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根據地理現象判斷季節
根據地理現象判斷季節:(以下季節均以北半球為准)
1.根據地球公轉速度(或公轉位置圖)判斷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冬半年較短;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夏半年較長。
2.根據正午太陽高度角(或日影)的變化判斷
由於地球以一年為周期繞太陽運轉,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例如,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在23°26′N,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地區是23°26′N,最小地區是南極圈以內,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地區是23°26′N以北,最小地區是赤道以南。
3.根據晝夜長短變化狀況(或兩極地區的極晝、極夜狀況)判斷
夏至日(6月22日),晝最長的地區(24小時)是北極圈以內,最短地區是南極圈以內,晝達一年中最長的地區是北半球,達一年中最短的是南半球。通常晝長大於12小時為夏半年,小於12小時為冬半年。
4.根據晨昏線的移動判斷
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均為零,把全球分為晝夜兩半球,大氣散射導致晝半球實際范圍大於夜半球;隨地球自轉,晨線西移,昏線東移(速度為15°/小時)。冬半年北半球晨線隨緯度增大而東偏,昏線隨緯度增大而西偏;夏半年北半球晨線隨緯度增大而西偏,昏線隨緯度增大而東偏。
5.根據日出方位(或日出日落時間)判斷
太陽總是東升西落,北半球太陽軌跡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陽軌跡在北天空;北半球夏半年,東北出,西北落,南北半球相同;北半球冬半年,東南出,西南落,南北半球相同。夏半年地方時日出早於6時,日落晚於18時;冬半年日出地方時晚於6時,日落早於18時。
6.根據氣壓帶、風帶位置的移動判斷
由於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也隨季節的變化而移動。例如:當地中海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或西風帶)影響時,可以判斷季節為夏(冬)季。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夏)、乾季(冬)。
7.根據海陸氣壓中心的盛衰判斷
因為海水的比熱比陸地大,在同樣的太陽輻射條件下,海水溫度變化比陸地要緩慢得多。夏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高得多,形成低壓;冬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低得多,形成高壓。例如,當夏威夷高壓最強盛時,可以判斷此時為夏季。
8.根據海陸等溫線的彎曲方向判斷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等溫線有規律地彎曲。如右圖,北半球,1月份大陸上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9.根據季風的風向判斷
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夏季,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低,氣壓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陸,所以風向是從海洋指向大陸,形成夏季風;冬季則相反,風由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風。世界上季風主要分布在東亞季風、南亞季風、澳大利亞北部季風等。
我國的季風,東南大部分地區受東亞季風影響,雲貴高原部分地區受西南季風和東南風影響。冬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10.根據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判斷
以赤道為中心受季節影響,流向發生改變的特殊洋流系統。冬季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11.根據氣候特點和特殊天氣現象判斷
氣候要素氣溫最熱月(7月)-夏季最冷月(1月)-冬季
(海洋8月與2月)降水冬雨型-地中海式氣候夏雨型-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一些特殊的天氣現象如:華北春旱、江淮地區春末夏初的梅雨、東南沿海夏秋之交的台風、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的伏旱天氣等。
12.根據河流流量變化判斷
河流徑流的季節變化,同河流的水源補給密切相關,各種類型的河流水源不同,因而徑流季節變化的規律也就不同。
(1)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隨降雨量的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夏季青尼羅河水量在一年中達最大值。
(2)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出現在夏季,如塔里木河出現汛期,可以判斷為夏季(最大水量出現在8月份),同樣道理,南極大陸周圍海域海冰覆蓋面積最大的月份應為8-9月份。
(3)以積雪融水補給的河流汛期則出現在春季;如松花江出現第一次汛期,可以判斷為春季;第二次為8月份鋒面雨。
13.根據對流層厚度變化規律判斷
從赤道(17-18km)向兩極(8、9km)遞減。冬季對流減弱,厚度變小;夏季對流旺盛,厚度變大。
14.根據某些河流入海口的鹽度變化判斷
河流汛期流量增大,對海水的鹽度起稀釋作用,鹽度降低。如:長江口鹽度,由河口向外鹽度逐漸變大,冬季等鹽度線向河口收縮,同海域鹽度變大;夏季等鹽度線向外海擴大,同海域鹽度變小。
15.根據雪線高低判斷
雪線是多年積雪層的下限,為年降雪量與融雪量的平衡地帶。由低緯度向高緯度的高山雪線高度逐漸下降,同時雪線位置的升降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由於夏季溫度偏高,海拔較低處的冰雪消融,雪線偏高;冬季則偏低。當然海洋性冰川還受降水多少的影響。
16.根據植被變化判斷
由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受熱量、水分等自然因素影響,這些自然因素隨季節而有變化,導致植被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如熱帶草原氣候區,處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干濕季明顯交替,夏季雨量充沛,則草木繁茂,冬季雨水稀少,則草木枯黃。
17.根據動物活動規律判斷
馴鹿秋季從苔原帶北部遷移到苔原帶以南的針葉林中,以躲避冬天的寒冷,夏季返回,以躲避針葉林中蚊蟲的侵擾。再如,當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內丹頂鶴聚集之時為冬季,而夏季在黑龍江扎龍;澳大利亞袋鼠冬季生育;我國秋季北雁南飛。
18.根據農業活動判斷
農業生產活動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節性的特點,包括捕魚、畜牧等也有明顯的季節性。如江南丘陵地區採摘新茶為春季;舟山漁場冬季為帶魚汛,夏季為墨魚汛;天山的「高山移牧」,夏季在高山牧場,冬季在山麓草場過冬,即「夏山腰,冬山腳」;華北平原秋季收摘棉花。
19.根據臭氧層空洞面積大小判斷
在對流層較低的地區上空容易出現臭氧的極小值分布區,如青藏高原、北極和南極地區。9-11月份,南極出現臭氧分布的極小值;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極地區出現臭氧分布的極小值。
20.其它
(1)春季:長蘆鹽區利於曬鹽的時期,華北平原出現乾旱,長城以北播種小麥,我國北方出現大風或沙塵暴天氣。
(2)夏季:到北極考察的最好季節,地中海沿岸國家炎熱乾燥;索馬里沿岸出現寒流。
(3)我國的氣象災害:冬季多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夏季多旱澇、暴雨、台風、冰雹、乾熱風。
(4)青海湖5月最佳觀鳥時機(4月飛至鳥島,5月產卵孵化,6月下旬飛走)。
『貳』 地理中的日期怎麼計算
根據太陽直射位子和國際日界線計算的
『叄』 (地理)日期怎麼判斷急
(1)E點是北極點.(由於是地球俯視圖,因此,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時,就是以北極為中心;順時針時,就是以南極為中心.)
(2)C地是9月23日12時(因為陰影部分表示夜半球,所以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與晨昏線重合,因此,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0度經線與晨線重合,為6時,180度經線與昏線重合,為18時,而C點正好是白天的中間,因此剛好是12時).
此時北京時間是9月23日14時(北京經度為120度E,而C點剛好是90度E,因此,在C點地方時再加上2小時就是北京時間了).
D點時間是9月22日21時(前面說過180度經線為18時,而D點剛好為A經線90度W與180度經線的中間,為135度W,因此其具體時間是21時,但由於其位於180度經線以東,日期要減一天,因此其日期為9月22日).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用.
『肆』 地球上日期范圍怎麼判斷的
一、知識概述 日期范圍的確定與日期范圍圖的判讀是地理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在高考地理試卷中時有出現,它是日期變化與日期分界、地方時與區時計算、地球自轉及地理讀圖識圖能力的綜合運用,能真正考查出學生對地球運動動與靜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知識講解 (一)明確日期界線 通常情況下,地球上的日期界線有兩條,一條是國際上規定的理論界線——1800經線(實際的國際日期變更線有一定彎曲),這條界線是固定不動的; 另一條日期界線是地方時為24時(即次日0時)所在的經線,或區時為24時(即次日0時)所在時區的最西界,以下通稱0時經線(注意不是00經線),這條經線是隨時變動的,但在某一時刻又是固定的,從而可確定出該時刻地球上新的一天與舊的一天的日期范圍。 (二)日期范圍的確定 首先,正確計算出0時經線的度數 ①當所給條件為地方時時,則根據地方時的計算公式: 已知地地方時±︱兩地經度差︱*4=0進行推算,即:0時經線的度數=已知地經度±已知地地方時/4分 以上+、- 按「東+西- 」進行取捨,進而計算出0時經線的度數; ②若所給條件為區時,則根據區時的計算公式: 已知地區時±︱0時經線時區-已知地時區︱=0進行推算, 從而計算出0時經線所在時區,並進一步推算出該時區最西界經線的度數,該經線就是該時刻新的一天與舊的一天的分界線。 其次,要正確判定(讀)日期范圍 判斷的重要方法是:0時經線以東至1800經線為新的一天,與此相反,0時經線以西至1800經線為舊的一天。若是判讀日期范圍圖時,還需藉助地球自轉方向來進行輔助判讀,此法簡單易懂。 三、典例精析 例1 讀中心點為北極示意圖,若陰影區為3月21日,非陰影區為3月22日,讀圖並回答: (1)NA的經度為 ,NB的經度為 , (2)此時,北京時間為3月 日時。 解析:某一時刻,地球上的日期分界線為1800經線和零時經線,據題可知圖中中心點為北極點,則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同時,非陰影區為新的一天,根據地球的運動方向,和「0時經線以東至1800經線為新的一天」的判斷方法,直接判斷出NB的經度為1800,從而進一步判斷出NA的經度為600E。同時,也可直接判斷出A點所在經度的地方時為0時,即3月22日0:00,所以北京時間的計算可列為:600E→1200E,計算結果為3月22日4時 答案:(1)600E 1800E (2)3月22日4時
『伍』 高中地理如何算時間
可以根據地球自轉方向來判斷。根據自轉方向,可以判斷出晨昏線中哪條為晨線,哪條為昏線。
地球自西向東轉,所以晨線西部的地區將由夜晚進入黎明,昏線東部的地區則由白天進入黑夜。
地理時間可根據區時計算,每個時區相差一小時,從西到東時間增加,從東到西時間減少。
看圖的話,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地方時為12時,晨線的地方時為6時,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
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北:春秋日出在東,夏在東北,冬在東南。
地理時間的演算法:首先要明確,你所說的地理時間是什麼時間,地方時還是區時。
地方時的確認方法:一地太陽高度角最大時的時刻為中午12:00,到第二天太陽高度最大時,為一天,24小時。
區時指,一地所在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
兩個地點相差一經度相差4分鍾,十五度相差一小時。
在我們計算的時候往往是以一個地方的區時來計算的。
1)已知一點球另一點:基本按照東加西減的原則,相差幾個時區就相應的加減幾個小時。得數值大於24就日期加一日,在數字上減24即可;若不過減便向前借一天,即日期減一日,數字上在加24進行減法,得出數值,即可。
2)有晨昏線:赤道終年6:00日出,18:00日落,晨昏線與赤道相交那點的經度為6:00或18:00,由經度差按東加西減即可算出時間。
『陸』 地理時間怎麼算 包括什麼時候哪個方向日出怎麼判斷啊
可以根據地球自轉方向來判斷.根據自轉方向,可以判斷出晨昏線中哪條為晨線,哪條為昏線.
地球自西向東轉,所以晨線西部的地區將由夜晚進入黎明,昏線東部的地區則由白天進入黑夜.
地理時間可根據區時計算,每個時區相差一小時,從西到東時間增加,從東到西時間減少.
看圖的話,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地方時為12時,晨線的地方時為6時,經線的地方時為18時
『柒』 地理中,看圖怎樣判斷是夏至日冬至日
夏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太陽在一年中所能達到北半球最高的緯度,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且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
冬至日,此日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北半球極夜,南半球極晝,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即南緯23°26′),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白晝越長,黑夜越短,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北半球則完全相反。地球上距南回歸線越遠的地方,太陽光線越傾斜,獲得的太陽光熱越少。
『捌』 地理,從圖上看出時間和日期是怎麼看的啊!
太陽光照圖表示太陽光照射地球表面情況圖,它可以經緯網上繪制,也可在地球公轉圖上繪制,判讀綜合性強,跨度大,是高中地理第一單元知識重點,也是高考必考內容之一。
地球光照圖有三種形式:極視圖、側視圖、變式圖,在各種圖形上判斷日期的方法是觀察各條緯線晝夜長短的狀況和極晝極夜的范圍。
(一)極地投影圖的判讀
1、根據地球自轉確定南北極。地球自轉是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俯視為逆時針方向,而在南極上空俯視為順時針方向,所以圖1圖2是以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圖3圖4是以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
2、根據晨昏線與極圈相切情況確定節氣,若晨昏線與北極圈相切且北極圈為極晝(如圖1),或者晨昏線與南極圈相切且南極圈內為極夜(如圖5),則為6月22日即北半球夏至日。若晨昏線與北極圈相切且北極圈內為極夜(如圖2),或者晨昏線與南極圈相切且南極圈內為極晝(如圖3)則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如圖5),全球晝夜平分,這時是3月21日或9月23日,即北半球春分或秋分日,南半球節氣與北半球相反。
3、根據地球自轉確定東西經度。圖1圖2地球逆時針方向旋轉,圖3圖4圖5地球順時針方向旋轉,根據自轉箭頭指東原則,以0°經線為基準,順地球自轉方向增大為東經度,反之為西經度。(如圖中FB為東經度,EA為西經度),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同一經線上的兩點,呈正南正北方向,在北極為中心的投影圖上,沿任意經線向中心走都是北方,反之是南方。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同一緯線上的兩點呈正東正西方向,順地球自轉方向為正東,反之為正西(如圖1-5中的C點、D點,D點位於C點的正東方向)。
4、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可根據日期來確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即23°26′S(如圖2圖3),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即23°26′N(如圖1圖4),春秋二分太陽直射赤道即0°(如圖5)。經度位置則是找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在極視圖上(圖1、2、3、4、5)們於晝半球中間的經線上。
5、計算地方時刻。根據赤道上一年四季晝夜平分確定日出(6時)正午(12時)日落(18時)子夜(24時)。在圖1-5中,晨昏線與赤道相交於AB兩點,在地球自轉的影響下,B點為太陽升起時刻,即清晨6點,A為太陽落下時刻,即黃昏18點。D點正對太陽為正午12點,C點為子夜24點(0點),其他點的時刻,只要算出與上述四點的經度差,根據地球自轉速度15°/小時和東 早(加)西遲(減)的原則加減相差的時間即可。如圖1中
E點的時刻為A點時刻+45°÷15°/小時=18+3=21時
F點的時刻為B點時刻-45°÷15°/小時=6-3=3時
(二)側式圖
1、確定晨昏線。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相垂直,是一個大圓,晨 線昏線各為一個半圓(如圖6圖7),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從夜半球跨躍到晝半球的半圓線稱為晨線。反之,從晝半球跨躍到夜半球的半圓線則為昏線。面對地球自轉側視圖,解題時有這樣一個規律:當太陽光線在圖的右側時(如圖7),看到的晨昏圈的一半是晨線,反之為昏線(如圖6),即為「左昏右晨」。
2、確定節氣,晨昏線一定與太陽光線垂直過地心,利用晨昏線與地軸重合還是與極圈相切來判定節氣。如果晨昏線是與地軸重合,晨昏線被切割為晝夜弧相等的兩部分,此時為春、秋分(如圖8)。如果晨昏線與極圈相切,北極圈以北為極晝,南極圈以南為極夜時(如圖9),即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如果晨昏線與極圈相切,北極圈以北為極夜,南極圈以南為極晝時,北半球為冬至日(12月22日)如圖6、圖7。
3、如何計算地方時刻,首先計算出每兩條經線間的間隔,側視圖是半球,總經度度為數為180°,用總經度度數180°÷(7-1)=30°,並根據地球自轉角速度求出相鄰經線之間的時間間隔為30°÷15°/小時=2時,再在赤道上找出日出(6時)正午(12時)日落(18時)午夜(24時)四點,看所求地點在已找出的四點的東側還是西側,相隔多少經度,根據東早西遲的原則早加遲減求出地方時刻。例:如圖10所示,求D點的地方時。先確定A點為日出(6時)B點為正午(12時)C點為子夜(24時)三點中的一點,再求D點的地方時,D點地方時為A點地方時-2×(30°÷15°/小時)=6-4=2時。
4、計算晝夜長短。根據晝弧和夜弧,所跨經度來計算。如圖10求A點晝長為90°÷15°/小時)×2=12時,D點晝長為150÷15°/小時×2=20時,在北極圈以北晝長為24時。不過側視圖上晝弧和夜弧僅表現了一半,所以在圖上數出晝弧和夜弧的長度後,乘以2即為所求地點的晝弧和夜弧。
5、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緯度
『玖』 在地理中怎樣判斷你一個日期早
極視圖中,找到太陽直射經度,那麼這個經度所處經線圈的那一半,就應該恰好是午夜0點,午夜零點這條經線與180°經線,這兩段經線之間為新日期。
一般經緯網,遵循東早西晚原則,可以這么理解,以東經120°為例,如果此時為早晨八點,那麼根據地方時計算的規律,東經135°為早晨9點。就是東經135°比東經120°早1個小時。
『拾』 地理怎樣分別在12個月春夏秋冬所佔的日子。
一年四季的劃分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歷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歷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歷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叫春節。
上述幾種方法雖然簡單方便,但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全國各地都在同一天進入同一個季節,這與我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是有很大差別的。例如,按照上述劃分方法,3月份已屬春季,這時的長江以南地區的確是桃紅柳綠,春意正濃;而黑龍江的北部卻是寒風凜冽,冰天雪地,毫無春意;海南島的人們則已穿單衣過夏天了。為使四季劃分能與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們生活節奏相吻合,氣象部門採取了候溫劃分四季法。
5.候溫劃分法
這種劃分法是以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當候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時為冬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為春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