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六風七帶小論文
地球的自轉,假設地表性質均一,太陽直射赤道,則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
從北半球來看,赤道地區上升的暖空氣,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由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到30°N附近上空時偏轉成了西風,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能再繼續北流,而是變成自西向東運動。由於赤道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過來,在30°N附近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流,致使近地面氣壓升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近地面,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大氣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壓,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由北風逐漸右偏成東北風,稱為東北信風。東北信風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輻合上升,在赤道與副熱帶地區之間便形成了低緯環流圈。
近地面,從副熱帶高氣壓向北流的一支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即盛行西風。從極地高氣壓帶向南流的氣流(北風)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逐漸向右偏形成東北風,即極地東風。較暖的盛行西風與寒冷的極地東風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鋒面(極鋒)。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形成了副極地上升氣流。上升氣流到高空,又分別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氣流在副熱帶地區下沉,於是在副熱帶地區與副極地地區之間構成中緯度環流圈;北的一支氣流在北極地區下沉,是在副極地地區與極地之間構成了高緯度環流圈。由於副極地上升氣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使近地面的氣壓降低,成了副極地低氣壓帶。
同理,南半球同樣存在著低緯、中緯、高緯三個環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個氣壓帶、6個風帶。
B. 初中地理中的五帶分別指什麼
北寒帶 北緯60度到90度
北溫帶 北緯30度到60度
熱帶 北緯30度到南緯30度
南溫帶 南緯30度到60度
南寒帶 南緯60度到90度
C. 地理的七壓六風的六風是哪六風
即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
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兩個副熱帶高氣壓帶、兩個副極地低氣壓帶、兩個極地高壓帶。
風帶:東北信風、東南信風、兩個盛行西風帶、兩個極地東風帶。
D. 地理上有哪些自然帶 分別有什麼作用
自然帶通常指主要受地帶性分異因素影響,在地表大致沿緯線方向呈帶狀延伸分布,並具有一定寬度的地帶性自然區劃單位.廣義的自然帶是自然帶、自然地帶、自然亞地帶等一系列地帶性區劃單位的統稱,甚至包括垂直帶.狹義的自然帶僅指最高一級的地帶性區劃單位.大陸水平自然帶是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兩種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前者占優勢的地區,自然帶沿緯 世界自然帶線方向伸展;後者 占優勢的地區,自然帶沿經線方向伸展;兩者作用相近的地區,自然帶與經緯線交叉.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隨高度而變化. 自然帶的形成主要與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能在各緯度分布不均有關,在各大陸和大洋都形成一系列自然帶.由於大陸自然帶的形成不僅受緯度熱力分帶的影響,而且受到海陸分布、地勢起伏的干擾,所以大陸自然帶比大洋表層的自然帶復雜得多. 就全球范圍來說,自然帶的劃分,早期主要是根據不同緯度所獲得太陽輻射能的差異,把地球表面劃分為5個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後來又根據各地氣候、生物等差異進行了細分. 在大洋主要是根據海洋的氣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異,把大洋表層劃分為7個帶:赤道帶,南熱帶、北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極帶、北極帶.由於大陸的情況復雜,地帶性分異也較大洋明顯,因此對大陸上自然帶的劃分比大洋細,不同學者的分帶也不同. 以氣候特點為標志劃分大陸自然帶,南半球和北半球從赤道向兩極可分為: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全球共15個自然帶.由於大陸自然帶受到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而復雜化,每一自然帶的典型特徵在植被類型上具有較鮮明的表現,因此陸地自然帶又可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稀樹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荒漠草原帶、亞熱帶森林帶、溫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
E. 高中地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信風帶形成的原因
1、 赤道低氣壓帶
分布位置:位於赤道附近
形成原因:赤道附近太陽高度角大,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多,氣溫較高,氣流強烈對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熱力原因)。
天氣特徵: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之下,氣流上升過程中降溫冷卻,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雲致雨,高溫多雨。
2、 極低高氣壓帶
分布位置:位於極低(90ºN/90ºS)附近
形成原因:極低地區,太陽高度角小,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氣溫較低。氣體遇冷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氣壓(熱力原因)。
天氣特徵:受極地高氣壓帶控制之下,氣流下沉增溫,大氣中的水汽不能凝結,干(燥)嚴寒
3、 副熱帶高氣壓帶
分布位置:位於30ºN/30ºS附近
形成原因:赤道地區上升氣流,源源不斷流向高緯,受地轉偏向力作用,在30ºN/30ºS附近堆積下沉,地面形成高氣壓(動力原因)
天氣特徵: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增溫,高溫乾燥
4、 副極地低氣壓帶
分布位置:位於60ºN/60ºS附近
形成原因:從極地吹來的冷而重的東風與從副熱帶高氣壓地區吹來的暖而輕的盛行西風在60ºN/60ºS附近相遇,暖而輕的氣流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氣壓(動力原因)
天氣特徵:寒冷濕潤
二、 六個風帶
1、信風帶(北半球——東北信風帶;南半球——東南信風帶)
形成原因:氣流由較高緯(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低緯(赤道低氣壓帶),氣流逐漸升溫,難以凝結致雨
氣候特徵:高溫乾燥
2、盛行西風帶(北半球——西南風;南半球——西北風)
形成原因:氣流由較低緯(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較高緯(副極地低氣壓帶),逐漸降溫,冷卻致雨
氣候特徵:濕潤溫和
3、極地東風帶(北半球——東北風;南半球——東南風)
形成原因:氣流由極低東風帶吹向低緯(副極地低氣壓帶),難以致雨
氣候特徵:嚴寒乾燥
F. 地理五帶分別是什麼
地理五帶分別是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根據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將地球表面有共同特點的地區按緯度劃分為五個溫度帶。地球的自轉軸傾斜造成太陽照射的角度不同、日照時間的不同、太陽的直射地面的時間長短不同形成的五帶。
一年當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北緯23°26ˊ和南緯23°26ˊ之間來回移動。只有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才能見到太陽直射頭頂的景象。這個地區獲得的太陽光熱是全球最多的,稱為熱帶。南極圈以南、北極圈以北地區,太陽高度很小,可以觀察到極晝和極夜現象,得到的太陽熱量極少,氣溫很低,稱為寒帶。南北回歸線到南北極圈之間的地區,得到的光熱介於熱帶和寒帶之間,氣溫也較適中,一年四季分明,稱為溫帶。
G. 中國七大地理分區是什麼
中國七大地理分區分別為華中、華北、華東、華南、西北、西南、東北。
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安徽、江西、福建、台灣。
華中地區:湖北、湖南、河南。
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
西北地區:陝西、甘肅、新x、青海、寧夏。
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
西南地區: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
七大行政地理分區:
七大自然地理分區的基本依據,是在科學的基礎上,綜合歷史、民族等多種維度,遵循相關的區劃原則進而開展區劃工作。
地理區劃的一般原則有: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相結合原則、主要因素和綜合分析原則、相對一致性原則、發生學原則以及地域共軛原則。各項原則之間並非獨立,而是相互貫通、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的關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地理區劃
H. 關於初一地理上的溫度帶是怎麼劃分的
南北回歸線之間是熱帶
也就是南北緯23°26′之間是熱帶
北回歸線23.26到北極圈66.34
是北溫帶
南回歸線23.26到南極圈66.34是南溫帶
南北極圈66.34以北
以南
分別是北寒帶
和南寒帶
I. 高一地理知識點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各具有什麼性質 求幫忙 拜託!!
氣壓帶:
1、2個極地高壓帶:
分布在北極和南極極區,使空氣受冷收縮、積聚,而高空氣流輻合,質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壓帶。冬季強度增大,范圍擴展;夏季勢力減弱,范圍收縮。
2、2個副極地低壓帶:
分布在南、北緯60°及其兩側,各約五度。由於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的熱空氣向北移動與來自極地高氣壓帶的冷空氣南下(北半球)兩者相遇熱空氣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壓而形成的。
3、2個副熱帶高壓帶:
分布在南、北緯20~30°的強大高壓帶,是自低緯高空向極流動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發生質量輻合形成。它隨季節南、北移動達幾十緯度,活動范圍約佔地球的一半,是對大氣環流影響最大的氣壓帶。
4、1個赤道低壓帶:
分布在赤道附近。由於終年高溫,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到高空向兩側外流,引起氣柱質量減少,低空形成低壓帶。全球七個緯向氣壓帶排列規則,而且高、低壓帶交錯分布。
風帶:
1、2個極地東風帶:向低緯度源源不斷地輸送乾冷空氣。
2、2個西風帶:溫暖濕潤、含水汽多。
3、2個信風帶:乾熱、穩定、風力強勁、方向不變。
(9)地理七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氣壓帶隨太陽直射點位置的變化而南北平移。地球上的水平氣壓帶有7個:兩個極地高壓帶分布在北極和南極極區,是在低空形成的高壓帶。冬季強度增大,范圍擴展,夏季勢力減弱,范圍收縮;兩個副極地低壓帶分布在南北緯60°及其兩側。
風帶形成的原因:
其產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環流。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產生大氣的三圈環流,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在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處近地面為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同理,產生了剩餘的幾個風帶。
同時,在海陸熱力差異和地形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如西伯 利亞高壓一樣的高(低)壓中心,隨季節變化,出現了季風環流。
J. 地理學上,地球上七個氣壓帶和風帶分別是由於什麼原因形成的
①熱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由於地面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膨脹上升或收縮下沉運動,從而導致近地面形成低氣壓區或高氣壓區,稱為熱力原因。赤道地區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源,極地是最大的冷源,因此,與之相應的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是由熱力原因形成的(見課本P.66—「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圖」),又被稱為熱低壓和冷高壓。
②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區的上升氣流在高空運動(向北、向南)時,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轉成偏西氣流並在南北緯300上空聚積、下沉,地面氣壓增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副熱帶高氣壓帶與極地高氣壓帶的兩股冷暖不同的性質的氣流,在南北緯600附近相遇輻合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顯然,副熱高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與當地冷熱狀況無直接關系。這樣的氣壓變化稱為動力原因。
③在高低氣壓帶之間形成了由高壓吹向低壓的風帶(見課本P.6—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變化圖)。請特別注意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方向不同,對風向的影響。說明南北半球信風帶、西風帶、極地東風帶的位置以及方向的差異。
④事實上,隨著太陽直射點位置的季節移動,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隨著季節而變化(見課本P.6—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變化圖)。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對氣候的影響很大(例如對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的降水年變化影響)。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