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熱點
日本地震,核泄漏,利比亞,蘇丹,冰島火山噴發,。。。。。
② 地區熱點問題是指什麼
所謂的地區熱點問題,就是當地人在現階段最關注的問題,也就是最容易引起老百姓情緒激動的問題,
如果政府部門處理不當,就很容易
引起騷亂。
③ 現在當前地理熱門話題有哪些
沿海、鄰國城市。
西亞自然資源。
各大洲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長的河——尼羅河,非洲)
各大洲氣候、地形;
當前熱點:利比亞戰爭;美國金融;加勒比;海地;日本地震。
④ 2020年中考地理新聞時事熱點精心收集(很好,很有價值!值得參考!!!)
中考地理時事熱點匯總
熱點一: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國家主席和夫人11月4日晚在上海舉行宴會,歡迎出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各國貴賓。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改革開放前沿,既見證了近代以後中國開放合作的歷史進程,也書寫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生動篇章。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這不是一般性的展會,是中國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相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賦予上海新的靚麗光彩。
設題點:主要考查我國的改革開放及上海等相關知識
命題示例: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依靠獨特的地理優勢,外向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在與港澳地區的經濟合作發展中,珠江三角洲的優勢是()
A.國際金融、航運中心
B.科學的管理水平
C.先進的技術、充足的資金
D.價格相對低廉的土地資源
熱點二:中朝文藝匯
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11月3日下午在平壤觀看了中朝文藝工作者首場聯合演出。金正恩對朝中兩國關系健康穩定發展予以高度評價,感謝總書記和中共中央派朝鮮人民喜愛的中國藝術家赴朝進行友好交流演出。
表示訪問將有力促進朝中兩國文化藝術領域交流互鑒,增進兩國人民友好感情,鞏固朝中傳統友誼。
設題點:主要考查朝鮮的相關知識
2020屆中考地理復習知識要點與跟蹤訓練:拉丁美洲和巴西
一、知識要點
1、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國家和地區。北部,包括三個地理區域,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地峽的最窄處。
安第斯山被稱叫做「南美洲的脊樑」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秘魯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的漁場之一。阿根廷出口的牛肉,佔世界第一位。
2.巴西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位於南半球,全部位於西半球。最顯著的人口特徵是混血種人數量多。
19世紀末,巴西開始了工業化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巴西工業化的步伐加快。鋼鐵、汽車、飛機製造等躋身於世界重要的生產國行列。
⑤ 高考地理熱點"一帶一路"政策有哪些考點
自己找答案吧哈,我只說出全方位的考點
1、一帶一路輻射了哪幾大洋?哪幾個大洲?
2、一帶經過了那幾個國家?一路經過哪些國家?
3、一帶一路的提出時間(年月)
4、一帶指的是什麼?一路指的是什麼?(一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
5、一帶一路的宗旨與目的是什麼?(宗旨:和平發展,目的:互利共贏)
6、一帶與一路分別的起點是哪個國家哪個城市?終點是哪個國家哪個城市?
7、一路要經過那幾座山脈?
8、一路的附屬分支路線有幾條,分別通往哪個國家?(附屬分支有兩條,一條通往巴基斯坦卡拉奇,一條過寮國、柬埔寨、泰國、到新加坡)
9、一帶要經過哪幾個海峽?
10、一帶停靠哪些著名港口?
11、一路經過哪些著名城市?
12、一帶一路聯系了多少宗教及民族?
13、一帶一路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14、一帶一路的合作重點是什麼?
15、一帶一路的建設原則是什麼?
16、請根據當前世界局勢,談談一帶一路的主要意義。
⑥ 2021年地理熱點事件有哪些
1、運河修通後可能面臨的問題:
由於運河一部分水量來自於信江,因此會導致鄱陽湖水量減少,使鄱陽湖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運河位於兩河上游,枯水季運河將面臨水量不足問題,影響航道通行。
錢塘江流域很多橋梁高度不夠,船隻無法通行。錢塘江流域大量水庫年份較老,沒有船閘,船隻無法通行。杭州灣由於強潮及泥沙沉積的影響,水深較淺,沒有港口,難以形成河海聯運。
2、運河問題的解決:
實行長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的水資源統一調配,在運河上游修建水庫,保證水量平穩。改造沿線橋梁,升級沿線水庫(設置船閘)。加強杭州交通網建設,使得杭州市可借舟山港和寧波港出海。
⑦ 地理教學實踐中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我國地理教育教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地理教育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缺乏有機的聯系,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存在,改革觀念處於表面狀態,課程內容識記的知識點較多,對能力和情感態度培養顯得不足,課程評價還是強調甄別、選拔功能,而沒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等。上述原因造成我國中小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較扎實,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這一切都是有悖於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以及未來社會對個人發展的要求。為了基礎地理能更好的與地理科學發展接軌,與當代的教育思想一致,必須要對基礎地理教育走過的改革之路有清楚的認識。因為她可以使我們聯系歷史更好的理解、更加理性的看待目前的教育改革。明白該繼承些什麼,應該改造些什麼,怎麼改造,從而最終走向一條科學合理、充滿潛力的創新之路.
⑧ 2010高考地理熱點問題
關於2010年年地理高考熱點問題資料確實太多,有興趣的可以把郵箱給我,把資料傳給你哦~~
2010年高考地理熱點:聚焦海地大地震
一、時事焦點
材料一:海地地震震況:
時間:當地時間1月12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1月13日5時53分。
地點:震中距離首都太子港約16公里
震級:7.3級,是海地200年來最強地震
震源深度:8公里
人員傷亡:海地總理13日稱,強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20萬。
材料二:地震示意圖
材料三:地震回眸百年來世界重大地震
1905年4月4日,克什米爾地區發生8.0級地震,造成1.88萬人死亡。
1906年8月17日,智利瓦爾帕萊索港地區發生8.4級地震,致使2萬人死亡,損失達2.56億美元。
1917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發生地震,死亡1.5萬人。
1920年12月16日,中國甘肅發生8.6級地震,死亡10萬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里氏7.9級大地震,死者和下落不明者共達14.2萬人。
1935年5月30日,巴基斯坦基達發生7.5級地震,死亡5萬人。
1948年6月28日,日本福井發生7.3級地震,死亡5131人。
1970年1月5日,中國雲南發生7.7級地震,1萬人死亡。
1976年7月28日,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地震,造成24.2萬人死亡,重傷16.4萬人;唐山市97%以上的建築倒塌,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30多億元。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鎮及周圍許多村莊被一場震級在里氏7.5級至7.9級之間的大地震夷為平地,造成1.5萬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日本重要工業區阪神地帶發生里氏7.2級強烈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2萬多棟房屋倒塌、燒毀,34萬人無家可歸,損失960億美元。這也是日本半個世紀以來破壞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北部城市伊茲米特發生里氏7.4級地震,造成1.7萬人死亡,4.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00億美元。
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發生里氏6.8級地震,造成3萬多人死亡;位於古絲綢之路的巴姆古城有70%的住宅被夷為平地;有2500多年歷史的著名磚體建築巴姆古城堡基本坍塌。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點:印度洋發生8.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232010人遇難失蹤。政府和國際機構承諾捐助69億美元的援助,全球私人捐金額則達到至少45億美元。
2005年10月8日:南亞次大陸北部發生7.6級強烈地震後,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又發生強烈餘震。巴基斯坦官方證實死亡人數為20745人,但非官方地震死亡估計人數超過5萬人。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發生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這次地震危害極大,超過8萬同胞遇難,近40萬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8452億元。
二、熱點透析
(一)海地概況
1、海地位置示意圖
2、海地國家簡介
自然地理:面積27797平方公里。位於西印度群島海地島(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東鄰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是東加勒比海島國,海岸線長1080餘公里。全境3/4為山地,僅沿海與沿河有狹窄平原。全國最高峰為拉薩爾山脈的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主要河流有阿蒂博尼特河,該河谷地為重要農業區。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
人口:1000多萬。黑人約佔95%,黑白混血人種和白人後裔佔5%。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里奧爾語,90%居民通用克里奧爾語。居民中信奉羅馬天主教的佔80%,信奉新教的佔5%,其餘信奉耶穌教和伏都教。農村中盛行伏都教。
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
海地是拉丁美洲最早擺脫殖民統治、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家。海地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下,全國僅20%居民能用上自來水,文盲率高達80%。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二)海地地震發生的原因
海地地處兩大地殼板塊交界處的斷層地帶,屬強烈地震多發地區。海地地處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處。地震由這兩大板塊東西向運動時的相互碰撞引起。
(三)造成巨大破壞的原因
海地處於地震頻發區,震源淺和震中靠近城市是此次地震破壞力巨大的兩大原因。這次地震的震源距地面大約10公里,震源深度「非常淺」。這次地震發生處「恩里基約—芭蕉園」地質斷層帶持續緩慢移動,先前發生過多次地震,包括1860年一次地震和17、18世紀的幾次強震。除地質原因外,建築不夠結實等人為因素也是導致地震傷亡慘重的原因之一。
海地不少建築物沒有按照抗震標准建造,難以抵擋強震沖擊。
海地建築抗震性能不足歸因於經濟因素。海地作為一個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無法投入大量資金防震、抗震。
(四)地震及相關地質災害知識
1、地震的產生和類型
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刮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釋放能量增加約30倍。按震級分類為:微震(3級以下)、破壞性地震(5級以上)。地震與地質構造有關,有活動性斷層的地區。主要分布在①環太平洋地震帶。②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2、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早就開始認識到地震是有前兆的,並留下了豐富的關於地震前兆的記載。例如:1739年寧夏銀川地震以後,有人就總結出地震與井水變化、動物不安、震前地下發聲、天氣反常現象之間可能存在某些聯系。
古書《隆德縣志》上出記載了古人總結的六種地震前兆現象。現代地震科學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確實存在多種多樣的前兆現象。地震前兆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
(1)地震的宏觀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宏觀前兆,簡稱宏觀前兆。比較常見的有,井水陡漲陡落、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動物的習性異常,臨震前的地聲和地光等。
宏觀前兆在地震預報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遼寧海城7.3級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級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廣大群眾曾觀察到大量的宏觀異常現象,為這兩次地震的成功預報提供了重要資料。
不過也應當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種宏觀現象可能由多種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預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組漲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關,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響,井水的變色變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動物的異常表現可能與天氣變化、疾病、發情、外界刺激等有關,還要注意不要把電焊弧光、閃電等誤認為地光,不要把雷聲誤認為地聲,不要把燃放煙花爆竹和信號彈當成地下冒火球。
—旦發現異常的自然現象,不要輕易作出馬上發生地震的結論,更不要驚慌失措,而應當弄清異常現象出現的時間、地點和有關情況,保護好現場,向地震部門或政府報告,讓地震部門的專業人員調查核實弄清事情的真相。
(2)地震的微觀前兆
人的感官無法覺察,只有用專門的儀器才能測量到的地震前兆稱為地震的微觀前兆,簡稱微觀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地震活動異常。大小地震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大地震雖然不多,中小地震卻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動的特點。有可能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形變異常。大地震發生前,震中附近地區的地殼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某些斷層兩側的岩層可能出現微小的位移,藉助於精密的儀器,可以測出這種十分微弱的變化,分析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人們預測未來大震的發生。
地球物理變化。在地震孕育過程中,震源區及其周圍岩石的物理性質可能出現—些變化,利用精密儀器測定不同地區重力、地電和地磁的變化,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地下流體的變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層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氣、地下岩層中還可能產和貯存一些其它氣體,這些都是地下流體。用儀器測地下流體的化學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們的變化可以幫助人們預測地震。
3、其它地質災害
A.火山噴發
(1)定義:地下深處的高溫岩漿及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的現象。
(2)火山構造教材圖:火山錐、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動情況可分為:
活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作周期性噴發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以前噴發過,迄今為止沒有噴發過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類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又突然噴發的火山。
強烈火山:噴發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B.滑坡和泥石流
(1)定義: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塊以至巨大的礫石,破壞力極強。
(2)危害:
滑坡會破壞或淹沒坡上和坡下的農田、建築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毀城鎮和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對人民的生命財產、生產活動以及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國分布較廣的自然災害。
其原因有:①我國山區面積占陸地國土總面積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地表結構遭到破壞。
C.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1)一個地區的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它們在成因上是有關聯的。
如我國川滇黔接壤地區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
(2)在一次災害發生過程中,往往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
如地震誘發地裂、火災、海嘯、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直接或間接誘發地質災害。
如破壞植被,泥石流日益頻繁;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
D.地質災害的防禦
(1)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如監測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動,掌握火山噴發前兆(地震頻繁、地溫升高等),力求預測火山噴發的時間。我國正在啟用27個地震監測台網。
(2)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如我國一半以上的省區頒布了防震減災的地方性的法規。
(3)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如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恢復地表植被、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三、高考點擊
1、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種災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質災害之間相關性的原因和表現;
2、地質災害對人類造成的重大危害,防禦地質災害的重要意義;
3、人類目前防禦地質災害的主要措施。
四、高考演練
1.岩石發生斷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 )
A.震中 B.震源 C.震中距 D.震源深度
答案:B
2.關於地質作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是對地表形態的破壞作用 B.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表現
C.是引起地表形態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 D.一般進行的都很迅速、很激烈
答案:C
3.下列有關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帶,即:地中海地震帶、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和太平洋地震帶
B.5~8級地震相差60倍
C.地震發生,震動最強烈處是震源
D.地震是一種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答案:D
4.下面有關火山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類目前發現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外,月球、火星等天體上也有火山活動
B.在人類歷史時期長期熄滅,有時又突然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C.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有百害而無一利
D.火山噴發出的物質就是高溫岩漿
答案:A
5.由外力作用引發的地質災害是( )
A.地震 B.火山噴發 C.泥石流 D.台風
答案:C
6.下列關於地質災害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一次地質災害發生過程中,決不會誘發其他災害
B.一個地域內的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有關聯性
C.對容易發生滑坡的坡面應實行植樹造林等生物措施
D.建立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主要是針對台風和氣象災害來說的
答案:B
7.下列對地質災害的防禦敘述錯誤的有( )
A.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B.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
C.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D.對地震的監測主要是通過氣象衛星雷達監測其活動
答案:D
8.讀我國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分布圖,回答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西南地區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發地區,在川、滇、黔交界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為主的災害系統。這是因為 。
(2)此圖說明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具有 性。
(3)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以直接或間接誘發地質災害。人類對植被的破壞是 (地質災害)日趨頻繁的重要原因,人類大規模的工程活動是造成 (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
答案:(1)該帶現代地殼活動強烈,地震頻發,震級高。由於地殼活動強烈,山體中斷裂發育,岩體破碎、風化嚴重,加上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災害突發
(2)關聯
(3)泥石流 滑坡
9.海地地震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原因是什麼?
答案:震級較大,震源深度淺,在地下八公里處。建築物沒有按照抗震標准建造,難以抵擋強震沖擊。缺乏有效的災情監測預警系統,也無法投入大量的資金抗震,地震發生後的處理機制未有效建立,減災能力較弱
五.高考文綜
地理學科:
1.海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自然資源、工農業、人口分布、宗教等);
2.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成因、危害及防禦措施;
3.地震產生原因、類型及逃生;
4.地質災害的關聯性;
二.能力提升
【原創】美國地質勘探局宣布,加勒比島國海地(18.5ºN,72.5ºW)周邊海域12日下午發生里氏7.0級強烈地震。報告顯示,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12日下午4點53分。來源:新華網。據此回答1—3題:
1. 當海地地震發生時,格林尼治時間是( )
A.2010年1月12日21點53分 B.2010年1月13日20點53分
C.2010年1月12日19點53分 D.2010年1月13日21點53分
2.當海地地震發生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寒潮、暴雪正在肆虐我國 B.中國北極黃河站出現極晝現象
C.鹹海水位達一年中最高 D.巴西高原草木凋零
3.當海地地震發生時,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大體接近於( )
A.① B.② C.③ D.④
【原創】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月19日報道,海地總理讓-馬克斯·貝勒里夫日前表示,根據目前的統計數據,已經發現的地震遇難者已達7.2萬人,貝勒里夫預計,太子港遇難者可能多達15萬人,此次地震遇難的總人數可能高達20萬人。據此回答4—5題:
4.此次海地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震級較大,震源深度深
B.震級較小,震源深度淺
C.震級較大,震源深度淺
D.震級較小,震源深度深
5. 根據地震的成因,此次地震屬於 ( )
A.構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誘發地震 D.塌陷地震
【原創】6.新華網太子港1月20日電 海地時間20日晨6時03分,太子港發生里氏6.1級餘震,去年,我國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的大地震。兩者相比,地震比數最接近的是( )。
A.2倍 B.30倍 C.60倍 D.900倍
【原創】13.根據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4點53分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震中離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海地位於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處,海地地震是由於沿著加勒比海板塊和北美洲板塊之間的斷層所引起。另據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稱,該中心已發出海嘯警告,海嘯可能波及距震中大約100公里范圍內的地區,將影響海地、古巴、多米尼加、巴哈馬等國。這次地震預計將影響300萬人,海地總理讓-馬克斯·貝勒里夫預計,太子港遇難者可能多達15萬人,此次地震遇難的總人數可能高達20萬人。
(1)根據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
(2)根據材料分析海地地震產生的原因。
(3)試分析此次地震沒有引起海嘯的原因。
【參考答案】
1A.2A.3D.4C.5A.6D.7C.8A.9C.10B.11A.12D.
13.(1)震級高;震源深度淺;處於地震頻發區;震中靠近太子港,太子港人口密集;海地的房屋質量差,建築物抗震能力差;海地內亂不斷,長期依賴國際援助,自救能力差;缺乏有效的災情監測預警系統;
(2) 海地位於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處,屬於地震頻發區,地殼運動比較活躍。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的地震大多是一個板塊俯沖到另一板塊下導致,而此次強震卻是兩大板塊發生水平運動碰撞所致,這種類型的地震通常震源較淺,並能釋放巨大能量。
(3) 地震引發海嘯通常需要具備三個必要條件,即震級足夠大,震源深度較淺;地震發生在陸地和海洋交界處;以及震源斷層的錯動方式為垂直方向的運動。海地地震的發生是由於震源斷層在水平方向上的平行錯動,因此,海地地震不具備震源斷層條件,不會引發海嘯。
⑨ 什麼是「熱點」他的范圍,意義
1.比較受廣大群眾關注或者歡迎的新聞或者信息,如:"社會熱點"等. 2.網頁中的圖片內鑲的鏈接,也叫做熱點. 3.通過高速線路將網際網路接入人員較密集的場所,由於改地區所發射出的電波可以達到距接入點半徑數十米至100米的地方,用戶只要將支持無線LAN的筆記本電腦或PDA拿到該區域內,即可高速接入網際網路。也就是說,廠商不用耗費資金來進行網路布線接入,從而節省了大量的成本.所以被成為「熱點」。 4.指基因內無論自發或經誘變劑處理後特別容易發生突變的部位。這樣的部位最初是在研究T4噬菌體的rⅡ基因座位的自發突變時發現的。基因中存在這樣的部位意味著在DNA中鹼基存在著某種特殊排列的地方,在自發或經誘變劑處理後,這些地方的DNA的結構非常容易發生變化。 DNA分子內與同樣大小的其他部分相比更容易發生突變的部分。亦即基因(或蛋白質)中突變率特別高的位點。 5.是指放熱反應的管式反應器中,反應混合物的溫度沿軸向而改變,形成一溫度分布,最高溫度稱為熱點。在熱點處,供熱速率與除熱速率相等。熱點的位置及高低能對反應器的操作提供有用的信息。 6.熱點(hot spot)是指形成與板塊邊界無關的、來自上地幔中相對固定的火山的岩漿源。威爾遜(J. T. Wilson 1963)提出,指通常伴有大規模火山活動的地表高熱流區。全球火山大部分沿板塊邊界,特別是洋中脊分布。可是板塊內部有些地方也有強烈的火山活動,而且它們下面並沒有海底擴張作用發生。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及其西延的天皇海嶺,呈線形延伸,長度超過6000千米, 由最東端的冒納羅亞活火山(時代為零),向西依次變老,到最西北毗鄰千島海溝的底特律海山(約80百萬年)。相應地貌上也由活火山島變為休眠火山島,高度降低、破壞程度加大,最後成為海下截頂山。這一現象被解釋為太平洋板塊向西北運移過程中通過下伏固定熱點留下的跡線。圖為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主要熱點。摩根(W. J. Morgan,1971)明確提出這些熱點是下地幔對流的表現,即熱點是地幔柱的地表表現。洋底高原即海台多由熱點火山產生,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翁通爪哇海台。有些熱點也出現在大陸內部,如美國黃石公園。中國的峨眉山玄武岩也是熱點火山的產物
求採納
⑩ 城市地理的研究熱點有哪些
城市地理研究熱點;城市地理學是近年來世界和我國地理學科中發展速度最;1.城市化與鄉村城市化機制和體制創新研究;2.城市體系與城市群(都市區、都市連綿區)的研究;90年代後半期以來,城鎮體系研究在「三結構一網路;3.大城市空間擴展與社會空間、感應空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應用價值,是我國城市地理學應開拓;4.信息化與城市發展研究;5.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城市地理研究熱點
城市地理學是近年來世界和我國地理學科中發展速度最快、應用性最強、學術思想最活躍的分支學科之一。城市地理學研究歷來有兩大走向:一是把城市作為「點」,研究區域的城鎮體系;二是把城市作為「面」,研究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從應用角度看,兩者均是為城市和區域規劃發展服務。目前的研究熱點與學術前沿主要集中於以下方面:
1.城市化與鄉村城市化機制和體制創新研究。城市化與鄉村城市化研究歷來都是城市地理學的重點,內容涉及全國及區域城市化的特徵、地域類型、發展機制、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相關關系、鄉鎮企業與鄉村城市化的關系、小城鎮與鄉村城市化的關系等方面。90年代後半期以來,開始對城市化研究進行理性思考與理論總結,並對城市化研究中的難點,即城市化機制進行深入探討。1998年寧越敏的「新城市化進程----90年代中國城市化動力機制和特點探討」,是對宏觀城市化機制創新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鄭弘毅主編的《農村城市化研究》一書,是對鄉村城市化的基本理論、小城鎮擴散與集聚的機制,指標體系以及地域差異,的系統研究。90年代末,我國政府對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問題有了更為積極的認識,實施城市化戰略被確定為我國「十五」
時期的一大重要任務,但城市和區域發展中存在的諸如人口城鄉轉移渠道不暢、城市經濟結構趨同、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銜接和協調、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缺乏聯合行動、統一規劃缺乏實施和監督機制等問題嚴重製約著城市化的推進,這就要求從制度創新的角度、從因地制宜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問題。因此,對城鎮規劃、人口管理、經濟組織、土地流轉、資金籌集等經濟社會體制創新和對小城鎮發展的地域模式的研究形成新的研究熱點。
2.城市體系與城市群(都市區、都市連綿區)的研究。城市體系的傳統研究領域主要是「三結構一網路」,即規模結構、職能結構、空間結構和聯系網路。「三結構一網路」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一是不同區域、不同地域類型的因地制宜的應用研究、二是用新的方法技術對城市體系的空間結構進行定量分析、三是對聯系城市的航空、信息等網路系統結構的研究。
90年代後半期以來,城鎮體系研究在「三結構一網路」基礎上,向更深層次研究推進,即對城市群、都市區和都市連綿區等城市體系的特殊形態進行理論與實踐(規劃)兩方面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證研究方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沿海城鎮密集地區經濟、人口集聚與擴散的機制與調控研究」成果(2000),代表著國內研究的前沿;在應用研究方面,周一星主持的「濟寧---曲阜都市區發展戰略規劃」(2001)、「南京都市圈規劃」(2000)代表著國內研究的前沿。對城鎮密集地區(都市區、都市圈和都市連綿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也是今後城鎮體系研究的前沿領域。
3.大城市空間擴展與社會空間、感應空間的研究。大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主要包括CBD、邊緣區、城市空間擴展、城市市場空間、城市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5個方面。其中,最新成果主要集中於城市空間擴展研究領域,包括土地利用空間擴展動態研究和大城市郊區化研究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土地利用空間擴展動態研究從土地利用角度對擴展規模、特徵、動力和模式進行探討;大城市郊區化研究主要對中國大城市郊區化的表現形式、動力機制和現象結果進行中西方、不同城市的比較研究。周一星的「北京的郊區化及其對策研究」(2000)代表了這方面的前沿。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研究是我國城市地理研究的薄弱環節,研究成果相當有限,代表性成果有王興中的「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研究」(2000)和柴彥威的「中日城市結構比較研究」。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在國外開展較多,並且對城鎮規劃和建設實踐
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應用價值,是我國城市地理學應開拓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4.信息化與城市發展研究。信息產業與城市發展是城市地理學的一個新領域,研究面還較窄,成果數量還很少,代表性成果是閻小培的「信息產業與城市發展」(1999)。基於信息化迅猛發展,信息網路對中國傳統的城市等級體系、經濟活動區位決策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信息化對城市與城鎮體系的影響、信息網路與城市體系的互動關系,信息網路與大城市地域結構的互動關系是城市地理今後應開拓的新的研究領域。
5.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已成為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新「增長點」,相比之下城市地理學對這方面研究較少,僅有一些理論綜述、評價指標和土地利用的文章。隨著地理學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深化和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踐問題的日益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也會逐步深化。城市人居環境既包括人工環境,也包括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今後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將側重城市人工環境的研究。研究城市人居環境的社會經濟空間結構的調整和重組及其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城市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