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應縣五小有多少年的歷史

應縣五小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17 19:55:58

Ⅰ 山西應縣木塔的歷史、周圍環境、特色、故事

歷史:

它建於公元1056年,並且在2016年的時候獲得了世界吉尼斯記錄——世界現存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築。

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周圍環境:

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

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庄嚴。

山西應縣木塔的特色:

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

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 54 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

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山西應縣木塔的故事:

著名建築學大師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故事。「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就因為這一句諺語,梁思成就跑遍了整個北平的圖書館。但是沒有找到一張圖片。

他也不認識這兒的朋友,所以他做了個決定,寫了一封地址不明確信投石問路。他把這封信寄到了「應縣最高等的照相館」,他想要有人幫他拍下木塔,並把照片寄給他。梁思成收到了照片以後十分的激動,便一個人跑來了應縣去研究這個木塔了,從此應縣木塔就走上了被保護的道路。

(1)應縣五小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山西應縣木塔的傳說:

折疊水火不侵

應縣民間流傳中,玉皇大帝為了保護魯班的勞動成果,使木塔與歲月並存,便派火神爺和龍王爺分別送來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

洪水到了塔前便會繞過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從沒遭過雷擊,即使在戰爭年代,炮彈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會在瞬間熄滅。

折疊靈芝草

木塔第六層的蓮花頂周圍長著一圈靈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蔥郁旺盛。傳說慧能大師應夢把靈芝草採回寶宮禪寺,栽在木塔第六層頂的蓮花座上。從此,這靈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

應州大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紀念慧能大師的這一功德,由名畫家給他繪了一張圖。 這圖叫"采葯圖",原來藏在第四層佛像腹內。現在保存在應縣文物管理所。

Ⅱ 請教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應縣,戰國為趙地,秦屬雁門郡。西漢置劇陽縣,唐末置金城縣,五代後唐時以金城縣置應州,明初並入應州,民國元年改州為縣,始稱應縣。1948年屬察哈爾省,1952年重歸山西省,1993年8月劃歸山西省朔州市管轄。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地貌】 應縣地處桑乾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恆山山脈是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山勢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間。著名山峰有卧羊場、跑馬梁、關帝廟梁、鷹家梁等,其中以卧羊場最高,海拔2333米。東北、 西北為黃土丘陵區。其餘均為平川區,是大同盆地的組成部分。盆地河渠縱橫,灌溉方便,但低窪處有小片鹽鹼荒灘。主要河流有桑乾河、渾河、黃水河、木瓜河等。 【氣候】 境內氣候寒冷,年均氣溫 7℃左右,一月零下 9℃至零下10℃,七月23℃至24℃,年降雨量 36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00至140天。

麻煩採納,謝謝!

Ⅲ 應縣的歷史沿革

應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 戰國為趙地,秦屬雁門郡。西漢置劇陽縣、埒縣,同屬雁門郡。新莽改劇陽為善陽,東漢復舊。後廢埒縣,晉又廢劇陽縣。
唐末置金城縣,故治在今城關東5千米,後徙治天王村,即今城關,並於金城縣置應州,縣屬之。據《應州續志》載:以境內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城當其間故名。後唐天成元年(926)於應州置彰國軍。後晉天福元年(936)入於遼,屬西京道。宋屬雲中路。
金屬西京路。元屬大同路。
明洪武八年(1375)廢金城縣入應州,屬大同府。清因之。
民國初年改州為縣,屬雁門道,道廢後直屬省。
1948年屬察哈爾省。
1952年重歸山西省。
1993年8月劃歸山西省朔州市管轄。

Ⅳ 二環路應縣五小在那兒

玻璃廠往南,糧食局往東,衛生局往北,就在我家這!

Ⅳ 應縣木塔有多少年的歷史呀

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到現在2007年~~~共距949年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大同南約70公里。它建在應縣城佛宮寺的山門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台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為30米,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梁枋和短柱等建築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據測,建築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並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以及造型藝術的典範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遼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紀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當時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帶大興土木,修建佛廟、佛塔。應縣木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營造的。塔的底層有一尊11米高的釋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著遼代的風格。底層的牆壁上還有6幅如來佛畫像以及飛天,色彩鮮艷,神采奕奕,是中國壁畫中的珍品。
木塔的第三層和第五層分別有四方佛和釋迦坐像。過去這里既是歷代統治者拜佛的場所,又是戰爭時用於觀戰指揮的瞭望台。

木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國家曾多次撥出巨款進行維修和加固。塔內各層之間有木梯相通,塔的四周有平座欄桿。遊人逐級登樓,憑欄遠眺,其樂陶陶。

Ⅵ 沒有一顆釘子的應縣木塔為什麼能在千年間歷經強震不倒

任何偉大的建築都會反映當時的歷史和政治形勢,應縣木塔也不例外。應縣(古應州)有五代三帝,遼代九位皇後,歷史上有五位宰相。雁門關外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潁州龍鳳,朔州將軍,雲州自古打大仗”,蕭皇後出自潁州。遼代皇後之一是遼興宗仁義皇後蕭撻里。

所有這些奇跡都歸功於應縣木塔運用了中國古代獨特的斗拱結構,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拱,而是一個大的拱組合。由於斗拱沒有剛性連接,在大風壓和水位力作用下,木料之間有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力,可以吸收和消耗能量,起到調節變形的作用。梁思成在《閑談》中寫道:“沒有這座塔,我不知道有沒有木結構的可能。我很佩服它。我很佩服這座塔建成的時候,以及那時候那些不知名的大建築師。”

Ⅶ 塑州的應縣木塔是什麼朝代修建的

應縣木塔建於歷史上的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0多年的歷史跨越,它也是世界上目前現存唯一的完整的全木結構閣樓式寶塔。高達65.84米,相當於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

應縣木塔高大雄偉,建造結構精緻巧妙,歷史悠久,典故頗多,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文物價值和木結構工藝技術價值。

應縣木塔上面懸掛的各種匾牌,尤其是懸於木塔上和門牌樓上的50多塊珍貴的匾牌,以厚重濃烈的歷史文化背景,將各朝代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民俗、雕刻、書法等濃縮並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壯觀而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這些匾牌大多數是明清時期的作品,僅僅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就有幾十塊,尤其是是清康熙61年(公元1722年)就有20多塊書法和雕刻工藝考究的「藝術匾牌」問世。

這既反映出「康乾盛世」一派繁榮的社會景象,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留名題記之風相當盛行,而且也表明在國泰民安的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會有很大的發展。

應縣木塔在建塔之初就在地下砌築了厚度達到了4.4米的磚石基座,穩固了整座木塔的基礎。上部的結構也是將中國獨有的榫卯連接靈活應用起來,保證了木塔的穩固。

(7)應縣五小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應縣木塔布局

釋迦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有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

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塔內各層均塑佛像。

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內槽牆壁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壁上也繪有金剛、天王、弟子等。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塔每層檐下裝有風鈴。

釋迦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觀賞指南

景區門票

60元/人,1.2米以下兒童免門票,大中小學生(不含成人教育)憑學生證或學校介紹信享受半價優惠。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憑有效合法證件免票 60--69歲老年人憑有效合法證件享受半價優惠。70以上老年人憑有效合法證件免票 殘疾人憑殘疾證享受免票優惠。

交通信息

距離大同約75公里,沿大運高速向朔州方向行駛,在應縣出口下高速,沿途有標志牌可到達景區。

應縣長途汽車站-市內公交-木塔景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應縣木塔

Ⅷ 山西應縣木塔是哪個朝代的

應縣木塔是遼代的。

木塔建於 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 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

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

Ⅸ 應縣木塔有多少年歷史

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已有957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

Ⅹ 應縣木塔有多久的歷史了

應縣木塔的歷史有954年.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
z
真名叫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閱讀全文

與應縣五小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