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人口的分布位置和原因
但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幾乎構成人口地理學的全部內容。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除此外北美洲南美洲也有分布。
黑種人,主要集中在大洋洲
剛果國
肯亞
尚比亞等,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分布還有集中於沿海地區的趨勢。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全球、各國和各地區人口(現象)的分布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的研究。現在世界人口的79。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通常,中緯度、地勢低平和沿海位置對人口有明顯的吸引作用。
白種人。人口分布往往明顯落後於生產力發展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其原因在於人口分布的變化依賴於自然增長率和凈移民率的時間積累效應.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內地區雖只佔全球陸地面積不足30%.4%集中在北緯20~60°地區,速度比較遲緩。只有在人口基數很少的新開發地區,移民因素才能立即產生顯著效果;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人口佔全球的56.2%,大量集中在比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對稀少人口分布隨緯度、海拔和離海遠近呈有規律的變化,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海拔200~1000米地區人口佔全球的35,北半球居住著地球上90%的人口
⑵ 世界人口分布特點是什麼
世界人口分布的的特點是:不平衡性。當前地球上只佔陸地面積7%的地區,卻居住著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陸地上。而大陸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無人居住。
就區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國之間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亞洲陸地面積佔全球的29.4%,但人口佔60%(1980年)。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口1億以上的7個國家的總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55%以上。
在各國內部的不同地區之間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如中國以黑河—騰沖一線為界,此線以東地區土地佔全國的42.9%,人口卻佔全國總人口的94.4%(1982年)。
(2)什麼是人口地理分布擴展閱讀
分布規律性: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著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
⑶ 人口地理分布指的是什麼百度百科
橫向來說,就是一片區域里人口密度的分布
縱向來說,也可以指一定區域里人口結構與密度的關系
⑷ 人口地理分布上有什麼特點
中國的:
我國人口分布一般東部沿海地區多,西部內陸地區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龍江漠河與雲南騰沖連線為分界線,東南多,西北少,東南國土面積佔全國的43%,而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4%左右,西北地區面積佔全國面積的57%,人口卻只佔全國人口的6%左右,即有由東南到西北方向隨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階梯遞減的趨勢,而這種趨勢還正在加強。
自然原因: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上東部以平原為主,有漫長的海岸線,西部以山地為主,西部地區大多為高原、荒漠,土地可墾殖率低,而且遠離沿海,在經濟的全球組織中處於邊緣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區人口承載力比中東部地區低得多。
社會經濟原因:歷史上,自宋朝以來,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由西部向東部轉移,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良好的自然環境推動了經濟發展,近代以來,東部地區便利的交通為其發展與交流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為東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東部良好的基礎使東部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流動,西部地區盡管人口密度比中東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區人口對環境的相對壓力已經大於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頃耕地面積計算的人口密度)已高於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口經濟密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所負擔的人口)不僅高於中部地區,而且高於東部地區,比東部地區高出的幅度達50%以上。
世界:
分析一定時間內人口的數量,及其在地域空間上的分布狀況,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以人口絕對數量在各地區之間的分布,衡量不同地區人口總量的多少;另一是根據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的人口數)大小衡量人口分布的稀密。
從人口絕對數量上看,1983年全世界總人口為46.8億人,但在地區分布上是非常不平衡的。以各大洲看,亞洲最多,佔世界總人口的58.4%;其次是歐洲,佔16.3%;以下依次為非洲(佔11%)、拉丁美洲(佔8.3%)、北美洲(5.5%),大洋洲最少,僅佔0.5%,南極洲尚無長期定居人口。以國家看,人口數量最多的是中國,總人口達10億多人。全世界總人口的一半集中在中國、印度、蘇聯和美國四國;而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分散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口最少的梵蒂岡、諾魯、摩納哥等只有一千人至二萬多人。但是人口總量的多少往往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的稀密狀況,衡量人口分布的密或稀,一般是根據人口密度大小確定的。例如,新加坡人口總量雖只有250萬人,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卻有約4,280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而蘇聯的總人口雖居世界第三,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卻只有12人,是世界人口較為稀疏的地區。從全世界看,1983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的人口數約為34人,而東南亞、南亞地區每平方公里超過200人,西歐150多人;但是在高寒地區、沙漠、半沙漠的乾燥地區以及赤道附近的高溫高濕地區,人口密度則很小,一般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以國家看,人口密度高的國家,如摩納哥平均每平方公里達到1.8萬人,而人口密度低的國家,如蒙古、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波札那等,平均每平方公里僅一人。
⑸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有什麼特點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世界上絕大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乾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人口稀疏。
⑹ 什麼是人口地理分部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與制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使中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差異顯著。中國人口分布
1、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人口逐漸稀少。中國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西半部人口稀分散。
2、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隨地勢增高人口漸少。中國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極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出平原區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圍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隨地勢增高存在人口遞減的規律。
3、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中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人口比重小。
4、中國東部地區地勢低平,經濟發達,農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區廣布山地、少田缺水,農村人口稀疏。但鄉村人口呈面狀散布則是全國普遍的共同特點。
⑺ 試述中國國內人口遷移的地理分布
現在來講,中國國內人口遷移的地理分布主要是人口從北到南,從內地到沿海。
⑻ 我國人口分布有什麼特點 分界線是什麼
中國人口的分布特點是東部沿海地區多,西部內陸地區少,平原和盆地的人口較多,高原地區人口較少,溫濕地區人口多,干寒地區人口少。
分界線是黑河—騰沖線,即璦琿-騰沖線,或胡煥庸線(英文:Hu Line)。
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
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原名「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沖市(縣級市),大致地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
璦琿—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條奇特的線,也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老齡化問題
全國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
2015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從年齡構成看,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不含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9109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48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6.3%;60周歲及以上人口22200萬人,占總人口的16.1%;65周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占總人口的10.5%。
⑼ 地理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顯著特點是不均衡性,形成明顯的人口稠密區和人口稀疏區。目前全世界大約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陸地上。總體而言,世界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帶、距海較近地帶、海拔較低地帶,主要趨向於城鎮地區。
注意:在熱帶多雨地區,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例如,非洲剛果盆地底部氣候濕熱,人口稀少,而東非高原海拔1000~1200米的地區則人口稠密。這是因為熱帶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圍內,氣候涼爽,雨量適中,排水通暢。此外,這一海拔超出瘧蚊分布上限,人們可免受瘧疾等疾病襲擾。
在南美洲,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間谷地則形成一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區,即東亞、南亞、歐洲西部和北美東部。
各大洲和地區的人口分布極不平衡。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85%。
國家之間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已有中國、印度、美國、俄羅斯、日本等10多個國家的人口超過1億。
⑽ 人口的分布
(1)亞洲東部
(2)亞洲南部
(3)(60°N以南)歐洲西部
(4)北美洲東部(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地區) (1)高緯度地區
(2)高山高原地帶
(3)沙漠地帶
(4)濕熱未開發的熱帶雨林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時間內的空間存在形式、分布狀況,包括各類地區總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過程和構成(如遷移、性別等)的分布等。
它是受自然、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自然環境條件(如緯度、海拔、距海遠近等)對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紀以來,隨世界范圍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越來越大。
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點:
①不平衡性。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徵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如今,地球上只佔陸地面積7%的地區,卻居住著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陸地上;而大陸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無人居住。就區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國之間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亞洲陸地面積佔全球的29.4%,但人口佔60%(1980年)。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口1億以上的7個國家的總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55%以上。在各國內部的不同地區之間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如中國以愛輝(黑河)—騰沖一線為界,此線以東地區土地佔全國的42.9%,人口卻佔全國總人口的94.4%(1982年)。
②隨緯度、海拔和離海遠近呈有規律的變化。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著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人口分布還有集中於沿海地區的趨勢。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對稀少。
通常,中緯度、地勢低平和沿海位置對人口有明顯的吸引作用。現在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緯20~60°地區;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人口佔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區人口佔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內地區雖只佔全球陸地面積不足30%,但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③時滯性(或惰性)。人口分布往往明顯落後於生產力發展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其原因在於人口分布的變化依賴於自然增長率和凈移民率的時間積累效應,速度比較遲緩。只有在人口基數很少的新開發地區,移民因素才能立即產生顯著效果。全球、各國和各地區人口(現象)的分布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的研究,幾乎構成人口地理學的全部內容。
在一定時點上,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居住狀況。全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9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10%的土地上,不到10%的人口散居在其餘90%的陸地上。中國的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如果從東北黑龍江省的愛輝縣到西南雲南省的騰沖縣劃一直線(稱為愛輝—騰沖線),約有94%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42.9%的東南部地區,約6%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57.1%的西北部地區。人口分布的狀況與自然、經濟、社會、政治等多種因素有關。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自然資源的多寡,都會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和生產布局,從而造成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一般來說,人口最稠密地區都是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歷史悠久的地區。而人口稀少的地區,主要是自然環境惡劣、資源尚未開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
目前,大洋州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0.5%,北美洲為6.9%,歐洲為10.5%,南美洲為6.7%,非洲為12.5%,亞洲為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