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爆竹究竟在什麼時候被發明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沒有火葯和紙張時,人們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
『貳』 中國的鞭炮最早起源於何時呢有何依據
鞭炮也被稱為「炸葯」和「大炮」。在唐代,它們被稱為「炸葯」,在南方,它們也被稱為「紙炮」和「大炮」。如果將許多鞭炮接到一個串中,則它們被稱為「鞭炮」,「鞭打鞭子」和「鞭打」。鞭炮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有記載:「第一個月的第一天,公雞在尖叫。在法庭上,用鞭炮躲避邪靈。」
鞭炮也有很多名字。鋼鞭-用牛皮紙包裹並用火葯覆蓋。當聲音很大時,聲音像鋼鐵一樣清脆響亮。鞭子猛撞成一團,「戰哨」可能多達10,000個。在吊鞭上加一個特殊的鞭炮稱為「敲鞭」,通常是十圈帶射線的。放置時可以聽到聲音的節奏。在南方的城鎮中,用彩紙包裹的「花鞭」很流行,被火葯打碎的彩紙在戴上時會掉下來,非常漂亮。
『叄』 鞭炮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鞭炮的歷史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
「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 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種相當豐富,最為普遍的是「單響」、「雙響」和「鞭」三大類。大個的單響爆竹也叫「麻雷子」,雙響也叫「二踢腳」。雙響爆竹的紙筒內分兩層安放火葯,下層火葯的作用是將爆竹送上天空,上層火葯凌空爆響。在雙響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多響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花炮棚子製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飛天十響。」飛天十響今已演變為「閃光雷」——一長紙筒,內裝若干葯彈,點燃後依次射出葯彈,凌空爆炸,並伴有銀白閃光,故名閃光雷。因其火力強硬,易傷人。故自1987年春節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閃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鋼鞭——用牛皮紙密裹火葯,爆響時聲音清脆響亮如鋼鐵。鋼鞭一響為一頭,「霸王鞭」可多至萬頭。在一掛鞭中定點加入特殊爆竹則稱「節鞭」,通常是十響夾帶一個麻雷子。燃放時即可出現響聲節奏。南方城鎮流行用彩紙裹葯的「花鞭」,燃放時被火葯崩碎的彩紙紛紛飄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紅色紙裹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黃色紙則稱「落英繽紛」,用金黃色則名「灑金鞭」。
『肆』 煙花是中國發明的嗎,什麼時候發明的
煙花於10世紀已有記載在中國發明,主要用於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後武林舊事》記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說:「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
譯文: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在江邊點放五種顏色的煙炮,灑滿了江邊、等到煙花收滅、炮聲終止以後,各個船隻都隱匿起來 一個也看不見了
宋理宗(1225年至1264年)時,周密在《齊東野語》〈御宴煙火〉中也記載了當時皇宮觀看煙火的故事:「穆陵初年,嘗於上元日清燕殿排當,恭請恭聖太後。既而燒煙火於庭。(譯文:穆陵第一年,曾經在正月十五日清閑殿排在,恭請聖太後求。然後在庭院燃放煙火)」
(4)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發明爆竹的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煙花發明在中唐時期,最開始是只有皇家才能享受的娛樂項目,後來漸漸傳入民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衍生出了更多的花樣玩法,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煙火藝人進行表演。相比簡單爆炸的爆竹,一支煙花需要具備聲、色、光、煙四個元素,可是復雜多了。
到了宋朝以後,煙花的發展進入了系列期。明清時期各種名目繁多的煙花品種層出不窮,從元代的「月光」、「日光」、「流星」、「白睡蓮」等,一直到清朝的「千丈梅」、「倒垂蓮」、「小葉梨」,各式各樣的煙花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享受。
而葯發傀儡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不再是之前簡單的噴火吐煙,而是真正有了今天葯發傀儡劇目的樣子,排演出諸如《牛郎織女》一般的劇目來,鮮活生動,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今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煙花
『伍』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燃放煙花
鞭炮是吉祥的象徵,過年燃放煙花爆竹是我們的傳統習慣。今年春節,電子鞭炮在人群中悄然興起。它能發出普通鞭炮的模擬聲,並且能隨著響聲並發出閃光。而燃放傳統鞭炮不僅會污染環境,還會造成各種傷殘及火災事故。這個東西的興起可能會有取代鞭炮的作用。
『陸』 鞭炮是哪個年代發明的
鞭炮的歷史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引《壺天錄》說: 「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此習沿類然也。」 清朝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中的:「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反映了當時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種相當豐富,最為普遍的是「單響」、「雙響」和「鞭」三大類。大個的單響爆竹也叫「麻雷子」,雙響也叫「二踢腳」。雙響爆竹的紙筒內分兩層安放火葯,下層火葯的作用是將爆竹送上天空,上層火葯凌空爆響。在雙響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多響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花炮棚子製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飛天十響。」飛天十響今已演變為「閃光雷」——一長紙筒,內裝若干葯彈,點燃後依次射出葯彈,凌空爆炸,並伴有銀白閃光,故名閃光雷。因其火力強硬,易傷人。故自1987年春節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閃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鋼鞭——用牛皮紙密裹火葯,爆響時聲音清脆響亮如鋼鐵。鋼鞭一響為一頭,「霸王鞭」可多至萬頭。在一掛鞭中定點加入特殊爆竹則稱「節鞭」,通常是十響夾帶一個麻雷子。燃放時即可出現響聲節奏。南方城鎮流行用彩紙裹葯的「花鞭」,燃放時被火葯崩碎的彩紙紛紛飄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紅色紙裹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黃色紙則稱「落英繽紛」,用金黃色則名「灑金鞭
『柒』 鞭炮煙花的歷史起源:煙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煙花是中國唐朝時的道士李畋發明的。
《唐史》載:「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唐太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時年24歲布衣獵人李畋應詔揭榜,借打獵用土銃原理,採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復,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
後李畋回鄉以爆竹為業,並逐步把製造爆竹的工藝傳給鄉鄰。李畋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尊重。
『捌』 鞭炮是誰發明的
由於歷史久遠,鞭炮的發明者已無法考證,只知道鞭炮發明於北宋時期。
古時,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在火葯發明之前,只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火葯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葯爆竹」,有些「火葯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8)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發明爆竹的擴展閱讀:
關於鞭炮的傳說:
孫隱崖和煉丹台中國隋末唐初,出了個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葯家孫思邈。孫思邈才學超群,不但醫術高明,而且煉丹技藝清湛,多次拒絕朝廷的賜封。據傳,孫思邈為了專心專意煉丹和行醫,先隱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後又迢迢數千里南下避隱到湘東山區,最後在瀏陽定居下來。
在瀏陽縣城的東門外,沿河而上,有一條小河與瀏陽河相匯,在山嶺的樹林叢中,有一個岩洞,傳說,孫思邈就隱居在這里。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醫葯家和煉丹家,就把這個岩洞叫孫隱崖。孫思邈在這個崖洞中隱棲下來後,經常到瀏陽縣城動邊30公里外盛產硫磺礦的七寶山採挖硫磺,把採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裝入丹爐,日夜煉制。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孫思邈終於煉制出了火葯,成為煙花、鞭炮的奠定人。人們為了銘記孫思邈對煙花、鞭炮的偉大貢獻,將他煉丹的地方尊稱為煉丹台,洗葯的井和泉分別尊稱為洗葯井和洗葯泉。
歷史的巨輪已飛轉了一千多個年頭,但孫隱崖、煉丹台、洗葯井、洗葯泉仍保存完好,彷彿在悠悠地敘述著這古老的傳說,真令人古思飛揚。傳統的鞭炮製作過程分為三部分:炮身製作,火葯製作和引線製作。
『玖』 最早的爆竹始於哪個朝代
爆竹源於我國先秦時期,早先是古人在焚竹之時,由「劈啪」聲響而命名,後來唐宋時代火葯的發明和使用促進了爆竹的進步。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古人放爆竹是為了驅逐瘟神疫鬼,驅邪辟凶。現如今,民間稱之為「爆仗」 「花鞭」或「響鞭」等。
先秦時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燒柴火以「敬神驅邪」的一種宗教行為。《周禮·春官》篇所記載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實就是燒,但其與一般燒火不同的是燃燒時要發出聲響。這是先秦時期流行的一種「用火」方式,《詩經·小雅》中的《瓠葉》詩即稱,「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竹子在燃燒時,因受熱會猛然炸裂而發出很大的響聲,最能達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種燃料,故「爆竹」流行開來。宋代,爆竹又衍變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瓮牖閑評》書中有「歲旦燎竹於庭」的記載。其對「燎竹」的注釋是:「燎竹者,爆竹也。」
在西漢辭賦家東方朔撰寫的《神異經》中有這樣一種說法:「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這里所說的「山臊」是一種模樣怕人的猴科靈長類動物,又名「山魈」,如今在非洲仍然常見。或許是山臊身上帶有傳染性極強的病毒,「犯之則令人寒熱」,人接觸山臊後即生病,所以古人視之如妖魔鬼怪,傳說中怪獸「年」即是它的化身之一,故古人「爆竹」以驅之。
《神異經》是部志怪小說,盡管對其作者尚有爭議,但該書成書當不晚於六朝。這說明至遲在六朝時期,古人仍通過爆竹驅魅辟邪,並已移植於過年風俗中。從民俗史料所記來看,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也曾記載了當時的過年風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的雞鳴時分,人們便起來,「先於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惡鬼。」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
自從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
過年燃放爆竹,唐代開始盛行。唐詩中爆竹有許多描述:「亂騎殘爆竹,爭唾小旋風」(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惡,爆竹好驚眠」(張說《岳州守歲二首》)、「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就聚爆竿仄」(於鵠《早春》)。
過年燃放爆竹之風到宋代更為普遍,宋代文人所記比唐代更加豐富:「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陳與義《除夜二首》)、「爆竹一聲鄉夢破,殘燈永夜客愁新」(黃公度《乙亥歲除漁梁村》……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成了過年時最流行的名句。到了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鞭炮)。
然而,這時廣泛流行的爆竹並不是用火葯製成的,而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燎竹」風俗,即燒真竹子,又叫爆竿。現代鄉村仍能看到的燒「歲火」現象,便是此遺俗,歲火越旺越吉祥。
明清兩代,爆竹的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於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富貴賤均要放爆竹。
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從除夕至立春,爆竹聲聲,不絕於耳。
用火葯為原料的爆竹,出現於北宋末期。但那時使用火葯的爆竹叫「爆仗」,與軍事行為有關聯。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此叫法源於軍中一種儀仗形式的表演,「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表演開始的號令,叫「爆仗」,「忽作一聲如霹靂, 謂之『爆仗』」。
這種「爆仗」即是現代爆竹的雛形,如果不用火葯當原料,是不可能有「霹靂」那樣怕人聲響的。因燃放時聲響如炮,時人又稱之為「炮仗」。
用火葯引燃的爆竹,到南宋時已很流行了。南宋人施宿於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編撰、陸游作序的《會稽志》記載,「除夕爆竹相聞,亦或以硫黃作爆葯,聲尤震厲,謂之『爆仗』。」
宋末元初,爆竹已成時人過年時必備的「年貨」,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周密的《武林舊事》「歲除」條稱,「至於爆仗,有為果子人物等類不一。而殿司所進屏風,外畫鍾馗捕鬼之類。而內藏葯線,一爇連百餘不絕。簫鼓迎春。」「一爇連百餘不絕」,就是將單一爆竹編連接在一起,這種放法,時人俗稱為「編炮」,與現代燃放方式已無區別。因炸時如舞長鞭般響震,又被叫做「鞭炮」。《武林舊事》中這段記載最重要的地方,不是燃放方式,而是引燃爆竹的方式,開始使用「葯線」了。
宋代使用火葯的爆竹,一般用紙裹成的紙筒和麻莖裝火葯。這種爆竹危險性降低,燃放較為安全,又叫「紙炮」,是孩子們過年時最喜歡燃放的鞭炮,南宋王銍《雜纂續》中「小兒放紙炮」一語說的就是這種現象,並誕生了一條歇後語:「小兒放紙炮–又愛又怕」。在發明鞭炮的同時,宋代還出現了煙花(煙火)。
也是從宋代起,中國的「爆竹文化」豐富了起來,燃放更講究,民俗目的更明確。
『拾』 煙花爆竹的發展歷史
煙花爆竹源於火葯,我國是火葯的故鄉,火葯是我國古代文明之佐證。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就在"丹經"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火葯的成分和性質。十四世紀才由印度、阿拉伯輾轉傳至歐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葯之物。
隋唐之際,火葯發展成為供娛樂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煙火、煙花。隋煬帝有詩雲:「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宋朝的「架子煙火」或「盆景煙花」,已具相當規模。每逢元宵佳節,達官巨賈競相比美。從掌燈後不久直至更殘漏盡。詞人辛棄疾曾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詞句,便是對它生動而形象的描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煙火、禮花已形成一門學科。它不再僅僅為節日助興,而且,廣泛用於國防和國民經濟之中,如:照明彈、曳光彈、煙幕彈、燃燒彈、教練一模仿彈,目標指示彈等。