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半途而廢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半途而廢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2-06-17 15:17:03

① 史上有雄心壯志卻半途而廢的人物及故事

一、吳王夫差。

春秋末年吳越戰爭中,吳王夫差為替父闔閭報仇,富國強兵,終於一戰敗越,本來已經要滅了越國了。卻半途而廢,後來放虎歸山,自己則貪圖享樂,不再勵精圖治。而越王勾踐知恥後勇,卧薪嘗膽,堅持不懈,終於20年一舉滅吳,夫差身死國滅。

二、李存勖。

李存勖,是五代時後唐的開國皇帝。他的父親李克用在彌留之際,給李存勖留下三支箭:這三支箭是用來消滅李家的三個敵人。你要牢記仇人為咱家報仇。二十四歲的李存勖不負父親的遺願,馬不卸鞍,浴血奮戰,先後破燕、滅梁、亡蜀、敗契丹,最後使內憂外患交集的國家再度天下一統。

但是,李存勖並沒有守住報仇之後開辟的一番鴻圖事業。登上皇位的他,整日尋歡作樂,放任後宮,又親信宦官、伶官,致使眾叛親離,怨聲四起。登基三年後,一名普通的軍士振臂一呼,天下即分崩離析,李存勖最後落得身死國滅的悲劇下場。

三、荊軻。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首級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四、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9年秋冬季,組織東南滿反日偽軍「討伐」作戰,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濛江一帶,最後隻身與敵周旋5晝夜。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五、項羽及烏江自刎。

項羽,第一次見到始皇帝時,和平常人一樣跪在路旁兩邊的人群中,等始皇帝的車駕過去,但是他嘴中卻說出了,總有一天我要代替他,這是何等的雄心壯志,的確,項羽當上了西楚霸王,但是依然沒喲統一天先,與劉幫較量很多年。

最後亥下被圍,本來突圍可以成功,只少項羽本人可以跑出去,老鄉撐船過講來接項羽,可這時曾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已經心灰意冷,跳下烏講,自刎了,半途而廢。

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美人舞劍興酒,抹劍自盡。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白話譯文: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

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於是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窪地里,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

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餘次戰斗,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於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

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願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於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

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沖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

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里。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

項羽就沖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餘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現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便問他的隨騎道:「怎麼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

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

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

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

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背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此文出自春秋·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1)半途而廢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

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前203年(漢四年)楚漢鴻溝劃界後,項羽領兵東歸,劉邦也欲西還。這時張良、陳平對漢王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養虎遺患』。」劉邦聽從。

作者簡介:

司馬遷,字子長,陽夏龍門(今陝西韓城縣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其父司馬談,漢武帝時作太史令。司馬遷10歲時,就在父親的指導下誦讀古文,曾向儒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學習。

青年時代曾兩次漫遊祖國,走遍大江南北、黃河上下,足跡幾遍全國。他飽覽名山大川,收集傳說史跡,考察風土人情,接觸下層人民,積累了珍貴的史料。

② 半途而廢的人物事例是什麼

半途而廢的人物事例是,春秋末年吳越戰爭中,吳王夫差為替父闔閭報仇,富國強兵,終於一戰敗越,本來已經要滅了越國了。卻半途而廢,後來放虎歸山,自己則貪圖享樂,不再勵精圖治。而越王勾踐知恥後勇,卧薪嘗膽,堅持不懈,終於20年一舉滅吳,夫差身死國滅。

貝爾發明的電話由愛迪生主要研究的,愛迪生後來放棄了,貝爾將電話的某個螺母擰緊了一些就發明了電話。

做事不能半途而廢的句子

1、如果你想干出一番事業,絕不能半途而廢!在奮斗的過程中也許布滿荊棘,但是請相信自己,你的辛勤勞動將會有所回報的。

2、半途而廢的背後有千種借口,而成功背後只有一種理由,那就是堅持,舵在手中掌握,路在腳下延伸。

3、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廢,不然什麼事都不會成功。

4、新的一年,依舊痛恨偏見、厭煩認同感的尋找、厭倦泛濫的情懷。學會珍惜愛和年輕的資本,已經做出選擇,就不要再半途而廢。

5、他做任何事都有始有終,從不半途而廢,深得大家信任。

6、人生苦短,心中苦澀讓我難以掩飾,知苦道累,歲月總把人憔悴,自己去背,哪能半途而廢。

7、做一切事情都應盡力而為,半途而廢永遠不行。

8、做事半途而廢的人,永遠嚐不到成功的果實。

9、半途而廢是永遠無法成功的,只有將夢想的翅膀插在心中,並且持之以恆,你才能自由地飛翔。

10、我既然答應你,就會堅持下去,絕不會半途而廢。

③ 半途而廢的主人翁是誰

我們都知道半途而廢這個成語,那麼這個典故的主人翁是誰?是樂羊子,但此人並非戰國時魏國名將樂羊。

為何又有史料把這兩個人混為一談呢?想要知曉答案,我們還得從兩個人各自的故事說起。

戰國時期攻滅中山國的樂羊。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各自成為諸侯,這是戰國的起點,按理來說,一個國家被分裂了,那麼分裂的幾部分都會相應地被削弱,但魏國卻打破了這個常理,因為它是戰國初期最先稱霸的諸侯國。

魏國經過李悝的變法而強極一時,既然強大了自然要對外擴張,魏文侯環顧四周的諸侯,發現沒有適合攻打的地方,因為周邊沒有軟柿子,自己是要立威的,當然要挑穩勝的戰役來打,萬一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上,那就不好玩了。

魏文侯

因為箱子里都是樂羊攻打中山不利,群臣彈劾樂羊的奏摺,整整兩大箱,樂羊感激涕零,對著魏文侯的方向,拜了兩拜並說,攻滅中山並不是他的功勞,而是魏文侯的用人不疑(《呂氏春秋》記載:中山之舉,非臣之力,君之功也)。

由此可見,戰國初期魏國的強大,其實是因為有魏文侯這樣的明主,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而反觀魏文侯的子孫後代,那真是一代更比一代昏,不僅不能知人,還處處懷疑臣下之心叵測,這也是魏國自魏文侯後一直走下坡路的根源所在了。

④ 歷史小說上,半途而廢而導致失敗的人像是什麼三國,水滸里的

易中天品三國之半途而廢: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在軍事上主要做了三件事情,那就是破馬、韓,征孫權,伐張魯,我們一件件事情來說。
先說第一件事情,破馬、韓。破馬、韓就是破馬超、韓遂。
* 馬超和韓遂雖然力量較弱,但曹操要想打敗他們也並不容易。在戰勝開始階段,雙方互有勝負,在戰爭轉入相持階段後,曹操不僅在局部戰斗中獲得了勝利,還故意堅守營寨不出。馬超和韓遂因為是聯軍作戰,希望速戰速決,曹操的拖延對馬超和韓遂的聯合軍事行動不利,戰爭的主動權已經到了曹操的手上。
這個時候馬超和韓遂就提出來,割地求和,就是我們願意奉獻一點地方出來,是不是就饒了我們。而且我們還願意「質子」,就是把我們的子弟送到你那兒去做人質,行不行?曹操就問賈詡,你看怎麼辦?賈詡說:「偽許之」。 「偽許之」什麼意思呢,假裝答應他。曹操又問,「偽許之」以後呢?賈詡說:「離之而已」,就是把他們拆散了。曹操馬上明白了,用離間計。
* 馬超和韓遂聯手抗曹,這是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因為曹操征討馬超和韓遂,就是要把他們的勢力范圍——關中拿下,盪平像他們這樣的割據勢力。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戰場上的較量對馬超和韓遂不利,但他們沒有退路,肯定是要和曹操拼到底的。那麼此時曹操要用離間計來瓦解馬超和韓遂的聯軍,有這種可能嗎?
有,因為馬超和韓遂的關系很微妙,馬超的父親叫馬騰,馬騰和韓遂是老朋友;但是後來兩家鬧翻了,反目為仇,是曹操出來居中調解,把馬騰調到朝廷去做官;韓遂才跟馬騰的兒子馬超他又勾結起來,又聯合起來。所以他們本來就是有些疙疙瘩瘩的,那麼既然是疙疙瘩瘩的,那就可以使離間計。
但是要有一個機會,機會呢,說來就來。有一天兩軍交戰,都把陣布好了,韓遂提出來要見曹操一面,曹操說行啊,那我們兩個就見一面吧。於是韓遂和曹操二人打馬上前,走到兩陣之間的中間地帶,怎麼樣呢?「交馬語移時」,什麼叫「交馬語移時」呢,就是他們兩個的馬馬頭都這樣錯過來,都這樣碰著了,兩個人騎在馬上聊天,聊了多長時間呢?一個多時辰,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就是他們聊了兩個多小時,說什麼呢?「但說京都舊故」,因為曹操跟韓遂和韓遂的父親都是舊人,曹操跟韓遂的父親是同歲孝廉,就是同一年被舉為孝廉的,曹操和韓遂又曾經同朝為官,所以說是應該是老朋友,所以多少年沒見了就敘敘舊,談談以前的那些故事。兩個人談得高興的時候撫手歡笑,摸著手哈哈哈哈笑笑笑,談完了,回去了。回去以後馬超就問韓遂,曹操跟你說什麼了?韓遂的回答是:「無所言也」,沒說什麼啊。本來就沒說什麼嘛,他不本來就沒說什麼,馬超不相信啊,說你們兩個人,跑到那個當中去,馬頭都這樣錯開了,親親熱熱談了兩個半小時,你說沒說什麼,誰信啊!這心裏面就開始嘀咕了吧。
過了幾天,大概是第三天吧,韓遂又提出來見曹操,這次把馬超帶上,跟馬超一起去見曹操。曹操馬上就變臉了,這一次曹操不一個人來了,帶了軍隊來,後面跟了一個橫刀立馬的許褚,瞪著倆眼睛,瞪著誰啊?瞪馬超。然後在身前設了屏障,叫做「木行馬」,「木行馬」就是木頭扎的那種障礙物。就是韓遂來跟我談話呢,我就是打馬上前「交馬語移時」,親親熱熱;你馬超來了我信不過你,我先設障礙,我後面還跟一個人,騎著馬拿著刀,倆眼瞪著你,明顯地表示對馬超不信任。明顯地表示對韓遂、對馬超分別對待。
那麼這次見面很有意思,有三件事情值得說。第一,是這次見面的時候韓、馬聯軍的那些將領們都過來在馬上向曹操拱手行禮,都過來了,丞相好。這要打仗了,他還問好,這是第一個事情。第二個,馬、韓聯軍的士兵們爭先恐後地往前面擠,要去看曹操,都把脖子伸得長長的,後面的人往前面擠,前面的人再往前面走。於是曹操就打馬上前,說諸位是要看曹操吧,我就是啊,兩眼睛一個鼻子,不比你們多什麼,要說多就多一點智慧。這個故事我們以前也講過,這是第二件事情。那麼第三件事情就是什麼呢,就是曹操這個話說完了以後,這些爭著看曹操的人才反應過來,然後再以看曹操身後,五千鐵騎兵,所有人手上拿的都是最精良的武器,他們的武器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當時馬、韓聯軍就基本上喪失了鬥志。
那麼有了這么多鋪墊以後,曹操就正式用計了,曹操給韓遂寫了一封信,寫好以後在信上面圈圈點點塗塗抹抹,刪去一些字,加上一些字,然後送給韓遂。那這封信寫什麼我們不知道,書上沒有記載它的內容,但是可以肯定三點:第一點,就是曹操料定這封信馬超必看;第二點,就是曹操寫的這封信歧義甚多,含糊其辭,閃爍其辭,一句話你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還要篡改;那麼第三點呢,就是讓人一看就是收信人改的,不是寫信人改的!全部在曹操預料之中,馬超果然看到這封信,然後果然懷疑韓遂跟曹操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勾當,曹操寫了一封信來了以後被韓遂篡改過了,從此馬超就再也不相信韓遂。
那麼我們知道,聯軍作戰最害怕的是主帥不和。你要知道這個馬韓聯軍號稱十路諸侯,十萬人馬,實際上是烏合之眾,每個人都是心懷鬼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小九九,領頭的就是馬超和韓遂,他們兩個起了猜疑了這個仗就沒法打了。在這個前提下曹操開始進軍,一仗就打得馬超和韓遂落花流水。
* 馬超和韓遂中了曹操的離間計,兩個人相互猜忌,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很輕易就打敗了馬超和韓遂的聯軍。但曹操窮寇不追,放跑了二人,這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的第一個半途而廢。接下來曹操征孫權,這應該是曹操報赤壁之戰之仇的一個好機會,那麼,曹操還會半途而廢嗎?
那麼第二件事情呢,就是征孫權。這個馬超和韓遂平定了以後,曹操認為可以來打孫權了,但是打孫權之前,曹操先給孫權寫了一封長信,這當然是別人代筆的,別人捉刀代筆。很長的一封文才很華麗的信,但是內容很簡單,就是開出條件來,說你孫權如果答應我殺了張昭和劉備,江東這塊地方永遠歸你,朝廷還要給你加官進爵,如果你捨不得殺張昭,單殺劉備也行。但是孫權不吃這一套,孫權已經做好了和曹操決戰的准備,他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的治所——因為孫權這個時候還不是一個國家,那不能叫首都,只能叫治所——把他的治所從京移到了建業,京就是現在江蘇省的鎮江市,建業就是現在江蘇省的南京市;第二件事情就是在濡須口,濡須在哪兒,現在安徽省的無為縣,在那個地方建了一個軍港,就是准備要抵抗曹操。
這樣曹操看來,是非打不可了,於是在建安十七年曹操親自率領部隊,號稱四十萬人征討孫權,在建安十八年挺進濡須口。那麼這一次戰爭曹操的准備不足,料敵不周,無功而返。孫權這邊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備,所以戰爭處於膠著狀態,而且對曹操不利。最後曹操只好在他的水軍的軍寨裡面堅守不出,孫權多次挑戰曹操也不出來。那麼多次挑戰曹操不出來以後孫權自己就去了,孫權就駕了一條船進了曹操的水軍的營寨,那麼進去以後情況怎麼樣呢?有兩種說法,都是《三國志》的裴松之的注裡面的,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我們在講《赤壁疑雲》這一集的時候講過,就是孫權的船開進去以後,曹操下令放箭,然後孫權的船就傾斜過來了,孫權又下令把船調一個頭,曹操再放箭,船平衡了以後孫權就回去了,這就是「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原型。另一種說法是孫權的船開進去以後,曹操就知道是孫權來了,就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要動,不要輕舉妄動,也不準放箭,我們就來看孫權怎麼看我們。於是,曹操的軍隊全部嚴陣以待,但是一根箭都沒有放,看著孫權的船在曹操的軍港裡面轉了一個圈。轉完圈以後孫權下令說奏樂,然後大家滴哩哇啦滴哩哇啦,鼓吹而去,回去了,曹操點點頭說:唉,孫權果然是個英雄。然後就說了一句有名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
* 孫仲謀就是孫權,孫權字仲謀,曹操的意思是說,生個兒子就應該生個像孫權這樣的,因為孫權敢在兩軍交戰的時候駕著船駛進曹操水軍的營寨,這是需要勇氣和膽略的。曹操的感慨也說明他征孫權並沒有佔到便宜。但在兩軍對峙,雙方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曹操卻因為牽掛自己後方的安穩,在沒有分出勝負的情況下撤軍了,可以說是又一次半途而廢。那麼,曹操在下一次戰爭中還會半途而廢嗎?
建安十九年,曹操征孫權無功而返,而這個時候,曹操的另一個老對手劉備又從劉璋手中奪得了益州,而益州附近的割據勢力張魯軍事力量薄弱,曹操如果不進攻張魯,張魯勢必會被劉備吞並。劉備勢力的擴張,對曹操實現盪平四海、一統九州的理想是一個威脅,所以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又開始西征張魯。那麼,前兩次戰爭曹操都是半途而廢,這一次曹操還會半途而廢嗎?
那麼第三件事情,就是平漢中,或者說伐張魯。這個事情發生在建安二十年,當時曹操已經61歲了,還是親自率領大軍開到了陽平關。曹操的軍隊一到,張魯就准備投降,張魯是沒有多少抵抗力的。但是張魯的弟弟叫張衛,張衛不同意,說打都不打就投降,打一下吧,張魯說那你就打一下吧。那麼這一仗打得非常好玩兒,大概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是曹操去進攻平陽關,就發現陽平關不好打。那個時候曹操在張魯那邊有線人,線人跟曹操報告說這個陽平關好打得很;曹操一打發現不好打,就撤軍了。撤軍以後突然殺了一個回馬槍,把張衛給打敗了
但是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史書上記載它有很多很多的說法:一個說法說殺回馬槍是曹操的密令,那就是曹操決定殺回馬槍;那麼第二種說法呢,說是劉曄的建議,劉曄主張殺個回馬槍;第三種說法,是事出偶然,就是沒打算殺回馬槍。這個事出偶然它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曹操的部隊撤退的時候稀里糊塗地開進了張衛的軍營,這個張衛這個人一聽說是曹操的軍隊來,他也不知道曹操是撤退,以為是來進攻的,一鬨而散,就這么個事,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說誤入張衛軍營的不是曹操的軍隊,是什麼呢,數千頭麋鹿,山上的那個梅花鹿不知道莫名其妙地幾千頭沖到張衛軍營里去了,張衛的軍營就大呼小叫說,曹操來了,一鬨而散,那麼曹操的軍隊一看他一鬨而散,趁機就殺回來了。反正是搞不清楚了,就是這場戰爭是稀里糊塗地把它打下來了。
打下來了以後的結果呢?是張衛投降了,張衛投降,張魯就跑到巴中去了,張魯就跑到巴中去了以後也過了沒多久,也投降了。因為張魯本來就是要投降的,只是他下面又有人不同意,說這樣投降了我們的價錢都不好講,我們先抵抗一下,講點價。大概抵抗一下,講點價,他投降了,投降以後曹操給他很高的待遇,漢中這塊地方就被曹操平定了。
* 曹操打下了漢中,張魯投降,曹操不僅擴大了勢力范圍,還威脅到了劉備集團的安慰,因為漢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門戶,漢中被曹操拿下,蜀郡就直接和曹操的軍事力量對峙。曹操如果乘勝進軍,就可能威脅蜀郡的安慰,那麼這個時候,曹操會乘勝進軍嗎?曹操的手下又是如何建議的呢?
很多人主張這個時候應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拿下蜀郡。提出這個建議的有兩個人,一個就是劉曄,還有一個司馬懿,這兩個人當時都擔任曹操軍隊里的高級幕僚。那麼劉曄就跟曹操說,說劉備這個人是個英雄,但是劉備有一個小缺點,就是他的反應總是比我們慢半拍,現在他還沒反應過來,而且他依靠巧取豪奪的手段從劉璋的手上奪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腳跟不穩,這個時候去打他最是時候;一旦他站穩了腳跟就不好對付了,為什麼呢,他文有諸葛亮善於治國,武有關羽、張飛百戰百勝,那個時候我們就搞不掂了呀,這是劉曄的說法。司馬懿怎麼說的呢?司馬懿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就是一個聰明人,你不能跟這個天時、機遇擰著干,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你硬要干,這個是不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說時機、機遇來了以後你不做,你放過它,也是不可以的。這些話應該說都說得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的到位,但是曹操沒有接受。根據《晉書"宣帝紀》,就是根據司馬懿的傳記裡面記載的,說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他說人哪,唉,就是貪心不足啊,得隴望蜀,已經得了隴,還想要蜀。他的意思就是說哎呀,人何比那麼貪心不足呢?得隴了就不要望蜀了吧!他決定撤軍,不再往前進了。
* 從曹操最初的設想來看,他伐張魯的戰爭是取得了勝利,張魯投降了,漢中也到了曹操的手裡。雖然這個時候再去打劉備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但曹操是得隴不望蜀,打下了漢中就不想再去進攻蜀郡了,於是曹操撤兵。易中天先生認為,曹操不去打劉備而撤兵,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之一,他因此永遠地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可能性,這是為什麼呢?
曹操一走劉備就牛起來了,因為劉備這一輩子他只怕一個人,曹操,劉備當年在徐州的時候,曹操去征討他,他說曹操不會來的,沒事兒,大家在這兒坐著,後來人家說你看曹操來了,旗子都看見了,劉備一看見曹操的旗幟掉頭就跑,他就怕曹操。但是他不怕別人,曹操手下人他不怕。
這個時候劉備本來在前線,在荊州前線,他在和孫權因為爭奪荊州而戰。為什麼劉曄和司馬懿都說這是個最好的時機,這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劉備不在成都。那麼劉備一得到漢中被曹操平定的消息以後,立即和孫權講和,平分荊州,這個事情我們以後也要交待。平分了荊州,然後急急忙忙帶著部隊就回來了,結果完了一步,張魯已經投降曹操了。但是當曹操自己離開戰場以後,劉備就覺得可以動作了,這個時候劉備手下的二號謀士法正提出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這里稍微交待一下法正,這個法正是劉備得了蜀以後得到的一個重要的謀士。根據《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當時劉備到了成都以後,以「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劉備集團,治理國家、主管軍政大事的是諸葛亮,出謀劃策的,運籌帷幄的時法正,行軍打仗、攻城略地的是關羽、張飛這些武將。
那麼法正就向劉備提出來說:「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這一次可是老天爺把漢中這個地方給我們了,這個機會是不可以錯過的。那麼劉備採納了法正的建議,親自帶兵征關中,留諸葛亮守成都,法正隨行。但是曹操的部將也還是很厲害的,所以劉備去攻打漢中的時候開始也並不順利,遭到了曹操留下的部將的頑強的抵抗,所以劉備馬上寫了一封急信回成都,請諸葛亮趕緊調兵增援。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諸葛亮這個人做事情確實是比較謹慎,很猶豫,於是拿了這個信去請教蜀中的舊臣楊洪,說主公讓我們發兵增援,我們該不該發兵呢?楊洪說當然該發兵了!楊洪說了這樣的一句有名的話,他說:「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漢中丟了蜀就保不住了,這是我們家門口的災難啊,這個時候男的就應該去當兵,女的就應該去搞後勤。他說軍師——因為諸葛亮現在的職務是軍師將軍——軍師速速發兵,軍師發兵何疑?趕快發兵吧,還有什麼可猶豫的?這諸葛亮把軍隊派到了前線。派到前線以後,劉備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這個時候等到曹操再趕來增援的時候局面已經不可收拾。僵持了一段時間以後,在有一天,曹操發出了一道口令,就是這個軍隊晚上查哨時候的口令,雞肋,然後就撤軍了。從此漢中歸劉備,再也沒有落到過曹操的手上。
劉備得了漢中以後他又得到了蜀,就是整個益州他得到了,於是,劉備也不客氣,就在這個地方自稱漢中王,就稱起王來了,而曹操永遠地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就有了一個疑問,那就是破馬、韓,征孫權,伐張魯,這三件事情成敗不一,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沒有把事情完全做完,那麼我們就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麼,法正說「內有憂逼」,一定是他的大後方有更嚴重的問題,必須他回去解決。那麼我們就要問,是這樣嗎?

⑤ 半途而廢是什麼意思

半途而廢的故事是講述戰國時期魏國的一個人,他所發生的一件事,撿到金子,然後又回到家,不去完成學業,最後被妻子,用斷機杼來教育了他,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

⑥ 歷史上面對挫折,半途而廢的人有哪些

1、項羽:

一代霸王項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但是由於糧草不足,軍士常年作戰,勞累不堪,被劉邦圍於安徽靈壁縣東南數月,就沒有斗氣了,最後突圍到了烏江邊,知道虞姬也死了,更加沒有戰鬥力了,最後自殺了,自刎烏江。

2、吳王夫差:

春秋末年吳越戰爭中,吳王夫差為替父闔閭報仇,富國強兵,終於一戰敗越,本來已經要滅了越國了。卻半途而廢,後來放虎歸山,自己則貪圖享樂,不再勵精圖治。而越王勾踐知恥後勇,卧薪嘗膽,堅持不懈,終於20年一舉滅吳,夫差身死國滅。

3、李存勖:

李存勖沒有守住報仇之後開辟的一番鴻圖事業。登上皇位的他,整日尋歡作樂,放任後宮,又親信宦官、伶官,致使眾叛親離,怨聲四起。登基三年後,一名普通的軍士振臂一呼,天下即分崩離析,李存勖最後落得身死國滅的悲劇下場。



4、屈原:

屈原受奸佞小人陷害,被君主兩次放逐,面對秦軍破城,救國無望的巨大挫折,在絕望和憤怒中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5、魏無忌:

信陵君魏無忌知道魏王疑心日增後,就託病不再入宮,將印信兵符等都交還魏王,以美女醇酒為伴,日夜享樂,過了四年就鬱郁而死。六國中唯一能與秦抗衡的政治家死後,秦統一全國就成為必然。

⑦ 與半途而廢相關的歷史人物

項羽。

楚國滅亡後,項羽就一直跟著叔叔項梁,項梁對這個侄子可是寄予厚望的,希望將他培養成一個傑出人才。

剛開始,項梁讓他學點文化,多讀點書,但從寫字開始,項羽就沒有堅持到底,學了一點點,就不情願了,半途而廢。後來又學習劍術,結果又感覺難度大,最後只學了皮毛,還是放棄了。叔叔當然很生氣了,對他的表現不甚滿意,這般不上進的侄子如何能成大器?

哪知項羽這時卻對叔叔說了一番豪言壯語:「識字有何用?最多隻能記住別人的姓名。劍術,不過只能殺死幾個人,我要學習能與上萬人對敵的本事。」

這話聽起來倒是有板有眼的,似乎項羽志向遠大,項梁還真讓他忽悠住了,真以為這個侄兒是個可造之材。就決定教他兵法,項羽那是心花怒放,終於可以學習萬人敵的絕技了。

哪知他剛學一點,又開始煩躁,不願意堅持下去,又一個半途而廢,所以他的兵法也只能叫做略知一二。

項羽少年時代經歷完全可以證明他是個優柔寡斷,做事不能專一,缺少深厚兵家修養的人,是個典型的半吊子,志大才疏。雖說他有些蠻力,頗有膽色,但若不是家族顯赫,還有叔叔項梁這棵大樹罩著,起點高,哪有將來西楚霸王的高位呢?

項羽這一致命的性格體現在他一生所做的很多關鍵事件之中。

最有名的當是鴻門宴了,項羽只要堅持一下,就可以殺掉劉邦,但他竟然讓劉邦在眼皮子底下溜掉,失去了解決對手的最佳機遇。

當時的謀士范增再三建議,都沒有讓項羽相信劉邦將是他最大的敵人,而設宴的目的就是要幹掉劉邦,項羽再次半途而廢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難道這一切不是命中註定。

(7)半途而廢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

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⑧ 成語半途而廢的歷史故事

解釋:
半路上停下來不再前進。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這個成語來源於《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塗(即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東漢時,河南郡有一位賢慧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麼名字,只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

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後把它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施捨而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樂西。這樣會玷污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後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後,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於織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
妻子接著又說:「讀書也是這樣,你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從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歸,和割斷織絲有什麼兩樣呢?」
樂羊子被妻子說的話深深感動,於是又去完成學業,一連七年沒有回過家。

⑨ 《半途而廢》這則寓言講的是哪位人物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ㄍ伊索寓言》這本書是世界上家喻戶曉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淺顯的小故事中常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爆發出機智的火花,有著深刻的寓意ο它不僅是向少年兒童灌輸善惡美醜觀念的啟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ο ㄍ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小故事,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ο寓言作者譴責當時社會上人壓迫人的現象,號召受欺凌的人團結起來與惡人進行斗爭ο 非常喜歡ㄍ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篇篇都有著深刻的寓意ο如對富人貪婪自私的揭露;對惡人殘忍本性的鞭韃;對勞動創造財富的肯定;對社會不平等的抨擊;對懦弱、懶惰的諷刺;對勇敢斗爭的贊美ο還有許多寓言,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怎樣辨別是非好壞,怎樣變得聰明、智慧ο 例如,ㄍ農夫和蛇》的故事勸告人們不要對敵人仁慈;ㄍ狗和公雞與狐狸》告訴人們要善於運用智慧,戰勝敵人;在ㄍ獅子與鹿》、ㄍ捕鳥人與冠雀》、ㄍ兩個鍋》等故事裡,作者揭露出當政權掌握在貪婪殘暴的統治者手中時,貧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ο 我最喜歡的是ㄍ龜兔賽跑》、ㄍ烏鴉找水喝》的故事,相信這兩個故事也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可是生活中又有幾人能有烏龜的毅力,卻有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變成了那個兔子,在學習上或生活中比別人聰明一點點,或者是比加人跑得快一點點時就有驕傲自滿的情緒ο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永遠比別人快一點、聰明一點,那你得戒驕戒躁,如果比別人'笨」一點或是慢一點也沒關系,你只要向烏龜學習那種一刻不停始終堅持到最後的堅韌毅力和精神ο 這樣到最後你一定會成功,一定會勝利ο ㄍ烏鴉找水喝》的故事又讓我們明白了另外一個道理,不管是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遇到了困難,不害怕不氣餒,要勇於面對困難,運用你的智慧,只要你開動腦筋積極面對,困難一定能迎刃而解ο 我想每個人的成功都是來之不易的,在人的一生中會有各式各樣的際遇,有失意的困惑,也有收獲的喜悅ο失意的時候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面對,不被一時的失意或失敗打到,意志一定要堅強;跌倒了沒有關系,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繼續頑強的前行,成功和勝利就在你前面ο在你嘗到勝利的果實時,也請你不要驕傲自滿,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因為一次的成功或勝利,而讓你陷入驕兵必敗的境地ο 讓我們每個人都記得時時提醒自己,不害怕困難,具有和困難作斗爭的勇氣和信心;在成功的喜悅面前也懂得時時自律,永做一個清醒的成功人ο

閱讀全文

與半途而廢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