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幾道高中地理問題
1.我國受東南季風影響,東部成季風氣候,東南季風在三月登陸我國,最先受到影響的是地處南方的珠江地區,而後受季風強弱的影響,南方降雨明顯,所以三四月份正值春季的珠江地區就容易引發暴雨甚至洪澇,而到了夏季,季風已經到達珠江以北,珠江的降水會明顯減少,所以珠江夏季降水少。
2.這個同理1的答案,春季季風沒有到達,而夏季季風正好到達所以春季降水少而夏季降水多。
3.春旱是因為華北地區春季升溫快,降水少因為華北的降水主要依靠來自於太平洋的東季風帶來的水汽形成降水,但東季風在春季主要影響的是華南地區,差不多七八月份季風才到華北地區,所以華北地區春季降水少,蒸發量大,蒸發量大於降水量,並且華北地區工業發達尤其是重工業,工業發展需水量大,自然用水量也就多,華北的人口多,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這三個用水大戶加起來,華北地區的原本就不多的水資源就更少了,這就是華北春旱形成的原因。
4.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所以兩者一般是並存的,沒有太大的區別。在等高線圖上,坡度大的山谷地區容易發生泥石流。從等高線角度看就是等高線密集的地區。
Ⅱ 從地理的角度解釋春天的到來
比如北半球的春天,春天的時候太陽的直射線會從赤道向北半球移動。要是向南的,就相反了
春天又稱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在北半球為公歷3——5月份,而在南半球則從9——11月,如澳大利亞。氣候學上以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上為春季的開始。春天氣候溫暖適中,中國內陸大部分地區少雨,萬物生機萌發,氣候多變,乍暖還寒。
Ⅲ 怎樣根據地理現象判斷季節
根據地理現象判斷季節:(以下季節均以北半球為准)
1.根據地球公轉速度(或公轉位置圖)判斷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冬半年較短;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夏半年較長。
2.根據正午太陽高度角(或日影)的變化判斷
由於地球以一年為周期繞太陽運轉,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例如,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在23°26′N,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地區是23°26′N,最小地區是南極圈以內,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地區是23°26′N以北,最小地區是赤道以南。
3.根據晝夜長短變化狀況(或兩極地區的極晝、極夜狀況)判斷
夏至日(6月22日),晝最長的地區(24小時)是北極圈以內,最短地區是南極圈以內,晝達一年中最長的地區是北半球,達一年中最短的是南半球。通常晝長大於12小時為夏半年,小於12小時為冬半年。
4.根據晨昏線的移動判斷
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均為零,把全球分為晝夜兩半球,大氣散射導致晝半球實際范圍大於夜半球;隨地球自轉,晨線西移,昏線東移(速度為15°/小時)。冬半年北半球晨線隨緯度增大而東偏,昏線隨緯度增大而西偏;夏半年北半球晨線隨緯度增大而西偏,昏線隨緯度增大而東偏。
5.根據日出方位(或日出日落時間)判斷
太陽總是東升西落,北半球太陽軌跡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陽軌跡在北天空;北半球夏半年,東北出,西北落,南北半球相同;北半球冬半年,東南出,西南落,南北半球相同。夏半年地方時日出早於6時,日落晚於18時;冬半年日出地方時晚於6時,日落早於18時。
6.根據氣壓帶、風帶位置的移動判斷
由於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也隨季節的變化而移動。例如:當地中海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或西風帶)影響時,可以判斷季節為夏(冬)季。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夏)、乾季(冬)。
7.根據海陸氣壓中心的盛衰判斷
因為海水的比熱比陸地大,在同樣的太陽輻射條件下,海水溫度變化比陸地要緩慢得多。夏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高得多,形成低壓;冬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低得多,形成高壓。例如,當夏威夷高壓最強盛時,可以判斷此時為夏季。
8.根據海陸等溫線的彎曲方向判斷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等溫線有規律地彎曲。如右圖,北半球,1月份大陸上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9.根據季風的風向判斷
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夏季,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低,氣壓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陸,所以風向是從海洋指向大陸,形成夏季風;冬季則相反,風由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風。世界上季風主要分布在東亞季風、南亞季風、澳大利亞北部季風等。
我國的季風,東南大部分地區受東亞季風影響,雲貴高原部分地區受西南季風和東南風影響。冬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10.根據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判斷
以赤道為中心受季節影響,流向發生改變的特殊洋流系統。冬季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11.根據氣候特點和特殊天氣現象判斷
氣候要素氣溫最熱月(7月)-夏季最冷月(1月)-冬季
(海洋8月與2月)降水冬雨型-地中海式氣候夏雨型-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一些特殊的天氣現象如:華北春旱、江淮地區春末夏初的梅雨、東南沿海夏秋之交的台風、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的伏旱天氣等。
12.根據河流流量變化判斷
河流徑流的季節變化,同河流的水源補給密切相關,各種類型的河流水源不同,因而徑流季節變化的規律也就不同。
(1)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隨降雨量的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夏季青尼羅河水量在一年中達最大值。
(2)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出現在夏季,如塔里木河出現汛期,可以判斷為夏季(最大水量出現在8月份),同樣道理,南極大陸周圍海域海冰覆蓋面積最大的月份應為8-9月份。
(3)以積雪融水補給的河流汛期則出現在春季;如松花江出現第一次汛期,可以判斷為春季;第二次為8月份鋒面雨。
13.根據對流層厚度變化規律判斷
從赤道(17-18km)向兩極(8、9km)遞減。冬季對流減弱,厚度變小;夏季對流旺盛,厚度變大。
14.根據某些河流入海口的鹽度變化判斷
河流汛期流量增大,對海水的鹽度起稀釋作用,鹽度降低。如:長江口鹽度,由河口向外鹽度逐漸變大,冬季等鹽度線向河口收縮,同海域鹽度變大;夏季等鹽度線向外海擴大,同海域鹽度變小。
15.根據雪線高低判斷
雪線是多年積雪層的下限,為年降雪量與融雪量的平衡地帶。由低緯度向高緯度的高山雪線高度逐漸下降,同時雪線位置的升降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由於夏季溫度偏高,海拔較低處的冰雪消融,雪線偏高;冬季則偏低。當然海洋性冰川還受降水多少的影響。
16.根據植被變化判斷
由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受熱量、水分等自然因素影響,這些自然因素隨季節而有變化,導致植被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如熱帶草原氣候區,處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干濕季明顯交替,夏季雨量充沛,則草木繁茂,冬季雨水稀少,則草木枯黃。
17.根據動物活動規律判斷
馴鹿秋季從苔原帶北部遷移到苔原帶以南的針葉林中,以躲避冬天的寒冷,夏季返回,以躲避針葉林中蚊蟲的侵擾。再如,當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內丹頂鶴聚集之時為冬季,而夏季在黑龍江扎龍;澳大利亞袋鼠冬季生育;我國秋季北雁南飛。
18.根據農業活動判斷
農業生產活動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節性的特點,包括捕魚、畜牧等也有明顯的季節性。如江南丘陵地區採摘新茶為春季;舟山漁場冬季為帶魚汛,夏季為墨魚汛;天山的「高山移牧」,夏季在高山牧場,冬季在山麓草場過冬,即「夏山腰,冬山腳」;華北平原秋季收摘棉花。
19.根據臭氧層空洞面積大小判斷
在對流層較低的地區上空容易出現臭氧的極小值分布區,如青藏高原、北極和南極地區。9-11月份,南極出現臭氧分布的極小值;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極地區出現臭氧分布的極小值。
20.其它
(1)春季:長蘆鹽區利於曬鹽的時期,華北平原出現乾旱,長城以北播種小麥,我國北方出現大風或沙塵暴天氣。
(2)夏季:到北極考察的最好季節,地中海沿岸國家炎熱乾燥;索馬里沿岸出現寒流。
(3)我國的氣象災害:冬季多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夏季多旱澇、暴雨、台風、冰雹、乾熱風。
(4)青海湖5月最佳觀鳥時機(4月飛至鳥島,5月產卵孵化,6月下旬飛走)。
Ⅳ 初一地理問題
春季(因為北半球是秋季,南北半球相反)
晝長 (秋分到次年春分,北半球是秋季,夜長,南北半球相反)
Ⅳ 問下,地理意義上的春分是怎麼定義的
簡單一點來記,你可以在腦中畫一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圖來記住這個原理,方法如下:
3月21,翻地理書吧,3月21的時候,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所以是春分
然後太陽的直射點不斷向北移動,到北回歸線的時候,就是夏至,6月22日,同時北半球會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會出現極夜現象。
接著太陽直射點不斷向南移回,又回到赤道的時候,就是秋分了,9月23日左右。
最後太陽直射點不斷向南移動,一直到南回歸線,這個時候是11月22日左右,就是冬至,這個時候南半球是極晝,北半球是極夜。
ps:其實還可以聯系生活來想,為什麼太陽直射點在赤道的時候就是春分和秋分?因為熱量緣故,你在北半球生活,當太陽直射點在赤道的時候太陽傳輸的熱量是不是比不上太陽在北回歸線傳輸的熱量多嘛。南半球同理。
還有,要是記不住具體日期,你可以這樣記:夏、冬「至」的日期都是22號,只有春分和秋分不一樣,一個是21一個是23,由於春天來得比秋天早,所以春分是21號,秋分是23號。
根本不用看那些超級深奧的原理。地理要聯系生活。
純手打,忘採納。
Ⅵ 以濟南為例說出華北平原春季的氣溫變化和降水特點
濟南和華北有什麼關系?濟南屬於華東地區,好了,下面進入正題.
華北地區春季風多乾燥,降水少.
春季氣溫上升,冰雪、河川融化,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氣溫上升,導致直接雨水的澆灌,也為農作物生長創造了條件.春季,太陽直射點北移,高度角上升,太陽輻射增強,為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光照條件.
Ⅶ 地理問題
梅雨
每年從春季開始,海洋暖濕空氣勢力逐漸加強,進入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由於從海洋上源源而來的暖濕空氣含有大量水汽,形成了一條長條形的雨帶。每年6-7月雨帶北移到長江中下游流域,由於冷暖空氣旗鼓相當,這兩股不同的勢力就在這個地區對峙,展開一場較為持久的「拉鋸戰」,因而就形成了一條穩定的降雨帶,造成了長時間綿綿的陰雨天氣,因此時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稱為「梅雨」。
Ⅷ 高中地理
河流水源又稱河流補給。河流中的水歸根到底來自大氣降水,但因降水的形式不同(固態或液態)以及在地球上暫時存在的形式不同(冰川、積雪、地下水等),補給河流的方式也就不同,從而河川徑流也相應的具有不同特徵。中國的河流補給一般可分為雨水補給、地下水補給、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和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等4種類型。一條較大的河流往往同時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補給,稱為綜合型補給。
(一)雨水補給
中國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和溫帶,大氣降水的主要方式是降雨,因此雨水補給在中國分布最廣,而且大多數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但是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河流所獲得的雨水補給量相差懸殊。中國河流雨水補給比重的分布規律與降水量的分布規律一致,從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沿海的丘陵地區雨水補給最為豐富,占年徑流總量的80~90%,而西北新疆的高山地區僅佔5~25%,華中地區佔70~80%,西南縱谷地區達60~70%。即使寒冷的東北地區,融水補給仍居次要地位,雨水補給量佔50~70%。由此可見,中國除西北乾旱內陸區及青藏高原高山區外,大多數都是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
由於降雨過程具有間斷性和集中性等特點,雨水補給只在降雨期間和降雨停止後一段時間內存在,所以補給速度很快。尤其是暴雨,強度大,歷時短,形成陡漲陡落的洪水過程。每次降雨,形成一次洪水,在流量過程線上出現鋸齒狀的尖峰,這些尖峰與降雨有著很好的對應關系。此外,雨水補給的季節變化也十分明顯。中國夏半年雨水最多,雨水補給的相對量和絕對量也最大。冬季則相反。在一年中,雨水補給的時間從南方向北方逐漸縮短。有些河流,夏半年雨水補給占優勢,而冬季轉為地下水補給占優勢。
(二)地下水補給
中國地下水補給的分布地區也很廣,除內蒙古、新疆部分乾旱荒漠區的季節性河流及東南沿海丘陵區的季節性小河外,其它地區的河流均有地下水補給,而且不少河流是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的。地下水補給雖然與該地區的降水量有一定的關系,但還與地質構造、下墊面情況及河床下切深度有密切關系,因此地下水補給的地區分布,不像雨水補給那樣有較明顯的規律性。例如,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年降水量同樣為500~600毫米,但華北平原上的河流寬而淺,地下水補給量不足10%。成為「懸河」的黃河下游,不僅完全得不到地下水補給,反而河水補給地下水。黃土高原上的河流,因黃土疏鬆,地下水豐富,河床下切又深,因此獲得的地下水補給量可達50~60%,無定河的支流甚至高達80%以上。降水量多的東南沿海丘陵地區,因岩石透水性差,地下水貧乏,補給量不足10%,特別是下切較淺的小河,甚至全無地下水補給,成為降雨有水,雨停斷流的暫時性河流。廣西、雲南、貴州及湖南西部的大片石灰岩分布區,地表多漏斗,地下多溶洞伏流,地下水補給極為豐富。青藏高原上,因有大量冰川堆積物,鬆散多孔隙,地下水豐富,補給量可達50~60%。中國西北內陸山地,因經歷過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岩石破碎,節理發育,蓄存著豐富的地下水,有些河流獲得的地下水補給亦可達60%以上。
地下水的補給緩慢而穩定,補給河流的絕對量隨季節變化不大,但在河水中所佔比重的變化較大。因夏半年的雨水和冰雪融水很多,相比之下地下水所佔比重較小;而在冬季,其它形式的補給水量大減,地下水補給比重相對增大,甚至成為主要水源。
(三)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
中國廣大的北方地區,冬季長而寒冷,以降雪為主。冬季積累在河流流域地表的雪,春季轉暖時,逐漸融化補給河流,形成春汛。這種補給過程是連續的,但因流域內積雪有限,補給只能持續一段時間,故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北方春季降水很少,又正值春耕播種時機,因而春汛對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西北內陸山區以及青藏高原。積雪期隨著緯度和海拔高度而增長,積雪量隨距海遠近而變化,近則多,遠則少。東北地區的東部,緯度較高,距海較近,積雪期5個月以上,積雪厚度達40~50厘米,形成的春汛可占河流年徑流總量的10~15%,是中國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量比重最大的地區。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發生的時間也隨緯度和海拔高度而推遲。華北地區發生在初春,歷時較短;東北北部發生於晚春,歷時較長,往往延續到初夏;西北和青藏高原一般發生在夏季。
(四)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
中國西部高原、高山區,因地勢高寒,四季如冬,降水幾乎都是雪的形式。年降水量雖然不多,但蒸發很小,大量積雪長期積壓形成冰川。冰川運動到雪線以下,當夏季氣溫較高時,就會大量融化,補給河流。例如,長江的最初水源就是冰川融水。這種補給過程與氣溫的關系十分密切。氣溫不僅隨季節而變,而且日變化也十分明顯,這是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的一個重要特點。下午1~3時的氣溫最高,即出現最大冰雪融水徑流量;而夜裡氣溫下降,白天融化的水可能再次凍結成冰,補給量出現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可相差數倍或10多倍。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氣溫最高的7、8月份水量最大。這些地區,因氣溫的關系,農作物只能在夏半年生長,這時冰雪大量融化,及時提供了灌溉水源,對農牧業生產十分有利。
(五)綜合型補給
中國除少數地區只有一種補給形式的季節性小河外,幾乎所有的河流都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水源補給。因此,中國河流多屬綜合型補給。中國河流補給的種類,一般由南向北、自東向西增多。東部地區淮河以南的河流只有雨水和地下水補給,該地區雖然冬天有時降雪,但隨降隨化,不能積蓄,與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有根本的區別,仍可視為雨水補給。淮河以北地區,除雨水和地下水補給外,還有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西北和西南高原、高山地區的河流,差不多四種補給類型都有。圖7是西北地區河流的一個實例,從總的來看,雨水補給占優勢,但不同季節,各種補給的相對量是變化的。
3~5月以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為主;5~7月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為主;7~9月中旬以雨水補給為主;9月中旬以後以地下水補給為主。河流的補給種類與河流的大小也有一定的關系。較小的河流,因流域面積小,自然地理條件單一,補給種類也少,甚至只有一種補給;大的河流,可能流經幾個氣候帶,補給類型多而復雜。以錢塘江和長江為例,錢塘江較小,只有雨水和地下水補給;長江很大,四種補給都有,在河源地區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到了中下游則是以雨水補給為主。
(六)中國河流的分類
河流的補給條件是決定河川徑流變化的主要因素,而補給條件又主要取決於氣候因素的變化(降水、蒸發、氣溫等)。氣候因素是在地區上有漸變規律的自然地理因子。因此,使河流水情在地區上也有一定的變化規律。也就是說,在一定地區范圍內的河流,具有相類似的水文特性。以此可以根據河流補給條件來對我國的河流進行分類。考慮到中國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很多,范圍很廣,因此在雨水補給中,又可對東南季風、西南季風和台風等產生的降雨加以區分。根據補給條件的不同,中國的河流可劃分為下列八大類型:
第一類,東北地區以雨水補給為主,並有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
主要包括黑龍江、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和遼河的大部分支流。雨水補給約占年徑流量的50~70%,集中在夏季,形成夏汛;地下水補給約佔20~30%;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一般佔10~15%,形成春汛。具有夏汛和春汛是該類河流的主要特徵。
第二類,華北地區以雨水或地下水補給為主,並有少量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的河流。主要包括黃河中下游、海河水系、淮河北岸支流及山東半島各河。在本區內,地下水補給的比重從東向西逐漸增加,由以雨水補給為主,逐漸轉為以地下水補給為主。例如華北平原雨水補給約佔90%,太行山地區地下水補給增至30~40%,山西和陝西境內的黃土高原地下水補給達40~60%。
第三類,內蒙古、新疆部分地區雨水補給的河流。主要指荒漠、草原地區內的內陸河流。因氣候乾燥,蒸發和下滲強烈,只有遇到暴雨才能產生徑流,因此多屬季節性河流,除雨水補給外,幾乎別無其它補給。
第四類,西北高山地區永久性冰雪融水或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及雨水補給的河流。包括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及祁連山等高山地區的河流。除部分雨水補給外,永久性冰雪融水和季節性冰雪融水補給佔有較大比重,並且有不少河流以這兩種補給為主要水源。
第五類,華中地區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包括長江中下游支流、珠江流域北部支流及淮河南岸支流。降雨主要受東南季風控制,梅雨顯著。雨水補給約佔70~80%,其餘是地下水補給。
第六類,東南沿海地區和島嶼有台風雨補給的河流。包括錢塘江、閩江、東江、北江、西江的中下游及沿海島嶼上的河流。雨水補給占絕對優勢,其次得到少量的地下水補給。除在春末夏初東南季風帶來的大量降雨形成春、夏汛外,夏末秋初台風帶來的急驟暴雨可形成台風汛。雙峰現象是其主要特徵。
第七類,西南地區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包括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下游支流、元江和西江上游支流。該地區受西南季風影響,雨季開始得晚,結束得遲,降雨量集中在夏秋兩季,春季最為乾旱。雨水補給約佔60~70%,地下水補給佔30~40%。
第八類,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和地下水補給的河流。包括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河的上游支流。主要是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地下水補給也佔一定的比重。
中國地域遼闊,河流情況復雜,要得出一種理想的分類是很困難的,不少學者和科研單位對中國河流的分類正在進一步探討。上述河流分類,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成果,在這八大類中,還可再劃分為許多亞類。
Ⅸ 地理學當中,什麼叫正溫期
您說的應該是正積溫吧。正積溫是某時段或生長季節內高於0℃的逐日日平均氣溫的總和。
Ⅹ 地理上四季是怎麼劃分的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分類法: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分類法: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分類法: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分類法: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