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打牛腿什麼意思

歷史上打牛腿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6-17 16:31:15

1. 歷史張王兩家關系

王世襄老人於年前逝世,輿論有「斯人一去,大雅雲亡」之嘆。老人生前對故鄉風物念茲在茲,著述言談之中一再表示想回福州轉轉看看,可惜天不假時,故鄉百姓無緣親炙「京城第一玩家」的風采,實在是一大憾事。
年來,媒體與學術界也有很多追思之作,但都僅限於老人的藝術造詣與文化貢獻,對王老家世的研究似嫌蒼白,尤其是王老的伯祖王仁堪、祖父王仁東兄弟,與當代另一文化名人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之間的恩怨,直接觸發了光緒十年(1884年)初的「甲申樞變」,這次政壇動盪是清末政局的一大拐點,又與馬江海戰、中法戰爭、清流分野相互交織,影響深遠。
歷史往往只記錄結果,而政壇秘辛、人事情偽又最為幽微吊詭,難得見諸正史。對於王張兩家交惡的原因,野史、筆記、日記、信札、個人文集也各說各話,莫衷一是,成為一大公案。這倒便宜了小說家,撲朔迷離的素材,有助於發揮想像力,曾樸的《孽海花》、高陽的《慈禧全傳》都有生動的細節描述,而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因為祖父牽涉其中,也有專文發微(見寒柳堂集《記夢未定稿》及《記夢未定稿(補)》)。近年來,隨著一些史料的新發現,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再認識、再評價也在進行中,加之影視作品的推波助瀾(如前一段熱播的電視劇《船政風雲》),以及王世襄、張愛玲持續的文化影響力,有必要對王張兩家的關系再作梳理,以釐清哪些是戲說,哪些是史實。
訇狀元世家 「清流」後勁
西清王家,是清末福州望族。王世襄的高祖王慶雲,進士出身,為道光、咸豐兩朝顯宦,精通鹽務、河工、財政、防務,曾被曾國藩保舉出任順天府尹(相當於北京市長),後任四川總督兼成都將軍、兩廣總督、工部尚書,死後謚「文勤」,《清史稿》說他「綜覈精密,治防井井,尤為可稱」(意思是做事計劃周密,民政、軍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特別值得稱道)。王慶雲的兒子王傳燦本人沒有什麼出息,只中個秀才,但卻生了一個狀元兒子,就是王世襄的伯祖王仁堪。
有清一代,福建出過兩個文狀元,都是福州人,前一個是林鴻年,後一個就是王仁堪。王仁堪(1849~1893)是光緒三年(1877)丁丑科狀元,他文章、書法和品貌都十分端正秀潤,初期深得慈禧太後和光緒的愛重,「以翰林院編撰入直南書房,頗邀辰寵,頻頒上方珍物,甚至臘月廿三日之祭灶糖,亦蒙賜賞。」(見鄭逸梅《藝林散葉》第2794條)。王仁堪的弟弟王仁東(1854-1918),也很出色,詩文俱佳,以光緒二年舉人任內閣中書。此外,王家的一位姻親不能不提,那就是末代帝師陳寶琛(1848~1935)。陳寶琛的夫人王眉壽,是王氏兄弟的親姐姐——清史研究專家姜鳴先生在《龍旗飄飄的艦隊》中說王仁東還是陳寶琛的妹夫,筆者查了陳氏家譜,陳寶琛三個妹妹所適者皆不姓王,此處存疑,望博聞君子賜教。螺洲陳家更加顯赫,曾祖父陳若霖(1759~1832)進士出身,曾任六省巡撫,湖廣總督,工部、刑部尚書,死後謚「文誠」,是嘉慶、道光兩朝著名的廉能之吏,閩劇有《陳若霖斬皇子》。到陳寶琛這一輩,「兄弟六科甲」,3個進士,3個舉人。陳寶琛雖然只長王仁堪一歲,但科名早達,13歲秀才,18歲舉人,20歲登同治戊辰(1868)科進士。王家兄弟進京時,陳寶琛已經是當時名震京華的「清流四諫」之一(不同史料對清流四諫的記載有所出入,一般認為是張佩綸、張之洞、寶廷、陳寶琛)。
「清流」是同治末年光緒初年形成的一大政治勢力,以科甲出身的在京言官為主體,地方上以一些廉潔能乾的督撫為羽翼,持儒家傳統觀念,以奏疏為手段,議論國事,搏擊權要,發揮傳統制度中的監察功能,這批官僚常以集體行動相互聲援,有「清流黨」之稱。
陳寶琛是王家兄弟的政治引路人。王家兄弟進京後與姐夫一起,住在丞相胡同,而張佩綸就住在與之相連的北半截胡同。陳寶琛與張佩綸是「石交」(友誼堅如磐石),王家兄弟經常跟著姐夫與張佩綸詩酒唱和。由於陳寶琛、張佩綸等人的接引揄揚,王家兄弟很快名傾公卿,自然而然也成為「清流」干將。
匐「青牛」之角 風厲無匹
因為諧音,「清流」被時人喻為「青牛」(見李慈銘《越縵堂日記》)。「牛頭」是李鴻藻。李鴻藻(1820-1897),直隸高陽(今河北保定)人(註:李鴻藻與李鴻章沒有任何親緣關系,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李家兄弟用章字排行,老大李翰章,老二李鴻章,老三李鶴章),同治帝師,為人廉潔有操守,早期深得慈禧太後信任,輔佐恭親王奕主持軍機處,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剿滅太平天國、捻軍和回民起義,實現「同光中興」;由於長年主持科考,李鴻藻門生弟子遍天下,其中相當一部分成為「清流」骨幹。在李鴻藻的帶領下,從同治末年起「清流」基本掌握了輿論導向和批判工具,「一時言路大開」,對貪官污吏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史載「南街(北京南城,」清流「的聚居地)彈章一出,公卿震怖」。
「清流」中最出風頭的卻是「牛角」張佩綸。張佩綸(1848-1903)祖籍直隸豐潤,他與陳寶琛同齡,也和陳寶琛一樣少年科第,春風得意。他之所以得到「牛角」的稱號,是因為他的奏章極高的殺傷力。有專家統計,光緒初年至光緒十年(1875-1884)間,張佩綸共上奏摺127件,其中彈章(彈劾人事的奏章)佔三分之一,所奏劾的三品以上官員,鉤沉而得21人之多。《清史稿·張佩綸傳》載「如侍郎賀壽慈,尚書萬青藜、董恂,皆被劾去。」其實遠不止這些,僅軍機大臣中就有恭親王奕欣、寶鋆、沈桂芬、翁同龢、潘祖蔭、王文韶吃過他的彈章,其中沈桂芬鬱郁以終,王文韶卷鋪蓋走人。
張佩綸受李鴻藻影響,以理學自命,又年輕氣盛,喜歡他的人欽佩他「直諫敢言,不避親疏」,不喜歡他的人說他「搏擊務名(為追求個人名氣,進行人身攻擊),誑語多事」。陳寅恪先生的祖父陳寶箴,是清末著名的開明官吏,作文、練兵、治河、辦教育、搞洋務,樣樣精通。光緒九年(1883年)「王樹汶冤案」平反,此前陳寶箴曾在河北道任上參與會審,但不是主審,這時又已經升遷浙江按察史,按以往的規矩批評警告就完了。所以陳寶箴「陛見未行」(地方官赴任之前要向皇上匯報之後再走),是想等處理結果出來後再赴任,不料與陳家無冤無仇的張佩綸「劾其留京干進」(彈劾他不去上任,留在北京跑官)。陳寶箴也是出了名的硬骨頭,他上疏抗辯,說「一官進退,輕如毫毛比,豈足道哉?然朝廷方以言語獎進天下,士不思竭忠補闕,反聲氣朋比,顛倒恣橫,恐且敗國事。……推及言路挾持弄威福之由」(意思是一個官員的升降輕如鴻毛,本來沒什麼可說道的。但朝廷現在鼓勵天下士子直諫敢言,有些人卻不去想如何彌補政策的過失,反而串通一氣,結成幫派,顛倒黑白,放肆霸道,恐怕將來要敗壞國家大事。……因此要追究那些人把持輿論、作威作福的根子)。這下得罪了所有「清流」,有人接著就上疏彈劾陳寶箴「嘵嘵失大臣體,請再下吏議」(喋喋不休,有失大臣體統,請有關方面再議一議怎麼處理),三罪並罰,陳寶箴落得「降三級調用」,他咽不下這口氣,憤而辭官,直到七年之後才復出。
這還不是最牛的。同年,朝廷派張佩綸去陝西查個案子,他回來賦詩一首,其中有「往還五千里,咒罵十三家」,氣焰之盛,實在不愧「牛角」(恐怕得是犀牛角)之譽。張佩綸的彈章風厲無匹,所擊幾中,後人做過分析,謂「其奏疏深文周內,恆以諸臣恣縱、蔑視兩宮為言。適如孝欽(慈禧)意,故所言無不行,往往劾人不待覆按,即罪之,舊所鮮有也,言路益發擴,朝士多持清議,輒推佩綸為主盟。」(見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傳》論贊)大意是張佩綸的彈章總是給人扣上不尊重兩宮太後(即慈安、慈禧,但慈安不爭權)的大帽子,滿足了慈禧太後的權力欲。筆者以為這一論斷雖然以偏蓋全,有個人成見,卻洞察了清末權力格局,較之其他皮相之談尤有見地,具體內容在下文細述。
張愛玲對時裝極有研究,她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己設計的,這很可能來自她祖父的遺傳。史載張佩綸「儀容俊偉」,「喜穿竹布長衫,當時士大夫爭效之」(見鄭逸梅《藝林散葉》第2363條)。這不禁讓人想起東漢末年的「清流」領袖郭泰(字林宗),他「曾途行遇雨,頭巾墊其一角,人爭效之,故折巾一角,稱為林宗巾」(事見《後漢書·郭泰傳》)。總之,張佩綸不僅是當時的「清流」頭牌,影響所及,連官場時尚也唯他馬首是瞻,風頭之勁可見一斑。
鳧三軍敗績 「清流」內訌
話說光緒八年(1882年)初,法國人想把越南變成殖民地,越南國王向中國求救,「清流」一致主戰,張佩綸聯合陳寶琛、張之洞保舉徐延旭、唐炯出任廣西、雲南巡撫。這兩位老進士論詩作文還行,行軍打仗的本事真是一點沒有,到了光緒十年(1884年)初,連丟北寧、太原、諒山(越南境內軍事重鎮),法軍直逼鎮南關(今廣西友誼關),並要挾清廷賠款2000萬兩,朝野嘩然。連「清流」內部也覺得丟人現眼,雖然朝廷已將徐唐二人革職查辦,但追究保舉人責任的呼聲四起,王仁東激於義憤,想請張佩綸上疏自劾,沒承想連吃兩回閉門羹,王仁東一氣之下寫了封絕交信,信里說——
前聞越南北寧失守,由於徐某調度乖方,兩次走訪,擬請吾丈以徒采虛聲、貽誤大局自請議處,惜未得面談……唐徐拿問,惜未明發諭旨,不足以昭赫怒,而振軍心也……擬一以聲罪致討,布告中外,一以舉薦失人,自請罷斥……吾丈雖濫保匪人,此前不免訾議,尚可告無罪於後世……某謬附故交,又復長承教益,故敢以古誼責備賢者,如謂所見大謬,即以此紙為絕交書,可也。
平心而論,王仁東這封信雖嫌過激,但道義上是站得住腳的。張佩綸回信說,徐延旭、唐炯戰敗的原因是戰備不足,貿然出師,並舉出陳寶琛三年前的一個條陳為證,隱約提醒王家兄弟再鬧下去,會把姐夫也牽扯進來,信最後說,「鄙人怨家甚多,不患無人彈劾」,「不肯劾他人自解,亦何必自劾以為人解」,至於絕交與否,你們兄弟看著辦。依舊名士作派。偏偏陳寶琛此時已外放江西學政,中間少了圓場的人,雙方激成水火,都下不了台。正如信中預言,這時張佩綸的一個怨家出場了——也是「清流」中人,外號「牛靴」的張華奎。
張華奎是淮軍二號人物張樹聲的兒子(合肥張家也是名門望族,最近熱炒的張氏四姐妹是張樹聲的曾孫女,四姐妹之一的張兆和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夫人),頗有才幹,又慷慨倜儻,受乃翁之託,結交「清流」,因此有了「牛靴」的外號(意思是抱牛腿)。光緒八年(1882年)初,李鴻章母親去世,丁憂守制(封建官僚父母、祖父母去世,要回家守孝27個月),時任兩廣總督的張樹聲調任直隸總督兼署北洋大臣。張樹聲知道張佩綸是李鴻章的「世家子」(張佩綸父親張印塘,官至安徽按察使,曾經與李鴻章並肩抗擊太平軍和捻軍,後來死於浙江任上,墓誌銘就是李鴻章寫的,李鴻章一輩子挨「清流」的罵,但張佩綸卻從來不彈劾李鴻章),於是奏請張佩綸「幫辦北洋軍務」。巴結也好,拉攏也好,都是很大的面子。傳聞張佩綸私下已經首肯,奏章上去後李鴻藻不贊成,張佩綸於是變卦,這還不夠,又讓密友陳寶琛參上一本,說張樹聲「擅調近臣,實屬冒昧」,一番好意釀成怨恨。
張華奎和王家兄弟本來交情就好,三人同仇,於是一起找了另一位「清流」盛昱。盛昱出身宗室(皇族後裔),是位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此時也看不慣張佩綸的踞傲,於是參上一本。先說張佩綸「濫保匪人」,再罵全班軍機大臣袒護包庇張佩綸。盛昱的本意不過是堵軍機處的嘴,滅一滅張佩綸的威風。但此時,等待已久的慈禧太後出手了。

甲申樞變 大權獨攬
從太平天國失敗(1864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間,清廷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權力格局。首先是地方實力派的崛起,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取代了原先的八旗、綠營和蒙古騎兵,成為鎮壓人民起義、抵抗外國侵略的國防力量,重要的督撫職位都成了這三系人馬的囊中物,漸成尾大不掉之勢;在中央,以恭親王奕和漢大臣李鴻藻為首的軍機處、總理衙門與地方實力派關系密切,足以和慈禧太後相抗衡。這二十年間,慈禧太後尚不能為所欲為,然而盛昱的奏摺卻給了慈禧太後借題發揮的絕好機會。
光緒十年(1884年)4月8日,太後懿旨發布,以恭親王奕等「始尚小心匡弼,繼則委蛇保榮,近年爵祿日崇,因循日甚,每於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謬執成見,不肯實力奉行」為由,將軍機大臣奕、寶鋆、李鴻藻、景廉、翁同龢全班開缺。另命禮親王世鐸、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工部左侍郎孫毓汶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次日又頒懿旨,軍機處遇有緊要事件,著會同醇親王商辦;不久又任命貝勒奕劻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個班子,除了閻敬銘外,不是貪墨成性,就是唯唯諾諾的和事佬,班子的實際領導是慈禧的妹夫、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譞,班子的最大特點是唯慈禧之命是從。光緒十年是甲申年,這次政壇大地震史稱「甲申樞變」,從此往後,慈禧真正實現了大權獨攬。
「甲申樞變」後更奇怪的事出現了。5月9日,朝廷明發了一道極為引人矚目的上諭,任命通政使司通政使吳大澄會辦北洋事宜,內閣學士陳寶琛會辦南洋事宜,翰林院侍講學士張佩綸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均准其專摺奏事;過幾天又任命山西巡撫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這四人都是「清流」台柱,其中張佩綸、陳寶琛、張之洞三人還是「濫保匪人」的直接責任人,又正值朝廷與法國開戰之際,然而他們不降反升,全部外任軍國重職,似乎「清流」簾眷不衰。這四位也意氣風發,領命赴任,不久中法戰爭爆發。
書生典兵的結局可想而知。馬江海戰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馬尾造船廠毀於戰火,福州船政局從此一蹶不振,在京閩籍官員士子群情激憤,由潘炳年(長樂籍進士)、萬培因(崇安籍進士)接連上奏,要求嚴懲張佩綸,潘炳年的奏章就是由王仁堪代筆的(見郭則沄《知寒軒談薈》)。張佩綸作為福建前線的最高統帥,自然罪責難逃,這時又重新追究「濫保匪人」的責任,兩罪並罰,謫戍軍台。這事累及張之洞、陳寶琛,張之洞命好,由於老將馮子才臨危受命,取得鎮南關大捷,功大於過,還有封賞;陳寶琛在任上就與主和的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曾國荃發生矛盾,被「降五級調用」,終光緒一朝不再出山。這時大家才明白,所謂重用,其實是慈禧太後要把這些自命敢言的「清流」大將趕出京城,放到那些地方實力派身邊摻沙子;「清流」之於她,就如同夜壺,有用的時候便拎起來,無用的時候則踢到床下,「內斗內行,外斗外行」的慈禧太後,才是這場權力戰爭的唯一勝利者。
從此張佩綸與王家兄弟徹底決裂,他戍邊五年,回來後進入李鴻章幕府,不久又成為李鴻章的女婿,二人生下一子張志沂,就是張愛玲的父親。而陳寶琛則認為王家兄弟不諳大勢,被人利用,導致朝局翻覆,也與兩個小舅子漸行漸遠。光緒十四年(1888年)軍機大臣中的唯一正直能乾的閻敬銘,因反對動用國庫修頤和園,被慈禧太後趕回出西老家,朝局越發不堪。光緒十七年(1891年),王仁堪上書再次反對修頤和園,終於失寵,兄弟二人相繼出京遊宦江南。二人為官都有惠政,王仁堪死後還入《清史稿·循吏傳》,所謂循吏是指那些重農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州縣級地方官,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青天大老爺」。

2. 麻煩各位建築工程裡面的牛腿指什麼

懸臂體系的掛梁與懸臂間必然出現擱置構造, 通常就是將懸臂端和掛梁端的局部構造稱為牛腿,又稱梁托。

牛腿的作用是銜接懸臂梁與掛梁, 並傳遞來自掛梁的荷載。牛腿在混合結構中,梁下面的一塊支撐物,它的作用是將梁支座的力分散傳遞給下面的承重物,因為一面集中力太大,容易壓壞牆體。

由於梁的相互搭接,中間還要設置傳力支座來傳遞較大的豎直和水平反力, 因此牛腿高度已削弱至不到梁高的一半,卻又要傳遞較大的豎直和水平反力,這就使它成為上部結構中的薄弱部位。

在古建築中,牛腿的學名叫做「撐栱」。

(2)歷史上打牛腿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牛腿造型演變:

加工一般是對撐栱整體的外形加工,另一種是對其表面進行雕花裝飾。

由於我國古代工匠對建築美學的要求十分高,所以看到的古代建築相對於現在鋼筋混凝土建築來說更賦有曲線美感,這種美感不止是房屋整體結構是成弧線,而是許多構件均加工為具有弧線結構件,最後組裝成一個非常美的整體。

一般在講究的建築上,大多將撐栱雕刻成活靈活現的動物形狀,最常見的就是獅子、龍或是各種吉祥紋樣,比如卷草紋,蓮花,海浪,蝙蝠,梅花鹿等,在一些地方也有將歷史故事雕刻在撐栱上,八仙過海,桃園結義等。

3. 牛腿和雀替都是中國古建築中的重要構件,它們兩者什麼區別

中國古建築磅礴大氣、富麗堂皇,承載著歷史和中國人的智慧。但細細欣賞,它的美更多地體現在了細節處的精美與講究。雀替與牛腿,便是不可或缺的表現元素。

中國古民居建築構件中,雀替與牛腿展現了獨有的魅力和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集建築結構與工藝於一體,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

4. 無敵的岡比西斯和牛腿是什麼故事

阿赫莫斯二世搶來的王位,其實也只是一塊燙手的山芋。他連吹帶打地把這塊山芋抱到了晚年,就又有人眼紅了。伊朗高原上崛起的波斯帝國,不僅垂涎埃及,他甚至想把所有的東方都納入版圖。無論埃及聯橫還是合縱,都無濟於事,波斯人還是勢如破竹地逐個擊破,就連強大的新巴比倫也成了波斯人的一碟小菜。眼看著居魯士二世的兒子岡比西斯馬上就要大兵壓境,老邁的阿赫莫斯二世連驚帶嚇,居然一命鳴呼死了。

這個時候,沒人和他的兒子薩姆提克三世搶王位了,但這位新君如坐針氈的法老生涯只持續了半年,就有另外一個角色等著他扮演了。歷史需要一個年輕的亡國之君,於是他只好做了岡比西斯的階下囚。幸好岡比西斯優待俘虜,他的日子還不至於太難過。

根據歷史記載,岡比西斯是一個患有癲癇病而且喜怒無常的人,他並沒有殺掉薩姆提克三世,不過卻像貓戲耗子一樣捉弄起埃及的王公大臣來。在一個慶祝勝利的儀式上,他讓人把俘虜的王公大臣全部趕到一塊空地上,把他們的女兒們集中起來也帶到這兒,然後命令士兵們給這些金枝玉葉穿上奴隸的服裝,然後每人發給她們一個水桶,命令她們去打水。這些平日里連衣服都沒有自己穿過的公主們,如何做得了這么粗笨的活?於是手裡拎著水桶,一個個痛哭流涕。岡比西斯下令如果誰不去打水,將會處死誰。公主們被迫像出殯一樣地從他們的父親面前走過去打水,父親們看到自己心愛的女兒遭受這樣的折磨,心裡自然更加難受,聽到孩子們的哭聲也不由得老淚橫流。岡比西斯和他的波斯軍隊哈哈大笑,以此來佐酒,慶祝自己的勝利。

不過,岡比西斯佔領埃及可不僅僅是為了看公主們打水的,他並不滿足於佔領這幾個國家,在他看來,波斯帝國的版圖應該遠得看不到邊際,於是他繼續征戰南方的努比亞,同時派兵穿越沙漠西征。也許岡比西斯太順利了,一次次輕易得來的勝利膨脹了他的自信心,這一次是該受點挫折的時候了。先是西征的5萬人在沙漠中神秘地蒸發,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派人尋找過很多次以後,岡比西斯才確信這5萬人被變幻莫測的沙漠風暴給吞噬了。

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軟得像鼻涕一樣的努比亞居然還能讓岡比西斯的大軍損失慘重,別看岡比西斯對付埃及游刃有餘,對付努比亞,他卻遠沒有埃及人那樣得心應手。兵敗努比亞的主要原因,是士兵無法適應炎熱氣候下的行軍和作戰,一動一身汗,接著就得補充水,沒喝幾口努比亞人來了,放下水壺要打仗的時候人家又沒了蹤影。努比亞人就憑著靈活的麻雀戰讓強大的波斯人在迫於無奈的情況下主動退了兵。

前方戰事的失利,傳到後方被添油加醋做了無限級的放大,內容居然成了波斯軍隊全軍覆沒,岡比西斯戰死沙場。於是後方人心惶惶,就連波斯人自己也信了這種傳言,准備擁立岡比西斯的弟弟巴爾狄亞做新君。薩姆提克三世更是得意忘形,招兵買馬准備收拾舊河山。

岡比西斯回來的時候,巴爾狄亞正在准備他的加冕致辭呢,岡比西斯氣得七竅生煙,處死了巴爾狄亞。岡比西斯對自己的親弟弟都如此心狠手辣,對薩姆提克三世更不用說。他殺了這兩個人,算是鎮壓了騷亂,可是這並沒有解開岡比西斯郁結在胸中的悶氣。這個時候,正趕上埃及人慶祝自己傳統的神牛節,一班祭司牽著一頭小牛吹吹打打地往神牛廟里去。這喧天的鼓樂在岡比西斯聽來,非常刺耳,把首席祭司找來一問,才知道敲鑼打鼓,竟然是為一頭破牛。祭司一看大人不高興,趕快跟他解釋這不是一頭普通的耕牛,它可是阿匹斯神牛呢,它全身黑色,只有頭正中一塊方正的白斑,而且背部形態像鷹,就連尾巴上的毛都是雙股的。最神奇的是,它的舌頭下面有一個甲蟲狀的東西(在古埃及,甲蟲是人們崇拜的聖物)。由以上特徵推斷,它就是阿匹斯神降臨世間。

岡比西斯不是埃及人,波斯也沒有崇拜牛的傳統。盛怒之下,他才不管什麼神牛不神牛呢,拔出佩刀就向這頭牛刺去,牛嚇了一跳,沒有刺中心臟卻扎到了腿上。祭司和岡比西斯手下的埃及將官,一看要殺神牛,趕快連拉帶勸地把岡比西斯拽住。那頭牛牽到神廟中,立馬請來最好的醫生,最後還是不治身亡的命運。

死了牛之後,故事還沒有完。有一天,岡比西斯騎馬的時候,刀鞘的扣子鬆了,佩刀的刀刃不小心扎傷了腿部,這個傷口和被他刺傷的牛在同一部位。他也是請來了最好的醫生,百般醫治之後依然難以止住潰爛的勢頭。這個時候讓岡比西斯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的後院起火,公元前522年,波斯國內高墨達聚眾謀反。岡比西斯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心急火燎立馬就往回趕,可沒等回到家就因為腿傷死在了路上,不知道這是不是那頭神牛前來復仇了。

5. 電梯井道中的牛腿是什麼

電梯井道的混凝土牛腿是安裝電梯門的作用。設置在井道電梯門口,每個門洞口設置1個,挑出50-100mm,厚度50-100mm,沿門洞口通長,是每層都設置。

牛腿的作用是銜接懸臂梁與掛梁, 並傳遞來自掛梁的荷載。

在這里由於梁的相互搭接,中間還要設置傳力支座來傳遞較大的豎直和水平反力, 因此牛腿高度已削弱至不到梁高的一半,卻又要傳遞較大的豎直和水平反力,這就使它成為上部結構中的薄弱部位,設計中應對此處的構造予以足夠的重視。

(5)歷史上打牛腿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牛腿,是梁托的別名。其作用是在混合結構中,梁下面的一塊支撐物,它的作用是將梁支座的力分散傳遞給下面的承重物,因為一面集中力太大,容易壓壞牆體。在古建築中,牛腿的學名叫做「撐栱」。

設計中應對此處的構造予以足夠的重視。通常要注意以下幾點。

1、懸臂梁與掛梁的腹板宜一一對應,使受力明確,縮短傳力路線;接近牛腿部位的腹板應適當加厚,加厚區段的長度不應小於梁高;

2、設置端橫梁加強,端橫梁的寬度應將牛腿包含在內,形成整體;

3、牛腿的凹角線形應和緩,避免尖銳轉角,以減緩主拉應力的過分集中;

4、牛腿處的支座高度應盡量減小,如採用橡膠支座;

5、按設計計算要求配置密集的鋼筋,鋼筋布置應與主拉應力的方向協調一致,以防止混凝土開裂。

6、懸臂梁與掛梁的腹板宜一一對應,使受力明確,縮短傳力路線;接近牛腿部位的腹板應適當加厚,加厚區段的長度不應小於梁高;

7、設置端橫梁加強,端橫梁的寬度應將牛腿包含在內,形成整體;

8、牛腿的凹角線形應和緩,避免尖銳轉角,以減緩主拉應力的過分集中;

9、牛腿處的支座高度應盡量減小,如採用橡膠支座;

10、按設計計算要求配置密集的鋼筋,鋼筋布置應與主拉應力的方向協調一致,以防止混凝土開裂。

6.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全部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全部有:

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開了盛大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來自全國各民族的397名優秀選手,進行了483項次表演。32年來,體育工作者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了研究、整理,繼承和發展了那些對增進身心健康有價值的項目。

一、賽馬

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喜愛賽馬。蒙古族每年都舉行 1次盛大的賽馬會。民間的「敖包」和廟會上,賽馬是重要內容之一。

賽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禮俗的內容。結婚這天,男家親族騎馬迎接,女家親族騎馬相送,途中互相競賽,奪帽為戲。「姑娘追」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古老的傳統賽馬習俗。未婚男女身著艷服,騎著駿馬來到草原,在規定的里程內互相追逐。

去程時小夥子追姑娘,回程時則由姑娘追小夥子,如姑娘追到小夥子,她有權鞭打他,假如姑娘對小夥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二、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瑤族的摔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在舉行婚禮時一定要摔跤。結婚那天,新郎邀請幾位好朋友,把新娘從別的山寨背回來。背親的小夥子必須會摔跤。這支隊伍到新娘家吃罷便宴,就與女方摔跤手進行摔跤對抗賽。

直到雙方約定的人數賽完,再由勝方出兩名摔跤手錶演 1場,方可結束。這種比賽不用裁判員,1對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勝,以表示親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節,都要舉行摔跤比賽,兩人交鋒,敗者自動退場,勝者直到沒有人與他較量,方能稱為「大力士」,並獲獎品。

三、射箭

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頗族、拉祜族、苦聰人、獨龍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傳統。

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輪流舉行射箭比賽,用一條牛腿當獎品,掛在距離50米左右的大樹下,各村選出一名好射手,誰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優秀選手受到人們的敬佩和姑娘們的愛慕。

景頗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掛在樹上,小夥子爭先恐後地用箭射,靶子是一個布包,里邊藏著象徵吉祥和愛情的禮物。弩弓是狩獵工具,也是自衛的武器,弩都是自己製作的。

九、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傣族人民在豐收的打穀場上,常常在勞動之餘,舉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賽。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時,喜愛比賽跳水牛。白族人民在傳統的大理三月節時,還舉行跳花盆比賽。

十、搶花炮

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花炮用鐵筒製成,裡面裝火葯和一個鐵環,環上纏有彩色的線繩。比賽場是直徑超過 100米的圓形場地。花炮放在場地中央。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分成甲、乙組,站在場地的邊緣,每組人數相等,一般10~30人。

比賽時,一個勇敢的青年在音樂伴奏下點燃花炮。隨著一聲巨響,彩色鐵環被拋向空中。當飛到一定高度後,開始慢慢下落。

這時,佇立在賽場邊緣的運動員們爭先恐後地向鐵環的落處跑去,在各自的同組組員掩護下搶奪鐵環,並突破對方的堵截,以沖刺的速度把鐵環送到大會主席台上。達到目的的組為勝。

7. 岡比西斯和牛腿之間有什麼樣的淵源

岡比西斯回來的時候,巴爾狄亞正在准備他的加冕致辭呢,岡比西斯氣得七竅生煙,處死了巴爾狄亞。岡比西斯對自己的親弟弟都如此心狠手辣,對薩姆提克三世更不用說。他殺了這兩個人,算是鎮壓了騷亂,可是這並沒有解開岡比西斯郁結在胸中的悶氣。這個時候,正趕上埃及人慶祝自己傳統的神牛節,一班祭司牽著一頭小牛吹吹打打地往神牛廟里去。這喧天的鼓樂在岡比西斯聽來,非常刺耳,把首席祭司找來一問,才知道敲鑼打鼓,竟然是為一頭破牛。祭司一看大人不高興,趕快跟他解釋這不是一頭普通的耕牛,它可是阿匹斯神牛呢,它全身黑色,只有頭正中一塊方正的白斑,而且背部形態像鷹,就連尾巴上的毛都是雙股的。最神奇的是,它的舌頭下面有一個甲蟲狀的東西(在古埃及,甲蟲是人們崇拜的聖物)。由以上特徵推斷,它就是阿匹斯神降臨世間。

岡比西斯不是埃及人,波斯也沒有崇拜牛的傳統。盛怒之下,他才不管什麼神牛不神牛呢,拔出佩刀就向這頭牛刺去,牛嚇了一跳,沒有刺中心臟卻扎到了腿上。祭司和岡比西斯手下的埃及將官,一看要殺神牛,趕快連拉帶勸地把岡比西斯拽住。那頭牛牽到神廟中,立馬請來最好的醫生,最後還是不治身亡的命運。

死了牛之後,故事還沒有完。有一天,岡比西斯騎馬的時候,刀鞘的扣子鬆了,佩刀的刀刃不小心扎傷了腿部,這個傷口和被他刺傷的牛在同一部位。他也是請來了最好的醫生,百般醫治之後依然難以止住潰爛的勢頭。這個時候讓岡比西斯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的後院起火,公元前522年,波斯國內高墨達聚眾謀反。岡比西斯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心急火燎立馬就往回趕,可沒等回到家就因為腿傷死在了路上,不知道這是不是那頭神牛前來復仇了。

8. 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一、球類運動
蹴鞠
蹴鞠,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蹴鞠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

蹴鞠傳說為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發」。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發。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捶丸
「捶」即擊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國古代以球杖擊球入穴的一種運動項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當時的步打球類似現代的曲棍球,有較強的對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稱「捶丸」。

據《丸經》記載,捶丸最顯著的特點是:場地要有地形變化、凹凸不平,設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為標記;捶丸所用杖(棒)有不同的類形,分「攛棒」「杓棒」「朴棒」「單手」等,供人在不同條件下選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贅木製成,這種贅木即樹身上結成絞瘤的部分,此類木質生長不規則,樹纖維絞結緊密,十分牢固,久擊而不壞。

捶丸最顯著的特點是場上設球穴,以杖擊球。場上設窩,又叫「家」,即小洞;窩邊插小旗。捶丸時,以球入窩為勝,勝則得籌。所謂「基」,就是畫定的擊球點。球基和球窩的距離,遠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遠的不得超過100步,近的至少寬於一丈。

捶丸和高爾夫:
從技術上講,捶丸和高爾夫球運動有三大基本特徵是相同的。第一,兩者都有球洞。第二,兩者都用球杖擊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場地選擇極為相似。

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傳入歐洲,法國一位著名的東方學者萊麥撒根據大量的史料,考證出中國古代文化由蒙古人西征傳入歐洲的種種事實。

9. 潮汕小吃來歷

1、潮州春餅

早在古代,潮州人就有吃春卷的習俗,在古時,春餅又稱「春盤」,相傳在距今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時,就有春盤問世了。春盤,即在立春日用蔬菜、餅餌、果品、糖果等匯集成盤,饋贈親友,取其生發迎春之意,象徵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吉祥。

春餅傳至近代,又衍變成春卷,與春餅並行,是一種潮州民間著名小吃。不過,餅皮攤得更薄,捲入陷料封口後,再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起來特別香脆可口,不僅立春日吃,一年四季均可吃了。

2、潮汕牛肉丸

在清末及民國初期,有許多鄉下農民挑著小擔,在潮州府城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聰明的潮汕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很有特色,便將它移植過來。但潮汕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照搬過來,而是吸取其優點,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如傳統鄉下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這樣效果差,且力度不夠,影響打出的肉漿質量,潮州人便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3斤重,面呈方形或三角形,用雙手輪流捶打,左右開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

由於潮汕人製作的牛肉丸比傳統農夫技高一籌,更為精細考究,故潮汕製作的牛肉丸口感爽脆,具有濃郁的牛肉味,特別好吃,製作不久,很快便盛行整個潮汕地區,大受潮汕人的歡迎,成為一種最為大眾化的潮州民間小食。



(9)歷史上打牛腿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潮汕牛肉丸特色:據說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以前的牛肉丸都是手制的或許能作此表演,由於全由人工操作,所以成本比機制的要高。80年代初出現打丸機後,手打的傳統製作方式也便日漸稀少。

隨著來汕的外地人及老汕頭人希望嘗到那種「掉地上還能彈得老高」的手打牛肉丸的要求也日益強烈,這才使美味的手打牛肉丸重現「江湖」。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打牛腿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