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中的秦晉之好的典故來自何處
秦穆公為了籠絡兒子,懷柔自己的女兒和他結婚了。這在當時的社會里,是親戚親戚的事,合情合理的關系應該很牢固。但是,公園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祖父的家被秦國毀滅了,害怕君主的位置傳給別人,所以回到了晉國。秦穆公很快就決定幫助重耳成為晉國君,收下逃到楚國的重耳。女兒懷勝與他再婚,次年夷吾去世,公子園成晉君,與秦不來往,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成晉新君主,成為著名的“春秋五霸”晉文公。
此後,年老的晉獻公聽從了寵妃駿姬的讒言,逼迫太子申生,讓公子夷吾和重耳逃出晉國。之後駿姬的兒子成為了君主,但不知道被忠於夷吾的大臣殺害了。流亡的夷吾答應向秦穆公派兵送他回國,讓他做國君,並割捨五座城回報秦國。但他即位(史稱晉惠公)後,食言了。四年後晉國發生飢荒,向秦國求援。秦穆公不顧前嫌,把許多糧食運到晉國,幫助晉國渡過難關。第二年秦國發生飢荒,晉惠公不肯支援秦國糧食,秦穆公對晉國完全失望。
⑵ 秦晉之好的典故,分別發生在哪裡
之好 ( qín jìn zhī hǎo )
解 釋 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出 處 元·喬夢符《兩世姻緣》:「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兼容。」
用 法 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泛指兩家聯姻
示 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6回:「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
近義詞 秦晉之緣、天作之合
反義詞 反目成仇
燈 謎 陝西山西結交情
「秦晉之好」的典故:
一種:我國在春秋時期,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互相征伐,爭奪霸權,採取各種手段來維護各自的利益。他們彼此之間,時而聯合,時而對抗,甚至發生戰爭。
當時的秦國地處今天的陝西、甘肅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區,晉國地處今天的山西南部,是兩個相鄰的強國。兩國既相爭奪,又相利用。在那個時期,兩個諸侯國或者兩個大家族通婚聯姻是表示友好聯合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婚姻是帶有政治性質的。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就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後來,「秦晉之好」逐漸發展為成語。但僅指兩家結親,不一定包含什麼政治內容了。
又一種:原來所謂的「秦晉之好」,其最初故事竟是這樣的功利,深為之震驚。
書載,秦穆公為求將來做霸主,巴結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為討好年輕的妃子,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為了活命,分別逃往他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的運氣比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他忘掉了秦國的恩情,反倒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不得已割地求饒,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聯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就扔下妻子,一個人偷偷跑回晉國。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
沒想到公子圉又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夷吾,秦穆公當然很生氣,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
現在秦穆公與晉國的關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兩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兒子公子圉的舊老丈人,還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現在,他們的關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這件事情,在當時的社會,又有幾個人敢說三道四?最後來,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頭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如願以償的趕走公子圉,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借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由此可見,所謂的「秦晉之好」,只不過是暫時的相互利用,親上加親,是為了日後的伺機反噬倒撲;所謂的「秦晉之好」,只不過是一句好聽的外交詞令!
還有一種:秦穆公與晉文公是春秋時期兩個明君,兩人都很有傳奇色彩。晉文公重耳應該不叫重耳,而應該叫重目,因為他的眼睛有2個瞳孔,和舜帝一樣。秦穆公把自己女兒嫁給重耳,幫助他復國,當時兩國關系好的很!所以後來親家叫「秦晉之好」。
秦穆公的女兒弄玉有一段優美的愛情故事。卻說秦穆公有幼女,出生時正好有人獻了塊璞,琢之得碧色美玉。 女兒周歲,宮中放很多東西,女兒獨取此玉,弄之不舍,因名弄玉
⑶ 秦晉之好是什麼意思
秦晉之好的意思:泛指兩家聯姻。秦晉之好是一個漢語成語。
秦晉之好出自元·喬孟符《玉簫女》第三折。《玉簫女》,全名《玉籍女兩世姻緣》,元喬吉撰,雜劇。劇據唐范搪《雲溪友議·玉簫化》演繹而成。成都書生韋皋游學至洛陽,與名妓韓玉簫相愛,韓母逼韋皋進京應舉,約定不出三年,便來迎娶。
1、反義詞:反目成仇
【譯文】:反目:翻臉了。翻臉而變成仇敵。雙方從和睦的關系轉變成仇視敵對的狀態。
[出處]《周易·小畜》:「輿說輻;夫妻反目。」清·曹雪芹《紅樓夢》:「公子王孫雖多;哪一個不是三房五妾……甚致憐新棄舊;反目成仇;多著呢?」
2、近義詞:秦晉之匹
【譯文】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互相婚嫁。 泛指兩家聯姻。
[出處]《晉諸公贊》:「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潤之望,所謂秦晉之匹也。」
3、秦晉之好的歷史典故:
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春秋時代,晉國和秦國是相鄰的大國,晉獻公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秦穆公,稱「穆姬」,以加強同秦國的關系。獻公死後,公子夷吾即位。夷吾因長期在外,於是請秦穆公派兵護送,答應割讓河外五城給秦國作報酬。
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嬴改嫁給他,第二年,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成為晉懷公,跟秦國不相往來。
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⑷ 「秦晉之好」的具體含義是什麼你知道嗎
「秦晉之好」是春秋時期,秦國與晉國多次聯姻,是政治上的聯姻,國家間的聯合,現在泛指兩家聯姻。也就是兩國為了強強攜手,進行了一種政治上的聯姻,而且不止一代互相婚嫁。後來人們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如《三國演義》中,袁術派人去為自己兒子娶呂布之女,「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秦晉之好」。那麼秦晉之好是怎麼來的呢?
總體來看,秦國和晉國結成「秦晉之好」時期,雖然兩國也時常爆發爭端,但總體卻維持了相對和平的局面。而在兩國互不攻伐的情況下,晉國先是奪取東周河內土地,又從衛國等諸侯手中奪取了不少土地。而秦國也在晉國的默許之下,占據了河西之地,並征服了許多西戎部落。
⑸ 秦晉之好中的秦和晉在位置上有什麼關系
兩省相鄰,以六盤山為界,都位於黃土高原
⑹ 成語齊秦之好的秦是指什麼省
根據地理位置及輪廓可知,A為甘肅省,簡稱甘或隴,B為河南省,簡稱豫,C為陝西省,簡稱陝或秦,D為山西省,簡稱晉.
題干中「秦」是我國陝西省的簡稱,陝西省簡稱陝或秦,「晉」是我國山西省的簡稱,省會為太原.
故答案為:C;陝西省;D;太原.
⑺ 秦晉之好中秦 晉指什麼地方
秦晉之好意思是:秦、晉兩國世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晉之匹」、「秦晉之偶」、「秦晉之盟」、「秦晉之約」。現泛指兩家聯姻。春秋時代,秦穆公為了實現霸業,主動與晉國結好。晉獻公於公元前654年將其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秦晉之好」的開端。 當時的秦國地處今天的陝西、甘肅的部分地區,晉國地處今天的山西南部,是兩個相鄰的強國。兩國既相爭奪,又相利用。在那個時期,兩個諸侯國或者兩個大家族通婚聯姻是表示友好聯合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婚姻是帶有政治性質的。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就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後來,「秦晉之好」逐漸發展為成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元代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⑻ 「秦晉之好」是指什麼
秦晉之好(ín jìn zhī hǎo)意思是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出自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譯文:我不才,就請小姐來完成秦國和晉國的好,也不玷污侮辱了他,他怎麼就不相容。
近義詞:秦晉之緣、天作之合
反義詞:反目成仇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泛指兩家聯姻。
(8)秦晉之好在什麼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近義詞
天作之合,漢語成語,讀音是tiān zuò zhī hé,意思是好像是上天給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滿的話。
出自《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譯文: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間,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現。就在他還年輕的時候,皇天給他締結好姻緣。
反義詞
反目成仇,讀作fǎn mù chénɡ chóu。在舊時多指夫妻之間,現代也常用於朋友間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對立。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娶一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後頭了,甚於憐新棄舊,反目成仇的多著呢。」
⑼ 秦晉之好 得隴望蜀 朝秦暮楚都是哪個行政區
秦晉之好:陝西,山西
得隴望蜀:甘肅,四川
黔驢技窮:貴州
朝秦暮楚:陝西,湖北
⑽ 秦晉之好的秦和晉分別是
秦是指古代的秦國所在的大概位置,今的陝西省,有秦始皇陵兵馬俑;晉也差不多,是指今的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