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生歷史題目簡單些,如鑿壁偷光的是誰,樂不思蜀的是誰,中國第一位皇帝是誰等。越多越好
秦始皇是第一位皇帝,統一了全國貨幣和度量衡。
樂不思蜀是指劉禪。
《出師表》是諸葛亮臨終前寫下的。
三顧茅廬的典故出自三國演義。
水滸傳中主要人物:宋江、李逵、武松、扈三娘、母夜叉等
② 各位歷史高手,來解答小學的題目啊~~~
台兒庄戰役 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 山東嶧縣台兒庄(今屬棗庄市) 被圍之敵全部被殲。
平型關戰役 1937年9月2日 山西省東北部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15師 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百團戰役 1940年8月20日 正太鐵路 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 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請採納,謝謝,我要升級,謝謝
③ 歷史的作文題目可寫什麼
話題作文「歷史」導寫 [話題] 歷史是人寫的,對歷史的反思,也許有助於對現實更深層次的認識.很多人說,反思歷史就是展望未來.在我們的書本中,在我們的周圍,總有這樣那樣的「歷史」. 請以「歷史」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簡析] 在本題中,命題者已提示我們可以從「書本中」和「我們的周圍」尋找切入點.這里再提供幾種具體的寫作思路:1、從辯證地看待歷史的角度,聯系史書寫一篇議論文,闡明不能「盡信書」的道理.2、將歷史擬人化,通過歷史的自述表現對當前社會上某些不良現象的憂思.3、通過山裡人吃水的歷史,表現社會的發展變化. 參考擬題:1、歷史的驛站2、中國的歷史是水3、遠音4、博物館斷想. [佳作示例一] 在長城上打撈歷史 邁著沉重的步子,我又一次登上了歷史的台階. 已不止一次,這樣地駐足這樣地回頭.顯然,復甦了的歷史,從抬腳的地方就欲生出一片輝煌,可我,怎麼打不起精神? 是嬴政的皮鞭撫摩秦人肌膚之聲?是胡騎嘶鳴之聲撩人心魄? 我且循階,叩石而問. 異樣的,我聽見啾啾之聲若鳥鳴.同行有老人,用一種老道的姿勢笑著說,這是擊石燕鳴.老人講述著偉大的燕子撞城而亡的壯烈;講述著叩石問福的渺小與秦燕撞城的偉大;我想起了不僅孟姜女嫉恨長城,連秦燕亦如斯. 當然,我不恨長城.因為我不是秦燕也不是孟姜女,不想撞城流芳,不能也不會用淚水沖垮古人的輝煌.長城有長城的為難,誰叫歷史無奈,僅僅胡騎嘶鳴就讓秦人作難;誰叫歷史多情,先民愈是悲壯,歷史愈是輝煌. 我悲悲切切地跨進歷史之門,用一張碩大的網,在長城上打撈歷史: ——撈出歷史的無奈,胡人的剽悍只有望城興嘆; ——撈出嬴政的為難,在外患和內難之間作艱難的決斷; ——撈出秦燕這故事,撈出孟姜女這題材,把文明和野蠻這兩個簡單的真理,活生生地串上愛情之線,築起長城如珠,折射出秦皇偉大,折射出長城傳奇. 於是長城如鏡,有了歷史的價值; 於是遊人如梭,找到了歷史的借鑒. [評析] 作者登臨長城,如同跨進了歷史的大門;「秦燕撞城而亡」的傳說,引發了作者深沉的感慨,於是「在長城上打撈歷史」,撈出了「歷史的無奈」與秦皇之「偉大」.文章言簡意豐,耐人尋味.
④ 小學版上下五千年習題與答案
戰國七雄」指的是:韓、趙、魏、秦、齊、楚、燕七個大國。( 對 )
2、「六藝」是指: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 對 )
3、「春秋五霸」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 對 )
4、晉楚之戰後,周襄王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錯 )
5、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後,稱為東周。( 對 )
6、從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歷史才有了確切的紀年。( 對 )
7、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對 )
8、大禹死後,是伯益繼承了大禹的位子。( 錯 )
9、我們偉大的祖國大約有400年的歷史( 錯 )
10、《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對 )
11、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是陳勝、吳廣起義。( 對 )
12、傳說女媧是人首蛇身的女神,還有一位人首蛇身的女神,叫伏羲。( 錯 )
13、《 三國演義》 「三英戰呂布」中的「三英」是指劉備、 關羽 、 張飛。( 對 )
14、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是《史記》.( 對 )
15、在鴉片戰爭中,主持虎門銷煙的愛國英雄是林則徐。( 對 )
16、李白—才華橫溢的詩聖,杜甫—憂國憂民的詩仙 ( 錯 )
17、連環計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六計。( 錯 )
18、四大名著指的是《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 錯 )
19、最初的文字是由繪畫演變而來的,後人稱為表形文字。( 錯 )
20、神農氏有一顆博愛的心。為了救死扶傷,她親自口嘗百草,發現了五穀和草葯,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對 )
二、選擇
1、猿人能夠製造和使用的工具十分簡單,有木棒和(A )。
A石頭 B刀 C槍
2、跟黃帝同時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做( A )。
A炎帝 B武帝 C文帝
3、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有名的部落首領,他們分別是堯、舜和( C )。
A丹朱 B象 C禹
4、從殷墟發掘出的遺物中,有龜甲和( C )十多萬片,這些上面都刻著文字A貝殼 B玉石 C獸骨
5、( A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A詩經 B尚書 C春秋
6、( A )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7、播種五穀的是( A ) A神農氏 B燧人氏 C伏羲氏
8、炎黃二帝大戰( A ) A蚩尤 B燧人氏 C有熊氏
9、三過家門而未盡的是( C ) A堯 B舜 C禹
10、姜太翁釣魚——願者上鉤,釣的是( A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平王
11、烽火戲諸侯的( C )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幽王
12、九合諸侯的是( C ) A晉獻公 B楚莊王 C齊桓公
13、寒食節是為了紀念( B ) A屈原 B介子推 C范仲淹
14、統一中國的是( C ) A齊桓公 B晉文公 C秦始皇
15.紅樓夢的作者是:( C )
A.吳承恩 B.羅貫中 C.曹雪芹 D.施耐庵
16.隋朝時,設計並主持建造趙州橋的是:( D )
A.僧一行 B.郭守敬 C.魯班 D.李春
17.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的是:( C )
A.龍門石窟的佛像 B.雲岡石窟的佛像
C.莫高窟的壁畫與塑像 D.樂山大佛
18.岳飛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 )
A.他對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奸臣謀害
19、明朝收復台灣的是( B ):
A.史可法B.鄭成功 C.吳三桂 D.鄭和
20、清朝六下江南的皇帝是( B ):
A.雍正 B.乾隆
⑤ 關於歷史的題目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中央機構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咨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將作少府—負責宮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機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他們是:
秦地:巴郡,蜀郡,隴西郡,北地郡;
趙地:太原郡,雲中郡,邯鄲郡,巨鹿郡,雁門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東郡,東郡,碭郡,河內郡;
韓地:三川郡,上黨郡,潁川郡;
楚越之地:漢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陽郡,陳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會稽郡,長沙郡,衡山郡;
齊地:東海郡,齊郡,琅琊郡,膠東郡,濟北郡;
燕地:廣陽郡,上谷郡,漁縣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
南越故地: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令、長領有丞、尉及其他屬員。縣令、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
縣以下有鄉,其主要職能有四:⒈攤派徭役;⒉徵收田賦;⒊查證本鄉被告案情;⒋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游徼掌治安。
鄉下有里,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有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里中設置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事。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里。
⑥ 小學有關史記的考試題目
小學有關史記的考試題目:
1.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3、《史記》記載了中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年左右的歷史。√
4、《史記》與《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
5、《史記》與《資治通鑒》(司馬光)並稱「史學雙璧」。√
6、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國縱橫》均取材於《史記》。√
7、《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8、《史記》的寫作方式首開紀傳體之先河: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
9、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10、《趙氏孤兒》是取自《史記》的故事。√
11、《史記·張儀列傳》中「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指輿論作用極大。√
12、《呂不韋列傳》是呂不韋一個人的傳記,但作者通過這篇傳載,反映了秦廷內部的爭權奪利、皇太後的放盪生活,以及政治斗爭的殘酷無情。√
13、《淮陰侯列傳》本傳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累累戰功。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傳》是太史公司馬遷著作《史記》上的一篇文章。同時也有同名電影《刺客列傳》、童超著小說《刺客列傳》,以及連載於《颯漫畫》上的同名漫畫。√
15、《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後四十年間風雲變幻的歷史場面。√
16、《孔子世家》詳細地記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動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紀》記述了漢高祖劉邦從布衣到皇帝的傳奇一生。√
18、「戎馬一生終難封侯」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
19.《史記》中的「世家」是給諸侯王作的傳。(對)
20.《史記》屬於「十三經」。(錯)
21.《史記》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和稱「前四史」。(對)
22.《史記》作者是東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錯)
23.《史記》原名是《太史公記》。(對)
24.《史記》中為避免重復,讓人物傳記相互配合的方法稱作互見法。(對)
25.「霸王別姬」的故事最早見於《史記》。(對)
26.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對)
27.「禪讓」的意思的是指把帝位傳給有賢能的人,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錯)
28.劉邦月下追韓信,並任命他為大將。(對)
29.「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名句。(對)
⑦ 求小學生應掌握的歷史典故、應用題類型!
典型應用題
具有獨特的結構特徵的和特定的解題規律的復合應用題,通常叫做典型應用題。
(1)平均數問題:平均數是等分除法的發展。
解題關鍵:在於確定總數量和與之相對應的總份數。
算術平均數:已知幾個不相等的同類量和與之相對應的份數,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數量關系式:數量之和÷數量的個數=算術平均數。
加權平均數:已知兩個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數,求總平均數是多少。
數量關系式 (部分平均數×權數)的總和÷(權數的和)=加權平均數。
差額平均數:是把各個大於或小於標准數的部分之和被總份數均分,求的是標准數與各數相差之和的平均數。
數量關系式:(大數-小數)÷2=小數應得數 最大數與各數之差的和÷總份數=最大數應給數 最大數與個數之差的和÷總份數=最小數應得數。
例:一輛汽車以每小時 100 千米 的速度從甲地開往乙地,又以每小時 60 千米的速度從乙地開往甲地。求這輛車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車的平均速度同樣可以利用公式。此題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設為「 1 」,則汽車行駛的總路程為「 2 」,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為 100 ,所用的時間為 ,汽車從乙地到甲地速度為 60 千米 ,所用的時間是 ,汽車共行的時間為 + = , 汽車的平均速度為 2 ÷ =75 (千米)
(2) 歸一問題:已知相互關聯的兩個量,其中一種量改變,另一種量也隨之而改變,其變化的規律是相同的,這種問題稱之為歸一問題。
根據求「單一量」的步驟的多少,歸一問題可以分為一次歸一問題,兩次歸一問題。
根據球痴單一量之後,解題採用乘法還是除法,歸一問題可以分為正歸一問題,反歸一問題。
一次歸一問題,用一步運算就能求出「單一量」的歸一問題。又稱「單歸一。」
兩次歸一問題,用兩步運算就能求出「單一量」的歸一問題。又稱「雙歸一。」
正歸一問題:用等分除法求出「單一量」之後,再用乘法計算結果的歸一問題。
反歸一問題:用等分除法求出「單一量」之後,再用除法計算結果的歸一問題。
解題關鍵:從已知的一組對應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數量(單一量),然後以它為標准,根據題目的要求算出結果。
數量關系式:單一量×份數=總數量(正歸一)
總數量÷單一量=份數(反歸一)
例 一個織布工人,在七月份織布 4774 米 , 照這樣計算,織布 6930 米 ,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須先求出平均每天織布多少米,就是單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歸總問題:是已知單位數量和計量單位數量的個數,以及不同的單位數量(或單位數量的個數),通過求總數量求得單位數量的個數(或單位數量)。
特點:兩種相關聯的量,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跟著變化,不過變化的規律相反,和反比例演算法彼此相通。
數量關系式:單位數量×單位個數÷另一個單位數量 = 另一個單位數量 單位數量×單位個數÷另一個單位數量= 另一個單位數量。
例 修一條水渠,原計劃每天修 800 米 , 6 天修完。實際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為要求出每天修的長度,就必須先求出水渠的長度。所以也把這類應用題叫做「歸總問題」。不同之處是「歸一」先求出單一量,再求總量,歸總問題是先求出總量,再求單一量。 80 0 × 6 ÷ 4=1200 (米)
(4) 和差問題:已知大小兩個數的和,以及他們的差,求這兩個數各是多少的應用題叫做和差問題。
解題關鍵:是把大小兩個數的和轉化成兩個大數的和(或兩個小數的和),然後再求另一個數。
解題規律:(和+差)÷2 = 大數 大數-差=小數
(和-差)÷2=小數 和-小數= 大數
例 某加工廠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臨時從乙班調 46 人到甲班工作,這時乙班比甲班人數少 12 人,求原來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從乙班調 46 人到甲班,對於總數沒有變化,現在把乙數轉化成 2 個乙班,即 9 4 - 12 ,由此得到現在的乙班是( 9 4 - 12 )÷ 2=41 (人),乙班在調出 46 人之前應該為 41+46=87 (人),甲班為 9 4 - 87=7 (人)
(5)和倍問題:已知兩個數的和及它們之間的倍數 關系,求兩個數各是多少的應用題,叫做和倍問題。
解題關鍵:找准標准數(即1倍數)一般說來,題中說是「誰」的幾倍,把誰就確定為標准數。求出倍數和之後,再求出標準的數量是多少。根據另一個數(也可能是幾個數)與標准數的倍數關系,再去求另一個數(或幾個數)的數量。
解題規律:和÷倍數和=標准數 標准數×倍數=另一個數
例:汽車運輸場有大小貨車 115 輛,大貨車比小貨車的 5 倍多 7 輛,運輸場有大貨車和小汽車各有多少輛?
分析:大貨車比小貨車的 5 倍還多 7 輛,這 7 輛也在總數 115 輛內,為了使總數與( 5+1 )倍對應,總車輛數應( 115-7 )輛 。
列式為( 115-7 )÷( 5+1 ) =18 (輛), 18 × 5+7=97 (輛)
(6)差倍問題:已知兩個數的差,及兩個數的倍數關系,求兩個數各是多少的應用題。
解題規律:兩個數的差÷(倍數-1 )= 標准數 標准數×倍數=另一個數。
例 甲乙兩根繩子,甲繩長 63 米 ,乙繩長 29 米 ,兩根繩剪去同樣的長度,結果甲所剩的長度是乙繩 長的 3 倍,甲乙兩繩所剩長度各多少米? 各減去多少米?
分析:兩根繩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長度差沒變,甲繩所剩的長度是乙繩的 3 倍,實比乙繩多( 3-1 )倍,以乙繩的長度為標准數。列式( 63-29 )÷( 3-1 ) =17 (米)…乙繩剩下的長度, 17 × 3=51 (米)…甲繩剩下的長度, 29-17=12 (米)…剪去的長度。
(7)行程問題:關於走路、行車等問題,一般都是計算路程、時間、速度,叫做行程問題。解答這類問題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時間、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再根據這類問題的規律解答。
解題關鍵及規律:
同時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時間。
同時相向而行:相遇時間=速度和×時間
同時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後):追及時間=路程速度差。
同時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後,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時間。
例 甲在乙的後面 28 千米 ,兩人同時同向而行,甲每小時行 16 千米 ,乙每小時行 9 千米 ,甲幾小時追上乙?
分析:甲每小時比乙多行( 16-9 )千米,也就是甲每小時可以追近乙( 16-9 )千米,這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後面 28 千米 (追擊路程), 28 千米 里包含著幾個( 16-9 )千米,也就是追擊所需要的時間。列式 2 8 ÷ ( 16-9 ) =4 (小時)
(8)流水問題: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問題。它是行程問題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類型,它也是一種和差問題。它的特點主要是考慮水速在逆行和順行中的不同作用。
船速:船在靜水中航行的速度。
水速:水流動的速度。
順水速度:船順流航行的速度。
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順速=船速+水速
逆速=船速-水速
解題關鍵:因為順流速度是船速與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與水速的差,所以流水問題當作和差問題解答。 解題時要以水流為線索。
解題規律:船行速度=(順水速度+ 逆流速度)÷2
流水速度=(順流速度逆流速度)÷2
路程=順流速度× 順流航行所需時間
路程=逆流速度×逆流航行所需時間
例 一隻輪船從甲地開往乙地順水而行,每小時行 28 千米 ,到乙地後,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順水多行 2 小時,已知水速每小時 4 千米。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題必須先知道順水的速度和順水所需要的時間,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時間。已知順水速度和水流 速度,因此不難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順水所用的時間,逆水所用的時間不知道,只知道順水比逆水少用 2 小時,抓住這一點,就可以就能算出順水從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時間,這樣就能算出甲乙兩地的路程。列式為 284 × 2=20 (千米) 2 0 × 2 =40 (千米) 40 ÷( 4 × 2 ) =5 (小時) 28 × 5=140 (千米)。
(9) 還原問題:已知某未知數,經過一定的四則運算後所得的結果,求這個未知數的應用題,我們叫做還原問題。
解題關鍵:要弄清每一步變化與未知數的關系。
解題規律:從最後結果 出發,採用與原題中相反的運算(逆運算)方法,逐步推導出原數。
根據原題的運算順序列出數量關系,然後採用逆運算的方法計算推導出原數。
解答還原問題時注意觀察運算的順序。若需要先算加減法,後算乘除法時別忘記寫括弧。
例 某小學三年級四個班共有學生 168 人,如果四班調 3 人到三班,三班調 6 人到二班,二班調 6 人到一班,一班調 2 人到四班,則四個班的人數相等,四個班原有學生多少人?
分析:當四個班人數相等時,應為 168 ÷ 4 ,以四班為例,它調給三班 3 人,又從一班調入 2 人,所以四班原有的人數減去 3 再加上 2 等於平均數。四班原有人數列式為 168 ÷ 4-2+3=43 (人)
一班原有人數列式為 168 ÷ 4-6+2=38 (人);二班原有人數列式為 168 ÷ 4-6+6=42 (人) 三班原有人數列式為 168 ÷ 4-3+6=45 (人)。
(10)植樹問題:這類應用題是以「植樹」為內容。凡是研究總路程、株距、段數、棵樹四種數量關系的應用題,叫做植樹問題。
解題關鍵:解答植樹問題首先要判斷地形,分清是否封閉圖形,從而確定是沿線段植樹還是沿周長植樹,然後按基本公式進行計算。
解題規律:沿線段植樹
棵樹=段數+1 棵樹=總路程÷株距+1
株距=總路程÷(棵樹-1) 總路程=株距×(棵樹-1)
沿周長植樹
棵樹=總路程÷株距
株距=總路程÷棵樹
總路程=株距×棵樹
例 沿公路一旁埋電線桿 301 根,每相鄰的兩根的間距是 50 米 。後來全部改裝,只埋了201 根。求改裝後每相鄰兩根的間距。
分析:本題是沿線段埋電線桿,要把電線桿的根數減掉一。列式為 50 ×( 301-1 )÷( 201-1 ) =75 (米)
(11 )盈虧問題: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他的特點是把一定數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給一定數量的人,在兩次分配中,一次有餘,一次不足(或兩次都有餘),或兩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的數量,求物品適量和參加分配人數的問題,叫做盈虧問題。
解題關鍵:盈虧問題的解法要點是先求兩次分配中分配者沒份所得物品數量的差,再求兩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稱總差額),用前一個差去除後一個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數,進而再求得物品數。
解題規律:總差額÷每人差額=人數
總差額的求法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次多餘,第二次不足,總差額=多餘+ 不足
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餘或不足 ,總差額=多餘或不足
第一次多餘,第二次也多餘,總差額=大多餘-小多餘
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 總差額= 大不足-小不足
例 參加美術小組的同學,每個人分的相同的支數的色筆,如果小組 10 人,則多 25 支,如果小組有 12 人,色筆多餘 5 支。求每人 分得幾支?共有多少支色鉛筆?
分析:每個同學分到的色筆相等。這個活動小組有 12 人,比 10 人多 2 人,而色筆多出了( 25-5 ) =20 支 , 2 個人多出 20 支,一個人分得 10 支。列式為( 25-5 )÷( 12-10 ) =10 (支) 10 × 12+5=125 (支)。
(12)年齡問題:將差為一定值的兩個數作為題中的一個條件,這種應用題被稱為「年齡問題」。
解題關鍵:年齡問題與和差、和倍、 差倍問題類似,主要特點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年歲不斷增長,但大小兩個不同年齡的差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年齡問題是一種「差不變」的問題,解題時,要善於利用差不變的特點。
例 父親 48 歲,兒子 21 歲。問幾年前父親的年齡是兒子的 4 倍?
分析:父子的年齡差為 48-21=27 (歲)。由於幾年前父親年齡是兒子的 4 倍,可知父子年齡的倍數差是( 4-1 )倍。這樣可以算出幾年前父子的年齡,從而可以求出幾年前父親的年齡是兒子的 4 倍。列式為: 21( 48-21 )÷( 4-1 ) =12 (年)
(13)雞兔問題:已知「雞兔」的總頭數和總腿數。求「雞」和「兔」各多少只的一類應用題。通常稱為「雞兔問題」又稱雞兔同籠問題
解題關鍵:解答雞兔問題一般採用假設法,假設全是一種動物(如全是「雞」或全是「兔」,然後根據出現的腿數差,可推算出某一種的頭數。
解題規律:(總腿數-雞腿數×總頭數)÷一隻雞兔腿數的差=兔子只數
兔子只數=(總腿數-2×總頭數)÷2
如果假設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雞的只數=(4×總頭數-總腿數)÷2
兔的頭數=總頭數-雞的只數
例 雞兔同籠共 50 個頭, 170 條腿。問雞兔各有多少只?
兔子只數 ( 170-2 × 50 )÷ 2 =35 (只)
雞的只數 50-35=15 (只)
典故,我暫時想不起來了
⑧ 參觀小學的文章可以用什麼題目
可以寫:**學校的風采/****人的歷史/ **有趣的活動/**之旅
⑨ 小學歷史題
唐太宗的名字叫(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在他統治時期,使唐朝成為我國歷代王朝中最為(強盛)的一代.
吐蕃族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初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族首領(松贊干布),從而發展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成吉思汗的名字叫(鐵木真),是一位(蒙古)族部落首領.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統一了全中國.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明)朝後期,台灣被(荷蘭)殖民者侵佔.(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了台灣.
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
⑩ 適合小學六年級的歷史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40分)
1、 現在一般認為,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 )
A 元謀人 B 北京人 C 山頂洞人 D 河姆渡人
2 、下列原始居民中,生活於北京周口店地區的有( )
①元謀人 ②北京人 ③山頂洞人 ④河姆渡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 、火對我們今天的生活非常的重要。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掌握人工取火的是( )
A 北京人 B 山頂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4 、下面屬於「新石器」的是( )
A 北京人燒過的石塊 B 北京人粗糙的石器
C 河姆渡人磨製過的耒耜 D 北京人打制的石器
5、 如果你去浙江餘姚旅遊參觀,你可以到下列哪一種遠古居民遺址( )
A 山頂洞人 B 河姆渡人 C 半坡人 D 大汶口人
6、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目前已知的最早種植水稻的是( )
A 北京人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半坡原始居民 D 大汶口居民
7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
A 製做彩陶 B 紡織麻布衣服 C 住干欄式房屋 D 種植粟
8、 傳說中製作耒耜,教民耕種,號為「神農」的是( )
A 黃帝 B 炎帝 C 堯 D 舜
9 、華夏族尊奉的祖先是( )
A 炎帝 黃帝 B 炎帝 堯 C 黃帝 堯 D 堯 舜
10 、根據禪讓傳說,下列各項中正確的一項是( )
A 舜——堯——禹 B 堯——禹——舜
C 堯——舜——禹 D 禹——舜——堯
11、 傳說中治水有功被民主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的是( )
A 堯 B 舜 C 禹 D 啟
12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 )
A 夏 B 商 C 西周 D 東周
13 、標志著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
A 禹建立夏朝 B 啟打敗有蔰氏
C 夏桀亡國 D 啟在禹死後,繼承了最高統治者的位置
14、 成湯建立的政權是( )
A 夏 B 商 C 西周 D 春秋
15 把都城遷到殷並穩定下來的的商王是( )
A 夏桀 B 成湯 C 盤庚 D 紂王
16 、電視劇《封神榜》中建「酒池肉林」,施「炮烙之刑」的商朝暴君是( )
A 夏桀 B 盤庚 C 紂王 D 盤庚
17 、率兵滅紂,建立西周的周王是( )
A 周文王 B 周武王 C 周幽王 D 周平王
18、 西周的都城「鎬京」在今天的( )
A 陝西西安 B 河南洛陽 C 河南安陽 D 山西西安
19、 為了控制全國廣大地區,西周實行的是( )
A 禪讓制 B 世襲制 C 郡縣制 D 分封制
20 、下列關於分封制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各諸侯國可以將所封的土地和財產據為己有
B 受封的對象有周王的子弟、親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後代
C 各諸侯國有向周王進獻財寶、出兵征戰等等義務
D 重要的封國如齊、魯、燕等等
21、 哪一位周王在位時,西周結束了它的統治( )
A 周文王 B 周武王 C 周幽王 D 周平王
22、 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是( )
A 周 B 秦 C 齊 D 晉
23 、在齊桓公爭霸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政治家是( )
A 姜子牙 B 管仲 C 孫武 D 張儀
24、 齊桓公稱霸的原因不包括( )
A 任用管仲進行改革 B 使用「合縱」與「連橫」的策略
C 採取「尊王攘夷」的策略 D 齊國地理位置優越,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25、 提出「尊王攘夷」(尊敬周王,阻止周邊少數民族)口號的是( )
A 齊桓公 B 晉文公 C 楚莊王 D 越王勾踐
26、 城濮之戰是晉與( )的交鋒
A 齊 B 魯 C燕 D 楚
27 、「退避三舍」出自於下列哪一次戰爭( )
A 鳴條之戰 B 牧野之戰 C 城濮之戰 D 「圍魏救趙」
28、 下列與楚莊王無關的是( )
A 葵丘大會諸侯 B 一鳴驚人 C 問鼎中原 D 在邲大敗晉軍
29、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傑出的軍事家,下列人物中,屬於春秋時期的軍事家是( )
A 孫武 B 孫臏 C 白起 D 張儀
30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歷史上的( )時期
A 西周 B 春秋 C 戰國 D 秦朝
31 、戰國中後期逐漸強大起來的諸侯國是( )
A 齊國 B 楚國 C 燕國 D 秦國
32 、我國鐵兵器出現於( )時期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戰國
33 下列戰役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是( )
A 鳴條之戰 B 牧野之戰 C 城濮之戰 D 長平之戰
34 、下列成語出自戰國時期的是( )
A 圍魏救趙 B 破釜沉舟 C 退避三舍 D 問鼎中原
35 、下列諸侯國中,不屬於戰國七雄的是( )
A 晉 B 齊 C 楚 D 趙
36 、商鞅是在誰的支持下變法的?( )
A 秦穆公 B 秦孝公 C 秦始皇 D 齊桓公
37 商鞅變法中,對鼓舞士兵士氣有很大作用的是( )
A 改革土地制度 B 重農抑商 C 獎勵軍功 D 實行連坐
38、 下列有關朝代順序的排列正確的是( )
A 夏——商——西周——戰國——春秋——秦朝
B 夏——西周——商——春秋——戰國——秦朝
C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朝
D 商——夏——西周——春秋——戰國——秦朝
39、歌曲《龍的傳人》有一句歌詞——「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作為龍的傳人的中華民族把( )和( )尊奉為我們的人文始祖。
A.盤古、黃帝 B.黃帝 、炎帝
C. 黃帝、大禹 D.炎帝、大禹
40、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我們今天的文字來源於
A、金文 B、小篆 C、陶器上的符號 D、甲骨文
二 圖說歷史(共20分,第1小題7分,第2小題6分,第3小題7分)
(圖一) (圖二)
1 請看圖一,回答下列問題:(共7分)
(1) 這是我國境內哪一早期人類頭部復原圖?(2分)
(2) 她們生活在距今約多少萬年前?(2分)
2 請看圖二,回答下列問題:(共4分)
(1)圖二反映的歷史事件與春秋五霸中那一個歷史人物有關系?(2分)
(2)請用一個成語概括此畫反映的內容。(2分)
3 根據所學在下面地圖的方框中填出戰國七雄的國名(共7分,每空1分)
三、 閱讀材料,提取歷史信息(共22分)
1 、閱讀下列材料(共9分)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把小的鄉邑合並為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標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徵收賦稅,保障國家的財政收入。變法五年後,秦國富強起來。
回答:
(1)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的哪兩項措施?(2分)
(2)商鞅變法發生於我國歷史的哪個時期?(1分)哪個諸侯國?(1分)
(3) 結合所學說說商鞅變法所產生的影響。(5分)
2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共8)
後人認為李冰的功勞勝過大禹,寫詩贊道: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回答:(1)詩中稱贊了我國古代哪兩位歷史人物?(2分)
(2)這兩位歷史人物分別是哪個朝代的?各有什麼歷史功績?(6分)
3、閱讀材料(5分)
(一)在他之前,學校只招收貴族子弟,他廣開私學,主張「有教無類」,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他注意「因材施教」的方法,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他一生培養了三千多弟子,比較著名的有72人。
(二)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請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說到的這個人物是誰?(1分)
2.材料二中的這些言論告訴我們哪些學習的道理?(至少寫出兩點)(2分)
3.我們如何評價這個人物?(4分)
四 、歷史診斷(請指出下列歷史描述的錯誤所在,每小題2分,計10分)
(1)小紅問:噢 !你還能告訴我,我國原始聚落的情況嗎?比如半坡聚落?
小明:那就更沒有問題了!他們呀,日常生活使用陶器,陶器可好看了,底色是紅的, 上面繪有人、動物等圖案,叫什麼來著?對了,叫……叫黑陶。他們住的房屋呀,是干欄式的!診斷結果:
小紅問:那春秋戰國時期的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還是個體農耕?在這個演變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什麼?
小明拍拍胸脯答道:我知道!是千耦其耘唄。在這個演變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人類的智慧提高了。診斷結果:
小紅問:小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是什麼?是哪個朝代青銅器的代表作?
小明答道:上殷墟出土的夏朝的四羊方尊吧?診斷結果:
小紅問:你可以告訴我有關北京人的情況嗎?
小明答道:當然可以了!北京人可以人工取火,他們用磨得光光的石鍋做飯。診斷結果:
(2)對小明這樣的學習態度,你有什麼體會?
五、列舉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和暴君。(6分)
六年級期中歷史試題答案
一、選擇題:
1、A 2、B 3、B 4、C 5、B 6、B 7、C 8、B 9、A 10、C 11、C 12、A 13、D 14、B 15、C 16、C 17、B 18、A 19、D 20、A21、C 22、C
23、B 24、B 25、A 26、D 27、C 28、A 29、A 30、C 31、D 32、D 33、D 34、A 35、A 36、B 37、C 38、C 39、B40、D
二、圖說歷史
1、(1)北京人
(2)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
2、(1)勾踐
(2)卧薪嘗膽
3、
北燕趙 、東齊、 南楚、西秦、中魏韓
二、 閱讀材料:
1、(1)建立縣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2)戰國時期、秦國
(3)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鬥力逐步增強。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2、(1)李冰、禹
(2)李冰是秦國主持修築了都江堰,禹制水。
3、(1)孔子
(2)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謙虛好學,溫故而知新。
(3)孔子是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
四、歷史珍所
(1)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生產彩陶。
個體農耕,起決定作用的是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商朝的司母戊鼎。
北京人會人工取火,會打制粗糙的石器
(2)學習要認真,不能馬馬乎乎。
五、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暴君是桀
商朝的建立者是湯暴君是紂
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暴君是周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