨文天文歷法太陽歷太陰歷、星期制太陽歷夏小歷代表性
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空中花園泰姬陵(波斯語,烏爾都語: ? ? )長城數學計算等腰三角形、長方
形、梯形、圓形的面積;推算出圓周率3.1660進位法發明阿拉伯數字和通用計數法祖沖之圓周率 勾股定理 十進制計算 推算出圓周率3.14
埃及位於東北非洲.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衣索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它經歷了自己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邊緣的梅里姆達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薩-巴達里文化等)都是農牧業混合型的文化.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於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並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
印度是我國的緊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
"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
古巴比倫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G. 人類文明從哪裡起源
人類文明從一開始往往都是大河流域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大河流域的文明。比如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長江黃河流域的古中國文明。其中時間最早的就是古巴比倫文明。
由於大河流域適合發展農業。往往都形成了較為發達的農耕文明。這就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在這之後。又出現了古希臘的海洋文明。古希臘是一個工商業發展的國家,它是通過海外貿易來發展自身的,與四大文明古國的起源不同。古希臘的這種類型。也就是後來西方的主要類型。
H. 人類四大古代文明是在什麼樣的地理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
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至北緯40度左右這個階段,栽培的作物和馴化的禽畜是人們主要的生活來源。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適宜的氣溫、充足的日照,是農業社會的自然基礎。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是農業文明的發祥地。
I. 人類的文明起源於什麼
人類文明的起源及其分布 人類文明的搖籃──古代兩河流域 地球上最早出現文明之光的是兩河流域,兩河是指亞洲西南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這兩條河的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古代希臘人稱它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間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這里就居住了蘇美爾人。對於蘇美爾人,人們雖然至今還不知道他們是哪一族人。但他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卻得到了較為一致的公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首先出現人類的文明,得益於「那裡生長的棗椰樹,不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裡的蘆葦盪里,有各種野禽小獸,還有魚類,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蛋白質和脂肪;而尤為可貴的是,那裡的土壤是極其肥沃的沖積土。」(斯塔夫里阿諾斯,1999)。聰明的蘇美爾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成功地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 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著名學者所說「文字不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發明物,而是伴隨對私有財產的強烈意識而產生的一種副產品。文字始終是蘇美爾古典文明的一個特徵」。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用兩河流域的粘土製成寫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骨棒或木棒作筆印刻成的文字,由於字形像楔,故稱之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蘇美爾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恆星區別開來,並將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劃分為星座,以後又從星座中劃分出黃道十二宮。此外,還有文學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它長約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詩。 尼羅河的贈禮──埃及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下游,遠在舊石器時代,非洲北部已有居民。那時北非的氣候溫和濕潤、布滿草叢森林,當時的居民以漁獵和採集為生。大約在1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北非氣候逐轉為乾旱,並出現了沙漠。但縱貫境內的尼羅河卻把埃及變成了沙漠中的綠洲,於是許多居民便陸續遷到尼羅河兩岸。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在埃及境內的一段,每年六七月間因上游山洪下瀉逐漸淹沒河谷兩岸,九十月達高潮,十一月開始退潮。泛濫期間,久旱的農田得到充分的灌溉,待洪水消退後留下一層肥沃的淤泥,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所以古埃及人把尼羅河視若神明,為之編制神話頌詩。如埃及一首古詩有這么一段詩句:「他信守諾言多麼按時,饋贈禮物又多麼大方!他向每一個人饋贈禮物,向上埃及,下埃及,窮人、富人,強者,弱者。」 因此,尼羅河為古埃及人帶來了發達的古代農業,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尼羅河流域的文明。埃及的文字、文學、建築、藝術和科學等,對古代許多國家特別是地中海東岸各國有過較大的影響,對人類文化發展有重大貢獻。如古埃及人發明的象形字,傳給了地中海東岸的商業氏族腓尼基人,並由此形成了希臘字母。埃及文字除象形字多用於銘刻以外,祭司體和氏書體一般寫在紙草上。紙草是由尼羅河下游的人們製作而成的,沼澤地區的一種高桿植物莖部富有纖維性,將其剖成長條,再用樹膠粘聯起來。它不但是古埃及人使用的紙張,隨後也成為地中海東部地區通用的紙張。在科學知識方面:①已知40多個星座。②制定歷法,把全年分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增加5天作節日之用。這是人類歷史上產生的第一部太陽歷。③金字塔的建造,說明埃及人已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④醫學上,醫生有專業分工,如治療眼疾、牙痛、外傷等。此外,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築、獅身人面像的雕塑等都表現出高超的藝術。 南亞文明的濫觴──古印度河流域 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我國西漢稱為「身毒」,東漢時叫「大竺」等,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中始譯為印度。印度位於亞洲的南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把印度與亞洲大陸隔開,在地理上形成為一個獨立的區域。這塊大陸的南半部是一個三角形半島,東為孟加拉灣,西為阿拉伯海。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印度河,其流域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經濟區域,也是印度歷史上重大事件的主要舞台。南部德干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產,山地起伏,高原兩側的沿海是平原,氣候良好,雨量充沛,適於農耕。和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樣,印度河主要是農業文明,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和大麥,以及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棗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織布的地方。已經馴養的動物有狗、貓、氂牛、水牛等。古代印度與外部世界也有相當的貿易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2300年的廢墟中發現了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在波斯的巴林島上也發現了一些古印度河流域的產品。古印度具有其獨特的文化,最古老的文獻是《吠陀》和史詩《摩河阿羅多》、《臘瑪延那》都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還有阿旎陀石窟的藝術表現及自然科學方面的十個數字元號的發明,後經阿拉伯人略加修改傳至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西方文化的源頭──克里特島的文明 克里特島位於地中海東部中心,島上土壤肥沃,以盛產魚、水果,尤其是橄欖油而出名。島的周圍海面風平浪靜,氣候條件宜於小船航行,因而利於商業貿易。從克里特島可北達希臘大陸和黑海,東到地中海東部諸國家和島嶼,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中部和西部的島嶼和沿海地區,不管朝哪一方向航行,幾乎都可始終見陸地,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克里特成為地中海貿易中心。它的地理位置不僅對商業發展,而且對文化發展也是很理想的。克里特島人與外界的距離是近的,近到可以受到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各種影響;然而又是遠的,遠到可以無憂無慮地保持自己的特點,表現自己的個性。 公元前3000年中期,克里特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產生了克里特文明。克里特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的文明具有水陸雙重性。島上山區布滿森林,提供了建造遠航海船的木材。他們駕著單桅海船,滿載著埃及的糧食、象牙和玻璃,敘利亞的馬和木材,愛琴諸島的銀、陶器和大理石,塞普勒斯的銅,自己島上的橄欖油和陶器,往返於地中海。總的來說,古代作家把克里特島稱作「偉大、富有、衣食充足」的有福人之島。最能體現克里特文明的是它的建築,如米諾斯王宮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裡面千門萬門、曲折相通,在古希臘神話中有「迷宮」之稱。其中最了不起的是復雜的取水和排水系統,天一下雨,雨水便把下水道沖刷得乾乾凈凈,工匠還可以到裡面維修。到近代為止,還沒有誰能超過它。 華夏的文明搖籃──黃河流域 黃河流域是世界的又一個文明發源地,養育黃河流域文明的是一片密集的粉沙細土,這種泥土被稱為黃土,它覆蓋了河西走廊東面的廣大地區。一般認為,黃土是在地質年代較近的第四紀的寒冷乾燥時期,由強勁的西北風吹送來的。其源地在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的乾旱沙漠地區。有些地方的黃土堆積得很厚,超過100多米。其天然的肥力,不遜於當時世界上任何種植農作物的土壤。因此,黃河流域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河流域一樣,產生了古代文明。 黃河流域的文明由諸多成分組成,如陶器、絲織品、青銅、文字、大麥、小麥、羊、牛、馬等。黃河流域的青銅冶鑄技術在世界上居遙遙領先的地位,當時祭拜祖先時用來存放肉類、穀物和酒等祭品的禮器都是青銅制的。青銅製品大小各異,表面飾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形花紋和許多真實或想像的動物圖案。在商朝廢墟中發現的表意文字──甲骨文,對中國和整個東亞的歷史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些商朝的文字大多發現於龜甲獸骨上,這些龜甲獸骨是當時的人用來占卜吉凶禍福的──這也是中國人一個獨特的習俗。還有,中國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絲織品在世界上也是獨領風騷的。後來形成著名的「絲綢之路」的取名、以及英語中的「china」既是中國又是瓷器之意,可見一斑。 可以說,人類文明源於大河文明。這些大河流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加上當時溫暖的氣候條件,從而形成了各自的文明。這些不同類型的文明,通過不同的途徑不斷地向外傳播。他們或向當時的野蠻之地播灑文明之光,或在與別的文明的碰撞、融合中繼續傳播、最終形成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大格局,也為此後世界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和傳播奠定了基礎。
J. 四大文明古國在什麼樣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
四大文明古國
都是在 大江大河 沿岸 發生 和發展的
比如
印度 ----- 恆河
埃及-------尼羅河
巴比倫-----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中國-------黃河/長江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