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總是學不好怎麼辦
關於提高歷史成績,這里給你一些思路:
1、歷史學習就是記憶和事例分析,其實分析題呢也是建立在記憶之上。所以關鍵在於記憶。所以提高歷史成績,就是要記住課本的主要內容,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2、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做錯題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會,都要習慣性的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因此你既然錯過一次,保不準會錯第二次,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在同樣的問題上再次失分。
② 孩子背歷史老是記不住,該怎麼辦
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歷史故事書讓孩子多看,在背歷史的時候也可以找到一條主線,應該把時間點和一些比較重要的事件記住,在背歷史的時候壓力不要太大。
③ 孩子歷史成績差怎麼辦
大概二三十位家長通過微信向我抱怨,說自己孩子「記性差」,歷史、政治等背課怎麼也背不好。
我當時對每位家長都說了這樣一句話:孩子歷史、政治的知識點背得不好,重點不在記性不好,而是方法效率太低,讓孩子沒有了積極性。如果能有一個高效的方法,多數孩子都能保持高昂的學習興頭。
那之後我就花了差不多一個月來總結記憶的規律,並發現數字密碼法是針對歷史最有效的記憶策略之一。於是,我就製作了針對歷史、政治等記憶科目的思維導圖,以及針對歷史、地理的數字密碼表。
之後我還挑選了幾個上過我網路公開課的學生來做實驗。我把這30個學生分成三組,一組發送全套的記憶資料(例1、例2);而第二組則只發密碼表(截圖),然後讓他們自己總結記憶規律;第三組則什麼都不給,讓他們按照以前的方法來背歷史。
例1:鄭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
首先把年月日轉換成14 05 07 11,然後進行想像:鄭和頸上掛著鑰匙(14),肩上抗著鸚鵡(05),一揮令旗(07),水手們邊用筷子(11)劃船邊喊:「下——西——洋——了!」
例2:商鞅變法——公元前359年
商鞅變法之前喝了三壺酒(359)
截圖:
最後的結果完全出乎了我的預料,第一組在1天之內,就把所有的3個章節歷史知識背完了;第二組時間稍長,多數在第3天完成,但有兩個比較懶的孩子不願意繼續下去;而第三組則只有4個孩子先後在第4、5天內完成了任務,還有6個孩子不願意完成。
我把這個實驗告訴了我的老同學,他分析說:這個實驗證實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學生歷史背不好,多數都是因為積極性被嚴重打擊了,從而在內心對枯燥的背書有極強的抵觸情緒。
不僅僅是歷史這一科,政治、地理、語文、英語等科目都是這樣。所以,最後他從我這兒要走了全套的資料,打算拿他的學生做做實驗。
我自然是求之不得,我正在尋找一條網路教學和學校教學結合的契合點。如今有了老同學的幫忙,自然是事半功倍!
我還告訴老同學:這個密碼法不僅能用在歷史上,地理等需要記憶無規律數字的科目也能適用;而且,記憶歷史、政治等科目,我這兒還有「頭文字、故事聯想、文字聯想、地點記憶法」4大文科神器。而數字密碼法則是最近半年總結出來的,所以建議他綜合使用。
④ 初二學生,歷史總是考不好怎麼辦
首先要有興趣,感興趣了才能學好,學好了才能考好。其次要講方法,找到了好的方法你就成功了一半。
1 要對書本絕對熟悉。要做到哪一段文字,哪一張圖片,在試卷中出現了能立刻找到書上相應的地方。我的方法是上課時,聽老師講的時候適當記憶,下課後,讀至少一遍書。或者說,每周抽三四次讀讀最近學的內容。
①讀要讀出聲來,這是為了記憶一些關鍵的歷史名詞,歷史事件,這樣考試時小題目不用翻書也可以很有把握地寫出來。
②不要讀太快,要讓思維跟上讀書的速度,讀過了什麼要有清晰的認識,讀得太快沒進到腦子里是沒有用的
2、自己整理提綱。期中期末前我都會利用周末整理歷史提綱。各種形式都有,大事年表、每一課筆記、人物整理、專題整理等等。個人認為好處如下:
①有助於把握整本書的知識脈絡,歷史脈絡,把握時期特徵
②自己製作提綱,有助於思考知識點間的聯系;哪塊內容是考試重點,自己心中有數;對知識點歸納分類,有助於理解記憶;可以從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學習他人是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
③自己整理出來的提綱看著最順眼,讀起來也最認真
網上有很多歷史提綱,我不建議去收集太多,一是可能有錯誤,二是像開卷考試時壓根不知道在哪裡找,資料太多反而亂了自己,三資料重復性很大,看多了浪費時間,不如自己整理一份最全最精準的。
4、復習課的時候,認真聽!聽得多了有時就被洗腦不知不覺就記住了
關於考試
1、圈劃關鍵詞。選擇題中的時間地點很重要
2、選擇題做好了就沒啥問題了(按我們這邊試卷的話)
3、平時做作業時,可以多記記答材料題的套路,套話。有用的,我就是可能不太會但是會隨便扯幾句,大考老師不會批的很嚴。
要短時間內學好的話,讀書+自己整理提綱+注意考試規范(其實還是要花功夫),平時也可以和同桌互相提問啊這樣,記起來很快的
我平時沒什麼時間做5.3之類的習題,但是考前會做。大部分做選擇題。查漏補缺,增強自信心。選擇題正確率和速度可以考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如果做選擇題有不少錯的話,那可能你對課本不是很熟悉,或者做題不細心,要對自己有全對的要求)
最後祝你歷史取得好成績,加油!
⑤ 學習歷史的有效正確方法(初三了,歷史讀得一直不咋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歷史學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你每天都需要積累一些知識,背住一些歷史嘗試.從而慢慢的到了最後,把所有的課程全部都學完了,你也應該全部都記住了.那麼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同學應該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
歷史是屬於文科,是一種記憶性很強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學們都會把很難的知識點都一一記住,甚至是積了幾遍之後.隔了很久都不會忘記.
初中歷史時間軸簡圖
時間呢,是有先後的,你只要把那個大事年表裡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幾遍,自然也就記住了.而地點呢,有東南西北,你只需要認識各個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構建歷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誰引起了這件事情,這很好記憶的.而結果你只需要記住是誰贏了,誰輸了或者是誰被簽訂了不公平協約,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邊就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歷史的幾個方法和技巧.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孩子們是很有幫助的,希望你們都可以考上好的學校.
⑥ 初中歷史學不好怎麼辦
一、從現實入手,回望歷史
歷史盡管是過去的事情,但是和現實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是人類的記憶,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延伸,任何現實問題都能從歷史中找到根源。我們學習歷史決不只是單純為了獵奇而去翻檢陳年舊帳,而是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學習中如果我們能從現實問題入手,就找到了一個適當的切入點,就能在我們的腦海中激活相應的那段歷史,獲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感受到歷史學習的興趣與價值。
那麼如何找到好的突破口呢?一是利用紀念性活動。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經常會有周年性的紀念,屆時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都會有大量報道,還會提供許多背景資料,這就為我們學習歷史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和氛圍。比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各種記念活動很多,我們在這個特殊的時候去回望那段歷史,肯定會有和平時不一樣的感覺。二是通過現實中的一些現象,追溯歷史,類似於文學上的倒敘。比如,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全球范圍內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許多不安定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影響,那麼這樣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我們可以沿著這個思路去回顧美國200多年的歷程,總結、認識它的起步、發展。
二、倡導有思想的歷史學習
面對眾多的歷史事件、人物,有些同學感到特別的無從下手、難以把握。其實盲目地沉到瑣碎的歷史片斷中去自然會無所適從,同學們可以嘗試整理一些相關的史實,形成自己的觀點,用觀點去統帥史實。這樣可以讓瑣碎的知識獲得一種生命力,讓死的內容活起來。並且還要學會用清晰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據地表達出來。
比如,對一些影響較大的著名人物,我們可以把散見於各課的內容組織起來,寫出一篇關於他的人物傳記,並且得出你對此人的看法和評價,對重大事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在這樣的過程中,多種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三、注重挖掘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
歷史不可能是孤立的,而逐課的學習有意無意中將歷史割裂開來,變成了一個個的片段。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始終要有一種整體的觀念,要突破「課」的限制,挖掘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歷史的發展中,總是前面的事件引出後面的事件,後面的事件呼應前面的事件,環環相扣,連續不斷,歷史是不可能停頓、中斷的。在總復習階段要學會自己總結歸納,把知識按一定的學習主題重新整合起來,把看似零散的知識立起來、活起來,把隱含的關系挖掘出來。
有人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在「美國的歷程」的歸納中,我們會看到「獨立戰爭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樣的敘述,那麼它如何體現出來呢?在幾課之後,可以找到「18世紀90年代,美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北部的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在南北戰爭的影響中說到「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這又如何印證呢?實際上就是幾年以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高速發展,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工業大國」。單從時間上就可以看出奧妙,我們的思維只需要往前跨出一小步,把它們之間隱含的內在關系揭示出來,就可以形成整體的認識。 聯系對比可以是多方面的,橫向可比同一時代不同國家、地區間的差異,縱向可看同一國家、地區的發展軌跡。角度不同,更能折射出歷史的迷人之處和魅力所在,只有從更多角度的細致觀察才有可能獲得更加全面、准確、客觀的認識。因此,我們要特別注重從不同角度梳理歷史。比如在美國發展的每一階段,我們還可以對比一下當時的世界形勢、當時中國的狀況等。
四、放寬視野觀察歷史,才能思路開闊
歷史學習和研究,總是以後人的眼光看待前人的事情,因為有了時空的距離,才使我們能夠更加方便全面地去考察特定時代的人和事。我們在學習中要充分利用這種優勢和便利,尤其是在總復習階段,要以更加寬闊的視野去重新審視歷史,把事件放到更加廣闊的背景、環境中去觀察認識,得到更加理性的判斷,提高自己思想的境界與層次,擺脫淺陋與狹隘。
比如從1840年開始列強發動的五次侵華戰爭,單個看、綜合起來看、放在中國近代史范圍中看、放在東亞范圍看、放在世界范圍看,是不同的視野,也會有不同的但是更加准確、客觀、清晰、完整的認識。
五、多分析揣摩出題人思路,掌握一定考試技巧
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同時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當然此外也還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材料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歷史,也都有著自己的歷史。過去是古人的歷史,現在是今人的歷史,未來是後人的歷史。真誠希望同學們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能找准方法,注意培養好的學習興趣,把歷史學好。
說一句現實點的話,現在是應試教育,你只需要會背就好了,以後根本用不著這些東西。
⑦ 孩子學歷史一點方法都沒有,每天除了自己背就沒有別的辦法了,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太理想,孩子也很沮喪
學歷史絕對不可以死記硬背,因為你靠死記硬背,你根本記不住,中華上下5000年,那麼多,事件,如果你光靠背肯定是不行的,他必須要融會貫通,可以更多的去看一些那種歷史小故事,從故事中,記錄一些東西,然後要更多的,想辦法激起孩子對這個的興趣,就是,可以試著把一些,歷史人物的世界,改變成一些,很有愛的小故事,然後吸引他然後,就是每次讓他在故事裡學到,不然的話就是,死記硬背,沒有興趣,基本上,就等於學廢了。
⑧ 孩子歷史政治老是學不好,如何做
政治和歷史都是拿來讀的,讀政治,讀歷史本身沒什麼難度。對政治和歷史那些應試題搞不定,在於不善背那些答案。歷史的話,我覺得你可以不用按書上的板塊來記憶,是把書上的所有事件按時間來記憶,這樣的話其實背誦會方便很多。政治,其實我覺得政治的失分點主要在選擇和判斷。重要在於你要把書上的東西都記住,這樣才能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