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白米岩歷史有多久了

白米岩歷史有多久了

發布時間:2022-06-17 16:29:50

『壹』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大米

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我國大米行業的發展步伐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規模小、組織程度差。大米加工領域主要以小生產、小作坊、小商販為主,少有大型品牌企業和領軍企業,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國巨大的市場消費力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米品牌的進入,國內大米市場的競爭將會日趨激烈。



儲存

米經過長時間的貯藏後,由於溫度、水分等的影響,大米中的澱粉、脂肪和蛋白質等會發生各種變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營養成分和食用品質下降,甚至產生有毒有害物質。貯存時間、溫度、水分和氧氣是影響大米陳化主要因素。

另外大米品種、加工精度、糠粉含量以及蟲霉危害也與大米陳化有密切關系。大米陳化速度與貯存時間成正比,貯存時間愈長,陳化愈重。水分大,溫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大米陳化速度就快。不同類型的大米中糯米陳化最快,粳米次之,秈米較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米

『貳』 七星岩出米洞的來歷

石峒古廟右側,有兩個好大好大的石筍,一高一低,酷似古人。這就是和合二仙。其中,一仙人手袖之下,有一個閃光平滑小洞。說起來可奇怪哩,這小洞古時候天天都有雪花花的白米流出來,所以得名出米洞。
傳說,朱元璋死後,皇權傳給其孫子朱允炆。好景不長。朱允炆當了三年多皇帝後,遭到了叔父朱隸的竭力反對,於是棄袍出逃。一天,朱允炆逃到了石峒古廟,躲藏在陰森森的石洞之中。石峒古廟住著一個看廟的和尚,出米洞每天流出一升米供他吃用。現在多了一個人,怎麼辦呢?和尚實在無計可施,於是坐在和合二仙腳下,長吁短嘆。正當和尚犯難的時候,出米洞口突然發出沙沙的聲響,和尚猛一回頭:哈,出米洞又流出了一堆雪花花的大米哩。和尚幾乎跳將起來:「有救了!有救了!」
吃的雖然解決了,但朱允炆總是擔驚受怕,每晚都夢見有人來追殺他。所以,沒住幾天,朱允炆又急匆匆起程,遠走了。
朱允炆一走,出米洞又按原來的數量出米,使看廟的和尚大為惱火。一天早上,和尚拿來手錘,對著出米洞叮叮咚咚的敲打起來。小洞敲大了,和尚心想:這會洞子里一定會流出更多更多的大米來。於是乎,和尚就翹起二郎腿坐著,閉著兩眼,在默默地等呀等呀……從早上等到天黑,出米洞不僅沒出多米,而且連原來流出的一升米也沒了。
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
出米洞,
白米來自小洞中,
一人住廟米一升,
二人住廟米三筒。
有個和尚太貪婪,
他要白米裝滿瓮。
一日早起舞手錘,
叮咚叮咚來打洞……
叮叮叮,
咚咚咚,
米洞從此變石洞。

『叄』 中國最早大米是從哪裡引進來的

大米原產於中國與印度

我國食用大米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七千多年前長江流域就有種植水稻並食用大米。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3)白米岩歷史有多久了擴展閱讀:

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很大的破壞,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長江流域。

西晉覆滅後,北方相當長時期內局面混亂,以後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遷移。這些南來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游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

『肆』 大米是誰發明的

米,又稱稻、稻米,俗稱大米。有關稻的起源,依然成為科學界長期的爭辯議題。科學家對首批稻的出現時間、地點至始爭論不休。

稻的栽培起源於約公元前8200年南中國珠江中游的聚落地帶,另有考古發現在約公元前8200年前的中國湖南也有種早期稻米。在1993年,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8200年。

水稻在中國與東南亞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在亞洲季風氣候區是自古以來的主食,中世紀時引入歐洲南部。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2013年稻的總產量佔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二位,僅低於玉米。

(4)白米岩歷史有多久了擴展閱讀:

由於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據知目前世界上的稻屬植物可能超過14萬種,而且科學家還在不停的研發新稻種,因此稻的品種究竟有多少,是很難估算的。

作為糧食的主要有非洲米(即光稃稻)和亞洲米種,不過較簡明的分類是依稻穀的澱粉成分來區分。稻米的澱粉分為直鏈及支鏈兩種。支鏈澱粉越多,煮熟後會黏性越高。

中國栽培稻分為秈稻和粳稻兩個「亞種」,每個亞種又分為「早、中稻」和晚稻兩個「群」,每個群又分為水稻和陸稻兩個「型」,每個型再分為粘稻和糯稻兩個「變種」以及一般栽培品種。糯稻是粘稻澱粉粒性質發生變化形成變異型。秈型糯稻叫小糯或長粒糯,粳型糯稻稱大糯或團粒糯。

『伍』 石灰的歷史有多久

中國生產石灰的歷史少說也在千年以上了,明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於謙曾寫過一首《石灰吟》詩:「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以擬人的創作方法,歌頌了石灰的優秀品質和堅貞不屈精神。由於謙的詩可知,明朝時,我國人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利用石灰岩燒制石灰的技術了。明末傑出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走遍神州山山嶺嶺,在其巨著《徐霞客游記》中,最早揭示了我國西南地區的石灰岩地貌,比歐洲人發現石灰岩早一百多年。

『陸』 大米起源於那裡歷史那年開始繁殖有大米

大米是水稻的種子,稻穀經脫殼、去糠等工藝加工後的最終產品。水稻在植物分類學中為禾本科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現在的稻種由野生稻種演變而來。中國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國家。經過數千年培育和優選,目前水稻的品種已達6 萬個以上,廣泛分布於從北緯45度至南緯35度的全球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廣大地區。在世界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中,水稻僅次於小麥居第二,並以其穩產、高產,適應性強,耐儲藏和加工方便而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半數以上的人以大米為主食。在我國,稻穀的產量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考古學上的證據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1 萬多年前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曾經出土過水稻的植硅石。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的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曾出土栽培稻穀的果實。後來考古學家又在湖南澧縣八十壋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約八九千年的栽培稻穀。這無疑很好地證明了我國是水稻的原產地之一。現今我國從東南的福建、台灣到西南的雲南,北到江西、南到海南都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我國廣泛分布的這種普通野生稻和我國栽培的普通栽培稻的親緣關系很近,同具24條染色體,可雜交和產生可育後代。我國已故著名水稻育種專家丁穎認為:中國的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化而來。
1973年浙江餘姚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稻殼、稻葉不失原形,有的稻葉色澤如新,有的稻殼上連稻毛也清晰可辨。經鑒定,這些稻穀已有6700~69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稻穀。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柒』 中國最早哪裡出產大米

目前在湖南永州的玉蟾岩遺址最早發現了大約距今1萬~1.1萬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稻穀,這是全世界已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早期世界考古界普遍認為距今約5000多年前,印度最先開始出現稻穀,但隨後中國將這一時間前推到了7000年前,現在則推進到了1萬年前,至少到現在為止,中國可以說是世界水稻的鼻祖!另該遺址還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陶器,另一處同一時代的陶器出土地則在江西,,湖南洞庭湖附近的城頭山遺址目前是中國已發現最早的帶有城市特點的古文明人類群落聚居地,距今約6000多年,根據現在很多發現的古代遺跡顯示,在中國南方江西—湖南—貴州—雲南一線,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在當時算是比較發達的人類文明,說明中華文明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再向南繼續傳播的傳統認識可能是錯誤的,實際上,在山東,浙江等東部地區,也都出現了一些早期的發達的文明,而傳統上認為的文明的心臟地區即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區卻缺乏這一時代的有力的遺址,多是新石器時代的,比如仰韶和半坡遺址,都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從猿人角度看,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猿人是雲南元謀人,距今170餘萬年,所以,中國古文明的發展方向可能是從南向北,再向南的一個過程!

『捌』 大米那個等級最好吃

一級的是最好的,所以在購買大米的時候盡量選擇質量等級是一級的米。除此之外選對大米品種也非常關鍵關鍵,估計大部分人都會喜歡吃東北大米吧,我家吃的就一直都是東北大米,下面給大家推薦幾款我比較愛吃的東北大米,以供大家挑選品嘗。

『玖』 出米岩的福建省仙游縣榜頭鎮大柿山出米岩

出米岩坐落在福建省仙游縣榜頭鎮的大柿山上,歷代以來,以其奇妙的傳說和獨特的景色吸引著萬千遊客。
凡來到這里的遊客,無不爭先觀賞一塊巨大的岩石。它約兩人高,數十人圍抱不過,形狀象仙人的巨掌,黑褐色和斑駁的苔痕證明它飽經風雨,在蒼松翠柏映襯下,更顯得蒼老而健壯。石岩的後向,與數十塊更加巨大的岩石相接。縫隙間樹木蒼勁挺拔,枝繁葉茂。在這塊岩石靠近底部的地方,有一個酒杯大小的洞口,貼眼往裡面探看,似通岩心。洞口下方岩石凹陷,顯長方形,象是特地鑿成用來放置米桶的檯面。相傳這個洞古時會自動流出白米,山寺里的僧人全靠這個洞賜米度日,僧多出米多,僧少出米少。一天,雲游僧侶多人來到這里,負責取米的小僧惱怒石洞出米緩慢,便鑿洞求速,不料石洞從此失去靈通,不再出米。這便是「出米岩」的由來。在石洞旁邊的岩壁上,有楷書碑文題刻,可惜大部分字跡已磨損幾平,唯有篇未「大明萬曆甲午年」等字尚依稀可辨。
石洞右邊的出米岩寺始建唐代,無了祖師是創建者。宋元時代,興廢無常。現存的山寺是明萬曆甲午年(公元1594年)重建的,至宣統辛亥年再次修整,匾額就是當年所立。近年,人民政府很重視名勝古跡的保護,更將山寺修葺一折。殿堂小巧玲瓏,只有前殿,但裝飾華麗,且整潔異常,似無凡塵纖毫。寺內供佛祖,香煙繚繞,庄嚴肅穆。遊客步入殿堂無不凝神屏息。在這里,遊客可以瞻仰慈祥的佛象,可以觀賞神奇的壁畫,可以隨手翻閱古老的經文,也可以隨興誦讀妙趣橫生的寺聯。山寺雖小,卻令人玩味無窮。石洞的前面,有一座實心石塔,俊俏古樸,高約兩丈,七角七層。石塔層層飾以人物、鳥獸、花卉,雕技精湛,栩栩如生。這座明代嘉靖年間建造的石塔,確是藝術的珍品,雖歷盡三百多年滄桑,仍不改當年風姿。
石塔的右邊,即山寺前面,是一片寬敞的石埕,圍以條石欄桿。憑欄四望,更令人陶醉。原來出米岩勝景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山谷懷抱中。在寺後蔥蘢的林木上頭,山峰層層突起,直插霄漢,望而生畏。山腰雲霧橫涌,真有「三山半落青天外」的感覺,山深雲密的地方,對遊客有極大的吸引力,但一般遊客只能感嘆足力的不濟,無法攀登。從高山之上奔流下來兩條山泉。山寺、出米岩和古塔就在兩泉之間。泉水清冽,水底岩石塊塊明亮可愛,青、紅、紫、黃、白,色彩斑斕,游魚嬉戲其間。即使是老翁見到這清泉,也會童心勃發,趣味盎然地赤足涉水而後快。兩條山泉象兩只鳴琴,日夜錚錚作響,更增添了山谷的清幽。偶爾山禽長鳴而過,更覺寒氣透骨。
人們立岩前,睹碑文,耳聽空谷流泉,不免會幽幽懷古;細品「出米岩」傳說,一定會感覺到啟迪無限,耐人尋味,再遙望山下一條伸向遠方霧海里的公路,飄渺如帶,更會遐想萬千。、 「出米岩」勝景令人忘返,正如寺聯所雲:「石妙空嵌曾出米,山多重疊此峰奇」。

『拾』 大米是中國的原產作物嗎

原生水稻產於亞洲亞熱帶地區,已知最早的人工栽培確實在中國:

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栽培稻,距今約14000年—18000年。

此外在長江下遊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約7000年前的稻種殘留物:

當然,印度和泰國等國都不服氣,聲稱自己才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已經證實中國的第一

閱讀全文

與白米岩歷史有多久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