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雪節氣到了歷史上說一說。
大雪節氣的歷史諺語如下:
1,大雪不凍倒春寒。
意思是說在大雪節氣的時候,土地還沒有冰凍,也就是當地的氣溫還是比較暖和,並沒有降到0°以下,那在第二年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出現「倒春寒」的天氣。這個也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觀察的結果,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其主要是適用於廣西地區。
2,大雪紛紛是豐年(川)。
這是在四川地區流傳的一句農諺,比較簡單直白。說的是在大雪節氣前後如果降雪了,那第二年就是風調雨順的一年,糧食會大豐收。這句農諺和「瑞雪兆豐年」是一樣的道理,因為以前農民都是靠天吃飯,也沒有今天這么多的農葯的。所有大雪節氣降雪了,就會凍死地裡面的害蟲,第二年病蟲害少了,自然糧食豐收了。
3,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
通過大雪節氣當天的天氣情況,還能預測到每年的天氣。而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大雪節氣當天是大晴天,那到了第二年立春的時候依然會比較的寒冷,並且還會出現雨雪天氣,需要農民朋友提前做好「倒春寒」的准備工作。在河北地區還有著「大雪不寒明年旱」的農諺,通過這天的氣溫來預測來年的雨水多少。
4,大雪不凍,驚蟄不開(蘇、皖、贛、鄂、湘、貴、京、冀、晉)。
大雪當天氣溫的高低,對後期的天氣也是有影響的。而這句農諺在很多的地方都適用,其意思是說大雪節氣的時候如果氣溫還比較的暖和,那到了驚蟄的時候就還會比較寒冷。「驚蟄不開」的意思是說驚蟄了土地還被冰雪覆蓋著。
5,大雪下雪,來年雨不缺(皖)。
意思是說在大雪節氣當天下雪了,那第二年春天的時候雨水比較充足,是風調雨順之年。
6,冬雪回暖遲,春雪回暖早(浙)。
這是浙江當地的農諺,說的是在冬天下雪了,天氣回暖就比較慢,而如果是在春天降雪了,那回暖就很早。
(1)哪個歷史典故和大雪有關擴展閱讀:
大雪節氣的民俗
1、大雪賞雪
在北方地區,凡是遇到下雪天,很多人都有賞雪、踏雪和堆雪人的習慣。說到踏雪,大家知道嗎,我們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就有戀雪情節,不僅寫出了「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著名詩句,而且這位舉世公認的偉人還有踏雪的愛好呢。
2、滑冰
滑冰就是榴冰,是冬季游戲之一,古時稱為冰戲。北方嚴寒,河流凍得堅實,滑冰最為流行。男女經常穿著冰鞋,腳蹬冰上,拄杖如同用籬,動作輕捷如飛。善於溜冰的多不用拄杖,技巧高超的更能做出種種花樣。
有的地方汲水澆成冰山,高三四丈,晶瑩光滑,人們縛皮帶蹬皮鞋,從山頂挺立而下,以到地而不仆倒者為勝,這種游戲叫打滑撻。
3、自製腌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天氣寒冷,在不易保鮮的古代,人們發現此時腌制肉類食品不易變質,於是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就忙著腌制鹹肉,以迎接新年。
4、大雪進補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5、吃雪菜煮湯
大雪節氣前後,新鮮雪菜逐漸上市。食療專家介紹,雪菜又叫雪裡蕻,屬於性溫,味甘辛的蔬菜。雪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有助於增加大腦中氧含量,起到醒腦提神的作用。此外,雪菜還含有胡蘿卜素和大量膳食纖維,尤宜於老年人及習慣性便秘者食用。相對於大家習慣食用的腌制雪菜而言,天寒時節不妨來碗雪菜湯。
6、觀賞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到了大雪節氣,河裡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貳』 5個有關雪的詩句和2個有關雪的歷史典故
一、有關雪的詩句
1、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其一》
譯文: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2、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譯文: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麼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
3、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南北朝·范雲《別詩》
譯文:當時離開的時候,漫天的雪花像盛開的白花。如今回來的時候,遍野的花朵像紛紛的白雪。
4、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譯文: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5、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宋·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譯文:短暫浮生真應該在醉酒中衰老,轉眼間大雪又蓋滿京城道。
二、有關雪的歷史典故
1、嚙雪嘗冰
蘇武出使匈奴,因為部下的反叛惹怒了單於,於是就扣押了蘇武。單於一心想收了蘇武,但是蘇武很忠誠,單於就將他關在大窖里,不給他吃喝,蘇武就吃雪和氈毛。後來蘇武又被流放到了北海放牧,在那裡生活了十九年。
2、程門立雪
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睡覺。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師睡醒後,看見了外面的兩個雪人——楊時和游酢,對此,程老先生感動不已。
『叄』 雪中送炭的例子歷史故事
北宋都城開封,雖然地處黃河以南,但到了冬季,仍然是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宋史》中多有大雪天寒的記載,一般貧困居民仍不免挨餓受凍。
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宋太宗趙光義為展現京城開封的祥和氣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下詔賜給京城年事已高者禦寒衣物,百歲老人則另外加賜塗金帶。
恰好這一天,京城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遺中使賜給孤老貧窮者每人千錢及若干米、炭。
作為北宋最高統治者的宋太宗,能夠在寒冷的冬季,心繫天下蒼生,於是,從宋太宗開始,「雪中送炭」的典故就流傳開來。
(3)哪個歷史典故和大雪有關擴展閱讀:
「雪中送炭」主人公:
宋太宗趙光義是宋太祖趙匡胤同母弟,宋太宗作為北宋第二位皇帝,他繼宋太祖之後,完成了統一南方的任務,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宋太宗即位後,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
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歲的宋太宗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光義
『肆』 程門立雪的典故
有關「程門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二程語錄·侯子雅言》:「游、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一個是《宋史》中的《楊時傳》:楊時和游酢「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4)哪個歷史典故和大雪有關擴展閱讀:
「程門立雪」出自《宋史·楊時傳》。
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於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遠千里從之游,號曰龜山先生。
『伍』 程門立雪的歷史典故是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理學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